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枸杞子粥。该方出自《太平圣惠方》,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晕目眩、视物不清、高血压、糖尿病等。制作方法:将枸杞子15克、大米50克煮粥,一日分两次服完,15—20天为一疗程。
(8)黑芝麻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具有益肝肾、润胃肠、添精髓、补血虚的功用,适宜于老年人治疗血亏引起的头晕目眩、慢性便秘等症。制作方法:黑芝麻500克,淘洗干净,晒干后,小火炒熟,研细,凉过装瓶。每次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兑进黑芝麻粉15克,调匀食用。
(9)萝卜粥。该方出自《图经本草》,具有助运消异、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制作方法:取萝卜(大者1个,小的数个)配大米100克煮粥,经常当点心吃。
(10)何首乌粥。该方出自《开宝本草》,具有补肝肾、抗衰老、添精髓、黑须发的功用,适宜于老年人肝肾亏损、头晕耳鸣、神经衰弱、贫血、疖肿及血管硬化等症。制作方法:先取何首乌300克,放进砂锅,兑水煎取浓汁去渣,兑入粳米50克,慢火煮成稀粥,放进白糖一匀调匀食。
(11)绿豆粥。此方出自《普济方》,绿豆粥具有利水消肿、清暑解毒等作用,可用于中暑烦渴、食物中毒、泻痢等。制作方法:绿豆30克,淘净,下汤煮熟加米60克煮粥,夏季当点心吃。
(12)羊肉粥。该方出自《饮膳正要》,具有补虚损、益气血、暖脾胃、添热能的功效,适宜老人气血亏损、阳气不足、恶寒怕冷、腰腿酸软等。制作方法:新鲜精瘦羊肉100克,洗净切成肉块,放大料一个、生姜两片,一同煮烂,去姜与大料,再同粳米50米兑水煮成粥。
(13)木耳粥。该方出自《刘涓子鬼遗方》,具有滋肾益胃、和血养容的功效。制作方法:取木耳10克,浸泡待发大后,洗净再加大米100克,煮粥,分两天服完,以15—20天为1疗程。
(14)胡桃仁粥。该方出自《海上集验方》,具有补肾、益肺、强筋、健骨、润大肠的功效,适宜老年肾亏腰疼、肺虚气喘、慢性气秘、小便淋漓、尿结石等。制作方法:胡桃仁十个捣细,粳米50克加水同煮为粥。
(15)奶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牛奶具有补虚弱、养心肺、润皮肤、解热毒、止消渴、滑大肠的作用,而羊奶则又是润肺止咳之良药,可用于辅助肺病咳血的治疗。制作方法:取大米100克煮至半熟时,加入动物奶汁,再煮至沸,当点心吃。
(16)贝母粥。该方出自《资生录》,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用,适宜老年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嗽等症的治疗。制作方法:粳米50克添水煮粥,待粥将熟时,调入川贝母细粉3克,再一同煮沸即可。
(17)麦冬门粥。该方出自《南阳活人书》,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为滋养、强壮强心药,可镇咳祛痰、止渴利尿。制作方法:先取麦门冬20克,兑水四茶杯煎沸取汁,再将粳米50克兑进麦冬汁共同煮粥,熟烂后,加白糖一勺调匀食。
(18)荷叶粥。该方出自《饮食治疗指南》,具有清暑热、消水肿、降血压、利小便的功效。适宜治疗暑热、高血压、高血脂症以及小便短赤等症。制作方法:先取鲜荷叶一张,洗净煎汤,再将粳米50克煮粥,将熟时,兑进荷叶汤,最后加进白糖两勺调匀吃。
(19)莱菔子粥。该方出自《老老恒言》,具有化痰止咳、消食去胀的功效,适宜于胸闷气喘,急、慢性气管炎,以及咳嗽多痰、嗳气腹胀等症的治疗。制作方法:莱菔子6克,小火炒热,研细粉备用。再将粳米50克兑水煮粥,将熟时,放进莱菔子粉2克、白糖一勺食用。
(20)菊花粥。该方出自《老老恒言》,具有散风热、去头痛、清肝火、降血压的功用,适宜于暴火眼、偏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的治疗。制作方法:白菊花12克,兑水三茶杯,煎取二茶杯备用。再将粳米50克,少加水煮粥,半熟时兑进白菊汁煎得之水煮成稀粥,如苦味较浓,可加适量白糖食用。
九、“复归婴儿”
——老子的养生观老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守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据说年轻的孔子曾专程到周朝的京城洛阳向老子请教。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谈论的东西,其人已成朽骨一堆,留下的不过是些过时的空谈而已。君子得意时入世展鸿图,不顺利时则应与时沉浮、深藏不露。我曾听说过这样的道理:精明的商人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有很高道德修养的君子,其外貌犹如愚人一般。你一定要去除傲慢、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它们都对你有害,这就是我给你的临别赠言。”
老子像孔子回到鲁国后对学生们说:“老子就好像是游于云雾中的一条‘龙’,若隐若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无法捉摸。”
老子后来因关令尹喜之请,著下了《道德经》,骑青牛飘然而去,不知所终。《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这都是因为他从修道出发而获得的高寿。
那么,老子的养生观究竟有哪些重要特点呢?
