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原先与多尔衮争皇位的豪格被幽禁而死,另一摄政王济尔哈朗也被贬官。多尔衮建造的王府宏伟壮丽,胜过皇宫。他入朝时,满朝文武要对他下跪。当时“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年幼的顺治皇帝形同虚设,帝位岌岌可危。
清朝初年,蒙古有一个“一门四皇后”的极其显赫和古今中外少有的大贵族家庭。这四皇后之一,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孝庄文皇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其亲姑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嫁与太祖之子皇太极贝勒,后尊称孝端文皇后,也就是皇后哲哲,在顺治六年去世。
孝庄后之亲姐海兰珠于天聪八年入宫,崇德元年封关雎宫宸妃,特受太宗宠爱,崇德六年卒,追封敏惠恭和元妃。孝庄后比姐入宫更早,十三岁时于天命十年二月初二由其兄乌克善台吉陪伴送来,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
其祖父科尔沁蒙古贝勒莽古思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其父塞桑贝勒追封和硕忠亲王。孝庄的两个侄女皆嫁与世祖,一为皇后,因故被废,降封静妃,一为淑惠妃。孝庄的侄孙女亦嫁与顺治,后封孝惠章皇后。
孝庄文皇后才高貌美,聪睿机警,深受夫君宠爱。由于崇德八年八月多尔衮议立福临为君,而没有立豪格,也没有立地位高于庄妃的麟趾宫贵妃之子博穆博果尔,因此引起了不少传闻。一些野史载述了所谓的“太后下嫁”,声称孝庄后曾下嫁与多尔衮,举行了下嫁大典。
豪格死后,孝庄更是担忧不已,因为制约多尔衮的力量又少了一个。孝庄已经觉察到,虽然多尔衮现在还不动声色,但是心中依然存在着称帝的念头。
环视四周,两黄旗大臣中的巩阿岱、谭泰等几位老臣已经背弃了当初的约定,转而投靠了多尔衮,虽然索尼、鳌拜、图赖等老臣还没有转投睿亲王,但是他们要么已经被革职,要么被没收家产,甚至连已经去世的图尔格也难逃厄运。
有些大臣已经吓得称病在家,不敢再有所举动。这些都让孝庄感觉到局势的不利,不禁打了个寒战。好在多尔衮不是一个莽夫,而是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历史曾经不止一次给过他黄袍加身的机会,他都在谨慎和犹豫的态度中错失良机。
孝庄为了保住儿子顺治的皇位,妥善处理好危急的形势,粉碎多尔衮称帝的阴谋,决定采用韬光养晦的方法。从表面上看起来,她好像对多尔衮的行动置之不理,无动于衷,事实上,她这么做就是为了延缓、麻痹多尔衮的神经,以免多尔衮对自己产生过多的戒备。
因为如果多尔衮对自己过于戒备,就会加速自己和儿子的死亡。再有就是联络感情,她希望用感情来缓解作为叔叔的多尔衮对顺治的态度。
此外,孝庄还不断提拔多尔衮的政治地位。顺治元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他的俸禄、冠服、宫室之制,都比一般的亲王高级。有人说,他的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盘,不唯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
第二年,根据赵开心的建议,多尔衮称“皇叔父摄政王”,对各项仪注进行了重新规定,几乎和皇帝的待遇一样了。
正如后来顺治所言,当时“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多尔衮的专制独裁,一度达到顶峰。
直到有一天,多尔衮以顺治皇帝娶亲之名,给皇帝盖起了新宫。这让孝庄太后再也沉不住气了,一旦新宫建成,皇上大婚,居于新宫之内,多尔衮就会将他们永远囚禁于新宫,封以亲王,自己则坐拥紫禁城,独拥大权。多尔衮登上皇位,顺治皇帝就会成为第二个豪格。
想到这里,孝庄太后后背不由冒出一股寒气,为了年幼的儿子,她决定奋起一搏,找到多尔衮,向他直接摊牌。
她还没有离宫,范文程到了。孝庄太后问范文程对多尔衮的看法,范文程支支吾吾,孝庄太后说:“学士不会眼睁睁看我们母子被废,先皇开创的基业在你我手中葬送吧?”
范文程才说:“随着功劳的增高,摄政王的权力欲望也在膨胀,排除异己,扶植党羽,独专朝政,现在已置皇上、两宫于不顾,一意孤行。长此下去,怕生不臣之心。”
“学士有没有良策挽此危局?”孝庄太后连忙问。
范文程摇摇头道:“今日摄政王已是位高权重,又有伟功在身,朝中文武均服于他。虽然有两黄旗不满于此,但是势单力薄,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范学士,若能使摄政王视皇上如己出,能否保住皇上的帝位?”
