第一节思维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
——歌德
在求知的道路上,如果只是一味的遵从而没有创新,那么学的再多也没有真正的自己的东西。所谓“天行健兮,以葆常新,地旋疾兮,而载万物。无创造兮,即无进步,有学习兮,乃有更新。伟哉创新,合天地运行之机!大哉学习,破古今慧悟之秘!消百家学派之歧,惟凭开放;化人我是非之辩,端赖争鸣!”所以,每一个青少年要想让自己取得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前进,一定要创新不止。
有句话说的好: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人生的哲学,也是生活的真谛。一个有梦想的人,才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一个有伟大梦想的人,才敢于去做伟大的事情。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每个人都离不开有创新的陪伴。同样拥有一个梦想,同样一个舞台,有的人不能达到自己的追求,不能过长的停留在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上,而有的人则可以,可以在实现了一个梦想后,又不断有新的梦想去追求,在舞台上不断地展示着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自己。
思维有多宽,心就有多大
青少年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着好奇。在他们心中,都怀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在他们人生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场又一场感人而又精彩的戏剧。在他们灵活的思维里,有着许多奇思异想的想法,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想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展示出来,大放异彩。思维不是定格的,可以无限制的想象,这就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存在。
青少年在人生的舞台上,可以无拘无束的释放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张白纸放在大家的面前,你们可以随意地勾画自己的美图;一片绿叶放在桌子上,你们可以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我们身边,无处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思维天地。人生之所以精彩无限,原因正是如此。
曾记得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思想有多高,思维有多宽,智慧有多大,胸怀有多广,那么就决定了这个人的将来。作为当代的青少年,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从多方面去想,不要走进一个“死胡同”里,进退两难。俗话说:思维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中学阶段这个人生舞台上,同学们在自己的思维圈里导演并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哭过,笑过,生活丰富多彩。
在妙趣横生的数学课上,当同学们对那些特殊的符号充满着好奇时,思维已经在脑海里徜徉,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想法冒出来,这时候的你们多么希望自己是位数学家;在生动活泼的生物课上,面对一个又一个奥妙的大自然之谜时,同学们的思维早已在大自然神秘的学堂里跳跃起来,这时候的你们多么希望自己是位生物学家,来揭开世界神秘的点点滴滴……每一节课上,同学们的思维都在不停地跳跃着,寻找新鲜而又有趣的想法。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最佳时期,在创新的时代里,同学们就应该懂得“思维有多宽,心就有多大”的道理。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各拿出一张白纸来,然后在空白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中学时代三年的生活和三年后的生活。半小时过去了,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而有的同学还在沉思着,幻想着。一张张白纸很快被同学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当老师把同学三年的生活和三年后的生活用图描绘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哑然了。因为百分之六十的同学描绘的都是学习生活,只有少数同学添加了生活中的乐趣。
中学时代,是缤纷灿烂的时代,是花季雨季的时代。老师让同学们描绘自己的青少年活,不仅仅指的是学习生活,这是单调的。为什么大家不把思维放宽些呢?三年后的你们,无论在各个方面都将会有新的变化。因为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你们需要成为创新的人才,敢想敢做,不要只把自己的思维只定格在学习上,你的生活,你的人生,都将等着你们去涂彩。同学们,记着:思维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心就有多大。
思维有多“新”,世界就有多新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年代,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各种竞争日益激烈,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昨天先进的东西,今天可能就被淘汰了。
所以,也可以说,当今世纪,是终生学习的世纪,人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成功的速度将重新界定在谁拥有创新。今后的社会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是思路的更新,是头脑的竞赛。
