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八、民间雕塑艺术

民间雕塑历史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各种可塑的、硬质的材料,如粘土、金属、玉石、木、砖等,用红山文化穿靴。

女性像公元前1900雕、刻、塑等多种方法制成的艺术品。一般分浮雕和圆雕与透雕等,品种很多,有玉雕、石雕、砖雕、木雕、牙雕、骨雕、竹雕、铜塑、陶塑、瓷塑、泥塑、面塑等类型。

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祖先已懂得打制以石英、蛋白石为材料的锋利雕刻工具。这种硬度较高的石制雕刻工具,是雕塑艺术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原始雕塑作品,主要是用这类工具在骨、石、牙、木等材料上进行雕刻而成的透雕、浮雕和圆雕。

由于泥土的可塑性强,塑造技术易于掌握,材料又容易获得,所以新石器时代的雕塑多以陶塑的形式出现,如鸟形尊、兽形器、人形陶罐、陶俑等。此外陶器的纽盖、把手等部位也常有雕饰。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裸体陶俑则有可能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青铜鹰形尊商周时代青铜雕塑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雕塑艺术形式。这一时期青铜雕塑大致分为青铜鸟兽形器、青铜器皿上的立体雕饰、以及纯观赏性的青铜雕塑品三类。鸟兽形器,主要指造型作鸟兽形的“尊”,如犀尊、象尊、鸮尊等。青铜器皿上的立体雕饰,包括在器皿表面的装饰性浮雕和在提、盖、耳、足等部位的小型立体雕饰,立体雕饰都以立体或半立体形象出现,形象生动夸张而又服从于器皿的整体造型与装饰要求。纯观赏性的青铜雕塑数量不多,但颇具艺术价值。

商代石雕多为大理石制品,有人物、动物形象。考古出土文物有“抱膝人像座、跪坐人像、石鸮、还有一座高度在30厘米以上的虎首人身跽坐像”。它们之中有的背后凿有方形长槽,有可能是作为建筑物的构件。它们的造型手法与当时青铜器的造型手法类似,一般只交代大的形体,而不作细部刻划,表面饰以阴刻云雷纹或动物纹样,以高度单纯的造型和强烈的装饰风格为主要特征。

商代玉雕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部分与石雕相同,只是形体较小。圆雕玉人一般呈跪坐状,而占多数的则是扁平状的玉佩饰品。

商代玉雕人像周代各种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考工记》中有“大宰使百工化八材”的记载。八材即珠、玉、石、象牙、木、金、革、羽,其制作很多都与雕塑有关。《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有关工艺制作方面的著作,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的朴素艺术观。

秦汉时期,我国的雕塑进入鼎盛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雕塑工艺繁荣兴盛。浮雕类以画像石、画像砖、瓦当为代表,圆雕类以陶俑、木俑和石雕为代表。

瓦当又名瓦头,始制于西周,战国以前以半圆形为主,其上饰有饕餮、树、文字或各种几何纹。秦汉时期,由于大规模修建各种建筑,瓦当制作大为兴盛,其形状由原来的半圆形改为圆形,纹样有文字、动物、植物图案以及几何图案,动物图案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造型最为优美。

秦瓦当汉画像石、画像砖的流行则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对阴间、来世的信仰。为了追求在阴间的福祉,秦汉时期的统治者不惜消耗巨大财力、人力来建造供他们死后在阴间继续享用的豪宅——陵墓。用来修砌、装饰陵墓用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以浅浮雕形式表现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风貌,是后世浮雕类雕塑的本源。

各类规模不等的陶俑群、木俑群也被用来充实死者的世界,里面不仅有随身奴仆,还有大规模的军队,陵墓外部还有以各类石雕为主的仪卫性雕塑镇守着墓主的平安。厚葬风气虽然荒诞而奢靡,却造就了中国雕塑的辉煌。以各种材料制作的人物俑代替商周奴隶社会的野蛮殉葬也不能不说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进步,是天下苍生的幸事。

与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还有一些大气恢宏的作品就显得没那幸运,如传闻中秦始汉代陶俑皇收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个“身长五丈,践履六尺”的金人置于宫廷中夸耀天命,引渭水为长池,中筑蓬莱山,刻“长百丈”巨型石鲸,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在都江堰的“刻石人三躯,以镇江流,刻石犀五躯,以压水怪”等。这些鸿篇巨制今天都已杳无踪迹,只为后人留下一行行可产生丰富联想的文字。

