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兄友弟恭,体现了兄弟间的骨肉之情。《左传》中有“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的论断,提倡的是“兄弟同胞一体,弟敬兄爱殷勤;须是同心竭力,毋分尔我才真”的兄弟情。同胞间的情义体同为互敬互爱,相互扶持,恭谨廉慎,和睦共处,荣辱与共,尤其是有外侮来临,则更应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家庭昌盛,事业兴旺。
后汉汉郎郑均,为人以孝廉好义著称。他的哥哥做县官的时候,接受了许多别人赠送的礼物、钱财。郑均多次劝他的哥哥不要收受贿赂,要做个清官,他的哥哥却不听劝告。郑均没有办法,只好出去干活给别人帮工。一年过后,到了年底,郑均拿着自己的劳动所得,回来,把钱和东西都给了哥哥,再一次劝他为官要清廉。他说:“东西用完了,钱花光了,我们可以再去挣,还能重新得到,但是如果做官犯了法,贪赃受贿,就要终身被罢黜了,希望哥哥能够认真地想一想啊!”他的哥哥听了以后,对弟弟的所作所为非常感动,就改掉了贪财的毛病而成为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吏。
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兄弟》篇中,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江陵人王玄沼和弟弟孝英、子敏三个人,感情非常好。平时互相关心、爱护、手足情长。如果有什么甘美新鲜的珍奇食物,不是三个人都到齐了,谁也不会先去品尝。三个人都殷勤不怠,虽然经常相处在一起,仍然感到不满足。梁朝灭亡的时候,王玄绍因为身体很魁梧,被许多官兵围住,要杀死他,他的两个弟弟争着冲上前去,一起把哥哥围抱在中间,都要求替哥哥一死,分也分不开,结果三兄弟一起死难。人生能有这样的兄弟,也是一生的大福。
另有李勣,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隋末举义,后追随李世民征战,武功卓著,唐时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到唐高宗时,官至司空。当他官至仆射时(唐代不设尚书令,仆射即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同为宰相),有一次,他的姐姐病了,想吃粥,李勣亲自下厨为姐姐煮粥,恬巧此时风向回吹,火一下子把他的胡子、鬓发都燎了,他也不在乎。他姐姐知道了,心疼地劝他说:“家里的佣人那么多,你何必自己去受这份罪?一碗粥,让她们去做就是了。”李勣则说:“不是没有人使唤,实在是念及姐姐上了年纪,我也老了,就是想多为姐姐煮几回粥,就是煮又能煮几回呢?”
姐弟之情,溢于言表,手足之情,让人心动。所以古人云:
哥哥友爱,弟弟恭顺,是为人的重要伦理,即使有一点小的矛盾,也不能丢掉了骨肉的亲情而相互争斗。舜对待他的弟弟象,心中没有一点怨恨;许武分割家产,是为了帮助弟弟成名;薛包分家,则把老朽荒败的部分留给自己;周凯含笑承受弟弟的火攻。倘若兄弟之间都搞不好关系,不念及一母所生,争斗不止。还能谈得上忍吗?