青少年朋友们,在当今社会,创新有多“新”,世界就有多新。可是,在学校里,还有很多同学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本本上有框框,规则有条条,别人有样子,过去有套路。则,就不敢想、不敢思、不敢为。有的同学即使也想创新,但往往只是想一下,而不实践起来,害怕自己的新思路、新想法招来众议。
远古时代,人类会在看到天然的森林大火之后想到保存火种,进而发明钻木取火,这就是人类利用思维的力量。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只需挖一个陷阱,在陷阱口上盖些茅草,便能让最凶猛的野兽束手就擒。利用思维的力量,人类首先在头脑中设计出千万种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奇妙玩意儿,并把这些玩意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才得以把整个地球折腾得天翻地覆……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为挑选继承人,给两个儿子出了道难题:“给你们两匹马,白马给老大,黄马给老二,你们骑马到清泉边去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赢家。”老大想用“拖”的办法取胜,而弟弟则抢过老大的白马飞驰而去。结果,弟弟胜了,因为他骑的是老大的马,自己的马自然就落到了后面。
可见,是思维创新激活了人的思路。面对同样的现状,故事中的弟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他不像哥哥一样按照人们的惯性思维,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马上,如何使它走得慢,而是跳出这个框架分析,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同学们,一个人的思维是无限大的,你的思维有多新,你的世界就有多新。一个创新的思维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重新策划自己的人生。回顾瞻望一下那些科学家,他们不都是用灵活创新的思维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世界需要创新,未来需要创新,人们的思想也需要创新。因为有了创新,舞台才会更精彩。
小提示:
创新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志者,事竟成,这是创新者的性格。创新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创新者往往就会有这样的顿悟。有了智者的头脑,有了创新的精神,有了科学的规律,这样的人,往往能轻易获取成功,跳出平庸,出奇制胜,创造财富奇迹。
第二节不断从别的地方汲取知识
曾经有位名人说:“钢笔的生命在于不断汲取,就哪人必须时时汲取知识的泉水。”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项新的创作都是建立在不断从别的地方汲取的,如果不及时从别的地方汲取知识或是看到他人的不足而审视自身,根本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青少年—21世纪的新型人才,不单单只对着教科书,更多的是汲取课外知识的养分和仔细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只有发挥潜在的能力,才能创新。
借鉴他人方法,成就自己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进步与创新,时刻都离不开人们借鉴他人的知识来武装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的同时,智慧的思想也可以开启无数蒙昧的头脑。汲取他人精华的良方,才能使受到启发的头脑自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得创造性的思想不断深入,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才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因此,有一位英国学者曾这样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求你非得“填补空白”或“一鸣惊人”,最起码在和别人交流之后,能从他人所理解的知识面中能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在知识的广阔天地里,是不分地域、国界、种族的,只有广泛涉猎,倾尽所能汲取他人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中,不断超越,创新。
乔治·约翰逊在美国弗雷化妆品公司做推销员的时候,发现黑人化妆品市场需求旺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就辞去弗雷公司的职位,决定自己独干。他便和几位伙伴一起集中精力研制出一种适合黑人使用的粉质化妆膏,但在这时又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当时弗雷化妆品几乎统治着整个美国黑人化妆品市场,而自己是无力与其竞争的,在无计可施的情景之下,他突然想起曾经有几面之缘的霍雷德,当时的霍雷德只不过是一个小职员而已,却有平常人远远比不及的过人智慧,知识面也很广阔。
约翰逊便好奇地问他,霍雷德说:“假如现在我手中有五个苹果,周围有四个拿不同的水果,我把其中四个苹果和他们四人换了换,我手中还是五个苹果,而他们手中各自都有一种水果。但是不同的是,水果的品种却换了,而我手中五个水果也各不相同。”你明白我说的意思吗?这时的约翰逊才幡然醒悟,原来是这样呀!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他设计出这样一句出人意料的广告语:“当你用弗雷公司的产品化过妆之后,再擦上一点约翰逊的粉质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约翰逊这一非同凡响的举动遭到了同伴们的抱怨:“这是在为我们自己做的广告,你怎么要替别人宣传呢?”约翰逊回答说:“这你们就不明白了,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整个美国有几个人知道约翰逊的存在呢?又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品牌呢?假如我有办法同美国总统站在一起的话,马上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现在在黑人化妆品市场上,弗雷公司的名气最大,在广告上与他们相提并论,不正是提高我们自己知名度的捷径吗?”
