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1. 口才是人的口语交际的才能

一些有关口才的著作把口才界定为口头表达能力,似有片面之嫌。我们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口才,起码应当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并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其次,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清醒的语境意识。生活中不难看到,一些人不顾场合,不看对象,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人们不仅没有把这种“能说会道”视为口才,反而极其反感,原因就在于其讲话没有做到因人而异,话循境发。因此,“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成为衡量口才的重要条件。

有这样一件事:1965年,美国作家路易斯·斯特朗80大寿,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展览馆的大厅为她举行祝寿活动,与会有几百位中外人士。周总理在致词中说:“今天我们为我们的好朋友,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庆贺40公岁诞辰。”大家听到总理用“40公岁”这个新名词都笑起来。斯特朗也哈哈大笑。总理接着说:“40公岁,这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斯特朗女士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写了大量的文章,她的精神还很年轻。我们祝贺斯特朗女士继续为人民写出大量的文章,祝贺她永远年轻。”

祝词中,周总理特别使用了“40公岁”这一说法,它一方面暗寓着斯特朗女士的实际年龄,另一方面又寓示着斯特朗女士精神上的年轻。这种一语双关、新颖别致的说法是在“1公里=2里”、“1公斤=2斤”等基础上的新创造,它既令众人耳目一新,又贴近了斯特朗女士的心理需要,因而为喜庆的场合增添了热烈、轻快的气氛。可见,好口才即意味着说话一定要看对象、分场合、辨时机,这样所说的话才能恰当得体。

再次,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即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先看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对方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把走的路叫马路呢?”总理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所以叫马路。”对方又问:“在美国,人们都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着头走路呢?”总理微笑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要低着头走了。”

例中美国记者的发问虽无恶意却也语带讽刺,周恩来总理敏锐地感悟到了这一点,马上在笑谈调侃中运用弦外之音,针锋相对地予以回答,尽显杰出外交家的风采。

从中不难看出,准确地听话,深刻地领会交际对象的话语内涵,是发挥口才及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答、辩论、还击的根本前提。

总之,口才作为口语交际现象,必须把它放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来考察和研究,才能对口才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不过,把口才界定为口语表达才能,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口语表达的内容既是口才的核心内涵之一,同时口语表达自身又是口才的物质外壳,可以说没有口语表达,口才就无从谈起。因此,一般研究口才,往往是从口语表达着手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