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平平常常才是真

1. 拥有一颗平常心

保持一颗平常心,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你应该坚信:你的生活既然已经很美好,它会继续美好下去,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你完全没必要去想它的相反面。即使真的发生了麻烦,你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处理能力。麻烦还没有到来,你却先把自己击倒了,这并不明智。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为了使它更有意义,我们应该自信而不是自卑;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它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看待它;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而尽量少一些躁动不安。

有的人,本来一直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令人羡慕。可是他们自己却偏偏在这时候有了这样的念头:我们是不是太安逸了?是不是太顺利了?这是否预示着什么?这种想法一旦播下了种子,就会迅速地生根、发芽,最后成长壮大,到后来,以至于他们开始感到极度的不安和焦虑。走在大街上,他们会想:我会不会被汽车撞上或是遭歹徒劫持?于是急匆匆地跑回家。可是在家中也不能平静,要是家里突然有一天遭到盗窃怎么办?于是他们赶紧把存折藏好。

事实上,人被汽车撞上的几率毕竟是极小极小的,根本没有必要为之担心;发生盗窃案的几率虽然稍大一些,但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可怕。无缘无故地“杞人忧天”,只会徒添自己的烦恼。

有的人,当面对日思夜想终于到手的财富时,他们反而不知怎样去利用。这时候他们反而感到一种恐惧。为了驱赶这种内心的不安,他们到处寻找刺激,花花绿绿的夜总会、俱乐部里,留下了他们奔忙的身影。甚至,他们觉得还不够刺激,于是他们赌博、吸毒……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翁家里总是吵架,鸡犬不宁。但富翁的邻居,一对穷夫妇,虽然粗茶淡饭,却其乐融融。富翁看了感到很妒忌。“他们过的也太好了,我得想办法给他们添点麻烦。”他想。于是,一天晚上,他偷偷把一个金元宝扔进了那对穷夫妇的院子里。那对穷夫妇第二天捡到这个金元宝时高兴得不得了。面对这飞来的横财,他们非常激动。可是一会儿就犯愁了:这金元宝肯定是别人掉的,要是被别人知道自己拾到了,那可太不好办了。拿去买东西,肯定很容易被人怀疑。于是他们决定先把它藏起来再说。可是藏起来之后,还是忍不住担心哪一天会有人找上门来索要。就这样,他们俩从此变得惴惴不安,夫妇俩也常为一些琐事吵架,平日和睦的气氛就这样被破坏了。

这种事很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报纸披露的那些大贪官,你以为他们过得很快乐呢?恰恰相反。诚然,他们有丰富的物质享受,但这些并不能弥补他们精神上的担惊受怕和空虚。许多贪官被捕后承认:他们有时睡觉都睡不安稳,总担心有一天警察会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一位事业有成的人说:“能睡个安稳觉,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这句话非常有哲理。

热爱生活吧,它是美好的,它属于你!

2. 安于平淡托辉煌

平淡,虽不是人生旋律中的精彩华章,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底色。在现实生活里,平淡总是多于辉煌。谁能善待平淡,谁就能把握住生活的真谛,当着机会来临时,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平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热烈”。文人“下海”,官员弃职经商,有人涌向股潮,有人投身市场。面对这种阵势,有人心浮了,有人气躁了,有人眼花了。这并不都是由于自己过于清贫,而是怕不能同别人一起富裕。

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与事业上的辉煌,争取人生中的精彩,都不是坏事。但不管是扛枪的、教书的、执法的、种田的,都冲着“富起来”而去,后果且不论,眼下的国家安全由谁来保?学生由谁来教?治安由谁来管?庄稼由谁来种?没人安于平淡,“热烈”就可能陷于混乱。

事业需要平淡。保家卫国的事业是辉煌的,而这辉煌的事业,是由千千万万个近似平淡的战士用千千万万个似乎乏味的日子组成的。没有平淡的战士,没有乏味的日子,就没有那辉煌的事业。

社会需要平淡。在涌动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前,有位老教师,面对当年学生,坚诚邀他去自己主管的单位当“顾问”、“董事”,声言“挂名”而已,待遇“从优”。他却谢绝说:“即使人生真如一盘棋,我也不打算‘悔棋’了。我将怡然终老于教师这一小卒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舌耕和笔耕,冷暖自如。”社会正是由于有像这位老教师一类安于平淡的人,才捧托出了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辉煌。

