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一个“礼仪之邦”的美誉,一个人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就要讲究礼仪、注意仪表、加强自己的风度与魅力。而其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就更要注意体态语言的恰当运用。
一个人的体态语言,是其活动的信息载体,是其语言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社会活动中,加强自己的体态语言艺术,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体态语言,是人类思维及其表现形式——语言的长期积淀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罗曼·曼兰曾经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大量事实说明,在语言艺术中,体态语言艺术具有重要地位。一个人体态语言艺术的高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活动能否有效。
美国学者费洛拉·戴维斯在《怎样识别形体语言》一文中曾指出:“心理学家阿乐,伯特梅拉毕安曾发明这样的一个公式:一个信息的表达总效果=7%语言+38%声音+55%面部表情。这一公式的科学程度如何,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心理学家那里,体态语言是多么受到重视,体态语言在人们在信息表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社会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以协调、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表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体态语言,对于提高一个人的信息表达水平,会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印象”,又可称作首次感知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晕轮效应”。这一理论认为,人们给予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成为日后他人对其做出判断的心理依据。“第一印象”好,人们日后对于其语言、行为,往往就容易向好的方面推理;“第一印象”不佳,人们月后对其言行,就往往容易向不好的方向推理。由此可见“第一印象”之重要。
心理学家雪莱·蔡根曾做过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试验:
雪莱·蔡根在莫萨立特大学挑选了68个自愿参加的实验者。这些应试者,如果从口才、外貌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方面,可以说是相差无几,几乎难分高下。但是,在风度仪表方面,却存有明显差异。根据事先的安排,这68名应试者分别征求四位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的意见,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风度翩翩者稳操胜券,仪态平平者落于人后。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体态语言艺术是多么重要。
体态语言艺术对于领导者更是如此。领导者是抛头露面的人物。尤其是一些较高层次的领导人物,由于实践范围广阔,同每一具体下属接触时间均很短暂,因而其“第一印象”的形成,就更需要体态语言来参与。体态语言艺术高超,给下属的“第一印象”好,有利于自己树立良好形象和威信,开一个好头,相反,体态语言运用不当,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很糟,以后再要扭转这种不良印象,其难度就加大许多倍。
因此,每一个有志成功的人,必须十分重视体态语言的修养。要去参加集会,在家时就应把自己“装点”一番,使自己出现在集会上时,能够成为人们注意力指向,对人们大脑皮质兴奋中心,起到刺激和加强作用。在发表演讲时,也应做到神情自若,风度大方,注意以笑达意和以眼传神,等等。
在人类群体中,人们之间不能没感情的联络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如果相互之间用硬梆梆;冷冰冰的原则来维持,没有动人心弦的感情,其融洽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人与人之间沟通、联络感情,手段、途径有许多,其中之一就是体态语言。一方面,可以采用适度而恰当的体态语言,洞察他人的心理、性格,了解其行为目标、动机和情感过程,巧妙地掌握其意图,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又可以运用体态语言方向他人输出思想和感情信息,及时、含蓄、准确、明晰地将自己的感情信息和工作意向传达给他人。特别是居于统领地位的人。这种地位决定了有许多事情既不好用口语形式,又不好用文字形式表达,而只能用体态语言去表达。用体态语言来进行艺术化的表达,既能达到预定目的,又可以避免并消除有声语言或文字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副作用。
体态语言传达感情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从我们常用的成语中就可以曲折地反映出来。人们由衷赞叹,会“拍案叫绝”;跃跃欲试,会“磨拳擦掌”;嘲笑他人,会“嗤之以鼻”;得意忘形,会“趾高气扬”;言归于好,常“握手言欢”;检查自身,会“扪心自问”;愤怒急躁,会“暴跳如雷”;心花怒放,会“喜笑颜开”。人们面部的嘴、鼻、脸颊肌肉、眼睛、眉毛都能够传达感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形,一个人心里有了疙瘩时,便阴沉着脸来找干部,经过干部做工作之后,面部则由阴变晴,甚至“破涕为笑”,这无疑是表达了“思想通了,疙瘩解开了”的心理状态;但也有时候,有人来找干部时是“满面春风”而来,最后却“不欢而散”,以至“拂袖而去”,这无疑是传达了“谈崩了,说僵了”的言语交流状况。
在言语交际的有些场合,单凭有声语言往往是不能完全听出说话人的“真心实意”的,必须联系体态语言,才能弄清说话人的心理。在学校里,教师气愤地对打架的学生说:“好!好!你们真行!”学生根据老师的脸色和语调等,决不会误认为老师在赞扬他们。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形,所以便应该有“察言观色”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说来,体态语言可以单独进行。但实际上绝对没有体态语言参与的有声语言是没有的。例如,一个人在讲话,不能只是声音起作用,必然要有表情、语气等,这就产生了体态语言。只不过这种体态语言的表达,有高低之分、有水平上下之分罢了。“红花还要绿叶扶”,如果说有声语言是红花,那么体态语言就是绿叶,有声语言只有加上体态语言的扶持,才能使自己声、色、姿、情俱佳,达到预期的目的。
人们在说话的同时,常把提到的事物用动作加以摹拟夸张。这些可以看得见的经过夸饰的动作和表情,可以辅助对方理解,强化自己的语势,引起对方的兴趣,形成共鸣,从而达到言语表达的目的。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此事,曾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生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诙谐地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鲁迅先生的这种体态语言,就是意在强调其讽刺的意味。而一个人如要强调某些事物,也应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