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翟外出求学多年,学成后就回到了故乡,开始教书了,因为墨翟原来的启蒙老师年纪大了,已经不能再教书了,墨子正好接替老师的工作,开始了他教书的生涯。
当上老师的墨子,仍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习惯。一天,墨子和几个学生一起到卫国去,车中载的书很多,弟子弦唐子就问墨子:“老师说过,书不过是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现在你出门还要带这么多的书,有什么用呢?”
墨子说:“过去周公每天要读一百篇的书,晚上还要接见七十个读书人,所以他的知识渊博,政绩卓著,他肩负辅佐天子的重任,还能这么注意自身修养,用功读书,我上没有治理国家的责任,下没有耕种土地的劳务,怎么敢不读书呢?”
墨子是“好学而博”,他的这种好学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墨子不仅注重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知识,从读完了《百国春秋》他就有了这种想法。到了现在,就更加坚定地认为,不能光让学生学儒家的书本知识,要教给学生一些新东西,比如一些劳动技能。
儒家一直不重视生产活动,孔子的学生曾问他怎么种庄稼,他说,我不如老农;问他种菜技术.他说,你可以去找老圃。墨子认为,这种完全脱离生产实际的教学,不利于国计民生。
有一天,从外村来了一位老农找墨子,一见面就说:“先生,我想叫我的孩子跟您上学。”
“好啊!”墨子说,“你叫他自己来就可以了。”
“我们家祖祖辈辈就没有当官的,我也不想让我的孩子当官,您家祖辈都是木匠,您又精通各种手艺,我想让我儿子跟你学木匠活,或者其他手艺,将来能有本事挣饭吃放行了。”老人说得很诚恳。
“学木匠可以。”墨子说,“但一定要知书达理,我们家祖辈为木匠,但是我家祖辈都识文断字都读过书啊!”
“那好吧,先生,我就把我的儿子交给您了,您看该教什么,就教什么吧。”老人告辞了。
这件求学的事情给墨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儒家的培养目标是当官,孔子曾明确表示学生跟他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做官的资格。儒家的名言就是学而优则仕。但是,墨子想,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当官的。
每个人的才能不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当官的才能,再说,即使有了这种才能,也并不一定有这种机遇。但不管当官不当官,人总得生活,所以,首先得教会学生谋生的手段。
儒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当不上官,就会穷困潦倒,因为他们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如果能有人能请他们去教书,或者有人请他们帮着操一些办红自喜事,他们还能有碗口饭吃,否则的话他们便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
墨子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包括各种生产活动的基本技能。墨子求学时期,他的老师并没有教他这些东西,但是他自己有祖传的手艺,又有心自己学,所以,他在完成了学业的同时,也具备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技能。
因为墨子是刚开始办学,他本人还没有很大的名气,特别是在乡村办学,学生当官的机会肯定不会多。墨子想,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才能都奉献出来,他要他的学生们至少都要有一技之长,既能生存,又可以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所以,在当地很受欢迎,他的学校办得特别红火。
墨子的这些教学创新的新思想和新举措,大大提高了墨子的社会影响力。也提高了墨子的知名度,这使墨子由衷地感到高兴,他的信念更坚定了。这也使他对儒家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