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 施工建设1

第8章 开工建设兰成渝管道工程

1998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永靖县关山乡沟子村,甘肃金陇管道有限公司举行关山隧道开工典礼。

关山隧道是管道穿越的第一条隧道,长1493米,是兰成渝输油管道上较长的隧道之一。

关山隧道位于海拔2300多米的关山上,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山上都是积雪,没有山泉,有雪时把雪融化了饮用,没雪时就饮用积存的雨水,水质很差也很难得。如果大雪封山,食品运不到营地,连吃的都很困难,而且下雪手机也没有信号,不能与外界联系。

承担关山隧道施工任务的管道局第二工程公司五机组和六机组,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山上战斗了4个多月,攻下了施工中的许多难关。

隧道宽2.5米,高约3米,越野车穿过都很困难,大型设备根本进不去,而且洞里是漆黑一团,一米之内看不见人。石缝中有泉水滴落,地面积水汪汪,施工地段受到震动,会有石块掉落下来,进管困难,焊接也很困难。

管道二公司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长的隧道穿越,其他单位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施工前虽然已经准备了4种方案,但到现场发现,这几种方案都有不完善的地方。

被大家称为“智多星”的机组长邵洪波脑子灵活,他经常根据现场想出不少点子。

邵洪波拿着施工方案来回在洞里走了5趟,在走完最后一趟的时候,他已经成竹在胸了。

邵洪波说:“为了减少人员在洞内的时间,先在洞外进行‘二接一’预制,然后再运进洞内连接。”

原来准备用四轮平板车往洞里运管,因为洞内双轮比四轮更平稳,而且速度几乎快一倍,转向也灵活得多,于是就改为用双轮车向洞内运管。

洞内供电原来是往里引焊把线和电源线,但线越长,焊接电流也越小,不仅保证不了质量,而且危险性很大。后来他们采取了往洞内布电缆的办法,保证了洞内照明和施工用电。

大家还在隧道的两端装上鼓风机和排风机,使洞里的空气流动,避免焊接时烟雾散不出去把人呛坏了。

从2001年3月3日开始,两个机组分别由隧道的南、北两端进行“二接一”焊接。

3月10日,开始从两侧向隧道内进管。

两个机组20名施工人员克服作业面狭窄、洞内滴水、淤泥遍布等困难,苦战五天五夜,于3月14日在关山隧道中部胜利会师,终于胜利穿过这条号称“兰成渝第一号”的隧道。

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采用军民共建的建设体制,即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部署,在这条管道的建设和管理中坚持采用军民共建、共管、共用的方式,以保证工程建设和今后运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为了解决西北的成品油出路和西南地区的成品油供应问题,1998年集团公司领导果断决策,建设兰州至成都至重庆的成品油输油管道。

而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包括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和河网纵横的水田等复杂的地貌单元,建设难度相当大,用什么方式才能尽快建成这条目前国内难度最大、距离最长的成品油输油管道?

鉴于当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良好表现和部队早期参与兰州至成都输油管道建设的历史事实,集团公司党组和兰州军区党委决定,采取军民共建的形式,建设这项工程。

对此,军区领导高度重视。兰州军区司令员郭伯雄上将、成都军区司令员廖锡龙上将亲自主持党委会,研究管道建设。

兰州军区由副司令员陈秀亲自挂帅,成立了兰州军区管道工程指挥部,迅速调集兵力投入施工。

陈秀副司令员不顾工作繁忙,多次检查指导工作,并到施工前线视察。

张广哲少将不顾年高,也多次带领参建官兵,与兰成渝项目经理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千里管道建设沿线。

张永红大校更是把管道建设作为自己的事业,3年来,他与项目经理部领导、员工一起奔波于施工现场,指挥和协调部队施工。

成都军区也抽调力量,组建了由李开兴少将挂帅的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指挥部。

李开兴少将是医学博士,为了管道建设,他放下了手术刀。参建的成都军区部队接到任务后,不顾夏季酷暑,立即开进工地,于2000年7月18日全面展开了四川广元至成都段的道路和隧道施工。

参建的解放军官兵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特别能战斗、敢打硬仗的精神和作风,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像甘肃的三县梁、秧田坝、牛头山、万家大梁、鞍山、马家大山、太子坡梁等工地都是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连合格的饮用水都极其缺少,施工任务更是艰巨。

兰州军区有的战士出了新兵营就上了太子坡梁,修伴行路,挖管沟,凿隧道,在海拔2000多米高的大山沟里苦干了两年,背着背包,连想回营房看看的愿望都没实现,就转业了。

临行之前,这些战士激动地说:“让我们回营地看看吧!”看看自己的营地,就是这些退伍兵的最大心愿。

张广哲每天都穿着胶鞋、迷彩服,拿着地图、指南针,背着干粮、行军壶,在荒无人烟的大山峡谷中选择铺设路线,确定工程走向。

有一天,张广哲6时出发,冒雪翻越了24个大小山头,几次跌倒,到18时回来时,已成了“泥人”。

兰州军区联勤部物资油料部副部长、军区管道工程指挥部指挥张永红,把管道建设作为自己的事业,几年来,与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项目经理部领导、员工一起奔波于施工现场,指挥和协调部队施工。

张永红每条隧道都要进去二三十次,光安全帽就被砸坏了3顶。

关山隧道开工那天,张永红曾激动地对当时的甘肃金陇管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庆说:“如果我在这条管道建设中光荣了……我死了也要守护着我们的管道。”

张永红的妻子有时埋怨他不给家里打电话,可他说,不打电话还好,一打电话就准出事了。

1999年12月,张永红去甘肃西和、成县看望施工部队,大雪封山,他们边铲雪边前行,路上的雪很深,路很滑,司机不敢开车。

张永红就让别人都下车,自己驾车慢慢往下滑。

张永红过去是汽车兵,他想,要有事就让我一个人有事。

大家原来打算在山里过夜,可山上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油也不多了,如发生意外就没有办法。

路只有3米多宽,临时修的,刚能过一辆车,为了大家的安全,张永红宁愿自己冒险。

1999年5月4日晚上6时,为了选马家大山的线路,张永红与王洪军两人开始翻越马家大山了。

张永红装了半个花卷,王洪军兜里也有一个花卷。山路很陡,爬着爬着天就阴了,黑了,不一会儿就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两个人掏出打火机摸索前行。

