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军事谋略1

第一节 军事韬略(1)

弦高献牛退秦军

春秋时,秦将孟明视率领大军准备偷袭郑国,而郑国对此毫无觉察。郑国有一个商人,名叫弦高,善于随机应变。他在贩牛的路上正好遇到了浩浩荡荡的秦军,知道情况非常严重,便急中生智,一边派人飞驰回国报信,一边把自己所带的几头牛和千张牛皮献给秦将孟明视,用警告的口气说:“我们小小的郑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日夜怀着恐惧之心,不敢放心睡大觉。今日郑国的国君听说将军前来,特奉一点薄礼,以示心意。”孟明视听罢大吃一惊,认为郑国早有防备,按原计划偷袭不成了,便移师攻打滑地,后来在引兵回国途中,遭到晋国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

在这里,弦高因偶然的机会同前去偷袭郑国的秦军相遇,这时他假借郑国国君之名,把自己所贩的牛和牛皮献给秦军,暗示郑国早有防备,使秦军移师他处。弦高的本来目的是贩牛,却顺势以牛为礼物,替郑国解了大围。弦高顺手所牵之“羊”实在不小,但终归是顺势而成之事。

晏婴智挫晋谋

齐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就逐渐衰败了。过了100年,齐景公当上了国君,为了恢复齐国的往昔繁盛,齐景公任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使齐国再度走上欣欣向荣的道路。

齐国的繁荣和强盛引起了称霸中原的晋国的不安。晋平公为了向诸侯各国显示一下自己“霸主”的威力和巩固其地位,就想征伐齐国,给齐国一点厉害看看。为了探清楚齐国的虚实,晋平公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

范昭到了齐国,齐景公设盛大宴会款待晋国使者。酒到酣处,范昭对齐景公说:“请大王把酒杯借我用一下。”齐景公不知其意,便吩咐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侍从倒满酒恭恭敬敬地送到范昭面前,范昭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晏婴把范昭的举止和神色看在眼里,大为愤怒,厉声命令斟酒的侍从:“撤掉这个酒杯!给国君换一个干净的。”

范昭闻言,吃了一惊。于是,他干脆佯作喝醉,站起身,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边舞还边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以助酒兴!”

乐师从晏婴命令侍从撤杯的举动中看出了范昭的用意,站起来对范昭说:“下臣不会奏成周之乐。”

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王设宴款待他。酒过三巡,楚王乘酒兴对重耳说:“有朝一日,公子返回晋国,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想了想,回答道:“如果托大王洪福,我真的能够回晋为君,我一定让晋国与楚国友好相处。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不幸交战,我一定下命令让我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合30里)以报大王恩德。”

四年之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几年后就使晋国强大起来。接着他又建立起三军,命先轸、狐毛、狐偃等人分任三军元帅,准备征战,以称霸中原。

晋国日益强大,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强盛。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4个小国向宋国发起攻击。宋国向晋求援,晋文公亲率三军增援宋国。

楚军统帅成得臣是个骄傲狂暴的人。晋文公深知成得臣的脾气,决心先激怒他,然后消灭他。成得臣急于寻找战机,晋文公就设计暂不与他交锋。当初与楚王宴饮,晋文公许诺如与楚军交战,一定退避三舍。这一次,晋文公信守诺言,连退三舍(90里),一直退到城濮这个地方才停下来。

其实,晋文公的后撤是早已计划好的了,可以一举三得:一是争取道义上的支持;二是避开强敌的锋芒,激怒成得臣;三是利用城濮的有利地形。

楚将斗勃劝阻成得臣道:“晋文公以一国之君的身份退避我们,给了我们好大的面子,不如借此回师,也可以向楚王交代。不然,战斗还未开始,我们已经输了一场。”

成得臣说:“气可鼓而不可泄。晋军撤退,锐气已失,正可乘胜追击!”于是,挥师直追如故。

晋、楚双方在城濮摆下战场,晋国兵力远不如楚国,因此,晋文公也有些担心。狐偃道:“今日之战,势在必胜,胜则可以称霸诸侯;不胜,退回国内,有黄河天险阻挡,楚国也奈何不了我们!”晋文公因此坚定了决战和取胜的信心。

战斗开始后,晋军下令佯作败退,楚军右军挥师追赶,一阵呐喊声中,胥臣率领战车冲出。胥臣所率战车驾车的马上都披着虎皮,楚军见了,惊惶地乱跑乱叫,胥臣乘机掩杀,楚右军一败涂地。

先轸见胥臣获胜,一面命人骑马拉着树枝向北奔跑,晋楚城濮之战一面派人扮成楚军士兵向成得臣报告:右军已经获胜。成得臣远望晋军向北奔跑,又见烟尘滚滚,于是信以为真。

楚左军统帅斗宜申指挥楚军冲入晋军狐偃阵中,狐偃且战且退,把斗宜申引入埋伏圈,将楚军全歼。先轸故伎重演,又派人向成得臣报告:左军大胜,晋军败逃。

成得臣见左、右二军获胜,亲率中军杀入晋军中军之中。这时,先轸与胥臣、狐偃率晋军上军、下军前来助战,成得臣方知自己的左军、右军已经大败。成得臣拼命突围,又被晋将挡住去路,幸得晋文公及时发出命令,饶成得臣一死以报当年楚王厚待之恩,成得臣才得以逃回本国。

城濮之战后,晋军声威大振,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曹刿避锐击惰胜齐军

公元前684年春天,齐桓公以鲍叔牙为大将,率大军攻打鲁国,一直打到鲁国的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尽管鲁庄公早已有所准备,操练人马,赶制武器,但鲁是小国,力量有限,眼见齐军已攻入国境,鲁庄公深感自己兵力不足,他决心动员全国力量和齐国决一死战。

鲁国有个平民叫曹刿,听说齐国已打了进来,非常焦虑,请求见鲁庄公,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谈,鲁庄公知道他是个有才识的人,就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来到长勺前线。

曹刿和鲁庄公察看阵地,见鲁军所处的地理形势十分有利,心里很高兴。恰在此时,齐军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也想击鼓,曹刿劝阻了他。曹刿还建议鲁庄公下令:“不许呐喊,不许出击,紧守阵角,违令者斩!”

随着震天的鼓声,齐军喊叫着猛冲过来,可是鲁军并未出战,阵地稳固,无隙可乘,齐军没碰上对手,只好退了回去。

时隔不久,鲍叔牙再次击鼓,催促士兵冲锋,鲁军阵地还是没有一个人出战。

齐军第三次击响战鼓,向鲁军阵地冲来,但将士们已经体力困乏,信心不足了。

曹刿见齐军第三次的战鼓声威力不足,冲锋的队伍也比较散乱,这才对鲁庄公说:“主公,可以击鼓进军了!”

鲁军将士听到自己的战鼓声,齐声呐喊,杀向齐军,齐军抵挡不住,掉头向后逃跑。

鲁庄公想下令追击,曹刿劝阻道:“让我先下车看一下。”曹刿下车察看齐军兵车碾过的车轮印迹后,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然后对鲁庄公说:“可以追击了!”

鲁庄公立即下令全军追击齐军,一直把齐军赶出鲁国的国境。

战斗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曹刿说:“打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将士们的勇气最盛;第二次击鼓,将士们的勇气就衰退许多;到第三次击鼓之时,勇气就差不多丧失光了。齐军三次击鼓冲锋,勇气已尽,而我们此时才击鼓进军,勇气旺盛,因此能打败齐军。不过,当敌军溃逃时,要防备佯败设伏,我看他们旗帜歪倒,车辙很乱,才知道他们是真败了。”

晋军山败强秦

春秋时期,秦穆公不顾上大夫蹇叔和老臣百里奚的再三劝告,不远千里去进攻晋国东面的郑国。这一次东征,秦穆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出发前,蹇叔哭着告诫儿子:“我看着你们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这次远征,晋国人一定在山截杀你们。山有两座山,那南边的山是夏帝皋的坟墓;那北边的山,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孟明视率秦军进入滑国地界向郑国疾进,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他是郑国派来的使者,要见秦军主将。孟明视大惊失色,连忙接见“使者”。“使者”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派我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来犒赏贵军将士。”说罢献上熟牛皮和肥牛。

孟明视原来打算去偷袭郑国,现在一听郑国已知道了他们来袭击的消息,只好收下牛皮和肥牛,敷衍了弦高几句,灭掉滑国,班师回国。

其实,弦高不过是个牛贩子,他在滑国遇到孟明视,发现秦军的企图纯属偶然。弦高用计骗得孟明视相信后,连夜派人回郑国报告消息去了。

晋国得知秦军远袭郑国的消息,十分愤怒。如今见秦军无功而返,果然不愿意错过消灭秦军生力军的机会,在东山、西山之间和觳陵关裂谷两侧的高地设下埋伏,专等秦军进入“口袋”。

公元627年4月13日,疲惫不堪的秦军从滑国返归本国,抵达形险恶,山路崎岖狭窄,特别是东、西间,人走都很吃力,车马行进更是难上加难。西乞术望着险峻的山岭,不安地对孟明视说:“临出发时,父亲再三警告我,过山要小心,说晋人肯定会在这里设下埋伏,消灭我们。我们的队伍拉得太长,再不收拢一些,就很危险了!”孟明视叹道:“我何尝不想这样做?只是道路太窄,做不到啊!”

