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权臣末路1

第一节 乱世枭雄

王莽

王莽(前45~23)西汉末年外戚,后为新朝皇帝。字巨君。父王曼,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庶弟。元后诸兄弟以外家封列侯,元成之世相继辅政,骄佚奢僭。王曼早死不得封侯,故王莽早年生活不如诸父兄弟。他折节恭俭,勤奋博学,谨事老母及寡嫂,抚养兄子,以德行著称。其伯父大将军王凤病,王莽侍疾,蓬首垢面,数月不解衣带。由于王凤临死前向元后和成帝推荐,王莽得拜黄门郎,迁射声校尉。永始元年(前16),封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倾家财赈施宾客,招纳名士,结交公卿大夫又揭发外戚定陵侯淳于长的罪过,获取了忠直的名声。绥和元年(前8),王莽代替王根为大司马。他爵位愈尊,矫情伪饰愈甚。妻子见客,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以为使婢。哀帝即位,佞幸董贤与外戚丁、傅两家得势,王莽曾罢官就第,杜门自守。在国三岁,上书为他讼冤的官吏以百数。哀帝死后,年幼的平帝即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他迫令董贤自杀,拔擢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等亲信,树为党羽,竭力诛灭异己。元始元年(1),进位太傅,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

王莽为了进一步培植自己的势力,授意公卿奏请州牧、二千石及茂材吏初除奏事者,均由安汉公接见。又指使公卿大臣和吏民上书,要求立其女为皇后。为笼络人心,他出钱百万,献田三十顷,付大司农赋给贫民。还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增加博士名额,广为儒生筑舍,网罗郡国能教授五经及通晓《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小学和医药方术的士人数千名,遣诣京师,令其改正前人乖谬,统一异说。由于王莽辞让新野田的封赏,吏民上书称颂其功德者竟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元始五年,王莽加九锡。平帝死后,他拥立两岁的孺子婴,自己仿效周公辅成王故事,以摄政名义居天子之位,朝会称“假皇帝”,臣民称“摄皇帝”,改元“居摄”。宗室刘崇和东郡太守翟义先后起兵声讨王莽,关中民赵明、霍鸿等也群起反抗,众至十余万,攻烧官府,但相继为王莽所镇压。其后,宗室刘京、梓人哀章等迎合王莽心意,伪造符命,宣称汉祚已终,“假皇帝应作真天子”。初始元年(8),王莽遂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

王莽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9)下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凡男口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此外,又实行五均赊贷和六。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在实行过程中又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尽管法令严禁买卖土地和奴婢,犯令者罪至死,但土地、奴婢的买卖照样进行。始建国四年,王莽不得不宣布买卖“王田”及私属者,勿拘以法。负责推行五均六筅的人员,大多是富商巨贾。他们与郡县官吏勾结,上下其手,牟取私利,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好处,反而增加了许多不便和痛苦。王莽还屡次改变币制,禁止使用五铢钱,另制各种各样的货币,名目既十分繁杂,换算比值又极不合理,甚至把早已失去货币性能的原始货币如龟、贝也拿来使用,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犯铸钱,伍人相坐,没入为官奴婢的以十万数。他们被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宫,罚作苦役,夫妇也被拆散重新婚配,因此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

王莽还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如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改少府曰共工,改郡太守曰大尹,县令长曰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他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

在托古改制的同时,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强迫各少数族的统治者更换原先汉朝封赠的印绶。他贬各族的王为侯,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因而引起各少数族的强烈不满。匈奴、高句丽和钧町王都起兵反抗,西域诸国也断绝与内地的联系而归附匈奴。王莽派兵远道征讨,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

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见赤眉、绿林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方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地皇三年(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大军讨伐赤眉军,在成昌被赤眉打败。次年,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发州郡兵四十二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又遭到绿林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绿林军乘胜分两路进军,一路北上攻洛阳,一路西向攻长安。这时,王莽众叛亲离,还继续玩弄符命,自欺欺人。卫将军王涉、国师刘歆和大司马董忠密谋劫持王莽投降更始政权。事败,董忠被戮,涉、歆自杀。当绿林军进抵长安附近时,王莽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但囚徒军一过渭桥,便立即哗变,掘毁王莽祖坟,焚烧九庙、明堂、辟雍。长安城中的人民也群起暴动,配合变兵攻入皇宫。王莽逃至渐台,被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遂告灭亡。

董卓

董卓(?~192)东汉末年权臣。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性粗猛而有谋断,早年与羌中豪帅相交往,以健侠知名当世。后为州兵马掾,驻守边塞。桓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司马,复拜郎中,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后,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起兵响应。董卓先后以东中郎将、中郎将、破虏将军、前将军的身份奉命镇压,屡屡败北。

