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装打扮的化装用间术,古今皆有。其作用主要是改变固定的形象,用来摆脱跟踪盯梢;混入敌方和在短时间内以多种形象身份进行间谍活动。如男扮女装,女扮男装;老扮少,少扮老;或者头发、眉毛、胡子、服饰等变化无常,使敌方无法以固定目标进行探捕,具有“摇身一变,面目全非”之功效。《兵经百字·混》中也说:“饰彼装束相貌,乘机窜人,发于腹,攻于内,歼彼不歼我,自辨而彼不能辨者,精于混也。”这里谈到的在乔装打扮中有“自辨而彼不能辨”的敌我识别标志,则更进了一步。
入境问禁
先秦礼制文献《礼记·曲礼上》说:“入竟(境)而问禁,人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一礼俗也完全适用于间谍活动。《投笔肤谈·谍间第五》也说:“故欲得敌情而间之者,当先采物价之腾平,察风俗之好尚……然后因隙间亲,因佞间忠,因利间争,因疑间废……间谍之妙也。”
明代孔镛为了秘密而稳妥地除掉恶霸阿溪,一上任便“深入阴访”,打听到了当地“俗喜斗牛”的风俗,并以此为诱饵,派间谍诱骗擒杀了阿溪。明代佥事秘书熊景奉命赴广西镇压傜族,他暗中打听到傜族人对大藤峡这一地点有畏惧的迷信心理,便派间谍冒充贩盐走私商人,混入傜族集市。他们一边“调虚实”,一边散布谣传:“我们这些消息灵通的商人,居然不知道新采的司法官是谁,看来此人神秘莫测,必有法术。不过我们有次偶而偷看到了他准备了一些坛坛罐罐,好像古代祭祀鬼神的大壶,壶里又放满了各种石子,并神秘地将其掩盖起来。这个司法官还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族投降,就用不着它了;如果不投降,就用它去破大藤峡!”傜族人一听害怕至极,当天就出寨投降了。
一个深入敌方的间谍,必须对敌方的禁忌、避讳、风俗、习惯等预先掌握,了如指掌;对所要行间的敌方内部的组织、纪律、常规甚至个人的喜怒哀乐、生活习惯爱好等,都必须如数家珍,一来便于行间自如,二来防止露出破绽。
大智若愚
《孙子兵法》说:“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强调间谍的高智商。但是,“上智者”往往外表“气宇轩昂”、“满面灵相”。做为间谍,则多忌讳这一点。
唐代杜牧明确指出:“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骄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厚貌深情,险于山川,非圣人莫能知。”这是说应当招募和使用“大智若愚”和“大勇若怯”的间谍。春秋的田豹是驼背斜眼的残废人;要离是“身形猥琐”、“细小无力,迎风则僵,负风则伏”的文弱书生;宋代法崧是不遵佛规,嗜酒如命,沉默寡言的和尚;明代康茂才的看门老头,更是一个“形若槁木”的糟老头子。但是他们个个都是绵中藏针,真人不露相的上智间谍。
“外愚”、“形劣”、“厚貌”之人,不易引人注目,还常常遭人漠视而不屑一顾;而“内明”、“心壮”、“骄捷”、“劲勇”、“忍饥”、“耐寒”、“垢耻”和“闲于鄙事”,都是一名间谍应具有的内在素质和必备条件。
插科打诨
这是一种故意以引人发笑或聊叙闲情的言行,使敌方放松警惕,造成可乘之隙的计策。
三国时,曹操为了离间马超、韩遂的关西军,故意与韩遂“并马谈笑”、“抚今追昔”,还对关西军士兵开玩笑说:“你们看我干什么?我也是人啊,难道有四只眼睛两只嘴巴?”成功地使韩遂与关西军放松了警惕,后乘隙大破关西军;明代孔镛收买王曾和陈瑞为间,派他们诱骗阿溪出寨。陈瑞采用插科打诨的方法,一次又一次解除了“多智”的阿溪的警觉戒心,居然仅带一名保镖出寨,甚至麻痹到解下随身佩刀的荒唐地步,最终自投罗网,命归黄泉。
在间谍战中,凡是以旧事、别人隐私、自吹自贬、装疯卖傻或风流艳事来开玩笑的人,对其应当予以高度警觉,在其玩笑闲谈乱扯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阴谋或杀机。
头顶悬剑
古希腊神话中的叙拉古国王,为了让其宠臣达摩克利斯体会一下做国王的感受,便让他坐在皇帝宝座上,并用一根马尾巴毛将一把利剑悬在宝座之上,使达摩克利斯无时无刻不提心吊胆,犹如大祸即将临头。《兵经百字》也说:“无时非危,无时不谨。”强调行间必须无时无处都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春秋时太子建一招不慎,致使全盘间谍计划皆输,连命也赔了进去;战国时,张孟谈在离间智、韩、魏联军时,偶而与智过相遇,他从智过的眼光中敏锐地警觉到间谍计划已经暴露,使毅然决定提前行动,化险为夷。正因为间谍深入虎穴,无时无地都存在着预料不到的危险,所以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是间谍的首要必备条件之一。正如北魏贾思勰所说:“力能胜贫,谨能胜祸。”尤其在行动顺利,暂无危险之际,更要“居安思危”,慎防“大意失荆州”,泄露了蛛丝马迹,被敌方顺藤摸瓜。像太子建是“居安不思危”,终于突遭大祸;像张孟谈是“危而不慌”,终于转危为安。古今中外的间谍活动成败案件说明:一个间谍的敏感性和警觉性必须像头顶悬剑一样,分秒都不可松懈和麻痹,否则定会有意料之外的灭顶之灾。
投石问路
此计之妙在于使敌方无意间暴露其“庐山真面目”。
春秋时,晋平公准备偷袭齐国,便派范昭以使者身份去齐国探听虚实情报。范昭一反间谍常用的暗中刺探的手法,采取了公开的投石问路之术。他在宴席上,故意要借用齐景公的酒杯饮酒,以试探齐国君臣的关系,结果齐国大臣晏婴识破了他的计谋,把酒杯换了回来。范昭又佯醉起舞,说请用周天子的舞乐伴奏,以试探齐国与周朝的关系,又被齐国太师识破,当场予以拒绝。范昭回国对晋平公说:“我几次试探都被识破,齐国内政外交的实力都很强,看来不可去偷袭。”晋平公只得取消了袭齐的计划。
南北朝时,魏国重臣侯景叛变投靠了梁国,给魏国带来了隐患。魏相高澄决定设计除掉这个为梁国充当间谍的叛徒。一天,他“忽遣使(去梁国)议和”,梁国满朝文武“皆请从之”。只有如新令傅岐看出了其中的奥秘,他思忖道:“高澄近来非常得志,根本无须现在对我国议和。必定是设间以疑侯景,使侯景意不自安,则必图祸乱。如果梁帝许和,就正中高澄之计。”梁帝果然中计,“竟许和”。侯景闻讯,不相信梁帝会答应魏国的议和,为了试探梁帝的真意,他伪造了一封魏国大臣的书信,信中说:“请求以梁国俘虏贞阳来交换叛将侯景”,借以摸清梁帝对自己的态度。不久,梁帝复信说:“贞阳旦至,侯景夕返。”侯景便知道梁帝对他已经不再信任重用了,甚至将他做为与魏国交易的筹码,于是便兴兵叛乱,最终兵败身亡。
此两例是试探对方真实意图的案例。在《六韬·选将第二十》中提到的“八征之术”,则是对己方间谍内心真伪的试探考察方法,即用:问之以言以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便之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醉之以酒以观其态。以此“八征之术”,来试探部将或间谍的“贤与不贤”。
投骨于犬
唐代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说:“伺人之情有所爱恶去就,从欲而攻之……将其心,迎其意。”强调“投其所爱”,从而加以牵引或控制敌方。
北宋时,西北部落中有一个“明珠部落之羌酋,骁悍,最为边患”。此羌酋善于化装,行踪诡秘,来去无迹,极难擒获。用间大师种世衡便“欲以计擒之”。他多方暗中探听到,此羌酋“好击鼓”,于是秘密下令工匠制造了一只“马持战鼓,以银裹之,极华焕”。然后派间谍化装成江湖商人,在羌酋经常出没的地区叫卖,不久便被人用高价买走。这时,种世衡精选“骁卒数百人”,组成一支特别部队,下令说:“你们的惟一任务就是去侦察边境上有没有携带银鼓的人,一旦发现,无论是谁,立即拚死擒来!”“一日,羌酋负鼓而出,遂为种世衡所擒”。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战败后,勾践根据夫差和伯喜否贪色的特点,送上西施、郑旦等歌舞美女,以此收买伯喜否为内间和麻痹夫差的意志,终于灭吴复仇。
俗话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收”;“哪只猫不贪腥”;“狗改不了吃屎”,说明嗜好、癖性、瘾头是极难改变的,可谓“嗜痂有癖”。这一人性弱点被用间者高度重视和广泛利用。只要“钓鱼送猫”或“投骨于犬”,诱使对方上当就范的成功率往往极高。对嗜财、名、色、酒、奕、烟、毒、赌等人,派间谍投其所好,往往会自动上钩或自甘堕落,从而便于用间者随心所欲地予以驾驭、控制和调遣使用。
推倒油瓶
此谋略是采取一种极端措施,迫使敌方下意识地行动,使之“示形”和“显真”。
春秋时,吴国攻打越国,越王勾践深知不敌于吴国,便心生一计:他召见了几十名死囚,以厚待其家人为条件,让他们去充当特殊的“死间”。当吴军和越军相遇时,勾践下令让死囚换上越军服装出阵,排列成三行,高声狂呼几下后,便纷纷拔剑自刭。吴军将士大为惊诧,都呆住了。这时,勾践乘机突发奇兵,大败吴军。