孟明视率领部队小心地进入山谷。突然,金鼓齐鸣,一支强悍的异族部队率先杀出——原来,这是晋国南部羌戎的兵马,羌戎是晋国的附庸,一直听从晋国的调遣。随后,在晋襄公的亲自指挥下,晋军大将先轸率晋军一拥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都成了晋军的俘虏。

专诸刺杀吴工僚

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把君位让给了弟弟余昧。余昧死后,余昧的儿子僚做了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天下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现在却被僚夺走了,心中十分怨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回国君的桂冠。

这时,楚国的大臣伍子胥因父亲被害而逃到吴国,伍子胥想借助吴国的力量回楚国报杀父之仇,得知公子光的心事后,就把侠士专诸介绍给了公子光。

公元前515年春,吴王僚派军队与越国作战,被越军包围,都城内十分空虚。公子光对专诸说:“现在是刺杀僚的最好时机!不然,军队回国后,事情就难办了。”专诸也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两人精心谋划了刺杀僚的计划,然后请僚来府中饮酒。

吴王僚对公子光有所戒备,考虑到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不好回绝,于是带了众多的卫士前来赴宴。僚的卫士从王宫一直延续到公子光的府邸,连公子光家的台阶前也站满了手持刀枪的僚的卫土,僚自认为万无一失,可以放心地与公子光饮酒。

宴会开始后,公子光频频举杯,美味佳肴,不停地端上来又撤下去。公子光与僚都吃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吴王僚有了醉意。公子光见时机已到,找了个借口离席出屋,进入事先挖好的地道中,吩咐专诸立即行动。

专诸按照事先的安排,扮做一名仆人,端着一个大盘,盘内放着一条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大鱼,大步进入屋中。专诸将大鱼放在吴王僚面前,乘吴王僚低头看鱼的时候,突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刺人吴王僚的胸中。吴王僚的卫士急忙扑上前,举剑向专诸刺去。这时,公子光潜伏在地道中的亡命之徒一拥而出。经过激战,吴王僚的卫士全部被歼,专诸也被吴王的卫士刺杀。

公子光夺取了政权,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曹刿进兵待三鼓

公元前684年,齐国背弃了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兵侵犯弱小的鲁国。

齐军与鲁军在长勺遭遇。鲁庄公御驾亲征,旁边坐着新请来的参谋曹刿。对面的齐军已摆开阵势,只等作战的鼓声擂响。

不一会儿,齐军战鼓齐鸣,杀声连天,兵士如潮水般冲了过来。鲁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击,被曹刿制止了。曹刿对鲁庄公说:“敌人锐气正盛,只可以严阵以待,急躁不得。”

齐军一阵冲锋过来,却如木板碰铁桶一样,冲不垮鲁军的队列只得退下。不久,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仍自岿然不动,铁桶似乎更坚固了。随着一声令下,齐军的战鼓又像雷一样响起来。但是,这时的齐军士兵虽然嘴里叫喊着,心里认为鲁军不敢出击,斗志无形中松懈下来。

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鼓响,便对鲁庄公说:“是出击的时候了!”于是,待命的鲁军士兵像猛虎扑食一样冲了出去。齐军临变而慌,被杀得七零八散大败而逃。

鲁庄公见敌人逃却,忙下令乘胜追击。曹刿又加以制止:“别忙,等一会儿。”说完,他跳下车,看看地上的车辙马迹,又站在车顶上向逃走的齐军望了一阵,然后说:“放心追赶下去,杀它个片甲不留!”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回齐国,俘获的战利品堆积如山。

在庆功宴会上,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敌人击鼓三次后才出击呢?”

曹刿答道:“凡打仗,全凭士兵的一股勇气。当第一次击鼓的时候,齐军的士气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万不可硬碰。第二次击鼓时,齐军的斗志开始松懈。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低落,精神疲惫,战斗力骤减。而这时我军初次鸣鼓进攻,策新羁之马,攻疲乏之敌,自然就可以旗开得胜。”

鲁庄公又问:“可是,当齐军败退时你为什么阻止我下令追击,待望过天、看过地之后才允许穷追不舍,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曹刿又说:“兵者,诡道也。齐军诡计多端,如果败走有诈,诱我追击,就可能中了他们的埋伏。因此,我下车看看车辙马迹,杂沓非常,证明是仓皇逃军。远远望去,齐军旗歪阵乱,说明他们确实打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我才敢大胆让将士进军。”

鲁庄公听罢曹刿这番话,大加赞赏,亲自赐给曹刿一杯胜利酒。

陈轸说服秦惠王

战国时,韩、魏两国连年交战不止。秦惠王想调解两国的纷争。他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大臣们,大臣们有的赞同,有的反对,秦惠王也拿不定主意了。

此时,游说谋士陈轸恰巧来到秦国,于是秦惠王向陈轸咨询。陈轸想了一会儿,然后对秦惠王说:“大王听没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有一次,卞庄子和一个童仆发现两只老虎正在争相撕食一头牛,卞庄子抽出宝剑想去刺虎。”旁边的童仆阻止他说:“两只老虎正在吃牛,尝出美味后一定会争夺,争夺时必然互相厮斗。厮斗的结果是力气大的老虎受伤,力气小的老虎死亡。到那时你再追赶受伤的那只老虎,将它刺死。这样,你就不费吹灰之力一举擒获两只老虎。现在,韩、魏两国相互争战,不分胜负,长此下去,结局一定是强国受损,弱国失败。尔后大王再出兵受损之国,这样秦国就能像卞庄子那样从争斗的两方收取渔人之利。大王,您以为如何呢?”

秦惠王听罢,连连称妙。于是,秦国坐山观虎斗,静观形势的变化。后来,韩国战败,魏国也元气大伤。秦惠王立即出兵进攻魏国,轻而易举地获胜。

公子光刺杀吴王僚

吴国的公子光,早就想除掉吴王僚,由自己取而代之。但是,吴王僚有三个骁勇非常的儿子时刻在身边,使公子光难以下手。

公子光为此事暗中着急。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思,打算帮助他,便献计说:“目前胥国动乱不安。如果你向吴王僚建议,乘胥国发生危机的时候,向胥国发动进攻,吴王僚一定会同意。然后你借口自己的脚被扭伤,推举吴王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前去。同时建议吴王派他的另一个儿子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目的是说服这两个国家共同伐楚。这样,就可以除去吴王僚的三个羽翼,剩下一个吴王僚就好对付了。”

吴王僚果然听从了公子光的所有建议,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派了出去。公子光见时机已到,便派一个勇士刺死了吴王僚,自己做了吴王。吴王僚的三个儿子见国内发生变故,不敢再回来,只好亡命他国。

在这个故事里,吴王僚的三个儿子如同三只猛虎,使公子光无法刺杀吴王僚。公子光采用伍子胥的计谋,调走了这三只猛虎,吴王僚成了孤家寡人,在这时对付吴王真可谓易如反掌。

赵括轻出长平关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凭借长平关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屡次挫败秦军。

秦国把坚守长平关的廉颇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精心策划了反间计,使赵王对廉颇起了疑心,将廉颇撤换下来,派去了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秦将白起为了引诱赵括离开长平关,故意打了几个败仗后退走。赵括求胜心切,轻易杀出长平关,出城追击秦军,结果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白起将赵括的40万大军断成两段,分而制之。赵括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援兵。其实援兵早被白起悉数全歼。赵括在营垒里苦等了40余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秦军故意网开一面,引诱赵括强行突围。结果赵括轻易离开营垒,再次进入秦军的埋伏圈。这一次赵括回天无力,全军覆没。

在这里,秦军三次使用调虎离山之计。第一次用反问计调走了廉颇这只虎,第二次调赵括离开易守难攻的长平关,第三次诱骗赵括离开临时营垒。值得称奇的是,秦军使用调虎离山之计连连得手,赵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了秦军的圈套。

勾践蒸粟还粮

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图谋灭吴。他带头参加农业生产,实行轻徭薄税的政策,老百姓吃穿不愁,家家积蓄余粮。但是,为了麻痹吴国,勾践向吴国借了1万石粮食,说越国遇到了灾荒。

