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派的成员要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他们制造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承包各种工程。他们还是一个军事集团,因为当时诸侯混战,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而要反对侵略战争,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墨子讲课的内容就有军事知识,他的军事课不仅仅讲理论,还要进行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参与战争,反抗侵略暴行,保护弱小国家和人民。反正不管干什么,墨家整个行动纲领,就是为义。墨子把为义的道理作为的一个主要内容讲授。
有一天,墨子以《贵义》为题,给弟子授课:“天下万事中没有比义更可贵的,所以义是天下之良宝也。”有个弟子刚听了这一句,便忍不住发问:“老师,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说他是天下最好的宝贝,怎么才能证明呢?”
墨子没有正面回答,却提出了一个让这个学生摸不着边际的问题,他说:“如果有人给你一套新的鞋帽,条件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不干?”
弟子只好回答说:“当然不干。”
墨子说:“为什么?”
弟子说:“这很清楚.鞋帽不如手足贵重。”
墨子又说:“很好。再比如,给你整个天下,却要把你杀死,你干不干?你肯定也不会干,为什么?因为对你来说,天下也不如你的生命贵重。”
“老师,我懂了。我经常在大街上看到有人为了一句话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为了一句话而大动干戈,闹出人命,这就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贵重。”
“很对。”墨子肯定地说,“所以我说,万事莫贵于义,义是天下之良宝也。”
“可是,义到底是什么呀?”这个学生真有股钻劲。墨子耐心地解释说:“义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讲课时就喜欢用这种讨论式的方法,他很喜欢学生们畅所欲言,也鼓励学生们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墨子解释了这个观点后,又说:“我说‘义是天下之良宝’,是因为它对人民有利。诸侯们认为,和氏璧和隋侯之珠这类东西是天下之良宝,但是,这些东西可以富民强国吗?不能。能够使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吗?”
墨子接着说:“所以,这些东西与人民无利,不是天下之良宝。我们之所以贵义,就是因为它对人民有利,如果用义来治理国家,就会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于国于民都有利,所以,我们要把义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纲领。”
弟子说:“老师经常讲的十大主张,都是有利于民,也都可以纳入‘为义’的范畴之中,是吗?”
“很正确。我们墨家的旗帜就是为义,就是为人民兴利除害。不管干什么,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就是为义。这就像打墙一样,能挖土的挖土,能填土的填土,能打桩的打桩,能夯的就夯,大家一齐动手,这个墙就筑成了,为义也是如此。”
有一天,学生孟山向墨子讲到王子闾的故事。
王子闾是楚平王的儿子,名叫启,当时为太子。有个大臣白公作乱,杀害了他的两个兄长西和子期,然后抓住他,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逼着他继承王位。
白公对他说:“你答应做王就能活着,不答应做王,就立即把你杀死。”
王子闾说:“你杀害了我的两个哥哥,又让我做王,想用楚国来讨好我,可是.这实际上是对我的侮辱。你用这种办法来强迫我,不用说把楚国给我,你就是把整个天下都给我,我也不会同意的,因为那是不义的!”于是他就被杀害了。
讲完了这件事,孟山大发感慨,对王子闾这种舍身守义的行为赞不绝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真是仁义行为。”
孟山满以为墨子会赞成他的观点,把王子闾作为仁义者的典型而大加赞扬。不料,墨子却说:“王子闾能够这样做,也算是难能可贵了,但是我认为,这还不能说是仁义行为。”
孟山大吃一惊,他睁大眼睛,盯着墨子问:“为什么?”
墨子解释说:“如果王子闾认为楚王为无道,那么他身为王子就应该继位为王,执政治国。如果他认为白公为不义,他就应该顺水推舟,先答应白公的要求继承王位,取得政权之后,就可以利用权力除掉白公,然后把王位还给楚王。这样才于国于民都有利。他这样把命搭上,于事无补,于国于民都不利,这怎么能算仁义呢?”
孟山恍然大悟:“先生判断义的标准,是看是否‘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笑着点点头。他的思想能被人接受他就感到高兴。
然而,为义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为义者自己需要吃苦,需要奉献,需要舍己为人,这是墨家的宗旨,是墨家成员的自觉行为,倒不难做到,但是他们这样做却不被人理解,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不要说是弟子,就是墨子本人,也曾为此而苦恼过。
有一天,儒家之徒巫马子对墨子说:“你们墨家为了行广义而到处奔波,但许多人都不见你们为义的功劳,你们还是那么苦苦地干,你们真是疯子。”
墨子打比方说:“假设你有两个臣仆,其中一人很狡猾,在你面前就干事,不在你面前就不干事;另一人很老实,不管你在不在面前,他都一样干事,你赞成哪一个?”
巫马子脱口而出:“我当然赞成那个老实人,当面干而不当面就不干的是投机取巧。”
“既然如此,你就是赞成疯子的行为,你不是也成了疯子吗?”
