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胸襟如海,忍成大业

1. 克己隐忍,千古卓绝的人生智慧

中国古代的先贤极为推崇“忍”,视“忍”字为最妙,奉忍为“众妙之门”;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日本,也极为重视“忍”,将“忍”作为工业伦理学来研究。“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其妙在何处?那就让我们来推开这扇“众妙之门”,追根溯源,探究一下“忍”的本意吧!

以“忍”组词,人们可以顺口说出一大串词语,诸如忍耐、忍受、忍让,以及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痛割爱,忍辱负重等等。但“忍”作为人的一种性情、性格和行为方式、处世态度时,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把它同无能、窝囊、废物、懦夫等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忍”在生活词典里便成为一个被贬责的对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忍”字在古文字学和古之人生中却是一个褒词。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忍”:“忍,能也”。清朝的段玉裁被公认为注解《说文》的天下第一人,他在“忍”字注中解释说:“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言。忍之义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胃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忍字原来并非人们通常认识的那么简单、单纯。它既有积极、也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解为能人、能杰、能干、敢行;消极意义则可解为残忍,杀人也敢。一个“忍”字竟会解出反差如此之大的意义来,不可谓不妙。

古人在使用“忍”字时,一般有四义:

一曰忍耐、容忍。

《论语·八佾(yì)》:“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就是说连这也能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二曰堪、忍受。

张衡《东京赋》:“百姓不能忍”。李善注:“忍,堪也”。说白了,就是不堪忍受,无法忍受。

三曰克制、抑制。

《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大意是从主观意志上克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在行为上抑制住性情,这才能够修好。

四曰残忍。

《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也就是说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意是慈善,反之则是残忍。

在古书中,由“忍”组成的多音词,以表前之义为多。其中既有对忍字的解释,也是阐释了忍功。

忍性:就是克制性情。《孟子·告子下》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庄子·列御寇》曰:“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

忍事:就是以忍耐态度处事。《避暑录话》上说:“灰心缘忍事,霜发为论兵”。

忍垢:也就是忍恶。《庄子·让王》曰:“强力忍垢”,也就是说对恶人垢语要有坚强的毅力去忍受。

忍辱:一作忍受耻辱讲;二是佛家语。指忍受各种非常的侮辱、恼害,而心不记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辱铠:佛家语。也就是袈裟的别称。佛教徒以袈裟代表佛法,能遮防红尘,诤慢诋辱,因而称为“忍辱铠”,又称“忍辱衣”。《法华经·劝持品》曰:“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忍土:佛家语。指婆娑世界。婆娑是梵语,义译为忍,又译为堪忍世界。佛家用之指众生安于忍受多种苦恼,不肯出离这世界,所以称为忍土。用今人话说:抵住一切诱惑。

忍水:佛家语。忍辱之功德,如海水之深广也。《大集经·四十七》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可见,能忍功德无量,胸怀博大,什么都能容得下。

上述七忍,有四忍都是佛家语。这又道出忍字之妙,达到一种神妙之境。我们从这七招忍功中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怀忍功的圣徒,以其博大如海的胸襟,百折不挠的韧劲,超凡脱俗的心性面对现实、摒弃一切私欲,容天下难容之人,忍常人难忍之事,伟岸挺拔。那不是神仙,却是我们大家。当我们确认忍的本意,懂得了忍的价值,就可以做到忍苦耐劳,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最终便会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人,有心智的人,能抵御一切邪恶势力的人,一个真人。

2. 知忍善忍:靠忍耐从竞争中取胜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竞争的时代,就连小学生也懂得树立竞争意识,凡事当仁不让。何况作为一向以能忍而著称的中国人,刚刚迎来一个破除精神束缚,大胆解放思想的新时期,何以又搬出古老的“忍”经,弹奏起“不谐和音”?