借的粮食第二年要归还吴国。越王勾践征求大臣文种的意见,说:“如果不还粮食,吴国可能会借口讨伐我们;如果归还粮食,就会有利于吴国而不利于越国,怎么才能两全其美呢?”文种献计道:“我看粮食还是要还的。但我们在其中可以做手脚。从粮食中精选出一部分,蒸熟了还给吴国,这样就有好戏看了。”

吴国人见越国还回的粮食粒大饱满(其实已被蒸过了),爱不释手,于是第二年春天把它们当做良种播种到地里。结果可想而知,种子没有发芽,秋天颗粒无收,吴国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削弱。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勾践还蒸熟之粮,使吴国中计发生饥荒,真可谓釜底抽薪,削弱了吴国的实力,从而为他最终灭亡吴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 军事韬略(2)

田豫浓烟欺敌

田豫奉魏文帝之命前去镇抚代郡的鲜卑人。当时,鲜卑人分裂出数十部互相攻伐。田豫恐鲜卑人兵合一处,便率军深入远地,征讨鲜卑人兵力最强的一支。进兵之后,因寡不敌众,田豫军不久便没有了归路,情况万分危急。

田豫在距敌不远处安营扎寨,并且命令士兵多拾柴草及牛马粪便,聚集点燃。一时间浓烟四起,直上空中。鲜卑人见田豫军烟火不绝,以为久驻该地,不以为意。但是,等鲜卑人悄悄摸到田豫的营地,发现只有柴草和牛马粪便在燃烧,大队人马已不知去向。

原来,田豫在撤退时使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在点燃柴草和牛马粪便后便率军急走。等鲜卑人发现真实情况时,他的大军已走出几十里了。

晋献公假道灭虢

公元前659年夏天,晋国兴兵攻伐虢国。伐虢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荀息说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璧。晋献公最珍爱这两件奇物,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欢的宝物啊!再说,虞国有宫之奇这样的贤臣在,他们怎么会蠢到借路给我们这种地步呢?”

荀息道:“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宫之奇这个人足智多谋,但他不敢犯上强谏,虞公绝不会听从他的劝告。”

晋献公接受了荀息的建议,派人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虞公果然不听从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晋国。晋军经虞国到达虢国,攻占了虢国的都城,虢国迁都到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拼力死战,晋军知难而退,回到晋国。

公元前655年,晋国聚集精兵良将,再次向虞国借路攻伐虢国。宫之奇劝说虞公道:“虢虞两国相互依存,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就日薄西山了。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正是虢虞两国今天的形势。试想,车都不存在了,辅(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一条条直棍儿)还能有吗?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请大王三思而行。”

虞公道:“晋国和我是同宗(同为姬姓),决不会害我!”再次拒绝宫之奇的劝告,借路给了晋国。

宫之奇回到家中,对众人说:“晋国此次出兵,势在灭虢,回国途中,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虞国,大家逃命去吧!”于是,带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一年8月,晋军大兵经虞国进入虢国,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亡了虢国。凯旋途中,晋军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一举灭亡了虞国,虞公成了晋军的俘虏,千里马和美璧也都重新回到晋献公手中。

孙武演阵斩姬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对楚国开战,但苦于没有运筹帷幄、攻城拔寨的大将。谋臣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齐国人孙武,并把孙武所著兵法十三篇呈予吴王,吴王为孙武高妙的战争见解和横溢的军事才华所折服,终于下令在宫中接见孙武。

孙武本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陈完因国内动乱逃到齐国,其五世孙、孙武的祖父陈书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战功,齐景公赐姓孙。孙武出身在这样一个军旅世家中,从小受到军事思想的熏陶。齐国是大军事家姜子牙的封地,又是大军事家管仲活动的场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军事遗产,孙武潜心研究军事,大有所获。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孙武与家人离开齐国,来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在都城姑苏(今苏州)附近隐居,与吴王阖闾的谋臣伍子胥结为知己,同时,呕心沥血,写成了兵法十三篇。

孙武来到吴王宫中。吴王对孙武说:“先生的兵法十三篇惊世骇俗,可是吴国是一个小国,兵微将寡,如果跟楚国这样的大国作战能有几分胜算?”孙武回答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我的兵法十三篇不仅可以运用于行军作战,还能动员妇人女子,驱而使之。”吴王大笑,说:“我的宫中就有女子数百人,我要亲眼看看先生如何‘驱而使之’?”吴王下令从后宫挑选180名宫女,交由孙武调遣。

孙武将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各执兵器,又请求吴王派他最宠爱的两名爱姬分别担任左、右两队的队长,向她们宣布了军法:一不许交谈喧哗;二不许擅自行动;三不许混乱队伍。又命军法官设下铁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然后对众宫女说:“一击鼓,握好兵器;二击鼓,左队向右转,右队向左转;三击鼓,相互击斗;锣声响,收兵!”

号令一出,宫女们嘻嘻哈哈,笑作一团。

孙武严肃地说:“约束不明,申令不清,这是为将的过错。可再申前令,解释清楚。”孙武再次申令军法及操练的要求,然后传令击鼓。然而宫女们还是笑得东倒西歪。孙武举起令旗,第三次申明前令,命令击鼓。宫女们仍然不听调遣,大笑不止。

孙武忽然眼睛一瞪,吼道:“军法官!”“在!”“军士不听,该当何罪?”“斩!”孙武说:“军士不能尽斩。这是左、右队长的罪过!”于是下令:“将左、右队长,斩!”

吴王急忙派人去为两位爱姬求情,孙武说:“将帅在军中,君王的命令可以不听。”终于斩了吴王的两个爱姬。孙武重新演练宫女,进退左右,整整齐齐,规规矩矩。

孙武治军,主张执行铁的纪律。这一年,孙武被吴王拜为将军。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孙武的事业和功绩:“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助吴破强楚

公元前512年,吴王拜孙武为将军,向孙武请教攻打楚国的妙计。孙武说:“大王要远征楚国,时机尚不成熟。楚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而我们吴国是一个小国,人口少,物力也不够富足,要想打败楚国,还需要几年的准备。”

孙武的好友伍子胥是吴王的谋臣,他在同意孙武的意见时,提出了一个“疲楚”的建议:把吴国的军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扰楚国的边境,一军返回,另一军则出发,这样自己的军队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整,而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劳苦不堪。孙武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

公元前511年,孙武派出一只军队袭击楚国的六城和潜城(均在今安徽境内),楚国急忙调兵增援。可是当楚军赶到潜城时,吴兵已攻破了六城;当楚军赶到六城时,吴兵已退回国内。过了一些日子,吴兵又攻击楚国的弦(今河南境内),楚国慌忙调兵奔走数百里救援弦,但是,援军还没有赶到弦,吴兵已撤退回国了。连续几年,楚国士卒疲于奔命,消耗了大量实力。

公元前508年,吴王采用孙武“伐交”(通过外交手段取胜)之计,成功地离间了楚国与其从属国桐国的关系,使桐国背叛了楚国。楚王大怒,派令尹囊瓦率兵讨伐桐国,孙武乘楚军不备,在豫州(今河南、安徽之间)大败楚军,又攻克巢(今安徽巢县东北)活捉楚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蔡国,蔡国联合唐国向吴国求救。阖闾认为这是一个出兵攻楚的大好时机,问孙武:“以前你说楚都郢不可进攻,现在究竟如何?”孙武答道:“用兵打仗一定要抓住战机,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斗意志旺盛的军队,又有唐、蔡两国相助,而楚国却兵困马乏,可以一战。”又说:“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候,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孙武率帅精兵三万乘船溯淮水而上,然后弃船上岸,一口气奔走了300余里,突然出现在楚军面前,三战三捷。接着,又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北)、雍筮(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大败楚军,仅用了十几天就攻入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跑得快了一步,才没有被吴军俘虏。

刘向在《新序》中写道:“孙武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尉缭子·制谈》云:“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孙)武子也。”

王翦大破楚军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30年灭了韩国。之后又灭了赵国、魏国、燕国。秦国乘胜进攻南方的楚国,不想出师不利,战事受挫。

秦始皇后悔当初没有听老将军王翦破楚的计策,为挽回败局,只好请解甲归田的王翦再次出山。于是,秦始皇亲自来到王翦的家乡颍阳,言辞恳切地对王翦说:“望将军莫记寡人之过,带兵征楚。即使将军怪罪寡人,也应以国事为重。”

王翦受秦始皇之所请,率6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楚王得知后,聚集全国之兵,由楚将项燕统帅,在中山摆阵迎战。

王翦大军到达中山后并未急于攻楚,而是开沟、垒寨、筑城,只作防御准备。楚军一再挑衅,王翦坚壁不肯应战。王翦让士兵吃饱喝足,并让他们做一些体力游戏,如跳高、投石之类。

项燕求战心切,不时命楚军前去挑战,搞得人人疲惫、士气消沉。项燕误以为秦军只是在那里驻防而已,渐渐放松了警惕。就在楚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王翦大军突然发起猛攻。经过一个多月的养精蓄锐,秦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楚军哪里抵挡得住,被杀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王翦追击楚军到蕲南,杀死项燕,楚国从此一蹶不振。第二年,秦军俘获楚王,楚国灭亡,楚地归入秦国版图。

赵襄子水淹智伯

晋国是战国初期的大国,但掌握国家大权的却不是晋王,而是智伯、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四个人。智、赵、魏、韩四家统治晋国,其中智伯的势力最大,但智伯并不满足,时刻想灭亡赵、魏、韩,独霸晋国。

公元前455年,智伯以晋王的名义要求赵、魏、韩三家各拿出100里土地和户口送归公家,表面上是为公,实际上是为了削弱赵、魏、韩三家的力量。魏桓子和韩康子惧怕智伯,只好忍痛交出土地和户口,赵襄子一口回绝道:“土地是祖先传下来的,我不能随便送给别人!”