(1)生命的保养为人生第一要务
在老子看来,世间之人大多对生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们汲汲于求利争权,忙忙碌碌于世俗生活,全部的精力都抛掷在争抢之中,对生命的流逝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此不惟可悲,亦十分危险。老子指出:人的生命相对于自然界的事物而言,是十分短暂的,因此,必须把“贵生”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对自我的“生命”要以百倍的热情来加以保护。
重视生命维护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进行养生的前提,老子的这种看法值得今人重视。
(2)平息欲火,避免外物的伤害
人们之所以不重视生命的保养,关键在内心充满着种种物质欲望。一般的人往往认为,追求到手的财物越多、权势越大,越能满足自我的所需,生活也越幸福,于是无时无地不在思求物质利益的获取。在老子看来,这种想法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世人汲汲以求的东西,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反倒常常使人遭受无穷的祸害,对人们的养生极为不利。
老子的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如果人们一味去追逐私利,必与他人、社会发生种种激烈的冲突,由此产生诸种危害个人身心的因素。中国历代讲究养生之道者,无不奉行降低物质欲望,过一种节俭、平淡生活的宗旨。
为平息人们过分的物质欲望,老子提出了一个“恒足”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的欲望是一个变量,人获取了“一”,必取“二”;得到了“二”,又思“三”,等等,永无满足的可能,此必陷人于无尽的烦恼,带来无穷的痛苦,对人养生是一种致命的危险。所以,老子指出,既然人的欲望是一个“变量”,那就不要指望能用发展物质生产、改善社会分配方式的办法来解决。人们应该以心理上的“知足”为生理上欲望的满足,此“足”才是真正的足。所以,老子认为,在名望、生命、财富和得失上不可过于执著,欲望不可太强,人们保持“知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把握事物的极限,便不会有危险。如此,人的身心都能免受祸害,养生之望也可实现了。
(3)养生之方:处“弱”、处“静”、处“柔”
养生的反面是“害生”,害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有社会的、人际间的和自然的,等等。在老子看来,一个人要养生,就必须清除和躲避那些害生的因素,其方法和途径就是处“弱”、处“静”和处“柔”。
一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想处强、处动、处刚,孰不知任何事物无不朝对立面转化,其结果必是遭灾惹祸。所以,老子指出,按“弱”的养生之方,人们就应该自觉地处于不利的地位,人们只有自甘于不利,然后才能避灾免祸、保养身心,此正好是由不利转化成了有利。
其次,人们还要处“静”。在老子看来,宇宙间万物无时不在变化发展,生生死死,无有止息,此“动”意味着人们劳精费神,心躁体疲。所以,人们要养生,就需由“动”返“静”,以安闲适处的态度超然于物外。以“静”应世,才可保身全生。
再次,人们还要自居“柔”。老子要求养生之人必须有发展的眼光,理解“坚强”的东西必趋于死亡,而“柔弱”的东西则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人们为了保身全生,远避祸患,就应该向“水”学习,自居“柔”和“弱”。
(4)养生的终极目的:保持“本真”
老子认为,保持人的“本真”,使人得自于天地之精华的“气”不至于发散和损耗是养生的目的,所以人们要做到保气于体,使之不散失;结聚精气,使骨弱筋柔,犹如婴孩那样。因此,人之“本真”实际上就是人们初生时获得的“生命原力”。在老子看来,任何物,包括人在内,只要壮盛了就会走向衰老,终则死亡。所以,人们若想求长生,就必须使自己的生命状态保持在初生时期,使之长久不涣散,避免受到损伤,如此,生命才能够长久。反之,人一味追求安逸,贪口腹之欲,必促使自己迅速地生长发育,结果使“本真”迅速地散失,形体亦随之而毁。
老子要养生者注意保持“本真”的观念,实为后世“气功”养生的基础。老子的养生观重视精神修养和心理调适,重视发挥个人养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看法往往与世俗人不同,甚至相悖,这正显示出一个高超的养生学者的卓越智慧。十、“仁者寿”
——孔子的养生方法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29年,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养生问题亦十分重视,因此,他在古代医学、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能够享年73岁,这在人们平均寿命仅30多岁的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孔子像有一次,孔子与弟子途经郑国,因故互相失散了,弟子们都慌慌张张地到处寻找老师,郑国人瞧见后,嘲讽地说:孔子犹如“丧家之犬”。大家重新聚拢后,弟子气愤地将此话转告孔子,没想到孔子非但没有恼怒,反而说:我“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对如此侮辱的话能表现出如此豁达大度,充分展现出孔子心胸的宽阔,他从不为一些小事而动怒伤神,于此一斑也可窥见孔子养生境界之高了。
孔子的养生方法略有如下几点:
(1)养生之道:“一张一弛”
