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学习是美国人的心理需求,使得渴望与我们民族的特性混为一谈,也不能安静、认真地学习了。有人曾到我办公室,问我可不可以传授他们三个月的知识。如此写出来,不知你是否会相信做到?他们也不是犯傻。每所大学都存在这个问题,也都在找捷径。毋庸置疑,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但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实践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没有认真学习的方法奏效。
现实中,有不少的人希望“马上就能聪明”,可是他们的知识有限,以致产生许多问题。美国年青人都是几件事同时做,像参加高尔夫球、羽毛球运动,听音乐,阅读报刊,学习宗教文化和航空学。只有天才知道他们对什么不感兴趣!而对于从事的活动来说,根本没时间去认真研究其中的内涵。如此这样,等到成年后,他们也学不到多少知识。
在国内,“文化俱乐部”已经出现。欧洲人旅行到美国时,俱乐部的人通常都会发出粗野的狂笑。“文化俱乐部”便以一种无聊的方式来表现。这些活动的参与者,都希望与博学的人接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学到东西。女士们聚在一起,听听讲师讲述新出的小说和戏剧,有时也会引用报纸上介绍文章之类的话。接下来,停止聚会,开始玩桥牌或台球。这些幼稚的女士看起来有文化的地方,就是整天口若悬河地聊天。父亲把新来的巡检员带回家吃饭时,母亲将新书和室内装饰,这些都给巡检员一个很不错的人印象,而事实上,这没什么意义。
那么还有个非常令人惊讶的事实:只要再多一些时间,只要态度再认真点,只要运用学习艺术,那些想“马上就能聪明”的人,肯定会了解这本书真正的用途。
在美国人中,我们看到了“马上就能聪明”这种倾向的一面。我认为,这是对渴望成功的条件反应。若真是如此,我们应持赞同的态度。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些人往往只喜欢过去的知识,只购些古代大师的名画、书籍之类,只仰慕赞同前些年的理想及对理想的追求。在富裕的人群中,有人在想建法国城堡,甚至追求工艺精细;有人在洛杉矶想建12、13世纪摩尔国王建造的爱尔罕布拉宫,这都是冲动所造成。那些贫穷者,倾向于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经典作品的赞美,对古代诗歌、天文、哲学的深入研究而表现出来。在实现过程中,他们还坚信: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成了最完美、最确切的真理。他们的文化信仰却遭到了美国建筑的破坏。他们总认为,未来已无法与以前的繁荣时期相比了。
这种文化不利社会进步。因为“东半球”的人所理解的文化与我们的自身文化不相符。美国人永远也无法接受它。为了更清楚地解释,我以托玛斯·哈待访美时所写的精彩片段为辅助性的解释:
我努力地在寻找着现代的海岸,
它是成熟的海岸,这不用多疑。
在那里,新的科学领域没有受到时代的约束。
人们的泪滴,
已经洒落于数百年的岁月中。
那么,“东半球”的哲学艺术家对新大陆会莫名其妙地产生恐惧呢?下面就是他给出的答案:
因为古老的土地很像个古墓
上面刻画的是死去的人的手印
世界的结束也记录着
尽管我的生活不算精彩
我却执著于多姿多彩的生活
让现代的空间充满过去的味道
凭借他们的经验为自己利用
可想而知,生活在过去的人多么可怕,沉浸于古代欧洲文化中的所有人也会是这样的。这种可怕的现象是怎样慢慢侵入你的思维呢?是什么东西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只有一个理由:在年幼时,便向往破旧的城堡、老兵的伤痕累累、古色古乡的道路、督伊德教祭司举行的仪式以及狂怒的海面,西班牙人从这海面上把他的舰队送走,在这个野蛮时代的记忆里,他只领略到美丽的一面。太着迷于过去,并将这段历史归于自己。他的生活也就是以前的人的生活。
如人们所想,这便是文化的经典之处。这就是偶像,是经过专业培训和制度化的东西。偶像的传播首先是通过学校,其次是教堂。人类所获得的道德感和早已逝世的名人都是从这里进行的。与国家、政府、爱国精神、艺术和哲学相关的东西都源于那里。这些影响在起初是没有可观的价值。但由于时代的渐渐磨炼,这种影响有很大的改善。