智伯闻报大怒,召集魏桓子和韩康子来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赵襄子竟敢违抗国君的命令,不可不伐。灭掉赵襄子,我们三家平分赵襄子的土地、户口。”

魏桓子和韩康子不敢不听从智伯的话,又见可以分得一份好处,便各自率领一队人马随智伯去进攻赵襄于。赵襄子情知不敌智、魏、韩三家联营,急忙退到先主赵简子的封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依靠坚固的城墙、丰足的粮食和百姓的拥戴,以守为攻。

智伯指挥智、魏、韩三家人马把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赵襄子率城内百姓同仇敌忾,激烈的战斗一直打了两年多,智伯仍在晋阳城外,赵襄子仍在晋阳城头,双方难以决出胜负。智伯劳民伤财,又恐日久人心生变,千方百计想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一天,智伯望见晋水远道而来,绕晋城而去,立刻有了主意。他命令士兵们在晋水上游筑起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条河通向晋阳城,又在自己部队的营地外筑起一道拦水坝,以防水淹晋阳城时也淹了自己的人马。蓄水池筑好后,雨季到来。智伯待蓄水池蓄满水后,命人挖开堤坝,汹涌的大水即沿着河道扑向晋阳城,将晋阳全城泡在水中。但是,全城军民爬上房顶和登上仅剩6尺未淹的城墙上坚持守护,宁死也不投降。智伯得意忘形,大笑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用来灭亡别人的国家!”

赵襄子对家臣张孟谈说:“情况已十分危急了,我看魏、韩两家并非真心帮助智伯,我们今天灭亡了,明天就会轮到他们,你去找魏桓子和韩康子吧!”

张孟谈连夜出城找到魏桓子和韩康子,对他们说:“智伯今天用晋水灌晋阳,明天就会用汾水灌安邑(魏都)、用绛水灌平阳(韩都),我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平分智伯的土地呢!”

魏桓子和韩康子正在担心自己会落得与赵襄子一样的下场,于是和张孟谈定下除掉智伯的计策。两天后的晚上,赵襄子与魏桓子、韩康子共同行动,杀掉守堤的士兵,挖开护营的堤坝,咆哮的晋水顿时涌入智伯的营中。智伯从梦中惊醒,慌忙涉水逃命,但前有赵襄子,左有魏桓子,右有韩康子,智伯被杀死,智伯的军队也全部葬身大水之中。

智伯灭亡后,晋国的大权旁落在赵、魏、韩三家之中,这就是后来的赵国、魏国和韩国。

孙膑减灶惑庞涓

魏惠王派太子申和庞涓聚集全国兵力,再次攻打韩国。韩哀侯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乃建议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田忌说:“军师上次用过此计,这次再用恐敌人识破。”孙膑笑着答道:“这次我另有计谋让敌人上当。”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率齐军直奔魏都大梁。

魏惠王见齐军来攻大梁,急忙命令太子申和庞涓回兵救魏。孙膑深知庞涓有勇无谋,只能智取,不能硬拼。于是,他向田忌献上“减灶诱敌”的计谋。

当魏齐两军刚刚遭遇时,孙膑就命令齐军撤退。庞涓追到齐军驻地时,只见地上满是用来煮饭的灶头,经清点有10万之多。齐军次日又急急退却,驻地留下5万个灶头。第三天齐军的灶头减少到2万个。庞涓见状,非常高兴,命令魏军继续追赶齐军。太子申问其故,庞涓说:“我早就听说齐军胆小怕死,三天之内士兵就逃走了大半。我军穷追不舍,定能取胜。”

后来,齐军退到了两山之间的马陵道,孙膑见这里溪谷深隘,道路狭窄,很适宜设兵埋伏,就命令士兵砍下树木作为路障,又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剥去,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接着,孙膑吩咐1万弓箭手夹道埋伏,只等庞涓前来送死。

黄昏时分,庞涓带着疲惫不堪的魏军追到马陵道。在士兵清理路障时,有人发现路边大树上的字,忙向庞涓报告。庞涓持火把一照,只见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不由得大惊失色。孙膑一声令下,埋伏在两旁的弓箭手对准魏军万箭齐发,魏军死伤无数。中了箭的庞涓自知生还无望,只得拔剑自刎。

孙膑以减灶的办法,制造士兵数量减少的假象,瞒天过海,示假隐真,诱使庞涓上钩,进而一举将其歼灭。

孙膑伐魏救韩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王早就有讨伐魏国之心,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救韩之计。

相国邹忌说:“劳师救韩,得不偿失;万一失败,更加不利。不如不救。”

大将田忌说:“如不救韩,韩国归降魏国,对我们齐国有百害而无一益,应该马上出兵相救!”

军师孙膑对邹、田的意见都不赞成。他说:“魏国攻韩,我们不能不救,但出兵过早,这等于我们代替韩国去跟魏打仗,实在是下策。我们应等到魏、韩两国都打得疲惫不堪时再出兵,这时定能大获全胜。”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策略,亲自召见韩国使者,与韩国使者畅谈齐、韩的友好,然后告诉使者,齐国决定派兵援助韩国。

韩国使者回国复命。韩王得到齐王的许诺,信心大增,命令三军拼死抵抗,给了魏军以极大杀伤。齐王看时机成熟,便命令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援韩国。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与孙膑一起,统率大军,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害怕了,连忙命令进攻韩国的魏军班师回国,随后又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任命庞涓为大将,率10万精兵与齐军决战。孙膑对田忌说:“魏兵悍勇,交战之时,我军可佯装败退,引敌冒进,然后因势利导,消灭魏军。”说罢,讲出一条妙计。田忌大喜。按照孙膑的计策,第一天撤军,田忌令兵士挖了供10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二天撤军,只挖了供5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三天撤军,军灶的数量减少到仅供2万人用。

魏军统帅庞涓见齐军军灶的数量急剧减少,不由喜形于色,骄傲地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怯懦,才进入我境内三天,他们的兵士就跑了大半了。”他嫌步兵行动迟缓,就丢下他们,只带领轻车精骑。一路猛追,沿途又见齐军丢下一些辎重,庞涓认为齐军已经混乱,竟一直深入齐国境地。

庞涓率军追到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色已晚。这里地形险要,道路狭窄。庞涓突然发现路边一棵大树被刮去树皮,写着字,一时又看不清楚,就让兵士点燃火把照看。火光下,“庞涓死此树下”六个大字,分外醒目。庞涓还没看完上面的字,早已埋伏在那里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领兵舍命厮杀,想冲开一条血路,无奈齐军重重包围,地形又十分险要,冲不出去。惨败之下,庞涓又羞又愤,挥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俘虏太子申,10万魏军全军覆灭。从此,魏国一天天走向灭亡。

齐国既救了韩国,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国,一箭双雕。

勾践灭亡吴国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听从谋臣范蠡的意见,向吴王表示:只要保存越国,自己情愿到吴国做人质,侍奉吴王夫差。夫差有心同意,但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反对。伍子胥说:“今天上天把越国送给我们,不消灭越国,将来必定要后悔!”吴国的太宰伯喜否得到了范蠡送去的大批金银珠宝,站出来为越国说好话:“勾践还有五千精兵,如果逼得太凶,他烧毁宝物,拼死一战,我们就什么也得不到了。勾践到了我国,死生在我们手中,怕他什么!”夫差认为伯喜否言之有理,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带着自己的妻子和范蠡到吴国侍奉吴王夫差,由于尽心尽力,唯唯诺诺,夫差竟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把勾践夫妇放归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念念不忘报仇雪耻。他把一个苦胆吊在座席边,使自己无论坐着,还是躺着都能看到它,每次吃饭喝水的时候,勾践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勾践亲自耕种,勾践的妻子也动手纺纱织布。经过十年的奋发图治,越国从战败的阴影中挣脱出来,国力渐渐强盛。

与越国的振兴恰恰相反,吴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年年东征西讨,为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而耗尽了国力、财力。

为了试探吴王夫差对越国的态度,勾践借口发生灾荒,向吴国借粮,夫差连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伍子胥劝道:“大王总是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吴国都城将要成为一片废墟了!”夫差对伍子胥处处与自己作对大为不满。伯喜否乘机对夫差说:“伍子胥貌似忠厚,实际上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他连父兄的生死都不顾,怎能真心关心大王您呢?听说,他与外人勾勾搭搭,大王可要防备!”不久,伍子胥出使齐国,他感到吴国早晚要被越国灭亡,就把儿子留在齐国,托鲍氏照看。夫差得知后,勃然大怒,道:“伍子胥果然在骗我!”于是,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在自杀前仰天大笑道:“我死后,请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让它看着越兵进城吧!”

