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又一个巨人站起来了

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兴奥森小镇的庄园里,伴随着响亮的婴儿哭声,一个男孩“呱呱”坠地,虽然没有记载当时出现什么异兆,但确实是这个男孩改变了世界。

疲惫的母亲看着这个男孩子,幸福地笑了,这是她的第二个孩子,她给这个阳离子取名叫奥托·冯·俾斯麦。她在心里默默地祷告,乞求万能的上帝赐给她的孩子幸福,让他平安长大,快乐生活,没想过让他当上什么政治家。俾斯麦的父亲叫费迪南德·冯·俾斯麦,早年当过军官,退役后成为一名庄园主,平日里经常与友人打打猎,喝喝酒,日子过得快乐而且安逸。俾斯麦的母亲17岁就嫁过来,那时费迪南德·冯·俾斯麦己经35岁了。母亲的娘家在市区,是中产阶级家庭,所以养成了知书达理,文雅大方的性格。

一晃,小俾斯麦长大了,在这期间,母亲又给他生了个小妹妹。渐渐长大的小俾斯麦极其聪明,极其机灵,而且有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智慧。总是能作出来让他的父母亲惊讶的事来。父母亲看到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成大器,都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母亲则希望他成为优秀的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

小俾斯麦8岁那年,父母决定对他好好培养,就把他送到柏林小学读书。在这里小俾斯麦倍受欺负和白眼,他的同学都生长在资产阶级家庭,瞧不起他这个乡下来的“土包子”。这让他懂得了什么叫不平等,也尝到了从未有过的痛苦。这些痛苦在他的幼小心灵里牢牢扎下了根,也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他发誓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有学问的人,一个人上人。

转眼四年过去,俾斯麦12岁了,他长高许多,也成熟许多。进入中学后,受同学排挤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但他己不以为意,更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认真学习。经过刻苦努力,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这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

俾斯麦考入哥廷根大学那年,还不满17岁,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他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上大学时,开始不好好学习了。他经常逃课,变得像一个纨绔子弟,腰间挂着一把剑,牵着一只大狼狗,整天惹事生非。而且,目空一切,脾气坏的很,动为动就与同学决斗,据说在校期间,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后来,在哥廷根大学实在混不下去,转到柏林大学法律系,这时性格虽有所收敛,但仍然混得很差,对学校还是不满意。

好不容易熬到毕业,走出校园,俾斯麦成为了一名律师,但他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也不想一辈子就只帮助人打官司。他想转入政界,于是开始投考政府的官职,并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这时的俾斯麦也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他开始频繁出入社交宴会。

在一次社交宴会上,俾斯麦眼前一亮,一个妙龄女子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小姐身材高挑,漂亮迷人,气质优雅,一看就是一位贵族女子。

俾斯麦一下子坠入爱河,他望着这位小姐,眼睛里充满爱意。宴会快要散了,俾斯麦鼓足勇气,来到小姐面前,和小姐攀谈起来,他们谈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理想,最后,俾斯麦深情地表白“我爱你”。小姐被俾斯麦渊博的知识和潇洒的气质征服,接受了他的表白。俩人一见钟情,很快结下婚约。

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俾斯麦非常高兴,俩人频频约会,感情也迅速升温,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这时俾斯麦却不安起来,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心里,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原来,他当小书记员的薪水很低,他没钱支付婚礼上需要的大笔资金,他决定冒一次险。

俾斯麦垂头丧气地走出赌场大门,站在赌场外,眼睛死死地盯着大门,手摸着空空如也的口袋,一动不动。懊悔的思绪弥漫他的全身,他连自杀的心情都有,他知道,他的爱情完了。俾斯麦想以赌博赚钱,但他时运不济,不仅输掉所有本钱,还欠下了很多债务。果然,小姐很快听说了这件事,也很快取消了婚约。

俾斯麦失去了爱情,非常痛苦,但是他没有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他还是和这位女子没有缘分。嫌贫爱富的小姐看上了一个军人的钱,跟那位富有的军人走了。

