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吴家样创立者吴道子

公元713年左右,吴道子漫游洛阳时,唐玄宗闻其名把他召入宫中,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在宫廷作画。并为他改名为道玄,命他“非有诏不得画”。

吴道子生于唐代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他是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初为民间画工,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他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山水画之祖师。

其中还有一段关于吴道子年轻时拜师学艺的故事:

吴道子因为天资聪颖,在向师父学画的一群学生当中,他的成绩最为突出。师父看他学有成绩,便让他出去闯荡一番。临别时向他赠言:“不拘成法,另辟蹊(xī)径。”

吴道子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非常骄傲自满。有一次,他与当时有名的画家杨惠之比画,结果惨遭失败。他羞愤难当,不仅撕了自己的画,还把杨惠之的画抢过来撕掉了。他没想到还有人比他画得好。

吴道子衣衫不整,失魂落魄地来到一家酒肆。正巧,当朝的秘书监贺知章和长史张旭正在豪饮。他们醉后挥笔,贺知章提笔写出一幅古拙沉雄、具有飞动之势的狂隶书:酒中去寻蓬莱境,悠悠荡荡上青云。

张旭也放臂挥写,两行狂草顿时出现在墙壁上:张颠自有沧海量,满壁龙蛇碗底来。其字迹真如龙蛇狂舞,气势豪壮。

吴道子看得发呆,仿佛见到天人一般。他奔到张、贺二人面前,扑地跪倒,叩头便拜。

张旭和贺知章见一个满脸污垢的人跪在面前,以为是乞丐,连忙扔下两把碎银子后,就向门外走去。

吴道子慌忙站起,跑到门前把张、贺二人拦住,又重新跪倒。说道:“在下姓吴名道子,愿意投在二位老先生的门下学习书法。”

张、贺二人这时才明白了吴道子的用意,但是都不太欣赏地摇了摇头。在他们看来,这个小乞丐怎么能学好写字呢?贺知章拉着张旭,绕开吴道子又向门外走去。

吴道子一看,他们不肯收自己为学生,于是又站起来,急得大叫:“二位先生慢走!”然后跑过去连连叩拜不起,只叩得额头流出血来,嘴里还不住地说:“道子实在是为先生的技法所倾倒,望能收下弟子,望能收下弟子!”一时间声泪俱下。

张旭与贺知章被吴道子的一片真诚所感动,过去把他扶起来。

张旭取出自己写的真、行、草三幅字给吴道子,要他先临习两年,说:“练字没有捷径,勤奋就是诀窍。”

烈日炎炎,蝉鸣声响。吴道子在室内赤膊挥毫,练习楷书。他大汗淋漓,书案上堆满了字帖。

秋去冬来,大雪盖地。吴道子便手持扫把在雪地中书写狂草,一时间飞雪扬撒,绚烂至极。

就这样,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吴道子去拜见恩师。

张旭看见吴道子来了,马上问道:“为什么才过了一年,你就来找我了啊?”

吴道子把一幅自己写的草书呈给张旭,说道:“弟子是来请求恩师指点的。”

张旭将条幅展开一看,很是生气,随手将其掷于地上。

吴道子见了,连忙跪在地上,说道:“恩师,弟子知道自己的技法还远未练成,然而弟子不是为了学书法而学书法的。”

“嗯?”张旭面有愠色。

吴道子解释道:“弟子本来志在丹青,但是现如今画坛技法俱已陈旧。弟子志在创新,另辟蹊径,然而苦于无从下手。而当我看见恩师的书法后,突然想到如果能以书法绘画,便可一改前代画风,于是拜在恩师门下。弟子现有一拙作,请恩师赐教。”说毕,就将一幅金刚力士像呈到张旭面前。

张旭接画在手,展开观看。吴道子在一旁窥视着他的脸色。但张旭却一脸淡然,不露声色。随后,张旭把画卷了起来。

吴道子起身说道:“弟子还要游遍天下,练习山水画技,就此告辞了。”说完,对着张旭拜了三拜,转身离去。

张旭待他走后,才展开画幅重新看,嘴里不停感叹道:“绝顶聪颖绝顶狂,天生道子世无双!”

从恃才傲物,到虚心求学,一代画圣,终显峥嵘。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公认的吴道子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等。现存壁画真迹有《维摩诘像》等。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是他的代表作,遗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临摹本。这幅画的内容是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此图意象丰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士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

《天王送子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画作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幅画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历代沿袭顾恺之的那种游丝线描法,开创了兰叶描,用笔讲究起伏变化,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表现主义的味道。

《八十七神仙卷》深褐色绢面上用遒劲而富有韵律的,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神仙。

那优美的造型,生动的体态,将天王、神将那种“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的气派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冉冉欲动的白云,飘飘欲飞的仙子、使整幅作故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全幅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却有着强烈渲染效果。

《八十七神仙卷》历千年之久而依然光彩照人。因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线条之圆润劲健,而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现保存在徐悲鸿纪念馆,并为镇馆之宝。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为一代画圣吴道子的冠世巨作,也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代表了我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

其艺术魅力堪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比肩,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认为此卷“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它栉千年之风,沐五朝之雨,送给今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实在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孔子行教像》石刻本现存于山东省曲阜孔庙。《孔子行教像》整体画风完全符合吴道子的风格,画中孔子雍容大度,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

作品用笔提按流转之间表现了画家娴熟的技法,深得“吴带当风”的精髓。画面上方题写“先师孔子行教像”;右上方题写“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左下方落款“吴道子笔”,并加盖一方印章。

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堪称孔庙的镇庙之宝,由复制的石刻本拓印的《孔子行教像》拓本也成为山东省拓印最多的古迹拓本。

《维摩诘像》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世传李公麟作《维摩诘像》流传到日本有两幅,估计此图也为宋临摹或仿李公麟之作。吴道子的《维摩诘像》是一幅敦煌壁画。敦煌103窟的维摩诘像,可视为白画经变,是了解吴道子绘画及其白画的重要参考。

《维摩诘像》是以吴道子绘画风格描绘维摩诘形象的最生动传神、最具代表性的杰作。画中维摩诘手执麈尾坐于床之上,身子向前倾斜,通过紧锁的双眉和炯炯生辉的双眸透发出深沉的睿智。画家以流利刚健的线描一气呵成,确有“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传说,唐玄宗有一次从骊山回宫后的一天晚上,在睡梦中梦见两个鬼相追捉,最后大鬼捉住小鬼并撕吃它的身体。

玄宗惊问大鬼是何人,大鬼说:“我是钟馗。感谢皇上在我触阶而死时用蓝袍为我殓葬,现虽在九泉之下,仍要为皇上斩除妖孽。”说完化光而去。

玄宗醒后出一身虚汗,顿时身体清爽。玄宗就让吴道子按照梦中的样子画一幅画。吴道子很快便画成一幅《钟馗捉鬼图》。

此后,一到岁末,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以驱鬼避邪。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