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是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任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却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佛祖释迦牟尼曾说:“丘拉庞达卡啊,你不必为自己的愚蠢而恐惧悲伤。”
丘拉庞达卡,天生比较愚蠢,反应迟钝,领悟力极差,与他相识的人,常讽刺他为“笨猪”。因而丘拉庞达卡常为自己的愚蠢而苦恼。佛祖叫他记住一句真言:“我打扫清洁了!”并且只让他做清扫寺院的工作。丘拉庞达卡边打扫心中边默念:“我打扫清洁了!”时间一长,愚蠢的丘拉庞达卡获得了水般平静的心灵,最终成了正果。
可见,学佛的方法重要的不是扫除灰尘,而是悟道。佛道以为:连环境都不能清理干净的人,他是得不到道的。丘拉庞达卡的愚蠢,实际是大智的表现,所以古人云:“大智若愚,以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儿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愚智之别,实为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明朝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部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侫妄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几个部属胆颤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个个一改拖拉、懒散的样子,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彦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的是兵法计谋,其实人生也是如此,许多事情不可求强。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守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曹丕以哭祭曹植的美文是一个例子,安禄山作杨贵妃的干儿子也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勣,即是通行“拙行”保全自己。
李勣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勣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缴富贵而居“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勣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勣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勣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唯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给,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勣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勣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勣更得朝廷器重,恩及三世。
李勣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遇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曰: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应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既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老子是第一个推崇“愚”的含义的人——宽容、简朴和知足的最高理想。
林语堂认为,这种教训包括了“愚者的智慧、隐者的利益、柔弱者的力量和真正熟识世故者的简朴。”他还写过一首诗把这种弃智守愚的智慧概括起来为:
愚者有智慧,
缓者有雅致,
钝者有机巧,
隐者有益处。
这种境界的达到,往往是一个高尚的智者在人生的迷恋中幡然悔悟而得来的。
即使在儒家思想中,没有任何东西比炫耀、漂亮、熟巧、有意显示更遭批评的了。例如,自己总是赞许自己的名气有多大,成绩有多么的骄人,他的成就与名气一定不会有他说的那样;自己总是夸奖自己有多少财富,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百般挥霍,他的财富一定没有实际上的那么多,而且同时也表明他不是一位真正富有敬业奉献精神的人。所以能把自己的非凡能力渗透在如愚如拙、如钝如鲁的表面看似平淡的行为中就受到前所未有的赞扬。而且,人们认为一种令人钦佩的“愚”,是真正自发创造行为产生的自然的结果,是比“聪明”更难得到的品质。“机巧”是损害纯白之心的一种污染剂。要变得聪明并非是一件多难的事,而变成一个远非聪明所能企及的“愚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人的学历比以往的人的学历都要高很多,所以无论是在聪明的程度上,还是在伶俐的程度上,也都超过以前的人。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未必比以前的那些没有学历的人幸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查尔斯·兰姆(Carles Lamb.1775-1834)是没有任何学历的人——柯律耶治把他叫做“心地温和的查尔斯”——但是他的生活却是那么幸福。“我爱愚者”是他最爱说的话。崇拜他的梁遇春在《兰姆评传》中这样写过:
……只要我们能够虚心,各种人们的动作,我们全能找出可原谅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也有做各种错事的可能,所以更有原谅他人的必要。真正的同情是会体谅别人的苦衷,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不是仅仅容忍就算了。用这样眼光去观察世态,自然只有欣然的同情,真挚的怜悯,博大的宽容。而只觉得一切的可爱,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无限的趣味了。兰姆是有这种精神的一个人。
只有自己先原谅别人,别人才能原谅自己。古语说“人至察则无徒”,即过于精明的人是不会有太多的朋友的。所以,只有能宽容别人,别人也才能宽容自己。有一回,有人问兰姆恨不恨某个人,他说:“我怎能恨他呢?我不是认得他?我从来不能恨我认识过的人。”这正是一种与“人至察则无徒”相反的愚者的精神之体现。日本的中岛董一郎曾说:“彻底愚直的愚,这最大的美德,现在已丧失了。”当别人要得到某种东西时,自己就会唯恐在这方面损失了什么利益,而千方百计地去阻挠别人得到这样东西,却认为这才是“精明”。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所谓的“守愚”,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的超凡的智慧与美德。
在另一方面,“守愚”也象征着踏实工作之精神,即不为讨好谁而工作,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存的意义而工作。
洞山良阶《宝镜三昧》的最后一句是:“潜行密用,如愚如鲁”,意思是暗中行事,而不为人知,这样才具人生的真实性;也就是说,守愚是世间最为高尚的美德,即不为名利,自发地只为“做事”。
进而言之,做事欲为人知,或想做得漂亮,只不过是利己主义或小我私欲的表现,只是求其私心之满足而已,而我们所说的“守愚”,就是将机巧、辉耀之心剿杀殆尽,把所欲所求的虚妄之心,一概予以否决,才能变得无心,变成愚,使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真正耀眼的光辉,而在人生的实践之中追求一种踏踏实实的生活态度。
那些为真理而献身的人,就是守愚的最好例证。
现代社会使人个个都聪明起来,功于心计,在中国社会更是如此,人际关系最难处。人们把心事都用于这种功利之争上,但实际上这种聪明对人并不是十分好的。必要时候要学会装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有名的典故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心谋算他物,就会招引别物来谋害自己。
因而,唯有大智若愚、装傻装愚,才能免于卷入物物竞逐的循环斗争中。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一味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这就是庄子所谓“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惟欲念是无穷的,而满足总是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观点,现代人是无法接受的,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一去而不知返。
淡泊知足和装愚并非是一种消极避世或与世无争的思想,而是包含着慎重的意义。《老子》中认为知足常乐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果一个人能做到上述三点,就可以成为勇敢、富有和有地位的人。
有人将英国人与另一个国家的人做了比较,结论是英国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利己主义与他人的利己主义不发生冲突,各不相扰;而另一国家的人却不能将自己的喜悦与他人分享。因此不是过犹不及,就是太爱钻牛角尖了。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缺点。事实上,无视对方的立场与利益,盲目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这样做也许暂时畅行无阻,但决不能行之远矣,终有一天会遭人反击。
《老子》极力强调绝不可有这种心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的含义是,天下最大的灾祸是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是贪得无厌。过于执着于追求名利地位的人,其损失也一定很大。过于积存物质财富的人,其享受方面也远不及别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感到屈辱,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走向极端。这就是《老子》中所讲的“甚爱不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因此,在现代这个社会中,学学装愚,待机而动,才能有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