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地皇三年,一场大饥荒向南阳郡袭来。住在舂陵乡的刘縯、刘秀一家,也经受了这场灾荒的磨难。
合郡地方,树皮草根剥食殆尽;饿殍遍野,入夜磷火飘忽,一派凄惨恐怖景象。老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只要有谁振臂一呼,他们马上就会起来响应。
在这一形势下,刘縯开始组织南阳的刘氏宗室和地方豪强做好了起兵的准备,他成了南阳地区豪强反抗王莽统治势力的领导和组织者。在起兵前,刘縯召集当地的豪强一起商议说:“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刘縯的这一番议论,实际确定了南阳豪强起兵反莽的最终目的,便是恢复汉家天下。他们的起义刚开始发动,政治目的便是明确的。
正在此时,刘秀与李通等拉上关系,准备在宛城起事。正值刘縯筹划举事,兄弟二人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刘縯在舂陵,刘秀与李通等在宛城,邓晨在新野,同时举义。
在刘秀兄弟商议起兵前后,王莽新朝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局,各地义兵纷纷蜂起。
王莽天凤四年,吕母首先揭起反莽义旗。吕母,女,琅琊郡海曲县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
吕母的独生子吕育,忠耿好学,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营他父亲留下来的一份家业。后来,吕育出任县游徽,掌一方巡察缉捕。
天凤元年,吕育因没按县宰吩咐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而被定罪处死。失去儿子的吕母悲愤万分,决意暗中联络勇士,谋划为儿子报仇。
因此,她把数百万家产拿出来,开设酒店,购买刀剑,救济贫穷的百姓。有些青年来买酒,手头没钱,吕母便经常赊给他们,如果有困难,吕母就借衣服、粮食给他们。
贫苦农民于心有愧,便成帮结队到吕母面前,问她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帮助。
吕母说:“既然你们闲不住,就把奎山脚下的那条小河沟开挖一下吧!记住,要把挖的土堆积到一块儿!”
人们听了吕母的话,拿锨扛镢,抬筐运土,把河道挖深加宽。他们把挖的泥堆到一块,筑成一个大土台,称为崮子,这就是后来吕母起义的点将台,旁边的小河也叫作崮河。
没过几年,吕母的家产用尽,这些受惠的贫穷农民,中秋佳节相聚议论,凑起钱财衣物要偿还吕母。
吕母不收,哭诉道:“多次救助你们,并非为了求利发财,只为县宰不公道,枉杀我儿性命。我想报仇雪恨!诸位壮士,你们能助我一臂之力吗?”
本来就被王莽的残暴统治激怒的农民,更加火上浇油,异口同声地答应,坚决跟官府拼个死活,为她的儿子报仇雪恨。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吕母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起义队伍。
起义军在崮河两岸,大海之上,神出鬼没地打击官兵,抗捐抗税,有时则避入海岛,四处招兵,扩大实力。当时,连年发生水、旱、蝗灾,再加上捐税沉重,大量农民破产,一些流亡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不久,起义军人数发展到数千之众。
经过三年准备,天凤四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点兵遣将,亲率勇士三千,浩浩荡荡地杀奔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起义军一举攻破海曲城,活捉县宰。
县里的一些官吏跪在地上向吕母连连叩头,为县宰请求饶命。吕母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我的儿子犯了小罪,本不该处死,但是却被县宰所杀。杀人者应该偿命,又何必求情呢?”于是立即将县宰当众问斩,并拿他的首级到吕育坟前祭奠,然后再回到海中。
从此,吕母声名大振。消息传到琅琊郡后,琅琊郡太守发兵海曲县,镇压起义军。在大兵压境之际,吕母沉着指挥起义军,部分乘船顺崮河南撤,部分沿着崮河两岸步行撤离,然后,他们一起到海岛上聚居。
当时,王莽“托古改制”失败,附近的贫苦农民不堪其苦,纷纷前来投奔吕母。一年之内,起义军发展到一万多人,他们在海岛上开荒种地,下海捕鱼,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这支队伍在陆上、海上,飘忽不定,只要时机有利,就上岸攻打官兵,沉重地打击封建官僚的统治。
吕母起义的英勇斗争,引起王莽的极大不安。王莽看派兵镇压不成,便派出使者,劝说起义军投降,企图瓦解这支农民起义军队伍,但没有见效。
吕母起义,点燃反抗王莽反动统治的火炬。天凤五年,吕母病故。同年,琅琊人樊崇在莒县境内率众起义,吕母的部卒重返陆地,其主要部分参加樊崇领导的起义军。
樊崇在莒县发动农民起义后,转入泰山郡,青、徐一带的饥民群起响应,从者云集,一年之间增加到一万多人。
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郡郯人徐宣、谢禄、杨音,也分别组织农民起义,共有几万人,相继进入泰山郡,皆由樊崇领导。
樊崇起义后,北方各地的人民纷纷组成起义军,反抗新莽王朝的统治,起义队伍小股几万人,大股几十万人,总数达几百万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刁子都,有众六七万;城头子路,有众二十多万;另外还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等起义军。
北方的农民大起义吓坏了王莽,他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领十几万兵士,残酷屠杀樊崇领导的起义军。农民起义军在南城山做好反击准备,为了避免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