中平六年,董卓被征为少府,他拒不到职。灵帝病危时以玺书拜卓为并州牧。他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兄弟被宦官所杀。袁绍勒兵入宫欲讨宦官,张让、段硅等劫持少帝及陈留王外逃。董卓闻讯,引兵驰抵京城,并领何氏所属部曲,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由此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郡侯,进位相国。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睚眦必死,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初平元年(190)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并焚烧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次年,董卓又授意朝廷封他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车服仪饰拟于天子。他还拔擢亲信,广树党羽,宗族内外,并居列位,子孙年虽幼小,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又筑坞于(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号“万岁坞”,积谷可供三十年。后司徒王允与董卓义子吕布及仆射士孙瑞合谋诛卓。初平三年四月,献帝大会群臣于未央殿,董卓入朝时为吕布所杀。消息传开后,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长安士女争卖其珠玉衣装,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被陈尸街衢,其家族被夷灭。

刘表

刘表(142~208)东汉末军阀。字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知名,是当时人所宗仰的“八及”之一。灵帝时为北军中侯,献帝初平元年(190),迁荆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当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长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治襄阳。当时群雄并起,割据南阳的袁术使孙坚进袭刘表,坚军被其击败,孙坚中矢而死,袁术袭夺刘表地盘的企图未能实现。初平三年,授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因实力雄厚,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在全国兼并战争中保地自守,中立观望。官渡之战,对袁绍、曹操两不相助。建安六年(201),刘备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表,此后刘备依托他,在荆州数年。荆州二十几年中政局稳定,战争破坏较少,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关中、兖、豫学士归者以千数。他还建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闾、宋忠等撰《五经章句》。又广求遗书,形成“古典毕集,充于州闾”的盛况,起了保存文化的作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表病死。曹军到襄阳,刘表子刘琮举州降,刘备出逃,割据结束。

司马懿

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名门望族的传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求贤若渴之时,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作官,管理河北地区。司马懿觉得曹操是阉宦的后代,出身卑微,自己在他手下讨差使干,是屈节辱命,便以身患风痹症为由,推辞不受。

曹操素有疑心,他怀疑司马懿有意推辞,便派人装扮成刺客前去试探真假。司马懿早料到了这一点,便整天整夜躺在床上装病,当刺客用匕首刺向他心口的时候,他眼不眨,身不动。司马懿用装病逃过了征召。

韬光养晦,心狠手辣

公元208年,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并且派使者传令:不论病否,定要应召,否则抓也要把他抓去。司马懿知道这次不是轻易躲得过的,便乖乖就范,担任了丞相府的文学掾。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曹操的深谋远虑和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令司马懿彻底改变了看法,使他非常敬重曹操。特别是有一次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后,手下左右经常劝他干脆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司马懿也这样劝他。这时江东孙权呈递劝进表,也劝曹操代汉,而曹操不为所动,一眼看透孙权的心思,说:“这个碧眼小儿是想把我放到火上烤哪!”并明确地告诉左右,他要好好做周文王。这件事令司马懿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他开始竭尽全力效忠于曹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博取曹操的信任和赏识。

不久,曹操升他为主簿,主管相府一切事务,并让他和儿子曹丕交游,用意很明显,想让他与曹丕成为至交,好辅佐曹丕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但是,在委以重任的同时,曹操仍觉得放心不下,他通过各种渠道网罗司马懿的信息资料,多方调查、考察、验证。有一次,他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即向前走路猛然回头的时候,脸面正向后,而身躯不动,仍保持向前行走的姿态。他决定亲自验证。果然,司马懿确有狼顾之相。于是他告诫曹丕:“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不是做臣子的人,将来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你要防备他些才好。”并且多次想加害司马懿,以绝后患。没想到司马懿早已与曹丕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曹丕不但不把他父亲的忠告当成一回事,还多次保护司马懿,使他免遭杀身之祸。

尽管处境险恶,司马懿却镇静自若,一如既往,表现出忠心耿耿、兢兢业业的姿态,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韬光养晦之计,蒙蔽了老道的曹操,化解了曹操对他的猜忌。

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被提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曹丕出征,便命他镇守关中,处理政务,对他非常倚重,视为股肱之臣。