张永红让王洪军扶着山走,怕一不小心滚下去。王洪军说不行,有蛇。

这时,天下起了大雨,刚翻过马家大山,又迷路了,左突右闯,他们摔了五六个跟头,下到山底,一看不对,走错路了,又爬上来,四肢并用,一身泥一身水。

爬上山再朝另一个方向走,走不多久就发现下面又是悬崖峭壁。

这时,张永红想起这里有个村叫朱家山,3年前自己在这里的小学打过一次篮球,球滚到山沟里,没找到,太陡,人不敢下去。张永红发现他们走到了丢篮球的地方。

打火机的气体燃烧完了,他们只能看着有点白的路面走。突然发现山下有灯光,两个人高兴坏了。定睛一看,发现是山下有人家准备第二天出殡,点着长明灯。

他们顺着灯火,走到村里,走到支书家。

支书说:“我们在这里几十年,下雨都不出门,山路太陡,你们的胆子太大了。”

支书家的条件在村里是最好的,5个人挤在3.5米宽的炕上。炕一热,虱子、臭虫都来了,咬得他俩翻了一夜“烧饼”。

某旅副旅长郑黎,施工现场开到哪里他就指挥到哪里,施工难题出在哪里他就解决在哪里。他把施工点跑了一遍又一遍,胶鞋先后穿破了12双。

信念如火。官兵用信念融化了关山的冰雪,驱走了关山的严冬,迎来了春天。在生机勃勃的绿草簇拥下,一条宽1米、深1.5米的管沟伸向了远方的山野。

某部九连官兵受领任务后,买来粗钢丝绳,一头系在腰间,一头拴在山顶大树上,脚蹬悬崖、手握钻机空中作业。

官兵们渴了就解下腰间水壶喝口水,饿了从挎包里掏个凉馒头啃两口,累了靠在崖壁上歇一会再接着干。钻机手、士官兰强被誉为“拼命三郎”,每次指导员叫他休息,他总是说:“干完这一个再说。”

有一次,因高温和疲劳过度,兰强晕在半空中。送到医院时,医生发现他腹部被钢丝绳勒得大面积溃烂,背心粘在身上脱不下来。当医生用剪子一点一点剪开、用镊子一点一点夹起衣服、用酒精一点一点擦拭时,兰强忍着剧痛硬是一声未吭。

在建设“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中,施工部队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到哪里就把扶贫帮困、助民致富的好事做到哪里,把军政军民关系密切到哪里,把文明之师的形象树立在哪里,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000年8月,某部一连官兵在甘肃礼县廖家寺施工,看到当地村民吃水非常困难,要到3里以外的地方去挑,而且水质很差。

经过认真勘测,官兵苦战9天,在村子里打了一口深水井。村民们把这口井称为“爱民井”。出水那天,全村杀猪宰羊,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热闹。

在施工的几年里,兰州军区参建部队先后为“希望工程”捐款12万多元,救助失学儿童235名,义务为老百姓查体看病1.2多人次,修“富民路”8条共200多公里,挖“爱民井”3口。

第9章 军队官兵战斗在兰成渝工地

1998年12月18日,宏伟工程的第一炮打响了。秦岭山腹地,兰州军区某炮兵旅的近千名官兵征尘未洗,便在亘古沉寂的山谷、纵横交错的沟壑间,摆开了上百公里的战场。

陇南山区,某团官兵昼夜兼程赶赴指定地域,在山野小溪旁扎下宿营的帐篷。

听说部队要援建国家重点工程,正在老家休假的官兵连夜踏上归程,正在筹备婚礼的干部毫不犹豫地推迟了婚期,患病住院的战士也悄悄提前出院了。

施工以来,先后有600名多官兵放弃探亲、休假,210名官兵推迟婚期,130多名战士放弃了考学的机会,116名官兵在亲人病重、家中受灾的情况下仍坚持在第一线施工。

在援建大军中,有400多名战士是从新兵连直接开赴施工工地的。他们当中多数人当兵两年,在大山沟里苦干了两年,直到退伍踏上返乡路。

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穿越了千余座山峰、170多处坚石地段,而每一座山峰、每一处坚石都隐藏着难啃的硬骨头。

施工中,接踵而至的一个个困难、一只只“拦路虎”摆在官兵面前。

关键时刻,干部身先士卒,党员冲锋在前,擎起了突击队、攻坚队、敢死队的旗帜,让高高飘扬的红旗时刻激励着战友。

位于甘肃康县境内的牛头山,山势险峻,荆棘丛生,管道要从半山腰穿越。

善打硬仗的某团九连向团党委递交请战书,争得了这块硬骨头。

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悬崖峭壁。官兵们找来钢丝绳,一头拴在山顶的大树上,一头系在腰上,脚蹬崖石,手握钻机展开作业。

官兵们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用大锤砸、钢钎撬,用镐头掘、铁锹铲,硬是在半山腰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通道。

钻机手白伟举着15公斤重的钻机,拼尽全力在岩石上打出15个1米多深的炮眼。

由于疲劳过度,白伟脚下一滑,瞬间就从半山腰滑下十几米,幸亏被钢丝绳拉住,才没有坠到崖下。当战友们把他拉上来时,他的脸和身上已被尖石、树枝划破了10多条血口子。

白伟笑着对大家说:“路还没有打通,我是不会离开大家的!”

某炮兵旅官兵一直在深山老林中施工,一到雨季,出山的道路就被滑坡、泥石流冲毁,部队常常断粮断菜。粮食送不上去,官兵们就自己动手挖野菜、采野果子充饥。

一连官兵断供后,开始用盐水泡馒头、蘸辣子面充饥。后来粮食也告急了,全连靠仅有的一袋面粉,维持了整整一个星期。

夏季,帐篷里出奇的热,官兵洗不上热水澡,全身长满了痱子,奇痒难忍。

冬季,许多官兵的双手长满冻疮,阴冷潮湿使他们整夜睡不着觉,大家就穿着棉衣、戴着棉帽睡,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跑几圈再躺下。

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宿营,一些官兵落下腰肌劳损和严重的皮肤病。

输油管道需要从一条10多米宽的河流穿越。河水湍急,官兵们往水里投沙袋,转眼间就被冲走。

挺进旅九连的50名官兵分成3个小组,12名党员干部用绳子拴着腰,每人抱着一块大石头就往河里扑,岸边上的官兵立即装填沙袋。

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他们在河中垒起一道2米多高的堤坝,让凶猛的河水驯服地绕道而行。

某部指挥二连在甘肃西和县晒经乡施工时,施工段面出现了裂缝。

连长白德桐大吼一声:“不好,要塌方!大家都闪开!”他命令全连官兵全部撤离现场,只留下自己和两名排长。

不多会儿,前方又一段面也出现了塌方,气象站站长张军要上。

白德桐大声说道:“让我来。”

这时,一块石头从白德桐背后一闪而过,他的脊背被划出一条长长的口子,鲜血染红了衣服。好险啊!

全连官兵被连长勇猛顽强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提出要为他请功,白德桐却淡淡地一笑,说:“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是连长,理应冲在最前面!”

