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汗元年夏,蒙哥即位的大聚会在曲雕阿兰召开,他在东、西道诸王拥戴下,成为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
蒙哥即位后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这时窝阔台的孙子失烈门、脑忽等人以朝会为名率军前来偷袭,他们想通过刺杀蒙哥把汗位抢回来。蒙哥的鹰夫克薛杰路遇失烈门等人的车队,发现了他们的阴谋并向蒙哥报告。
蒙哥随即派忙哥撒儿逮捕参与阴谋的诸王、大臣,并展开审讯。在结束审讯后,蒙哥开始安排远征任务,委付其弟忽必烈以东方诸地,幼弟旭烈兀汗往主西方大食地。
为了配合他们的远征,蒙哥以牙剌瓦赤、不只儿、斡鲁不、睹答儿等充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赛典赤、匿昝马丁佐之;以讷怀、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暗都剌兀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以阿儿浑充阿母河等处行尚书省事,法合鲁丁、匿只马丁佐之。
蒙哥让牙老瓦赤给忽必烈伐宋做后援,而让阿儿浑给旭烈兀西征做后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后,牙老瓦赤父子受命管理西域。窝阔台时期,又任命牙老瓦赤为中州大断事官,到燕京主管汉民公事。
蒙哥即位后,经过审讯,确定牙老瓦赤没有参与谋杀阴谋,依旧任命他主管汉民公事,并对他宠信有加。
这时,忽必烈藩府谋士姚枢这时向忽必烈进言:
且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见夺。不若惟持兵权,供亿之须,取之有司,则势顺理安。
忽必烈接受了姚枢的建议,只领汉地兵权,财政事务则由牙老瓦赤、不只儿等人负责。
忽必烈在参加完蒙哥即位的庆典后,带领军队从拖雷的封地出发,前往漠南汉地,集结镇戍汉地的蒙古、汉军。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将经略中原的任务交给了大将木华黎。成吉思汗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鲁兀、忙兀等十支蒙古军队和吾也而统辖的契丹、蕃、汉等军队划归木华黎,组建了木华黎军团。
木华黎死后,他的军团由其子孛鲁统领。孛鲁死后,军团由其子塔思统领。塔思死后,军团由其弟速浑察统领。
速浑察死后,其子忽林池袭爵为国王,对于军团中的事务,不论大小,他均与其弟乃燕商议。忽必烈在藩府时,经常与乃燕商议国是。乃燕敷陈大义,又明悉典故。
忽必烈对左右说:“乃燕,后必可大用。”因号之曰薛禅,意思就是“大贤”。蒙哥将灭亡南宋的任务交给了忽必烈,而乃燕实际上是木华黎军团的统帅,忽必烈与乃燕商讨的内容包括如何灭亡南宋在内。
姚枢针对蒙古与南宋之间的对峙形势,向忽必烈上了《平宋策》,其中这样说:
太祖承天大命,兵取天下,功未及竟而遂陟遐。太宗平金,遣二太子总大军南伐,降唐、邓、均、德安四地,拔枣阳、光化,留军戍边,襄、樊、寿、泗继亦来归,而寿、泗之民尽于军官分有,由是降附路绝。虽岁加兵淮、蜀,军将惟利剽杀,子女玉帛悉归其家,城无居民,野皆榛莽。何若以是秋去春来之兵,分屯要地,寇至则战,寇去则耕,积谷高廪。边备既实,俟时大举,则宋可平。
姚枢建议在蒙古与南宋交界的险要地方分兵驻守,并实行屯田以储备粮食,伺机发起进攻。
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蒙哥宠信的牙老瓦赤惟事货赂、滥杀无辜,根本不知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致使汉地民不聊生,为了限制牙老瓦赤的权力,忽必烈向蒙哥推荐史天泽担任河南经略使。
史天泽,字润甫,燕京永清人。少善骑射,勇力过人。在蒙古灭金的战争中,许多汉人地主招集部曲,据险自守。他们有的投靠了大蒙古国,被称为世侯,史天泽就是当时汉地几个大世侯之一。
成吉思汗攻掠金朝时,史天泽随其兄史天倪投降蒙古。史天倪死后,孛鲁国王任命史天泽袭职为都元帅,身经百战。
窝阔台即位后,史天泽入觐,被任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为汉地三万户之一。随后他参与了蒙古军队灭亡金朝的战役。
金朝灭亡后,史天泽又随宗王经略两淮。蒙哥即位后,史天泽按照惯例前往漠北觐见,蒙哥赏赐卫州五城作为他的封地。蒙哥汗二年春,忽必烈到达漠南,推举史天泽为河南经略使,正是看中史天泽忠心耿耿、历仕四朝,有足够的资历与牙老瓦赤相抗衡。
