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的曹操虽然行为放荡,但对时局还是非常关注的。当时宦官弄权,大兴党狱,正直清廉人士被诬陷,奸臣反被重用,朝廷衰败,国家将乱,他对这些感到非常忧虑。立志救世的曹操,便加紧习武健身,并博览群书,提高学识。他深知治乱征伐,学好兵法战策最重要,这样才能干成一番大事业。
因此,曹操特别爱读兵书,他多方搜罗并抄写了诸家兵法,汇编成册,题名《兵书接要》。他还旁征博引为《孙子兵法》十三篇作注。由他作注的这部书当时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了,后来他又另编了十多万字的《续孙子兵法》。
曹操在潜心研究兵法战策的同时,对时局的变化和朝廷的动向也非常关心。曹操得知,汉灵帝身边的中常侍各个都封了侯,贵宠无比,骄横跋扈,把持朝政,残害人民。
尤其是中常侍的头儿张让,专权乱政、卖官索财,朝野都痛恨他。每天到他府前求见的人所乘的车辆,竟达数百辆,摆起来像一条长龙,弄得道路侧目,民怨沸腾。曹操看不惯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决心只身入虎穴,给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宦官一点颜色看看。
一天晚上,曹操潜入张让的卧室,正要对张让下手时,被张让发觉了,张让大叫一声,武士们一起拥了上来。曹操手舞长剑,一路打出来,没有人敢接近他。他越过墙头,从从容容地跑掉了。曹操刺杀张让没成功,心中愤愤不平。他没有灰心,继续结交各种人物,为施展抱负做必要的准备。
这期间,曹操受到社会上有影响人士的赏识,为他以后登上仕途奠定了基础。他先后结识了两位对他后来颇有影响的大名士:一个是梁国睢阳人桥玄,字公祖;另一个是南阳襄乡人何颙,字伯求。
在曹操十八九岁时,桥玄为尚书令,曹操的父亲曹嵩正在桥玄手下做卿,两个人关系自然比较熟。曹操去拜见桥玄,桥玄热情地接见了他。
在交谈中,曹操坦诚地把自己的情况和政治见解同桥玄讲了,并特别表态说:“我是宦官的后代,但我是明辨是非的,对的我拥护,不对的我反对,对任何人我都是如此。就宫中的斗争来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对国家和百姓都没有好处,特别是一些正直、有才华的人受牵连,被打击,这实在是国家的不幸。我真希望改变这种局面,使政治能够清明,天下得以安定。”
桥玄听了曹操的一番话感到很惊异。他暗想:曹操虽是宦官的后代,却并没有站在宦官的立场上说话,尤其可贵的是,曹操年纪不大,竟有如此宽大的胸怀,确实不简单啊!
此后,曹操又同桥玄有多次交往,曹操得到了桥玄的指点和教育,桥玄也进一步全面地了解了曹操。桥玄认为曹操确实是一个有才华、有远大志向的人,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桥玄发自内心地对曹操说:“看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没有经邦济世之才,是不能使天下安定的。能够安定天下,使百姓得以安生的,就是像你这样的人了。”
曹操听后感到非常吃惊,心中却十分高兴。他连忙说:“大人的夸奖有些过誉了,我实在不敢当。将来我从政了,一定会竭尽全力,忧国忧民,不辜负大人的期望。”
桥玄还鼓励曹操说:“我见过天下很多名士,还没有能够比上你的,你要继续努力,我已经老了,愿意把妻子和孩子托付给你。”又对曹操说:“现在你还没有什么名气,你可去汝南见见许邵,或许他对你有所帮助。”
原来,当时在士大夫中品评人物的风气很盛行,而许邵每月初一在汝南主持的“月旦评”,在当时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凡是被他称赞过的人物,身价就会大大提高。
曹操备上一份厚礼,到汝南去见许邵。他人微无名,便用很谦虚的言辞向许邵述说自己的抱负,并问许邵:“请问先生,您看我是怎样一种人?”
许邵听了曹操的话说道:“你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一听,禁不住大笑而去。经许邵这么评价,曹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由此而知名。
南阳人何颙,对曹操也很欣赏。何颙以助人扶危著称于世。他和清高有德、闻名于世的陈蕃、李膺相熟。后来,陈、李被宦官杀害,他也遭到宦官的追捕,被迫改名换姓,逃往汝南。
曹操对何颙也很佩服,何颙认识曹操以后,对曹操的印象很深。他私下和人谈起曹操,不禁感慨道:“汉家将亡,安定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了。”这样,曹操在士人中的名声就更大了。
曹操广交各方人士,使人们对他的志向和为人有所了解,又经过名士之口的宣传,引起朝中人物的注意,这就为他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