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设下巧计除掉鳌拜

康熙登基时,不过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即使他后来亲政的时候也只有十六岁。因此,康熙的成长和争取最高权力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他的第一个强大对手,就是四大辅臣之一,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的鳌拜。顺治帝临终前,亲自从直属皇帝的上三旗中选定了四名亲信大臣辅旗,遏必隆、鳌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再出现类似多尔衮专权跋扈、侵凌皇权的现象。

满族宗室贵族还保留着很大的特权,特别是皇帝年幼的时候,国家政务都是由宗室诸王摄理。但是宗室诸王摄政权力过大,容易擅权越位,威胁统治秩序。顺治帝亲身领受过多尔衮的教训,因此临终时留下了自己最为亲信而又非宗室的大臣,既能辅佐幼主,又不会有篡夺之祸。

然而,后来的事实表明,这种做法同样有危险,如果不是孝庄太皇太后的果决和康熙的聪敏,清王朝仍旧无法避免一场残酷的内讧。四大臣中,索尼、遏必隆、鳌拜,原来是清太宗皇太极旧部,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备受信任。皇太极死后,他们忠心为主,一致拥立皇子福临即位,粉碎了多尔衮和多铎兄弟夺权的图谋,给予了孝庄太后最大的支持。

顺治初年,他们因为不肯追随多尔衮而多次遭受打击,直到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才得以复职。他们是经过多年考验的股肱之臣,因此,他们得到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信任而迅速升迁。

索尼被晋升为一等伯,任内大臣,总管内务府;遏必隆袭封一等公,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鳌拜晋为二等公,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而另外一位,则是原属多尔衮心腹的苏克萨哈。但在多尔衮死后,他率先揭发多尔衮的问题,因此得到了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信任,被提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正白旗直属皇帝以后,苏克萨哈晋二等公,任领侍卫内大臣。这样一来,苏克萨哈同样是皇帝的心腹。

不过,任命他为辅政大臣,还有权力制衡的考虑。苏克萨哈是正白旗的代表,如果辅政大臣中没有正白旗的人,对于稳定大局是不利的。但由于苏克萨哈的特殊身份,以及多尔衮时代留下的正白旗和两黄旗的积怨,也给后来埋下了祸根。

越到后来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其祸首就是鳌拜。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他的叔叔费英东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人之一,被列入开国五大臣。鳌拜自幼弓马娴熟,长大后,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崇德二年,也就是1637年,鳌拜参加皮岛战役。皮岛守备森严,清军久攻不下,鳌拜请求自己担任先锋,发誓说:“不得此岛,誓不回来见皇上。”于是,他驾船横渡海峡,直冲敌阵,大叫着奋力冲杀,一鼓作气,登上城墙,打败敌兵,攻克了皮岛。皇太极对他更加欣赏,封他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就是“勇士”的意思。

在清军争夺东北和入关的多次大战中,鳌拜都立有大功。崇德六年的松锦会战中,他用大清最不擅长的步兵战败了明军的步军营,取得首功。明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来援,鳌拜率先冲锋陷阵,连打了五次胜仗。明军溃败,鳌拜奉命追杀,又获全胜。

崇德八年,也就是1643年,鳌拜随阿巴泰征明,入长城,围北京,攻略至山东兖州、临清而返。

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清兵入关,考核群臣功绩,鳌拜“以忠勤勠力,晋一等子”,随亲王阿济格征湖北,打败李自成起义军,又随豪格攻入四川,大败张献忠部,“斩献忠于阵”。他生性勇猛,作战奋不顾身,被称为“第一巴图鲁”。

皇太极在位时,对鳌拜非常喜欢,引为心腹,而鳌拜对他也忠心耿耿。皇太极死后,在由谁继位的问题上,索尼和鳌拜等正黄旗、镶黄旗将领坚决维护皇太极一系的地位,顶住了多尔衮兄弟的威压,最终推举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这样一来,他就又拥戴有功,深受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信任。因此,顺治帝病逝,他才会被任命为四辅臣之一。

但是,由于鳌拜好勇斗狠,为人专横,便被排到了四人中最末一位。四大辅臣中,索尼的资格最老,威信最高,因此位于四辅臣之首,但年纪老迈。苏克萨哈才干超群,位列第二。遏必隆是开国五大臣额亦都之后,屡立战功,与鳌拜交好,同为镶黄旗。

鳌拜名列第四,但为人最为强悍,他见苏克萨哈爵秩虽然低,班次竟居第二,仅次于索尼,一旦索尼死了,苏克萨哈有可能依次递补,代替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鳌拜对此耿耿于怀,两人遇事争吵不休,积怨成仇。鳌拜便利用黄白旗之间的矛盾,在三旗内部挑起争端,借以打击苏克萨哈。