广告打出去后,弗雷公司不仅没有对约翰逊采取任何的反击措施,而是陶醉在被人追捧的快乐之中。可想而知,消费者在弗雷品牌的号召力下,自然而然的了解到了约翰逊的产品,久而久知,人们就接受了他的产品,也得已使约翰逊粉质化妆膏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于是,约翰逊又接连推出针对黑人皮肤的护肤品,没有几年,约翰逊就把把弗雷公司的部分产品挤出了黑人的化妆台。在黑人化妆品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可以说,约翰逊是一个非常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凭借着自己独到的眼光,开拓了黑人的化妆品市场。当他明白了霍雷德所说,做任何事,都不要盲目,要从根本的立场出发。不要小看周围的人和事,那些都是你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成就自己的发源地。
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的青少年们,此刻的你应该好好想想,探索与创新真的就能在课本中找到吗?还是日常生活中汲取的呢?有句说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知识的选择或汲取可从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选取,也可以由过去的经验他人的知识中选取而选取的知识类别。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一片桩”,只有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扬长避短的人,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路路畅通!借鉴他人的方法与谋略对于想要创业的人来说,是致富的捷径,更是一条制胜的捷径。
创新学习思维,攀登人生高峰
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9岁时他就对父亲说过一句话:“大自然存大太多的秘密,让人琢磨不透。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随着年龄的增长,达尔文对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就越来越强烈。
当他到爱丁堡大学学医后,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这些异常的举动被老师和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父亲一怒之下,不管达尔文愿意不愿意,就坚持将他送到了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然而达尔文意愿并不在此,并且他在剑桥还遇到了最具影响力的生物老师。之后,达尔文不能满足于国内的地区采集,年少的他终于搭上海军勘察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然后将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一出版就震动当时的学术界。达尔文也成了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达尔文无疑是最另类的一个,说他另类不如说他的创新得不到发挥,得不到父母及老师的理解,还把他误认为“不务正业”,处处受到制约。直到遇到他的“伯乐”——著名植物学教授亨斯洛。达尔文正是在他的帮助及引导下,才茁壮成长为一个自然科学家。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当时达尔文遇不到自己的老师结果又是怎样呢?让人发人深省。
所以,当代青少年们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做到及时与父母沟通,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的话,周围的环境和朋友也会随之变化。其实,学习不只是学习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在学习中创新,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知识无论怎样学都学不到尽头,但至少不能以学无尽头为由而放弃了学习,要知道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应该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才能有能力去攀登人生的最高峰。
鲁迅曾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任何一项新的力作都是人们多观察,多思考,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是不能忽略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只有通过在学校中的理论教育,才能促进自身能动性的并发,并使之参与到人类每一时代都具有的创新内容的历史传承之中。
小提示:
创新,21世纪的主旋律,是当今时代对当代青少年们的期望。然而,它又与不断从别的地方汲取知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没有日常生活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怎能有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成果面世呢?又怎能跟得上与时俱进的队伍?怎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呢……只有不断汲取他人的良方、知识,以此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才是擦出智慧的火花。
第三节敢于挑战权威
怀疑代表了一种对于现实存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倾向,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对传统的概念、学说、理论在新的条件下失去信任,对其重新进行审查、检查、探索的一种理论思维活动。怀疑产生于人们认识中的矛盾,怀疑是问题的源泉,也必然是创新的萌芽。在怀疑中发现原有理论或技术的不足,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要勇于挑战权威,创新才能完成。青少年在学习中也应如此,不要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完全正确的,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向权威挑战。