勾践借到粮食,又知道伍子胥已死去,而吴王夫差对自己一点也不戒备,于是,一面加紧练兵备战,一面不停地把美女、珍宝和建筑宫殿用的巨木送给吴国,麻痹吴王夫差。夫差整日与美女们泡在一起,又大兴土木建筑规模宏伟的姑苏台。姑苏台先后用了8年的时间才建成,将吴国的储备消耗殆尽。

公元前481年11月,在经过了22年的励精图治之后,兵强马壮的勾践一举攻破吴国,在姑苏山包围了夫差。勾践派人对夫差说:“我可以把您安置在甬东,让您到那里去当一个百户人家的头领。”夫差想起伍子胥当年的话,懊悔无穷,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说:“我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说罢,拔剑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后,与齐、晋等国在徐州会盟,各国诸侯都向勾践祝贺,勾践成为扬威一时的霸主。

陈平巧计突围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刘邦求胜心切,带领小股骑兵追击匈奴人,不料中了敌人的埋伏,被困在白登山。这时,汉军的后续部队已被匈奴人阻挡在各要路口,无法前去解围,形势万分危急。

到了第四天,被困汉军的粮草越来越少,刘邦君臣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谋士陈平灵机一动,从匈奴单于的夫人阏氏身上想出了一条计策。

在得到刘邦允许之后,陈平派一名使者带着一批珍宝和一幅画秘密会见了阏氏。使者对阏氏说:“这些珍宝是大汉皇帝送给您的。大汉皇帝欲与匈奴和好,特送上这些珍宝,请您务必收下,望您在单于面前美言几句。”使者又献上一幅美女图,说道:“大汉皇帝怕单于不答应讲和的要求,准备把中原的头号美人献给他。这是她的画像,请您先过目。”

阏氏接过来一看,真是一个貌似天仙的美女: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玉纤纤葱枝手,一捻捻杨柳腰;满头珠翠,引得蜂狂蝶浪;双目含情,令人魂飞魄舞。阏氏心想:如果丈夫得到了她,还有心思宠爱自己吗?于是,阏氏说:“珍宝留下吧,美女就用不着了,我请单于退兵就是了。”

阏氏打发走了汉军使者后,立即去见单于,她说:“听说汉朝的援军就要到了,到那时我们就被动了。不如现在接受汉朝皇帝的讲和要求,乘机向他们多索要一些财物。”单于经反复考虑,觉得夫人的话很有道理。

双方的代表经过多次谈判,终于达成了协议。单于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后,放走了刘邦君臣。陈平因这次谋划有功,后来被刘邦封为曲逆侯。

陈平利用阏氏的争宠心理,虚献美女,从而达到了讲和的目的。陈平的美人计妙就妙在根本没有美女,但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汉高祖未战先算取英布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廒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的意思是:英布绝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前196)的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交,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谙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刘邦云梦擒韩信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后不久,又传来楚王韩信谋反的消息。刘邦大吃一惊,急忙召来几员心腹大将,商讨对策。几员虎将异口同声:“立刻发兵,征讨那个小子!”

刘邦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只好向谋士陈平请教。陈平问刘邦:“告发韩信谋反的事,有别人知道吗?”

刘邦道:“只有几员武将知道。”说罢,将几员大将的意见告诉给陈平。

陈平又问:“韩信知道有人告发他谋反吗?”

刘邦道:“不知道。”

“如果是这样,那就好办了。”陈平说,“陛下的兵力与韩信相比如何?”

刘邦坦言道:“我比不过他。”

“那么,陛下指挥打仗的才能与韩信相比又如何?”

“我不如他。”

陈平道:“既然兵力不及韩信,指挥作战也不及韩信,冒险举兵征讨,岂不是以卵击石?”

刘邦焦躁地说:“但是,总不能束手无策,等着韩信造反啊!”

陈平道:“陛下不必着急,臣有一计令韩信防不胜防,陛下只需用一名力士即可将韩信擒来。”说完,轻轻向刘邦道出一条妙计,刘邦连连称妙。

古时候,天子有离开京城,巡视各地,会盟诸侯的作法。陈平之计,就是让刘邦效仿古代天子,离开京城,巡游南方的云梦湖。云梦湖附近的陈地是韩信所居住的彭城的西界,陈平让刘邦在陈地大会诸侯王,到那时,韩信出于礼节,不可能不去陈地迎候刘邦,刘邦就可乘机捉获韩信。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巡视天下,在陈地大会诸侯。韩信对刘邦本来有所戒备,但见刘邦带兵不多,又是巡视天下与诸侯王聚会,自己不去,反而会引起刘邦的警惕,于是到陈地迎候刘邦。刘邦乘韩信跪拜之际,命令一位力大无比的勇士将韩信打翻在地,捆绑起来,韩信这才后悔莫及。

刘邦将韩信带回都城洛阳,念及韩信的功劳,将韩信降为淮阴侯,饶了韩信一命。但是,韩信后来又与陈稀相勾结,被刘邦的妻子吕后杀掉了。

韩信背水列阵灭赵国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率数万人马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率20万兵马集结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击韩信。

井陉口地势险要,是韩信攻赵的必经之路。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道:“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士气高涨,但他们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井陉这个地方,车马很难行走,汉军走不上一百里路,粮草必然落在后面。我愿意率3万兵马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草,你再深挖沟、高筑垒,坚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这样,汉军前不能战,后不能退,不出10天,我们就能活捉韩信。”

陈余是个书呆子,他认为自己兵力比韩信多十倍,打韩信犹如以右击卵,因而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又惊又喜。他率兵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30里处下寨。到了半夜,韩信命令2000精兵每人带一面红旗,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授以密计,埋伏下来;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背着绵蔓水(流经井陉口东南)摆开阵势。陈余见韩信沿河布阵,放声大笑,对部下说:“韩信徒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退路,这是自己找死!”

天亮以后,韩信命部下高擎汉军大将旗号,率汉军主力杀向井陉口。陈余立刻命令出营迎战,双方厮杀多时,韩信佯作败退,命令士兵抛下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不知是计,认为活捉韩信的时机已到,争先恐后跑出大营,追杀韩信。

这时,埋伏在赵营后面的汉军乘虚而入,将营内的少许守敌杀光,拔掉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红旗。

韩信率汉军退到背靠河水的阵地后,再无路可退,于是掉转头来,迎战赵军。汉军被置于死地,人人背水拼命死战,以求死里逃生。赵军的攻势很快就被遏止住,即而又由进攻转为后撤。但是,赵军将士立刻发现自己的大营已插满了汉军的红旗,顿时军心大乱,斗志全无。韩信指挥汉军前后夹攻,赵军兵败如山倒,20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陈余被杀,赵王歇也成了汉军的俘虏。

韩信一书降燕国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殊死决战。刘邦为牵制项羽,命令韩信从侧翼迂回。韩信能征善战,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灭除了魏国、代国,越过太行山,逼近赵国。

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陉口。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道:“韩信乘胜而来,锐不可挡,但他们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我们井陉这个地方山路狭窄,车马难行,汉军走不上100里路,粮草必然落在后面。我们派3万精兵从小路截断他们的粮草,再深挖沟、高筑垒,坚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用不了10天,我们就可以活捉韩信。”

陈余笑道:“兵书上说:兵力比敌人大10倍,就可以包围他,韩信不过两三万人马,我们怕他做什么?”一口回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得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建议,暗暗欢喜。他以背水为阵和疑兵之计一举击溃赵军,杀死陈余,活捉了赵王歇,然后出千金重赏,捉拿李左车。

几天后,李左车被缉拿归案。众将士以为韩信必杀李左车无疑,但韩信一见李左车,立即上前亲自为他松绑,并请李左车坐在上座,自己坐在下手,俨然是弟子对待师傅。

李左车道:“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图存。我是将军的俘虏,将军何以这样对待一个俘虏呢?”

