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勇于实践

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

——《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著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治其器必求其用。

——《二程外书·卷一》

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

——《胡子知言·卷三·纷华第九》

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对妻子、看重品德,轻视色相;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第十九》

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进入山里,见到树木,不论高的矮的都知道的;进入田野,见到花草,不论大的小的都认识的。然而不能够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采摘花木用来调和药方,这是只认识草木却不能使用的人。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倘若只是诵读,读诗诵经,即使能诵读无数篇,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之类的。

实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论衡·自纪第八十五》

内容充实的文章不忌讳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忌讳少。对社会有用的文章,一百篇也无妨;对社会无用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补益。如果都是对社会有用的,那么就是多数的是上等,少数的是下等。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围炉夜话》第二条

对于前代圣贤的话语,自己必须在平常照着样子去做,才能算是读书。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围炉夜话》第一四九条

读书人既然读了许多书,必须要读了书而有用处。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下棋是一门小玩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就不能掌握它。比喻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荀子·解蔽》

一心不能两用,因此聪明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致志去做。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荀子·解蔽》

思想分散,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准确认识;思想动摇,认识就不可能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专心于一点来考察万物,万物才有可能被认识了解。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

君子专心致志地教,弟子专心致志地学,这样,就能很快获得成就。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大宗师》

如果一个人的嗜好特别广泛,那么他的才能就会大大地丧失。比喻做事应专一。

做事应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

做事应该,用心专注,与神相似。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

用左手画圆,同时用右手画方,这样,两个图形都不可能会画好。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没有人能够同时用左手画方形,用右手画圆形。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有德行之人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

有德行之人对于该办的事情都会一心一意地去做。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

——汉·刘向《说苑·谈丛》

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同时兼顾两件事。

思心爱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

思考专心致志,即使有雷声竟也听不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一心一意地去努力,即使坚硬的金属和顽石也会被钻开。

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北齐·刘昼《刘子》

一心不能两用,一手也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北齐·刘昼《刘子·专学》

注意力专注在所看的东西上,必然会忘记耳朵的作用,从而听不见声音;注意力专注在听觉方面,就会丧失眼睛的作用,从而视而不见。

爱博而情不专。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

爱好广泛感情就不会专一。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黟。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

爱好广泛,终究会一事无成;事事不精,再多也没有用处。

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宋·欧阳修《苏子美论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没有思想专一却力量达不到的事。

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泰山在面前却看不见,疾雷轰破石柱心也不受惊。比喻心神专注。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肤。

——宋·林逋《省心录》

思想专一的人,听不见震耳的雷声,感觉不到严寒和酷暑。

未有外貌不庄,心能一者。

——明·胡居仁《居业录》

外貌轻浮的人心志不能专一。

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

——明·刘基《郁离子·一志》

人能专心致志,一定会获得成功。

明生于一。

——明·刘基《郁离子·省敌》

对事物能认知是因为思想的专注。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

人若专心一意,鬼神也可以帮助你。

聋者目善视,瞽者耳善闻;缺一得专一,用志斯不分。

——清·刘岩《病中杂诗》

聋子的眼睛非常敏锐,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由于他们生理上有了缺陷,因此在另一方面能特别专心。

履霜,坚冰至。

——《易经·坤》

踩在霜地上,就明白结冰的季节要来了。比喻见微知著。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经·系辞下》

君子见到事情的微小端倪,就立刻去防止它,不会拖延到终结的那一天。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易经·系辞上》

仁者见了就用仁的见解去评论它,智者见了就用智的见解去评论它。比喻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寺经·小雅·弁》

如同下雪一样,必先落冰霰。比喻事情的发生事先都会有苗头。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论语·子张》

贤能的人就能认识事情的大的方面,没有才识的人只能认识事情的小的方面。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了解一方面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其他方面的情况。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登上东山后就会看到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后就会看到天下太小。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

擅长观察水的人总是要看它壮阔的波浪。比喻看事物要看其主要方面。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

眼睛明亮是可以看到秋毫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王制》

善于选择的人能够控制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被别人控制。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荀子·哀公》

庸人就是嘴里说不出有价值的话,心里也不懂得谦虚。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由知近可以推知远,由知一可以推知万,由知隐微可以推知明显。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荀子·非相》

要想知千年的事,就审察今日;要想知亿和万,就研究一和二。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对事物的认识了解,这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认识,这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荀子·解蔽》

用对事物能有所认识的本性,去研究事物可以被认识的道理,如果没有什么限制,那么终身也不能穷尽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被片面的认识所蒙蔽,而不明白大局的大道理。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

万物都有差异,没有不相互受蒙蔽的,这是人们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解蔽》

虚心而宁静,就是认识达到了极端明晰的境界。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精通某一事物的人,只能了解某一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能掌握了解一切事物。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天论》

各种事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种事物又是各种事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却自认为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这是无知的体现。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才。

——《荀子·正名》

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称之为知。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称之为智。人本来就有的掌握事物的本能叫做能。这种功能和客观世界接触后所形成的能力叫才能。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荀子·正名》

心可以对事物感知。这些感知,要借助耳朵才可知道声音,借助眼睛才可知道形象。但是感知一定要等感官接触到外界事物后才能发挥作用。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能自己看清事物称之为眼光明亮,能自己听到各种情况称之为耳朵灵敏。

圣人见微以知明,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有智慧的人见到微小的征兆就能知道明显的情形,见到一点儿端倪就能知道未来的结局。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管子·侈靡》

不能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的人,灾难必然来临。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

——《管子·心术》

专心一意,思虑集中,耳目端正,这是远见卓识的保障。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

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有所提防。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

不出家门,就可知道天下事情;不看窗外,就可发现自然规律。比喻不可能的认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当程度就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老子》

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叫做明智,过分贪求生活享受便成祸患。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

知道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叫做明智。不知道事物运动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遭殃。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知识少的人不如知识多的人有远见,年岁小的人不如年龄长的人阅历丰富。