经过两次恋爱失败的俾斯麦极度痛苦,在这个城市里他除了欠债一无所有,也没有必要在这个伤心之地待下去了。他收拾行李,回到家乡。

俾斯麦回到家乡后,分到了他应得的那份财产,准备也像父亲一样,当一个庄园主人,过平稳的农耕生活。可俾斯麦从来就不是安分的人,更不是一个软弱的人,农耕生活只是他的一个小小插曲,是他安抚心灵伤痛的一个手段。他还要实现他的远大理想,再次步入政坛。步入政坛,使俾斯麦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他借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运用智慧,成功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

1847年5月,俾斯麦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他只有33岁。爱情再次来到他身边,同年,俾斯麦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1848年,普鲁士爆发了一场革命,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后,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1862年春,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

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

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这位历史的巨人正式登场了。

1862年以前,德国还不能称之为“德国”,整个德意志支离破碎。

在这块土地上,挤着大大小小350多个小国家,小国家们互相排挤,战祸连绵,生灵涂炭。因为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聚在一起,在国际上也发挥不了重要作用,还经常受邻国法国的欺辱。并曾经一度成为世界列强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势力争夺战的战场。

“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这样评价过德国。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也这样辈怆地反问。

1618年,被分裂成新教和旧教的德意志内部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周边的几个国家也加入了进来,奥地利支持旧教,丹麦、瑞典支持新教,西班牙支持天主教。法国怕奥地利的势力因此坐大,成为丹麦、瑞典的后盾,也加入战斗。德意志的地盘成了欧洲强国比武的战场。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场战争使德意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死于战祸。整个国家也被弄得遍体鳞伤,一片废墟,成为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从此沦为欧洲二流国家。

这场战争从1618年开始到1648年结束,持续了30年,所以被称为“三十年战争”。这对于德意志来说,这30年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这场战争,把日耳曼人分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

过去日耳曼帝国曾经一度是西方世界的屏障,对抗阿拉伯人、诺尔曼人、匈牙利人、蒙古人的万里长城。现在日耳曼却变成异族的战场。日耳曼巳经没有了自己的海岸线。波兰、瑞典、丹麦和法国都占领了他的领土的一部分。

德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正在欧洲的中央。所以日尔曼人到处都面对着异族侵入的威胁,他们对这个位置带来的危险特别敏感。当其他的民族都能向海洋发展时,日耳曼却完全被封锁在内陆之中。

这也是日尔曼人特别缺乏国际政治方面的人才的原因。

德意志国家的分崩离析,在欧洲的中央形成一个权力真空。这对于其他的欧洲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如果这个国家没有分裂,路易十四也不可能在欧陆上制造战祸达四十年之久;拿破仑山不可能从马德里打到莫斯科。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欧洲战争中,日耳曼不仅一再成为浴血的战场,而且日耳曼人的血液也经常为其他民族的利益而洒在战场之上。

德意志南部是有着“神圣罗马帝国”之称的奥地利,北部是普鲁士。普鲁士公爵腓特烈·威廉一方面征服邻近的小国,一方面压制其它地方贵族们的势力,普鲁士国家逐渐强大起来。1709年,他的儿子正式宣布成立普鲁王国,定都柏林,自称“腓特烈一世”,加冕为普鲁士国王,这个国家在日耳曼民族中真是有一枝独秀之感。

经过将近百年的奋斗,普鲁士终于被列入欧洲大国之林,成为德意志最强大的王国。其实力甚至能够与南部的奥地利相抗衡。但是直到1815年,普鲁士也还只能算是欧洲大国中的最后一名,还受到法国的欺压。

如果普鲁士要想重振帝国雄风,前途似乎十分遥远和艰巨。但是说也奇怪,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日耳曼在普鲁士领导之下,居然结束长达六百年的不幸历史,而走上了统一和富强的坦途。这几乎可以说是奇迹,但此种奇迹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这个人就是俾斯麦。1862年9月,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充满激情地说:“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威廉一世当上普鲁士国王之后,任命俾斯麦为相,毛奇为将。威廉一世是具有伟大性格的君主,毛奇也具有杰出的军事天才。但归根到底,运筹帷幄的功劳还应该归于有“天下奇才”之称的俾斯麦。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俾斯麦在政策领域中从不作刻板的设想,他是随时保持几个不同的目标,并尽量利用一切机会。他曾经说过:当我们尚未听到上帝在历史中的足音时,除了等待也就更无其他的事情可做;但是只要一听到了我们就必须向前跳跃并尝试抓着他的袍角。