千里施工线上密布着山川河流,施工环境十分艰苦,参加施工的官兵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科学向大自然挑战,向生理极限挑战,向擦肩而过的死神挑战。

某部一连施工工地有一段管沟离通信光缆线路很近,地方电信部门担心爆破施工会损坏光缆,建议改线。但是,更改管沟走向既耽误工期,又增加工程投资。

官兵们经过周密勘察,仔细分析,反复实验,采取“加大孔深、扩壶装药、增加炮泥填塞长度、减少装药量”的办法展开作业,光缆干线不仅丝毫未损,而且提前挖通了管沟。

1999年中秋节,工程延伸到甘肃西河境内的石沟里,一条大峡谷里横亘着一块难撼的巨型“霸王石”。

某炮兵旅一营教导员白建盈白天带领爆破小组进行测算,装填炸药,一举炸掉了巨石。

皓月当空,万家团圆的时候,白建盈又带领部队打着手电、提着马灯,采用“流水倒班法”,将近万立方米的碎石全部搬出了峡谷。

输油管道沿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多是石加土结构,容易塌方,施工难度大。

为了求质量赶速度,广大官兵在施工中广泛开展了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并先后总结出“定向爆破”、“松动爆破”、“水中爆破”、“一孔双壶”和“先清障后标定、先计算后装药、先警戒后爆破”等爆破作业法。

另外,他们采取“先行标定、同时展开、分层推进、一次成型”修筑道路。

部队官兵总结出“人机配合、机挖表层、炮炸岩层、机械清渣、人工整修”开挖管沟和“人干易处、机干难处、人围机械转、人停机不停”等20多种科学作业法,克服了施工中各种技术难题。

某团排长刘勇针对不同地质情况,研究出打孔作业“一摇二提三吹法”、“水浸法”、“扩壶法”等爆破作业窍门,不仅解决了卡钻难题,而且使打孔速度提高了3倍,缩短了工期。

这一做法在施工全线得到了推广。3年来,官兵们共打炮眼90多万个,出碎石粉数千吨。

2000年7月,在甘肃西和县,为赶在“八一”前拿下一段坡度为70多度的土石山,某部二连全连官兵正昼夜不停地奋战着。

因山高坡陡,有的地方人无法站立,刚开工那天,全连官兵便按照连队划分的任务,在各自地段上先挖了个能站脚的小平台,然后再一锨一锨地往下挖。

无线班战士吴明峰刚刚挖了一个能掩体的管沟,忽然有一块篮球大的石头从半山腰滚下,直朝他飞来。

与吴明峰相隔不远的战士李前国正直腰舒展身子,被突如其来的情景吓坏了,他大喊一声:“小吴,石头……”

说时迟,那时快,待吴明峰反应过来时,石头已经滚了下来,他躲闪不及。其实就那么大的管沟,躲也躲不到哪里去。

情急之下,吴明峰把手里的铁锹顺势往身子后挡,石头正好砸在锨把上。但是,因惯性太大,他的腰还是伤着了,一时疼得直不起来。

因为是个拐弯处,只有他们两人,别的人都没有看到。

李前国飞快地跑过去,搀吴明峰站立起来。

吴明峰却说没有事,一点小伤几天后会自动好的,请李前国替他保密,免得连长、指导员知道了着急。再说,连队正处在攻坚阶段,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要是他躺下了,每天两米多的任务就得由其他人完成,大家都很累,怎么能忍心自己躺着让别人干呢?

身体本来就瘦弱的吴明峰整整隐瞒了一个礼拜,硬是强忍着疼痛坚持在工地劳动。

刚受伤的那几天晚上,他睡觉平躺着不行,就侧身睡。白天,在工地上痛得厉害了,他就使劲地把手背过去揉一揉,实在不行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干。

当连队干部询问吴明峰哪里不舒服时,他却说没事,是不小心扭了一下腰。

后来,连队干部认为吴明峰施工进度慢,怀疑是不是有思想包袱而给他做工作时,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指导员黄建林眼含热泪在全连战士面前说:“连队的施工进度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有了像吴明峰这样受伤不下火线,负伤劳动,带病作业,从不言苦,一心为连队建设,把个人的痛苦置之度外的好战士。”

有关方面负责人说:“输油管道原定5年的工期,官兵们却只干了3年多,就提前完成了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速度,是西部军人用科学和忠诚创造的奇迹!”

第10章 建设者打响黄土高原战斗

1999年春,兰成渝输油管道建设战斗在黄土高原打响了。

拨开初春的薄雾,踏上输油管道第一标段管道局第二工程公司七机组的工地,远远地就能看见标有“CNPC”的大旗迎风飘扬。

旗下,一身红装的职工正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米勒焊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七机组的施工地段处于兰州市的闹市区,管道沿市区排污沟底敷设。

七机组原来从没有在排污沟里敷设管道的经验,他们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经验少,需要边干边学,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再就是施工场地窄小,管沟才5米来宽,行人和车辆都要从这里通过。他们既要保证交通畅通,还要保证施工正常进行。

另外,七机组的施工环境相当差,管沟底部不时有水渗出来,到处一片泥泞。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气温慢慢升高,污水沟里散发出一阵阵恶臭,大家感到都快要窒息了。

当时,管沟与污水沟仅有一米远的距离,施工现场的空气始终是污浊不堪的。

面对重重困难,管道建设者充分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家都决心集中力量攻克难关。

机组长经常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为第二天的施工扫除障碍。

当时,为了交通畅通,焊机不能停在路中间,必须停到路的尽头。电线不够长,机组长就找路边住家商量,白天将焊机停放在居民院里,晚上再推回到路边。

施工现场气味刺鼻难闻,大家都戴上口罩施工。

在没有机械配合施工的情况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齐喊着号子“一、二、一”,共同抬着管子前行,进行人工布管。

焊机不能用机械拉运,大家就一齐推,遇到上坡,就推一步垫一块石头,直到最终推到目的地。

当时管沟底全是稀泥,焊工就将编织袋铺在地上,躺在袋子上进行焊接。

2000米与污水沟相伴而行的管道,就这样一寸一寸向前迈进,终于完成了敷设任务。

出了兰州城里的污水沟后,输油管道穿越关山,先后进入苏木沟、东峪沟。

苏木沟是一条大型的季节性冲沟,每到夏天、秋天,大雨突然而至的时候,从沟两侧的黄土高山汇聚成来汹涌的山洪,山洪夹带着泥沙和碎石倾泻着、呼啸着冲入苏木沟,所过之处,粗大的树林被连根拔起,巨大的石块也被走,房屋田地顷刻间被夷为平地。