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秋水》

从小的出发点去看大的事物会看不全面,从大的出发点去看小的事物会看不分明。比喻认识事物容易失于片面。

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庄子·外物》

土地不能说不广大,人所利用的仅仅是脚踩着的那一点。假若把脚踩以外的土地都挖去,并且一直挖到土地深处的黄泉,这仅有的小块儿土地还存在且有用吗?比喻遇事应该眼界开阔,目光远大。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墨子·非攻中》

谋划却没有成功,就应该借助过去的来认识未来的,借助明显的来认识不明显的。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商君书·更法》

贫穷偏僻巷子里的人少见多怪,认识片面的人喜欢争辩。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商君书·更法》

具有高于一般人品行的人,当然会被当代人所排斥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必然要被人们当作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管子·戒》

听到一句准确的话就能对万物融会贯通,这就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尚书·无逸》

只有先知道生产粮食艰辛困难的人,才会有安乐和享受。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尚书·太甲中》

只有眼光明亮的人才能看得远,也只有听力敏锐的人才能听进有关道德的言论。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战国·楚·屈原《渔父》

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固执己见,而能随着时世的改变而改变。

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近,虽明何益。

——战国·鲁·尸佼《尸子》

眼睛长在脚底下,连很近处都看不见,即使再明亮又有何用呢!比喻目光短浅就不能看清事物。

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战国·鲁·尸佼《尸子》

从井底向上观看天上的星星,所见到的不过是几颗星星。

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战国·鲁·尸佼《尸子》

只看见好马的一根毛,是不会知道好马形状的;只看见一种颜色,是没有办法知道图画的精美的。比喻见识狭窄。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国语·吴语》

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必然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站在远处望,只能看见概貌而不能了解它的容色。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别类》

有过失人的毛病,就在于不了解而自以为是。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去尤》

面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边的墙,面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审看堂下的阴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转规律,自然界的变化;看见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可以知道气候的寒冷变化,鱼鳖深藏水中;尝一块煮好的肉吃后,可以知道一锅汤菜的味道。比喻举一反三。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贵在能从身边的事物看清远处的事物特征,能从今天了解过去情况。

败莫大于不自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没有比缺乏自知之明而遭受的失败更大了。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

能看清深潭中的鱼的人肯定会有不祥之事,能够预料到人家隐私的人必定会遭到祸殃。

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

——《列子·说符》

见到出去的就能推知要进来的,回顾过去就能推算未来。

微之为著者强。

——《战国策·赵策》

能够见微而知著的人,就会成为强者。

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

——《关尹子》

专注于细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天地的广阔;专心于微小声音的人,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比喻见识狭小。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关尹子》

站在明亮处的人看不见黑暗处的每一种东西,而处在黑暗处的人能看得清明亮处每一细小事物。

无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

——《关尹子》

没有一种有形的物质不能看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被认识看清楚了;没有一种有声的东西不能听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算是绝对听到了。比喻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又不能说绝对认识了。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牟子》

见识广泛就不会被迷惑,听觉聪敏就不会受蒙骗。

足所践者少,其不践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众。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

——《文子》

人的脚走过的地方少,没走过的地方多;人的心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把没用的能变为有用的,从不知到能全知。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看见象牙就明白象比牛大,看见虎尾就明白虎比狸大。比喻推理认知。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看见一片落叶,可以知道秋季的到来;看瓶中水结冰,可知道天下的寒冬。比喻从小可以知道大。

以近推知远,以小推知大。

——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

由近可以论远,从小可以知大。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泰山虽然高大,但是背向着它就看不见;毫毛再细小,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只看见虎身上一条花纹,还不了解虎威;只看见骏身上一根毛,还不了解它善于驰骋。比喻认识片面。

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观察了部分情况还不能谈论全部的变化,审察了一段时间还不能谈论事情的全部过程。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即使得到隋侯珠,还不如弄清事情原由而获得事理。

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蜍捕蚤。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用不高明的办法去解释大道理,就如同用螃蟹捕捉老鼠,用癞蛤蟆捕捉跳蚤一样的不通。

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眦。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眶。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遁。

——汉·刘向《新序·善谋》

在清澈的水里和明亮的镜子里,任何形象都不可能隐形。比喻目光敏锐的人能洞察一切。

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

——汉·刘向《说苑·政理》

知道依靠自己能获得什么,也就知道依靠他人能获得什么。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

——汉·刘向《说苑·尊贤》

用所看见的可以推知没有发现的,看见小事就足以知道事情的整体。

人道弥深,所见弥大。

——汉·王充《论衡·别通》

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研究得越深入,所见的事理就愈大。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

——汉·王充《论衡·书解》

问事越多其见识越广泛,职务越繁忙越容易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汉·王充《论衡·谢短》

知道古代而不知道今,称之为愚昧;知道今而不知道古代,称之为瞎子。比喻只有博古通今,才能耳聪目明。

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

——汉·王充《论衡·变动》

天将要下雨时,蝼蚁就开始搬家,蚯蚓也爬到地面上,琴弦也会松弛,人的旧病也会发作。比喻灾害都会有征兆,要及早防范。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汉·王充《论衡·别通》

不博览历史和现实,议论事情就不能切中要害。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观察日月,便知道众星的微小。

天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汉·扬雄《法言·寡见》

天气寒冷了才去寻找衣服皮袄,不是太晚了吗?比喻聪明者应该有对任何事情的预见能力。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

——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屋檐之下,燕子、麻雀不了解天高地厚。

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

——汉·桓宽《盐论铁·相刺》

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这就如同蝉不知道冬天有雪一样。

知微知章,闻一觉十。

——汉·祢衡《颜子碑》

从隐密的事可以推知显明的事,听到一就可以推知十。

精炼藏于矿璞,庸人视之忽焉。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金子藏在矿石里,平庸的人看到矿石也不会注意。

美玉蕴于碔砆,凡人视之,怢焉。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美玉蕴藏在如同玉的石头里,一般人见了,都疏忽不重视。

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

——汉·韩婴《韩诗外传》

雷电发生时,能够劈开竹子,折断树木,震惊天下人,但最终不能使耳聋的人听到;大阳和月亮的光明,普照天下,但最终不能使失明的人看见。比喻见解高明者,无知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汉·班固《汉书·伍被传》