权威也会犯错误
在知识的夜空中,有无数颗星星熠熠生辉,他们是谁?他们是知识界的泰斗、学术中的权威,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权威们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但是,在今天这个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朋友是不是也应该换个角度看待权威?的确,我们尊重权威、需要权威,但我们更需要拥有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两院院士王选,面对巨大的成果和荣誉以及众多的崇拜者,却极为冷静地在《光明日报》撰文说“不要迷信院士”。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向权威学习,向权威的科技成果看齐,但是,学习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最终是为了超越权威,造就新的权威。而不应该是盲目地迷信、追随和固守;迷信是盲目,是枷锁,是桎梏学习创新的藩篱;因崇尚而学习继承院士、权威和名人的成果是必需的,但应在学习中继承,在怀疑中发展。对权威的轻视是无知的,对权威的迷信则是盲目的,有时对权威的怀疑恰恰是创新的起点。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19世纪末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洛德·开尔文,是一位极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学家,但晚年却宣称:“X射线将会被证明是一种欺骗”,“无线电没有前途”。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强烈反对使用交流电,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他也曾断言“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能从原子中获得能量”。核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艾·卢瑟福也曾说过:“谁企图研究从原子转换中获得能量,那他是在干一件荒唐的事。”
1970年,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基本粒子可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表示怀疑,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实验,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美国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1974年,丁肇中等科学家在自己的坚持下,最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兼技术专家犯错误的例子也不少。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小型计算机王国的DEC创始人奥尔森(Olsen),晚年却认为“PC是不该出现的怪胎”;以太网的发明人梅特卡尔夫(Metcalfe)曾打赌“互联网在2000年前会出现瘫痪”……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威也会犯错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绝对的事实,它总是有相对情况而言的,所以,说出“绝对”二字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就已经错了。权威也会犯错误,青少年朋友千万不要被权威束缚了头脑,创新往往就是从怀疑权威开始的。
敢于向权威挑战
伽俐略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下降的“比萨斜塔实验”;
哥白尼挑战托勒密,提出日心说;
爱因斯坦挑战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相对论。
1938年的一天,钱学森站在了加加理工学院航空系一间教室的讲台上。他精神抖擞、神采飞扬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串密密麻麻的公式、定义。然后,滔滔不绝地为台下几十位学生描述未来空间的发展情景。
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明代的学者万虎,肯定了他用捆绑火箭载人飞行的大胆实验。他说:“试验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国先人在四百年前进行的这项试验,却为今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考。可以设想,在有了螺旋桨飞机的今天,如果把火箭与飞机相结合,将产生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飞行工具。这种火箭飞机,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时间,将会由现在的8小时缩短为4小时、2小时、甚至1小时!”
“我们还应该看到,离开地球,飞入宇宙空间,是人类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种新型飞行器可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金钥匙……”
钱学森手臂一挥,在同学们的惊诧与议论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这时,一位后排的老教授从坐席上站起来,用权威的口吻对钱学森的论点提出了反驳意见。他言之凿凿,引经据典,让人找不到可以回击的理由。
钱学森也并不胆怯,简练地重复了他的问题之后,对这位老教授论点上的错误,一一进行了反批评。
研讨会结束后,他的导师冯·卡门问钱学森说:“你知道刚才对你提出反驳意见的那位长者是谁吗?”
“不知道。”钱学森摇摇头回答。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冯·米塞斯!”