韩信道:“从前,百里奚住在虞国,虞国被消灭了,秦国重用了他,从此才强大起来。今天您就好比是百里奚,如果陈余采用了你的策略,我早已是您的俘虏了。正因为陈余不听您的建议,我才能有今天的胜利。我是诚心向您请教,请您不要推辞。”

李左车见韩信真心敬重自己,这才开口说道:将军连克魏、代、赵三国,虽然取得不小的胜利,但将士们已十分疲劳,再要去攻伐燕国,倘若燕国凭险而守,将军恐怕要感到力不从心。

韩信问:“先生认为该如何是好呢?”

李左车道:“将军一日之内击败赵国20万大军,威名远扬。燕国不会不知道的。将军挟此余威,一面安抚将士和赵国百姓,一面派一使者去燕国,晓以利害,则可不战而使燕国屈服。”

韩信大喜,连声赞叹:“先生高明之极,就这样办!”

韩信当即修书一封,在信中阐明了汉军的得天独厚优势,分析了燕国的处境及战与降的利害,又派了一名能言善辩的使者把信送往燕国,同时,又按照李左车的建议把军队调到燕国边境线上,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进攻架势。

燕国君臣早已得知赵国灭亡的消息,今见韩信大军压境,无不惶恐。燕王看了韩信的书信后,立即表示同意归降。

韩信只凭一纸书信,未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地拿下了燕国。

周亚夫逸兵平叛贼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命周亚夫率军迎击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

周亚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与叛军硬拼难以取胜,于是决定聚兵河防,长期坚守,待敌锐气衰落时再作打算。

此时,叛军正在猛攻梁国,梁国危在旦夕,梁王数次请周亚夫救援,都被周亚夫拒绝了。梁王恼羞成怒,上书汉景帝。汉景帝碍于亲兄弟的情分,下旨令周亚夫速发兵解救梁国之围。

汉景帝的使者向周亚夫高声宣读了这道圣旨,然而周亚夫只是将圣旨接下,毫无发兵的意图。使者大怒,斥责周亚夫抗旨不遵。周亚夫从容地说:“陛下命我率军抗敌,给予我指挥权,而军队的具体布置要由战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国虽然危急,但尚有5万守军,粮草充足,坚守10日不成问题。我大军远道而来,军力疲乏,且叛军强大,不宜决战,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机出击,绝对不能轻举妄动。”使者见周亚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复命。

周亚夫拒不救梁的消息传到叛军将领的耳朵里,他们认为周亚夫怕死怯战,根本不把周亚夫放在眼里,放心大胆地猛攻梁国。

在叛军疏于防范的情况下,周亚夫调动一股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道。叛军失去了粮草,自知不能长久坚持,于是放弃梁国,掉回头来,摆开阵势,要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周亚夫知道叛军粮草匮乏,急于作困兽之斗,所以坚持不与交锋,避不出战。叛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周亚夫经常派轻骑兵夜间偷袭,战斗力日衰。周亚夫故意制造防御松懈的假象,引诱叛军主动进攻。当叛军进入中军大营时,被周亚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个正着。刹那间万箭齐发,杀声四起,叛军陷入重围之中。经一夜激战,叛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楚王刘濞见大势已去,只好拔剑自刎。

周亚夫大破七国兵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造反的六个诸侯王,统率20万大军,势如破竹地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前军统帅,火速赶往前线,挡住刘濞。

周亚夫情知战事危险,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亡命之徒,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埋伏,准备袭击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断绝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断绝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的军队在北进受阻之后,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十分坚固;而且城内有足够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因为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碰得头破血流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逞。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锐气,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无可奈何。

渐渐地,刘濞因粮道被断,粮食日见紧张,军心也开始动摇。刘濞害怕了,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棋高一着,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锐,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更猛烈。

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将勇气和信心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吃光,只好准备撤退。周亚夫哪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他命令部队发起全面进攻,只一仗就把刘濞打得落花流水。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设计杀死。周亚夫乘胜进兵,把其余六国打得一败涂地。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越王先后自杀身亡,一场惊天动地的“七国之乱”就这样被平息了。

周亚夫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其大智大勇,力挽狂澜,保住了汉朝的江山。

项羽破釜沉舟败章邯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大将章邯统率大军击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然后又北渡黄河,进攻赵国,将赵王歇包围在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王歇慌忙向楚国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率大军援救赵国。

宋义知道章邯是员骁勇善战的老将,不敢与章邯交战。援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后,宋义按兵不动,一住就是46天。项羽对宋义说:“救兵如救火,我们再不出兵,赵国就要被章邯灭掉了!”宋义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对项羽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就不如我了。”并且传下命令:“如有人轻举妄动,不服从命令,一律斩首!”项羽忍无可忍,拔剑斩杀宋义,自己代理上将军,并命令黥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人马渡过漳河援救赵国。

黥布和蒲将军成功地截断了秦军粮道,但却无力解赵王歇钜鹿之围,赵王歇再次派人向项羽求救。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河,到达北岸后,项羽突然下令:将渡船全部凿沉,将饭锅全部打碎,将营房全部烧掉,每个人只带三天的干粮。将士们惧怕项羽的威严,谁也不敢多问。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此次进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退就是死路一条!”将士们眼见一点退路也没有,人人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与秦军拼杀。结果,项羽率楚军以一当十,九战九捷,章邯的部将苏甬被杀、王离被俘、涉间自焚而亡,章邯狼狈逃走,钜鹿之围遂解。

钜鹿之战打出了楚军的威风。从此以后,项羽一步步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成为名扬天下的“西楚霸王”。

周亚夫治军严明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大将周勃的儿子,他统率的军队素以军纪严明而闻名。

公元前158年,汉文帝刘恒分别到京都长安以南的霸上、以北的棘门、西北的细柳去犒劳保卫都城的将士。汉文帝先到了霸上,驻守霸上的将军刘礼听说皇上来了,大开营门,让汉文帝的人马直驰而入;汉文帝犒赏完毕,刘礼又命令全营将士列队相送。汉文帝随后又赶到棘门,棘门守将徐厉也跟刘礼一样,诚惶诚恐,列队迎送。汉文帝离开棘门,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之下,又浩浩荡荡地向周亚夫驻守的细柳军营走去。

细柳军营的将士远远望见尘土飞扬,来了一队人马,立即紧闭营门,弯弓搭箭,做好了战斗准备。为汉文帝开路的使者骑马跑到营门前,见营门紧闭,刀枪如林,急得放声大喊:“皇上马上驾到,你们还不打开营门,迎接皇上!”把守营门的将官回话道:“我们将军有令,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不服从皇上的诏令。”任汉文帝的使者如何劝、逼,守营将官就是不开营门。

不久,汉文帝和他的护驾随从赶到了营门前,请求开门入营,守门将官仍不开门,还是一句话:“军营中只服从将军的命令。”

汉文帝派一名使者拿着符节要去见周亚夫,请求入营,守门将官这才开门让使者进营。使者见到周亚夫,向周亚夫说明皇上要入营犒赏将士,周亚夫传令打开营门,让皇上进入军营。守门将官打开营门,向汉文帝及其护驾人员郑重宣布:“将军有令,军营中不许骑马,不许喧哗!”

汉文帝跳下来,拉着马缰慢慢地向周亚夫所在的军营走去。周亚夫和几名将军身披铠甲,头戴铁盔,在军营中迎接汉文帝。周亚夫向汉文帝躬身行了一礼,道:“披甲戴盔的军人不能行跪拜礼,请让我用军礼见陛下。”

汉文帝犒赏完细柳军营,与众随从静静地走出军营大门,众人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汉文帝慨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在霸上和棘门,那里简直是在儿戏,如果敌人发起偷袭怎么办?至于周亚夫,谁能进犯他的军营呢?”