勾践用死囚行“死间”之奇策(即“推倒油瓶”之计),断定吴军必然会突然惊呆(即“扶油瓶”),利用敌方这一下意识的空隙,尚未来得及反应,乘机夺取胜利。因为一般来说,看见油瓶突然倾倒,谁都会伸手去急扶,这一下意识的思维及行动,正好被善用间者所重视和利用。不过,间谍史上也有“见油瓶倒而不扶”的案例:
北宋大将李允则一次夜间犒赏将士,突然闻报军器库失火。众将士大惊,纷纷起身前往救火。但是李允则阻止了他们,依然“作乐饮酒不辍”。倾刻间,保证城池安全的军器库被烧成灰烬。罢宴后,李允则严令封锁军器库被毁的消息,“密遣吏,前往瀛州,以茗笼运器”,不久,又使军器库中“军器完是”,而“外人无知者”。宋枢密院得知此事后,向宋真宗上奏,“请劾(李允则)不救火状”。宋真宗说:他这样做,一定有原因,去查问一下到底是为什么?李允则答道:“兵械所藏,儆火甚严。方宴而焚,必奸细所为。若舍宴救火,事当不测。”宋真宗和枢密院因此而褒奖了李允则。
敌方间谍企图利用军器库失火、大多数将军于此紧急之中都会“见火而救”的下意识行动来伺机进行更大的破坏活动。然而,李允则非但“见火不救”,而且还“作乐饮酒不辍”,可见其有着极强的克制力和高超的辨析力。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按理是一种以次货充好货的行为,似乎与“以上智为间者”的间谍原则相悖离。其实不然,因为具有“上智”的间谍,毕竟不多,甚至凤毛麟角,不足以全方位担当在许多领域、场合中获取敌方情报的大量间谍任务,而采取“滥竽充数”的间谍计媒,则另有一番妙处。
明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说:“取平日翻覆奸人或得罪健儿,假以董治之事,笞辱极,因阴纵叛,去至敌,乃说军营中事,敌人守备必缓。”这是先在军营中故意制造一些迹象,然后利用一些无用小人,用酷刑使其生叛变之心,并故意给个机会让其逃至敌营中去“告密”。敌方见其遍体伤痕,说的又确实是真情报,不会不信。三国时,张飞常“鞭挞健儿”,刘备、诸葛亮多次告诫张飞,认为这是“取祸之道”。但是张飞也粗中有细,有一次他照例“酒后怒鞭一士卒”,使其生怨恨之心而叛敌,并说出张飞军中详情,敌方便企图于夜晚“乘虚偷袭”张飞,反被张飞伏兵全歼。
“滥竽充数”一计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先制造一些使己方军民都信以为真的迹象,以利用一些对己方平时无用之人去通报给敌方。这些人虽然是“滥竽”,但是却可以“废物利用”,加以“充数”。
多间并用
《六韬》中提到“文伐”敌方的“十二节”之法,如果以此十二种用间术并举来“伐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成功率。明代赵本学《孙子书校解引类》也说:“盖间谍多歧,则可参伍其术,错综其言。敌既不能测度而我又有所准则。”强调“五间俱起”,综合运用,从而使敌方应接不暇。
战国信陵君多以食客为间谍,遍布在各国刺探搜集情报,消息极为灵通、准确。他曾不无得意地对魏王说:“我的门客遍布各地,邻国的机密和行动,我都能及时全面掌握。”
十六国时,被称为“奇谟间发,猛气横飞”、深谙间谍术的石勒建立后赵后,西晋旧臣幽州刺史王浚的势力却日益强盛,对石勒构成了严重威胁。石勒便派间谍先用重金收买策反了王浚部将疾陆眷为内间,又派舍人王子春为生间,携带大量珍宝,前去王浚处假意称臣,充当长期潜伏间谍。石勒又侦知王浚与部将司马游统有隙,便伺机利用。正巧司马游统派使者前来与石勒商谈联合反叛王浚事宜,但石勒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斩杀了司马游统的使者,并立即把司马游统密谋反叛之事通报给王浚,使一直对石勒称臣之心有怀疑的王浚至此终于“无复疑矣”。石勒以此丢卒保车之计骗取了王浚信任后,又实施了一个利用王浚使者的反间术。他故意凑集了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列队欢迎王浚使者,使王浚误认为石勒的军事力量已经日渐衰减,自身难保了。
这时,石勒根据王子春秘密提供的各方面情报,又从其它几个间谍处对这些情报交相参验,最后得出了结论:袭击王浚的时机到了。于是发兵进逼幽州。但是王浚得报石勒率兵前来时,竟认为是“拥戴我为天子登基”之举,还设下酒宴,准备款待石勒。谨慎的石勒为了防止在进城时会遇上伏兵,就以“献礼”为名,先将数千头牛羊驱赶进城,使其填塞住各交通要道,然后率精兵迅速冲进议事厅,活捉了醉梦方醒的王浚。
石勒对王浚用间,同时采用了以王子春为生间;以司马游统使者为死间;以王浚内部官员为内间,几间并起,使王浚接连中计。采用这种同时并举的用间术,可使敌方防不胜防,应接不迭,犹如遍地开花,目不暇接。
唱筹量沙
假情报是间谍与反间谍战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南朝宋将檀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魏以轻骑邀其前后,焚烧谷草”,檀道济“军食尽”。此时,又“有卒亡降魏,具说粮食告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魏人追之”。檀道济决定以假情报惑敌,一来阻缓魏军急攻,二来借刀杀掉深知内情的降卒。他命令土兵晚上“唱筹量沙”,即一边高声喊用筹计算粮食,一边用沙子替代米堆积成“小粮丘”,使夜中前来窥探的魏军间谍误以为檀道济在分配军粮。檀道济下令把仅有的一点米复盖在用沙子堆积起来的小圆丘上,看上去就像是一堆堆的大米。次日清晨,魏军果然中计,认为檀道济“资粮有余”,“以降者为伪而斩之”,“不复追”,檀道济乘机逃出困境,“全军以归”。
像春秋的范宜子对析文子;战国的田单对骑劫;三国的黄盖对曹操;唐代的安兴贵对李轨;宋代的韩世忠对魏良臣;明代的朱元璋对陈友谅,戚继光对倭寇等,都是故意制造假情报先惑敌后破敌的范例。“唱筹量沙”也成了以假情报欺骗敌方的代名词。
制造假情报的用间术并非仅具欺骗敌方的单一作用,它数量越多,内容越逼真,就越使敌方头痛,以此打乱敌方间谍机构的正常行动程序,“乱其目,迷其耳,惑其心,累其力,阻其行”。此外,它还具有诱敌间上钩的妙用。战国时,“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大臣希卑对赵王说:“这次秦国进攻赵国,不应当如此急攻,这是在用鼓铎之音暗中联络潜伏在我方内部的间谍,使此间谍借助于秦军外部的军事压力,来诱逼大王实行连横向秦国投降。大王如果想知道这个内间是谁,可以在明天一早故意对群臣说您愿意连横。谁最先站出来主张连横的,谁就是秦国的内间。”果然,“次日建信君果先言横”。希卑仅用一个小小的假情报为诱饵,便使隐藏在内部很深的大内间轻信受骗,自动上钩。
联姻灭亲
采用儿女联姻,从而摸清敌方底细,乘其不备,予以袭灭。这一残酷的间谍计谋,在古代,尤其在先秦非常之多。
春秋时,“郑武公欲伐胡”,他先将女儿嫁给胡国,与其结为婚姻亲家。不久,郑武公问文武大臣说:“我想出兵攻地掠民,不知哪一国可以攻打?”大夫关其思脱口说道:“胡国可以。”郑武公闻言大怒,斥责道:“胡国是我兄弟之国,儿女亲家,你竟敢说去攻打?”说完不由关其思辩说,喝令推下斩首。胡国君主听说此事后,认为郑武公是可靠的亲家,于是对郑国不加防备,郑武公乘机“袭胡破之”。
以往史学界都认为郑武公是以关其思为死间。《间书》便认为:“此武公以关其思为死间也。间虽巧,然其思何罪?君子弗为也。”并提出可以用“一死罪囚”来充任死伺,“较郑武公之斩无罪而代姻亚有间矣”。其实不然,在这场间谍战中,郑武公主要是以其女儿为间,借此麻痹胡国和探察胡国的底细,因此采用了“联姻灭亲”的间谍计谋。而关其思被杀,无非是其没有领会郑武公的真正用心,直言将郑武公心中的隐秘揭露了出来。郑武公则顺水推舟,佯装盛怒而斩杀了关其思。并非是郑武公事先与关其思谋定,让关其思献身为死间。从另一个角度讲,郑武公也可能有意让不知内情的关其思提出伐胡主张而杀掉他,将此消息通过胡国间谍传达给胡国君主,使其放松警惕。但是,对胡国这个小国来说,郑武公杀掉一个主张伐胡的属下臣于,远远不及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胡国要来得可信得多。因此,与其说,郑武公以关其思为死间,还不如说是以其女儿为死间。
类似的例子还有:隋文帝为了控制突厥,将安义公主许配给突厥贵族染干,使染干充当了隋文帝在突厥内部的间谍。但当时机成熟时,随文帝又挟持逼迫染干至长安归降,从而分化削弱了突厥,并屡屡大败之。
抓雏引母
古时传说:一名猎人为了捕获极其凶狠的母狼,就先抓住两只小狼崽,将它们分别吊在间隔不远的左右两棵树上。猎人爬上树,先吊起左边的狼崽,嚎叫声惊动了母狼,它穷凶极恶地扑向左边。猎人又吊起右边的狼崽,惨叫声又引诱母狼冲向右边。如此反复多次,母狼左突右冲,疲于来回奔跑,终于心力不支,口吐鲜血而死。这一谋略兵家称之为“趋其必趋”。
明末时,皇太极率兵迂回突袭北京,逼迫死对头袁崇焕回京急救,这又使崇祯帝怀疑袁崇焕企图以救京为借口聚兵叛乱。此时,袁崇焕已经落人陷阱,他如果不回救北京,当受军法严惩;如果回救北京,又必然受崇祯帝怀疑。皇太极突袭北京,是为了“引出”袁祟焕,而真正目的是以袁崇焕之举“引出”祟祯帝的疑心和杀心。最终将袁崇焕逼上了死路,将明王朝驱人了死胡同。