钱学森笑了笑说道:“当时,我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我已经看得出来,他是个权威学者。不过,在学术问题面前,是应该人人平等的,这是您一再教导我们的。”
面对权威,向权威挑战,这是学术进步的动力,也是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源泉。没有敢于向权威的挑战的精神,哥白尼就不会发明日心说;没有向权威的挑战的勇气,达尔文就不会创建进化论……然而,即便是哥白尼,他的日心说也被后人突破;即便是达尔文,他的进化论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质疑。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最敬重的老师,但当老师和真理发生冲突时,他选择的是真理。所以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小提示:
青少年朋友要明白,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有一颗怀疑的心,这对提出新见解、新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权威要勇敢怀疑,勇于突破权威建立的旧模式,破旧立新。我们要倡导科学的怀疑精神。当然我们倡导怀疑精神并不是简单的“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理性的、科学的怀疑。
第四节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潜能,是人先天固有的一种禀赋条件和内在质地,人的大脑都蕴藏着巨大学习和创新潜能,而且人的潜能是可以及开发的,其所蕴含的潜在能力是人们所在地不能估量的。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正是处于学习和开发潜在意识的最佳阶段,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如果你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在能力,你就会萌生出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当今社会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科学发展离开不创新意识。因此,挖掘自身的潜能也正是刻不容缓的。
激发潜能,才能不断创新
人类的潜能意识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几乎可称之为全然未知的超意识能力。古今中外,那些被世人铭记于心的成功人事,他们的灵感、直觉、念力、预知力都是潜在能力的具体表现。他们就是因为开发了自身的无穷无尽的潜能,才会有了今天的成就。人体内中所隐藏的潜在力量,是一种超越时间、跨越空间,与无限境界直联结的能力,人们只能用奇迹或超能力来解释这种神奇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去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那么就几乎就没有达不到的愿望。
人的内在潜能常被人传得神乎其神,而且有人还认为小孩的潜能是人们所不能衡量的,其实不然,据相关研究人员表明:人的潜能是以往日常遗留、沉淀、储备下来的能量。就如,小孩生下来就要学会走路,成长时期每天都在走路,到了成年的时候,他用脚走路的潜能就是自小学走路所沉淀下来的能量。曾有人报道,有一位人为了逃命跨过了宽达4米的悬崖,所以说在某种环境下,在此某种压力下,人们的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创造出不可预知的奇迹。
曾有这么一个报道,有一位农夫他的儿子年仅14岁,对开车非常着迷,但是还不够资格考驾照,于是他的父亲也就是这位农夫教他如何驾驶。父亲在前面注视着一辆轻型卡车快速地开过他的土地,但是刚学开车的儿子技术不过硬,突然间不翻到路边的河里去了,看到这一幕后他大为惊慌,急忙飞奔到河边,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被车压在下面,躺下那里,而且河水已经快被淹没了,只留下头的一部分在外面。农夫看起来并不高大有力,他仅有170公分高,70公斤重。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跳入河中,将车子一下子抬高起来,但压在下面的儿子没能动弹,只能等到人有来帮忙,而农夫也一直双臂抬着车边,直到有人来把自己的儿子救出。
很快当地的医生就赶过来,给男孩了一个全面检查,只是一点皮外伤,并无大碍。此时,农夫开始觉得奇怪起来,刚才下河中抬起车子他根本就没想过自己能不能抬起来,好奇的他,就再次试着去抬车子,但是那辆车子纹丝不动。很多人说这是奇迹,但根据医学研究来说,可能是身体机能对紧急状况所产生的肾上腺大量分泌出的激素,传至整个身体,所产生的具大能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了解到许多这些类似农夫的“超人”。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心智反映,他的心智驱逐自己要去做使人们超乎想象的事情。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肾上腺所引发出的潜在力量。
确实,人的心智也是发挥具大潜能的重要动力。许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渴望成功的心智。佛经也说:“我们一切的表现,完全是思想的结果。”可见心智具有决定命运和结局和力量。所以作为生长中的青少年,要有求知的那种渴望心态,有渴望成功的意识,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去创造新的发明、新的见解、新的科学定论。
潜能是每个人所独有的无价之宝
每个人所拥有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我们又能发挥多少呢?这些问题可能很难回答上来,据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的一生只用去其脑力的1%,而剩下的99%的潜能有待挖掘。但是很多人都有惰性,不喜欢去动脑,所以就发挥不出自己的潜能来,让这独有的“无价之宝”变成了“无价费品”。
人们的潜在能力是无可限量的,但可惜的是,没有太多的有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应该学着逼迫自己,多动动脑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多的潜在能力都是靠自己挖掘出来的,那些优秀的人都更懂得如何发挖掘自己的潜能。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不要以自己一点小小的成就就认为自己已达到最高点,这只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错过无数的推前创新机会。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说过:“人生实在奇妙,如果你坚持只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愿。”做事保持一颗恒心,不屈不挠,才能梦想成真。现今,我们所使用的千百种发明不都是人所发挥的潜在意识,充分的想象才得出的成果吗?玉不琢不成器,人的潜能也一样,如果不去挖掘就如一潭死水,日久会生锈。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的刷新自己,不要让自己的能力成为陈铁烂锈,一无事处!