这样,樊崇的起义军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赤眉军一直追到无盐县,杀死更始将军廉丹和校尉二十多人,王匡狼狈逃走。赤眉军战胜后,人数迅速增至几十万,势力扩大到黄河南北。
北方义军风起云涌的时候,南方的人民也起来斗争了。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在荒郊野泽找东西吃的老百姓,为了争食有限的树皮草根,发生了殴斗。
荆州新市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给农民调解,发动他们把矛头指向王莽暴虐政权。饥民们便共推王匡、王凤做起义领袖,以后,又有马武、王常、成丹等人参加了起义军。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绿林军趁势攻下了几座县城,打开监狱,放出囚犯;把官家粮仓里的粮食,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大部分搬到绿林山。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增加到五万多。
同年,南郡秦丰也聚众万人起义,平原郡一位叫迟昭平的妇女,也聚集几千人起义。面对天下不断传来的告急文书,王莽在皇宫里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地皇三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绿林军受到传染,半数起义军染疫死去。队伍损失很大,严重的情况迫使绿林军余部离开当地,他们分成两部,一部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下江兵;一部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卬等率领,北上南阳,称新市兵。与此同时,平林人陈牧、廖湛也发动一千多农民响应起义,称平林兵,和新市兵聚合在一起。
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本来,由于王莽改制损害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已经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则更显示出王莽政权已失去了保护地主统治集团的能力。
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便开始自寻出路,他们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他们虽然名为防御“盗贼”,但当起义军迅速发展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刘氏宗族便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
在这部分人中,以南阳地区的刘縯、刘秀兄弟最为典型,刘縯兄弟二人也都是南阳地区拥有大片土地的豪强地主。王莽夺取汉政权、排斥刘氏宗室,特别是实行“王田”“私属”以及“五均”“六筦”等打击豪强的措施,严重地侵害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和他的哥哥刘縯,顺应历史趋势,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刘縯自不必言,他早就立志反莽,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一直没能如愿。
现在各地义军风起云涌,他立即开始招兵买马,准备起义。刘秀与哥哥相比,要稳重一些,他当年从长安狼狈归来,其中酸涩的滋味,唯有天知、心知,好在刘氏一姓皆削职为民,大家只是愤愤不平,没有嘲讽。
与新朝仕途绝意的刘秀,在太学里已通经书大义,又潜心新朝历史。他重操旧业,勤于稼穑,买卖稻谷,奔波在商旅路上的刘秀,集中精力搜集王莽发迹史。他静观势态的发展变化,以便乘势而起。
地皇三年,南阳饥荒,拦路抢劫到处都是,老百姓再也生存不下去了。刘秀与家属只好到新野避乱,住在姐夫邓晨家里。
邓晨乘机对刘秀说:“王莽悖乱暴戾,这是上天要他灭亡的时候了。从前在宛城聚会时,说过的话,当是会在你身上应验这件事情吗?”刘秀笑着不答话。
到姐姐家住,不能天天混吃混喝,刘秀决定到宛城贩谷。这时的宛城气氛异常紧张,素有好商贸的宛市一片慌乱,对刘秀来说,窥视社会的败乱,或许比贩谷更花费心思。
一向奢侈豪华的玉街,却显得十分反常,大白天关着铺面,那些价值连城的玉雕不翼而飞了,琳琅满目的珠宝也藏匿了,只留下些小狗小猫之类的玩物。再看那些大商贾的脸,都充满了惶惑和恐惧。人们都在窃窃私语,不知在谈些什么事。
刘秀注意到市井之上,那些达官贵人没有出来游玩,仕宦的竹轿不再横行市井了,奔驰的马车也很稀落,宛城显得十分冷落可怖。刘秀心头不禁涌出一股说不清的欣慰和满意。
刘秀一向敬佩伍子胥的才华和意志,身遭囹圄,避难吴国,脱颖而出,辅佐公子光夺得王位,整军经伍,五战克郢,鞭挞了平王尸,为父报了仇。可惜刘氏缺少如此英雄,能鞭挞王莽的英雄。
刘秀从长安返乡之后,一直打算给伍子胥作传,以做自己的楷模,只因穷于应付生计,便搁了浅。他很早就想去瞻仰一下伍子胥的故居,一直未能如愿,今日正好去看看。
刘秀拐入一小巷,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那些破帽遮脸的小商贩、衣衫褴褛的渔猎之人,显得特别高兴,叫卖声也高亢很多,一直不敢摆出的渔猎之物,今日特别多,价格也便宜,人们争相抢购。
刘秀边走边想,百思不解,抬头却见申伯亭前挤了许多人,人们议论纷纷,兴趣盎然。刘秀挤进去,只见亭下摆了一幅用小篆写的《讨莽檄文》,上写:
好汉上了绿林山,
不怕朝廷不怕官,
无钱官府送,
无粮豪绅抬,
举刀不杀无事人,
杀王莽,杀酷吏,
杀尽人间不平事,
杀尽不平享太平。
天凤四年秋月
刘秀一时高兴得读出声来,似乎要把这几句顺口溜化于心中,正看得兴趣极高之时,忽然觉得身后有人挤来,待要回头看个明白,胳臂已被两人架住,身不由己向前奔跑。刘秀想要挣扎,身子却被死死钳住,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