以至利或至害,尤其是关系到敌方切身的至害,去调动敌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从谋略上看一般多强调“出其无趋,趋其不意”,但是“趋其必趋”一着则更为厉害。它能够使敌方为了其切身的至利至害,不顾一切,不虑后果地孤注一掷,这正是可以利用、控制、调动并摧毁敌方的绝好机会。
打骂为亲
常言道:“打是爱,骂是亲。”中国古代的考察间谍时也常用此法。
北宋时,种世衡为了考验法崧的毅力和忠诚,突然翻脸枉加罪名,对其严刑拷打。刑罚“极其楚毒”,直至打入死牢达半年之久。这种考察间谍的方法是残酷无情的,目的又是明白无误的。古今中外以假拷打、假逮捕、假枪毙等方法来验明间谍的意志、忠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对于不实行这一方法的一方来说,尤其要了解、注重这一间谍谋略。因为一旦敌方间谍落网,该间谍面对逮捕、审讯以及处刑,都会在心理、身体上有着充分的经验和准备,很难以严刑拷打和逼供手段使其投降就范,更难以从中察出其虚实真伪。所以应当采取相应的以柔克刚或以刚制柔等刚柔相济的方法,来予以对付化解。
诱敌骑墙
这是一种用利害关系暂时稳住敌方,使之犹豫不决,不在现时对己方构成威胁,以便腾出手来先解决强硬顽固之敌,然后再转而消灭之的谋略。
战国时,苏厉为了阻止秦国攻打梁国,便秘密会见了秦国名将白起,以利害之得失,劝阻白起统领秦军。白起犹豫不决,苏厉便提议:“公不若称疾不出。”白起采纳了这一骑墙之计,于是秦军另任统帅,出兵失利。
东汉刘秀为了不同时与各方敌军作战,命令部将冯异以一封分析时局趋向的策反信,离间了刘玄与其部将李轶。使李轶不再与刘秀“争锋”,并对刘玄与刘秀的帝位之争持观望态度,甚至对刘秀包围刘玄手下的河南太守武勃也视而不见,致使刘秀各个击破,最后以反间计,借敌将之手又杀掉了李轶。
唐代名将李靖则采用一种假象心理计谋,来实施诱敌骑墙。621年,李靖进攻梁王萧铣,一路势如破竹,缴获了梁军大批战船。李靖命令把这些战船全部布散在江中,随其漂流。诸将不解,问道:“将军为何不利用这些战船,或者将其凿沉焚毁,反而把它们散到江中,顺流漂下去资助敌军呢?”李靖说:“我军孤军深入,而萧铣统治地区辽阔,江陵城又十分坚固。如果不能快速攻克江陵,待其援军一到,我军将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即使有了这些战船也无济于事。现在我让这些战船顺水漂流,是为了故意让前来的萧铣援军看见。这样,它们就起到了假情报的作用,会使其援军误认为江陵城已经攻破。因为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在长江作战时,会把缴获的战船弃之不用,除非是已经攻克了敌城。其援军一见这些战船,一定会犹豫不前。我军这就能赢得宝贵的攻克江陵的时间。”果然,萧铣援军见战船而犹豫踌躇,不进不退,徘徊于原地。萧铣见援军久久不至,只得开城投降。
苏厉是利用功利;冯异是利用时局;李靖则是利用假情报来诱骗敌方骑墙,手段方法不同,但结果却都殊途同归。其主导思想实际上是各个击破,一口一口吃掉敌人。
里应外合
间谍的主要任务为“知彼”、“惑彼”和“乱彼”。其中“乱彼”则要求间谍在适当时机,在敌方内部采取破坏行动,以配合外部诸方面的军事行动。
南宋时,宋将孔彦舟率军前往洞庭镇压钟相起义。他一方面派间谍化装为农民,到钟相处去假意“求法”,混入农民起义军;一方面又派间谍在各地大肆散布说:“爷(指钟相)若休时我也休,依旧乘舟向东流。”借此麻痹钟相。钟相果然内外均被蒙骗。孔彦舟见间计已成,便发动了突袭。由于宋军里应外合,起义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钟相也被俘遇害。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包围了兴化府。明将刘显奉敕急救。在到达离兴化府不远的江边时,刘显派五人带密信进城,暗约从两面夹攻倭寇。不料五人被倭寇捕获,并搜出了密信。于是倭寇便伪造了一封刘显的书信,信中说:“某夜某时当率兵潜入应援,城中勿举火作声,恐倭贼惊觉。”然后“择奸细五人,诈充刘显士卒,潜入兴化府”。兴化府守军得知“援兵”将至,振奋不已。“至期,倭贼冒刘显军入城”,城内五名间谍也乘机四处杀人放火,制造混乱,兴化府一夜之间“便陷倭贼之手”。
明末时,张献忠准备攻打庐州。此时正值年度会考之时,张献忠便挑选了数百名外表文质彬彬的士卒假扮成应考的诸生,肩挑手提着古书笔砚,与各地应考的诸生一起进入庐州城。两天后,张献忠突然兵临城下,这时,数百名“诸生”顿时弃书扬刀,在城内袭击砍杀守卫士兵,庐州城门大开,张献忠长驱直入,攻克庐州。
明代吕坤《救命书·城守事宜》就有专论谨防、盘查、捕获“内应奸细”的种种方法。《草庐经略》也专门辟有“内应”一章,主张的手法有“佯为商贾”、“夜焚民居”、“诈呼敌人”、“兵民嚣乱”、“乘机成事”等,但又再三强调:“大抵奸细在内,宜早应之于外,久则败露。”古时里应外合的间谍活动,主要偏重于军事方面,一般为临时战术性质。但是也有一些长期潜伏的战略间谍,如三国的隐蕃、后唐的小长老等,此类间谍的危害性更大。他们要么“三年不鸣”,要么“一鸣惊人”,往往在胜败的决定性时刻突然出现和发挥作用,里应外合以达到预期的计划。
杀人灭口
《孙子兵法·用间篇》说:“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梅尧臣注释为:“杀间者恶其泄,杀告者灭其言。”
西周末,“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派间谍暗中监视并密告杀掉政敌的记载。周厉王杀掉了“滂王者”,就是为了灭谤言。
南北朝时,陈武帝陈霸先召见部将侯安都、周文育及杜棱,询问道:“我准备秘密偷袭梁国的大都督王僧辩,你们看如何?”部将都一致赞成,惟独杜认为偷袭成功的把握性不大,持反对态度。陈霸先“惧其泄谋”,被梁国间谍探知,便“以手巾绞杜棱闷绝于地”,连夜就发兵偷袭擒杀了王僧辩。
南宋时,金国间谍秦桧就找到了“莫须有”的罪名废黜了深知内情的洪皓,又毒死了为岳飞狱叫屈的牛皋。采用了堵其口或灭其口的手段,防止其间谍阴谋的败露。
从反间谍的角度讲,对敌方间谍要尽量获取活口;对己方间谍则必须慎其言行。尤其当打入敌方内部的间谍探知到绝密情报时,应当表现得毫无所知,以防敌方察觉后为保密而杀人灭口。
挑虎相斗
成语有“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说。但这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的。而“挑虎相斗”则是要求积极主动地在敌方内部进行挑拨离间,引起敌人双方火并,然后再悠哉游哉地“坐山观虎斗”,观“鹬蚌相争”,待其两败俱伤时再“渔翁得利”。
春秋时,子贡周游鲁、齐、吴、越、晋,采用连环用间的高超手法,挑起齐与吴、吴与晋、越与吴一连串的争斗,然后回鲁国去坐观群龙相斗了。使得处于大国夹缝之间的鲁国,反倒毫无损失,得以保全。
战国时,张仪以六百里土地诱骗楚王单方面撕毁了楚齐盟约,然后返回秦国,佯装失足跌下车摔断了腿,悠闲自得地观看楚齐互相谩骂争斗,使秦国从中大获其利。
南宋时,岳飞以假情报挑起了金国兀术对伪齐皇帝刘豫的疑心和仇视,借敌之手杀掉了这个对宋朝深以为患的大汉奸,大大削弱了金国南下的军事力量。
挑虎相斗的手段是“挑”,目的是“斗”。要善于利用敌人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促使其激化,从而使其内斗。有时敌人内部的一方可能惧怕另一方势强力大,不敢与之斗,这时己方就不能再采取坐观的态度,而应暂时“帮助”一方去斗垮另一方,然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乘虚击溃早已斗得精疲力尽的这一方。
蜣螂推丸
俗称“推车客”的蜣螂,会“以土裹粪,弄转成丸”,并且将丸越推越大,像滚雪球一样。在古代间谍活动中,也常见类似的招募、发展间谍方法。
三国时,暗藏在益州的刘备间谍张松,为了长期潜伏,避免暴露,便秘密发展了法正为间谍,从而使他自己隐蔽越深,在策应刘备夺取益州时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清代间谍张继庚,化名混入太平天国内部,他一方面纠集清朝反动分子,一方面又收买太平天国内部立场不坚定的官员,秘密发展扩大间谍组织。在很短的时间内竟发展到几千人之多,遍布太平天国的各个角落,给太平天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南宁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说:派出间谍时,要预先重赏财物,还要每天额外给予补贴。这样就便于再去雇用间谍,招募暗探……有个资金,雇用间谍就得心应手。这是说的以金钱去发展间谍组织。应当指出:古代间谍有两类:一类是“独行客”,像三国的隐蕃、宋代种世衡的番将等,他们严禁去发展间谍,必须单干;另一类是积极发展扩大组织的间谍,像三国的张松、清代的张继庚之类,以补充自身力量,让他人去干一些自己不便做的事,或者是广布耳目,四处破坏。但是这种“蜣螂推丸”的间谍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非常容易暴露。一旦某一个环节出差错,往往会被敌方反间谍机构像拎螃蟹一样,一连串地被捕。