鳌拜首先翻起了旧账,他重新挑起多年前圈占北京附近田地时,多尔衮利用权势造成的黄白旗之间的矛盾,要求重新圈换土地。这一提议得到了在多尔衮时代受到压迫的两黄旗大臣的支持,就连索尼和遏必隆也随声附和。鳌拜见有机可乘,便唆使两黄旗的旗人向户部呈文,要求把遵化、迁安等地的正白旗屯庄改拨镶黄旗。

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圈地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康熙三年朝廷已经下令禁止圈地,因此便奏请朝廷,驳回了鳌拜等人的换地之议。苏纳海本身就是正白旗人,他的奏疏引起了鳌拜的愤怒。他发动党羽,采取各种办法诬陷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等反对换地的官员,将三人逮捕治罪。年仅十三岁的康熙没有应允,鳌拜竟然假传圣旨,捏造苏纳海三人“迁延藐旨”“妄行具奏”等罪名,把三人处以绞刑。这个举动震惊了朝野,弄得百官人心惶惶,人们都看到了鳌拜的专权跋扈,因此纷纷要求皇帝亲政。在百官的推动下,索尼等在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农历三月,奏请皇上亲政。六月,索尼去世。七月初七,康熙亲政。

到了这时,鳌拜本应该见好就收,但他自恃功高,加上索尼已死,无人能控制他,他根本就不把十四岁的皇帝放在眼里,反而有恃无恐,妄图攫取启奏权和批理奏疏权,成为真正的宰相。

苏克萨哈则是个明白人,他见皇帝已经亲政,便不愿与鳌拜同流合污,坚决抵制鳌拜的卑劣行径。鳌拜对他更加痛恨,必欲置之于死地。他见鳌拜的权势很大,自己无法与之抗争,便打算退出权力中心。在康熙亲政的第六天,他就以身有重病为由,上书要求去守先皇帝的陵寝。己隐退的举动迫使鳌拜、遏必隆也一并辞职交权。

而鳌拜早就想对苏克萨哈下手,在康熙虽然亲政但还没有掌握大权的时候,他决定借此除掉苏克萨哈。他抓住苏克萨哈在要求去盛京守先帝陵寝上疏中“如线余生得以生全”这句话,大做文章,以皇帝的口吻指责说:“……苏克萨哈奏请守陵,说‘如线余生得以生全’,不知道受了什么人的逼迫,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这让我很不解。”

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具奏。”

七月十七日,鳌拜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二十四款大罪,议定之后向皇帝奏报,称苏克萨哈存有异心,大逆不道,应将他与他的长子、内大臣查克旦都五马分尸,其余子孙,无论已到年龄未到年龄,都一律斩首。

康熙坚决不同意鳌拜的意见,但是鳌拜连日强奏,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最后康熙只把对苏克萨哈从分解肢体的酷刑改为绞刑,其他都按其原议行刑。康熙刚亲政就被鳌拜来了一个下马威,他对这个权臣的跋扈也看得更清楚了。但羽翼未丰,暂时还无法用强,他不得不隐忍待机。鳌拜则认为康熙软弱可欺,于是更加得意忘形,越来越肆无忌惮,他结党营私、擅权乱政,把自己的儿子和亲信安插在内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

辅国公班布尔善死心塌地地依附鳌拜,结党营私,利用权力擅改票签,决定拟罪、免罪,处心积虑地配合鳌拜杀害苏克萨哈。由于帮助鳌拜排除异己有功,他被鳌拜提升为领侍卫内大臣、秘书院大学士。

正白旗副都统玛迩赛更是个谄媚小人,深得鳌拜信任,被提拔为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苏纳海被冤杀后,鳌拜企图把自己的党羽打入户部,控制中央财政,便不顾其他人反对,援引顺治年间曾设两位满洲尚书的旧例,迫使康熙同意将玛迩赛补为户部尚书,又任命其兼任正白旗蒙古都统。

一次过失,将王弘祚革职。康熙八年,也就是1669年,正月,玛迩赛病死,鳌拜又逼迫康熙予以封谥,康熙没有同意,鳌拜竟将他擅自谥为“忠敏”。

鳌拜的亲友更是各个手握重权。他的弟弟穆里玛担任满洲都统,康熙二年,也就是1663年,被授为靖西将军,因为镇压起义军李来亨部有功,升为阿思哈尼哈番。他的另一个弟弟巴哈,顺治时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其子讷尔都娶顺治之女为妻,被封和硕额附。鳌拜的儿子那摩佛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后袭封二等公,加太子少师衔。可以说鳌拜满门显贵。