听觉聪敏的人在人家说话声没有发出之前就听到了,眼光明亮的人在事情没有形成之前就见到了。比喻智者具有远见卓识。

盲不见咫尺,而难烛千里之隅。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盲人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更难用烛光看到千里之外的角落。比喻见识短浅。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从竹管的小孔里观察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狭小。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

知道其中一点却没有看到其中第二点,看到了外表不知道内部。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察将然。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一般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能预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惟有道者能以往知来。

——汉·班固《汉书·京房传》

只有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根据过去的历史推知未来。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耳朵聪敏能听得很远,眼睛明亮能看到微小的事物。

有能才,见铎颖之秋毫。

——汉·挚峻《报司马子长书》

视力强的人,能够看见鸟兽在秋天刚长出来的细毛的尖端。比喻见识敏锐。

多闻以为富。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儒行》

人,见多识广才是富有。

忌祟生于不知。

——三国·魏·嵇康《宅无吉凶论》

相信禁忌和鬼神,是因为无知的缘故。

浩乎若沧海,斗斛不能校。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浩荡无边的大海,是没有办法用斗斛来计量的。

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

辨得宝贝的人能从浊水里拾得明珠。比喻独具慧眼的人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

识远者贵本,见近者务末。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目光远大的人重视事物的根源,见识浅陋的人却只专注在一些细微末节。

过此以往,恶睹见其可;安危之理,断可识矣。

——晋·陆机《豪士赋序一首》

了解历史,研究成败得失,安危的道理就必然能够认识到。

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晋·陆机《文赋》

如果懂得变化的规律知道发展的次序,就如同开通渠道引进清泉一样。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只有通晓时务的人,才能修炼成杰出的英雄人物。

苛碎无大体。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梁习传》

特别苛刻的人不会顾大局识大体。

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天下有卓识谋略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

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

——晋·左思《蜀都赋》

登高能写诗赋的人,是由于眼有所见。

博见为馈贫之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广泛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的人的宝贵的食粮。

见异唯知音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能够发现异常不同的地方,只有知己才能做到。

目了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目光明亮形貌都能分辨的,心思敏慧情理都能通达的。

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见识浅陋,如何能讲出创作的标准呢?

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患者达物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亲自经历了艰难困苦的人知道百姓的苦乐,饱经艰险忧患的人通晓事物的真伪。

圣人不以独见为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

有智慧的人不会认为一个人的见解是很高明的。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从竹管小孔观察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个斑纹。比喻见识短浅。

人井望天,不过圆盖。

——北齐·刘昼《刘子》

坐井观天,所见到的不过是一个圆盖。比喻眼界狭小。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远轻近。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天下的人们常常被蒙蔽,由于他们只重视传闻而轻视亲眼所见,只看重远处的人而轻视身边的人。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居住在山里的人不相信有树木那样大的鱼。比喻人的认识受客观环境的局限。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唐·杜甫《山寺》

登高远望,能见到百里之外微小的秋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登上最高峰四处观望,眼下的群山都会变得低矮渺小。

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唐·韩愈《与风翔邢尚书书》

对前代兴亡经验教训,应该关心研究;对当代成败得失,应该留意总结。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井观天,说天很小,其实并不是天小。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人如果不懂得古今变化,那么就会跟牲畜一样,行为陷入不义,更不用希望有好的名誉。

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天下的法则,是不可穷尽的;天下万物的性质,也不可能使之达到极限。比喻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到海上去观看众多的河流,众多河流会合之地可看得清清楚楚;登上泰山去观看众多的山脉,群山的来龙去脉也就知道了。

形近而易见,心远而难明。

——唐·刘禹锡《原力》

物体离得近就容易看清,心中想得远就难以表达明白。

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唐·刘禹锡《天论》

用眼睛观察,只能看到形体的表面;用智慧审察,就会认识到形体的内部。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经过的事情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了解的人多了,阅历就更加广泛。

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缕者宁知泰山之峻。

——唐·欧阳询《用笔论》

在田间小沟嬉游的人没有办法估量大海有多深,爬小土丘的人难以了解泰山有多高。比喻见识浅陋。

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唐·孟郊《上河阳李大夫》

登上高山峻岭,才看见草木是如此微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已经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的水就不愿意看了,除了巫山的云别的云都不是美丽的。

磨剑莫磨锥,磨锥成小利。

——唐·元稹《出门行》

应当磨剑而不要磨锥,锥磨得再锋利作用毕竟不如剑的作用大。比喻人应有远大的见识。

理直防毁,鉴微在悟。

——唐·陈子昂《素盘盂铭并序》

理直必须防止别人的诽谤,认识萌芽的东西在于有所了解。

未知事实,不可虚行。

——唐·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

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不能凭想象去做事。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

从词句中看到一件事,要善于举一反三推知字面以外的许多事情。

登衡霍者,嗟培之微;泛涨海者,鄙横汙之陋。

——唐·孙翃《应文辞雅丽科对策》

登上高大的衡山霍山,就会感叹小土丘之细微;在涨了水的大海里畅游,就会鄙视死水潭的狭小和浅陋。

人多患远见百步而不知眉颊,知眉颊者,复不能察百步也。

——唐·马总《意林》

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能看见远在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了解自己眼前的事物;能知道自己眼前的事物,却又不能看见百步之外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虞世南《咏蝉》

站得高声音就自然传播得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白云芳草与心违。

——唐·司空曙《谢李端见赠》

白云芳草不会理解人的心思。比喻不应对不可能的事作种种幻想。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唐·邵谒《论政》

不要由于一片叶子凋落秋季来临,就说万木会死。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唐·孙逖《淮阳夜宿》

树木叶落就知道寒秋来临,山势高远就看见太阳晚落。

见其手而迷其足,睹其前而昧其后。

——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

看见自己的手却看不见自己的脚,看见自己的前面却看不见自己的后面。比喻看问题顾此失彼。

山僧不能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唐·陈元靓《岁时广记诗》

山中的僧人不会计算日期,看见一片叶落就会知道天下已是秋天了。比喻见微知著。

理虽万变,可以一观;来事虽悬,易以往卜。

——唐·李延寿《北史·太武五王传》

事理虽然万变,但可用一个基本事理去推测;未来的事虽然遥远,但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推测。