不错,越是竞争的时代,这“忍”字经就越难念;但越是竞争的时代,“忍”字经越得念,而且还得常念,方能确保竞争状态始终旺盛不衰。今天,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竞争、进取、冲击,却不懂得忍耐、克制,甚至退让,那他就只能算一个没有头脑的“勇夫”。处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人们,大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拼搏、进取、竞争都是正常的。不堪寂寞、焦躁不安、跃跃欲试,成为一种“世纪病”。于是,改行的、跳槽的,下海经商的,出国“洋插队”的,干什么的都有;人心思变,人心思动,人心思钱,大家都想趁此良机,干大事,挣大钱,成大器,重新显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然而时代只提供了机遇,却无法保证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甚至一举成功。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何况人生,从生命的孕育期就充满了矛盾,遍布坎坷和曲折。要想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承受挫折、失败和痛苦的心理素质,“忍”字经在这期间将是你胜不骄,败不馁,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的“良师益友”。“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宋朝邵雍诗句颇得其中三味。

“忍”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如此看重“忍”字,为其做出理论阐述,为其付出偌多牺牲,甚至于把残缺的人生视为理想人生,是因为总结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某些规律、经验和教训,因而才把“忍”奉若神明。首先,人类在处理和解决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时,看到了忍的实效。面对广博的宇宙空间,人类是那么渺小。自然暴虐,天地无常,忍耐能够承受这一切。忍受之后,才认识到天寒应搭屋,地冻该生火,茹毛吮血不好活。于是,人们对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学会了顺随自然的本领,保存了自己,发展了人类。如此循环反复,人类便由低级向高级,愚味向文明前进。其次,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收到了忍的实效。自然界的千差万别构成了多彩的世界;人类的千差万别构成了复杂的社会。战争、和平,竞争、交往,这世界其实谁都不必依靠谁,可谁又无法离开谁。人们的共荣共存,正是在不断地磨擦、碰撞中不断寻求平衡状态。即便是生活的小圈子里,也是各人精神各人耍、“瓜籽里嗑出个臭虫,啥仁(人)都有”;矛盾冲突是经常的,平衡和谐是暂时的。要维持和平安详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忍字是不可少的粘合剂和调节剂。社会要安定团结,人际关系要和谐,大家都需要在法律的规范、道德的规范等方面约束自己,做出必要的忍耐、忍让,甚至牺牲。再次,人在对自身弱点和忍耐、克制方面也认识了忍的意义和作用。人生一世,不顺心的事十之八九,顺心的事十之一二,一遇顺心事就忘乎所以,不知天多高、地多厚,这是骄气、傲气大发,与人生不利;一遇不顺心事就烦躁不安,暴跳如雷,甚至寻死觅活,这是馁气、躁气大作,既于事无补,更有伤君子大雅,也有损身心健康。凡遇事浮躁的人大事不成,且容易患精神病。有位外国哲人说:“自制或忍耐是理性能力的一种完善”。《论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荀子》曰:“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念“忍”字经,绝不是消磨斗志,倡导懦夫精神,而是为了实现“好人一生平安”所奉行的一种人生策略。通常人们都把能忍让,有克制力的人视为懦夫和弱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实中每一个人都是矛盾体,往往刚柔相济,强弱共存,只是每个人的外在性格表现不同而已。有些人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有些人外柔内刚,外弱内强。所以不能笼统地称某人为弱者或强者。尤其不可轻易将深谙忍字妙用的人视为弱者,那样不仅是认识上的错误而且会在实践中吃亏的。大凡伟人、名人、圣人都是能忍之人。有忍饥挨饿的,如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的情景;有忍气吞声的,如古之韩信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器;有忍辱负重的,如苏武的饮血茹毛不负使节之气,司马迁受宫刑而修《史记》。他们都曾以一时,乃至一生的忍,成就了大业,谁能说他们是弱者,是懦夫?

“忍”经与斗争哲学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我们历来提倡的斗争哲学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人的一生就是不停顿地斗争的一生。与天灾人祸斗,与病魔疾患斗,与恶人恶势斗,与自身弱点斗,时刻都离不开斗。矛盾不止,斗争不息。但斗中有策略,忍是斗争过程中休整、喘息、奋进的必要策略。如果斗是力的较量,那么,忍则是心智的较量。力的较量需要勇气,心的较量需要才智。只有将力的勇气与心的才智结合,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人生该斗则斗,能忍则忍,有时忍的付出并不比斗的付出代价小。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生之道,能斗能忍。此谓当代“忍字经”。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得疲惫的时候,你不妨也来念念这本“经”,也许它会为你减轻一点疲惫,获得一点轻松和温馨。