史天泽和藩府谋士赵璧到达河南后,选贤才居幕府,以清其源,置提领布郡县,以察其奸,均赋税以苏疲困,更钞法以通有无,设行仓以给军饷,人始免攘夺矣。立边城以遏寇冲,民皆得以保全矣。诛奸恶以肃官吏,立屯田保甲以实边鄙。
在忽必烈和他的藩府谋士共同努力下,河南自金朝灭亡以后民不聊生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军事方面,忽必烈在西起穰邓的地方驻扎重兵,与襄阳形成犄角之势,向东连接陈州、亳州、清口、桃源,形成防御屏障,并伺机进攻南宋。
为了解决这条防线的后勤补给问题,忽必烈在卫州设立转运司,将粮食通过黄河运输到淮河前线。
蒙哥汗三年,忽必烈觐见蒙哥,蒙哥让他在南京和关中两地选择一处作为封地,忽必烈听从了姚枢的建议,选择了关中作为封地。
这年夏天,忽必烈带领军队来到六盘山,派姚枢等人治理关中,并接见了吐蕃萨迦派高僧八思巴。驻守益昌的汪德臣也在此时入见忽必烈,乞免益昌赋税及徭役漕粮,屯田为长久计。
汪德臣为汪世显之子。汪世显金末为巩昌府便宜总帅,金亡后投降蒙古,被委以原职。汪世显死后,其爵位由其子汪德臣承袭。忽必烈听取了汪德臣的意见,把他调往利州戍守,又把刘黑马调往成都戍守。
刘黑马为刘伯林之子,他与史天泽一样,是窝阔台任命的汉地三万户之一,长期驻守西京。为了解决汪德臣和刘黑马部的后勤补给,忽必烈将山西解盐划归陕西,设置从宜所,向兴元运输粮食;又在秦州设置行部,负责向利州运输粮食。由此可见,忽必烈正在逐步完善他的进攻体系,以期尽快实现灭宋任务。
忽必烈进兵伐宋,而南宋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以阻止蒙古军队的推进。金朝和南宋在淮河、四川边界对峙长达一百多年,双方势均力敌。
长期对峙的状态导致边界地区社会严重军事化,南宋在边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防御体系。蒙古灭金以后,与南宋直接接壤,其军队战斗力也远胜金军,但未能打破这一平衡局面。
忽必烈的军队僵持在淮、蜀前线,根本原因是因为汉地不治,不能提供足够的军粮。在缺乏军粮的情况下,忽必烈乃遣使赴蒙哥汗处,以实情奏闻,请许其先征云南大理,再夹击南宋。
大理国是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五代时期,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国号“大理”,史称“前理”。
宋哲宗绍圣元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自立为帝,篡夺段氏政权。高升泰病逝后,由于云南诸部的反对,高升泰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淳为大理皇帝。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史称“后理国”。
“后理”先后经过段正淳、段誉、段正兴、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几世统治,到段祥兴时代,蒙古开始南侵。由于连续进攻均达不到目的,于是蒙古决定采取史无前例的迂回战略,先从四川附近的吐蕃地区以达大理,再从大理对南宋腹地发动进攻,一直僻地自守的大理国从此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宋蒙战争之中,并与蒙古军队发生了激战。
段氏意识到,要抗击蒙古军队,必须与南宋联合起来,便遣使四川,想与南宋共议御敌之策,却遭到拒绝。其结果是大理国在大渡河一带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区,而只好把防线收缩到金沙江一带。
在蒙哥即位的同年,段祥兴驾崩,段智兴即位。蒙哥即位后,即同意了忽必烈出兵云南获取军粮的请求。
蒙古宪宗二年九月,蒙哥汗命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当年十二月,大军趁冬季封冻之机,越过黄河,进入河湟之地。第二年春天,大军经过盐夏,四月出萧关,六月进驻六盘山,八月抵达甘肃南部的临洮。
大军到达临洮后,忽必烈做了两件事:一是遣使赴凉州召吐蕃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军过藏区作准备;二是派遣玉律术、王君侯、王鉴三人先行,招降大理。
前者应召而至,后者却因道路阻塞无功而返,这说明蒙古军用兵还是以谋略为上。在八思巴的协助下,蒙古大军顺利进入川西地区,九月,抵达忒剌,即今天四川西部松藩一带。