普贤菩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之后我国古代雕塑史上又一重要发展阶段,由于佛教的流行,佛教雕塑激增。广大雕塑匠师大量吸收、借鉴印度佛教艺术的制作经验与表现手法,依照本国民众审美心理,创造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形象。雕塑品种得到了丰富,雕塑技巧也得到了提高。

隋唐时代,随着佛教影响日益扩大,开凿石窟的风气盛行。众多石窟中除佛、菩萨像外,又添天王、力士、罗汉、童子、供养天等形象。大多数塑像也由原来的贴壁“高浮雕”改进为脱离壁画的圆雕。这一时期的人物塑像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菩萨的娴娜,天王的矫健,童子的天真活泼,供养天的妩媚庄严,都显示出一种文化上升时期的蓬勃朝气。唐代佛教雕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工艺之精、品种形式之多都为前代所未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是当时石窟艺术中的杰出代表。窟内两座分别为25米、30米高的弥勒佛与四川乐山高70多米的弥勒石佛,是唐代大型雕塑艺术中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渗透到了各个工艺领域,对陶瓷、铜器、漆器、金银器和石雕、木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唐三彩,各种陶制人物、动物造型丰富多样,神态生动传神。

宋代罗汉像宋代禅宗盛行,禅宗追求的是“我心中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不仅反对建寺造像,有些偏激的大禅师甚至烧木佛以取暖。加之这一时期,吸收了道教、佛教思想的儒家新学派——朱程“理学”兴起,某种程度上也减弱了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以致宋代石窟开凿明显减少,寺庙造像也缺乏前代的规模与气势。宋代雕塑成就不在佛像、菩萨像而体现在众多并非主要礼拜对象的罗汉像上。罗汉是得道高僧,其雕塑形象直接来自于现实生活。气质、性格多样、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罗汉群塑,使宋代佛教雕塑呈现出世俗化倾向。

宋代雕塑手法与式样虽有新创造,但其整体风格已失去了唐代作品雄健奔放的气概。一般美术史著述中,都认为宋元明清几个朝代是中国古代雕塑的衰落或停滞时期。但也就在这一时期,务实而勤勉的宋人却为后人开创了雕塑的另一番天地——各类小型雕塑蓬勃发展。这些用料贵重、制作精细的作品,往往体现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和惊人的雕刻技巧。

元代统治者对佛、儒、道三教兼容,尤为尊崇西藏化密宗佛教喇嘛教。西藏风格的喇嘛教雕塑艺术的风行引起佛教雕塑艺术的形式风格产生明显变化。而对道教中的全真道的推崇,使道教题材的雕塑也获得一定发展。浙江杭州飞来峰的佛教雕塑和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是元代雕塑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清代玉雕松下人物明清两代,宋代就已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的小型雕塑成为雕塑艺术领域中最有生命力的雕塑品种。虽然有时过分的繁琐,但与日趋刻板、萎琐和模式化的大型仪卫性雕塑、宗教雕塑相比,这一时期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小型雕塑显出一派勃勃生气。

这类雕刻,就制作材料而言,有木、竹、泥、陶、砖、玉、石、骨、角、牙、果核多种,题材不局限于宗教,还大量取材于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趣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富艺术价值的是木雕和砖雕、石雕。

民间木雕

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已掌握了打制硬质雕刻工具的技术,相应也产生了原始雕刻艺术品。浙江河姆渡文化石英出土的新石器石代木雕鱼,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雕作品。

战国鸟兽木雕商代已出现以木、泥、骨、牙、玉、石制作器物的“六工”。

木雕徽州木窗周代分工更细,“攻木工之工有七”,七种木匠中“梓”为小木作工艺匠人,就包括了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以木俑、陶俑为殉葬品的风气盛行。战国时期的木俑以彩绘木俑与木雕花板“鉴床”出土较多。湖南长沙、湘乡、湖北江陵、河南信阳等地多有出土。木俑有男女侍从、文史、武士、伎乐以及镇墓兽等,除木俑外其他木雕作品也不少,如河南信阳出土的彩漆木雕双凤双虎鼓架。长沙楚墓出土的许多雕花木雕已有镂空透雕和斜刀平雕等多种雕刻手法。