小提示:
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但在我们许多常人身上,都没有最大的发挥出来。我们只用了蕴藏能力的1%,与之相比,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的。如果我们能发挥大半的脑功能,那么就可以国易的学会40种语言,通篇背下整本百科全书,拿下12个博士学位。所以不要浪费了我们的具大潜能,让这“无价之宝”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吧!
第五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
在学校长时间学习的青少年,难免会对一些事情或一些题型形成一定的固定思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青少年而言,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现成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另一方面也会使青少年的思维越来越趋于程式化、模式化,以至于一些事情或一些题型的条件稍加改变,青少年就感到束手无策,陷入思维困境。
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新的奇迹
对于青少年而言,所谓的定势思维就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思维准备状态。它直接影响或决定了后继思维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
同时,学习的迁移理论又告诉青少年朋友: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总会产生各种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思维定势容易使我们产生思想上的妨碍,故而,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与做事的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我们步入误区。要想突破这一呆板、单一的思维定势,就要求青少年在学习中既要注意通性通法的学习,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开染布作坊,小女儿做雨伞生意。每天,这位老母亲都愁眉苦脸,天下雨了怕大女儿染的布没法晒干;天晴了又怕小女儿做的伞没有人买。但是,一位过路人就开导她说:雨天,你小女儿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大女儿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于是,这种突破思维模式的想法,使这位老母亲眉开眼笑,活力再现。故而,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这种突破思维模式。如果青少年朋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就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学校中,大量的教学实践都发现,青少年之所以在平时会出现许多解题失误,都是由不良的思维定势造成的。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定势思维所强调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与不变性。
但是,日常生活是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变时,思维定势就会使我们墨守陈规,难以涌现出新思维,做出新决策,造成知识的经验的负迁移。特别是,当新旧问题交替出现,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解决方法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则往往有碍于新问题的解决。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注:四只瓶子不可放一块儿)
一般情况下,许多青少年朋友都会按固有的思维模式去任意摆弄四个正立的瓶子。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原来,将其中三个瓶子的瓶口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上,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是解这道题的关键所在。
在一定情况下,养成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习惯是青少年学习中最可宝贵的价值,它是我们认识新事物,接受新知识的一种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产生“原子核”般的威力。所以,青少年朋友应当在平时自觉养成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定势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突破思维定势,灵活解决问题
其实,定势思维是一种习惯性的神经联系,即前次的思维活动对后次的思维活动有着指导性的影响。所以,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的思维活动的产生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性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所以,当所有的思考都涌向某一方向时,聪明的人就会打破固有的模势,清醒地反思一下,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思路。因为,创造需要的是独特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随大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让学生在平时养成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定势的良好习惯,有位老师在课堂上问一位学生:“如果两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那位学生很不以为然地回答:“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
老师嫣然一笑说:“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很干净,而干净的人看到脏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身上干净的人要去洗澡。”接着老师又问:“后来两人又一次掉进了那个烟囱,哪一个会去洗澡?”
学生听了皱了皱眉头:“这还用回答吗,是那个干净的人!”
老师又是一笑说:“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接着老师又问道:“他们如果再一次掉进烟囱,哪个会去洗澡?”