孔子的养生之道主张身心双修、动静相济。他给学生们规定的学习科目包括六类: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礼”,不仅讲解当时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教授具体的行为举止,所以,《论语》中经常有孔子与弟子“习礼”的记载,“乐”指音乐、舞蹈等;“射”是射箭;“御”是驾车。这四种教学内容都包括了身体的煅炼、意志的培养,是把“动”与“静”、“身”与“心”相结合的典范。所以,孔子说,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不仅要有谋略,多才多艺,清心寡欲,而且还要有能够与猛兽搏斗的勇敢。本着这种看法,孔子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其弟子不仅有道德品质极高的颜回等人,还有孔武有力的子路、子张和公良孺。孔子把他的这种身心双修、动静相济的养生之道概括为这样一段话:“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因此,孔子不仅要学生静默读书,而且带领学生外出春游,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不仅要求学生习文,亦规定要练武,等等,这些观念和做法的确是符合养生规律的,并对中国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亦不可忽视它的巨大价值。
(2)饮食养生:“有节”
孔子非常重视饮食养生,据《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在饮食上的要求非常高,尤其重视饮食的卫生,变质、变味、变色的食物孔子都不吃;即使食物很好,孔子亦食而有节,从不过量。这一点是与现代科学揭示的道理相符的。俗话说,病从口入。腐败变质的食物是人体健康的克星,此外,饮食有节尤其重要。暴饮暴食常常伤身害体,中医认为对人的脾胃危害很大。孔子在这方面可以说树立了一个榜样。
由饮食有节的观念出发,孔子还遵循一种饮酒的标准:“适可而止,不至于醉。”酒于人有利有弊,适度饮酒可通气血、活筋骨;而饮酒过量以至于暴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深明此理,提出饮酒应以“不及乱”为适度,的确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孔子又十分重视食姜的保健作用,据说其每餐必食姜,但从不多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宋代大思想家朱熹在注释这句话时指出:生姜可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这些都说明孔子注意到食姜的养生作用。按现代科学的研究,生姜作为一种调味品,能防止含脂肪食品的氧化变质,当生姜的辛辣成分被食姜者吸收后,可以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但是,生姜若食之过多,则生内热之疾,于人体有害。孔子食姜但不多食的主张和实践既暗合现代科学的原理,又充分显露出其养生观的辩证性,值得今人仿效。
(3)长寿之方:“三戒”与“仁者寿”
孔子曾总结长寿的经验,提出了“三戒”的观点:君子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未定,便要警戒女色;等到壮大了,血气正旺,便要警戒怒火与斗殴;等到年老了,血气衰弱,便要警戒贪求无厌。孔子的这种长寿观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期遵循不同的养生规律,这是有相当科学性的。
孔子养生之道的精髓是其“仁者寿”的观念。他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聪明的人乐于水,仁人则乐于山;聪明的人活动,仁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为什么“智”者与“仁”者有如此区别呢?按宋儒朱熹所言,有智慧的人明于事理,周流无滞,所以有似于水,有似于水,故乐水;而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所以有似于山,有似于山,故乐山。又因为“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孔子“仁者寿”的观点实际上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们可以通过道德的心性修养,达到身心的生理性健康,从而获致长寿。一般的人都认为,延年益寿仅仅是生理问题,故只重饮食、药弭、肢体锻炼等等养生方式和途径。而实际上,这不是一种全面的看法,有很大的偏差。孔子“仁者寿”的观念可以说突出了人们养神养德的重要性。
但是,“仁者”何以能“寿”呢?且看孔子的人生实践。
许多人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往往忧愁苦闷、精神沮丧,从而伤身害命;而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孔子,却可以做到:“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乐趣在其中。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我看来好像浮云一般。”道德的充实可以使人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故而在精神境界上保持快乐的状态,此当然比天天忧愁苦闷者要“寿”了。
为此,孔子给人们指出了一条人生正确的道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人们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按孔子的说法,一个人如能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就能心地坦荡,无所忧虑;反之则患得患失,顾虑重重。这即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深刻含义,而明显的,君子可“寿”,小人则“夭”。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道德修养依赖于勤奋的努力,而道德境界的升华必可使人忘怀忧愁之事,一个人内有充实之德性,外有坚定崇高的人生目标,便可充溢着快乐的情感,忘怀衰老的降临。如此,怎能不臻至寿域呢?