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中,有一条是“夫为妻纲”。这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做丈夫的可以对妻子为所欲为,可以三妻六妾,也可以说休妻便休妻,而妻子只要有一点反抗便被扣上“妒妇”的帽子。这是糟粕的东西,也是我们所要扬弃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男女平等,但是一个家庭能否和谐,充满温馨,也有待于夫妻双方的努力。要想拥有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忍住自己的气性,宽待对方可谓是良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贤相,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晏婴。齐景公有一位女儿,景公很喜爱她,看到晏婴有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为此齐景公特地跑到晏婴家里拜访,君臣开怀畅饮。席间,晏婴的妻子也不时地忙碌地招待客人,景公看到了她,就问晏婴:“那位就是你的妻子吗?”晏婴不知底里,就如实回答说:“是的,她就是我的妻子。”景公听了叹了口气说:“唉,怎么又老又丑啊!我有一个女儿,年少且貌美,请允许我把她嫁过来做您的妻室怎么样?”听了这话,晏婴放下筷子,起身立刻离开了自己的席位,恭敬庄重地回答景公说:“我的妻子是年纪大了,人也不漂亮,但我已经和她生活了很长时间。女人年轻的时候嫁给你,就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你了。我的妻子在年轻的时候把终身托付给我,不在乎我身贵身贱,个高个矮,而我也接受了。现在大王要把女儿嫁给我,这是何等的荣幸,但是作为一个男人,立天地之间,我已经接受了妻子的托付,又怎么能背弃她的托身之情而接纳别人呢?”晏婴身居高位,而不背弃年老貌丑的妻子,反映了他的为人之道和高尚品质。
东汉初期的名臣宋弘,不仅以清节威德著称于世,在处理夫妻关系上,也堪称为千古绝音。
宋弘字仲子,汉光武帝即位以后,被拜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做了大司空,被封为侯,官高位显。然而他所有的田地租税收入和朝廷给的俸禄,都用来赡养九族中的人,自己家中却没有多少财产。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死了,湖阳公主守了寡,光武帝念及姐弟之情,时不时地请她入宫见面、聊天,也想再替姐姐找一个好丈夫。有一天两人坐在一处一起议论起朝中的大臣,汉光武帝也想趁此机会,旁敲侧击地看看姐姐对择婿的态度,于是说道:“姐姐看我朝中众臣,谁是真正的贤士?”公主回答说:“依我之见,宋弘为人有威望,有道德,其他人无法跟他相比。”这样一来,皇帝明白了姐姐看中了宋弘的人品,就宽慰姐姐说:“别急,等我想个办法,慢慢找个机会把这件事办了。”由于深知宋弘的为人,光武帝颇动了一番脑筋。他知道要是让人直接去说媒,而宋弘不同意,这岂不是让姐姐的面子丢尽了,就是自己也不好下台。于是过了几天,他找了个机会召见宋弘,让公主坐在一座屏风后面听他们谈话。上来就论及公主的婚事,恐怕太唐突,所以聪明的汉光武帝就先从民间的谚语开始,向宋弘提问:“我听人讲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说一个人当了高官,他过去的旧相识就要被换掉,不再来往了;要是一个人发了大财,有了钱,他过去的老婆就会被抛弃,而另寻新人,是这样的呢?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听了,明白了一二,他正色回答皇帝的问话说:“臣听说人贫贱时交的朋友,富贵的时候不能忘记他们。而贫贱时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妻子,也不能因为自己富裕了就休弃她,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贤达之士所做的。”听了这话,皇帝也就明白了宋弘的想法,只得作罢,但更加佩服他的为人。
晏婴、宋弘都不畏惧权贵,不贪图财色,与妻子共甘苦,这样的夫妻情爱才更加长久。
所以对于夫妻之忍,古人认为: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诗》有仳离之戒,《易》有反目之悔。鹿车共挽,桓氏不恃富而凌鲍宣;卖薪行歌,朱氏乃厌贫而弃买臣。茂弘忍于曹夫人之妒,夷甫忍于郭夫人之悍。不谓两相之贤,有此二妻之叹。噫,可不忍欤!”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忍则忍,但忍却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通常总是非常害怕吃亏,把这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倒楣事。究竟什么是“吃亏”呢?究其根底,无非是个人的某些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一旦感到自己吃了亏,便慌张起来,赶紧采取一些什么补救措施,力求把受损的利益补回来。而这样一慌,便非常容易出乱,一出乱,灾难随之来矣。因此,“吃亏而不慌”,也是“忍”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不慌”。吃亏是经常的事,而且它本身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一般人而言,吃了亏,心里总是不好受的,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失落感,这是不奇怪的,在心里也不必一定要阿Q式地自我解脱。关键在于不能为此而慌张起来,急于要把损失夺回来、补上去。“忍”就是“忍”在这里。必须看到,自己吃了亏,实际上也是自己得了一个教训,学聪明了一些,为人生交了一次“学费”,以后,便可以在生活中更机警、更聪明一些。