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要远行,母亲樊娴都虽然不舍,但是看到儿子志向远大,依然高兴地为他打点行装,又嘱咐他顺路到新野一趟,看看姐姐刘元。原来,刘秀的二姐刘元在年前嫁到了新野邓家。刘秀与二姐年龄相差不大,关系非常好,因此满口应承。
就这样,刘秀与全家人洒泪分别,踏上了北上长安之路。远行并非易事,但对于志在千里的刘秀来说,却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旅程。第一次远行,刘秀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纵马在驿路上狂奔,引起路人注目,他们都在猜测,这个英俊的青年,大概是要进京赶考吧!
这一日,刘秀来到了新野县城。新野是个古城,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西汉初年置县,始名新野,属南阳郡。新野并不大,刘秀很快就找到了二姐家。见到了姐姐刘元和她的丈夫邓晨。
邓家是当地豪强,邓晨,字伟卿,祖上世代为年俸二千石的高官,曾祖父、祖父邓勋都官至刺史,父亲官至都尉。见到姐姐,刘秀将自己要进京求学的事情说了一遍,姐姐和姐夫都很高兴。特别是刘元,看到自己的小弟弟格外的亲切,要求弟弟一定在新野停留几天,说说家里的情况,因为很长时间没和姐姐见面了,刘秀也正想多和姐姐相处几天,于是就答应了。
就这样,刘秀住了下来,姐弟两个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姐夫邓晨忙里忙外,照顾刘秀的起居生活。邓晨年少有为,志向远大,与刘秀聊了几次,感觉很合得来,一晃几天过去了。这天,正好是一年一度的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代的遗俗,每逢春季举行的一个盛大集会,男男女女到水边游玩。
邓晨也邀请刘秀出去玩。衣着簇新的刘秀,置身于欢乐的人群中,沐浴着明媚的春光,越发显得超凡脱俗。邓晨指点着,刘秀应和着,两人走进河边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一位妙龄少女拿着团扇,正与两个垂髫小丫头捕捉飞舞的彩蝶。她一绕一转,举止好似弱柳扶风,清亮的河水里,映出一个美丽的倩影。刘秀停下脚步,凝神地看着。
邓晨笑道:“那是阴府小姐阴丽华,阴小姐可是我们新野有名的美人。求聘者不少,阴府不招白衣女婿。”
阴丽华出生于公元五年,南阳郡新野县人。阴丽华从小就生得漂亮,在当地是有名的美人胚子,不仅如此,阴丽华的出身也很显赫,他们阴氏家族是管仲的后代。管仲是谁啊?就是曾经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的名相!
阴氏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阴氏家族是当时南阳新野的豪门大户,阴家所占有的土地达七百余顷,车马和奴仆的规模可以同当时分封的诸侯王相比。虽然富甲一方,但是因为阴氏在秦、西汉时期已经数百年没有出过高官显宦,因此并没有什么政治势力。
阴丽华生长在豪门,自是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非常有涵养,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这样的女神当然是男性同胞们倾慕的对象,不过因为年龄尚小,父母并不着急为她婚配。
“娶妻当得阴丽华。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姐夫,你能让我结识这位阴小姐吗?”刘秀眼里闪烁着异彩,回身抓住邓晨的手,急急地追问。刘秀与邓晨的举动,惊扰了阴丽华,她停止了捕蝶,惊愕地抬头望着刘秀与邓晨。邓晨连忙过来,做了一番介绍,然后借故走开,小丫头也识趣地到一边去玩了。
阴丽华面对刘秀,静静地注视着,默默无语。刘秀首先开口,像对待知心好友一样,坦诚地敞开心扉,说到恢宏大志时,刘秀慷慨激昂。阴丽华美目转盼,深深地被刘秀所打动。
夕阳西下,鸟儿归林,游人相互传唤,成群地踏上回家的路。邓晨在远处,故意高声与小丫头说话。天色已晚,两个人不得不分手,刘秀解下自己的玉佩,赠给阴丽华,阴丽华拔下自己发髻上的金钗,回赠刘秀。
就这样,刘秀与阴丽华私定情好,恋恋不舍地分手而去。虽然不过一面之缘,刘秀自此再也放不下,然而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目前正要进京求学,是不可能娶这个大户千金的。
刘秀是有大志向的,他不可能因为儿女私情放弃了自己的远行,因此,回去后就向姐姐告别,准备进京。这时,邓晨兴冲冲从外面进来说:“弟弟先别着急,我给你找了个伴,你看怎样?”