明于大而暗于小。

——宋·苏洵《高祖》

对大事看得很清楚,对小事就会看得不清楚了。

见微而知著。

——宋·苏洵《辨奸论》

从细微变化中可以推知后果。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辨奸论》

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就预示要刮风了,地基石头湿润了就表明要下雨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着观看是山岭,侧着观看是山峰,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山的形状各不相同。比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宋·苏轼《超然台记》

在缝隙中观察搏斗,如何知道谁胜谁败呢?比喻见识狭小,难以判断大事。

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

——宋·苏轼《朝辞赴完州论事状》

位于暗处观察明处就能看得格外分明,位于宁静状态观察活动情况就能看得特别细致。

求天下奇闻壮观,可以知道天地之广大。

——宋·苏轼《上枢密韩大尉书》

探求天下奇观,以知天地的广大。

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

——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

知道一部分而不知道另一部分,知道细枝末节而不知道根源,对这部分了解详细而对那部分了解就很粗略。

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宋·苏轼《晁错论》

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必然会如此,在事情到来的时候就不会惧怕失措,而能从容不迫地去应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座山之中。比喻置身于其中,就难以清楚、客观和全面地看问题。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宋·苏辙《翅然台赋序》

居住在山中的人知道山,居住在树林中的人知道树林,耕种土地的人知道原野,打鱼的人知道湖泽。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

——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叙》

从小处可以了解大,从大处可以了解小,以一可以了解千万,以千万可以归为一。

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花先觉。

——宋·辛弃疾《蓦山溪》

在厚厚的积雪里,一枝梅花开了,春季的到来梅花首先觉察到了。比喻预先感知。

能近见而后能远察,能利狭而后能泽广。

——宋·王安石《荀卿》

能够了解近处而后就能观察到远处,能给小范围带来利益而后就能给大范围带来恩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北高峰塔》

不怕浮云会遮住望远的视线,只由于身子站在山的最高点。比喻站得高看得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所不尽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人的头脑很灵敏,没有不通晓的事;天下的事物,没有不包含着道理。只是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的认识也就没有尽头的。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宋·黄庭坚《虞美人》

天涯也有春季到来的信息,梅花绽放知道春天就要来临。比喻见微知著。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费而昏。

——宋·杨万里《庸言》

精明义理的人,说话简单明了;粗心大意的人,说话费劲而混乱。

医者,观身之气而知其人之寿夭;识者,观国之气而知其世之兴衰。

——宋·王十朋《上殿礼三首》

医生,看人的气脉就知道他寿命的长短;有见识的人,看国家的形势就知道是兴旺还是衰落。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书巢记》

天下的事情,听说的不如看见的知道得详细,看见的不如当事人了解得详尽。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宋·陆游《绝句》

居住在山上不一定知道山的好处,倒是行人看得细致真切。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认识必须在行动之前形成,就如同走路,必须借助光亮照着。

明理可以治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二先生语》

通晓事物发展规律做事就不会畏惧。

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没有真正通晓了而不会做的事情,所谓通晓了不能做,是没有真正弄懂的缘故。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见多识广就如同广储的药物,重要的在于知道怎样运用。

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

不能由于一句话说对了,一件事做好了,就认为这个人总体上都是好的。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也。

——宋·程颢《论王霸之辨》

事情都有大有小,有先有后。只注意小的,而忽视大的;把本应后办的事提前先办,把必须先办的事推迟去办,都不能够达到治理的目的。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几个盲人摸大象,各自对大象的感觉都不一样。比喻片面看问题。

苟不广闻,乃亦不知所疑也,是知阙疑非浅学之事。

——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如果见闻不广泛,也就不能产生疑问,据此可以知道,能够产生疑问可不是学识浅陋的人所能做到的。

西园一点红犹小,早被蜂儿知道。

——宋·毛滂《破阵子》

西园的花刚有一点红色,就被蜜蜂首先知道了。比喻事物刚一有苗头,就会被发现。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宋·洪迈《夷坚三志·姜七家猪》

见到怪现象并不奇怪,那怪现象就会自然消亡。

木落霜浓,探春只梅花未。

——宋·韩元吉《点绛唇》

叶落霜浓,探测春天只看梅花是否绽放。比喻推理判断。

高之见下,如登高望远,无不尽见;下之视高,如在墙外,欲窥墙里。

——宋·袁采《袁氏世范》

从高处向低处看,如同登上高山远望,无不尽收眼底;从低处向高处看,如同站在墙外,准备窥看墙里。比喻人要眼界高才能洞察一切。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

——宋·袁采《袁氏世范》

年龄大的人,虽说话显得呆滞,但经验丰富;年龄小的人,虽天资聪明,但见识终有赶不上年纪大的人的。

知之而行,则譬如皎日当空,脚踏实地,步步相应;未知而行者,如暗中摸索,虽或中,而不中者亦多矣。

——宋·张栻《答朱元晦》

通晓道理而后行动,就如同大阳当空照耀,走起路来踏踏实实,步步和谐;不通晓道理就行动,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虽有的走对了,而走错了的也不少。

乐小必害大,安近远之迷。

——宋·张耒《夏日杂感四首》

喜欢小的事情必然损害大的事情,满足于眼前利益长远的目标就不会清楚。

夜犬只知人是盗,不知人亦夜来归。

——宋·王令《夜归》

晚上的狗只知道人是盗贼,不知道是主人夜间回来。比喻人的见识有限。

天下之公论,虽仇怨不能夺也。

——宋·王巩《甲申杂记》

天下人公认是正确的道理,即使是仇敌也无法改变。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弈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河道弯弯曲曲,站在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掌舵的人却不清楚;下棋的胜负,棋手双方困惑迷乱而旁观者却看得清楚。不是智慧有什么差别,而是静可以观动。

望海知广,登山见高。

——宋·高颐《宁德县讲堂记》

看到大海才知道什么是广阔,登上高山才看见什么是高大。比喻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具有远见卓识。

一嘘吸,足以察寒暑之变;一语默,足以著行藏之妙。

——宋·胡宏《知言》

一次呼吸,足可以观察出寒暑的变化;一句沉默的话,足可以显示出行止的微妙。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尧夫《渔樵对问》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当作自己的眼睛,他的眼睛就什么东西都能看到。