汉文帝回京都后,将周亚夫提升为中尉,专门负责京城和皇宫的保安工作。在临终之前,又嘱咐皇太子(后来的汉景帝):“将来如发生什么紧急变故,周亚夫是可以真正担负军队统帅的人。”

汉文帝死后,诸侯王吴王刘濞带领其他六个诸侯王造反,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周亚夫不负景帝重托,力挽狂澜,一举平定“七国之乱”,为巩固汉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曹操乘乱除二袁

袁绍在官渡惨败之后,忧郁而死。这虽然对袁氏家族是一个深重的打击,但袁绍的儿子和女婿仍握有重兵。

公元203年,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一举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当曹操首先进攻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时,袁谭在抵挡不住的情况下火速向袁绍幼子袁尚求助。由于二袁合兵,加上邺城城坚难攻,相持数日,仍无结果。曹操无奈,转而南征荆州的刘表。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便开始了争夺继承权的内讧,并大打出手。袁谭兵败,逃到平原,被袁尚团团围住,攻打甚紧,袁谭只好向曹操求援。

曹操意欲答应,谋臣荀攸持有异议。他劝曹操说:“天下正值多事之秋,而刘表据有江汉之间,竟五四处张兵之意,可知其人胸无大志,不足忧虑。而袁氏兄弟兵甲十万,占地千里,如果他们和睦相处,共守成业,冀州便无法相谋。现在袁谭、袁尚兄弟交恶,势不两立。如果一方取胜,则兵力统一于一人。如待那时,再欲征伐便困难重重了。所以,我们应趁其内乱而取之,良机不可丧失。”

于是,曹操采用荀攸“趁火打劫”之计,兴兵至黎阳,先与袁谭联姻以稳其心,然后进攻袁尚。到次年8月,终于扫清了袁尚的势力。第三年春,曹操又以“负约背盟”为名,消灭了袁谭,遂全有冀州。袁氏几代经营的领地,一旦转于曹操之手。荀攸因其卓越的谋略,被曹操封为陵树亭侯。

曹操智解白马之围

公元200年,袁绍兼并幽州后声威日振,便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部将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十分焦急,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如果硬拼,就如同以卵击石。不如先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把袁绍的主力吸引过去,然后派出轻骑兵突然回救白马,则可取胜也。”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率骑兵急赴白马。颜良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惊慌失措,匆忙迎战。曹操让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万马军中。袁军见没有将领,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

曹操平定马韩之乱

公元211年,马超、韩遂举兵反叛曹操,杀奔关中重镇潼关。7月,曹操领兵前来平叛。

曹操屯兵潼关附近后,做出一副强攻的架势,暗地里派大将徐晃、朱灵趁夜偷渡蒲阪津,在西河扎起营寨。然后,曹操引兵渡河北上,占据渭口,并多设疑兵,把兵力偷偷运过河集结于渭地。在表面上,曹操令士兵挖掘甬道,设置鹿砦,做出防守的样子。马超多次挑战未能成功,又不敢轻易发动进攻,不得不请求割地讲和。曹操听从贾诩之言,假装同意了马超的求和条件。

这时,韩遂求见曹操。韩遂与曹操本是同年孝廉,又曾于京中一起供职。韩遂此行的目的是游说曹操退兵,但曹操与他只言当年旧事,抚手欢笑。马超得知后,对韩遂起了疑心。几天后,曹操送给韩遂一封多处涂改的书信,令马超疑心更大了。

就在马超处处防备韩遂时,曹操突然对马超发动大规模进攻,先是轻兵挑战,然后以重兵前后夹击,终于大败马超、韩遂。

战斗胜利后,有人向曹操询问作战意图。曹操说:“敌人把守潼关,我若进入河东之地,敌人必然引军把守各个渡口,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渡过西河。因此,我先把重兵汇集在潼关,吸引敌人全部兵力来守,这样敌人在西河的守备就空虚,徐晃、朱灵得以轻易渡河。我在率军北渡时,因徐晃、朱灵已占据有利地形,敌人便不敢与我争西河了。过河之后挖掘甬道,设置鹿砦,坚守不出,不过是假装示弱,以骄敌人之兵。待敌人求和时,我假意许之,使敌人不做防备。而我军一旦发动进攻,敌人便丢盔卸甲,无力抵抗了。用兵讲究变化,不能死守一道。”

从曹操的这段故事里可知,在平定马、韩之乱中,曹操用了暗度陈仓、反间计、调虎离山、欲擒故纵等计策。可见,曹操是一位运用连环计的高手。

曹操神速破乌桓

袁绍兵败官渡,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准备东山再起。曹操为巩固北部边疆,消灭蹋顿和二袁,于公元207年亲自远征乌桓,但是,由于人马多,粮草辎重多,行军速度大打折扣,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曹操神速破乌桓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

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只有迅速接近敌人,深入敌境,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才能取胜。像我们这样慢腾腾地往前走,敌人以逸待劳,又早早地做好了准备,怎么能轻易地打败敌人呢?”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亲率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在崎岖的山路中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出现在距蹋顿的老窝柳城仅一百里的白狼山,与蹋顿的几万名骑兵遭遇。

蹋顿的骑兵没有料到会在自家门口与敌人遭遇,显得茫然失措;曹操等人见敌我如此悬殊,知道只能拼死一战,或许还有活路。因此人人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残酷,曹操的几千人马死伤大半,但蹋顿及其部下将领死的死、伤的伤,群龙无首,终于被曹操打败。

袁熙、袁尚听到蹋顿阵亡的消息,带领随从逃出乌桓,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不久便被公孙康设计杀死。曹操北部边疆从此安定下来。

诸葛亮草船借箭

周瑜是东吴孙权手下的大将,足智多谋,但心胸狭窄。他十分忌妒诸葛亮的才华,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不久将成为东吴大患,因而起了杀心。周瑜以孙刘两家合力抗曹的名义,督促诸葛亮在3日之内造10万枝箭。在他看来,此事绝难完成,到那时候可借此杀了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并与周瑜立下了军令状。

鲁肃仁厚善良,他不忍看周瑜图害诸葛亮,便前去拜见诸葛亮。诸葛亮说:“我只希望你借我20只船,每船要30个人,扎1000个草人摆在船的两边,如此这般,你就可救我一命了。”鲁肃不解其意,但为了挽救诸葛亮的性命,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鲁肃依诸葛亮的要求送去船、人和草人。但诸葛亮那边毫无动静,似乎忘记了造箭之事。直到第三天的半夜,才见诸葛亮派人来请鲁肃,鲁肃见了面问:“你要我来有何用意?”诸葛亮说:“特意请你来和我一起取箭去。”鲁肃更加迷惑不解,心想:3天未见你打出1枝箭,现在却突然说要去取箭,能到哪里取呢?只听诸葛亮对他说:“你不要问了,跟我来便是了。”随后诸葛亮下令把20条船用长索连好,然后上船直往长江北岸开去。此时天降大雾,长江之上雾气弥漫,能见度极低。鲁肃不安地说:“我们人单力孤,曹兵一起杀出来怎么办?”诸葛亮回答:“雾这么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顾饮酒好了。”

再说曹操见为数不多的船乘雾驶来,料定后面必有埋伏,命令士兵不可轻举妄动,只教弓箭手开弓放箭。箭到东吴的船上,皆入草人身中。待到日出雾散时,只见20只船已插满了箭,每船约有5000多枝,总数10万有余。诸葛亮下令收船速回,又让船上士兵高声呐喊:“谢曹丞相送箭。”

船到南岸,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叫我造出10万枝箭,却不给准备好工匠和用料,其用意很明显是借故杀我。我算定今夜有大雾,故驱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算计我尚应仔细筹划才是。”鲁肃这才恍然大悟,赞叹诸葛亮的智谋高妙。周瑜得知后,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实在不如他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所使用的就是混水摸鱼之计。江面大雾犹如“混水”,诳来的10万枝箭相当于“鱼”。这条“鱼”使诸葛亮保住了性命,安全地离开东吴。

诸葛亮气死周瑜

三国时,荆州刺史刘琦病故,刘备被众人推举为牧守,占据了荆州诸郡。为了离间孙、刘两家的关系,曹操表奏汉献帝封周瑜为总领南郡的太守。这个总领南郡太守不过是个虚职,因为荆州至今还被刘备占着。周瑜果然中了曹操的奸计,命鲁肃去见刘备索回荆州。

刘备听说鲁肃来索要荆州,很是慌张。诸葛亮对刘备说:“主公不必忧虑,我自有良策。到时候鲁肃一提荆州之事,您就大哭,然后我与他周旋。”

鲁肃到来后果然开口便索要荆州,刘备听罢放声大哭。这一哭,反而把鲁肃弄糊涂了。诸葛亮在旁开了腔:“当初我主向吴侯借荆州时,答应取得西川便还。但仔细一想,益州刘璋是我主之弟,乃同胞骨肉,若兴兵取他的城池,恐被外人唾骂;如果不取,归还荆州,又何处安身?假如不还荆州,于吴侯的面上又不好看。我主进退两难,所以大哭。”鲁肃本是个宽仁的长者,见刘备如此哀痛,便答应了诸葛亮提出的延期归还荆州的请求。

周瑜听完鲁肃的汇报,便大发雷霆。周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要鲁肃再去荆州。

鲁肃依照周瑜的吩咐对刘备说:“吴侯十分同情您的处境,与众将商量后决定起兵替您取西川。取了西川,再换回荆州,这样西川只当是东吴给您的一份嫁妆。军马过路时,希望提供些粮草,别无他求。”

刘备有些犹豫不决,诸葛亮在一旁连忙点头说:“难得吴侯的一片好心!雄师来到后,一定远接犒劳。”鲁肃听后,暗自高兴。等鲁肃走后,刘备向诸葛亮询问东吴的真正用意。诸葛亮答道:“此乃周瑜小儿的‘假道伐虢’之计。名为收西川,实则取荆州。不过,周瑜骗得了别人,骗不了我。周瑜此次前来,我叫他死无葬身之地!”