而到了冬、春季节,这里则满目萧瑟,冲沟就像一条冻得硬邦邦的银链,锁住了狰狞突兀的山梁。

在苏木沟,兰成渝输油管道需要纵横穿越大约20公里。

大家看到,苏木沟里的地质地貌相当复杂,其间有大型湿陷性黄土台地、冲沟,有风化的红石山,还有刀削一样陡立的断壁悬崖。

施工所需的设备、材料、生产与生活物资都要从沟的两头运进来,但是沟里既缺水少电,又和外界没有通讯联系,施工环境相当艰苦。

为了打好这一仗,管道局第二工程公司认真进行施工部署,他们仔细编制施工方案,积极进行施工准备,并组织了3个标准化的流水作业机组、3个土石方爆破机组以及两个防腐机组、两个管段运输机组,大小设备共65台,展开了严冬会战。

最终,施工人员战胜各种困难,顺利完成了这段管道的敷设任务。

东峪沟是一个小地方,人们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兰成渝输油管道通过这里的时候,才看到它的丑陋而老实的一面。

东峪沟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输油管道前后穿越东峪沟17次,累计穿越长度5.25公里。

这一地段地形多变,地质情况复杂,河道顺着山势蜿蜒东去,沿途地下水位高,鹅卵石遍布,部分地段含有泥岩,施工非常困难。

承担该段施工任务的管道局第三工程公司化建七处把2109号桩至2110号桩位间的220米河床地段作为东峪沟穿越的突破口,从2001年2月25日起,投入人员和设备进行开挖作业。

该段设计沟深为4.2米,可挖深不到一米,地下水就涌了出来,而且鹅卵石含量高达60%,一边挖一边发生塌方,管沟很难成型。

针对这种情况,管道三公司项目部和化建七处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增调挖沟设备,扩宽管沟宽度,以保证管沟的挖掘深度,同时购置两台污水泵,日夜不停地抽水,确保了管沟成型。

管沟挖好后,施工人员又用沙袋铺垫在管道的周围,以防鹅卵石损坏管道防腐层。

大家经过连续四天四夜的苦战,挖土3800立方米,抽水1.5万立方米,铺垫沙袋3000多袋,终于按要求将200多米长的管道安全下沟并顺利回填。

首穿成功,为以后的16次穿越积累了经验,施工逐渐理顺了,进度也在不断加快。

职工们发扬顽强拼搏、连续作战的精神,吃在工地,住在现场,每天挖沟不止,一处接一处地进行着穿越施工。参建人员连续54天没有出过沟,终于在2001年4月19日,完成了最后一次穿越。

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为长江水系,由此决定了南北河流具有明显的区别。

流经黄土高原的河流多为季节河,一到雨季则山洪奔泻,漂石滚动,异常凶猛。

根据不同的河流特点,兰成渝输油管道建设选择了不同地穿越方式。同时,为了避免水系对施工的影响,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求必须在2001年汛期前完成河流穿越任务。

渭河是条最刁难的河,它反复阻拦兰成渝输油管道前行,最初设计需要穿越它7次,后经多次优化线路走向,还要穿越渭河5次。

渭河是发源于甘肃西部的一条较大的河流,河体破碎,曲折前行,两岸洪荒遍地,每一次穿越都是石难破、土难掘、水难排。

然而,既然已经选定了线路,输油管道就必须由此通过。

第三标段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境内,管道大部分沿渭河谷敷设。管道不仅要3次穿越渭河,而且要6次穿越莲峰河等中小河流及冲沟。另外还要5次穿越公路,3次穿越铁路。

铁路管道局第一工程公司职工们在施工中,大家顶严寒,冒风雪,克服了地方关系复杂,耕地冬、春灌溉给施工带来的不便等困难,组对弯头21个,连接弯管141根,率先实现主体贯通。

3次穿越渭河,每次的穿越长度都在800米以上,而且工期要求紧,所处的地形地貌相当复杂,当地的水管部门对施工期限要求相当严格,这给河流穿越带来更大的难度。

为了确保工期和工程建设质量,承担穿越施工任务的管道局第一工程公司机械工程处领导同技术人员进实地勘察,根据考察结果,制定出周密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地进行引水导流,围堰叠坝。

为了便于施工,他们将管沟分别两级台阶式开挖。

第一台阶上开口为160米,下开口为20米,为摆放设备、管线预制创造条件。

第二台阶上开口为5米,下开口为4米。

1600米长的管沟土方开挖量近百万立方米。尤其在第二台阶管沟开挖中,遇到了两三米深的沙卵石层,再往下是泥岩层,给管沟开挖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早日完成渭河穿越任务,机械工程处的职工在工作中突出了一个“抢”字,6时30分出工,22时30分收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因为渭河的两大穿越工程工地相距不远,他们就同时进行两条河的穿越施工,充分把握好每道工序间的间隙,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设备利用率。

管道一公司项目部对渭河穿越工程也非常重视,曾经多次赴现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个穿越点的作业队伍相互比着干,工程进度不断加快,难点被一个个克服。

经过50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01年春节前,将3条钢铁管道敷设于渭河河底。

第11章 施工队再战秦岭大巴山区

2001年5月,为了实现业主提出的第五标段在5月30日完成管道主体安装任务的工期目标,管道局第二工程公司兰成渝项目部集中精兵强将,调运优良设备,坚决攻克难关,决战马家大山。

兰成渝输油管道跨越黄土高原后,就进入秦岭、大巴山区。唐代大诗人李白面对这里的群山大川,曾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

秦岭、大巴山区山高林密,山峰直插云霄,巨木直刺蓝天,远望,又像倒海翻江的巨浪一样起伏汹涌。这里是管道敷设最艰难的地段,也是最危险的地段,号称“九九八十一难”的艰险段大多集中在这里。

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斗志未能得遂。

有人指着点将台、街亭古镇等好多处陈迹对大家说:“秦巴山区曾经是三国时蜀国与魏国多次交战的古战场,到处都留下了当年的痕迹。”

有人说:“但是,今天,我们管道建设大军挺进秦巴千里群山之中,也在古战场摆开了战场,擂响了战鼓。我们一定能战胜秦岭巴山,将管道通往四川。”

马家大山地形险峻,山峰峭拔,山体破碎,不仅开挖管沟困难,而且一般的车辆根本没办法上山,运管、施工也都非常艰难。

管线从北侧的马元翻越海拔2200米的山顶,到达南侧海拔1455米的晒经,落差近800米。沿着围绕管线的盘山路上山,大大小小的急弯就有69个,管道曲折纵横、蜿蜒盘旋,要用40度以上的热煨弯头30个,弯管更是不计其数,弯头最大度数达70度,施工难度很大。

在5月的最后十几天里,管道二公司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部调度长为首,运输处、机械处、安装三公司领导参加的协调指挥小组,负责第五标段的施工协调工作。重点解决马家大山运管问题。

