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虽然在秦都咸阳的闹市上红极一时,可是秦国的一些文武大臣却颇不以为然,将军樊於期就不止一次私下讥讽吕不韦沐猴而冠,纯粹是为了哗众取宠,欺世盗名。有的大臣虽然没有明说,却都有同感。吕不韦听说后,对樊於期怀恨在心,决心报复。
秦王政五年,就是公元241年,赵、魏、楚、燕、韩五国联合兵马十几万人,共推楚国春申君黄歇为上将军,讨伐秦国。虽然很快被秦军打退,但是吕不韦却愤恨不消,以此为借口,派大将蒙骛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
吕不韦此举有几个用意,一来他刚刚扬了文名,还要夸耀武功。二来借机排斥异己,报复樊於期等人。
果然,蒙骛大军出发三日后,吕不韦又令长安君成成蟜同樊於期领兵五万前去接应。门人不知道吕不韦的用心,提醒道:“长安君年纪太轻,恐怕不能担当大将之任。”
吕不韦不置可否地一笑说:“我自有安排。”
众人不知吕不韦的用意。只有樊於期最明白不过。这樊於期尽管是一个武夫,却工于心计,野心勃勃。他早就对吕不韦骄横专断的做法看不惯,对吕不韦献妾盗国的行径更是深恶痛绝。此次吕不韦派他和长安君出征,分明是不怀好意。他思来想去,决定策动长安君造反。
蒙骛与赵将交战,由于地形不利,被赵国军队围困,便派张唐来催长安君火速带兵救援。那长安君年方十七岁,根本不懂进退攻守,于是召樊於期商议。
樊於期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对长安君说:“当今秦王并不是先王的骨血,只有你才是先王的亲生儿子。文信侯如今把兵权交给你,绝对是心怀不轨。他是眼看你渐渐懂事,怕真相泄露出去,你会对当今秦王不利,因此表面上似乎很重用你,实际上是把你支开。因为文信候出入宫禁,与先王太后宣淫不止,他们夫妻父子欢聚一处,所忌恨的只有你。这次出征,如果蒙骛兵败,文信侯必定治你我二人的罪,轻则罢官削爵,重则身首异处……”
长安君果然在极大震惊和愤怒下起兵造反。樊於期又以长安君的名义草拟了一份“讨吕檄文”,历数吕不韦种种丑闻,鼓动吏民响应,徽文完成后,樊於期派人沿路四处散发。一面发兵攻取州县,四方响应。
但是这次起事注定不会成功。长安君懦弱无知,樊於期勇而无谋。本来设想打出先王嫡子的旗号,再传徽文宣告吕不韦的阴谋,一定会四方响应。却不曾想到,秦王政名正言顺,又有吕不韦牢牢控制着内外大权,将军们也都忠心耿耿,一纸徽文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不久,胜负之数就见出分晓,樊於期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独自一人逃到燕国,后来自愿献头帮助何荆刺秦。长安君呢,走投无路,最后开城投降,被秦王政下令处斩。
表面上吕不韦是除去了两个心腹大患。事实上,这次事变给吕不韦带来的麻烦并不少。樊於期那篇檄文不但在秦国臣民中产生了不小影响,而且特别可怕的是它也深深刺痛了秦王政。尽管秦王政在杀长安君时态度决绝,然而吕不韦却从他那痛苦、迷茫的眼神里看到了更可怕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