周瑜起兵5万人,浩浩荡荡开向荆州。来到荆州城下,周瑜本以为刘备等会打开城门,箪食壶浆迎接他,然后他乘机掩杀过去。没想到一声梆子响过后,城上无数士兵一齐竖起刀枪,严阵以待。吴军背后也杀声四起,皆言要活捉周瑜。周瑜知道上了诸葛亮的当,怒气填胸,箭疮复发,坠于马下,倒地而亡。

长期以来,孙、刘两家为争荆州闹得不可开交,因此周瑜一心想重占荆州,可谓路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声称借道荆州取西川,很难不引起诸葛亮的怀疑。假道伐虢固然是妙计,可一旦被人识破就会带来灾难。

诸葛亮抚琴退魏兵

三国时,诸葛亮屯兵阳平。不久诸葛亮派大将魏延率大军东下,自己只留1万人守阳平城。这时,魏兵统帅司马懿率20万大军逼近了阳平城。诸葛亮知道想叫魏延回军已来不及了,如果弃城逃离阳平,魏兵很快就会追上。经过思考,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所有士兵都隐蔽起来,打开四面城门,选20名老弱兵士扮做老百姓在街上洒水扫地。

魏兵先头部队来到城下,看到这种情形,立即止住脚步,不敢前进。司马懿向城里观望,只见20名百姓低头扫地,旁若无人,完全没有敌军压境的惊慌气氛。再看城头之上,诸葛亮身披鹤氅,镇定自若地弹琴。幽雅的琴声在天空中回荡,两个小童站在诸葛亮身边,一个在左,手捧宝剑,一个在右,手挥拂尘。

司马懿越看越怀疑,越想越害怕。他马上下令: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立即撤退。司马昭劝父亲说:“也许城里根本没有士兵,诸葛亮故弄玄虚来欺骗我们。”司马懿自信地说:“诸葛亮办事历来谨慎。今天却四门大开,城内必有埋伏。我们贸然进城,必然中了他的诡计。不要耽误时间了,赶快退兵!”

后来司马懿得知了阳平城的虚实,但诸葛亮已做好了防备,司马懿对此悔恨不已。

诸葛亮智取汉中

蜀兵挺进汉中,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抵御,两军于汉水两岸隔河相对。诸葛亮查看地势,吩咐赵云道:“你带兵500人,携带战鼓号角,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营中炮响,便擂鼓助威,只是不许出战。”赵云领命去了。

第二天,曹兵前来挑战,见蜀兵坚守不出,只好悻悻回营。晚上,诸葛亮见敌军灯火熄灭,命人放响号炮。赵云听到后,也吩咐鼓角齐鸣。曹兵以为蜀兵来劫寨,急忙起床应战,但未发现一个蜀兵。刚刚睡下,蜀兵那边又擂起战鼓,曹兵还是未发现一个人影。一连三夜,夜夜如此,搞得曹兵精疲力竭。曹操心里发怵,便退后30里扎寨。

诸葛亮又请刘备渡汉水后在岸边扎营。次日,曹操领兵向刘备挑战。蜀将刘封出战,曹操命徐晃出战。刘封战不过徐晃,拨马便跑。蜀兵望水边逃走,军器马匹散落满地。曹兵追赶过来,争相拾取,不战自乱。曹操见势不好,忙下令鸣金收兵。正在这时,只见诸葛亮号旗举起,刘备领兵杀回,黄忠、赵云从两翼杀来。曹操逃到南郑,见南郑已被张飞、魏延攻占,只好逃往阳平关。

诸葛亮抓住时机,急令张飞、魏延截断曹兵粮道,又叫黄忠、赵云去放火烧山。曹操在阳平关听说粮道被截、山野被烧,知道后勤方面已无保障,遂领兵出阳平关,希望以一战之功杀败蜀兵。蜀兵出阵的仍是刘封,战了几个回合便败走。曹操追了一阵,怕中埋伏,退回阳平关。这时蜀兵又返身杀回,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心中大惧,急忙弃城突围,到斜谷界口驻扎。蜀兵杀了过来,曹操勉强出战,被魏延一箭射掉两个门牙,仓皇率军逃奔许都,整个汉中丢给了刘备。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几番用计都十分精妙。他先是布置疑兵,瞒天过海,夜间擂鼓疲惫敌人,迫使曹操退后30里。继而,又过河背水结营,引诱曹操前来进攻,然后设伏兵杀敌。曹操退守阳平关后,诸葛亮又釜底抽薪,放火烧山,截断粮道。此后又打草惊蛇,在阳平关四座城门放火呐喊,弄得敌人心惊肉跳,迫使曹操放大斜谷界口,整个汉中遂落入刘备之手。

诸葛亮守信为本

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带兵马只有十多万,而魏军主将司马懿迎战蜀军,拥有精兵三十余万,还有久经沙场的大将张邰、郭淮、费曜等人。蜀、魏两军在祁山对峙,旌旗猎猎,鼓角相闻,战斗一触即发。

正在这紧张时刻,蜀军中有4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还乡。蜀军将领们都为此担忧:一旦离去4万人,部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服役期满的老兵们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肯定要化为泡影。将领们共同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一个月,待大战结束再让老兵们还乡。

诸葛亮断然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他们家中的父母妻儿也盼亲人回来望眼欲穿,我怎么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民呢?”说完,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

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一来,老兵们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

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

四出祁山,诸葛亮虽然没能取得预期的功绩,但他设计诱杀了魏军大将张邰,又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平安地率领蜀军撤退回国,这不能不说有4万服役期满的老兵的功劳。

诸葛亮神机妙算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万)大败刘备,进逼东吴。东吴的孙权为了自身利益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

当时,刘备派到东吴去的使者是诸葛亮,东吴的三军都督是周瑜。周瑜心地狭小,见诸葛亮处处高他一筹,就想寻机杀掉诸葛亮。

一天,周瑜想到一条妙计,请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保证三日内交纳十万枝箭,否则甘受重罚。周瑜暗暗高兴,心想:“这可是你自己找死,怪不得我!”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一连两天,只是饮酒作乐。到了第三天,诸葛亮找到好友鲁肃,请鲁肃拨给快船20只,每只船上都扎满草人,然后把鲁肃请到船中,于四更时分,命士兵将20只船划向北岸。这时候,长江水面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西尾东一字排开,又命令士兵们在船上擂鼓呐喊。曹军听到震天惊地的鼓声,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纷纷放箭,没用多久,船上的草人全部插满了箭。谙葛亮与鲁肃在船内只管饮酒谈笑。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把船头东尾西地排开,逼近曹军受箭。

日出雾散,诸葛亮命令船队迅速返航。这时,每条船上已有了五六千枝箭。诸葛亮对鲁肃说:“十万枝箭如期拜纳,没费东吴半点力气,将军没有想到吧?”

鲁肃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先生真是神人啊,你怎么知道今天有如此大雾?”

谙葛亮笑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那是个庸才。我在三天前就已算定今日有大雾,所以才敢提出三日的期限。周都督让我办十万枝箭,到时候,工匠料物都不应手,那不是明明白白要杀我吗!我诸葛亮命大福大,他是杀不了我的。”

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给周瑜,周瑜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啊!”

诸葛亮兵出陇上抢割新麦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邰、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子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邦。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邦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邦。

诸葛亮赶到上邦,上邦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2000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魏大将张邰领兵急追,追至剑阁木门,只听一声梆子响,早已埋伏在峭壁悬崖上的蜀军万箭齐发,张邰及其率领的百余名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邰。

诸葛亮七擒孟获

孟获是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四川部分地区)少数民族领袖。刘备死后,孟获趁机造反。诸葛亮为巩固大后方,分兵三路讨伐孟获,一举将孟获活捉。孟获不服,道:“我是中了你们的埋伏才被捉住的,如果是硬拼硬打,你们不是我的对手。”诸葛亮笑道:“好,那就放你回去,我们再打一仗。”

诸葛亮放走孟获,众将有些不解。诸葛亮说:“此次远征,并非争地夺城,而是为了使南中地区各民族百姓甘心服从我们蜀汉,以后不再叛乱。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众将叹服。

孟获离开蜀营,收拾残兵败将渡过泸水,将所有船筏都渡靠南岸,又命令大、小酋长率本部人马修筑土城,企图借泸水天险和土城死守。诸葛亮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泸水下游150里处的沙口水浅,可以扎筏渡过去,于是派大将马岱率3000人马在土人带领下夜半渡水,奇袭孟获,再次把孟获活捉,孟获仍旧不服,诸葛亮再次将孟获释放。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