经过长期的勾结,鳌拜排除异己,发展自己的势力,已经结成了以自己为核心,以穆里玛、塞木特纳莫、班布尔善、玛迩赛、阿思哈、噶褚哈为骨干的朋党集团。他们互相勾结,操纵朝政。他们凡事在家与亲信议定后,才奏报施行,甚至经康熙批准的奏稿,也要带回家去另议,商量对策,再作处理,根本是目无朝廷。

一面培植死党,一面不择手段地排斥异己。很多官员因为违背其意愿,被鳌拜处死。朝廷之中人人自危,无人敢说“不”字,鳌拜已经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对于不附从的官员,鳌拜无不加害。

费扬古是重要的开国功臣,一直与鳌拜不合,他的儿子倭赫及侍卫西住、折克图、觉罗塞尔弼四人一同在御前值勤,对鳌拜并不敬畏。鳌拜为此怀恨在心,伺机加害。

康熙三年,也就是1664年,农历四月,倭赫等在景山、瀛台值勤,私骑御马,又用御弓射鹿。鳌拜得知后,立刻以此为借口将四人处死。并且还诬蔑费扬古对皇上心怀怨望,就将他连同其子尼堪、萨哈连一同处以绞刑,幼子色黑流放宁古塔,还没收了其全部家产,给了穆里玛。鳌拜专横跋扈,朝野有目共睹,康熙更是十分反感。但他还是个少年,无威无势,心里恼怒,也无可奈何,只有隐忍下来。鳌拜总认为康熙归政,仍旧恣意妄为,大臣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这样一来,鳌拜就成了康熙执掌朝政的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因为鳌拜不是一个人,而是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集团,不将其除掉,最高权力就会旁落,甚至有江山易主的危险。除掉他,对于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可以说一点儿胜券都没有。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只能带来祸患。

康熙稳重的性格帮助了他。他没有急于争权,而是尽量控制自己,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有时为了迷惑敌人,他故意顺从鳌拜,给他造成柔弱无能的印象。这样一来,鳌拜更不把他放在心上,始终认为他不过是个懦弱的孩子而已。

实际上,康熙早已在暗中开始准备了。他知道,要当成真正的皇帝,必须除掉鳌拜,除掉鳌拜,必须一次成功,要稳、准、狠,绝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他不动声色,让鳌拜放松警惕。

康熙考虑到鳌拜是顺治的重要大臣,多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网罗亲信,宫廷内外多置耳目,公开缉拿他的话,可能会激起事端。因而首先应当寻找有利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方式,这样才能增加胜券。

为了迷惑鳌拜,康熙下令封赏辅臣,把遏必隆、鳌拜等所有二等公,授为一等公,鳌拜的二等公爵位,由他的儿子那摩佛承袭。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康熙又加封鳌拜为太师,其子那摩佛加封太子少师。

有一次,鳌拜大闹金銮殿后,谎说自己有病,一直不上朝。康熙明知鳌拜有病是假的,但为了稳住鳌拜,还是决定亲自登门去看望他。

一天,康熙带着几名侍卫来到鳌拜家里。在封建社会,皇上到大臣住处对该大臣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鳌拜见康熙不但不怪罪自己,还亲自前来看望,心中也有点儿不安。但他又想到,康熙这人年纪虽不大,心机却不少,他的到来,不可不防。

鳌拜一边想着点子,一边在床上欠了欠身说:“我重病在身,不能迎接皇上,望皇上恕罪。”

康熙道:“重。”

君臣二人有不同的心思,没有多少话好说。康熙说了一些安慰的话,准备起身回宫,忽然看见鳌拜一只手伸到枕头下,脸色有了变化。康熙有了警觉,刚要说话,就见一名御前侍卫急忙走到鳌拜床前,猛一下揭开铺席,一把明晃晃的腰刀呈现在康熙面前。

康熙见到这种情况,吃了一惊。鳌拜脸色蜡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康熙镇静了一下,笑着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刀不离身,身不离刀,是咱们满洲人的习惯嘛。”康熙的几句话使气氛缓和了下来。康熙亲自颁布圣旨,封鳌拜为“一等公”。这使鳌拜更加骄傲。他想,孩子毕竟是孩子,总还是怕我。鳌拜哪里知道,康熙正在制订秘密除掉他的计划呢。

回到宫中,康熙就以下棋为名,经常召索额图进宫。索额图是四辅臣之一索尼的儿子,从小与康熙在一起游玩,身体强壮,很有谋略。后来鳌拜专横,侮辱了索尼很多次,因此索额图早就怀恨在心,经常流露出对鳌拜的不满。康熙要除鳌拜,首先想到了他。

这天,索额图又来到皇宫,康熙笑吟吟地迎接他。不一会儿,侍从太监搬来凳子和小案子,案面上摆着一副象棋。他们分上下坐定,跳马飞象,拼杀起来。

棋艺高超的康熙,今天不知怎么了,特别性急,车马炮长驱直入,逼近对方将城。而索额图却十分谨慎,步步为营。康熙几次要提车“将军”,都被索额图的过河卒子解了围,使康熙不得不转攻为守,康熙称赞他说:“好棋!好棋!”