巫马子想给墨子戴上疯子的“桂冠”,墨子却机敏地将这项“桂冠”又回敬给了他。
然而,这件事对他的刺激并没有因为驳倒了巫马子而消除,所以,当巫马子走后,他便对弟子发牢骚说:“我们苦苦为义,而像巫马子这种世俗君子却不理解,他们对待我们为义者竟不如对待挑担的人。如果有个挑担的人在路边休息,休息完了要挑起担子再走,但一下子又挑不起来,这些世俗君子们见了,肯定会帮他一把,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义。但是,我们给他们讲为义的道理,劝他们为义,他们却不听;不听也就罢了,他们不该攻击我们,抵毁我们呀!这真叫人伤心。”
发牢骚归发牢骚,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为义的决心却丝毫不为所动,他们为义的热情也丝毫不为之减少。墨家这种苦而为义的精神最终还是为多数人所理解,许多人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有一则关于范蠡的传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范蠡是河南南阳人,被越王勾践封为上将军。在吴国灭掉越国期间,他甘愿作为越国的人质,与越王勾践一起去吴国当奴隶,含垢忍辱两年多。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明地里装出一副甘心当奴隶的样子,对吴国君臣笑脸相迎,暗地里却下定决心,拼上二十年,要复国灭吴,报仇雪耻。
由于他的谋略与精心策划,他们君臣二人终于回到越国。回国后,越王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而范蠡则和文仲一起,同心协力,策划经营,终于一举灭掉吴国,范蠡从此而名振天下。
长期与勾践生活在一起,范蠡深深了解勾践的性格品质:可与共患难,难与共欢乐。在庆功宴举行的第二天,他就不辞而别了。
他到了齐国,受到了齐王的厚礼相待,被封为相国。这一天,他正与齐王议事,有侍臣报告说,墨子由鲁国来到齐国。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便对齐王说:“大王,我与墨子旱就认识,他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我要去见见他。”他便向齐王告辞,在自己的官邸里接见了墨子。
故人相见,分外亲热。看到墨子衣衫俭朴,面容憔悴,范蠡便关心地问他何至于此,现在都在干些什么。墨子将他们苦而为义的事简略地作了介绍。
范蠡听了深受感动,他说:“先生贵义的观点我很赞同,你们为义的行为,我也很钦佩,但是,现在哪里还有人为义呢?别人都不干,唯独你们在苦苦地为义,落得如此狼狈,这是何苦呢?我看不如算了吧。”
虽然是泼冷水,但毕竟是出于一片同情。“谢谢你的好心,但是,”墨子略一沉思,“这么说吧,比如有这么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在忙于耕种而其他九个却袖手旁观,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耕种的就不得不更加紧迫了。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耕种的人少,不加紧耕种,大家都会挨饿。如今,天下没有为义的人,只有我们墨者在苦苦为义,这只能使我们感到任务繁重。你如果劝我,就应该劝我积极努力才是,怎么反而劝阻我呢?”
墨子这番活,使范蠡内心深处受到了震撼。这天晚上,他久久不能入睡。他十分钦佩墨子对“义”的忠贞,钦佩墨子“为义”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也使他回想起他自己的经历。
在越国为官,在吴国为奴,恢复越国,消灭吴国,他确实是干了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发现越王的思想倾向,还没等他有行动的表示就及时离开了他,而投靠齐王,自己的选择也可谓明智。然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是为义?这样做的结果究竟有多少成分是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呢?而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却是只考虑别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甚至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我范蠡和他们比较起来可是相差太远了。
他又想到自己辅佐过的越王勾践。他为了从吴王手里逃出来,便不择手段地讨好吴王,他曾经亲口尝过吴王的粪便;为了软化吴王的斗志,他挑选美女数千人,还献出了西施和郑旦;为了使吴国贫困,便于他攻打,他把煮熟了的粮食种子献给吴王,使吴国闹了大饥荒……
为了恢复他的越国,灭掉吴国,他牺牲了多少人的利益。不光是夫差,当时的各国诸侯,王公大人,他们为人民兴的什么利?实在想不出来。他们都是只顾他们自己的享乐,而不顾人民的死活,与墨子比起来,他们就更显得卑鄙。
他决心要像墨子那样去为义,去为大下兴利除害。于是他弃官而走,去找墨子,但墨子不知又到哪里去了。于是他就到了墨子的家乡,定居下来。为了行义,他选择了经商之路,挣了钱支持墨子的义举,济世救民。
他做了义事也不愿留下真实姓名,大家只知道他是“陶朱公”。他住处附近有座山原叫华采山,人们为了纪念陶朱公的义举.把华采山改名为“朱山”,后来又称“陶山”,并在陶山脚下建了一座陶朱公庙。现在,在滕州市羊庄镇薛河岸边,陶山依旧,陶朱公庙犹存,庙的不远处有个村庄叫钓鱼台,据说那是范蠡隐居后经常钓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