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救时宰相姚崇

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想使国家振兴的君主。他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就是后来的河南省陕州区人。他是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公元713年,唐玄宗成为皇帝后,密召姚崇前来,征求他对国事的意见。姚崇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唐玄宗就要拜姚崇为相,姚崇说:“我有10点意见要上奏,陛下考虑,如果做不到,那我这个宰相就不能做。”

姚崇所说的十点意见,大意是:

一、朝廷以前用以严刑峻法治理臣民,臣希望今后施政,当以仁恕为先。

二、先朝高宗,征伐吐蕃,兵败青海,臣希望陛下不要贪求边功。

三、近来奸佞之徒触犯国法,而这些奸佞之徒,皆受宠幸而免罪,臣希望守法从近臣开始。

四、武后临朝,传达旨意的重任出自宦官之口,臣希望今后宦官不得干预朝政。

五、豪门贵戚为了媚上,随意征缴苛捐杂税,搜刮百姓,公卿方镇也多效法,臣希望除国家的租庸赋税以外,杜绝一切苛捐杂税。

六、皇亲国戚争权,朝廷内乱,政权不稳,臣希望皇亲国威以后不要担任台省要职。

七、先朝对群臣轻慢无礼,有失君臣之敬,臣希望君主对大臣须待之以礼。

八、先朝擅杀忠臣,使净臣灰心丧志,臣希望敢于犯颜直谏,批逆鳞,犯忌讳。

九、武后建造福先寺,上皇建造金山、玉真二观,工程浩大,耗费百万,臣请以后杜绝营造佛寺道观。

十、汉朝外戚吕禄、王莽等横行不法,乱了天下,坏了国家,臣请以此为鉴,作为后世万代吸取的教训。

这几点建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诸方面,可谓切中时弊,为救世之良方。这对急于振兴国家的唐玄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对每一项建议,他欣然表示赞同,并且一一采纳。并拜任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第三次当了宰相的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举凡军国要事,玄宗都一一要和宰相商议。唐玄宗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姚崇既掌相权,又掌军权,是这时的大刀阔斧的政治家和行政长官。

姚崇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他看到武后末年以来,皇亲国戚多居台省要职,诸王又掌握指挥禁军大权。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勾结朝官,多次发生政变。

自武则天以来,短短的八九年间,就接连发生了5次政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姚崇协助玄宗,把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并规定诸王不任职事。从此,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因而失去了兴风作浪的资本。

姚崇还规谏唐玄宗,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所以,开元初没有大封皇亲国戚。

姚崇还设法抑制功臣权势的膨胀,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功臣降到地方做州刺史。

上述这些措施,像釜底抽薪一样,消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患,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姚崇在整顿吏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唐中宗以来,卖官鬻爵,官吏增多,机构庞大。于是,姚崇大量裁减冗员,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并申明这三种官今后如果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帝特别诏令,吏部和兵部不得录用。同时,还撤销了一些闲散诸司、监、署等10余所机构。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冗员,也减轻了国库的负担。

姚崇荐官取士,以品德才能为主要。他所推荐的广州都督宋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贤相之一。

姚崇还重视用法治来约束官吏,对违法乱纪者,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决不宽赦。

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权势,欺凌百姓,受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里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审查,意欲宽免。

姚崇上书玄宗说:“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正确,不可赦免。”由于姚崇的大力整顿,开元初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公元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广阔的土地上,到处出现成群的飞蝗。蝗群飞过时黑压压一片,连太阳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都被啃得精光。

那时候,人们没有科学知识,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本来,满朝百官应带领百姓杀虫灭灾,但是由于当时人们缺少科学知识,又有“天命论”的思想,所以有一些大臣认为:这是天降的灾祸,人是无法抗拒的。

这场巨大的蝗灾,无疑给亟待兴盛的大唐事业带来了困难,也使广大百姓遭受到无法想象的灾难。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宰相的姚崇,心中非常着急。

为了百姓的生活,为了朝廷的大业,姚崇不顾某些大臣的反对,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

唐玄宗见姚崇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秉公陈言,十分感动,就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

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

这个命令一下去,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强词夺理,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还说“除天灾者当以德”,意思是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正言指出:“看着蝗虫肆虐,吃掉百姓辛辛苦苦种出的禾苗而不心痛,可恨!今后百姓因无粮而食,流离失所,逃难四方,这又是更悲惨的灾难,这难道就是为官者应该做的事情吗?”

姚崇在信中开导倪若水:“我们身为朝廷大臣,就要替百姓着想,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唐江山才会稳固。”同时还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负责。

在姚崇的劝导下,倪若水终于组织百姓除蝗了。很快蝗灾被控制住了,蝗虫被扑杀了许多,大约有40万担。百姓的不安情绪很快也被消除了。

倪若水在事实面前信服了姚崇,佩服这位宰相。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闯出什么乱子来。

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很多,也有点动摇起来。他又找姚崇来问询。

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也有闹大蝗灾的年头,北魏、后秦时期也有过蝗灾,当时人们也不敢扑杀,结果就饿死了许多百姓。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

姚崇说:“现在,江山社稷处在灾祸之中,我们不应只想着自己,不然我们会失掉百姓的信任的。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唐玄宗有些迟疑地点了点头。

为了打消皇上的顾虑,姚崇斩钉截铁地说:“蝗虫是灾祸,一定要扑杀,老天也帮不了我们。对于可能出现的祸乱,我来承担责任,愿意受革职处分!只要是为公、为民,我死不足惜!”

姚崇动人心肺的语言,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唐玄宗,也感动了满朝大臣们,大家被他的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一个好心的朋友劝阻姚崇,让他三思,以免丢掉官职。

姚崇则坦然地说:“过去没人做的,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做,至于我的官职,这算不了什么,如果没有百姓的信服,没有他们的安定、富庶的生活,我这个官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如果我们大唐江山都没有了,那我这个官职,难道还会有吗?”

唐玄宗把姚崇当做自己的心腹大臣,也更加信任他了。唐玄宗亲自拟旨委姚崇以重任,并让他全权负责灭蝗的事务。

灾区百姓们听说姚崇力主灭蝗这些事后,更是敬重这位“救时为民”的宰相了。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顶住许多人反对,不顾个人得失,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

从此,人们更加敬佩这位一心为公,替百姓办事的宰相姚崇了,而他的“救时宰相”的美称也传扬得更广、更远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