回答是肯定的。为了保全自己和幼子的地位,孝庄太后必须要想出笼络并控制住多尔衮的办法。她也知道多尔衮这位小叔子对自己早有好感,曾想占而有之。
当时满族仍保留着“兄死弟可娶其嫂”的风俗。多尔衮或许是敬重她的为人,也许是顾及自己的影响,对迎娶皇嫂之事并没直接提出来。
但是孝庄太后认为,只有这种办法才能施加对多尔衮的影响。此时的孝庄太后,对于清入主中原以后,寡嫂下嫁将为汉人耻笑已难以顾及,为了维护亲生儿子得来不易的宝座,她下定决心要和精明能干的多尔衮结合在一起。
自此以后,孝庄太后在多尔衮面前着意打扮,对多尔衮礼敬有加,关心备至。时常出入内宫的多尔衮本来对皇嫂就有意,又怎么能抵挡得住孝庄太后的多情举动呢?
那时的布木布泰,年轻貌美,空房难守,与多尔衮私情相望。两人借商讨国事的名义,多尔衮常常整夜不回王府,这使他的妻子小玉妃,也就是布木布泰的妹妹,逐渐萌生了疑心。
其实,关于多尔衮与小玉妃之间也有这样一段故事。小玉妃,小名叫小玉儿,是布木布泰的妹妹。
年少时,多尔衮就认识了小玉儿。可是,他一直把小玉儿当妹妹,小玉儿却误以为这是爱情。
自从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后备受宠爱。哲哲与布木布泰姑侄俩一个掌管宫中事物,一个是皇太极的爱妾,让西院福晋有了危机感。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将外甥女嫁给了皇长子豪格。小玉儿见状,让西院福晋撮合她和多尔衮。
多尔衮对小玉儿的态度向来冷淡,想要结为夫妻,必须让两人的关系亲密起来。
多尔衮凯旋归来,小玉儿为了讨好他,特意安排了一大队人马迎接。然后,她命人将又臭又脏的马厩打扫干净,在路上摆满了鲜花。多尔衮的战马也被戴上了鲜花,看上去滑稽搞笑。
小玉儿洋洋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的成果,期待着多尔衮的夸赞。
可是,等来的却是多尔衮的大发雷霆,将一盆盆花踢碎道:“你当我的马是登台唱戏的吗?我告诉你,打仗不是逛花园,是要流血流汗,跟敌人拼死拼活,用命换来胜利,你知道吗?”
只有合时宜,合心意的惊喜才叫惊喜,反之叫惊吓。
多尔衮凯旋归来,小玉儿派一队人迎接,她认为很风光。可是多尔衮却担心遭人议论,说自己是一个妄自尊大的人。小玉儿费尽心思布置马厩,自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可是,在多尔衮眼里却是一种华而不实的侮辱。
讨好失败后,西院福晋用计让皇太极出面加以促成。皇太极想要重用多尔衮,却担心他有二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多尔衮身边安插一个眼线,以便掌控他的一举一动。小玉儿脾气暴躁,直来直往,藏不住话,正好为皇太极所用。于是,皇太极找到哲哲让她说服多尔衮娶小玉儿。
深爱布木布泰的多尔衮果断拒绝了婚事,哲哲只好让布木布泰出面。
布木布泰告诉多尔衮:“大汗不惜亲自指婚,恐怕是要重用你了。小玉儿是西院福晋的外甥女,用自己的人拴住你的心,也算是笼络你吧!”
布木布泰深知多尔衮的满腹仇恨,想要报仇就必须建功立业。而皇太极多疑,如果不打消他的疑虑,恐怕很难让他重用多尔衮。所以,只能忍着锥心之痛劝心爱的男人娶另一个女人。
多尔衮何尝不知道皇太极的目的是在他的身边按个眼线。所以,他宁愿放弃被重用的机会也不愿意娶小玉儿。然而,多尔衮不愿意辜负布木布泰的一片苦心,只好含泪答应婚事。
新婚当日,贝勒府敲锣打鼓,一片祝福之声。其中的苦只有多尔衮自己知道,他喝得烂醉如泥,试图用酒精麻醉自己。洞房花烛夜,醉酒的他含情脉脉地看着小玉儿,嘴里喊着:“玉儿。”
小玉儿又惊又喜:“告诉我,你一声声呼唤着的玉儿是小玉儿还是大玉儿?”
