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1. 人的体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体态语言是信息发送者把要发送的信息,通过仪表、姿态、神情、动作输送到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再通过信息接收者的视觉神经作用于大脑,从而引起积极反应,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

一个人的体态语言,主要是指他从实现其活动的目的出发,通过自己的仪表、姿态、神情、动作等,将自己的指令、意向传答给他人,以达到影响和支配被领导者的目的,使活动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向进行。

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是语言的两种形式。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有二者单独使用,有时将二者合用。

首先,就其二者单独使用来看,如有人只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其间没有(相对而言)体态语言配合;再如,有的人只是用体态语言传递信息,其间没有有声语言配合。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是一位著名体态语言大师,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各种体态来把各种剧情内容生动地传达给观众的。

其次,就其二者合用来看,人们在用有声语言发送信息的同时,往往要辅以体态语言,即我们过去常说的“以姿势助演说”之类。一般说来,人们总是把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结合起来运用,只不过有技巧高低之分。

人类最古老的交际手段就是有声语言,而人们在说话时是离不开表情动作的。有研究表明,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有声语言还不太发达的时候,交际时表情动作格外丰富。就是到了人类的有声语言丰富发达以后,交谈时表情动作也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祖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说:“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也就是说,说话要表现在神态上,表达在言辞中,才能被人理解。孟子是一位十分擅长辩论的人,他从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发现,有声语言的不足,需要用神态去补充,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另一位语言大师西汉的司马迁在记述战国时赵国使臣蔺相如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完璧归赵的动人情节时写道:“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不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在这一段生动的描写中,蔺相如“持璧”的行动和“睨柱”的神态同铿锵有力的语言相呼应,取得了十分突出的表达效果,以致强暴的秦王也不得不赶紧道歉。如果只说“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但表情木然,站在那里没有任何行动,就绝不可能取得上述的表达效果。

人类的动作、表情是本能性的,每个人平时说话都会不知不觉地做出某些表情动作。人们说话时变化的目光,或喜或怒的神态,举手投足的动作,经常同所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说话人的修养水平。事实上,你同另一个人见面,虽然尚未正式开口说话,但交际活动已经开始,双方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在传递着信息。说话时对方除了听,还在看。皱眉头,嘴角向下撇,那显然是话不投机;和颜悦色,笑脸相对,说话就易于顺利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必须给这种无声的体态语言以应有的位置。如果在说话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就能够使重点突出,并富有感情、形象生动,因而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交际的效果会比单纯凭借有声语言好得多。大家知道,电视的宣传效果比起电台广播更突出更明显,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电视节目同时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而电台广播却只作用人的听觉。

一个人的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同样是构成其语言的两种重要形式。每个人在实施影响活动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场合等情况,有时可分别单独使用,有时也可将二者结合使用。但更多的情况下,要注意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自己言语的效能。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