那位学生支支唔唔地迟迟说不上答案,这时,班上的学生开始议论开了,有人说,那个干净的人会去洗澡,有人说,是那个脏人。
后来,老师又是一笑:“你们都错了,你们谁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多次,结果还是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
对于上面的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身上脏了的人才会去洗澡”,就是这个固有思维定势会不由得引导我们墨守陈规地解答这个问题。这就是思维定势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其实,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问题,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当你在脑海中建立新的思维体系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小提示:
青少年在同类知识的学习中,有时候往往会思维敏捷,作答迅速,即使是智商较低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思维定势在起作用。它固然可以提高青少年同类问题的解答速度,但是,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青少年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敢于更换旧思路,广开新思路,剖析错例,深化概念,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第六节学习中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间,遇到不懂的地方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吸取知识的捷径。更是有助于找到创新灵感的源头。
无独有偶,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学习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要依赖现成的答案。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开动脑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多问为什么,学到的会更多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其实,有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和和念头就是在这“为什么”中产生的。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看到顶起的壶盖,发明了蒸汽机……科学家们除了平常细心的观察,就是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有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看到奇怪好奇的事情,总要问个为什么。正是这一个个“为什么”,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奇迹。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青少年需要更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如果你留心了,你就可以发现,在电视里,知识性问答的节目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而网络里关于爱问的网站也是越来越红火。因为人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爱问才会赢,爱问才会真正的长知识。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总会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而且积累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知道的越多,圆圈的面积就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需要问的东西也就越多。正是由于不断地问着为什么,那么多奇怪的想法才会成为一个个的“奇迹”。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天才”,那么就请你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一个为什么吧!”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滔滔历史长河中,你可以看到许多智者向你走来。他们一路走来的故事让人们感叹、让人们折服,深思之后,你是否也悟出了一个真理:爱问才会赢,爱问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这位中华民族史上难得的医学奇才,就是一个爱问为什么的人。他到全国各地去采集药材期间,不停地向当地的百姓打听、询问和当地药物有关的问题,最终成为一代名医。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人。他读经书,不能通晓经书的意义,于是他就翻阅诸子百家的书,以及《难经》、《素问》和许多小说,并且虚心向农夫和女工就教,他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在今天也值得众多青少年朋友去学习。
其实有很多东西,正是由于多问了个为什么,结果就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作为青少年,更应该凡事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事多想一想该怎么办才好,而不应该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曾有科学家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问题都提不出来,解决什么呢?
由此可以得出,在学习中多问为什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多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把你脑袋里的创新思维给激发出来,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能创造出另外一个奇迹。
多问为什么,学习才会有新突破
著名画家郑板桥也曾经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个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惑释然,精理迸露。然而,现在很多青少年在学习中都缺乏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事实上,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你的学习才会有新的突破。
也许在你学习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客观的,也有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既然有障碍存在,你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瓶颈的所在,才能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去突破问题,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学到了新知识。
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天都会学很多新知识,当然会有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这时候就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有的学生自我否定意识较强,有一种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心理;也有的学生是怕别人的嘲笑,怕他们会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靠老师讲解,做作业照套例题,认为没什么好问的,形成了懒于提问题的依赖心理,从而形成一种不习惯问为什么的思维定式。那么学习也就不会有什么新的突破,当你不懂的时候又不问,那你就永远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就更不要说创新了。