听到大玉儿的名字,多尔衮瞬间清醒,忙不迭地离开了洞房。他策马狂奔,一路上喊着大玉儿的名字。
明明多尔衮不爱小玉儿,明明当初是用计才让多尔衮娶她。她却天真地以为结婚了,就能取代大玉儿在多尔衮心中的位置。但凡小玉儿能自我认识清楚些,懂进退些,也不至于触怒多尔衮,将洞房花烛夜,给搞得如此狼狈。从这一天起,小玉儿就变成了小玉妃。
多尔衮婚后不久,察哈尔多罗特部多次斩杀大金使臣,皇太极决定带兵亲征,建立威信。新婚不久的多尔衮向皇太极请战。小玉儿得知后处处挽留:“我不管,我只知道人家都有丈夫陪。而我的丈夫却每天冷冰冰地躲着我。他宁愿上战场去,都不愿意在家陪着我。豪格也和我妹妹新婚,可是他为什么不去?”
多尔衮听了,赶忙说:“豪格大我几岁,已经立下许多战功。然而,我现在初上战场,正是磨练的时候。我和多铎自年少的时候就独领正白、镶白两旗,你晓得外面的人怎么笑我们吗?天下竟然有不会领兵打仗的旗主。我们等这个雪耻的机会已经等了很多年了。你现在在这里和我胡搅蛮缠,难道你想让我一辈子被人讥笑?我这样,你做妻子的难道很光彩吗?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不可理喻的女人!”
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多尔衮用计让察哈尔不战而降。投降之时,察哈尔战战兢兢地献上了传国玉玺。传闻得玉玺者得天下,此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动念,让自己的哥哥用玉玺推翻皇太极。兄弟两人争执之际,惊动了豪格。豪格进来了,多尔滚迅速将玉玺收进怀里。
听到豪格要见察哈尔后,两人竟以出征辛苦为由拉着豪格喝起来,哪知豪格这个人也是异常糊涂,一见着酒就将皇太极交代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三人喝得正高兴时,多尔衮示意多铎去找侍卫来杀了豪格,多铎心领神会,转身出去了。他再回来时,豪格竟已喝得不省人事,两人见状便走出大帐低声商量谋反时机,可是说着说着竟吵起来,等两人吵完回到帐内,发现豪格不见了。
原来,豪格装醉骗过了多尔衮兄弟,等两人一出帐,他就爬起来骑上快马回盛京汇报多尔衮找到玉玺想谋反。
皇太极听了豪格的汇报顿时疑心大起,准备在迎接多尔衮那天布下天罗地网。一旦多尔衮有反叛之心,必然万劫不复。
当时的布木布泰从哲哲那里察觉到皇太极的心思,赶紧命苏茉儿在多尔衮回京前一夜送上一封信,信上写道:“尔玉之事,彼已得知。亡羊补牢犹未晚,误蹈罗网回天难。”收到此信的多尔衮,对布木布泰感激不已,对她也就更加倾心了。
所以,当多尔衮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回来后,一见到皇太极就立马献出了玉玺。看到这种情形,胸有成竹的豪格当即就急了,责怪多尔衮没告诉他察哈尔已经将玉玺献了出来。
多尔衮听了这话,神色自然,先是说玉玺是献给大汗的,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接着又说回程途中发现豪格丢下将士自己跑了。皇太极听后厉声责怪豪格,却转头满脸笑容地称赞多尔衮的忠心。
就这样,多尔衮和多铎躲过了一劫,捡回了一条小命。
这一天,小玉妃又秘密派人打探多尔衮与布木布泰的动向,来人回报说:“王爷在宫内商讨军机要事,抽身不得;又恐出宫有泄露军事机密的嫌疑,所以也不敢回府。”
听到这句话时,小玉妃信以为真,疑心冰释。然而,没过多久又听到不少风言风语,小玉妃疑心又起,于是以请安为名,亲入宫中,想看个虚实。
不料,布木布泰已将多尔衮移往他室,不允许小玉妃与他见面,而且还派人传达皇帝的旨意:“不奉命而擅入机密地者,杀无赦,请福晋自爱。”
小玉妃接旨后,羞愤难当,立马要自缢于宫门,随从的仆女几经劝慰才作罢。到了此时,布木布泰和小玉妃原本是亲密姐妹,如今已成为冤家对头。
也就是在这时,李闯王攻破北京,明朝灭亡,皇太极也想入关内,向中原发展。
小玉妃这时唆使某王将多尔衮与姐姐布木布泰的暧昧之事密告皇太极。皇太极得知这件事后,骄傲的他怎么也无法接受。在他看来,布木布泰是他的女人,就应该全心全意、心无他顾地爱他。
当然,皇太极之所以反应如此之大,还有两个潜在原因。一是,他对多尔衮一直有忌惮。这种忌惮源于他抢了多尔衮的皇位。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前,皇太极一直以为汗位会传给他,毕竟无论是才干谋略,还是军功战绩,他都是不二人选。
可是,努尔哈赤临终前,却将汗位传给了多尔衮。确定此事后,让皇太极备受打击。在他看来,这是父汗对他能力的质疑与不信任。
也因此,皇太极的一生,都在努力证明他才是大金众望所归的主人,他才是能够带领大金走向强大的帝王。但是,此时此刻布木布泰可能真正所爱的人是多尔衮这件事,又一次大大刺激到了他的自尊心,并时时地提醒他,又一次输给了多尔衮。
二是,他对布木布泰也有忌惮。这种忌惮源于布木布泰不凡的谋略与见识。布木布泰一直有“后宫第一谋士”的美誉,经常给皇太极出谋划策,帮他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皇太极喜欢布木布泰的聪明,也欣赏她不同于其他女子的见识。只不过,这种欣赏在他知道布木布泰可能爱的并不是他的时候,转变为了深深的防备。自己的枕边人,心不在自己的身上,甚至在他“敌人”的身上,这让多疑的皇太极不得不防。
当皇太极刚听到这个让自己深以为耻的消息后,大怒道:“朕不除此獠,何以取天下!”
很快,皇太极返回沈阳,本打算先正宫闱,再继续夺取天下。可是,没过没过几天,皇太极突然猝亡了。