3. 能忍则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竞争的时代,人们似乎只注意竞争的实惠,而看不到忍的益处。其实,这是现代人的一大盲点。中国古代先贤、哲人有关忍的言论很多,有关忍的事例也千古流传。元代学者吴亮就曾编集一部《忍经》。他从经、史子、集中撷取历代关于忍的言论、事迹、诗词、谚语汇集一书。在《忍经》序中,他说:“忍之为义,大矣。惟其能忍,则有涵养定力,触来无竞,事过而化,一以宽恕行之。当官以暴怒为戒,居家以谦和自持。暴慢不萌其心,是非不形于人。好善忘势,方便存心,行之纯熟,可日践于无过之地,去圣贤又何远哉!苟或不然,任喜怒,分爱憎,捃拾人非,动峻乱色。干以非意者,未必能以理遣;遇于仓促者,未必不入气胜。不失之褊浅,则失之躁急;自处不暇,何暇治事?将恐众怨丛身,咎莫大焉!”在这里,吴亮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忍之“大义”。从正面说,忍是一种德性,是一个人的涵养。用一种忠恕之道,宽容之心对待人和事,戒暴怒,持谦和,好善忘恶,如此一来,就可修炼为圣贤之人。如果不这样,随心所欲,放纵性情,好事、好色,心气浮躁,不仅自身难保,更无法成就大事,众怨丛身,那时罪责可就大了,而且只能咎由自取。

元代另一位学者许名奎著有《劝忍百箴》也是一部忍经。他所著的“忍经”是自己切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反思。他说自己自壮年到老年,因为出身贫贱,屡屡受侮于人,但每每想到先哲有话“德量自隐忍中大”,用以自勉,于是便逆来顺受,不与物竞,所以做《劝忍百箴》,是想和天下人共勉之。吴亮也好,许名奎也好,其所编著的“忍经”对后人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看看古人怎样读“忍经”,并身体力行,以古鉴今,肯定会有益处。但是,二位先人的“忍经”肯定也少不了局限,不适于今天的实际。甘为奴隶的忍,不仅不该效仿,还应予以否定;有很多事,不忍不行,但有的事忍了就犯法,犯规,违反原则,丧失人格。所以,我们今天谈忍的意义,是为了以古鉴今,并非发思古之幽情。

能忍则安。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勤劳、质朴、吃苦、耐劳这种精神什么时代都应提倡和发扬。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和他人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的角度看,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少不了用忍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用忍来维护安定团结的秩序。忍对他人来说是尊重,对自我则是一种约束和克制,有忍耐力的人实际上是有涵养,有自持力,有深识的人。忍在人的一生中既是全身远祸的护身符,又是成就大业的智慧和策略。所谓“一忍敌百勇”,正说明关键时刻忍的力量是无敌的。这就是我们对忍的意义的正面理解和概括。

4. 安贫自乐,忍苦才能成大业

人应该忍耐对外在功利的追求所得到的快乐,因为这只是一时的,不会长久,搞不好会乐极生悲,所以真正懂得喜忧的人,是得意而忧,逢喜而惧。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在困难和艰险面前,保持乐观的精神。苦与乐相对而生,能忍乐,能吃苦,也才能成大业。欢乐、喜悦,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也是随着满足和安逸而来,也就自然和人的欲望相连,欲无止境,要忍欲,知足常乐,才能正确对待各种人生的遭遇。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元史》参加了明初许多重大文化活动,参与了明初制定典章制度的工作,颇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文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找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严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这么诚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所追求的是成大业,努力向学。到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向贤达之士学习,常常跑到几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乡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辈虚心学习。有一位同乡位尊名旺,他那里的名人来往的很多,名气也很大,有不少人赶来他那里学习,他的言辞和语气很傲慢,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边,手拿着儒家经典向他请教,俯下身子,侧耳细听,唯恐落下什么没有听明白。有时候这位名气很大的同乡,对宋濂提出的问题不耐烦了,大声叱责宋濂,宋濂则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愈加地周到,连一句话也不敢说。看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去向他虚心请教。他还自谦说:“我虽然很愚笨,但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后来宋濂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丈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冰裂了,鲜血直流,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宋濂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衣服华丽,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戴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宋濂的那些同学一个个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又有几人名留青史呢?