十一、如何入“逍遥”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像庄子,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据说庄子靠编织草鞋出卖维持生计,住在简陋不堪的小庵子里,有时还无米下锅。在这种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庄子不仅毫无沮丧之态,忘情于山水之间,而且粪土王侯,视高官厚禄为草芥。庄子的养生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复返人的自然本性:“素”与“朴”
庄子指出,人之性即纯朴、无知、无欲,而现实社会的发展则不断地残害人的这种本性,许多人不明本性,时时处处追逐于外,抢夺于世,造成人性的沦丧,既伤身又害命,这可说是人们养生的极大危害。
庄子认为,人们只有保持“素”与“朴”的自然本性,才可获得安适和闲静的生活;反之,有些人为谋“利”而死,有的人为“名”而亡,把自身作为牺牲品去谋取身外之物,这些正是人们养生之大害。
(2)消解危及人们生命和生活的方法
每个人生活在世间,总遇到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一个人能力太强必遭别人嫉妒,而能力太差又被众人瞧不起;一个人太有作为会树大招风,而无所作为者又常被人所忽视,等等,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做人是多么的难。庄子提出了所谓“一龙一蛇”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一龙一蛇”,概而言之,就是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以顺和为变量,不偏滞,役物而不役于物。
庄子的这种“一龙一蛇”法实则是一种养生之道。在世间险恶、人际紧张、社会纷乱的时候,人们为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损害,活够自然赋予的寿命,就应该执无为自然之道以应世,对任何人间的荣誉与诋毁都无所谓,都不为所动,既可为“龙”高腾入云,亦可成“蛇”潜迹于地,从不固执地坚守什么,以完全的和顺为处世的原则。如此,当然可以避灾消祸,得享天年了。
(3)摆脱生死之念的方法
有许多人平时十分重视养生的问题,但效果却不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这往往与人们看不破生死有关,既追求以物欲养其生,又时刻恐惧死亡的降临,如此安能真正养好“生”?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变化的某种形式,人自身无法去改变,既然如此,也就不必去在意了。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典故为人广知,庄子之所以能如此达观,主要是其体认到人的生死尤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之生固然活动于社会,而人之死则好像安寝于天地之间。生死的本质是如此,人们又何必为生而喜,或为死而悲呢?实际上,“生”与“死”是自然给予人们的一种最佳的“劳逸结合”的形式。人生时要辛勤劳作,难有喘息之时;而人死后则能安息于大“道”之中,这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机会。所以,“死”也可说是人类莫大的幸福。
人生在世,常受死亡念头的纠缠,尤其是老年人,经常出现对死的恐惧感。如果按庄子的上述超脱死念的养生之方去沉思,当有一定的效果。
(4)养生的最高境界:“心斋”
何谓“心斋”?《庄子》提出:“心斋”即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意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可见,庄子所言的“心斋”实指人心灵上纯静如一、毫无杂念的状态。此时,人虽有感官而毫无所觉;虽有思维而无所用。人的精神完全守住了静寂,身处万物包围之中而超于万物之外。这时的人由于与“道”合一,而渐入绝对自由的“逍遥”之境。此也是庄子养生术所欲实现的最终目的。“逍遥”之人,摆脱了时间维度的束缚,无所谓生与死,任物来去,顺物而伸缩,无所牵累,宁静自如,这当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了。十二、“养生以不伤为本”
——葛洪的养生术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我国晋代时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也是著名的养生家。葛洪年轻时即对世上追逐名利的风气深恶痛绝,热衷于修性养心,同时爱好体育锻炼,精通刀、矛、棍、戟、射等武艺。又喜钻研医道和养生之学,在深悟《道德经》之旨的基础上撰著了《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等。葛洪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过着悠闲的生活。其养生之术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仙之法”:求长生之术
葛洪指出,世上许多人一方面热衷于追求富贵荣华,声色犬马;另一方面又无时不想长生不老,修道成仙,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求长生,修至道,关键在于精神专一、情志静寂,世俗的高位权势物质,都会妨碍人们延年益寿的努力。所以,最根本的“学仙之法”有四个方面:“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这些都要求人们不得驰心于外,而要收敛精神,专心修养情性。在具体操作上,葛洪提倡所谓“胎息法”。在他看来,人们求仙最要紧的是牢固地保持自己先天得自于天地间的“精气”,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内在的呼吸锻炼。
葛洪十分重视身心修炼,他提出了“先讲治身,后谈养生”的著名观点,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他说,人之身,犹如国家,人的胸腹就是宫室,四肢好比郊区,骨节好比百官,肌肉是城市中的街道,精神犹如统帅一国的君主,血液好比臣下,真气就如众民。善于养生者,关键在会保护身心,好像领袖会治国、会爱民。民众有弊,国家定会亡;人之气衰,体必凋谢。因此,善养生者注重预防,禁绝不良嗜好,抛却名利权势,此即治身之道。一个人只要做到心胸开阔、精神安闲,必可益寿延年、成仙得道。为此,葛洪指出有“六害”妨碍人们延年驻颜的努力:一是名利,二是声色,三为货财,四是滋味,五是佞妄,六是诅嫉。因此,人们必须薄名利,禁声色,远货财,少吃厚味,除佞妄,去忌妒。这才是最好的修身之道。