朝中甚至有人传言这是遭到多尔衮与布木布泰的阴谋而死的。但是人们摄于多尔衮的权势,没有一个敢站出来说话。可怜清太宗皇太极英雄一世,默然暴毙,就此了结。
皇太极死后,顺治帝福临在母亲和多尔衮的帮助下成功登基称帝,布木布泰晋封为圣母皇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双双深居宫中,共掌朝政。
小玉妃痛恨孝庄太后的所作所为,从不朝见。有一天,她因故入宫,但是碍于君臣之礼,不得不请求朝见孝庄太后,并要求会见自己的丈夫摄政王多尔衮。可是,此时此刻孝庄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燕乐,传话不予接见。
小玉妃见此情形,十分愤怒,于是掷冠而起,口出诟语,大肆谩骂,然后气忡忡地回到家中。宫人向孝庄太后禀报小玉妃如何出言不逊,孝庄太后想要趁机赐死小玉妃,一旁内监进言:“此事万万不可造次,杀掉小玉妃,无异自我传播,况且又担了个杀妹之名,不免遭人议论。不如告知皇父摄政王,请皇父摄政王自裁便是。”
过了几天,孝庄太后命小玉妃进宫,小玉妃非常不情愿地入宫待命。但是等了很长时间,并不见孝庄太后传话。正纳闷间,一个宫女前来交给小玉妃一物,此物是摄政王的一个指环(指环,这里是暗示摄政王与小玉妃绝情的意思)。小玉妃拿着指环悲伤地回到家中,这天晚上小玉妃突然暴死在床上。
小玉妃死了,孝庄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之间就没有任何障碍了。摄政王多尔衮虽然是“皇父”身份,但是对小皇帝顺治还须行跪拜大礼,不免心中不高兴。因而假称有病,说他不能入朝理事。
孝庄太后早已把多尔衮当作政治上的依靠,她见其倦政,内心也十分着急,于是决定下嫁摄政王,一来可使“皇父”名正而言顺,二来两人老是在皇宫暗度陈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消息传出,有一明朝降臣陈大学士认为这种风俗不可接受,因而说了句“此礼亦可议平?”便被充军到边疆去了。于是,没有人再敢提出异议。
接着,清廷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下诏书,略谓“朕虽以天下养,而太后春秋鼎盛,孑然无偶,春花秋月,悄然不怡。今以皇叔摄政王,同室懿亲,元勋贵胄,克配微音,永承休美。”
结婚大典,盛燃空前,自不必描述。单说新房的布置,可谓富丽堂皇到了极点。当时,江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织工,在明朝时专供明廷织物,能以金丝银丝编织帷幔茵褥,其人物花鸟,惟妙惟肖,极其精美。
孝庄太后让人请织工进宫,织工托故不肯北上,许以重金,也不答应。孝庄太后动了杀机,内监道:“太后即将行嘉礼,先杀一织工,似有不利,同时织物也织不成了。据闻该织工有一小妾,为大妇所不容。如果许以织物完成,由太后下旨令其妻妾相安同居,则大妇便不敢撒野、欺侮小妾,织工一定高兴。最好是连同小妾一起来京,织成之后,一起返回。这样织工必然满承满应。”
孝庄太后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织工来京,不到一月,上自帘模承尘,下到椅垫地毡,均以金银五彩丝线织成,游龙戏凤、花卉翎毛,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孝庄太后命人去苏杭一带采购绣丝冰茧、缕金象玉,以为壁饰。
又定制一大玻璃屏十二扇,晶莹剔透,满室生辉,还命画工摹画一幅《全宫妃女捧金莲送房图》,这幅图中画的是孝庄太后与摄政王多尔衮新婚夫妇,诸内监、宫女执灯、拥毡、奉盘、掌扇、捧壶、提炉,画工极其精细,姿态也十分动人。
“太后下嫁”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我们在之前也阐述过,关于孝庄太后与多尔衮虚虚实实的爱情。那么,孝庄太后是否又真的嫁给多尔衮了呢?有几点论据可以证明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皇太极去世后,孝庄只有32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小孩子。
那个时候,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上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都有被废掉的可能。人们认为,孝庄为了保住儿子的皇帝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旧时满洲有一种习俗:如果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其庶母;如果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其嫂子。所以,在清朝初期,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妻妾互娶也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从这一点来看,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也就可以理解了。
