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狂飙,自然令有关人士忧虑。金融界、企业界的专家们面对深圳股市“过热”现象,纷纷写文章,发表谈话,接受记者采访,召开大大小小的座谈会。
1990年8月8日下午,有关方面在深圳市迎宾馆举行了一次题为“深圳股市与深化企业改革”的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专家、企业家、市领导和体改委的研究人员,对股市的“过热”现象表示忧虑,不过多数人认为,深圳尚未出现少数人操纵股市的现象,他们的理由是,调查中还没有发现持股超过总股本5%以上的个人大股东。
同时,深圳市计划局财经处在纲要式的报告中,至少是半官方式地对1990年上半年深圳股市作了总结性判断。报告中写道:
深圳股市在经历约两年停滞之后,自1990年春开始走向操纵与投机交错的阶段。这个演进过程符合股票市场“停滞—高涨—成熟”这一阶段性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看来是正常的,其股票热也是必然的。
但另一方面,深圳股市过早地跨进了操纵与投机阶段,且热而不熟,皮焦肉生,国外股市发展一般均有较长的停滞时期,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深圳股市热度在短期内过分脱离企业营运状况,且超前于整个经济的金融增值的进程。
这份报告可以说是对场内交易的肯定,对黑市的否定。然而场内只是零星交易,而真正的市场却在黑市,所谓的“过热”也是指黑市。
虽然深圳市政府把涨幅压低到每天不得超过1%,然而这根本改变不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谁不想一夜致富?人们在政府出台涨跌停板制度之后,只产生了片刻的惊慌,随即就适应了,股票就此以每天1%的速度上涨。
从1990年6月底到10月底,深发展从24元涨到62.32元,涨幅159.67%;万科从7.5元涨到17.19元,涨幅129.2%;金田从81元涨到215.3元,涨幅165.8%;安达从8元涨至20.89元,涨幅161.13%;原野从52元涨到143.4元,涨幅175.76%。
闻讯而入深圳炒股者源源不断,那些在场内买不到股票的人,自然步入黑市,而手持股票者自然不愿意以场内价抛出,这就导致黑市的成交额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场内的成交额。
取缔黑市的真正办法就是大量股票上市,平衡供求矛盾。
1990年6月中旬,面对全国一哄而上地进行股份制改造所导致的混乱局面,国务院不得不在批转国家体改委《有关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改革不再铺新点》的文件中,明确批示:
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主要是完善已有的试点,不再铺新点。
这样就决定了不可能大量发行股票,供求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人们在传播这个文件的同时,清楚地预计到,上市公司股票的短缺性与垄断性只会与日俱增,第二波黑市狂潮无法避免。毫无疑问,扫荡过后,黑市在一段时间以后还会卷土重来。
深圳的专家们当然知道这个两难的境地,也知道火山喷发的可怕,但他们可做的只能是加紧拓展市场,增加交易点。
当时深圳的证券商迅速发展到12家,营业点扩展至16个,证券从业人员也达到了400多人,但供求失衡的情形仍令交易者不堪忍受。
6月份扫荡黑市之后,购买股票的人必须凌晨1时到证券公司门前排队,等待编号,有了编号之后,再从下午18时起,排队到第二天早晨9时,排上16个小时,忍受3次点名查编号,才换来一张委托单。
这还只是有了买到股票的“可能性”,因为还得看有没有人在场内的涨停板抛出股票,真可谓“得股难,难于上青天”。
在买进股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要真正不让黑市抬头几乎是不可能的。
政府扫荡黑市的攻势刚刚过去,面对场内每天1%的涨幅,股民们再也难以抑制激情,深圳的黑市交易很快死灰复燃。
从1990年11月2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堪忧的黑市股票交易》的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黑市以更迅猛的势头重新占据深圳的每个街头。
对交易者来说,管他黑市白市,只要能买到股票就是好市场。
这种毫无规则的黑市交易,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