他们改制两辆大马力的运管车,派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往山上拖管,抽调其他机组人员和设备增援马家大山。

承担马家大山施工任务的管道二公司五、六机组的职工住在山顶帐篷里,坦然面对艰难困苦,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搏它一回不白活”的口号,决心挑战极限,大干20天,啃下马家大山这块硬骨头。

钢管在一根根吊装、组对,焊工们在紧张地施工焊接,管道不断地向山上挺进延伸。经过11天的连续作业,他们最终在2001年5月28天实现了主体完工,让盘旋的油龙跨过了巍峨的马家大山。

甘肃省西和县到成县的途中,有一座险峻的大山,它就是兰成渝输油管道第六标段要翻越的鞍山。

在连绵起伏的秦巴山区的群山之中,鞍山既没有俯视群峰的伟岸可以自傲,也没有撼人心魄的英姿可以供人欣赏,它默默无闻地傲立在那里,却气势恢弘以阻拦着地上的行人,天上的飞鸟,甚至连风雪也都被它阻隔在脚下。

翻越鞍山段的输油管道长度虽然仅有短短的3公里,但管道所经之处,山高谷深,路险弯急。坡度最大的地方达到了70度,弯道大部分都是肘弯似的急转弯,甚至还有几个地方管线几乎要垂直竖立起来敷设。

先期为挖管沟临时修的伴行路盘山而上,窄的地方仅有两三米,有急弯的地方就是小型车辆也要倒几次车才能过去。

路的一旁紧靠着千仞悬崖,另一边则是万丈深渊。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事故。由于地形太复杂,大机组、大流水作业根本没有办法展开施工。因此,管道翻越鞍山一时间成了全线的“卡脖子”工程。

承担安装任务的管道局第三工程公司管道七处经过精心准备,挑选了由班长阎洪江,火焊工赵学岩,电工孙杰,电焊工郭时章、种爱庆,机械手徐建松和起重工尹志东等7人组成的精干小分队挑战极限,抢攻鞍山。

他们在山上施工,首先要解决如何将管子就位的问题。钢管到不了现场,其他工序就更无法进行了。

大家沿管线走向徒步进行了几次踏勘,反复选择进管路线,经过比较,最终决定在原有伴行路的基础上,对运管路线进行拓宽、改建和延伸。

原有的伴行路长4.5公里,最大坡度30度,不仅路窄而且还有26个急转弯,大型车辆设备根本无法上去。

他们就用单斗挖掘机对原有的伴行路进行改造,拓宽了路面,降缓了坡度,加大山路和转弯半径,然后又根据需要,新修了2.5公里的伴行路。经过10多天的艰苦拼搏,大家终于建成了一条简易的运管道路。

虽然有了这条简易运管道路,但运管还是相当困难。

施工人员根据地形和路况,自制了一个拖管用的铁爬犁,一次可以拖5根管,用推土机往山上拖。

但是,由于山路复杂,往返一次就需要两三个小时,一天只能拖两次。

一天下午,配合运管的机械手魏周武往山上拖管,到了一处急弯,由于坡太陡,设备加油的惯性使4根管滑动,一头搭在爬犁上,一头落在地上,当时十分危险。

天气慢慢变得阴沉下来,魏周武想:如果再下雨,停在弯路坡道上的设备和钢管就可能滑落到山谷里,如果请求救援,其他起吊设备根本上不来。

魏周武谨慎小心地先用倒链锁住滑落的钢管,再用推土机一点一点地拖到爬犁上,拖一根就固定一根,4根钢管他整整用了6个小时。等魏周武终于将管子运到工地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就这样,他把翻越鞍山的250多根钢管一根一根运到现场。

因为山路太陡,难以方便上下,每天上下工地,大家都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和时间。为了便于施工,职工们干脆自带行李和帐篷,住在鞍山的山顶上。

山顶上有茂密的林木和植物,有凶猛的大黑熊和雄壮的野猪等野兽和令人防不胜防的毒蛇,就是没有人家。大家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住就是3个月。

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解决职工们的生活用水问题,小分队在山坡上挖了一个约5米深的蓄水池,积攒山石缝里渗出的地下水。但由于山水中含有一些杂质,虽然经过净化处理,大家喝了以后还是人人闹肚子。7个人几乎全都趴下了。

后来,管道三公司为了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项目经理夏庆武决定,往山上运纯净水,供职工们饮用。

由于温差大,4月下旬的鞍山上气候仍然很恶劣,山下已经穿上了单衣,山上还要穿毛衣,山下下小雨,山上飘的却是雪花,山上山下就如同两个季节一样。

为此,处里特意安排了专门人员和车辆,每3天从县城采购一批食品和蔬菜给山上小分队送去,以维持职工的日常生活。

但是,他们上山不久,天就变了,连续下了几天的雨,封了所有上山的路,职工们只好靠贮存的干菜、咸菜和方便面来充饥。

4月25日,处里再次到县城购买了食品和蔬菜运到山下,但是因为下雨路太滑,还是上不去山。

大家正在焦急的时候,山下赵坝村48岁的房东田双成主动前来,他对大家说:“你们的不要着急,山里人不愁山路,我去送吧。”

田双成把35公斤重的食品和蔬菜装进背篓里,背上了山。

赵坝村离鞍山上有3公里多的山路,田双成冒着山下的毛毛细雨,顶着山上的漫天雪花,一步一滑地硬是爬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山顶,为山上的职工们解了燃眉之急。

一天天过去了,职工们天天与大山为伴,与大钢管为伍,他们根本看不上电视,也听不到广播,甚至连澡也洗不上。

但大家的精神非常充实,他们无怨无悔。大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打破了工程界限,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有时连午饭也顾不上吃,一天只吃两顿饭。

经过80多天的艰苦奋战,施工人员挑战了施工极限,也挑战了自我,苦干加巧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输油管引过了鞍山。

2000年11月,辽河石油勘探局油田建设工程一公司项目部迎着寒冬来到了万家大梁。

万家大梁群山耸立,山间有盘山道顺势而上。要施工,就首先得将设备和钢管运到山上。

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山里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为了保证安全,有关部门规定封山两个月,控制车辆通过万家大梁。

但是工期是不等人的,施工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

于是项目部副经理孙兆华挺身而出:“给我两辆铲车、10个人,保证在半月之内将设备和管子运到现场!”