如果急于想要去做就事论事的补救,可能会略有微薄的效益,但却常常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自己认为是吃亏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切不可事事过于功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想一想,先别慌,“忍”下来,总归是有好处的。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误信了某人的话、某件事、某个消息,而采取了错误的决策,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实施了错误的行动,而导致某种不利的结果,称之为“上当”。很多人一旦“上当”之后,往往恼羞成怒,一味地指责那些促成自己上当的当事者。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上当”就“上当”,则是“忍”的又一种形式。既然已经上了当,又怎么办呢?你接受不接受这一事实都是同样的。会“忍”的人则往往采取某种比较机智的做法,既然已经上当了,就心平气和地认可它,并加以幽默地化解,用某种调侃般的语言进行自我解嘲。
在这种“忍”的形式中,“就”这一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了人们接受某种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坦诚心态,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便很容易把这种上当的事看成不足挂齿的琐事,以至于将它作为一种笑料丰富自己的生活。很显然,在已经上当的情况下,你就是把有关的当事人大骂一通,对自己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呢?
所谓“容过”,就是容许别人犯错误,也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不要因为某人一有某种过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从此以某种眼光去看待对方,“一过定终身”。这也是一种“忍”的形式。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错误。这样一般而论,可能比较容易。而“容过”讲的则是这样一种“过”,它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或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有关。例如,自己的下属有了过错,自己的合作者有了过错,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么过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当然是衡量人的素质的一个标准。“容过”这种忍就是要压制或克服自己内心对于当事人的歧视,尽管自己心里并不痛快,感到懊丧,但却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考虑一下自己如果在这种场合下会如何做,在做错了某事之后又有何种想法,当然,这里需要“容”,需要“忍”的是对于当事人本人,而对于具体的事情本身则应该讲清楚,该批评的必须批评。
由此可见,“容过”这种“忍”的形式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宽厚、宽恕的人格。很显然,能够“容过”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许和认可。
有时,人们可能在某一特定场合中出于一定的原因暂时地“忍”下来了。可是,人们往往还是压不住心头之火。于是,便随意地找一个对象加以发泄。这便叫做“迁怒”。而“戒迁怒”也是“忍”的一种必要的形式。
能否真正做到“戒迁怒”,是衡量一个人是真“忍”,还是假“忍”的重要方式。有些人受了上司的批评,回来后对着自己的下级发脾气;有些人在工作中不顺、受了委屈、出了纰漏,便回家找自己的太太、孩子撒气。这样,无疑是缺乏修养的表现,而且是害人又害己。“戒迁怒”则正是要防止和杜绝这一类现象。曾经有人这样认为,有气憋在肚子里,对身心健康不利。此话当然是有道理的。有气必须拿一些适当的对象加以排遣,但是,决不能随便地发泄。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迁怒的主要原因常常是由于一时自己拐不过弯来,又无法转移自己的内在注意力所致。“戒迁怒”便是希望人们在心里堵着一团火的时候,尽快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这样,便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解脱自己。而且,更重要的是,当这样一种“气”使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时,或者说被用于某种有益的工作时,它往往会产生一种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有些文学作品中,常常有这样的镜头:某个人物在某件事情上受了委屈、窝了火。于是,回到家里,便拿起斧子,拼命地劈柴,一下子满院子的大木柴都给劈好了。这岂不是反而做了好事吗?这可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那种“升华”吧!
不难知道,如果人们不能够真正地“忍”,而总是借迁怒去发泄自己的愤恨,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对自己的蔑视,认为是没有本事,只能拿好欺负的人出气。而一旦做到这种“戒迁怒”,则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认为你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好汉。而且,由此还可以获得人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