疑能生鬼
多疑,是历代帝王的一个共同特征,而这一点又是古代用间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只要说某人暗怀怨恨、生有反心或密谋造反,帝王闻后无一不疑忌重重。越疑则越煞有其事,越煞有其事,就越容易借帝王之手除掉某人。所以说疑能生暗鬼。
春秋时,越国间谍伯喜否经常在吴王夫差面前搬弄是非,诬陷伍子胥,他说:“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夫差听后说:“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于是赐伍子胥佩剑令其自杀。
战国时,秦国间谍郭开对赵王说:“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疑心顿生,从而萌发杀心,终于“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楚汉相争时,陈平假意向项羽使者透露出范增与其有暗中联络的“蛛丝马迹”,使者返回后向项羽报告,多疑的项羽对范增便倍加防备,越观察越觉得范增像个内间,终于逼死了范增,失去了得力臂膀。
应该说“疑”并非全是坏事。从间谍角度讲,多疑是必备的条件之一。但必须“由疑辨真”,不可事事皆疑而又事事不辨。从帝王角度看:疑能败事,但运用得当有时也能成事。三国时,吴国孙权对突然而至、能说会道的隐蕃,一开始便存有一定的疑心,所以向掌管军政机密事务的胡综征询对隐蕃的看法。尽管一些部将盛赞隐蕃有:“王佐之才”,但是一向善于提拔使用年轻人的孙权始终没有将其调至身边,委以“王佐”之任,后来果然发现隐蕃是魏国派来的战略间谍。
量体裁衣
唐代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中提到“六探之法”:“探仁人之心,必以义,勿以惧。探智士之心,必以忠,勿以欺,探愚人之心,必以蔽,勿以明。探不肖之心,必以异,勿以常。探好财之心,必以贿,勿以廉。”李筌又提出了与“智者”、“博者”、“贵者”、“富者”、“贫者”、“贱者”、“勇者”、“愚者”这八种人的言谈必须因人而异,以探其心,以验其征。古代用间术则将这些称为“因敌制胜”和“量体裁衣”。
春秋时,勾践因伯喜否“喜美女”,使大夫文种“饰美女八人纳太宰喜否”,予以收买为间;子贡因吴王夫差“欲显名争霸于诸侯”,而极力怂恿其与强大的齐国、晋国交战,以至于吴国中计受骗,元气大伤,终被越国乘虚而灭;战国时,韩国因为秦国意欲发展关中农业,派间谍郑国前去诱使秦国大兴水利工程,企图以此来损耗秦国的国力军力,使其无力东进;三国时,刘备因张松有“怀才不遇”之心,用“仁义”招募其为间谍;周瑜利用曹操急于从内部分化瓦解吴蜀联军的心理,密谋让黄盖诈降,大败曹操;南北朝时,韦孝宽因北齐权臣祖与大将斛律光有怨恨矛盾;编造了儿歌借刀杀死斛律光;南宋时,刘琦因兀术好大喜功,骄横自大,便设下毒药阵,一举击退强敌。
这些古代用间案例,都是“量体裁衣”的典型杰作。此计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知彼,了解清楚敌方的“体长”、“肩宽”、“胸围”等“尺寸”,才能顺因客观“裁”出一件适应敌情而又可置敌于死地的“寿衣”。
苦肉计
《资治通鉴·唐纪》说:古时西域国有人得一珍珠,因怕人偷去,便剖开腹肚,将其藏匿其中。后人以此比喻轻重关系颠倒。但是,如果确有其人其事,恐怕人们不会认为是轻重颠倒,而认定这颗珍珠必定是稀世之宝了,否则何以剖腹藏之?在古代间谍活动中,采用这种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极端手段来骗取敌方信例的案例,则比比皆是。
春秋时,吴王阖庐派要离去暗杀庆忌,要离让吴王先砍断自己右臂,再杀掉自己的妻儿,并焚之于市,以此来获得庆忌的信任,终于乘机刺杀了庆忌。
西晋李雄以“通敌罪”痛打手下朴泰,浑身血迹的朴泰“含恨投奔”同乡人——晋军将领罗尚,哭诉其冤,誓当内应,以杀李雄。罗尚见满身血肉模糊的同乡人,顿失警惕,从而上当受骗,终遭惨败。
南宋时,岳飞剖开兀术间谍的腿肚子,把离间兀术与刘豫的蜡丸书藏进肉里带回去。兀术见岳飞给刘豫的书信竟藏在人的腿肚肉里,便坚信无疑,找借口废掉了刘豫。
《三十六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说:“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像要离、李雄、岳飞等人采取的这些用间举措,是常人绝不会做甚至绝不会想的,所以骗过了狡诈多谋、但是却以常规思维考虑观察问题的庆忌、罗尚、兀术等人。从反间的角度说,“人不自害,受害必真”指的应当是一般的普通人,但是反过来说,“人若自害,受间必真”,这里的“人”就必定是一个老谋深算、不畏生死、不计私利而又极其危险的间谍了。
第五节 用间奇计
巧施反间计,弱晋败强楚
公元前575年,郑国背叛了晋国,倒向楚国。晋厉公亲率大军征讨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共王便领兵救郑。晋楚两军在鄢陵相遇,拉开了大战的阵势。
晋军面对强大的楚军,内部军心不定,一些将领向晋厉公提出了休战议和的建议。但是栾书、邵至、苗贲皇等将领认为楚军虽然强大,但骄傲自大,军纪散漫,可以用计谋战胜它。
开战前夕,楚共王亲自登上“巢车”(一种供侦察用的高架车),侦察晋军阵营的动静。他问身后从晋国叛逃而来的间谍伯州犁说:“晋君亲兵的车子向左右驰骋,这是要干什么?”伯州犁立刻答道:“这是召集军吏”。又问:“聚集在中军干什么?”答:“这是在谋划。”又问:“帐幕张开了,这是要干什么?”答:“这是在占卜。”又问:“撤掉帐幕了,又是要干什么?”答:“这是将要发布命令。”又问:“都上了战车,将帅和车士拿着兵器又下了车,这是干什么?”答:“这是听取进攻的命令。”
晋军将士见楚军阵容强大,那个熟知晋军内情的伯州犁又在楚共王身边指点比划,都害怕起来,认为楚军“不可挡”。这时,曾在楚国做官、后叛逃到晋国的间谍苗贲皇也不甘示弱,他对晋厉公说:“不必害怕。楚军的官兵不过是些贵族子弟,只要把我们的精兵分左右两路去攻击楚军的左右军,三军并力攻击楚军的精兵,就一定能大败楚军。”晋厉公采纳了深知楚军内情的苗贲皇的这一建议。
大战开始了。楚军果然失利,被晋军“迫于险”。楚军主帅子反下令军吏视察伤情,补充兵源,修理盔甲兵器,摆开兵车战马,准备明天一早大举反攻晋军。晋军的间谍探知这一情报后,急忙返报,“晋人患之”。苗贲皇又一次站出来,他将计就计通令全军说:“检阅战车,补充士卒,喂好马匹,磨快兵器,整顿军阵,巩固行列,饱餐一顿,祈神祷告,明日与楚军决一死战!”他有意把这些命令让在营中的楚军俘虏听见,同时又密令士兵在夜晚放松对俘虏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
楚共王听到这一情报非常紧张,急忙召集主帅子反来商议对策,哪知子反被晋国间谍灌醉了酒,人事不醒。楚共王叹道:“天败楚也!”便连夜率军“宵遁”。鄢陵楚晋之战,以强楚失败而告终。
唐代陈在《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晋伯州犁奔楚;楚苗贲皇奔晋。及晋楚合战于鄢陵,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伯州犁侍于楚王,二人各言旧国长短之情。”明代刘寅在《武经七书直解》中也说:“内间者,因敌之官人潜通间遗。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如楚王之纳伯州犁,晋侯之纳苗贲皇,皆是也。”两军尚未开战,背地里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间谍战。特别是苗贲皇利用楚军俘虏为反间,故意放他们逃回去替晋军传递情报,造成先声夺人之势,从气势上压倒了楚军,瓦解了楚军的斗志,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春秋时常用敌方俘虏为反间,但以苗贲皇的这一次行动最为著名。
以假乱真,吓退强敌
公元前555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晋国与鲁国组成联军,共同抵御齐军。齐军在平阴城外挖了宽大的战壕,凭险据守。由于晋鲁联军是深入齐地作战,士劳马疲,只图速战速决,但是齐军就是坚守不出,企图以此拖垮晋鲁联军。晋军副帅范宣子(即范)为了扭转这一不利战局,决定实施间谍战去扰乱敌军。
他与齐国大夫析文子私交甚厚,于是便去秘密会见了析文子。范宣子故作神秘地说:“我与你是深交挚友,我怎么能向你隐瞒秘密呢?现在,鲁国人、莒国人都请求派出一千乘战车,前来攻打齐军。我们已经答应了。如果大军一到,齐国必定灭亡。您可要为自己的后路打算一下呀!”