5. 檐下低头:忍屈能够避大祸

郭德成,元末明初人,性格豁达,十分机敏,特别是喜爱喝酒。在元末动乱的时代里,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

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原先的将领纷纷加官晋爵,待遇优厚,成为朝中达官贵人。郭德成仅仅做了骁骑舍人这样一个普通的官员。

郭德成的妹妹宁妃,当时在宫中深得朱元璋的宠爱,朱元璋因此感到有些过意不去,准备提拔郭德成。

一次,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郭德成连忙推辞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大官,那不是害了国家又害了自己吗?”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内心赞叹,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去皇家后花园喝酒。

从某种角度来讲,郭德成是一个知道满足,没有过多奢欲的人。伴君如伴虎,多少君臣相互猜忌,造成了多少历史悲剧。郭德成有自知之明,是后来能忍受一时的委屈,一时的灾祸而保全生命的关键。

一次,郭德成兴冲冲赶到皇家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眼见花园内景色优美,桌上美酒香味四溢,他忍不住酒性大发,连声说道:“好酒,好酒!”随即陪朱元璋喝起酒来。

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脸色发红,醉眼朦胧,但他依然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眼看时间不早,郭德成烂醉如泥,踉踉跄跄走到朱元璋面前,弯下身子,低头辞谢,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皇上赏酒!”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纷乱,笑道:“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朱元璋一听此话,脸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大胆地侮辱自己。他正要发怒,看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说着,便沉默下来,转而一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整治他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虽然闷闷不乐,还是高抬贵手,让郭德成回了家。

郭德成酒醉醒来,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恐惧万分,冷汗直流。原来,朱元璋少时,在皇觉寺做和尚,最忌讳的就是“光”、“僧”等字眼,郭德成怎么也想不到,今天这样糊涂,这样大胆,竟然戳了皇上的痛处。

郭德成知道朱元璋对这件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以后难免有杀身之祸。怎么办呢?郭德成深深思考着:向皇上解释,不行,更会增加皇上的忌恨;不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左右为难,苦苦地为保全自身寻找妙计。

过了几天,郭德成继续喝酒,狂放不羁,和过去一样,只是进寺庙剃光了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裟,念着佛经。

朱元璋看见郭德成真做了和尚,心中的疑虑、忌恨全消,还向宁妃赞叹说:“德成真是个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醉鬼和尚。”说完,哈哈大笑。

以后,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原先的许多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而郭德成竟保全了性命。这是由于他能够从小的祸事看到以后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而其他的功臣则远不如郭德成明白要忍对祸福的道理。因祸进庙,因祸保住了性命,谁又能说这不是福呢?

6. 忍应有度,巧妙把握忍的分寸

忍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

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要忍!

一个人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受到了打击,要忍!

一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了他人的嫉妒诋毁,也要忍!

一个人受到了朋友的误解,亲人的曲解,还要忍!

一个人贫困落魄,境遇不佳,更要忍!

一个人功成名就,前途远大,特别要忍!

一个人面对一切欲望,一切引诱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忍!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是很多的,当我们遇到不顺心、不合意的事,首先要忍。但是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耐精神,但不是无原则的妥协,也不是惧怕邪恶势力。如果什么事不问缘由全都一忍了之,有时候会害人,也更可能害己。

但是,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忍的。有的时候忍是不能被接受的,欺人太甚,也就势必忍无可忍。什么事都是有一定节制的,不可能无止境地发展下去,忍也有个度的问题。一味地毫无界限地忍,只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甚而是愚蠢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当你的生命遭受到威胁的时候,应该是你奋起反抗的时候了,这时候忍耐只能让你的敌人更加嚣张。暴虐的统治不能忍,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去推翻它。不能让暴虐的统治者在那里为非作歹,而你此时还要忍,还要让别人和称一起去忍,那只能是助纣为虐。当民族尊严、国家的尊严受到侵害时,对于这个民族的成员、这个国家的公民来说,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忍”的。

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好汉、仁人志士,对于自己生活上、事业上、名利上的挫折,都能够默默地忍辱负重,毫无怨言。他们对于自己的同胞,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确具有一种孺子牛的性格。但是,他们在维护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的时候,却是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了使民族的纯洁不受玷污,为了使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他们舍得抛头颅,洒热血。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在“忍”这一问题上深明大义。

适度的忍是强有力的,也是必须具有的。超过界限和适当的度,忍只能是软弱、无能、懦弱、胆怯的表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