论据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持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多尔衮称谓变化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论据四:皇帝谕旨露出破绽。顺治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顺治皇帝降谕礼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
这无意间透露了这一个消息,幼年皇帝顺治与母亲孝庄太后分宫而居,而且皇太后并没有住在皇宫之中,否则母子之间为何“每经累月方得一见”呢?
“皇太后萦怀弥切”,为何却不去看望自己的儿子呢?皇上又为何不去探望生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呢?揆之事理,其间必有一个超越两者之上的力量破坏了母子之情。这个力量,除了多尔衮之外,还能有谁呢?
论据五:风水墙的诉说。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嫔妃最终都要与皇帝合葬。但是,孝庄太后竟葬在了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而没有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
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孝庄太后由于下嫁多尔衮而无脸到阴间去见自己的丈夫皇太极的刻意安排。关于这一点,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孝庄太后在遗嘱中说,“卑不动尊”,不忍再惊扰皇太极,这看起来很像是一种托词。
对祖母孝庄太后的心思,康熙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实在没有这样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于是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将孝庄的棺材在东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为孝庄太后建陵安葬。
还需说明的是,长眠在清东陵的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都葬在了风水墙之内,而唯独只有孝庄太后葬在风水墙外。这又是为什么?
论据六: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公元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偶然间“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世上若果真有这一诏书,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
直到乾隆朝时,统治阶级尊崇儒学,而且已完全汉化,认为孝庄太后这种做法有伤体面,因此将“太后下嫁”的文告从实录中删除。
孝庄太后当年下嫁多尔衮,虽然为后人所非议,但是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成功之举。尽管多尔衮野心非常大,时刻想着皇帝的位子,但是由于受到孝庄太后有力地牵制而未能如愿以偿。
由于孝庄太后的下嫁,顺治皇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位“皇父摄政王”也尽全力帮助年少的皇帝巩固了统治,既保证了皇帝母子的平安,又保持了朝廷最高层的稳定,没有因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引起大的动乱。
在历史上,顺治皇帝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权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终日只能看着皇父的眼色行事,有话不敢说,喜怒不敢形于色,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倘若一旦忤逆及可能有被黜的危险。
于是,顺治皇帝假装沉默寡言,酷读佛经,但是,他内心里对于摄政王的飞扬跋扈、骄奢淫逸是深恶痛绝的。
没想到,顺治七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到边城喀喇城狩猎时,突然坠马受伤,没过几天暴毙而亡,时年39岁。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命运仿佛跟多尔衮开了一个大玩笑,多尔衮竟然真的应中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短寿而死。
当年多尔衮在誓言里是这样说的,他和济尔哈朗一定会为皇上分忧,如果不秉公处理,反而妄自尊大,漠视兄弟,不服从大家的商议,处理事情怀有私心,以内心的恩怨情仇为重的话,就会被天地谴责,让自己短寿而死。
如果从誓言的内容来看,多尔衮似乎犯了几乎里面所有的罪行,结果,他在三十九岁壮年而亡。按理说,这个年纪本来应该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了,难道真的是中了誓言的诅咒吗?
