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客居鲁阳阻止侵略

鲁阳文君亲眼看到了墨子这种刚正不阿的大丈夫精神,顿生敬佩之情,执意要挽留墨子在鲁阳住一段时间。墨子听说鲁阳文君在楚国早就有“仁义”之名,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文君把墨子迎到了鲁阳,视如贵宾,旦夕求教,墨子也趁机对文君进行了游说,两人相互问答,结为好友。墨子在楚国居住的时间也因此比较长。

有一次,文君对墨子的“尚同”思想有些不理解,于是向墨子请教怎样做一个忠臣?文君对墨子说:“有人把忠臣的样子告诉我,叫他低头就低头,叫他抬头就抬头;日常起居很平静,呼叫他时才答应,这样可以叫做忠臣吗?”

墨子回答:“叫他低头就低头,叫他仰头就仰头,这人就好像影子一样,日常平静无言,呼叫他的时候才有声,这人好像是回声,您将从如同影子和回声那样的臣子那里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墨子继续说“我所说的忠臣应该使这样的:君主如果有过错,就要伺机加以劝谏,自己有好的见解,就要先进言君主,不能告诉别人。忠臣也就是上同而不下比的人,敢于纠正国君的过错,使他走正路,就是上同;不在下面结党营私,就是不下比。这样才是我说的忠臣。”

墨子的“忠臣”观念和孔子是基本一致的。孔子讲为臣要以忠心事君,但同时又强调对于君主的过错要敢于直言,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利国利君的真正忠臣。鲁阳文君认为这是正确的。

墨子在鲁阳期间还经历了一件重要事情:阻止文君攻郑。由于鲁阳文君前后有两次攻郑的打算,墨子跟着也就阻止了两次。自从上次楚国进攻宋国的行动被墨子制止后,楚国又准备攻打郑国,想借此入主中原。

对此,包括鲁阳文君在内的楚国统治者们已经下定了决心。墨子知道后,就去找鲁阳文君,劝阻他的侵略。墨子对鲁阳文君打比方说:“现在有一个人,家里养着吃不完的牛羊牲畜.可是看见人家做面饼,就千方百计偷来吃,认为这可以节省自己家里的食物,不知道这个人是人心不足呢,还是有偷窃病呢?”

鲁阳文君说:“是有偷窃的毛病。”墨子接下来说:“楚国四境之内,有广阔没有开垦的土地,仅管理空矿山泽的官吏就有千人。可是看到宋、郑两国中间有空地,便要去占领,想据为已有,这与那个偷窃人家饼子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鲁阳文君觉得很尴尬,貌似很有感悟地说:“是像那个人一样,确实有偷窃毛病了。”于是就接受了墨子的意见。时隔不久,鲁阳文君又计划开始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这个消息,又赶紧去制止他。

墨子此时可能还在鲁阳,也可能是回去后又特地赶到了鲁阳。他认为鲁阳文君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有信心再次说服文君,因此也就没有作军事防御上的布置,只身一人来见文君。

由于鲁阳文君这次攻打郑国的决心较大,大概也会料到墨子会再来劝阻他,文君也作了应付的准备。两人的这次对答很精彩,墨子花费了很多口舌,才终于说服了文君。

墨子在劝说鲁阳文君时,始终都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说词颇为巧妙。墨子一开始就打了个比方:“假定在您的封地之内,出现了大都城攻打小都城,大家族伐小家族,肆意杀人,掠夺财物,请问您打算怎么办呢?”

鲁阳文君说:“在我的封地之内,他们都是我的臣民,如果都城、家族之间都互相攻伐和掠杀,那么,我一定要重重地惩罚那些人。”墨子说:“上天统有天下百姓,就像您统辖封地内的臣民一样。您现在要去攻打郑国,难道不怕遭受上天的惩罚吗?”

墨子通过这种劝说方式,引用他的“天志”观点来劝文君。在墨子看来,意志之天即天意,这是人间一切善恶的最高裁判,“天”时刻关注着地上的人们,尤其对是地上统治者的行为,永远公正地行使着它的赏罚大权。

墨子的这番话,没有使鲁阳文君回心转意。因为在鲁阳文君心里,攻打郑国是合乎天意,是替天行道,他是在代替老天爷来行使讨伐大权。于是他对墨子提出了新的问题。

鲁阳文君说:“先生你为什么要阻止我进攻郑国呢?我攻打郑国,正是顺应了天意。郑国的世代君臣都在互相残杀,上天惩罚他们三年收成不好。我将代替上天对他们进行惩罚。”

墨子说:“郑人杀害君主的不义行为已经得到了上天的足够惩罚。现在您又举兵要攻打郑国,说什么顺应天意,这分明是寻找借口,谋取私利。臂如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干了坏事,于是这位做父亲的就用鞭子打他的儿子。”

墨子又说:“邻家的一位父亲见状,也举起木棍来打这个儿子,并说:他打他是顺从他父亲的意志。这岂不是很荒谬吗?”鲁阳文君无言以对。

墨子又从相互攻战就是“交相亏贼”的道理启发鲁阳文君说:“大国攻打小国,犹如孩子们骑竹马,骑得辛辛苦苦,还不是靠自己两条腿在劳累,有什么益处呢?”

墨子接着说:“因为大国攻打小国,在被攻打的方面,不得不使农夫停耕,妇女停织;而在进攻的方面,也不得不使农夫停耕,妇女停织,这不是和孩子们骑竹马一样,互相都是劳民伤财而毫无益处吗?”

鲁阳文君无话可对。最后竟然否认自己是攻伐他国。大谈夷人食其子的陋习。意在说明自己的征服只是帮助他们从野蛮走向文明。这种所谓的辩护是许多侵略者惯用的把戏。墨子当即批评他说:“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符合仁义,凭什么去指责别人野蛮呢?”

当时有一些诸侯国常把攻伐掠杀的坏事当作利益他人的好事来宣扬,墨子就此向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事情却不知道大事情。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伤了人家一只狗一只猪,就狡称为‘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个都城,却狡称作‘义’。这就如同看见一点白说是白,看见一大片白则说是黑一样,完全是知小不知大的拙劣逻辑。”

其实,大事情和小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墨子接着说:“统治者进攻邻国,屠杀百姓,掠取土地,并把他们的事迹写进书本里,刻在金石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有人比我的战果多。”

墨子接着又说你:“而偷盗者进入邻家,谋害邻人,偷窃财物,然后也把这些行为写进书本里,刻在金石上,传给后世子孙说,‘没有人比我的成果多了’,统治者的攻伐掠夺和偷盗者的杀人放火都成了英雄仁义之举,都在大肆夸奖,难道这样都可以吗?”

鲁阳文君终于点了点头,说道:“对!我用您的言论来观察,天下人原以为正确的就不一定正确了。”经过墨子不厌其烦的劝说,鲁国文君终于听取了墨子的建议,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恐怕连墨子本人也没有料到吧,此次来楚国,原为献书惠王以采纳己见,结果未能如愿,未了客居鲁阳,劝说文君放弃攻郑,却大功告成。这次游说,不像上次与公输般的较量,而是完全凭他的一腔热情和一副口才。在与文君的对答中,理论严密,妙语频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尽显墨子智慧的过人之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