(2)“养生之本”:不伤
葛洪引述《仙经》之言:“养生以不伤为本”,并认为这是至理名言。葛洪所言之“伤”指的是人们对事物的强求,也指人们不按自然运行的规律、人体运作的规律去行走坐卧、去吃睡动停。葛洪认为,“伤”积聚的结果是人的早亡,人要养生则必去“伤”,方法可谓包罗万象,举凡人的衣食住行、心神情志、季节寒温等等都进行了合理的规定,其中心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节,不要太过。在葛洪看来,酸多会伤脾,苦多必伤肺,辛多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必伤肾,这是人们养生所要明白的至理。
葛供强调的“养生之本”,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时时处处注重“卫生”,饮食起居皆有所节与定时,然后练习呼吸吐纳之术、炼丹服丹之法,活动气血,存养精气,如此,人们必可获得“长生”。
(3)体育卫生
葛洪不仅重精神性情的静修,同时也提倡和推崇肢体五官的动养,强调人们应该动静双修,方可收全面之效果,益于延年益寿。有一天,一位养生的爱好者问葛洪:怎样才能使人的牙齿坚固不至于动摇、落损?葛洪回答说:经常地用像泉水一般清澈的口水,洗刷灌溉,使牙齿得到很好的保养,然后再坚持每天清晨叩齿三百下,如此人的牙齿自然会保持坚固。又有一次,人们问葛洪: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耳朵听觉正常不失其灵敏呢?葛洪回答说:要坚持各种肢体的锻炼,做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俯、地仰、猿据、兔惊”等,每天需坚持锻炼一千二百下,如此则人的听觉自然能恢复正常。还有人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睛明亮?葛洪回答说:可引三焦升腾之阳火,导之归元于丹田,并坚持用“石决明”水洗目,用两手心对搓产生的热量熨双目,如此人的视力必能恢复。远古之人曾用此法炼目,结果深夜无烛亦能写字。人们又问葛洪:怎样做才能登山而不累、远行而不疲呢?葛洪说:要想登山不累、远行不疲,仅靠饮食营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去导引行气,坚持性命双修,使精气能达到大周天,任督通,此为服食大药,然后人们便可神气充盈,身轻如燕,即便攀登崇山峻岭、远行各地,也可神情自若,毫无疲态。
葛洪的这些叙述,非常有价值,值得今日的养生者加以借鉴参考。十三、“善摄生者”
——孙思邈的养生之方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101岁的高寿。他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和养生家,也是中国医药实践上活动时期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故被后人誉为“药王”。
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因此而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对针灸、养性、食疗、预防、医药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思邈虽然对中医药很有研究,但从不泥古不化,大胆地吸取异域的医药知识,如对印度医学,他就取来为己所用。孙思邈在养生学上主张人们应该根据宇宙的大化流行、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摄生养性,他既重养神,又倡练形,曾根据“熊经鸟申”等健身术编创了自成系统的导引、自我按摩和气功方面的健身法。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不仅提倡养生,自己又亲身实践,据说年近百岁仍然面色红润,神采奕奕,人们问其长寿之方,孙氏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缓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饭后盥漱,睡不张口,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这些真是养生的至理名言。孙思邈身后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禄论》、《枕中素书》、《摄生真箓》、《银海精微》等,对祖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养生之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养神之方:怡情悦志、清心寡欲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首重人的养性养神,他认为,人要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性既自善,那么,内外百病不生,祸乱灾害亦不会降临。人养性实质上是治未病之病,防患于未然,所以,善于养性者,既重“饵药餐霞”,又“兼于百行”,如此可延年益寿;而一个人不重德性的修养,纵然天天服食补药,亦不会有效果。孙思邈还引述嵇康的“五难”,用以说明养性养神的忌讳:“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孙思邈指出,人们心有五者,行动上汲汲于物欲的满足,那么,虽然迫切地盼望长寿,也想方设法来养生,那也是毫无效果的;反之,人们摒弃五者于心外,道德修为日高,那么,即便不去祈祷也会有福,即便不去求寿而自然会延年。所以,这是“养生之大旨也”。
关于养性之道的具体操作方式,孙思邈指出,人们应该经常活动,但不要到“大疲”的程度。此外,人们还要戒强食,戒强酒,戒强举重,戒忧思,戒大怒,戒悲愁,戒大惧,戒跳踉,戒多言,戒大笑,等等。总之要清心寡欲,不使情绪过分激动,这些都会妨碍人长生的努力。
为了守神清心,息邪念止妄思,孙思邈又提出了所谓“黄帝内视法”,这可说是一种达到静思息虑、心平气和的好方式。
(2)饮食居处的养生之方
