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诩来到宋国之后,打听到高欣的住处,高欣热情接待,寒暄之后,王诩便将父亲病逝和自己在韩国的遭遇详细告知。高欣听后喟叹不已,并让王诩放心在宋国居住。
王诩本是好学之人,再加上在韩国的磨炼,又虚心向高大夫求教,修养更是高了一层。不久,高大夫发现王诩谈吐不凡,学识广博,于是就将他引荐给宋君。
宋君见了王诩,问道:“高大夫在寡人面前称颂你的才能,我来问你,我国曾为春秋大国,如今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皆欲吞灭宋国而称霸天下。你可有良策助我宋国复兴?”
王诩对此早已胸有成竹,说道:“齐、楚、燕、赵、韩、魏、秦乃当今七强,其中西秦、东齐的实力最强。正所谓投鼠忌器也,任何一国要想吞并宋国,一定会被其他各国所阻止。以在下之见,君上应该和邻国友好相处,同时想办法结交远国,这样各个国家就会相会制衡,轻易不会来侵占宋国,君上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宋君听完,当日正式任命王诩为外相,主持外交事宜。
王诩上任之后,就按照他之前所说,积极开展游说活动,使得宋国一直在大国争斗中独善其身。他如此能干,是宋国之幸事,但是对于一直想要谋取宋国的齐国来说,就是一块最大的绊脚石。因此齐侯决定将王诩招揽至齐国,这样不仅能除去绊脚石,还能借助王诩谋得宋国,便派能辩之士淳于髡前往招揽。
淳于髡到达宋国后,先派人去打听王诩家中的动静,发现他家中无人之后做客之后,就当机立断,身着便服,只身来到王诩门前,对门卫说:“请通报外相,说有故友前来拜见。”
王诩没想到是淳于髡来访,赶忙将他迎进房内。宾主落座后,先是寒暄,然后王诩就问道:“先生此次轻车简从,微服私访,有何见教?”
淳于髡道:“不瞒您说,我这次来,不为公事,只为先生而来,希望能够请先生去齐国效力。”
王诩听了之后连忙拒绝,说:“我到宋国之后,宋国国君对我礼遇有加,我不愿意做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当初我其实也不愿离开韩国,但是事出有因,只能如此。如今我却没有离开韩国的理由。”
淳于髡列举了很多理由来说服王诩,最后又说道:“先生一身雄才大略,只是在区区一个宋国效力岂不是浪费自己的本事。宋国一介小国,总是夹在大国之间,自身尚且不能顾及,哪里还能容先生施展才华呢?先生如果来到齐国,一定会受到重用,先生何不择良主而事呢?”
王诩确实有点心动,于是对淳于髡说:“先生请容我思考三日,成与不成,三日后便知。”
淳于髡见状,只能和王诩告别,临走之时告诉王诩:“希望先生能够握住良机,我先返回齐国,如果先生愿意来齐国效力,我君一定会亲自到城外迎接先生。”
淳于髡走后,王诩思来想去,最终决定以被绑架为名脱离宋国,奔齐国而去。
王诩来到齐国都城城外的时候,已经收到来信的齐侯正带着淳于髡等众文武大臣列队迎接。当时已是隆冬时节,王诩十分感动。于是立刻下车拜见齐侯,齐侯将其扶起之后,带着人马一起回城。
齐侯封王诩为中大夫,在稷下学宫研究学问。当时学宫中汇聚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人才,盛行争鸣辩论之风,王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完善自己的学说,将纵横捭阖派发展扩大,获得众人信服,使其在多家学派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著作更是广为流传,深受时人看重。
王诩还喜欢到齐国各处游历,借此体察风土民情,拓宽了自己的天文地理知识,也使自己更加了解齐国的形势。
他在任期间,不仅建议与楚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还建议齐侯攻燕,并成功占领十座城池。他还主张向秦国学习,广纳良才,赏罚分明,以此获得更多贤人的追随。
在齐国这段时间,王诩抓住机会发挥才能,名气越来越大,逐渐传到了宋国人的耳朵里。宋国人并不知道王诩是怎样从“绑架”中逃脱的,但是正为齐国效力的王诩知道很多宋国的秘密,而齐宋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宋国人为此十分担忧。
宋君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办法,有人想起当初引荐王诩的大夫高欣,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选,宋君于是命高欣前往齐国。临行之前,宋君告诉高欣:“如果你不能让王诩从齐国离开,就要诛你九族。”
高欣听后,惊惧不已,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齐国。高欣本想劝齐侯将王诩归于宋国,齐侯不允,隐有怒色,高欣只能去找王诩。
高欣和王诩见面之后,简单寒暄就表明来意,王诩不愿离开,只允诺不会将宋国机密告知齐国。高欣见此只能将自己会被诛九族的消息说出来,王诩苦苦思索对策,最终决定归隐山林。
王诩临行之前,修书一封,表达自己的谢意,又详述对齐国日后发展的一些建议,拜托高欣转交宋君后,就悄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