国王也曾经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和议会的冲突仍在继续。但他是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为普鲁士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那就是完成德意志的统一的大业,这样既能转移议员的视线,还是一个功在千秋的好事。很快,他便制定计划,开始向他的目标前进。

正如他所认为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他决定通过战争来完成统一大业。

1864年初,俾斯麦经过详细谋划,发动对丹麦的战争。丹麦是德意志的北邻,经常对德意志指手画脚,这也让俾斯麦很烦,所以他第一个就要解决丹麦。

机会说来就来,在1861年,丹麦国王就想接管普丹边境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这两个州的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俾斯麦不会让丹麦人得逞的。他己经做好充足的准备打这一仗。首先和其它各国沟通,确保如果普丹开战,他们不会干涉,然后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

丹麦招架不住普鲁士的进攻。1864年10月30日,和普奥两国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丹麦放弃两地。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这也为普奥战争埋下了伏笔。

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他为了在欧洲孤立奥地利,作了一连串的动作。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

1866年4月8日,俾斯麦又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奥地利也真给了普鲁士一个借口,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想睡觉,就有人给送枕头”。这个“枕头”还是奥地利亲自给送的。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俾斯麦抓住了这个机会,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也就是腓特烈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6月份就对奥宣战。意大利也依据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战事进行的很顺利,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7月3日,普鲁士军主力和奥军主力在萨多瓦迎头相撞,当时普鲁士军队29.1万人,奥地利军队23.8万人,人多的一方占了便宜,人少的一方没有悬念地战败了。

而这时俾斯麦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政治家天才。在击败敌人之后,他没有乘胜追击,却决定与奥地利讲和,尽量安抚奥国人,曲意交欢。

并且为了不伤害奥国人的自尊心,也不让普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维也纳。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

8月23日,普奥两国签订《布拉格条约》,普鲁士不为己甚,表现得相当大度,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因此,尽管奥国败在俾斯麦的手中,却对他并不怨恨,最终变成了德国的忠实盟国。

奥地利很快履行了《布拉格条约》,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也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两次战争,普鲁士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达到了预期效果。但在德意志南部,许多小邦国还控制在法国手中,俾斯麦认为有必要和法国打一仗,一是为德国统一,还有就是要报60年前的一箭之仇。

1870年,俾斯麦就要发动普法战争了。他对他的国民说“德意志的国民们!难道你们己经将受到拿破仑欺辱的那段历史抛之脑后了吗?在拿破仑的军队面前,德意志为什么会那样软弱?那是因为德意志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力量无法集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对于俾斯麦来说,战争是早晚的事,只是要有一个合适的机会。

战争的机会总是很多,没有机会也可以制造出来。普奥战争结束后,法皇拿破仑三世对俾斯麦提出要求,割让莱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的部分领土,作为对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守中立的报偿。

俾斯麦都快笑出了声,他理所当然地断然拒绝。他好人做到底,大造声势,告诉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诸邦政府:拿破仑三世要作他们的新主人,他要把你们合并到法国了。巴伐利亚和南德诸邦非常恐惧,惶惶无主。这时俾斯麦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和它们缔结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条约。他己经看出来了,在这种情势下,只要打一场普法战争就可以激发南德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动它们与北德联邦合并。

这时,正好发生一件事,也加快了战争的进程。1870年7月初,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去西继承王位。法国担心普西联合反法,怕他们实力大增,于法国不利,而极力反对,但也并没有起作用。

拿破仑三世看到普鲁士这么不听话,就想要教训一下这个他不太看得起的国家。愚蠢的他没作任何战争准备,他以为普鲁士真的是一只病猫,根本不堪一击,甚至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他也忘记了他老祖宗的话:普鲁士是炮弹里孵出来的。

1870年7月19日,狂妄的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皇宣战后,法国随即编成八个军,约22万人的作战部队,快速向法德边境地带集结。拿破仑三世亲任总司令,想真的去柏林散散步。勒布夫为总参谋长。