大理国在金沙江以北设有建昌、会川二府,这里是南诏时期东蛮所居之地,这里的部族虽在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管理之下,但同时常常依附于宋王朝的黎州,一如南诏时期的东蛮,既归南诏,又倾向唐王朝的剑南西川节度。
蒙古军队进至大渡河边后,忽必烈将大军分为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抄合、也只烈率东路,忽必烈亲率中路,分别进攻大理国。
兀良合台所率西路军,由晏当路南下,经川西藏区,进至今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一带,在巨甸渡过金沙江。
西路军在今丽江石鼓一带,被“空和寨”所阻。空和寨是大理国在金沙江边设置的军事要隘,沿江依山而筑,牢不可破。兀良合台亲自率军出战,经过七天的激战,才攻破寨门。
抄合、也只烈所率的东路军,沿川西平原南下,进入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辖地。此路大军的战略意图,是占领建昌、会川二府,过金沙江,进逼姚州,转而西进,与中路军、西路军会师,合围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
姚州即今云南姚安,这是由四川进入云南的传统通道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姚州为仅次于“首邑之地”洱海周边地区的重要辖区。但东路军进入大理国建昌、会川二府后,遭遇顽强抵抗,后来虽兵临姚州城下,也不能攻克城池,只好停下,等待忽必烈中路大军的支援。
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先到达满陀城,由于行军不便,蒙古军丢下粮草辎重,轻装渡过大渡河,在高山峡谷无人区之中,急行二千余里,到达金沙江畔。
忽必烈中路军的行军路线,是由大渡河而南,沿河谷南下,到达今丽江宁蒗县永宁镇金沙江北侧。么些族的首领和字出降,为蒙古军引路。
蒙古军队虽来自大漠,不习水性,但出师之前,他们对大理国的山川地势有详细的了解,知道这里有大渡河、金沙江、洱海等河流湖泊,为渡河做好了准备。
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来到金沙江边,面对汹涌的江水,蒙古军士不用船只,使用北方人渡河惯用的“革囊”渡过了金沙江天险。
“革”者,“皮”也,“革囊”,顾名思义就是皮子做的气囊。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普通百姓过河,都是乘革囊而过。革囊一般用羊皮做成,制作的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之后,用细管向羊皮中吹气,使皮肉之间产生气流,再用力捶打羊皮,羊皮就会与羊肉分离。这时,割下羊头与四肢,然后将羊皮从头部向下撕拉,羊皮就会完整地剥下来,然后只要将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就天衣无缝了。
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这种革囊,人们可以藉之只身渡河,也可以用它承载木筏,同时让许多人漂浮过河。大致说来,大凡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都采用这种“革囊渡江”的方式,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渡过金沙江之后,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由永宁南行,从今天的宁蒗县境内直驱丽江,到达大匮,进而攻击三赕,么些族首领麦良出降。
蒙古军由三赕至谋统,高氏出降,邻近的善巨高氏也投降了蒙古军队。至此,忽必烈所率的中路军沿途招降纳叛,把大渡河以南直到云南西北部的大理国辖地,都收归到自己的帐下。
大理国西北的军事防御体系,大渡河、金沙江两道天险,以及无数的“蛮夷”部族所形成的缓冲区域,霎时间被“天兵”所破。段氏、高氏万万没有想到,蒙古军犹如天降,一下子就出现在苍山洱海之间。
紧接着,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首先攻下邓川。这时,兀良合台所率的西路军,也抵达龙首关外,两路大军合兵一处,乘势攻破龙首关,大理国“首邑之地”的北大门洞开。
这时,东路军抄合接到忽必烈派人送来的快信,要他改变原先的进军计划,尽快在三赕与中路军和西路军会师。抄合得到忽必烈命令后,即刻起兵南下进入大理国境内,在占领了大理军队已经撤离的会川城后,就挥师西向,尾随忽必烈的中路军向三赕进发。
