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人下万人之上

庄襄王死后,太子赢政即位,时年十三岁,尊庄襄王后为太后,封其母弟成蟜为长安君,军国大事皆由丞相吕不韦决定。

吕不韦此时好不神气,在他心目中,如今的秦国已与赢氏无关,全都属于他吕家的天下,不是吗,他的儿子做国王,以前的姬妾现在是太后,他自己呢,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是一手遮天,政由己出。

尤其令吕不韦欣慰的是,太后果然没有忘记昔日的旧情,还在一往情深地想着他。两人自从庄襄王病重时起,就过往甚密,到现在更是肆无忌惮。幽会的次数越来越多。朝里听到风声,也都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太后对吕不韦既钦佩又爱怜,她钦佩吕不韦的机敏和老谋深算,她是吕不韦所有计谋的知情者和见证人。作为女人,她对吕不韦处心积虑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她更看重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她对眼前的状况也感到心满意足,儿子前途远大,她又能与意中人时时相会,没有比这更好了。她多么希望这种日子能够天长地久,永不改变啊。

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庄襄太后就常常有意在年幼的秦王赢政面前称道吕不韦的好处。此时的赢政小不懂事,哪里懂得这其中的奥妙,他也乐得把任何事都推给吕不韦,自己轻轻松松、悠闲自在地做他的秦王。

不久,为讨母后的欢心,秦王又加封吕不韦“仲父”称号,顾名思义,一层是表明,吕不韦辅佐幼主,尽心尽力犹如父辈,另一层当然寄托着太后那秘而不宣的恋夫情结。

吕不韦的权势和宠荣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的家业也日见庞大,仅家里的家童就有一万多人。

有一年,吕不韦父亲去世,葬礼极度奢华。朝中文武、四方诸侯宾客前来吊丧的人络绎不绝,车马如潮,把咸阳街道都给塞住了。其场面之壮观,礼仪之隆,超过了秦国秦王的葬礼。

秦王政四年十月,一场罕见的蝗灾袭击了秦国,只见大群蝗虫自东方飞来,遮天蔽日,使得秦国的庄稼颗粒无收,粮价飞涨。吕不韦见到官仓粮食渐少,深感忧虑。他想现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民间收购粮食,但那样又得花费多少库银呢?忽然一个主意闪过,让他想起自己当初在邯郸经商时的情节,他太了解商人了,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金钱对他们的诱惑,远不比官爵的吸引力大。再说官爵又不摊什么本钱,要多少有多少。

吕不韦很为自己的想法得意,和手下幕客密议之后,颁布了一道法令:

百姓人等无论贫富,纳粮千石即可晋爵一级,多纳不限,依次升迁。

本来自商勒变法时,就规定了自公士到彻侯共二十级爵位,吕不韦此令一出,富商大户,纷纷以粮买官,一时间弄得乌烟瘴气。后世卖官封爵的盛行,始作俑者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还有一块心病,就是当时养土成风,以养士而闻名天下的是齐国盂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和赵国的平原君,这四公子分别养有食客数千人,门人中三教九流,鸡鸣狗盗什么样人都有,有的雄辩,有的机敏,有的豪侠仗义,有的才高八斗。四公子依靠这些人与国君分庭抗礼,参与各国政治、军事事务,令人刮目相看。可是秦国虽然强大,却没有这样重贤养士的人。这简直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实在是一种耻辱。但是,这豢养食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在秦国,也就是他吕不韦有这个实力。

于是,吕不韦便张榜招贤,四处罗列奇才异能之士,不久,门下就聚集食客三千人。其中甘罗十二为相的故事就流传至今。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无需再蓄养征杀之士。

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特别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皆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超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挑选、归类、删定,依照十二纪、八览、六论整理成二十余万言的一部书,取名为《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

吕不韦对此书非常看重,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纪的论述也能见其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控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方法,他请人把全书誉抄整齐,悬挂在咸阳闹市,悬赏千金,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就赏给千金。

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更可能是因为人们都俱怕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但是,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今天看来,《吕氏春秋》容纳了先秦各家的学说,名义上是兼采百家之长,实际上并没有把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然后通过总结和提炼,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体系,而是东抽一点西摘一点,把各家相互矛盾的学说,拼凑在一块,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正因为如此,后代将它当作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典籍毕竟写于战国时期,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轶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