多尔衮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在松山大战的时候太过于劳神费心而留下了病根。入关之后,他又过多地操劳于政事,每天都在忙于批阅奏折,让他觉得疲于应对,时间久了就头昏目胀。
多尔衮当时的病,大概就是现在的脑血管病,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病情。有一次,多尔衮发牢骚说,我身体病成这个样子,小皇帝怎么也不来看我一下,他年纪小不懂事,你们也都不来,难道你们也是不懂事吗?
然而即使病成了这样,多尔衮也没有放弃紧握自己手中的大权。也就是这些朝廷大权和军中要事,让他的身体一步步衰弱了下来。
就在多尔衮迎娶朝鲜公主的那年,因为心情不好,竟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带领王公大臣们去围猎,结果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他爬上马后继续坚持行走了一会儿,终于感觉力不从心了。
这之后,多尔衮的病情日益加重。他慢慢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也许将不久于人世,就着手对死后的事情做一些规划。
多尔衮最依赖倚重的是自己的兄弟和两白旗,他最器重的人,就是与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多铎。多铎是个文武全才,曾被任命为辅政王。但也许是天妒英才,顺治六年,多铎死于天花。对于多尔衮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还脾气暴躁,容易坏事情。
多尔衮深知自己长兄的缺点,所以没有重用他,但是也多次派他出征,以建立功勋。多尔衮死前,秘密地召见了他的哥哥阿济格,安排了一些身后事。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边外喀喇城。一代枭雄就这样与世长辞了,享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去世的死讯传到京城,满朝震惊人心浮动。孝庄皇太后为了稳住局面,防止多尔衮的余党趁机行动犯上作乱,决定以退为进。
孝庄太后在听到消息时,在背后偷偷地哭了好几回,但是在顺治皇帝面前,她还是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毕竟,两人这么些年走过来,她已经对多尔衮充满了深深的依恋之情,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她只是个女人,尽管多尔衮多飞扬跋扈,但是对她们母子还是仁至义尽的。
对于这一点,孝庄太后还是心领神会、心存感激的。多尔衮在世时,她还浑浑噩噩地没觉得怎么样。然而,当多尔衮猝然离开时孝庄太后的心里突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在顺治皇帝要求下,孝庄太后委派权臣,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这个羽翼即将丰满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蓝天了,孝庄太后感到无限欣慰。
这时,顺治皇帝想借机会治罪多尔衮,以示天下。但是,孝庄太后坚决不允,顺治皇帝只得遵从太后旨意,诏臣民易服举丧。灵枢到京时,顺治皇帝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出迎于东直门五里外。
顺治皇帝表现出非常伤心的样子,亲自率王公贝勒大臣们身穿孝服,在大殿门外五里迎候多尔衮的灵柩,并举国为他举行了国丧,肯定了他对平定中原、统一天下的巨大贡献。
并且,下诏曰:“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大臣拥戴皇父摄政王,坚持退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统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中外丧仪,合依帝制。”
翌年正月诏附皇父摄政王主于太庙,庙号:成宗义皇帝。顺治皇帝心里有数对摄政王的礼葬,稳定了摄政王的党羽,有利于政局的安定。
仅仅过了一年,顺治九年二月,顺治皇帝便公布了摄政王的罪状。略谓:太宗宾天之时,多尔衮即阴谋自立。入关以后撍妄益著,“第宅仿宫闱,仪伐似至尊,九州贡赋,悉入邸中。金银珍宝,不可计数,杀害肃亲王豪格,又纳其福晋博尔济吉特氏为妃。威福已出,生杀任情。天下知有睿亲王,不知有皇上。似此撍妄,非追治其罪,不足以昭纲纪而警有位。”
于是,撤去多尔衮帝号庙享,推倒其墓碑,没收家产入宫,母妻封典,悉数追夺。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苏沫儿急匆匆地从宫外回来告诉孝庄太后,多尔衮被从棺材里挖了出来,尸体被鞭子抽打不算,还把尸体脑袋砍了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
孝庄太后心如刀绞,尽管心里万般不忍,可是在儿子顺治皇帝的面前,还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而且,孝庄太后还安慰顺治说:“这样也好,对你树立威信,很有帮助,我支持你。”
那天半夜,孝庄太后趁万籁俱寂,来到空旷的院子里,对着浩瀚的星空,虔诚地跪了下去。向着多尔衮远去的灵魂祷告着:“不是我无情不去阻拦。福临今天这么做,也是被你逼的,如果在世时,你能够稍稍收敛一些,也不至于遭此横祸。”
说着,孝庄太后想起了她与多尔衮的往事:多尔衮曾经问过孝庄太后道:“如果我跟福临一起掉进河里,你会先救谁?”