人生需要平淡。人生是个三角形。辉煌是三角形的顶尖,平淡是三角形的底边。换句话说,人生三角形的底边不是财富,不是名利,只是事业。安于平淡,才能倾心于事业;倾心事业,方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成功需要平淡。“天才棋手”李昌镐之所以年纪不大却在世界棋坛上光芒四射,不仅因为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因为他有一种“平常心”。即在下棋时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名利输赢皆为“心”外之物,专注于棋艺的发挥,从而攀登上一种高境界。当今,不论自己的奋斗在什么领域里,少想一点名利得失,排除一下奖金的诱惑,也许正是获取成功的奥妙。

加快改革开放,为不少人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人人都想有精彩的表演很值提倡,但如果高潮迭起,就有许多人看不清自己,放弃平淡与朴素,盲目跟着“高潮”走那是十分可悲的,因为在“高潮”中有弄潮的,也有被潮水淹没的。

急欲发展经济的中国,需要冷静;急欲先富起来的人,也需要冷静。在滚滚商潮和暗流汹涌的第二职业夹击之下,需要保持理智,需要对自己,对别人,对今天和未来进行洞悉把握。明白自己只是一个平常人,以平常人的平常心去体味平淡,方能品出生活的真味。

人生中,生活中,精彩和辉煌,隐于平淡中,现于一瞬间。平淡才是长久的。安于平淡,才能积累出瞬时的精彩;辉煌消失后,要安心复归于长时的平淡。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自我,才有成熟的选择,才有迎接挑战的能力。

3. 知足者常乐

摆脱烦恼,永葆快乐的秘诀是什么呢?这就是“知足”。所谓的“知足者常乐”,正是这个意思。它是从不知足的危险中觉悟到潜在的危险,并且是建立在乐天知命的基础之上的。

人与人的社会为什么会不断地产生摩擦与矛盾?其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或者就是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有无限的欲望的缘故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无论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愿望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于是,不能实现,或者只实现了一半或一半多,则会产生不满,进而产生冲突,而争斗也在所难免——如果你给了我金银,何不把你手中剩下的那块玉也给了我?既然你已经让我担任办公室主任,何不把公司副经理的职务也让我兼任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就会发生争执,平添许多烦恼。因为这些人即使身居于富豪之位,如此的贪恋不休,也无异于自愿沦为乞丐。

所谓的“知足”,是指已经得到的东西,在据为己有时,必须知道界限,并且无论怎样,都要感到满意——碗中的水盛得太满,就会溢出来;刀刃磨得过为锋利,就会卷折。这是所谓的界限。

在古代中国,对“知足”看得最为透彻的,当属老子。《道德经》四十四章里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身外的名声,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要显得亲切?身外的财货,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个贵重?得到名与利,却失去生命,哪一样对我们更有害呢?为了满足自己的无边无际的私欲,即使赚得了整个世界,却把自己的性命赔上去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从这里,我们不是正可以看出,过分的贪图虚名,就必付出惨重的代价。家有万贯,一日只食三餐。广厦千间,一夜只宿一床。所以,只有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十分满意,并且知道其界限,才可以身不受辱,不遭遇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豪奢无度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不够用,而那些虽然生活节俭、清贫但已经很满足的人,却一定会比那些豪奢无度的人生活得快乐。

不知进退的人,宜以此为深戒。

也许有人认为,现代世界上什么时候有足够的时候呢?说什么知足常乐,如果什么都没有,哪里会有什么快乐呢?我们需要物质的极大丰富,越多越好,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吧。

所以,我们这些现代人已经是一点点地在失去简朴中的乐趣,即已经没有精力去真正享受生命乐趣,能做到的,只不过是用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去暂时安慰那苦闷的心灵,人们喜欢听《水手》那首歌,或者正是道出了此种心声吧——这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弄清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体会什么是生命的真正含义,还是为了追求快乐与感官的刺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可以摆脱物欲的诱惑,而生活得异常快乐。