孙思邈把其怡情悦志、清心寡欲的养生基本原则贯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孙思邈认为,人们的居处不要追求绮靡华丽,这会使人贪婪无厌,成为患害之源,所以,居住应以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侵害为佳。在服饰方面,人们不要追求用珍宝珠玉来修饰服装,这会使人产生无穷的烦恼。在饮食方面,孙思邈提出了更多更详细的原则。他说,人们需饥而后食,渴而后饮,每餐不要求多,食多则难消化,最佳的“度”是:“如饱中饥,饥中饱”,也就是说,吃东西以半饱为适量。提倡淡食,细嚼。吃饭时不要带着烦恼,不要暴嗔。应少食肉,不吃变质多味的食品。吃饭之后要漱口,并以手摩面和腹部,且缓步行走,然后还要以掌摩腹数百遍,可以助消化,有益于人的健康。如果人们“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孙思邈还认为,人们不应该半夜进食,特别是不能过于醉饱,这都对人的养生不利。
关于睡眠,孙思邈也有许多精当的言论。人睡眠时不要高声谈话,冬夜不要用被子裹着头睡觉,睡时不得缩蜷,而以舒展肢体为宜。而且,睡眠要先“卧心”(即让心静下来),然后才“卧眠”(闭目熟睡)。这些论述都合乎人体生理的科学。
孙思邈把其养生之方概括地写成《养生铭》:
早晨一碗粥,夜饭莫吃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切勿贪色欲。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各人。
若能遵此理,圣地可朝真。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今人养生仍有巨大的实用价值。
(3)“房中补益”法
孙思邈非常重视“房事”对人们养生的影响。他坚决反对那种视男女性交为洪水猛兽、要求完全窒欲的观念,认为“抑忍”性欲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虽然人们不应“抑忍”性欲,但也不可纵欲,因为后者对人们的健康更不利,孙思邈主张房事要根据年龄适度而止。孙思邈告戒人们说:“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若一度制约,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也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年少壮而能行道者,得仙速矣。”这段话以油灯之火的亮与熄深刻地说明了纵情声色对人养生的大害,到今天仍不失为一段至理名言,值得人们深思。十四、“饮水读书贫亦乐”
——陆游的养生术陆游,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逢外胡入侵、王朝偏安一隅的现实,他奋发有为,曾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虽然陆游历经磨难,受到世道和人道的挤压,但他却能获85岁的高龄,这当然与其一生精研养生之术,并不懈地践履有关。据记载,陆游70余岁,仍然满头乌发,蝇头小楷还看得清清楚楚;年过80,他还伏案撰写史书,这在古代简直就是个奇迹。
陆游的养生之道可归纳为如下几条:
(1)重视肢体活动
陆游生于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别重视习武,不仅把此当作保家卫国的本领,而且视为养生健体的良好途径。他十分喜爱击剑、骑射和打猎,锻炼出一身高超的武艺。陆游一生习武不断,这为其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陆游又十分看重家务劳动的作用,认为常年坚持搞家务劳动,可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例如他十分喜爱扫地,认为这可以收到按摩导引的功效,每天扫地,等于做无数次的弯腰直立运动,从而使周身气血调和,关节灵便,全身舒畅。
做家务之外,陆游十分喜爱登山打球等剧烈的体育活动。只要可能,便攀登崇山峻岭,置身于美丽壮观的大自然之中,怡神健身,赋诗作词。
除参加这些活动外,陆游把挥毫作诗、田间耕作都当成很好的身体锻炼项目,他一生运动不息,炼就了一副好体格。重视体育,可以说是养生的要务,陆游的看法及做法都值得今人借鉴。
(2)饮食养生,居则有道
陆游对食与居的问题很重视,他提倡多吃素,少吃肉,认为肉食虽美,但多食于身体有害,故斥之为奸佞。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证明,肉食味厚,食之过多,易使人口干舌燥,腹胀便秘,而且胆汁浓缩,容易结石。而多食素,能助人消化,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大便通畅。因此,陆游喜食蔬菜,而且经常采集野菜为食。他又用枸杞熬成药粥,经常食用,以之养生。枸杞为滋养强壮的补肾药,具有滋肾阴、补阳虚、坚筋骨、抗衰老的功效。陆游是深明此理的。
陆游平日亦喜酒,但多饮低度平和的甜酒。
陆游还倡节食和饭后的运动,陆游告诉人们,不可吃得过饱,亦不要贪恋肉食,饭后需徐徐散步,并注意休息,这些道理与今日科学揭示的东西完全一致,从中不难看出陆游在养生学方面造诣之高了。
在居处方面,陆游强调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凡事都要适度,不必也不应该超过这个适度去争个什么。如休息,以消除疲倦、全身舒泰为准,不一定非要睡着不可;读书以增进见识、培育心性为目的,不一定非得读多少多少书不可。掌握适度可以说是养生的基本规律,陆游的这些话的确是真知灼见。
陆游的养生之道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心理调节,遇见什么困难、挫折切不可心情烦躁、意气浮动,而应该养成豁达开朗、乐观冷静的性格。陆游的一生,壮志未酬,爱情受挫,仕途艰难,但他从未消极沮丧,精神不振,他说:“长生岂有巧?要令方寸虚。”也就是遇事要放宽心,不要在乎名利得失、荣辱毁誉,把世间万物万事看得轻一点,以免伤神害体。陆游不仅识见深刻,更以亲身实践证明心胸宽阔对养生的莫大益处,确实值得今人借鉴。
(3)养生诗
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有着旺盛的创作力,仅留存下来的诗就达九千余首,在85岁高龄时,陆游仍挥毫赋诗作文,从中亦可察觉其养生之道的效果了。在这些数量巨大的诗词中,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诗,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养生原理。