孝庄太后听了,并没有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她对多尔衮说:“我当然会先救福临,然后陪着你一起去死!”
这样的同生共死的誓言多美好,即便不能同生,但是求同死。可是,此时此刻,多尔衮死了,人世间却只剩下布木布泰一个人了。一想到这里,孝庄太后的心里就一阵阵的心酸。
到了顺治十二年,顺治帝已经执掌大权,迫切需要革新朝政,下诏内外大小官直言清朝的时政,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上疏朝廷述说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并希望朝廷恢复爵位并重修陵墓,却被当权者济尔哈朗及贝勒尚善严厉地驳斥。
彭长庚说:“先皇清太宗创业,多尔衮的功劳为众臣之首,并且还和诸王坚持盟誓,扶立当今圣上。”
济尔哈朗说:“先皇清太宗创业,挑选诸王公大臣分理六曹,从来没有推崇多尔衮的功劳为众臣之首。当今圣上践位,也不是只有他独自效忠、忠诚于圣上。”
彭长庚说:“遇到朝堂奸人煽惑圣上,离间皇家骨肉,比如阿达礼、硕托私谋拥戴,多尔衮却鼎持大义,设置重刑。”
济尔哈朗说:“这是因为礼亲王代善强烈要求多尔衮将他们治罪,多尔衮害怕罪责自身才做的。”
彭长庚说:“当时收拾山河,全天下只知有摄政王一人,圣上当时还在盛京沈阳,多尔衮如果于此时称帝,谁能禁止?他却没有,仍然迎驾入关。”
济尔哈朗说:“多尔衮攻占北京之前,济尔哈朗已经攻克明朝北地很多的城市,当时北京城不过是一空城,哪位亲王过去也能攻克。”
彭长庚说:“摄政王多尔衮刚去世的时候,朝廷上下尚无异议,然而没过多久,朝堂议论纷纷,直接把多尔衮论罪削爵,这样做未免有些过火。”
济尔哈朗说:“这是因为多尔衮的手下先进行告发,又经过朝廷上下审问核实,怎么能说朝堂议论纷纷?”
彭长庚说:“问过朝廷故老,听到他们的说法,前后予夺之间,似不相符。”
济尔哈朗:“彭长庚你本来就属于新进人物,你所谓的朝廷故老是谁,所听到的说法又是什么意思?”
彭长庚说:“多尔衮纳豪格妃的事情,的确有很大的过错,然而毕竟功多罪少,而且还是圣上的亲叔叔,应该要估计亲情故情。”
济尔哈朗说:“肃亲王豪格无故被戕害,多尔衮还纳他的妃子,这种罪如果还算轻小,那什么罪责算大?如果说议亲,先皇长子豪格难道不够亲么?”
彭长庚说:“当今圣上力求安宁,而水旱相继,似同风雷之警。”
济尔哈朗说:“多尔衮在的时候,难道没有水旱之灾?而且现在也没有看到风雷之警,又怎能以《尚书·金滕》的故事相比拟?”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保守派势力为了攻击多尔衮,无所不用其极。最后,顺治皇帝对彭长庚、许尔安进行处分:“本应论死,众臣求情,从宽流放宁古塔。”
从很多视剧中来看,塑造的大多都是多尔衮痴情于孝庄太后的形象,而孝庄太后也是对多尔衮又爱又恨,爱主要是因为两个人从小一见钟情两小无猜,那么又为什么会有恨呢?
