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在中国旧时的店铺里,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吃亏时要甘愿吃亏,该聪明时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两件大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慨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国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文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客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不小心船上失了火,烧了70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几乎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既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晋代人裴遐在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作主人,裴遐和人下围棋。周馥的司马劝酒,裴遐正玩在兴头上,所以,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司马很生气,以为轻慢了他,就顺手拖了裴遐一下,结果把裴遐拖倒在地。在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以为这种难堪是难以忍受的。谁知裴遐慢慢爬起来,坐在座位上,举止不变,表情安详,若无其事地继续下棋。王衍后来问裴遐,当时为什么表情没有什么改变。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湖涂。”
晋代人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边坐回座位上,边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都表现出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伤人者感到无地自容。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世上聪明者数不胜数,而自作聪明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人算是真聪明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毕恭毕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下,脱下了靴子,——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露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因为假如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古语说:“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我们能否加上一句:常人装疯装愚,求避祸也。
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中国人相信命定、相信报应乃至相信轮回,这是事实;但不能因为有这一方面的事实就抹杀了另一方面的事实:中国人又不相信命定和报应,有时又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所谓“非唯天时,抑亦人谋”说透了这个意思。现在闹市之中到处摆着《易经》算命的大摊小摊,孰不知,《易经》所反对的就是“命”。一部《易经》的宗旨,若从预测学的角度讲,也就是教人四个字:趋吉避凶。吉既可趋,凶既可避,人力既可为,何“命”之有?
那么,中国人到底怎样处理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呢?要想用一两句话说清这个问题,当然十分困难,也许用这句话能够略略概括一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既然中国人还相信人的力量,认为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改变命运,那么,就应该努力地去创造财富,当然也应该努力地去争取权利。在避祸自保方面,中国人也创造出了许多奇迹,真所谓进能攻,退能守,看样子,中国人真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尤其是人在仕途,比人在旅途艰难了许多。封建官场就好像是一具扬谷去糠的簸箕,总是不断地把谷物高高地扬起再让它们摔进簸箕里,就这样不停地颠扬下去,把秕糠扬掉,留下饱满成实的颗粒。当然,封建官场决非如此简单,往往被扬弃的是精华,而被留下的则有可能是糟粕,因此,善于自保,也就成了在这“弱者强食,奸者生存”的官场中混下去的必要手段。
三国时期,魏王曹睿病故,曹芳即位,司马懿和宗室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一同执政,但曹爽年纪既轻,又是贵族子弟,凡事都交给富有经验智谋的司马懿去办理。曹爽喜爱吃喝交游,门下聚集了一帮朋友,有一天,大学者何晏对曹爽说:“大魏是曹家天下,不要过分相信外人。”
曹爽说:“先帝和幼子托付给我和太尉(司马懿),我当然要遵从遗命。”何晏冷笑道:“从前,老将军(曹爽之父曹真)与太尉一起领兵抗蜀,若不是三番五次地受太尉的气,何至于早逝?”这话不禁引起了曹爽的愤恨,于是,他就与心腹一起谋划削掉司马懿的兵权。
曹爽与门客商量定了,就来见曹芳,说司马懿的功劳很大,应当加封为太傅,曹芳还是个孩子,不懂其中的关窍,就听了曹爽的话,把司马懿召来,封他为太傅。司马懿全无防备,大吃一惊,但又不能抗命,只有交出了带兵的印信,从此,军权落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出外打猎,有时几天不回城去,他的弟弟以及门客都劝他说,几天不回城,恐怕会有人发动兵变。曹爽笑道:“军权在我的手里,司马懿又在家养病,有什么可怕的?”后来,曹爽的弟弟曹羲求大司农桓范规劝曹爽,曹爽听了,多少注意了一些。
恰在这时,李胜升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他假借到太傅府上辞行,趁机察看司马懿的动静。
李胜来到太傅府,只见司马懿面容憔悴地躲在床上,由两个丫头扶着,才勉强撑起身来,李胜对他说:“我要去青州上任了,向您来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可要好好防备!”
李胜说:“是青州!”
司马懿说:“你从并州来?”
李胜说:“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大笑道:“你刚从并州来?”