汉代出土的人物动物木俑数量众多,制作较粗放。

潮州木雕人物故事魏晋南北朝以后,随葬木俑渐为陶俑取代。但随着隋唐两代佛教的兴起,木雕在佛像雕刻和小型雕塑中获得发展。

宋代木雕在当时各种小型雕塑全面兴盛的大氛围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宋代李诫《营造法式》中有关于木雕的详细介绍章节,将雕刻技艺分为线雕、剔雕、透雕、混雕四种。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架,由于建筑木雕可与木构件紧密结合,因此在汉魏时期就已采用的建筑木雕,到了宋代更为各地宅院民居建筑与寺庙建筑所常见,这些都大大地刺激了当时木雕行业的发展,以致当时南方“林木多,田地少,而丁壮多有富余”的地区,“从雕刻者如云,工刻艺者日众”。闽南金漆木雕在宋初就为人称道,山东省长清灵岩寺金漆五百罗汉即购自闽中。

明清时代商人十分活跃,一些客商发财以后回乡修建祠堂、宅第,渐成风气。木雕工艺也因之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制作工艺也更为精巧。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成果之辉煌,都令今人难以想象。清代的富贵之家,没有不用木雕装饰家具、门、窗、隔扇、建筑物的梁、柱、斗拱的。即便是平常百姓,家中也很少不备雕花家具、雕花器皿的。在建筑物上装饰木雕和在家具上施用雕刻的风气几乎遍及每村每寨、每家每户。一些残存下来的古建筑上的木雕玲珑剔透,显示出民间匠师的卓越技艺。著名的地方木雕有广东东部潮安地区的潮州木雕,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地区的闽南木雕、浙江东阳木雕以及安徽的徽州木雕等。因时间、地域的不同,它们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明清木雕整体上,无论是雕花家具、室内、室外建筑雕刻、小型宗教雕像,还是赏玩陈设小品,都以精美著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明清木雕在湖北、湖南、四川、江苏、江西、河南、山西、广东、浙江等省份都还非常多见。文化大革命中,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大量的明清木雕被无情破坏。八九十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拥有这些旧宅的居民的无知,又有大批精美木雕在拆房盖房的过程中被毁灭,有时是整个整个的古村落,连同其中的木雕等有价值的文物,完全地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令人叹惋。

目前,除山西襄汾丁村、稷山县稷王庙民居外,以安徽古徽州地区的明清遗留建筑上保留的明清木雕最多、最完整、最精美。

建筑木雕

建筑木雕是建筑物木构件上施用的雕刻。由于木材较易受腐蚀,木雕一般多集中在室内。朝外木雕雀替的雕花门窗一般都要罩以防雨的门楼和雨檐,处在遮挡之下。

建筑木雕很讲究位置的经营,较大型的木雕一般以“以少胜多”的方式点缀在不受力、不承重的木架构上,如大梁的中部、穿坊的尾端、斗拱、雀替之上。这些地方的雕饰由于位置较高,离视点较远,制作一般较粗放。室内门窗上的木雕则相对细密精致,木雕也最为密集。有的安徽大户人家的住宅中四面厢房上几十扇门窗都雕刻得密密麻麻。

民间建筑还很讲究砖木材料的对比映衬,木雕构件常常镶嵌于大面积的青砖墙垛之间,静中寓动,简中见繁。优美的窗格在平整、洁净、粉刷了白石灰的砖墙的托饰下,更显突出。建筑物上部构架上的木雕一般是程式化的龙凤、麒麟、狮子等。门窗雕刻则以历史神话故事、戏曲故事或民俗场面为主题,配以祥瑞动物窗拦和灵芝如意等吉祥符号。窗格多为抽象几何纹样,穿插于窗格中的小面积纹样有花鸟、蔬菜、狮子、人物等。大门门槛有雕鲤鱼的,表示“鲤鱼跳龙门”之意。堂屋中梁也是建筑雕刻件中颇具象征意义的构件,选材十分讲究,一般用四季常青树,树干首尾匀称,中部要有拱起,以拱得有力和好看为上品,用这些象征家宅人丁兴旺。中梁上的木雕纹样一般有龙、凤、七星、八卦之类。安徽古徽州地区往往饰以场面宏大的、宣扬忠孝之道木雕郭子仪祝寿的各种戏曲人物故事,如醉打金枝、郭子仪祝寿之类,还有象征人丁兴旺的百子闹元宵等,流金镀彩,金碧辉煌。