科学实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有了一次次的科研成果的发布;医学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使人们拥有健康。多问为什么并不是“伟人的专利”也不是伟人头顶的光环,而是环绕在你我身边的阳光。只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个为什么,才能拥有生活的智慧,才会取得成功!才会在不断地问题里学会创新,也只有多问为什么才会在创新里取得成功。
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少年应该有这样的经验,你在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往往会发现,从开始走到现在,能有今天的成果,往往都是被问题逼出来的。你身上的能力,往往是在问过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练出来的。一路走来,你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逼迫你不得不去解决,不得不动脑筋,不得不去改进、提高。但是最终,不仅让你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还要从为什么里学会了创新。
小提示:
如果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多问一个为什么,不仅有助于青少年长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提高。很多奇迹就是在这么多为什么中产生的。
遇到问题多问一个为什么,能够让青少年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在不知不觉中与创新越走越近,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不仅加深了青少年的印象,更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素质也能得全面的提高。
第七节把问题倒过来去思考
众所周知,不止是青少年,很多人都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其实对于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可以从逆事物的方向去寻找解决办法。说得简单点,就是“倒过来想”。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并能轻而易举的解决。甚至你会发现,自己竟然能创造出如此大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好处。
倒过来想,问题迎刃而解
一般来说,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刻板。由于你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所以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思维从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看问题,也都是倒过来去看。而这种人要么是政治家,起兵开国,攻伐天下,如成吉思汗、李世民;要么是辅佐天下的军师,如姜子牙、诸葛亮、张良。不难看出,许多有大作为的人,都是拥有逆向思维的人。这是天数,也是异数,这就注定他们统统都是影响后世的战略家或思想家。
其实,世间万物都不只是具有单方面属性的。由于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容易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却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它往往能出人意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反向性是逆向思维的重要特点,也是逆向思维的出发点,逆向思维离开了它也就不存在。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朝着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或许这样困扰你很久的问题就能在片刻得到解决。
有这么一则故事,说的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所统领的孛儿只斤部落打了一个胜仗,夺回了大片领地和许多牲口。战后他特意安排了一场赛马,但优胜者标准不同往常——谁的战马最后到达终点就奖赏谁。比赛开始了,剽悍的骑士们为使马跑得慢,他们个个身体后倾并拼命将缰绳向后勒。
比赛进行了好一阵,赛马跑得远的只行进了十分之一的路程,近的马尾巴还在起跑线上。滑稽的是,由于有些骑士把缰绳揽得死死的,竟把赛马的后半个身子又退到起跑线外。眼看夕阳西下,比赛难以结束,大家有点耐不住了,成吉思汗的父亲也开始后悔这样比赛了;但金口已开,羞于更改。
就在骑虎难下之际,成吉思汗的父亲略一思忖,便令人传下谕旨:“谁有办法尽快结束比赛,给予重赏。但是,不能改变原定的优胜条件,跑得慢的还是获胜。”众人绞尽脑汁,仍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这时,12岁的成吉思汗想出了个好主意,给父亲解了围。他让骑手们互换战马,这样一来,每位骑手都希望自己骑的马跑得快,从而使自己那匹马落人于后。比赛在瞬息之间结束了,可跑得最慢的马依然得了优胜。
成吉思汗这种反向逆变的思维方法,奇妙之处就在于“常”而思“变”,善于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而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又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从而救了小伙伴性命。其实,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是如此,乍看起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要你换一个视角去观察、去思考,那往往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冲破顺向思维,脱颖而出
倒过来去思考问题,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是打破传统思考习惯。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把问题倒过来想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一位富婆为拥有了一只价值昂贵的花瓶而骄傲不已,以至于她竟然想着要把卧室的墙壁也漆成和花瓶一样的颜色。然而,他找了很多工匠都没有调出和这个花瓶一样的底色。在就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工匠,他非常自信能调出那种颜色,于是富婆就让他去漆。结果,那妇女对他的成果非常满意,油漆匠也因此一举成名。
很多年以后,油漆匠退休了。他的儿子即将继承父业,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件事,于是便问:“爸,有件事我得弄清楚,你是怎样使墙的颜色与花瓶配得那么绝的?”父亲回答说:“我只是漆了那只花瓶。”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幽默,但却发人深省。前几个漆匠死脑子、一根筋,结果就当了失败者。油漆匠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方法,最终一举成名。
其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一个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正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此,从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提示:
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瓶颈。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甚至会感觉到自己已经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于是,丧失信心便成了家常便饭;但也许回过头来就是另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前面布满鲜花,正等着你去开拓。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需要的,只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一下问题而已,而实际真的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