李胜最后借用纸笔,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看了好一会才说:“原来是青州哇,我病得耳聋眼花了,刺史路上保重吧!”说完,司马懿用手指指嘴巴,丫头捧上汤水,司马懿喝了,汤水还洒了一衣襟。最后,他流着泪对李胜说:“我年老力衰,活不久了,剩下两个儿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李刺史在曹将军面前多多吹嘘!”说完指指两个儿子。
李胜走后,司马懿便披衣起床,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李胜回去必定要跟曹爽说,他不会再怀疑我了,曹爽如再出动打猎,便可动手。”
李胜赶回大将军府,把情形一五一十地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大喜道:“这老家伙一死,我就什么也不怕了。”过了几天,他带着魏主曹芳,点起御林军,借口出城祭祖,打猎去了。
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带领儿子和众将,直奔朝中。先威逼郭太后下旨,说曹爽奸邪乱国,要免职办罪,太后无奈,只得下旨;然后又占了城中的兵营,紧闭了城门。曹爽接旨后,本可以大将军印讨伐司马懿,但他生性昏懦,不听众门客的劝告,反而相信了司马懿的话,把大将军印交了出去。
从此,政归司马氏。装一场病可以取得大权,乃至取曹魏而代之,建立司马氏的西魏政权,装病之成功,可谓大矣!
明成祖朱棣,本为燕王,也靠装疯卖愚这一招赢得了时间,最终发动了叛乱,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君主。
中国人历来讲究时运,时运不来,那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一旦时来运转,那就是虎入深山,龙腾九霄了。但是,中国人又不一味地等待时运到来,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时运的到来或是做好迎接时运的准备。因此,守株待兔的方法历来就是被中国人所嘲笑的,因为那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把命运交给偶然机遇的懒汉的方法。
的确,中国人少有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无益而为之的精神,但中国人却有极强的耐性,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善于在艰苦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求得发展,用句成语说,大概就是“坚韧不拔”的意思,上面提到的装疯、装病、装傻以求生存发展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虽然这样一来少了一些壮美和超越的色彩,但对于“成功”来讲,却很有实用价值。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
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傻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做为一个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经世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吧。且看以下故事:
战国时,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耙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开始抢车,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战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为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活着时曾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看电视连续剧《武松》时,极喜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片断:手握酒杯,仰脖而干,身子东倒西歪,步履轻漂虚浮,蒋门神于漫不经心之际,鼻梁突着一拳,尚未回过神来,眼额又遭一腿;……当其终于醒悟这绝非是酒鬼的“歪打正着”之时,其身已受重创而无还手之力了。有武林中人告之:此谓“醉拳”,乃武术中一高难度拳术,委实厉害之极。闻之而思,言道:懂了!
看古典小说《红楼梦》后,特佩服薛宝钗的谋略,其待人接物极有讲究,且善于从小事做起:元春省亲与众人共叙同乐之时,制一灯谜,令宝玉及众裙钗粉黛们去猜。黛玉、湘云一干人等一猜就中,眉宇之间甚为不屑,而宝钗对这“并无甚新奇”,“一见就猜着”的谜语,却“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有专家们一语破“的”:此谓之“装愚守拙”,因其颇合贾府当权者“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训,实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之高招。读之而想,不由拍案:绝了!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喋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令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保住江山,对朝廷和地方的官僚奸贪舞弊、严重损害皇权利益的行为,无情打击,重刑惩治。其用刑的野蛮残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帝王。为了免遭杀戮,有的官僚不得已装疯卖傻,以逃避惩治。御史袁凯惹怒了朱元璋,怕被杀头,便假装疯癫。朱元璋说疯了是不怕痛的,叫人拿木钻刺他的皮肤,袁凯咬牙不吭。回家后,自己用铁链子锁了脖子,蓬头垢面,满嘴疯话。朱元璋还是不相信,派人去探察。袁凯瞪着眼对来人唱“月儿高”的曲子,爬在篱笆边吃狗屎。朱元璋听了使者的回报,才不追究。实际上朱元璋又受了骗。原来袁凯知道皇帝不相信自己疯了,会派人来侦查,便预先叫人用炒面拌糖稀,捏作狗屎状,散在篱笆下。当来人一到,他便大口大口地吃,这才救了一条老命。可见“推销傻气”多么辛苦和不易,不到危及生存,还是别轻易去干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