蒙古军在三赕休整了几天,等待随后赶来的抄合率领的东路蒙军,并对来迎降的当地么些部落首领阿宗、阿良等分别授以“管民官”“宣慰司”等官职,让他们作为土司帮助蒙古治理么些地区,并召集么些人参加蒙古军队。
当蒙古军集齐后,忽必烈与诸路统帅商定了夺取大理国都的军事部署。随后大军开拔,开始对大理国展开决定性一击。大理国内各族的贵族分子纷纷降蒙。
当时的大理国,军事力量并不薄弱,但为了削弱段氏势力、控制国政,高氏有意一方面把大理国军队的精锐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则着力发展自己的地方武装,王畿之地的力量反而相当薄弱。
蒙古大军占领大嫠后,沿苍山山麓小道,很快直抵羊苴咩城下。经南诏大理国近五百年经营的羊苴咩城,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从战略上说,蒙古军并无十分把握攻占此城。
回想唐朝天宝年间,唐军就曾攻至城下,最后却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蒙古军虽有兵临城下之优势,但忽必烈并不急于攻城,他认为如果能兵不血刃,订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
于是,忽必烈再次派遣玉律术、王君侯、王鉴三位特使入城,谕示大理国段氏出降。但大理国段氏、高氏君臣却颇为自信,他们杀了蒙古使臣,丝毫不理会忽必烈的招降。
国王段智兴、相国高泰祥引兵出战,与蒙古军大战于羊苴咩城下。面对坚固的城池和高昂的士气,蒙古军一时攻城难克,忽必烈决定再遣使臣招谕大理国君臣,劝其出降。“三返弗听”,大理国断然拒绝投降。
忽必烈命令蒙古勇士组成一支特别队伍,绕道苍山西坡,由西向东翻越苍山。这支登山部队,十之八九死在苍山之上,但最终完成使命。
存活下来的军士,在苍山上组成一支奇兵,军旗招展,鼓号齐鸣,由山顶直冲而下,突入城中。大理国君臣被这种“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气势所逼,弃城而逃,退守姚州、善阐。
此次军事行动,是自南诏统一洱海地区以来,外部军事力量第一次攻入羊苴咩城,南诏大理国城防体系被蒙古铁骑踏破。
忽必烈采纳募臣姚枢建议,禁止妄杀,安抚百姓,稳定秩序。忽必烈命令姚枢裂帛为旗,上写“止杀”,分头号令各街巷,于是军民安定。姚枢还搜集了大理的图书档册。
蒙古军队乘胜追至姚州,与在那里久战不胜的东路军会合,攻克姚州城,俘获大理国相国高泰祥。蒙古军队将其押往大理,劝其投降,高泰祥宁死不降,忽必烈怜其忠诚,不忍杀害,许其高官,高泰祥坚持不受,忽必烈只好命令将他处死。
高泰祥引颈受戮,临刑时呼之:“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陨首,吾事毕矣!”此时原白日正午,晴空万里,倏忽间雷电大作,风沙愁惨,观者莫不掩泣。忽必烈叹曰:“忠臣也!”以礼葬之。
同年十二月,夫人段氏抱孤儿高琼、侄儿高长寿到忽必烈面前申诉,忽必烈怜其孤忠,谓左右曰:“此忠臣之后,宜善视之!”封其在统矢逻做官,并受世袭。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土司,世代承袭三十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蒙哥汗四年,忽必烈北归,留兀良合台继续进攻。蒙古军在兀良合台率领下,擒获大理国末代国王段智兴,并将他送到蒙古。蒙哥汗施以怀柔,赐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智兴,共传二十二代,历三百一十七年,于此灭亡。
蒙古军队虽获得大胜,但损失也是空前的。当年出师奔袭大理国的十万铁骑,仅存两万,损失了五分之四。至今,云南许多地方都还有为数众多的“鞑子坟”,据说就是当年蒙古阵亡将士的墓冢。
忽必烈灭大理国,但建昌、会川各部落不服统治,部落之间争夺也异常激烈。到忽必烈称帝后,建昌落兰部诸土酋长兼并了各部落,元军多次征伐建昌,都屡遭失败。直到忽必烈执政晚期,才最终实现平定各部。
蒙古灭大理国之后,对云南实行了二十年的军事管制。行省建立之前,蒙古先在大理立“元帅府”,总制大理国旧地,后改为“大理善阐都元帅府”,再后改为“云南诸路宣慰司”,下辖万户、千户、百户府。
后来,忽必烈在云南设立行省,任命赛典赤为平章政事,改万户、千户、百户府为路、府、州、县,云南从军事管制时期进入正常的行政管理阶段。云南行省建立时,将首府由大理迁至中庆,结束了大理作为云南首府的历史。
大理国灭亡后,蒙古“斡腹之举”的战略意图实现,对南宋形成了夹击之势。后来,当蒙古军三路进攻南宋时,大理国王段智兴的叔父段福率领“爨白军”随蒙古军征战至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