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山,洞视八极。

——宋·张孝祥《吴春师高远轩居》

从墙上的小孔向外窥视,所见的范围不超过一尺;登上高大的泰山,可以清楚地看见最边远的地方。

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

——元·欧阳玄等《宋史·窦贞固传》

三个人同行,往往会听取并选择到好的意见;十只眼睛所看到的,必然不会看错。

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

——元·张国宾《合汗衫》

靠近寺庙的人家不看重和尚,远处来的和尚容易念经。比喻人所具有的一种贵远轻近的偏见。

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完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见识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事;读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书,悟不完的,是人世间的道理。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明·王阳明《蔽月山房》

山离得近而月亮离得远便觉得月亮小,于是便武断山比月亮大。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大凡见识因道理而产生为最高,因气质而产生为其次,因世俗而产生为第三,出于自私自利为最下等。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慎言·见闻篇》

耳朵所闻,眼睛所见,擅长使用这些能使心胸开阔。

知暵潦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

——明·刘基《郁离子》

知道庄稼是旱是涝没有比得上农民的,知道水和草的好和坏情况没有比得上马的,知道冬天夏天的冷热没有比得上虫子的。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必须是专于一事并很有经验的人。

功利之君,鲜不务近而忽远。

——明·刘基《郁离子,牧豭》

只注重功利的君主,没有不是顾于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目标的。

持萤烛象,得首失尾。

——明·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手持萤火虫去照大象,照见了象头却照不见象尾。比喻目光短小,就难于看清事物的全貌。

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

——明·杨慎《风雅逸篇》

少见便会多怪,看到驼峰就会说马背肿得很高。

水清则见毫毛,心清则见天理。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

水清澈了就能看见里面最微小的东西,心清静了就能发现天理良知。

识高能量大,气盛则声弘。

——明·薛宣《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见识多能力就大,气粗壮声音就宏亮。

处事识为先,断次之。

——明·薛宣《读书录》

处理事情,首先见识,其次决断。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明·叶子奇《草木子》

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骆驼,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象。比喻环境和条件决定人的见识。

彼以成败评豪杰者,市儿之见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以成败评论英雄,是平庸的市侩见识。

帆海者不知山,驾陆者不知水。

——明·何贤明《大复集·赠杨静之南归·序》

航海的人不知道高山的样子,陆行的人不知道大海的模样。比喻生活环境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耳朵听不到声音,就失去了天生的听觉;眼睛看不见东西,就失去了天生的视力。

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

自己看不见,不是说没有颜色;耳朵听不见,不是说没有声音。

物之不常见者皆妖。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对不经常见的事物人们都会觉得是怪东西。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大怒或大喜时,性情就失去常态了,这时所作所为,一定要和有见识的人商量,不然,后悔就随之而来了。

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百年之后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有的话虽然只在某一时间说过,但它的效果在几百年之后才体现出来。比喻有些远见卓识的见解,当时并不为世人所重视,但若干年后却大放异采。

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唐序》

看见的事物愈少,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愈多。

双瞳如豆,一叶迷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

眼光短小如小豆,一片树叶遮眼就看不见泰山。比喻眼光短浅。

鄙吝者,必非大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僧术》

目光短浅且又吝啬之人,一定成不了大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的事情如果洞察了解都是学问,人情世故如果熟悉懂得就是创作文章。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尚识》

学问就如同弓弩,才能就如同箭头,用见识来作指引,就能射中目标。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清·袁枚《书听见》

如何才称得上是英雄?首先必须要有高明的见识。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揭示事物的规律特别困难,而观察事物的姿态则十分容易,就如同垒十个弹丸那样困难。

上看千仞,不如下看一寸;前看百里,不如后看一屣。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向上看千尺高,不如向脚下看一寸长;向前看百里遥,不如向后看一步远。比喻看得高远,不如看眼前的和自己走过的道路。

人当大着眼目,则不为小小者所动。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人应当目光远大,则不会为小事动心。

情生于才,才大则情挚;识长于学,学薄则识高。

——清·何炳麟《红楼梦论赞跋》

情趣产生于才能,才能越大情趣也就越真挚;见识生长于学问,学问越渊博见识也就越高明。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刚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清·唐甄《潜书·辨儒》

心是一种灵物。不用则会长久保存,稍用就会有小成就,大用就会有大成就,变通运用就会出现神奇结果。

成败论古人,陋识殊未公。

——清·沈德潜《咏史》

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这种浅陋的见识用到古人头上是不公道的。

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清·黄遵宪《游箱根》

站在最高处,才觉得天地广阔无边无际。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感怀》

认识形势最可贵的是了解当前的情况,懂得人情世故最重要的是阅历丰富。

好言所不知,自欺也。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喜欢说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这叫做自欺欺人。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没有见识就无法判断义理,没有才华便没有办法写好文章,没有学问就无法熟练地处理事务。

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

——清·张廷玉等《明史·邹元标传》

偏见必然产生迷惑,迷惑必然产生固执,固执己见而且又为了自己,就不会再有别人的地位。

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清·方苞《通蔽》

赞同自己见解的就怀疑,怀疑有受蒙蔽的地方而自己确实对的就坚持下去;不赞同自己见解的就多问几个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偏私去研究各种不同见解,这样就可以正确认识客观真理了。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诗经·小雅·小珉》

如果没有去实行迈步行走的谋划,是由于谋划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众人讨厌的方面,我一定要亲自考察;众人喜好的方面,我也一定要亲自察验。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之后才能知道轻重,度量之后才能知道长短。比喻通过实践才能有所认识。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下》

木匠和车工师傅能够把干活的规矩原理传授给别人,可是无法让别人一下子就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比喻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行动就可以了。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荀子·儒效》

追求之后才能有收获,实践之后才能有成果,积累之后才能有提高,尽善尽美才会成为圣人。比喻实践是行事的根本。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明白了而又不去行动,即使知识丰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没有听说不如听说,听说不如亲眼所见,亲眼所见不如知道它,知道不如动手去做。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荀子·儒效》