法国的战略是先发制人,夺取法兰克福,逼使普鲁士屈服。

但普鲁士也作好了充分准备,集结了三个军团,约47万人,在人数上就占了相当大的优势。也是国王威廉一世亲任总司令,毛奇为总参谋长。普鲁士的战略是以优势兵力,集中向阿尔萨斯和洛林进攻,在边境线就将法军击溃,再继而进攻巴黎,逼使法国投降。

双方剑拔弩张,都想把一拳把对方打倒在地,置之死地而后快。1870年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率先向普军进攻,拉开了战幕。但法军如此差劲,只坚持两天,“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也同样适用于法国人。

上帝好象不管他的法国子民了。8月4日,普鲁士军顺利击溃法军,进入反攻阶段。法军在其余各战场也相继失利,被迫退守国境,转入防御。

8月中旬,法军已被普军一分为二,一部由巴赞元帅的莱茵军团共17万人被普军包围于麦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12万余人在8月30日与普军激战后被逼退守色当。

9月1日至2日,普法两军于色当进行决定性的大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色当会战”。

9月1日上午,普军占领了符里济、栋舍里等地,成功切断了法军西撤的道路,并从后堵截住法军。中午,普军完成对法军的全面包围,并进行强烈的炮击,法军死伤惨重,丧失了战斗意志。下午,法军数次突围,但均告失败。

下午4时半,被围得象铁桶一样的法军一筹莫展,从将军到士兵都毫无战意,被普鲁士的大炮吓破了胆。而普鲁士的士兵却越战越勇,包围圈不断缩小。拿破仑三世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投降,派人给威廉一世送去了投降信,“愿将他的佩剑交到陛下的手中”。

9月2日,拿破仑三世正式率8.3万官兵向普军投降。一队队的法国士兵低着头,来到指定的投降地点,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武器,一些人在掩埋他们同伴的尸体。悲怆、愤懑的情绪充满每个法军士兵的心中。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12.4万人,普军只损失了9000多人。色当战役后,法国败阵,法国举国哗然,资产阶级趁机在法国国内发动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国民政府。普军并没有停止他们前进的脚步,继续向法国推进,包围巴黎。巴黎市民在饥寒交迫中入拚命抵抗,把城里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不要说猫、狗了,就连老鼠都没能逃过这一劫,最后,连动物园的大象都被饥饿的市民吃掉了。

1871年1月29日,法国再也坚持不下去,终于向普鲁士投降了。巴黎南郊的凡尔赛宫富丽堂皇,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这里举行了加冕仪式,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并与法国签订了初步和约,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款50亿法朗。

这场战争,对于法国来说,简直就是莫大的侮辱。在这之前,法国从来没有国为战争失败而被占领过巴黎。这次竟然被小小的普鲁士打败了!为了洗刷战败的羞辱,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法国国民,积极投入到捐款的活动中。有些乡下的妇女,甚至将自己的结婚戒指都上交给国家。

短短的几个月内,法国竟然奇迹般地聚集了50亿法朗。这让俾斯麦都感到很惊讶,按他的本意,是让这笔沉重的债务拖住法国,让它在几年内无暇他顾。但这次,在法国的民族自尊心面前,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作战的动机不一样,但都想进行这场战争。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况,经济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普鲁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决心用武力来统一德国,并实现德国称雄欧洲的梦想。德国为完成统一及争夺欧洲霸权,普法战争就是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对于法国来说,它不想看到德国的统一,并极力阻挠。拿破仑三世梦想恢复拿破仑帝国的版图,谋求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的崛起,使法国在欧洲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于是法国千方百计阻止普鲁士统一南部四个邦,并企图通过对外战争,缓和国内矛盾,称霸欧洲。战争使法国和德意志两国的国民感情进一步破裂彼此之间就像是世仇一样。这样敌对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百年以后。这场战争后,欧洲格局发生改变,以前都是英国、法国两家说了算,现在,整个欧洲处在了英国、法国、德意志三大强国的势力之下。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以前的老对头,也像老死不相往来的猫和狗一样,握手言和了。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举行盛大的加冕仪式,继德意志国皇帝位,宣布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好像变魔术一样,一个欧洲最不争气的国家终于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德意志帝国终于长成了一个巨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