得到许可后,孙兆华带领一班人马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昼夜兼程,他们更是赶在12月5日之前,在冰天雪地的山梁上,抢修出了一条25公里长的山路,将18台施工机具及500多根钢管安全地送过了万家大梁。

而石碑岭的施工环境更是险恶几倍,施工作业带就是山区伴行路,伴行路只有3米多宽,最窄处只有两米多一点,施工设备根本没办法通行。

而且管沟上方就是峭壁和危石,随时都有塌方、滑坡的可能。而伴行路的下方就是悬崖和深渊。

2001年6月13日上午,管道局第三工程公司化建四处机械手张会彬驾驶一台弧焊车前往石碑岭施工现场。

张会彬在经过上坡路的一处转弯的时候,由于前天晚上的一场雨造成路基松动,设备左侧履带的路面突然塌陷下去,设备开始向山谷方向倾斜。

张会彬努力地操纵着设备想摆脱险境,但设备竟然一点也不肯移动。

紧随其后的处长付德彦一见吓坏了,他赶紧大喊:“快跳车!”

张会彬刚从车上跳下去,十几吨重的设备就轰隆隆地滚下了100多米深的山谷。

现场的人全都吓呆了,事后,付德彦哭了,他是庆幸张会彬能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捡回了一条命。

而张会彬也哭了,他是痛惜那价值20多万元的设备,却毁在了自己的手里。

由于山区伴行路较窄,行车危险,而且车辆紧张,付德彦为了工作方便,向驻地村民借了辆摩托车,一天到晚从一分队到二分队,从驻地到石碑岭,每天行程不下100公里,几个月下来,付德彦的体重就降了15公斤多。

孙洪建由于工作勤奋能干,大家说他就像老黄牛一样,所以就亲切地称他为“阿牛”。

这段管道施工中使的弯头和弯管特别多,平均1公里就要用40到70个,每个机组每天最少要用5个以上。

这样,弯头、弯管组就必须加短节、磨坡口。而孙洪建作为管工,他每天要打磨很多个管口。他每天都在管沟里握着大砂轮磨坡口。

因此,在石碑岭工地,孙洪建的绰号又多了一个:“牛魔王”。

第12章 管道三公司大战输油隧道

2001年,管道局第三工程公司承担了兰成渝输油管道第六、第七、第八标段,其间要穿越11条隧道。

兰成渝输油管道沿线的山太多了,而且许多山峰海拔超过了2000多米。山路崎岖,峡谷险恶,管道无法攀越,设计选择了隧道穿越方式。

隧道窄小低矮,设备拖出拉进很困难,而且通往隧道的路都是临时修的,大部分路段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变化大,山高谷深,路险石危。

管道三公司承担的这11条隧道总长度达6.6公里。

关沟门隧道是管道三公司打火开焊的第一条隧道,长660米。化建七处抽调6名精兵强将组成隧道穿越小分队,于2001年4月25日在隧道中间正式开焊。

隧道内阴冷潮湿,到处都在向外渗水,地上非常泥泞,而且焊花造成烟雾弥漫,施工环境非常恶劣。

电焊工史林和李连科等人为了抢进度保工期,他们顾不上休息,从早到晚,轮流进行焊接,就连吃午饭也在隧道里。

经过10天的艰苦努力,大家终于完成了关沟门隧道的主体焊接安装任务。

三公司完成了关沟门隧道后,又迎来了双水磨隧道的艰苦奋战。

仅从双水磨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条隧道的水系很发达。隧道两端分别两次穿越三官河和两次穿越三官公路,被大家称为“五连穿”。

虽然双水磨隧道长度只有165米,但南口开口就是三官河河床,大量的水涌入隧道中,积了膝盖深的水。

储罐七处的职工们组成一个4人小机组,他们承担了隧道施工任务。

为了保证焊接,管工周建立站在水中,一点一点地拉倒链,将钢管提高到水面以上。

但是,尼龙吊管带湿透了之后,要有三四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将它抬起吊在钢管上。

电焊工胡少立等人不仅下身被泥水完全浸透了,而且在焊接的时候,还溅得满身满脸都是泥水。

在阴冷潮湿的隧道里,他们被冻得嘴唇发紫,全身也直打战。但是,没有一个人退却,大家全都充满了干劲。

经过3天的艰苦拼搏,他们中有人身上起了湿疹,但大家顾不上休息,又立即投入到穿越三官河和穿越三官公路的战斗中。

当险崖子隧道的战斗打响的时候,这一重担又落到了用递接组焊法拿下鞍山72度大斜坡的鞍山7人小分队的头上。

险崖子隧道虽然只有134米,但隧道斜穿山腰而过,坡度达到30度,这就十分困难了。

当时,管工和电焊工腰里系着保险绳,全副武装地进洞作业。

7人小分队经过3天多的紧张施工,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道焊口,险崖子隧道穿越成功。

2001年5月3日下午,何家湾隧道管道焊接施工正式打响了。

何家湾隧道和严家山隧道长度分别为508米和350米,两者相距3公里。

管道三公司化建四处经过精心准备,组成了一个9人施工小组。

仅用3天工夫,5月6日上午他们就顺利完成了何家湾隧道管道焊接任务。

当天下午,山里又下起了蒙蒙细雨,他们决定乘胜前进。

副处长赵四才带领大家装好行李后,立即向严家山隧道进军。

由于伴行路坡陡弯急,山高谷深,而且又十分狭窄,行走起来异常困难。

他们还没有走出1公里,刚才的蒙蒙细雨就变成了瓢泼大雨。狭窄的伴行路弯得泥泞不堪,而且又全是上坡路,行李车直打滑,车尾左右摆动,十分危险。

但为了确保业主提出的工期目标,保证第八标段如期贯通,他们顶风冒雨,几乎是用手推着车,一步一滑地走到了严家山。

大家望着被大雨淋得精湿的行李,没有任何怨言,他们将行李卸下车,就立即架线布电缆,做好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有了以往隧道施工的经验,他们抢在天黑前就焊接了6道口,第二天又完成了剩余管道的焊接安装任务。

5月8日上午,严家山隧道穿越告捷。他们用5天时间,完成了两条隧道的穿越施工任务。

2001年7月,三公司储罐七处职工又承担了牛头山隧道的焊接安装任务。

牛头山隧道长1854米,海拔1900多米的牛头山被称为全线的难中之难,险中之险,重中之重。

牛头山隧道则是全段工程的制约点之一,隧道宽3米多,车辆刚能通过。

七处职工们首先在隧道北口的山坡上平整出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平台,再通过坡度约31度、长1.8公里的山间伴行路,将钢管从牛头山脚下运至高差达400多米的平台上,进行管线“二接一”焊接。

然后,再用自制的胶轮推车把一根根钢管运进隧道内摆好。

7月21日,他们正式开始了隧道内管道组焊的攻坚战。

由于整条隧道都是在岩石层中开凿出来的,洞内到处渗水、滴水,地面积水没到了小腿,阴冷潮湿,虽然洞外温度已经到了盛夏的30多度,但洞里却只有10多度,内外温差竟超过了20度。

施工人员身着单衣上山,进洞的时候就得穿上毛衣、毛裤和水靴。

他们每天早7时进洞,晚8时返回,连吃午饭也在洞内。

这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机组长肖红江从开工准备到管道主体完工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竟没走下牛头山一步。

第13章 建设者在四川平原与水决斗

2001年早春2月,兰成渝输油管道第十四、第十五标段的5条大型河流的穿越战陆续打响了。

管道进入四川后,河多是一种自然景观。

俗话说:“隔山易,隔水难。”难就难在施工没有道路依托,水上没有承载能力。要么水上架桥,要么河底开挖。

但无论是哪一种施工方法,都是人与水的决斗。

石油人说:“没有闯不过的险,没有跨不过的河!”