析文子立即向齐灵公报告这一情报,齐灵公大吃一惊,固守平阴的决心由此而动摇。为了证实析文子的情报是否可靠,齐灵公亲自去前线“登巫山以望晋师”,侦察晋军虚实。范宣子知道他的反间计已初具成效,为了进一步蒙蔽齐灵公,他命令军中车马全部出动,都站列到山林河泽等险要地区,即使是军队达不到的地方,他也让士卒遍插旌旗以示全是军阵。在每一辆战车上,左边坐着真人,而右边则放上假人,车前用大旗开导,车后拖着树枝以扬起灰尘。远远望去,漫山遍野全是精兵强将。齐灵公一看晋军如此之多之强,十分害怕,悄悄率领“齐师夜遁”。
因为平阴城的战壕又宽又深,晋军的间谍无法跨越过去侦察齐军的动向。但是他们发现齐军营地上的乌鸦叫得很欢快,昨晚上又听得城内马的叫声,清晨有许多乌鸦停栖在城头上。他们把侦察到的这些物候报告范宣子及晋平公,从而判断出了范宣子的反间计谋已告成功。范宣子率军长驱直入,直捣齐国国都临淄。
范宣子综合运用乡间、反间、假情报、假部队及物候侦察等间谍活动,是中国古代间谍史上在这方面最早最典型的案例,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战国兵书《六韬》便记载道:“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三国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借箭显然脱胎于此。
卫鞅宴擒公子
公元前341年5月,齐国大将田忌,奉齐宣王的命令,联合了宋国的军队,在魏国的东侧,向魏国发起了进攻。这时的卫鞅也坚决果断地启奏秦孝公,要求出兵讨伐魏国,夺回秦国的河西之地。
卫鞅向秦孝公说:“秦、魏两国势不两立,魏国有高山险阻,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过去对它有利时,它可以向西侵略秦国;对它不利时,可以向东发展。现在秦国富强了,魏国衰落,它新败于齐,诸侯背叛了它。东伐魏国,夺回秦国的河西之地,一直是君上的夙愿。现在魏国国内空虚,在马陵道惨败,又遭到齐国的进攻。我们应该趁火打劫,讨伐魏国。”
秦孝公点头说道:“所言极是,夺回我秦国的河西之地,势在必行,趁这个机会把魏国赶走,秦国就可以据河西之固,魏国挡不住秦国的进攻,就会向东迁移,秦国就能占据黄河天险和中条山的险要地势,控制诸侯,成帝王之业。这次一定要确保成功。”
随即,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大将,公子少官为副将,率领秦师,出发东伐,向魏国的西部边境迸发。
公元前341年10月,魏国的宿敌赵国,在魏国的北部边境也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战争的阴云笼罩在魏国上空。来自西、北、东三个方向的包围,使魏惠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无能为力。还没有从丧子的悲哀中清醒过来的魏惠王,不得不强打精神,调兵遣将,组织抵抗,应付局势。
此时卫鞅率领的秦军已经杀到了魏国边境。魏惠王匆忙抽调精兵并征集国内的男丁,匆忙上西线应战,结果被卫鞅指挥的军队打败。
公元前340年,魏国军队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屡战屡败。指挥混乱和人心涣散使魏国的军队不堪一击,而卫鞅率领的军队则越战越勇,奋力拼杀,在突破了魏国的边防线之后,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杀来。
魏惠王得知卫鞅进攻魏都的消息后,惊惶失措,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马陵道兵败,魏国的武将死的死,伤的伤。如今魏军的主力部队又都集中在东方抗击齐军,国内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去率兵打仗了。魏惠王把所能召集到的文臣武将都召集到朝廷上,他绝望的目光在每一位大臣的身上扫过,想找到一位能够领兵抵抗秦军的人,居然一个都没找到。魏惠王悲哀地想:我泱泱魏国,业绩曾经多么辉煌,今天却遭此四面受敌的厄运。如果再不想点办法,要拯救王业恐怕是很难的。魏惠王无奈地说道:
“自从太子申和大将庞涓死后,国内缺乏良将。现在四境之外的诸侯又乘虚而入,欺辱我国,不知哪位大臣有退兵的良策?”
公子此时已任魏国的卿大夫。他对卫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改革的事早已十分向往,从青年时代起,公子就很佩服卫鞅的才干和为人,如今他更加羡慕卫鞅所取得的不凡成就,盼望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通过早年和卫鞅的友谊,成就功名。上次卫鞅到魏国来,公子叩没有得到机会,见上老朋友一面,很感遗憾。这次,魏惠王的话音刚落,公子就站出来说:
“臣与卫鞅早年有深交,魏国是卫鞅的父母之邦,我想他对魏国是有感情的。臣愿意前往边境,与卫鞅讲和。”
听了公子的话,魏惠王说:“我与卫鞅打过交道。他对魏国还是很友善的,他还曾经对我说,他为秦孝公做事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卫鞅率军进攻魏国,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利的。如果我们能够和卫鞅讲和,就讲和。如果讲不成,再和他交战。”
许多看透局势的大臣,都知道任凭怎么谋划,魏国都是注定要失败。魏惠王现在所作的努力,不过是最后的挣扎而已,他们对自己的国君已经非常失望了。
魏惠王接着对公子说道:“我任命你为将军,率领5万人马与秦国军队交战。”
公子虽然从未领过兵,但现在国家面临险境,哪有退却的道理,况且君让臣领兵,臣就得领兵,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公子硬着头皮说道:“臣将与秦军决一死战。”
魏惠王让公子率兵打仗,也是孤注一掷的办法,他说道:“我认为你能领好兵,打好仗。卫鞅以前没有当过武臣,但卫鞅率军打仗却屡战屡胜。卫鞅能够率军打仗,你为什么不能率军打仗?”