从某种意义来说,“文化人”是个纯真无邪、心地善良、想像力极为丰富的孩子。他会觉得,看卢浮宫里法国画家鲁宾斯的绘画,要比崇拜美国近代画家温斯罗·霍莫或洛克威尔·肯特更为尊贵。他很喜欢意大利的风景,更多的赞美是古迹的特有价值,而不是本身的魅力。他所喜爱的古陶瓷,不是看重于它的颜色和线条,而只因为它的出土地点和时间。他花很多时间去破败不堪的古教堂那里,那里的雕刻和绘画都非常有特色,他也很欣赏那些丑陋的雕像和壁画中的文化。
因为他思想全部沉浸于幻想中,而不是现实生活。在幻想中,那些最古老的形体特征都不相同。此外,他的幻想是没有价值。更不会引导说:“喂,我们到哪儿去?”而后开辟一条精神之路。与此相反的是,这些杰作中所夹杂着都是英雄的事迹、歌唱和口号,他们早已离开人世。
我们都很清楚托玛斯·哈待这样的人,像他这样的“文化人”总想把英雄的事迹化为己有。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事。他与蒂姆内特神父一样,对英国人进行一番嘲笑:“他们的胡须修整得如同爱德华二世或乔治五世的胡须,从此再也不是你本人了。”无人能将自己变成过去那些时代人的经历,要么你就是失去了灵魂。他也许能苟延存活下来,但实际上他已经自我毁灭。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要想对13世纪人的思想和事迹有所模仿,就如企图运用他们的思维模式、信仰一样,况且这是不可能的。
这种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幻想,但对你的学习和思考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环境长大的人,会变成非常保守的人。有人评价,这类人物“从不去学习,但也从不会忘却。”他急于搜索古人的踪影,从而化身于他,这样的话就会彻底失去自身价值。只要这样一直执迷不悟,他会自动失去身边的义务和责任。他们是紧密相连的。
虚弱的人受到恶意的评论会悲伤落泪。现在的美国人也许会对学习艺术强烈渴求,但那古代历史、著作、热情及对英雄纪念碑都要放弃呢?我们不谈什么罗浮宫,生活是不是会更好呢?这样的体制是不是有点残酷,在它的统治下,新一代会衰落吗?
若不进行深入的研究,我想这些问题怕很难解决。有一些学者将古代的东西给丢弃,我是极力反对的。一旦你全部放弃,那你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还必须对它们重视起来,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些,认真对待学习。
依我看,应该让现代人多学习历史及古代留下的宝贵知识,从中汲取知识的精华,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也让他们学习童话故事《鹅妈妈》和《格林童化》。让他对自身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并懂得当今时代欠缺着这种价值。让他对著名战役、移民运动、侵略行为、社会制度有说感知和评价。不光是让他们了解古罗马的昌盛。与此相反,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那些愚昧行为,及丑恶的皇权制度。造成这样的因素,包括无知、蒙昧、迷信、荒谬、奸诈,以及气候影响、沙漠恶化、山羊对绿色植被的破坏、风沙袭击、疾病的传播,及那些将要灭绝的动植物。
说了这么多,还应该了解:虽然古罗马的精神和智慧在当时可能起到了作用,但人类总是不断向文明时代发展,此刻帝国时代的力量却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现代角度看,新的文明未到来之前,古罗马文明定会走向灭亡。为何这样来讲呢?我认为,古罗马的统治和财富的基础,则是人们的唯命是从,从根本上来看,他什么都没有。对他们来说,永远都不会有古罗马,就连墨索里尼也找不到,这样也许是件好事。
依此态度,倒不如让新一代的学者以抛弃旧思想的态度学习过去。在吸取过去的智慧后,再让他以积极地向上的态度,刻苦学习新知识、现实的知识、重要的知识。从整体上讲,在18岁之前,怎么学都是可行的,而在21岁时,最适合学习古代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