只听说而没有眼见,即使听说很多,也必然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只看到而没有真正了解,即使亲眼目睹也只能是些假象。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儒效》

人积累了耕耘的本领就成为农夫,积累了砍削的本领就成为工匠,积累了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不断地积累实践礼义就成为有德行的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荀子·修身》

道路虽然很近,但是不走也不能达到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去做也不能成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嘴上能说又能够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宝物。嘴上不讲,但能亲自于好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器物。嘴里说得好,但不能亲自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用具。嘴里说得好听,其实尽干恶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妖孽。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擅长学习的人能够穷尽事物的道理,擅长实践的人能够探究其难处。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荀子·大略》

对是与非疑惑不解时,就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它,用近前的经验来检验它,用公正的态度来考察它,这样,流言蜚语便会慢慢消失,恶言恶语也便会渐渐消失。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韩非子·显学》

任何事不进行检验就加以肯定,都是愚蠢。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

——《韩非子·六反》

不听他的言论,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无术之人;不任命他做事,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不好的人。比喻实践检验一切。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贤明的君主听臣属的陈述,必然要考察这些话是否有实践价值;观察下属的所作所为,必然要看它是否有实绩。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学者虽然有学识,但行为是根源。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修身》

只空谈而不实践,即使有辩才也不要听他的。

知,接也。

——《墨子·新考定经上篇》

了解,意思就是接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老子》

高明的读书人听到真理,就勤奋地去实践。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庄子·天地》

虽然金石能发声,但不敲击不会鸣响。比喻不实践就不会认识。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庄子·让王》

没有钱财称之为贫,学了知识却不肯付诸行动叫做病。

朝菌不知晦朔,蟪姑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菌类不可能知道月初到月底的变化,寒蝉也不会了解一年当中有春有秋。比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说命中》

认识并不困难,只有实践才是最艰难的。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二十七》

只要不断地实践就能经常获得成功,只要不停地行进就能到达目的地。

九折臂而成医。

——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

多次折断手臂,治好之后,自己就会成为一个医生。比喻知识来源于实践。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战国策·赵策》

仿照搬书本去驾车,不可能完全熟知马的脾性;用古人的理论来治理当世的人,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

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

——《文子》

金石会发声,但不敲打就不会鸣响;管箫会发音,但不吹不会有声。比喻实践的重要作用。

自见则明,借人见则暗。

——《邓析子》

自己亲眼所见便明了,听别人说便不清楚。

渔夫习水则沉,战夫习马则健。

——《关尹子》

渔民由于熟习水性能潜水,战士由于熟习战马会骑术。比喻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独见者为梦,同见者为觉。

——《关尹子》

独自见到的只能是梦境,大家都能见到的才是清醒中的感觉到的。

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

——战国·慎到《慎子》

学习治水应该到实际行动中去学,而不是从大禹那里去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虽然有美味佳肴,但是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虽然有精妙理论,但是不去学习就不能了解它究竟好在哪里。只有通过学习才会懂得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育别人,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乏。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汉·刘向《说苑·政理》

耳朵听见不如眼睛看见,眼睛看见不如努力去行动实践。

始人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

——汉·刘向《说苑·政理》

开始做官就如同进入光线暗淡的房间,时间长了就越能看清一切,看清之后就能治理好。比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治世经验。

槁竹有火,弗钻不燃;土中有水,弗掘无泉。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虽然枯竹有火性,但不钻磨就不会燃烧;虽然土中有水,但是不挖掘就不会有泉水。比喻不实践不会有成就。

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一百句话都说对了,也不如选择可行的而审慎地去投入实践。

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站在深潭边空想得到鱼,不如及早回家把鱼网织好来捕鱼。比喻与其想入非非,不如脚踏实地去干。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汉·王充《论衡·书解》

知道国家政事不当的是平民百姓,知道儒家经典错误的是诸子百家。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汉·王充《论衡·实知》

不亲眼所见亲口所问,就不能真正懂得一件事物。

言必可行,行必可言。

——汉·贾谊《新书·大政上》

说到的就必须要做到,做到的必定能说出来。

事考功,言考用。

——汉·荀悦《申鉴·时事》

考核言和行的惟一标准是实践。

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汉·董仲舒《对策》

尊崇所听到的道理,则会高明;实践所了解的知识,则会扩大学识。

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

——汉·董仲舒《仁义法》

虽然有天下最好的美味,但不亲口品尝一下就不知道它的美味。比喻实践出真知。

言之非难,行之为难。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说话不难,实践则困难。

有德行的人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

——汉·韩婴《韩诗外传》

有德行的人有三种忧虑,一是不知道,二是知道却不学习,三是学习却不去实行。

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

——汉·戴德《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知识不贪多而力求审识其实质,实践不贪多而力求详知其实践的理由,言语不贪多而力求明确其内容。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学习而能指导实践为最高境界,著书立说为次,教育人为再次。

百闻不如一见。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一百次听说,都不如亲眼见一次。

剑不试则利钝暗,弓不试则劲挠诬,鹰不试则巧拙惑,马不试则良驽疑。

——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剑不经过试用就不知利钝,弓不经过试拉就不知强弱,鹰经过不试飞就不知巧拙,马经过不试骑就不知优劣。比喻实践可以检验一切。

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

——汉·陆贾《新语·术事》

常常谈论古代的人,必定要用今天的实际加以检验;能够讲述远处的人,必定要用周围的实际加以查考。

染不积,则人不观其色;行不积,则人不信其事。

——三国·魏·徐干《中论》

染色不重,人们不知道是什么颜色;实践不多,人们就会怀疑你的能力。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知道了却不去实践,还不如不知道。

有德行的人有三患:未之闻,患不得闻;既得闻之,患不得学;既得学之,患不能行。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疏证》

有德行的人有三种忧患,未听到的,怕听不到;已经听到的怕学不到;已经学习了,怕不能去做。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以实践来说话,小人是只说不做。

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困誓》

不面临深泉,怎么会知道有被淹死的危险;没有看见广阔的大海,怎么会知道大风和波涛的险恶。比喻不亲身经历就无法了解某些事情。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不深入虎穴,如何能得到虎子。比喻不亲身去做就不会有任何收获。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夔传》