刘秀抬头一看,来人紫红色面庞,一双卧蚕眉下,闪烁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着智慧的光芒,身材英俊,虎气中带些飘逸,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个才华横溢的青年。邓晨介绍说,他叫邓禹,字仲华,是本家兄弟,就住在隔壁,也是个有大志的人。他听说刘秀要进京求学,非常羡慕,就说服父母也要同去。刘秀看到这个年轻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拉起他的手,坐下聊天。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来没完。
邓禹年龄比刘秀小半旬,却能诵读诗书,谈论独有新义,刘秀非常佩服。刘秀耕读十年,涵养更是超群。邓禹审视刘秀,认为刘秀不是池中物,早晚会有所作为,所以邓禹便倾心和刘秀结交。就这样,刘秀与邓禹结伴,执辔北上,两人游览名胜,逢高必登,把酒临风。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刘秀、邓禹终于来到了繁华的京都长安城。
长安城,是刘秀日思夜想的一个地方。这里,是汉皇先祖开创基业的地方。秦末汉初,长安其地时为秦都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汉初,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汉高帝五年,置长安县,高帝七年,定都于此。当时定都长安,体现了先皇汉祖刘邦的宏图大志。有关刘邦定都长安的事情,刘秀从长辈那里听了无数遍。
刘邦击败项羽后,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纷纷反对。刘邦征询张良,张良说:“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雒邑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娄敬说的没错。”于是刘邦决意定都长安,并拜娄敬为郎中,赐刘姓。
从此,长安开始了作为西汉都城的历史。刘邦开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至五年建造城墙。汉武帝设京兆尹治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并在城西扩充了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
在西汉二百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刘秀的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告诉小刘秀,长大一定要到京城去看一看。现在刘秀站在自己祖先开创基业的地方,心情怎能不激动,他抚摩着长安城的城墙,心潮澎湃,眼泪几乎要流下来了。来到长安,刘秀和邓禹先找了个客店落脚,然后一边四处游玩,一边按计划投书给大新朝的国师公刘歆。
刘歆,字子骏,建平元年改名刘秀,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西汉名儒刘向之子,他自幼好学,熟读《诗》《书》《易》与《春秋》,以精通经学而善属文章著称于世。
其父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修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由于刘歆博学而擅长研究,他成为当时古文经学的开创者,并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与数学上均有突出贡献。
汉平帝即位,王莽操纵朝政,他自比周公,号“安汉公”,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追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王莽复古改制的价值观无异与刘歆非常合拍。王莽让刘歆成为他意识形态的核心成员,主管国家文化,并大力推广刘歆的学术成果。刘歆则为王莽改朝换代提供了“谶纬”学说,所谓“谶”,就是天的预言,刘歆通过分析自然界的预兆,从而验证王莽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在刘歆的推荐下,刘秀和邓禹顺利地进了太学。太学生的身份很简单,要么是当朝廷臣的子弟,要么是由郡县荐来的官宦子弟。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的可补官。
进入太学后,刘秀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习学《尚书》;邓禹拜博士江翁为师,习学《诗经》。在太学里,刘秀又结识了钻研谶纬之学的强华以及钻研《春秋左传》的严光,四人同住一舍,很是投机。
刘秀在太学读书期间,以习《尚书》为主,各门课业都有所涉猎。太学生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刘秀利用各种机会,经常拜访来京朝拜的地方宗室、各地高官以及社会贤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求在长安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