陆游在《野兴》之十五中写道:“养生有妙理,省事与寡言。与此能力守,众说皆其藩。扰扰斫汝本,浇浇伤汝魂。要当俱置之,息深踵自温。”这首养生诗要求人们为人处事都要深明其“理”,做事有节,做人有规矩,不要轻举妄动,不要心烦体劳,注重养生之道,如此方可延年益寿。
陆游在《病少愈偶作》中写道:“萧条白发卧蓬庐,虚读人间万卷书。遇事始知闻道晚,抱疴方悔养生疏。”告诫人们,养生是人生命中的大事,且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千万不要到了生病体弱时再悟觉养生的重要,这时可就晚了。
陆游还写了一首《养生诗》:“武丁命傅说,治国如和羹;天亦命放翁,用此以养生。抑过补不足,辅相其适平。千岁汝自有,不必师广成。”诗中借用武丁告诉傅说的治国之道——“和羹”的原理来谈养生。所谓“和羹”,即用不同的调味品配制的汤,陆游认为,养生之道亦如此,要使过多的得到抑制,不足的得到补充,相互辅助,以使阴阳情志调适平和。
陆游在79岁时又作了一首养生诗:“西游曾受养生书,晚爱烟波结草庐。雨眦神光穿夜户,一头胎发入晨梳。邀云作伴远忘返,与鹤分窠宽有余。占尽世间闲事业,任渠千载笑迂疏。”诗中描写了陆游入蜀时曾得到了养生之书,按之行事,大有所成。其中特别强调人们不依恋人间富贵荣华、不为世事所累对养生的重要性。一个人能作闲云野鹤之游,当然可心平气和,轻松自如,延年益寿。
诗人虽已作古,但其留下的养生之道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
十五、善养生者,能逸能劳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研养生之道的养生家。他的养生名言“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能劳”,概括了其养生之道的中心旨趣,深得历代养生家的推崇。
苏东坡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出狱后,被贬至黄州等地。后来,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礼部尚书。但他不迷恋富贵,刻意急流勇退,自请外放杭州,过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可不久又连遭贬斥和流放,最后一直贬谪到最偏僻、最不开化的琼州(即海南岛)。一生遭遇到如此多的磨难,而东坡却能随遇而安,一生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也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节,随顺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
(l)养生要领:动静相济
苏东坡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他说:“夫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沾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均需辛勤耕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本着这种看法,苏东坡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他曾游历过庐山、惠山、罗浮山等,苏东坡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做:“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治性。”登山为“动”,治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苏东坡还十分重视田间劳动,在63岁贬至琼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
苏东坡还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长期坚持不懈。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然后,用手顺序摩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苏东坡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2)生活诀窍:“三戒”、四警、“四当”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如何养生以延年益寿呢?苏东坡有其独特的诀窍。
何谓“三戒”?一戒急躁。苏东坡认为,躁使人心烦,心烦则使人意乱,意乱使人精神受损,故急躁是人们养生之大害。二戒阴郁。阴郁是一种心理情绪的低落,对身心都无好处,对人们修身养性尤为不利。三戒贪欲,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要有节而不可纵。无论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不可贪。由此,苏东坡进一步提出了四警:“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包含了多少养生至理,揭示出历代生活于富贵温柔之乡的人难以长寿的原因。后来,有人向苏东坡请教怎样生活才可长寿的方法,苏氏答道:“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三、安步以当车;四、少食以当肉。”苏东坡的这些看法,与现代医学、保健学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养生之道。
(3)身体保健法:“香泉功”、“睡功”
苏东坡自创了一套保健操,称之为“香泉功”,主要有四部分:
第一,“步息功”,是行路与调息相配合的功法。要求是:通过缓缓步行,配合以细微的呼吸,达到吐故纳新的功用。据说练好此功,可使头脑清新,腰腿灵便,且使人心胸开阔,食欲增加,还能促进血液下行,使全身的循环旺盛。
第二,“卧息功”,是卧息与调息配合的功法。要求是:静卧中,细听呼吸,诱导入睡。行此功的关键是排除杂念,凝神入丹田(人脐下三寸)。卧息的姿势可向左侧卧、向右侧卧,或直身仰卧,可任选一种,以身体舒适为标准。此功适宜治疗失眠症。
第三,“爬行功”,指锻炼四肢和躯干的功法。要求是:四肢微微支撑,平地爬行,以此锻炼四肢、胸肌、腹肌和腰背肌。练此功持之以恒,必可增强人全身的体力,并有减肥的功效。