听了魏惠王的昏庸言辞,公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此番前去打仗,一定是凶多吉少,但他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
公子慷慨激昂地说道:“臣愿前往,扫平秦军。”
就这样,公子率领5万魏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了前线。
卫鞅得知公子率领魏军前来交战的消息后,心中甚喜。卫鞅知道,公子不熟悉兵法,不会领兵打仗!这次魏惠王派他出征,也说明魏国的确是朝中无人了。卫鞅想道:这可是我卫鞅大获全胜的大好时机,真可谓天赐良机,天助我也!兵书上说,兵以诈立,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公子是个头脑单纯的书呆子,他对我不会有什么提防,我为什么不以与他讲和为名,俘获公子,然后一网打尽魏军?这样以很小的代价,就能换来一个大的胜利。于是,卫鞅在大帐之内,奋笔疾书,给公子写了一封信。他想了又想,这样写道:
公子弟,见信如面。多年以来,我漂泊在外,一直很想念你这个朋友。当年我在公叔痤的家里,与贤弟交情深厚,情同手足。今日不幸,两国交战,我们要在战场上相见了。可是我怎么能够忍心和你作战呢?请你回去向魏惠王禀告,请求退兵,我也向秦孝公禀告,请求停战。
信写好后,卫鞅派人连夜把它送到了公子的手中。
公子接到信后,仔细地读了三遍,很为之感动。他觉得卫鞅毕竟没有忘记老朋友,自己当年也没有白为他向魏惠王说好话。
秦国的使臣田苗向公子说:“卫鞅派我送信的时候,吩咐我把他的话转达给您。”
公子说道:“他有些什么话,请赶快告诉我。”
使臣田苗说:“卫鞅让我转告您:他不愿意和你在战场上比个高低,他希望您向魏惠王请求退兵,然后他也退兵,秦国和魏国讲和。”
公子听后,又读了卫鞅的信,对卫鞅说的事情深信不疑。他本来就不想和卫鞅打仗,只是想劝卫鞅退兵,可是魏惠王非派他来领兵打仗,而这时卫鞅先提出了退兵,这正符合公子的初衷。
公子说:“卫鞅的心情我是知道的,他念念不忘我们的友情,可是,魏国是很想讲和的,只怕卫鞅回去与秦孝公说,秦孝公不应。”
使巨说:“我出来的时候,卫鞅对我说,秦国派我进攻魏国,根本没想到魏国会派公子您来应战。我与公子私交甚厚,不能与他反目成仇。我将立即禀告秦孝公退兵。”
田苗的话,打动了公子的心,他动情地说道:“我与卫鞅已经好多年没见了,真是想念呵!卫鞅愿意效仿管鲍之交,留下美谈,我何尝不也是这样呢?我这就退兵回朝,向魏惠王禀告。”
公子托田苗送给卫鞅一壶酒,算是对卫鞅的问候和谢意。随后,下令军队立即撤退。
在公子的指挥下,5万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撤离,公子自己也整理营帐,准备撤走。
这一日,卫鞅的使臣田苗再次来到魏军营中,田苗对公子说:
“卫鞅又派我向您转达他的意思:他与将军多年未见,他很想念将军。这次若不是两国交战又讲和,恐怕就是一辈子也不会再见面了。他很想借此机会,见上您一面,你们二人能够叙叙旧,会面交谈一番再告别。”
公子说道;“我与卫鞅相得甚欢,情同骨肉。他诚心请我,我没有不去的道理。”
田苗说:“卫鞅请将军于明日到寨中相晤,然后就撤兵回国。”
公于印说道:“我军的先头部队撤离了,秦军的部队撤没撤走?”
田苗见公子问得很详细,就按照卫鞅的交代,编造了秦军撤退的情况,告诉了公子。
田苗说:“秦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撤走;中营现在正准备后撤;卫鞅在后营中,等待着您的到来。他已经传达了命令,等与魏国将军公子会晤之后,军队全部撤走。”
田苗的话,与魏军打探来的情况是相符的,其实这些都是卫鞅有意伪装出来的。公子说:“好,卫鞅有请,我哪里有拒绝的道理,我愿与卫鞅为后世留下一段美谈。”
这时公子手下的副将魏错说:“秦国与魏国打仗多年,一向言而无信,请将军不要上当。”
公子很不高兴地说道:“和魏国打仗的是秦国,不是卫鞅。卫鞅是我多年的老相识,他怎么会背信弃义来欺骗我呢?”
魏错说道:“无论你怎么说,我对你去敌军的帐中都很不放心。”
公子考虑再三,给卫鞅写了一封回信。信中拒绝了卫鞅的邀请。信中写道:承蒙盛情相邀,不胜感激。但考虑到回国后,彼此要各事其主,不好前往营中。
写好信后,公子把它交给了田苗,谢绝了卫鞅的邀请。
这时田苗急中生智,说道:“如果您回绝了卫鞅的请求,卫鞅有可能会发怒。这样卫鞅再次发兵,秦国和魏国就都不能安宁了。您拒绝了卫鞅,我回去实在不好交差。”
公子说:“我深知卫鞅,他是不会轻易交战的,你只管回去交差就是了。”
田苗走后,公子陷入了沉思。他现在真是撤也不是,战也不是,骑虎难下,左右为难。只有耐心等待卫鞅的回信了。
得到了田苗的禀告后,卫鞅认为事态虽然不像他料想的那样顺利,但公子的信还是说明他很想会面,卫鞅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安排得更加稳妥一些。
卫鞅突然想起玉泉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前几日,卫鞅观察地形,曾经注意到这座山。此山地势不算险峻,但景色宜人,绿树成萌,山花盛卉,重要的是两侧的山坡上,有茂密的树林,可以隐藏千军万马,是会友和打仗的理想场所。
“有了!”卫鞅自言自语地说道。他连忙命人拿来笔墨纸砚,又给公子写了一封邀请信。卫鞅写道:
今收到贤弟的亲笔回信,愚兄认为贤弟所言极是。贤弟的不便就是为兄的不便,我与公子再相约,明日在玉泉山相会,歌舞欢宴,以叙离愁别绪。
卫鞅写好后,又找出随身带来的两盒秦国名贵药材,吩咐田苗一起送交给公子,田苗得令而去。
田苗再次来到魏营,把书信和药材送给了公子,公子见卫鞅不是耍弄自己,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自己,诚恳之心,可见一斑。公子读过信后,认为卫鞅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各方面的矛盾。看到卫鞅送给自己的两盒秦国名贵药材,公子更是激动异常,因为他的老母身患重病,这两盒药材正是他所需要的。公子心中高兴,想来到底还是老朋友知道我需要什么。也顾不得副将再说什么了,同意了卫鞅的意见,决定在第二天下午,去与卫鞅相会。让田苗转告卫鞅,在玉泉山等候。
卫鞅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喜,说道:“我们的计谋成功了!”
他命令公子少官带一支由3000人组成的弓箭队,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埋伏在玉泉山的丛林中,又命令其他各路人马分头埋伏在玉泉山附近的树林中,只等他击鼓为号,冲出杀入。一切准备就绪,卫鞅安然入睡。
这一日清晨,卫鞅早早就来到了玉泉山顶的一处平坦之地。他只带了200多人,把兵器隐藏好。这200多人,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们都有高超的擒拿本领。这时,卫鞅又派田苗给公子捎信说,我已经先行到了玉泉山,跟随的人不过200人,请公子按时赴会。
公子对卫鞅的话毫不怀疑,下午,他也只带了200人,满载着美酒和乐器,兴致勃勃地前往玉泉山。
看到玉泉山美丽的风景,他说道:“这儿真是一处如画的田园,这样的地方现在不大好找了。”
不知不觉公子一行到达山脚下,卫鞅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他并没有带大队的人马,身边只跟了两个随从,也没有佩带任何兵器。
老友相见,分外亲热。公子握住卫鞅的双手,一时竟然不知说什么才好。哽咽了半天,才说道:“我早就知道您会有今天的,您的业绩实在令我佩服。”
卫鞅也欢喜地对公子说道:“现在你在魏国也已经是个重要人物了,你我彼此彼此吧。”然后一指山头说道:“我们到山顶那个阴凉处再叙。”
公子一行很自然地随着卫鞅上了山,心中未存疑虑。
卫鞅说:“这些年来,我时常想起贤弟,做梦都是梦见咱们两个还跟从前一样,开怀畅饮,无话不说,亲密无间,你说,咱们两个若是能够整天在一起该有多好。”
公子说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看上去比原来威严多了,人也不显老,可是我不行,操心,老多了。”说罢,公子摸了摸自己的头发。
卫鞅笑着说道:“我也是操心的命,秦国的大事小情,哪一样不是我操办的,秦国国君信得着我,我做事就比较容易些。”
公子羡慕地说道:“秦国国君真是难逢的明君呵!”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卫鞅事先选好的一块空地。公子命人摆好乐器、支好桌椅,斟满了美酒,开始与卫鞅畅谈起来。
公子说道:“仗打得太多了,人心就散了,人们谁又能总打仗呢?我看我们兄弟两个在一起喝喝酒、听听音乐,这有多高雅,比兵刃相见,不知要强多少倍。我不是那勇敢地带领人们奔向光明的指挥,我只是河中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这变化莫测的时代风帆,不知会使我驶向何方?”
卫鞅说道:“是呵,贤弟说话很有诗情画意,能不打的仗最好不打,魏国和秦国和睦相处不是很好吗?”
公子说:“魏国的国势已经无法和公叔痤的时候相比了。现在四面受敌,连我这么斯文的人都被派出来打仗了。幸亏是遇到了您,若是遇到了别人,还不知到哪儿去收我的尸骨呢!”公子说着说着,眼角涌出了泪水。他替卫鞅倒满了一杯酒,敬献给了卫鞅,自己又一饮而尽。
公子和卫鞅连喝了5杯,公子已经有些醉意,这时,乐工奏起了流行在中原地区的缠绵音乐。
公子敬完酒后,卫鞅命人撤换了酒席,轮到了秦国的酒官向公子敬酒。秦国劝酒的两名酒官,是卫鞅精心挑选的秦国大力士;刚摆好酒桌,他便端起酒杯,给两个酒官使了个眼色,公子正在等待卫鞅敬酒,猝不及防,被两个勇士牢牢地抓住。这时左右的200人纷纷亮出事先藏在树丛中的武器,一齐冲上前来,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公子一行人就范。
卫鞅这时擂起了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大鼓,埋伏在远处的士兵一冲而上,喊声震天,公子被关入了囚车。
公子着急地喊道:“卫鞅你这是何意,为何把我关押起来?”