空洞的争论,不如实地去做。

气变知时易,不眠知夕永。

——晋·陶渊明《杂诗》

天气变化才知道季节变换了,睡不着觉才知道夜晚是漫长的。

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

——晋·葛洪《抱朴子·祛惑》

凡是探取明珠的人,没有到合浦的深渊就得不到骊龙的夜明珠。比喻不亲自实践就不会有所收获。

神农不久疾,则四经之道不垂。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如果神农不常患病,那么药经就不会传下来。比喻实践出真知。

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相信耳闻却怀疑目睹的事,这是古今所共患的毛病。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马钧传》

空谈事物的道理,是没有办法谈论清楚的;具体实践,虽然有说不清的地方,但在实践中就容易了解了。

不涉太行险,谁知斯路难。真伪因事显,人情难预观。

——晋·欧阳坚石《临终诗》

不涉足太行山的险处,谁知道路途艰难。真伪在实践中会显现,人情却难以预料。

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

不截断弯曲的树根,就不能检验锋利的兵器;不剖析深奥的文章,就没有办法辨识学识广博的人才。比喻实践可以验证一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操演千首曲后才能懂得音乐,观看千支剑后才会识别宝剑。比喻实践出真知。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早晨刚听说,晚上就投入实践。

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传闻不如亲眼所见,看影子不如察看实际形体。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文中子·礼乐》

知道事物的人不如具体实践的人。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群书治要·体论》

才智贵不在多,贵在于实践所了解的知识。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唐·柳宗元《三赠刘员外》

只相信书本就会造成失误,经过了很多事情就会知道有时书中所说也是片面的。

昏昏恋枕衾,安见于地英。

——唐·刘禹锡《秋江早发》

昏昏沉沉地留恋枕衾,如何能看见天地的英华?比喻应该接触社会实际。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坐在一边观看钓鱼的人,空有羡慕他人得鱼的喜悦心情。比喻空想不如实践。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认识并不难,实践才难;实践起来并不难,善始善终才是最难的。

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

——唐·李群玉《赠元绂》

石头里不知道还隐藏有玉,分开沙子才能看见金子。

未入英髦用,空存铁石坚。

——唐·张祜《赋得铁马鞭》

不被英雄豪杰之人使用,空有铁石的坚硬。比喻不实践不会有作用。

事有古而可以质于今,富有大而可以征于小。

——唐·杨炯《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序》

遇事可以用古代之事来对照如今之事,说话可以用大话来证明所说的小话。

狐假狮子势,诈妄却称珍。铅矿入炉冶,方知金不精。

——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

狐狸假借狮子的威风,奸诈狂妄冒充珍兽。铅矿放进炉子冶炼,才明白不是真的金子。比喻实践是检验一切真假东西的标准。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着衣方免寒。

——唐·释寒山《诗三百三首》

口头说吃饭最终不能饱肚子,口头说穿衣不能御寒;饱肚子必须是饭,穿衣服才不会寒冷。

朝谋不及夕,言发不俟驾。

——唐·李延寿《北史·贺拔允传附贺拔岳》

早晨计划的事不要等到晚上再行动,说出发就不要等驾好车再行动。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亡。

——宋·苏轼《日喻说》

每天和水在一起,十五岁就能掌握水性。生来不识水,即使是壮年,看见舟船也会害怕。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天江水变暖,游在其中的鸭儿最先知道。比喻生活在实践中的能了解到实际情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宋·苏轼《石钟山记》

事情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而凭主观猜测有或没有,这如何能行?

读其书,诵其数,而不知所以行之,未足与言治也。

——宋·苏辙《王衮知兖州》

只知道读书或背诵道理,而不知道怎么去实践,是够不上谈论治理国家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觉得肤浅,要彻底弄懂必须亲自实践不可。

千虚不博一实。

——宋·陆九渊《陆象山先生语录》。

一次实践胜过一千次空想。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题戴行可进学斋》

只有一句话,愿意告诉你,就是实践。

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宋·朱熹《性理精义》

只有认识却没有实践,那么认识则是肤浅的。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答潘子善》

实践,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解越深刻,实践就会更加通达。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认识却不实践,这是认识肤浅。

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

——宋·杨时《二程粹言·治学》

努力学到的知识,必须去广泛地进行实践运用。

百工制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各种工匠们制造器物,必定贵在有实用价值;如果器物没有用处,工匠就不会去制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如同人喝水,是凉的还是热的一喝便知。比喻实践出真知。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宋·吕本中《官箴》

没有首先学会养孩子随后才嫁人的道理。比喻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

——宋·吕岩《满庭芳》

不经历过坎坷流离和屈辱,有谁能分辨金沉木浮?

若只是握得一个鹘沦的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它嚼破,便见滋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如果只是握着一个完整无损的果子,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味道是酸、咸、苦、涩,必须咬破尝一下,才知味道。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论先后,学习知识为先;论轻重,努力实践最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了解得愈明白,实践就会愈专心;实践愈专心,了解得会更明白。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想要知道了解得真实与否,理解得深刻与否,只要看做与不去做。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认识和实践常常紧密相关,就如同有眼睛没有脚不能行走、有脚没有眼睛看不见一样。

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认识事物之重要,不如立即去实践实在。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宋·邵雍《渔樵对问》

推崇实践,那诚实的风气就会盛行;推崇空谈,那虚伪狡诈的风气就会盛行。

未识龙宫莫说珠。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如果没有看过龙宫是什么样子,就不要谈论骊龙颔下的珍珠。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法度总论》

观看过许多器物的人可以成为好工匠,诊断过许多病人的人能够成为好医生。

学而不行,与不学同。

——宋·龚昱《乐庵语录》

如果只学习不实践,那么就与不学习相同。

一人之见,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一个人的见识赶不上十个人;我能吸取十个人的优点,就抵得上十个人的能力。比喻人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实践。应该向他人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只知读书就会了解太少,亲自实践才是最好的。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宋·释悟明《联灯会要·道颜禅师》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比喻实践的重要。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口上说不如亲身经历,耳朵听不如亲眼看到。

冰不掿不寒,木不钻不着。

——元·佚名《渔樵记》

冰不用手握就不知寒冷,木不钻不着火。比喻只有实践才能认识。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元·王恽《玉堂嘉话》

口头上说得到一丈长,还不如实际上获得一尺长。

按图索骥,多失于骊黄牝牡。

——元·赵汸《葬书问对》

凭借图画上的样子去寻求骏马,很多人恐怕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比喻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

无知岂真知,无见非真见。三折为良医,一交学一便。

——元·耶律楚材《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

没有感知如何能算是真正知道,没有看见不能算是真正见到。折断了三次手臂就可以成为好医生,对事物接触一次就能学到一样本事。

经目之言,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目?

