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顺治的治国之术

上回我们说到顺治通过废立皇后,试探大臣态度,然后进行敲打,真正做到了独断乾纲,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顺治皇帝是一个个性极其强烈的人。他性格张扬,而且非常聪明,身上流淌着皇太极与孝庄结合的高贵血液。他幼时受到了母亲很好的教育,又在特殊的机缘下获得了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前,顺治皇帝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在多尔衮面前装出幼稚和温顺的样子,来让叔父对自己放松警惕。当时的多尔衮,不许给顺治皇帝请汉文老师,也不让他接触奏折,只让他穿着龙袍做傀儡皇帝。

现在的顺治皇帝终于可以亲自治国,他瞬间变得发愤图强。执政之初,由于他对汉族文化的了解很少,以至于连大臣所上的奏折都看不懂,这极大地刺激了他的自尊心。

自此,顺治皇帝除了处理军国大事外,一有时间便读书学习,读到很晚才休息。有一些记不住的东西,五更起床再来阅读,直到能够背诵为止。

顺治皇帝这样一直学习了九年,其中的艰辛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他也曾因为劳累而呕血,但是长期的苦学也给了他回报,他变得非常的博学。“顺治”年号的意思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虽然离这一目标还很远,但顺治治国还是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实际执政了十年的时间。在他执政期间,满汉地主的联合加强,国家由动乱逐渐变得统一稳定了。顺治很不满多尔衮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和剃发令等一些政策,这些做法都很不得人心。在孝庄的帮助下,顺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吏治的腐败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大问题,它直接影响大清政权的根基是否牢固与安稳。顺治认为,要想治国安民,首要的问题就是要严惩贪官污吏。他建立了官员纠举制度,以此来整顿贪污的风气。他不定时地派官员去巡视各地,对乱民的、扰民的地方官员进行惩治。

接着,顺治又建立了地方官甄别考核制度,用来嘉奖勤政为民的官员,惩罚懒惰贪婪的官吏。顺治性子很急,在施政上也是非常严厉的,他赏罚分明,办理了很多贪污大案。

在顺治亲政初期,贪污是不赦之罪。有学者统计,他亲自处理的贪污案件要超过他的儿子康熙在位时期的总数目,尽管他们在位理政时间长短相差了五倍。

顺治改变多尔衮穷兵黩武的方式,实行抚缴并重的政策,使得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他笼络吴三桂,在南明试图行反间计时,告诉吴三桂,他与吴三桂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是彼此在情意上就像是父子一样的关系,这样让别人怎么可能离间成功呢?

顺治皇帝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学四书五经,也会祭拜先师孔子,行孔孟之道。坚持帝王临御天下,必须以国民生计为首务的原则。他强化了科举制度,使得清朝的大政方针由原来的武力称雄向着文教治国转变。这一重大转变深深地启迪着他的后代,因而才出现了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达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顺治之所以有如此的政绩,与他大量地任用和依靠汉族官员是分不开的。在提高汉官权力和重用汉官方面,他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身为一个满族人,又和汉官有了诸多接触,顺治意识到,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实现满汉的和谐。为此,他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

顺治十年,顺治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一心一德”。虽然这实际上是很难完全做到的,不过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在不断发展。

顺治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侍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着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

这个决定,在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且不说具体效果是怎么样的,但是至少汉官的地位和权力有了显著提高。顺治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共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

对于汉人中的上层官员,顺治也是尽力去拉拢。在很多影视剧中,都会提到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儿子吴应熊一事。事实上,顺治确实把皇太极的第十四个女儿嫁给了吴应熊,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恩宠。

在大学士党崇雅告老还乡的时候,他还两次接见了他,赐坐,赐衣帽、靴袜、茶饭,“温语慰劳良久”,还派大学士车克送行。

他重用范文程、洪承畴等汉官,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以范文程为首的内三院从顺治十年起,在制定策略、发号施令、处理日常事务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影响。汉官从人数上来说,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顺治是一个少年君主,往往能够突破常规,大胆革新,但也正是因为他过于年轻,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也会有些鲁莽,意气用事,比如对待叔叔多尔衮的事情。

孝庄知道顺治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他还年幼,缺乏一份稳健与城府。所以,孝庄充分发挥自己富有政治头脑、能够深谋远虑、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的优势,影响和帮助儿子,这些弥足珍贵的政治素质正好弥补了顺治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总的来说,顺治皇帝亲政之后,在母亲孝庄皇太后的扶持之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可圈可点的成绩。虽然他治理朝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当时形势复杂,困难重重,他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开创了清王朝走向强盛的局面,为康乾盛世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顺治对洪承畴的重用,是争取汉人拥护的集中体现。洪承畴原本是明朝的著名将领,在皇太极在位时投降清朝。在清军入关和招抚江南中,洪承畴立下了极大的功劳,但是后来因为被满族将领猜疑,所以被召回京担任大学士。虽然有名,但是一点儿实权都没有。

为了结束西南战事消灭永历政权,顺治认为“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事理者,相机剿抚,方可敉宁”,而“偏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

所以,在顺治十年,顺治升洪承畴为经略,“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授予“假以便宜”之权:“应巡历者随便巡历,镇抚以下听其节制,兵马钱粮听其调拨。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满清兵或留或撤,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应取用者择取任用。升转补调随宜奏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应用钱粮即与解给,户部不得稽迟。归顺官员酌量收录,投降兵民随宜安插。”对于汉官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

顺治亲口对洪承畴说:“卿练达民情,晓畅兵事,特假便宜,往靖南服。一应调度事宜,悉以委托。距京虽远,眷注弥殷。务殚忠猷,副兹信任。凡有奏请,朕靡不曲体。”

担负着皇帝沉甸甸的嘱托和信任,洪承畴坐镇西南,但是他在西南坚持“以守为战”,从来不主动出击,故坐镇几年毫无成效,只是白白浪费兵饷。这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满,认为他是“坐而自困之道”。后来,洪承畴也觉得自己的处境不妙,所以向皇帝上疏,说自己几年来一寸土地都没夺回来,罪过很大,请教解任。

但是顺治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表现出对洪承畴的坚定信心。最后,大西军发生内讧,孙可望主动找到洪承畴投降,洪承畴才收到了“以守为战”的招抚之功。要不是有顺治的信任,他也做不到这一点。在顺治的努力下,整个大清朝逐渐走上了正轨。

光空有治国之术,御下之道还是不行的,有的东西没有就是没有,缺少就是缺少。比如粮饷,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前线战争,顺治该如何用空空如也的国库去供应全国的需求呢?让我下回为大家慢慢道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