家具木雕

家具木雕种类多,用途广,需要量大。床铺、橱柜、洗脸架、桌、椅之上皆有雕刻。

滴水床局部床铺是男女老幼寝卧的所在,繁衍生息的诸多大事皆与床有关。故而民间特别讲究床铺的雕刻装饰。民间歌谣《赞牙床》反映了民众对床铺雕花材料和纹样的热衷:“鲁班造出多奇巧,玉石牙床四面方,麒麟木雕洗脸架送子床头立,鸾凤鸳鸯立两旁,象骨牙床号月宫,四方诸柱是金银,雕龙彩凤双双舞,作出奇花色色新,玉枕锦食生彩色,芝兰奇宝洞房春。”事实上,床的雕饰除了麒麟送子、龙凤鸳鸯、芝兰花草外,还有许多名目。常见有“五蝠捧寿”、“鹿鹤同春”、“马上封侯”、“松鼠葡萄”、“梅兰竹菊”等等。另外,趣味型历史戏曲神话故事如“刘备招亲”、“郭子仪祝寿”、“大闹天宫”等都是常见的题材。不仅大户人家的床到后来如同宫殿,进深多达三层,镶牙配玉,描金绘彩,普通民众家的床雕也是精雕细琢,精彩纷呈。

洗脸架、太师椅上也每见精美雕刻。洗脸架本是放置洗脸盆的家具,最初形成之时是简单的木制结构,可放置脸盆、挂置毛巾,其上并无装饰可言。但随着家庭中其他木制家具纷纷采用雕饰,小小的洗脸架也开始被精心地雕琢起来,明代洗脸架的雕刻就已很精美,清代以后更加繁复:木架变成了木屏,中部多镶有以戏剧人物、民间故事为主题的雕花,四周配以各式龙凤花鸟瑞兽,使得简单的洗脸架也变成了展现主人艺术品位之物了。

祭祀木雕

祭祀木雕以神龛、神像为主,神像多为圆雕,大小相差很多。寺观佛道神明有的高至数丈,而农家神龛供奉的诸神小的高不盈尺。农家祀奉的诸神包括儒、佛、道神灵和地方巫术神灵。

祭祀木雕最有特色的是傩戏面具。造型古朴,色彩浑厚的傩面具是古傩戏的“脸壳”。傩源于原始图腾崇拜,在今天的浙江、湖南、贵州等省都可见到,其活动带有强烈的巫术性质。与戏曲脸谱一样,傩面具造型一般有固定模式。木雕傩母与傩面具近似的另一种避邪面具是吞口,兽面含剑,常悬挂于门首。吞口比面具大,制作上一般较粗犷。

民间砖雕

砖雕是民间建筑中普遍使用的形式,其历史可上溯到汉代的画像砖。

秦汉之时,人们普遍信仰死后灵魂不灭,厚葬之风盛行。秦始皇皇陵、霍去病墓的大规模殉葬即这种风气的典型。作为陵墓修砌与装饰用的画像石、画像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以模具翻坯制作的汉画像砖题材广泛:从生活场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到各种装饰纹样都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汉画像砖的题材虽来源于生活,风格却不为细节所束缚。其形式虽是写实的,但无论构图还是造型都服从于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感受,殷商时代已建立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画像砖上得当了充分体现。

宋代砖雕艺术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在河南、山西一带,宋金以来流行在仿木构建筑的砖砌墓室镶嵌砖雕的风气,斗拱、椽檐、耍头上皆有各种雕饰。这些内容以乐舞、戏曲人物形象为主的浮雕式砖雕,在砌成之后复又加以彩绘,显得华丽夺目。宋代大多数砖雕都用模翻制,也有少数为雕刻。

砖雕聚艺厅明、清两代雕砖流行于南北各地,在经济发达地区水平尤显精湛。北方的天津与南方的古徽州皆是明清两代商贾巨富聚居之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限制下,家财万贯却位居四民之末的商贾们,只能以豪宅上的排场来扬眉吐气。因而天津与古徽州的建筑上,砖雕水平非比寻常,天津老城内到津郊杨柳青镇一带的民宅与江苏、安徽、江西一带至今还保留许多精彩的砖雕作品。广州等地的清代砖雕水平很高,一些宗祠庙宇的门楼照壁多用巨幅砖雕装饰。如广州陈氏宗祠砖雕《聚义厅》高2米左右,长达475厘米,人物众多,背景繁密,制作精巧,系广东砖雕名手黄南山的作品。

门楼砖雕以其坚固、耐用可与石材相媲美的性能和相对简易的制作工艺、相对低廉的造价,不仅在富门豪宅、宗祠庙宇上尽显风流,在各地普通民宅中也得到迅速普及,广泛用于建筑的外墙装饰,出现在门楼、门罩、花窗、照壁、山墙、墙檐与屋脊等部位,既丰富美化了建筑物,又使其更坚实牢固。