快乐的生活绝不是仅靠物质水平的高低来衡量的,否则,在电器、汽车诞生之前,就没有人是快乐的,而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科学的进步与幸福的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正是人文主义者所努力与科学主义者相抗争的。人文主义者以为,人的幸福关键在于人的心境的改变,在于不受污染的心灵。所以,知足往往是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乐天派的赞美。陈继儒曾写过一篇家训:

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若使薄田耕不足,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闭户先生。

由此可见,中国人之关于幸福的理想并不是西方人那样的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于享受简朴的田园生活,以及求得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为理想与最为和谐的人生,就是首先对自己的地位与生活感到满足与快乐的人。而也因此,无论是文学还是哲学上的特色,都以简朴为最后的与最高的境界。这种风格与境界已经是把一切浮华、豪奢、夸耀等心理一概摒除,而在思维的简朴性与生活的淡泊自适中,体味到一种来自于心灵的宁静与快乐!

4. 克服虚荣之心

现实中,虚荣是人个性特征中很普遍的特点,虚荣是我们进取、创造、生活、成就的重要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人是依赖虚荣而生存的;依赖虚荣而去改变目前的生活境遇的。因而说适当的虚荣心是正常的。但是虚荣心与名誉心是很难区分的。因为同样一件事情,有的人出于名誉,而另一些人则出于虚荣,过分的名誉心极容易转变成虚荣心。因而在生活中,虚荣心往往被误认为是名誉心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其实虚荣心主要表现在为他人而生活;名誉心则主要表现在为自我完善和自我认识而生存。

虚荣特征表现之一就是将自己的名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往往“死要面子活受罪”。

虚荣特征表现之二是取悦于他人。取悦于他人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积极的评价。

虚荣特征表现之三是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是通过独立的自我分析来认识和了解自己,而是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要想摆脱虚荣心的束缚,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虚荣心是怎样产生的

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中的成员。人们为了个体的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然对衣、食、住、行、婚育、安全、自尊等方面有所追求,这些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上称为需要。人的需要是各种各样的,既有自然性需要,也有社会性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各种需要分为许多层次,由低级向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即指对成就、力量、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了自尊心,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从上述几方面在集体中地位的估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集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从而产生对个人声誉、名望、威信的强烈要求。一个人的上述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有了成绩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一些人为了实现上述需要,以不适当的手段或方式,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要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所以有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俗话常说“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绘。

(2)虚荣心的表现

一般来说,虚荣心的主要表现是用不正当手段来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其特征是本来不具备条件,还硬是死要面子。比如在物质需要方面,没有优越的衣、食、住、行的条件,却总是追求或装作富有的样子。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出于害怕别人笑话的目的,把自己装扮得与众不同,以示华贵;在荣誉和成绩面前,有人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靠欺骗手段来获取,以求自尊心的满足;在批评和自我批评面前,往往不是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对别人指出的批评往往是口服心不服;这样一来,虚荣心往往使人表现出爱面子、自我吹嘘、名不副实等。以前有个笑话,说一个秀才,家里很穷却硬装得生活很好,他每天吃过饭以后,总用肉皮把嘴抹得油乎乎的,在街坊邻居中炫耀自己吃得好。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讲的是虚荣心的生动事例。

(3)虚荣心的危害

虚荣心也有强弱之分,在它表现较弱时,还不能使人意识到其危害,可是虚荣心较强是由较弱发展而来的,在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下,会令人产生各种可怕的动机,这种动机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人说,虚荣心是使人走向歧途的兴奋剂。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它能燃起一个人的邪念,能促使人失去理智的控制,最后导致终生的遗憾。因此,千万不要小看虚荣心的存在。

对虚荣心强的缺点,要想克服,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自尊与自重。世上万物,无不有度,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每个青年都要做到自尊与自重,但要以人格的要求为本。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决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一些少女为了满足虚荣心,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贞操,便是发人深省的教训。

②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只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例如雷锋同志,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甘做无名英雄。为青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③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要求一个人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己的不足。经常地检点自己,承认差距,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④正确对待舆论。虚荣心与自尊心相联系,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观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只要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为舆论所左右,是不会铸成终生遗憾的。

如果你活着是为了取悦于他人,为了获得他人对你的积极评价。甚至把名誉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还有什么比这更累的呢?!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