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俾斯麦的内政外交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为普鲁士国王,他以俾斯麦为相,以毛奇为将,到1871年即已顺利完成其统一国家的伟业。诚然,威廉一世的确具有某种伟大的性格,而毛奇也曾的确表现其军事天才,但归根到底,运筹帷幄的功劳还是应该归于俾斯麦一人。

俾斯麦这个人可以说是天下奇才。他手创德意志帝国并非事先有任何预定的计划。他在政策领域中从不作刻板的设想,而是随时保持几个不同的目标,并尽量利用一切机会。他曾有一段高论:

“当我们尚未听到上帝在历史中的足音时,除了等待也就更无其他的事情可做;但是只要一听到了我们就必须向前跳跃并尝试抓着他的袍角。”

时常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应归功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换言之,也就是无情地使用战争手段,因此俾斯麦本人甚至获得了“铁血宰相”的称谓。事实并非如此,俾斯麦不是一个好战之徒,他只把战争当作一种政策的工具。在他执政期中,虽曾发动过三次战争,但是每次都是能发能收,对于武力的使用可谓恰到好处,而绝不拖泥带水。

俾斯麦这个人一经作了决定之后,在行动上就从不犹豫。但他在追求目标时所用的手段极有弹性。他知道如何随机应变而从不固执。所以军事力量在他的手中好像是外科医师的手术刀,只是用来治疗其他药石所不生效的疾病而已。

他还有一个最大的本领即能化敌为友。他在击败敌人之后,与敌人的讲和条件常显得非常宽大,所以尽管敌人败在他的手中,却往往并不怨恨,最好的例证就是普奥关系。为了争取日耳曼民族的领导权,他对于奥国不能不作一次阖墙之争,但是在普奥战争胜利之后,他却立即尽量安抚奥国人,曲意交欢,例如不让普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人维也纳以免有损奥国人的自尊心,最终使奥国变成了德国的忠实盟国。

1871年8月,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中加冕为德意志皇帝,于是帝国终于建立。好像变魔术一样,一个欧洲最不争气的国家终于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所有的欧洲政治家都睁着怀疑的眼睛向柏林看。他们感觉到在获得如此巨大胜利之后,俾斯麦将会有更进一步的野心,正像路易十四或拿破仑一样。

结果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俾斯麦可以说是深通中庸的哲理,知道如何持盈保泰。这也是西方历史中所从未有过的先例:一位政治家在其成功的最高峰时,自动放弃进一步扩张其国家权力的野心,而一心只想作保持和平的努力。他在一封对德皇的密奏中指出德国的统一富强足以招致全欧的畏忌,所以今后德国必须不再作任何扩张的企图,而以维持现状为满足。

自从三战三胜之后,德国的将领们不免得意忘形。他们曾一再建议对法国和俄国发动预防性的战争。但是军人却都受到了俾斯麦的抑制,他坚决表示只要他还在执政,这样的冒险决不在考虑之列。无论有任何国际危机发生,俾斯麦从不作混水摸鱼的打算,而一心只想作息事宁人的努力。

所以当时的伦敦泰晤士报评论说:没有任何其他的欧洲国家,在行为上能像德国那样的明智和谦恭,德国在欧洲的确已发挥协调和节制的作用,并且经常运用其巨大的军事实力来吓阻任何扰乱欧洲和平的企图。

照俾斯麦看来,德国的地理位置和狭小的面积使扩张政策成为它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包袱。其一切的政策都是以此种观念为基础。虽然军事的考虑迫使他犯了其毕生中一次重大外交错误,即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五分之一的洛林。但在战后,他还是尽量地设法冲淡法国人的仇恨。

这位德国首相一再向法国政府保证,他将倾全力来支持法国在全世界各地的一切活动,以使其所获的利益可以超过割让这两个省区的损失而有余。因此,由于他的支持,法国始能在非洲和亚洲建立其海外殖民帝国。事实上,法国的总统格里维在1883年曾经宣称他深感战后十三年来俾斯麦对法国的恩德。

尽管俾斯麦已经倾全力来安抚法国,但他又知道要想使法国人彻底放弃复仇的念头谈何容易!所以他也就想尽一切方法来使德国对法国具有安全的保障。专凭法国本身的力量,那是永远不够资格攻击德国的。所以关键就在于阻止法国争取同盟国。俾斯麦认为如果有一天法国感觉它可以依赖俄国的援助,则战争也就会终难幸免。

所以,在他执政时,俾斯麦用尽心思设法维持德俄之间的良好关系。不过,他又深知如果一切都顺从沙皇的意愿,则那可能是争取俄国友谊的最坏方法,因为俄国一向把和顺的同盟国当作其附庸来看待。要想和俄国保持友好关系,唯一的方法就是与俄国在东欧的竞争者奥国,形成更密切的联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