成都平原的安昌河、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泾流散乱,河床卵石成堆,河体破碎,地下水如泉涌,造成导流渠疏通难度大,排水、防渗困难,河床管沟难以形成。

为避免水系对施工的影响,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项目经理部要求河流穿越任务必须在汛期前即4月30日前完成。

参战的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公司、管道局第一工程公司职工变压力为动力,春节刚过就从千里之外赶到工地。

为了争取到时间上的主动,各种大型机具早在2000年11月就运抵了现场。

2001年2月23日,安昌河穿越战率先打响了。

穿越工地彩旗招展,机器轰鸣,在鞭炮声中,5台挖掘机一字排开,高高扬起掘臂向河流宣战。

随后,绵远河于2月26日、石亭江于2月28日、鸭子河于3月3日、青白江于3月6日穿越工程也相继开工。

管道一公司承建的第十五标段要穿越石亭江、鸭子河和青白江等大型河流。能否按期完成这3条大型河流的穿越任务,直接影响着该标段的建设工期。

为此,管道一公司做了充分准备,他们专门成立了3个河流穿越队,于2月28日相继展开了3条河流的穿越施工。

青白江穿越工程开工较晚,完工却较早。3月6日开工,3月23日第一段125米管线下沟,硅芯光缆同沟敷设回填,实现了“管沟开挖、管线焊接、防腐补口、吊管下沟、细土回填”一次成功的好成绩。

正当管道一公司策划如何在3月底完成整段管线的穿越任务的时候,由于春季农田灌溉,3月27日晚青白江上游突然开闸放水,下游关闸,河水上涨5米,被迫停工6天之多。

经过多次反映情况,当地水利部门答应给24小时的时限,降落水位。

4月12日,为了争取时间,实现穿越过江的工期目标,在现场监理的统一协调下,管道局第一工程公司、郑州华龙无损检测公司、管道局通信公司等施工单位全部到达现场。

在水位刚下降的时候,施工单位就清理管沟,组焊管段。

四川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兰成渝项目部总监、副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也和施工队伍一起坚守在工地上,做好现场协调工作,监督施工质量。

焊接监理工程师甘志求已经年近花甲了,偏偏这时高血压病又犯了,但他吃了几片药,仍然坚持在穿越工地,领导们怎么劝他也不回去。

管段下沟、连头焊接、探伤检测、防腐补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

当两段管线在江心碰口处焊完的时候,已经是4月13日3时了。

鸭子河穿越工程于3月3日开工,管道一公司用4台挖掘机、4台推土机昼夜作业,于3月31日将第一段管线和硅芯光缆同时下沟回填后,立即又进行第二段围堰、导流渠、管沟的开挖。

4月14日,第二段管道下沟连头、硅芯光缆同沟敷设任务同时完成。宣告了第二条大型河流穿越施工顺利结束。

石亭江是沱江支流,它发源于四川北部岷山山脉,流经成都平原,在金堂县城关附近汇入沱江。

石亭江穿越段属中游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水流平缓。

穿越断面正处在挖沙区域,河滩及河床内到处是卵石和积水坑,地下水位又高,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业主要求在40天之内完成主河道穿越任务。

承担施工任务的管道一公司工程七处面对困难没有退缩。他们组成专门的焊接小分队进行施工,仅用3天半的时间就完成了33道口的焊接任务,于4月18日顺利完成组焊,经X射线检测合格率达100%。

4月20日,石亭江穿越工程主河道386米管道整体下沟一次成功。

5月1日,导流段166米管道整体下沟一次成功。

至此,石亭江穿越顺利完工,管道一公司用1个月的有效工期完成了两个月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务。

绵远河穿越工程由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公司承建。绵远河河宽680米,土建任务很重,管沟基岩段长180米,施工难度大。

2001年2月26日,绵远河穿越工程开工,但28日就因故受阻,直到3月23日才复工。

经过成都项目部员工的积极协调,停停干干的局面才算有了改观。

施工单位抓住时机,焊接管线和土建施工同时进行。4月7日下沟、回填,随后4月16日就完成了第二段管道下沟碰口和硅芯光缆同沟敷设任务,按业主要求提前完成了管道、光缆穿越任务。

在江河穿越施工中,管道一公司和大庆油建公司展开了擂台赛。双方各上3个焊接机组,在绵延120公里的线路上摆开了组装焊接的战场。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施工机组每天7时就开始施工,直到20时才下班回驻地,一天10多个小时在管道上摸、爬、滚、打。

为了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地穿越5条河流,四川石油监理公司配备了有丰富穿跨越施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刘江湖、佟明时、庞德纯现场指导施工。

白天,他们在穿越工地上来回奔波,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晚上坚持召开施工协调会,安排施工计划,协调施工力量,使输油管道按计划向前挺进。

2001年2月24日,吉林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公司的管道安装队伍,在涪江两岸醒目的施工管理标牌和彩旗的辉映下,展开了涪江穿越攻坚战。

涪江横穿四川省江油市全境,水流湍急,水色秀美。它给两岸人民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的数不尽的泪水和悲歌。

当地居民说:“每年3月,这里都有‘桃花汛’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灾难。”

为治理洪水,四川人民在这里建起了3座水电站,从此江水才驯服了。

兰成渝输油管道所经过的地段,正是这3座水电站泄洪的汇合区域,水面宽300米,正常年代丰水期水流量达2000立方米每秒。

这里不仅江面宽,水流急,而且河床下都是漂石和焦板岩。输油管道就是在河床下8米处穿过,这对施工单位来说无疑是一种艰巨的考验。

从开工的那一天起,施工人员就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了24小时连续作业,仅用16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导流明渠的开挖和主围堰的修筑任务。