第四,“桥功”,是利用上翘十指、提肛、抬臀来锻炼腰、腹、胯、肛等整体功能的健身功。“翘”即缩腰、提肛,可防治遗精、痔疮与便秘;而挺腰抬臀,可治背痛、腰肌劳损等。
苏东坡提出的“香泉功”是一种极为简便易学的功法,且十分实用,不失为今人借鉴的养生方法。
苏东坡还有一种睡功,平生不愿传世,后来教给了他的两位学生,也再三叮嘱不要泄露给别人。这种睡功告诉人们,初上床时一定要四肢放安稳,气血通畅;然后用瞑目听息的方法收敛心神,排除一切干扰;特别是睡不及昏,即不是一种昏睡,而是全身自然放松,睡后头脑清新、精神爽快。苏东坡说这种睡功可使人“其美无涯”,人们不妨试一试。
(4)“扫愁帚”:酒
苏东坡对饮酒养生颇有研究。他认为,饮酒要适量,既可养心健身,又可怡神消愁。苏东坡借此排解屡遭贬斥的愁闷,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他把酒形象地比喻为“扫愁帚”。
苏东坡不仅喜欢品尝美酒,而且精于酒的酿造。他在黄州时,就自制了命名为“绝醇酽”的蜂蜜酒;在海南儋县,苏东坡用白面、糯米、清水酿成了“真一酒”,此酒香浓温和,“饮之解渴而不醉人”。据记载,苏东坡还经常饮用黄柑酒、葡萄酒、石榴酒、梅酒。在畅饮佳酿之后,苏东坡往往写出奇篇妙诗,故他又称酒为“钓诗钩”。
苏东坡还善于配制药酒,以祛病健体、滋补养生。在惠州时,他用木桂、菌桂、牡桂等中药材浸泡于酒,还酿制了一种叫“天门冬”的药酒,据说饮之可以“通治五脏六腑”,“久服延年轻身”。
苏氏在饮酒方面可谓是专家了,饮之有节,是其用酒的基本原则;制之有方,是其以酒养生的根本目的。他的这些看法和做法对现代人是有益处的。十六、“内外交养”
——万全的养生观万全,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家,亲撰《养生四要》,汇集了医经、道家和儒家的养生论述,井加以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认为,人们要延年益寿,就必须寡欲以保精,清虚以养神,动以合时,慎于用药,这些观点在今日看来亦多是合理的。
(1)“寡欲”:慎房事、节口欲
万全首先指出,食与色乃人之本性,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加以控制。在色欲方面,早开的花必先枯萎,过早地行房事,也会减少人的寿命。
万全在揭示出房事不慎造成的灾难之后,提出:“孟子曰:‘养心莫等于寡欲。’寡之者,节之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至于暗居独处之时,目有所接,心火欻起,虽有灾害,亦莫之顾,故曰寡欲只在慎独。”这是说,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师长父母的教诲中能做到寡欲,这并不难;若人们在独处幽居,又有许多美色诱使下,仍能做到摄神定心,毫不所动,这才是真功夫。所以说“寡欲只在慎独”。
本着这种认识,万全指出,“心”是人精神的主宰;肾是人精的蓄存之地;脾为人“谷气之本”。注意这三者的保养,人们就可以延年益寿;损伤了这三者,人们便只能过早衰老了。
在饮食养生方面,万全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食物的滋味要“稍薄”,才能对人体有益,令人神爽;而“稍多”,则对人的内脏有害。开始人们也许感觉不到,但久则成为病患。饮食的适度在于食而不过分,如吃东西后,胸中有不适感,那便是“食伤”,“即服消导之剂,以助脾之传化,不可隐忍,久则成积也。”
根据以上的原则,万全指出,人们有特别喜爱的食物,一定不能纵口,要警惕病从口入。善于养生者,饥则求食,饱则不再贪求。不知食而有节,贪食不止,那必会引发诸多的病患。要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人们若纵一时之欲,必为终身之害。
万全以上的论述,对今天人们的养生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2)“慎动”:情性保养
在万全看来,人的本性为“静”,而人之动则是情欲的引诱。儒家倡“存心养性”,道家崇“修心炼性”,佛家提“明心见性”,三者都是强调养清静之心。此心是人一身之主宰,人的外在视听言动都受此控制。所以,人之心常清静则精神安宁,从这种途经去养生就可延年益寿;反之,“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本着上述认识,万全指出,人视之太过则伤“明”;人谈论太多会损“气”;人思虑太多将损“神”;人欲望太强会损“精”,此谓之“四损”。一个人受控于耳目鼻口之欲,在行住坐卧方面过于劳累,这都可医治,问题不大;但是人的情志太烈,心神不定不安,此就难以治愈,非药石所能奏效。应该从养性上下功夫,能做到“乐天知命”,对世上的成败毁誉皆能置之度外,方可治之。
万全又有独特的养气说。他认为,任何人都知道鼻口在呼气吸气,可目、耳、便溺处皆会泄气则人所不知了。所以,节俭视听之动、饮食之劳,避危风寒等,都是养气,不仅是调息而已。善于养生的人,必须从这种广泛性来理解和掌握养气,如此方可延年益寿。万全指出,养气的具体操作有三种:“故调气者,顺其气也;服其气者,纳其气也;伏其气者,闭其气也,皆曰养气。”
(3)“法时”与“却疾”:季节养生和药剂养生
万全认为,天地万物阴阳和则平,阴阳失调便不和。人们养生也是这个道理,春季夏季适宜养阳,但不要忘了济之以阴,以使阳气不至于太盛;秋季冬季适宜养阴,但也不要忘记济之以阳,以让阴气不至于偏胜。万全又举孔子为例,说孔子暑天穿着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但一定裹着衬衫,使它露在外面,而在冬天则用狐貉皮的厚毛做坐垫,这些都符合阴阳相调的养生原理。在饮食方面,不同季节亦应该安排不同的食谱。
在医药方面,万全提出了“三药”之说,一谓“上药”。在万全看来,人之身体乃父母之媾精所生,阳精随气而运动,阴精深藏而固神,这样就可内外交养,动静互根,“神依气,气依精,精归气,气归神”。如此,人们便可神形皆养,与天地同悠久。其次为“中药”,人们平日注意饮食益生,精气不足就养气,形体有损则养形,如此亦可身康体健,精神安好,可获百余岁的寿命。再次就是“下药”,即服“水土金石草木昆虫”制成的药,以攻邪复康。万全深刻地指出,世人常常忘记“上药”的精神养炼、“中药”的形体养生,总是等到患病才去求之于“下药”,这是本末倒置,对人的养生实有大害,也是许多人难以获长寿的根本原因。万全总结说:“善养生者,当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疾,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
此“五失”之说确应为当代养生者所慎重。第四篇择选环境的玄机——中国风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