其实,他们之间也谈不上太大的仇恨,只不过是为了皇位的争夺,但是最终痴情的多尔衮还是拜倒在孝庄太后的温柔乡里了。
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在一起八年虽然多多少少有一些碰撞,但是从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和睦的,可是这8年的时间里孝庄太后却没有为多尔衮生下一个孩子。
是当时的满人习俗不允许吗?不是,多尔衮虽然是孝庄太后前夫皇太极的亲弟弟,但是弟娶兄嫂在当时是符合满洲的婚俗习惯的,而且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也是群臣一致促成的。
他们的结合算得上是名正言顺的,那么这时孝庄太后为多尔衮生儿育女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呢。那么,既然条件允许,那为什么孝庄太后还是未能为多尔衮生下一儿半女呢?
是孝庄太后的生育能力差吗?不是,孝庄太后嫁给皇太极之后的十七年间,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平均每四年就为皇太极生下一个孩子,由此可见其生育能力是极强的。
从年龄来说,公元1613年出生的孝庄太后,到公元1650年多尔衮去世的时候,孝庄太后才刚刚37岁,正是女人的黄金时代,孝庄太后的身体条件也是可以生儿育女的。
那么和多尔衮在一起的8年时间,没有生育过一个孩子只有一个原因。多尔衮的生育能力有问题。
多尔衮去世时只有39岁,和第一任夫人成婚时只有13岁,前前后后在一起25年时间,期间又迎娶侧妃数十人,但是只有正妃一人为多尔衮生出过一个女儿,之后没有一人再为多尔衮生出过一个孩子。由此可见,并不是孝庄太后不能为多尔衮生育孩子,而是多尔衮身体条件不允许。
而且,对于顺治皇帝来说,太后下嫁摄政王是一个奇耻大辱,毕竟他的生父是皇太极,而孝庄太后下嫁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儿子的无能,所以顺治皇帝实际上是极其反对孝庄太后下嫁的,当然也更不会允许孝庄太后和多尔衮有子嗣。
如果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有孩子的话,顺治皇帝的面子也不知道往哪摆。所以,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就算在一起了,孝庄太后也会看在儿子的面子上,不可能和多尔衮有子嗣。
需要注意的还有一点就是,孝庄太后看到自己的儿子登上帝位的时候,她的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天下,也许曾经真的喜欢过多尔衮,但是时间久了,这世上最亲的毕竟是自己的儿子。
然而,让孝庄太后有顾虑的就是,倘若她和多尔衮有孩子的话,朝臣们便会站出来极力反对,所以为了大局她也不可能和多尔衮有子嗣。
其实,孝庄太后是一个十分美貌的女子,也是一位非常多情的女子,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她的风流传闻。除了她与多尔衮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外,还有一个名叫吕宫的状元郎也曾悄悄地走入了她的视线。
吕宫,是常州武进人士,明末的时候他考取了举人,然后又娶了状元杨廷槛的妹妹做老婆,所以算是十分显赫的人家了。
但是,当明朝灭亡清兵入关之时,吕宫顺应历史潮流归顺了清廷。虽然当时已经是满人的天下,但是汉人对归顺清廷的吕宫很是鄙视。
当然,吕宫很明白这一点。但是,他并不是很在意。而且,他还觉得自己既然在明朝时能够考中举人,那么也可以在清朝时参加科考以谋取一官半职。结果,他竟然一下子考了个状元。就这样,他成为清朝的第一位状元。
考了状元入朝为官,吕宫给当时才9岁的顺治皇帝做老师,经常出入御书房的他难免要跟顺治的母亲,也就是孝庄太后碰面。起初,孝庄太后对吕宫并没有多大印象。
她早年丧偶,正值如花年纪却为了扶持儿子登上皇位,跟摄政王多尔衮一直暧昧不明。但是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儿子的皇位已经稳固时,孝庄太后开始感觉孤单寂寞。这个时候,她看吕宫的眼神就不太一样了。
吕宫一开始也没有在意,只是后来被皇太后召见的次数越来越多,跟他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偏离,吕宫经常是满头大汗地从孝庄太后的宫里出来。
当吕宫发现孝庄太后的意图时,他只能故作淡定,但是他很害怕自己成为秦朝嫪毐那样的人,他实在不愿意落得那样的下场。于是,没过多久他便向皇帝请了大病假返乡养老了。
此后,吕宫在常州隐居十年后才离开人世。当然,关于孝庄太后与吕安的传闻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了。
多尔衮的暴毙,让蒙在大清王朝头顶的乌云散开了。没有了权臣的掣肘,顺治皇帝将亲临朝政。他会如何治理国家呢?又会与太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让我下回再为大家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