但是,随着工程的进展,困难也在逐渐增大,因为连续多天总是下雨,而且,在主河床开挖至6米深的时候,遇到了大块漂石了焦板岩,大的漂石有10多立方米,重达20多吨。

焦板岩是在高温与高压的作用下,由卵石与砾砂胶结而成的,既有硬度又有韧性,电钻、风镐都不能使其成孔或成块刨掉,只能靠人工打孔爆破。

大家苦干起来,大锤磨破了工人的手,溅起的石砾划破了人们的手和脸,但大家全然不顾。

2001年4月19日,他们终于完成了穿越涪江主河道365米管线的敷设任务。

但是,4月20日之后,涪江穿越地段及其上游连连降下大雨,水位迅速上涨,上游3个发电站为了泄洪同时开闸放水,洪流汇集涪江,水流量高达每秒1.2万立方米以上。

江水漫过了主围堰和二围堰,部分设备被淹,施工便桥也被冲垮了,预定的施工方案和计划被打乱了。

但是,是施工队伍并没有被洪水征服,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重新制订方案,在主河道与碰头点之间增设混凝土挡水墙继续施工。

然而,几天后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刚刚修好的混凝土挡水墙冲垮了,洪水挟带着泥沙和砾石吞没了整个施工现场,施工再次受阻。

指挥作业的领导眼睛都熬红了,施工的将士们嗓子也喊哑了,但是,洪水并没有淹没他们的智慧和信心。

吉林油建兰成渝项目部会同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了“高压注浆封堵渗漏”的方案,注浆封堵导流明渠与碰头点作业区间的渗流,配备大排量的水泵,采用“强排”手段实施穿越碰头。

5月13日,施工单位以抗洪抢险的精神对穿越碰头点发起了总攻,投入12台水泵排水。

但由于水量太大了,而且施工处水位又低,外部压力很大,渗流、管涌不断,刚开始排水的时候,水面下降比较快,当内外水位高差接近10米时,水位下降开始减缓了,他们又果断地增加了5台大排量水泵。

全体参战人员都下定了决心:哪怕流几斤汗,掉几斤肉,也一定要保证工程按期完工。

从开战的第一天起,吉林油建兰成渝项目经理孙文大就坚持在施工现场指挥,几天下来,他的双腿开始浮肿,刚开始休息一夜还能消肿,但后来就再也消不下去了。

大家都劝孙文大休息几天,他说什么也不肯。

项目总工程师初志迁、生产部长杜立新、技术部长王存瀛,白天指挥线路施工,晚上收工后,又马上赶到涪江穿越工地。

为了防止抽水过程中不断渗入的泥沙吸入底阀,降低泵效,陈德学等10几个人轮流下到水中清沙。

吊车司机马春山连续15天吃住在车内,随时吊运底阀和上下移泵。

电气工程师张文元、电工刘刚也是整天在工地,保证泵群安全供电。

经过15个昼夜的艰苦奋战,2001年5月30日,“强排”终于成功了。

5月30日,碰头的条件基本具备了,项目经理部决定:马上对口焊接!

9时30分,随着嘹亮的笛声,吊装组对开始了,安装工人全部跳入水中,对口、焊接,江水在他们的膝下湍急地流过,焊花在管线上飞舞。

焊接下半圈焊口的时候,电焊工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就躺在水中施工进行焊接。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施工,他们终于完成了碰头焊接,经检测焊口质量合格。

全场顿时欢声雷动,大家个个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为了确保管道的建设质量和降低工程造价,兰成渝输油管道工程项目经理部按照河流的特点选择了多种穿越方式。

由管道局第一工程公司承建的球溪河跨越工程,是成渝段仅有的一个跨越,也是一个样板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参建人员克服工期紧张,自然环境恶劣、施工现场条件差等诸多困难,苦战近5个月,于2002年1月23日完成了整个跨越工程施工任务,比业主要求的工期提前了8天。

球溪河跨越主跨长130米,两边跨分别长40米和47米,跨越结构为悬索式钢结构管桥。

这项工程为中型悬索跨越,塔架高19.5米。跨越管桥由主索和吊索悬挂,并靠两片风索稳固。

跨越基础由8座独立重力式钢筋混凝土组成,所有基础要求全部坐落在基岩上。

球溪河是沱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为典型的山区侵蚀性河流。

跨越点两岸地势陡峭,没有滩地,四周环山,跨越基础就坐落在山前的台地上,没有进场的道路,通讯和交通等条件非常差。

由于正是四川的梅雨季节,两个多月的连绵细雨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刚刚修好的施工便道被雨水冲毁,施工材料和设备无法运到现场,直到2001年9月份才开始进行跨越基础施工。

当时,大家开挖基坑只能在泥泞中进行,由于基坑较深,在雨水的作用下,经常出现塌方现象,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为了抢工期,在进场道路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就利用船舶将土建施工的材料和部分设备运到施工两岸,再由人工倒运到施工现场。

施工队伍经受了雨水的多次考验,大家在泥泞中艰苦奋战,仅用两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八大基础的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筑。

到11月初,随着天气的好转,道路逐渐修通了,部分钢结构材料陆续运到施工现场。

为了抢工期,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效合理地安排每一道工序,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管桥桁架的下料、组接焊接、喷沙、涂漆工作。

12月6日开始塔架的下料和预制工作,到12月18日,南岸塔架组立成功,紧接着,12月26日,北岸塔架也组立成功。

球溪河跨越施工除了受到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困难就集中在两岸塔架的组立上。

由于受施工现场的限制,大型吊装设备没进场,并且塔架基础高于地面8至10米,在无法借助吊半月设备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约8.5吨的塔架吊装到近10米高的基础上,就成为整个跨越工程的关键。

工程技术人员将整个起吊过程分解,设计采用自制双人字桅杆的起吊方案,安全地完成了两座塔架的整体吊装和组立,并成功地完成了两座塔架与塔架基础铰支座的空中连接。

在跨越索具发送和安装上,技术人员打破常规,经过对施工索的受力计算和挠度的选择,采取了单根施工索的发送方法。

这样,不仅减少了安装施工索的工作量和时间,而且在发送过程中操作灵活简便。

为了尽量减少高空作业时间,两片跨越主索和吊索全部从一岸向另一岸分别发送,吊索随主索的缓慢发送逐个在岸边安装,并随主索一同发送到对岸。

这样,施工人员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两根主索及52根吊索的发送安装工作。

由于两片风索在管桥两侧呈扇形空间结构,其发送和安装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空中作业程序,施工人员借助管桥,先将风主索发送到对岸,然后再在管桥上逐个将风系索对号安装就位,最后将两片风索脱离管桥再与两岸风锚基础连接,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两根风索和52根风系索的安装。

在管道的跨越时,施工人员采取了在岸边预制成三联管,然后逐个沿管桥发送。

他们在塔架基础前的发送平台上完成三联管的连接,并于2002年1月8日完成了跨越主管道的发送和焊接工作,经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100%。

1月23日,整个跨越管道的试压和防腐保温工程完成。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