砖雕在建筑上的运用有一定格局。

当街门户是民居中显示房主的地位的部位,因此“大门前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安徽八字门楼分三层到五层不等,是砖雕最密集的地方。照壁上则按“中心四岔”布局:照壁中心多装饰菱形或圆形砖雕,四角(四岔)则饰以三角形砖雕。这些地方砖雕内容丰富,人物故事或出于经史,或取材于地方戏曲,也有相当数量表现现实生活诸如游赏、对弈、雅集等文人活动和田园生活的,神仙、龙、花鸟、吉祥瑞兽也都常见。

房屋屋顶飞檐翘起的地方也多以砖雕鳌鱼嵌角。传说中的鳌鱼有镇宅保平安的作用。民居以南如是庙宇、祠堂或旷野,则厅堂屋脊正中必镶砖雕“通天兽”避邪。鳌鱼、通天兽的造型一般较程式化。

砖雕欣赏牡丹用来制作砖雕的砖需要特制,一般以经过淘洗加工的细泥烧制而成。明清时雕砖已成为专门手工行业,从事雕砖的工匠称为雕花匠,雕砖的行业称为“黑活儿”。雕花匠雕砖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是先在砖面上画出图样轮廓,确定层次,凿出大形,然后再用雕、凿、剔、刻、磨等多种手法“出细”,为了制造高浮雕效果有的还采用黏贴的办法,最后经过打磨抛光才告完成。精品砖雕,于同一平面内雕刻出不同深度层次,表达远近空间,多的达到九个层次,令人称绝。

民间石雕

石材雕刻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一件7000年前的石雕头像,四川平山大溪出土的浮雕石石雕马踏匈奴头、人面像,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的镶嵌骨珠的石雕头像,造型古拙,皆为后世石雕艺术的源头。

石雕柱础由于石材坚固耐磨、防水性能良好,是建筑理想用材,很早以来就用于修建、装饰殿宇、门楼、牌坊、华表、宝塔、桥梁。秦汉石雕的恢宏壮丽,魏晋隋唐时石雕的秀美刚健,都体现出古代民间匠人的智慧。

石雕骑狮人拴马柱

宋代以后,石雕在民间建筑中中得到普遍应用,用来装饰柱石、额坊、柱头、柱础、门窗、石碑、石鼓等。此外石雕还常用来制作石狮、石象、拴马石。

民间石雕种类繁多,北方陕北、山西一带的拴马柱、拴娃石粗扩大气,有秦汉遗风,南方牌坊上的雕饰则精美秀丽。

石雕拴马石狮在黄河两岸,山西、陕西的寻常村落里,处处可见到拴牲口用的拴马石,这些拴马石上一般都雕有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胡人形象。自秦汉时期始,就有大量胡人贩马来到中原。长期以来的游牧鞍马生涯,使胡人个个都成为统领马群的行家。汉人对胡人高超的驯马技术由惊异到崇拜,以至在自家院落的拴马石上刻上他们威武剽悍的形象,期望藉他们的威风驯服牲畜,并保佑牲畜平安。有的胡人还骑有瑞兽,更加石雕余家牌坊强了其纳吉求福、避邪免灾的寓意。拴马石上还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形态的石猴,据说为天官“弼马温”——孙悟空的造像。除胡人、猴以外,石狮在拴马石上也很常见。与这些拴马石狮一样普遍的,还有形形色色摆在农家炕头的拴娃石狮,目的也和拴马石狮一样——避邪。希望娃娃象马儿、驴儿一样健(贱),好带好养,健康成长。

石雕麻姑献寿各类牌坊是石雕艺术比较集中的纪念性建筑,各部分都较多雕饰,在民间很常见。如湖南澧县表彰妇女遵守“三纲五常”,“贡生余继泰之妻余罗氏”之节孝坊上,匾额上方紧挨两横排高浮雕人物,取左右对称的格式。中有案桌,男主人于案前正襟危坐,左右两班权贵分立;女人则被圈在狭小的亭阁里或某一角落,活脱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儒家家庭模式的写照。其上的局部雕刻如“麻姑献寿”。

一些较有名的石雕产地,往往靠近产石山区,便于就地取材。艺人们也通过口传身授,将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代代相传,典型的如河南曲阳,盛产大理石,延续了近2000年石雕工艺,是有名的石雕之乡。福建的寿山、惠安,浙江的青田,安徽的黟县、歙县都为多山、产石之地,所产石雕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