卫鞅笑了笑说道:“我今天算得罪你了,仅此一次,请贤弟宽恕。”
公子说:“你赶快放了我,千万别把玩笑开大了。”
卫鞅说:“等把你送到了咸阳,我自然会放了你的。”说罢,命人立即押送公子回咸阳,向秦孝公报喜。
卫鞅随后对公子的随行人员说道:“你们不要惊慌,只要你们按照我的意图办事,我就不会伤害你们。如果不从,立即斩首。”
这些不善打仗、只善歌舞劝酒的随从,早就被秦军的凶猛吓破了胆,保命要紧,哪里还敢抗拒,纷纷向卫鞅求饶。
卫鞅命人把他们身上带的武器都卸下来,然后让他们原封不动地坐回车中,还赐给他们酒肉压惊。随后,卫鞅对原来的车仗说道:
“你们照样返回魏营,在城门口就说公子回来了,让人打开城门,如果有半点不从,就要了你们的脑袋。”
车仗战战兢兢地全都答应下来。
卫鞅又命秦国勇士胡连坐在主帅的位置上,穿上刚从公子身上脱下的衣服,冒充公子。卫鞅对他说:
“你一路上要小心。不要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逃跑,进城之后,你要把城门砍坏,使其无法关闭。”
胡连说:“请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在战斗中再立新功,加官晋爵。”
卫鞅满意地点了点头。
卫鞅又挑选两队精壮的勇士,假扮成护送的使臣,紧随着魏国车队之后,与之一同向魏营驶去。
傍晚时分,车队来到魏军的营门。车仗按照卫鞅的命令喊道:
“快开城门,主帅回来了!”
城上的守军认得跟随公子一同去的车仗,没起疑心,但车队后的两队人马却引起了他们的警惕,其中一个人问道:
“后面跟随的是什么人?”
车仗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胡连,胡连低声威胁道:
“放老实点,否则要你的脑袋。”车仗急忙按卫鞅的吩咐喊道:
“主帅纵情饮酒,已经喝醉,卫鞅怕他出现意外,特派卫队护送回城。赶快把门打开,让主帅进去休息。”
城上的人,解除了疑虑,城门打开了。
进城之后,胡连掏出藏在衣服中的斧子,向着城门连砍数斧,门板七零八落,无法关闭。不明真相的魏军士兵上前制止,也被胡连砍得粉身碎骨。
这时,车队后面的两队士兵已经冲入城中,对着城中的守军猛打猛杀,他们一鼓作气,杀入魏军营帐。没有一点准备的魏军,乱作一团,群龙无首,不知如何是好。没有多久,死伤过半。魏错得知公子被俘虏的消息后,知道此城已经很难保住,就连夜逃回了魏都。
不多时,卫鞅也率领5万大军赶到,不到两个时辰,秦军攻占了这座城池,俘获魏军数千人。在卫鞅的指挥下,秦军又攻克了魏国的另一座城池,大败魏军。
孙膑减灶杀庞涓
孙膑、庞涓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将,青年时代他们同时从师于鬼谷子先生,学习兵法,可谓同窗好友。后来庞涓去魏国,当上了将军。孙膑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孙武之后,从小饱读兵书,更得孙武子兵法十三篇真传,武略过人。庞涓与孙膑同学数年,深知自己的本领不及孙膑;便假惺惺地以关心帮助为名,骗孙膑到魏国来任职。孙膑对庞涓的邀请丝毫也不怀疑,果真来到庞涓家中,不料庞涓居然下了毒手,用刑法“断其两足而慈之(一说为除去了两腿的膝盖),欲使终身废弃”。施刑后,庞涓又把孙膑藏了起来,让他与外界隔绝,以便使孙膑从此销声匿迹。
齐国派出使臣到魏国,获悉孙膑的遭遇,认为孙膑是个奇人,将他藏在车里带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非常热情好客地收留了孙膑,又向齐威王作了推荐,齐王当面与孙膑谈论兵法,发现他确实是个奇才,即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统大军攻伐韩国。魏军此次来势汹汹,似要一举灭韩。韩昭侯紧张得急忙派使臣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请教军师孙膑,孙膑说:“对韩国一定要救,但不是早救,更不是马上出兵去救,而是先答应救韩国,让韩魏互相激烈拼杀,然后再出兵拯救危亡之韩,攻击疲惫之魏军,这才对齐国有利。”
于是,齐威王亲自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韩昭侯自以为有齐国的支持,果然坚定信心,组织全国军民合力抗击魏军。但是,韩国毕竟不是魏军的对手,仗越打越艰苦,人员伤亡越来越多,武器及粮草渐显匮乏而供应不上。没多久,韩国已五战五败,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此时,魏国军队也受到一定的创伤,死亡人数不少,且军队长期作战,疲惫之极。就是在这一最佳时机,齐威王下令:齐国军队立即出发伐魏救韩。
于是,齐国10万大军直指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急忙挥师回救,风尘仆仆地回到大梁。田忌率齐军才过外黄西,忽闻庞涓率师回救大梁,在孙膑的建议下,便不再逼近大梁,在外黄西停留了不足1天,就起兵东撤,人喊马嘶,队伍“匆忙慌乱”,10万大军“未战先怯”,踏上了撤退齐国的道路。齐军行至3日,未到彭城,已一路遗下许多病马、残车及武器。
孙膑对田忌说:“三晋的军队,素来凶悍骁勇,轻视齐人,而齐军以怯懦著称。善于作战者,就能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兵法上认为:奔波百里而去战斗的军队要失去他们的上将。奔波五十里去作战的只有一半兵力能够上阵,如果让齐军进入魏地以后,第一天垒10万个灶,第二天垒5万个灶,第三天减为3万个灶,那么就可取胜。”庞涓追了3日,见到齐营的情况大喜,说:“我早知道齐军怯战,进入魏国的领地没出3天,士兵逃走的人已过半数了。”于是,放弃了步兵,纠集轻骑精兵日夜兼程追来。孙膑计算魏军的速度,大约在当晚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多是天然险关,可以埋伏军队。于是命令人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又命令齐军中善于射箭的兵士带弓弩1万只夹道埋伏。并约定时间:“夜晚看见火把点燃就一齐发射。”庞涓果然在夜里到此,在树皮被砍的树下,看见有露出的白色,感到十分好奇,就命人取火燃起火炬,还没读完,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以惨败告终。庞涓无颜见人,自刎而死。
减灶计是孙膑首创,其特点是隐强示弱,纵敌自骄。俗话说,骄兵必败,孙膑深知此理,又明悉庞涓骄横和急于求战的心理,于是将计就计,促其骄,纵其急,使其丧失理智。庞涓本来目中无人,又见齐军兵灶日减,遂被虚弱怯战的假象所迷惑,孤军深入。如此莽撞岂能不败?李温陵评论说:“世上哪有10万大军,3日之内减到两万人,而竟然还不知道这是个计谋呢?”
勾践卧薪尝胆败夫差
吴王夫差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南征北伐,东战西讨,就在他刚刚成就一个不小的霸业时,曾是他的阶下之囚的越王勾践却将他拉下了霸业的顶峰。在这场胜与败的轮回里,越王勾践玩弄权术、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极尽欺诈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反思和启发。
越王勾践即位时,邻国吴国的国王阖闾兴兵讨伐越国,不料自己却身受重伤,临死前,阖闾对守在他身边的儿子夫差说:“你一定不要忘了越国杀父之仇。”夫差在悲愤中继承了王位,立志报仇雪恨。
勾践又率兵来犯,夫差认为复仇的机会到了,于是亲率10万精兵前往迎敌,大败越军。之后,又带兵紧迫不舍,把勾践团团围在会稽山上。
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勾践在谋士范蠡和文种的谋划下,向吴国投降,又担心吴王不答应。文种说:“我了解到,吴国的副将伯喜向来同伍子胥面和心不和,他怕伍子胥功劳太大,会超过自己。再说,伯喜又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我们可以用贿赂的办法拉拢他,他就会帮助我们说话的。”于是勾践又派文种带着珠宝玉器和美女去见伯喜。伯喜接受了贿赂,连夜单独到吴王夫差面前,替勾践说好话。夫差听了伯喜的话,就决定同意勾践的请求了。这时,伍子胥出来劝阻,他说:“大王今天不灭越国,以后懊悔就来不及了。勾践也算是个贤君,还有范蠡、文种这样的良臣辅佐,将来对吴国的威胁是很大的。”可是,这时夫差的主意已定,伍子胥没有办法,只好唉声叹气地退了出来。
伍子胥出来后碰到了大夫王孙雄,就对他说:“越国10年生聚,10年教训,20年后就能把吴国灭了!”