——元·施耐庵《水浒传》

经历亲自看到的事,还恐怕不真实;只听传闻的话,为何能够完全相信。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天下的学问,没有不实践而只谈论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传习录》

知道了却不实践,等于没知道。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明·王守仁《与薛尚谦》

经历一次挫折智慧就会增进一步。今日的失败,未必不是今后获得成功的原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

理论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理论的成果。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耶?

——明·王守仁《传习录》

道路的险阻或平坦,必须要亲自实践以后才清楚。哪里有不亲自实践却事先知道道路是险阻还是平坦的?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明·王廷相《与薛君采二首》

讲到一件事情,就立即去做;亲自做过后,就会有所了解,这就是所说的真正了解。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杂铭·书签》

议论学术,应该观察它的实践;议论政事,应该考察它是否符合当前实际。

将官者而不能行,抑行则愧影,寝则愧衾。

——明·海瑞《严师教戒》

只能讲而不能实践,在行走时就会对影子有愧,睡觉时就会对被褥有愧。

一网复一网,终有一网得。笑杀无网人,临渊空叹息。

——明·唐守之《渔翁失网图》

一网一网地捕鱼,终会有所得;可笑无网的人,只能是临渊空叹息。比喻只会空谈而不做实际工作是没有收获的。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炼性。

——明·徐祯稷《耻言》

处理很难处理的事情,可以增长见识;调和很难调和之人,可以锻炼自己的性格。比喻实践可以增长才干。

委身当任,始知时事之难;袖手旁观,何怪人言之易。

——明·徐渭《又启严公》

敢于承担责任,才能了解到面临的事情有多么艰难;如果袖手旁观,就不会奇怪人们为何能够随便地发表议论。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明·周立《饮酒》

一句话都不能践行,读万卷书也没有用。

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不担心嘴上说的不好,只担心不能完全做到身体力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明·刘基《拟连珠》

东西有甜,有苦,只有亲口尝过的人才能辨识;道路有平坦,有险峻,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能知道。

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明·宋濂《元史·尚野传》

拿钱买水,所买的水有限,能自己打井开泉而打水,将是用不完的。

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

——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序》

事物的轻重产生权衡,不是权衡产生轻重。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横夫之一足。

——清·魏源《默觚·学篇》

翻阅过五岳的地图便自以为是了解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夫的一双脚。比喻实践胜过纸上谈兵。

山居难与论舟行之险。

——清·魏源《默觚·治篇》

居住在山里的人很难谈论有关航海的艰险。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默觚·学篇》

能够陈述八珍菜谱,便自以为是知道百味,其实不如厨师尝一口的体会深。比喻亲自实践胜过纸上谈兵。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

——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经过九死之病,可以当医生。比喻实践出真知。

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

——清·魏源《默觚·治篇》

有志之士想担负天下的重任,必须从勤访问调查开始。

帐中看日月,岂能辨阴晴。

——清·魏源《明末楚石诸禅师和按圣诗》

在帐幕里看太阳和月亮,如何能辨别得出是阴天还是晴天。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清·魏源《默觚·学篇二》

接触之后才能知道,实践之后才懂得艰难。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思问录》

有不明白的东西,通过实践就会弄懂弄通。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虽然通过实践可以掌握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本身不能替代实践。

力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身体力行然后才有真知灼见。

行焉,可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实践,可以得知理论知识的实际功效;理论知识,则不能够验证实践的效果。

终日抄药方而不能疗一疾,终日写路程而不能行一步。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整天只是抄写药方却不能治好任何一种病,整天只是写行程计划却不能前进一步。比喻实践出真知。

心中醒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

——清·颜元《存学编》

心中领悟,口中讲说,纸上画一画,不去实践,这都是无用的。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关于处理这类事情的智慧。

易牙善烹,先羞百牲。

——清·袁枚《续诗品·博习》

易牙擅长烹调,在于他已尝过百种牲畜的肉。

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清·钱大昕《恒言录》

不在被子中睡觉,如何能知道被子宽大?比喻只有实践才能认识。

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

——清·钱泳《要做则做》

凡事做就会,不做如何能会呢?

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声。

——清·袁枚《随园杂兴》

只要能到竹林下,自然会听到春水声。比喻只要去实践就能有所收获。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心,体而行之。

——清·张伯行《薛敬轩先生传》

学习的人读书要穷究道理,必须要有切实的见解;然后要用身心考察,要用实践验证。

言性善,则天下将无弃人;言知行合一,则天下始有实学。

——清·陈确《瞽言》

宣传人性之善那么天下将会都是有用之人;宣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天下才有真实的学问。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清·顾东桥《答人论学书》

真正的认知是为实践服务,不实践不能算是完全的认知。

拾穗虽利,不如躬耕。

——清·施闰章《警志》

拾拣粮食虽然有益,但不如亲自去耕种。比喻实践的重要性。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潜书·知行》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虽知也如同无知,虽达到也像没达到一样。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

——清·王豫《蕉窗日记》

人必须在实践中修练,才有好处;如果只好闲静,遇到事情便会慌乱。

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

——《牧令五箴》

善于使弓的射手,以弓为老师,不以羿为老师;善于划船的人,以舟为老师,不以奡为老师。比喻在实践中学习。

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究于实际何补?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如果只是浮浅地了解天下的道理,而不知道妥善地去处理事情,这对实际有何用呢?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不亲身实践,便如同用车在水上走,用舟在陆上行,一点用处也没有。比喻实践的重要性。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