索额图谦逊地说:“奴才棋艺低劣,只好以卒顶车。”康熙微笑道:“过河卒子能吃车马炮,不可小看。”“奴才正是这个意思。”

康熙眼睛一亮,点头道:“与我的心意一样。”于是,君臣二人暂时停止了比赛,商量起了对付鳌拜的办法。

在一起练习摔跤格斗。鳌拜看见,以为是年轻的皇上贪玩,非常高兴。过了些时候,这班小孩的拳术已练得非常熟练,和康熙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一天,康熙把他们召集在一起,问:“鳌拜是武将出身,武艺高强。”

我和你们都是十多岁的少年,你们是怕我呢,还是怕鳌拜?”

少年们齐声答道:“鳌拜有什么可怕,我们只怕皇上。皇上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康熙见除掉鳌拜的时机成熟,很高兴,心里说:鳌拜马上就要成为阶下囚了。

康熙八年,也就是1669年,农历五月十六日,鳌拜进宫奏事,皇上正在观看少年侍卫练武,只见千来个人正在捉对儿演习,皇帝还在场外指指点点。康熙看见鳌拜来了,故意站起身走进场去,笑着夸奖这个勇敢,奚落那个功夫不到家。等到鳌拜走近他,他摆摆手说:“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说,等我……”

鳌拜连忙说:“皇上,外廷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

康熙这才恋恋不舍地和鳌拜进殿去了。后来鳌拜看见皇帝玩的次数多了,以为皇帝年少好玩,也就不放在心上,反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更有机会独断专行了。

采取行动之前,康熙不露声色地以各种名义将鳌拜亲信派往外地,削弱他的力量,避免发生不测。一切准备就绪,胜券在握,康熙决定行动。这天,康熙借着一件紧急公事,召鳌拜单独进宫。鳌拜一点儿也不防备,骑着马就大摇大摆地进宫来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见鳌拜走来,便威武地喝道:“把鳌拜拿下!”

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响,两边拥出一大群少年侍卫,一齐扑向鳌拜,有的抱腰,有的扯腿,有的拧胳膊,霎时间扭打成一团。

不灵便,同时寡不敌众,不一会儿就被众少年掀翻在地,捆缚起来,关进大牢。

康熙立即下令,命众亲王和大臣调查和议定鳌拜的罪行。众亲王和大臣见十四岁的皇上这么坚决果断,而且不动声色就拔掉了这个天大的祸根,自然不敢怠慢,只用十天工夫便把鳌拜专横乱政的三十条大罪调查清楚,奏请皇上将他处死。

康熙考虑鳌拜过去有功,免了他的死罪,把他革职,长期拘禁。

逮捕鳌拜后,康熙没有忘乎所以。他马上进行了清剿鳌拜党羽的行动,将其一网打尽。但在处理鳌拜一伙时,他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为朝廷的大局着想,有力有度,既清除了鳌拜的势力,又没有影响大局的稳定。辅政大臣遏必隆不但没有起到辅政的作用,反而处处顺服鳌拜,这次也被拿问。经过审讯,也以“不行纠核”“藐视皇上”获罪,共二十一条罪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提出应拟革职立绞,妻子为奴。康熙予以宽大处理,只革去了他太师及公爵的封号。

鳌拜党羽众多,如果斩尽杀绝,势必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极大的动荡。康熙将首恶与胁从者分别对待,对于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泰璧图等核心成员,非杀不可的,都下令处死;对于那些谄附而无大恶的多数党羽,如苏尔马、巴哈等人,都予以从轻处置,从宽免死。这样一来,既惩戒了奸党,也分化、瓦解了鳌拜集团的势力,完满地保证了大局的稳定。年仅十六岁的康熙凭着他过人的聪敏、沉着、果敢和智慧,在最高权力顶峰的博弈中,施展了非凡的政治谋略,不但干净漂亮地清除了鳌拜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彻底清除了反对势力,而且稳定了大局,真是难能可贵。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