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并没有灭越国,只是要求勾践到吴国做他的臣下并伺候他,然后就撤兵回国去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等大臣,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
在吴国过了3年,在这3年中,勾践总是很小心地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显得比夫差的其他仆人还要驯服。与此同时,文种还经常派人给伯喜送礼,让伯喜在夫差跟前替勾践说情。
有一次,勾践听说夫差病了,托伯喜给夫差带话,说是要去看望大王。夫差听说勾践这样惦记自己,就答应他晋见。伯喜带着勾践进了夫差的卧房,勾践说:“父亲有病,做儿子的应当服侍;大王有病,做臣下的也应当服侍。再说我还有点小经验,看看大王拉的屎,就能知道大王的病是重是轻。”这样一说,夫差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拒绝了。夫差拉完屎,觉得舒服多了。勾践扶着夫差上床躺好,又去掀开马桶盖看了看,嗅嗅气味,然后向夫差磕头,高兴地说:“恭喜大王!大王的病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了,再过几天,就会完全好了!”夫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勾践说:“刚才我看了大王的屎,知道肚里的毒气已经散发出来了,病还不快好了吗?”夫差看到勾践服侍自己这样周到,倒有些过意不去了,就对勾践说:“你待我不错。等我病好了,就放你回去。”
由于勾践处处小心服侍夫差,再加上伯喜不断向他报告越国国内十分平静,一点也没有反叛吴王的迹象,夫差以为越王勾践真的完全臣服自己,越国对吴国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于是,就放勾践回国去了。越虎终于归山了。此时的勾践已久经磨难,历尽艰辛,变得更为成熟,他要发奋图强、报仇雪耻。
勾践按照大臣文种制定的“伐吴九术”,一方面在国内积极发展生产,储备粮食,积累财富,建筑防御工事,制造大量武器,训练士兵,组织军队,加紧各方面的战备工作;另一方面又对吴国施展各种计策,用以耗费它的财力,麻痹它的斗志,疲劳它的士兵,离间它的大臣,使它矛盾重重,内外交困,不战自溃。
勾践知道夫差对衣着特别讲究,就在离都城7里的葛山上,派人大量种植葛草,又发动国中男男女女入山采葛,然后令女工织成黄丝细布送给夫差,夫差获得这些礼品后,十分喜悦,对越国更加放松警惕。
夫差另一个嗜好,就是喜欢盖造宫室,兴建亭台楼阁。伐越胜利后,夫差在国都中大兴土木,用工不停。勾践投其所好,使木工3000余人入山伐木,一年不归,伐得许多大树,加工成木材后,献给夫差,夫差见后更加喜形于色。
这时,伍子胥在旁边劝谏道:“大王不要接受它。从前,夏桀建造灵台,商纣建造鹿台,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谷不熟,天降其灾,人民疲劳,国家生变,遂取灭亡。大王如果接受它,将被越王所暗算。”
夫差根本听不进这些良言,他立刻收下了这些木材而修建姑苏台。这个台,经过3年积聚材料,5年方造成。姑苏台的建成,不知耗费了多少人的血汗和财富。人民困乏,军士痛苦,国内矛盾激化。
夫差还有一个嗜好贪淫好色。对此,勾践与文种商定:往献美女,夺其心志。勾践使善于看相之人遍搜国中,经反复筛剔,得到最美者2人,一个名西施,乃采薪之女。另一个名郑旦,与西施毗邻。她们长得十分美丽,二女每日相与浣纱于江,引得群鸟毕集,丁壮争睹,江水不流。两个美人,红颜花貌,交相辉映,如并蒂之芙蓉,似长夜之明月,犹下凡之天仙。
勾践又令范蠡把精力投入对西施、郑旦的调教上面。言语、笑容、举手、投足、坐相、立姿、礼节,歌、舞、琴、棋、书、画,凡是想得到的宫廷技艺,范蠡都请高明艺师教了。课目中心是一个“媚”字,让二位美女学会“媚”住夫差的方法和姿势。
两年过去。西施、郑旦在范蠡的调教下,从内到外换了一个人,成为绝色美人。
勾践派范蠡带着她们进献于夫差。
西施、郑旦一入后宫,便受到夫差百般宠爱,西施独夺后宫嫔妃歌舞之魁,擅专房之幸,出入仪制,拟于姬后。夫差令王孙雄在灵岩山建馆挂宫,富丽堂皇,饰以珠玉,为美人游息之所。又凿西施洞,西施与夫差同坐于洞中品。姑苏城四周,植有香木花园,供西施采香;辟有莲塘,供西施、夫差同乘舟采莲;建有打猎场,养鱼塘,游水场、荡舟场……吃喝玩乐样样尽有。夫差自得西施,以西施专房为家,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随,流连忘返,越国如何,已不想矣。伍子胥想见夫差一面,都很困难。加之西施在夫差面前游说,一见到相国就害怕,夫差则更不允伍子胥进见了。
与此同时,勾践为了能使自己时刻牢记亡国的耻辱,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卧室里的锦绣被褥撤了下去,而铺上了柴草当做褥子,休息时就躺在上面;他还在房间里挂了苦胆,每当坐卧起来,或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这就叫做“卧薪尝胆”。他常常心中默念:苦胆再苦,也没有亡国、做奴仆苦。他平时亲自到地里耕作,夫人也亲自养蚕、织布;吃饭不吃肉,穿衣不要绸缎;经常放下国王的架子访问贤人,虚心听取意见,以礼接待宾客;对老百姓中贫穷的就想办法救济他们,死了的就帮助安葬,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同百姓一样劳作。与此同时,全国上下都节衣缩食,为的是年年、月月给吴王夫差进贡。夫差经常收到勾践的贡品,非常满意。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吴军主力伐齐,打败了齐军。夫差在卫国的黄池召集各路诸侯来开大会。晋、卫、鲁等国慑于吴国的武力,订立盟约,承认吴王夫差为霸主。
黄池大会之后,吴王夫差虽然得到了一个霸主的空名,但吴国军队因为在争霸战争中损失惨重,国力越来越弱。而越国经过10年生聚、10年教训,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军队训练有素,国力越来越强。到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带着范蠡、文种亲自率领大军进攻吴国,大败吴军。越军继续进军,节节胜利,攻到姑苏城下,围困吴军3年。公元前473年,吴军被越军彻底打败,夫差躲在姑苏的山上。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在会稽山的历史又重演了,当然,是在相反的情况下重演的。
吴王夫差派大夫公孙雄到越求和。公孙雄裸衣跪行到越王勾践面前,恳求说:“孤臣夫差,当年曾在会稽得罪大王,当时夫差不敢违背天命,使大王得以复国。如今大王大驾来讨伐孤臣,孤臣惟命是听,大王能像当年在会稽那样,赦免孤臣之罪吗?”勾践并不答应,吴国使者公孙雄哭着走了。夫差听说后仰天大笑道:“灭吴者,非越,实寡人也!愿天下诸侯以我为鉴!”夫差说完后,四顾而望,对站在身边的公孙雄说:“悔不听子胥之言,破败如此,我无颜和子胥黄泉相见。我死后,将军用衣巾掩我脸面。呜呼,孤去也!”说完,拔剑自刎。
于是,越王勾践就攻进姑苏,灭了吴国。从此,越国的兵马横行于江淮一带,勾践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假象惑敌,火牛阵立奇功
公元前284年,苏秦在齐国充当燕国间谍,诱骗齐王屡屡上当,对北边的燕国毫无防范。当燕国大将军乐毅率六国大军突然奔杀齐国而来时,齐王对苏秦的间谍活动才恍然大悟,盛怒之下,以车裂的酷刑处死了苏秦。但是已经晚了,燕军长驱宜入,大败齐军,齐国几乎全部被占领,只剩下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未被攻破。
五年后,燕军引兵东围即墨城,齐军数战数败,危在旦夕。于是“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田单非常善于用间及出奇制胜。他上任后,立即派遣间谍潜入燕国进行情报搜集。这时,支持信任乐毅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田单派遣的间谍探知燕惠王“与乐毅有隙”这一重大情报后,立刻“纵反间于燕”。齐国的间谍在燕国到处宣扬散布说:“齐王都死了,但是齐国却还有两座城池没有被攻克。乐毅因此害怕被燕惠王问罪诛杀,不敢回燕国。他以伐齐为名,想联合其它的军队在齐国称王。因为齐人不服从他,乐毅就故意不攻下即墨,以等待称王的时机。现在齐国最害怕的就是燕国派遣其它的将领来指挥军队,那样的话,即墨必定被攻破!”燕惠王本来就与乐毅有矛盾,现在听了齐国间谍的流言蜚语后,更“以为然”,下令乐毅卸职回国,由骑劫去齐国代领乐毅的兵权。乐毅知道回去是死路一条,便逃奔到赵国去了。
田单又派间谍摸清了骑劫的底细,原来他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于是田单便设下三个圈套:
首先田单密遣间谍潜出即墨城,到燕军的营地去故作神秘地说:“齐军最怕燕人把齐国俘虏的鼻子割掉,如果把他们赶到燕国军队的前排来进攻齐军,齐军一见此状,必定斗志涣散,即墨也必破无疑。”骑劫听信了这些话,下令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强迫他们去攻打即墨。齐人在城上见燕军竟如此残暴,“皆怒、坚守”,惟恐被燕军俘虏,遭到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