司马懿建功立业,主要在明帝时期。曹睿又继承乃祖、乃父事业,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这时正值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拒蜀的重任落到了司马懿肩上。诸葛亮带大军十万,扎营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分兵屯田,以解决远征粮食问题。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营以拒之。相持百余天,诸葛亮数次挑战,他高挂免战牌。诸葛亮赠送给他女人的衣服,嘲笑他胆小,他仍不出战,但为了安抚军心,装出大怒的样子,上表明帝请战。他感到诸葛亮攻势甚急,其中必有缘故,便向下战书的蜀兵询问,诸葛亮吃饭睡觉怎么样。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什么事都亲自过问,吃食不到数升。”司马懿便明白了,诸葛亮吃得少是心里烦,肯定活不几天了。果然,诸葛亮病重而死,其兵自退。

显示司马懿军事才能的是平定襄平之战。景初二年(238)春,明帝令司马懿带兵四万征讨辽东公孙渊。明帝问其战略,他说:“公孙渊必先拒辽水,后守襄平,我去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60日为休息,一年足以平定。”六月,司马懿军至辽东,公孙渊命将兵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司马懿说:“贼所以坚壁以守,想消耗我们的兵力,打持久战。我们若去攻打他,正中了他的奸计。贼兵大都守在这里,他的老巢必定空虚,我们若直接挥师襄平,一定唾手可得。”于是一方面虚张声势准备强攻,另一方面暗渡辽水,到达北岸,直扑襄平。公孙渊守将慌忙撤兵,被杀得大败,魏军遂进军围襄平。时值秋七月,暴雨季节,两月不止,辽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三军恐慌,想移军而走。司马懿发布军令:谁再敢言迁宫,一律斩首!并将犯令的都督令史张静斩首以镇之,军心乃定。公孙渊依仗暴雨大水,用船运输辎重粮草,泰然自若。军士们想去抢夺,司马懿不允许,说:“这不是当年咱们攻打孟达的时候。孟达兵少而军粮够他们吃一年的,我们的兵力比他多四倍,而粮草不够一个月用的,所以我们采取速战速决的打法取得了胜利,即使以硬碰硬,用四倍的力量打他们,损失一半兵力将他们攻下来,也划算,这叫不计死伤,而争粮草。现在,敌众我寡,但我饱敌饥,大水围困,敌人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而我们并不怕敌人反攻,担心的是敌人逃跑,如今他们粮草将尽,如果抢掠他们的牛马粮草,等于驱使他们逃跑。作战应重视随机应变,敌人恃仗人多雨大,因此虽然饥困也不想束手就擒,我们应该显示出对其无能为力的样子,而使他们安于现状。”朝廷大臣闻军遇雨,想建议令司马懿撤兵,明帝不同意,说:“司马懿临危制度,擒公孙渊可计日而待也。”晴天以后,司马懿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作土山,挖地道,准备攻城的器具,昼夜强攻,矢石如雨,公孙渊窘急不堪,粮尽而人相食,只好派人请降。司马懿决不心慈手软,斩杀来将,对部下说:“作战要义在于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剩下的就只有投降和死亡了。公孙渊不肯面缚请降,只好消灭他。”于是攻陷襄平,斩公孙渊父子,并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可谓心狠手辣。

受托摄政,诡计多端

景初三年(239),明帝病危,召司马懿入见,他紧握着司马懿的手说:“我把后事全托给您,您与大将军曹爽共辅少子。我苦苦支撑病体等您回来相见,现在死而无憾了。”言毕叫出自己的两个儿子,让司马懿仔细认清哪个是传位的曹芳(即齐王),又叫曹爽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这时的司马懿表现得痛哭流涕。是日,立曹芳为皇太子。不久,明帝死去,曹芳即位为齐王,司马懿和曹爽分领三千人马轮番在宫廷内外值班。因为司马懿服侍曹家三代,年事已高,取得了曹家信任。所以包括曹爽在内,都将司马懿当作父亲对待,凡事必咨询于他,不敢独断专行。

但此后不久,围着曹爽转的一群朋党何晏、邓、李胜、丁谧、华轨等人想排挤司马懿,以让曹爽独揽政权,以此为进身之阶,于是便让齐王发诏,调司马懿为太傅,表面是提高了官位,尊重了他,实际是剥夺了他的实权。面对这种处境,司马懿忍气吞声,决定以退为攻,请求告者养病,又演开了他的拿手好戏——装病,趁机联络心腹,积蓄力量,暗中策划。

曹爽素知司马懿诡计多端,就趁心腹李胜调为荆州刺史之机,让李胜向司马懿辞行,看其是否真病。

李胜进了司马府,通报了姓名。好大一会,请其入见,只见两个婢女从床上扶起一个披头散发、神志委靡的老人来。婢女侍奉他穿衣,他抖抖索索,连衣服都抓不住,掉在地下服侍他喝粥,他也难以下咽,粥从嘴角流出来,弄得前胸和被子上一片狼藉。李胜上前向他问安,他又聋又哑,语无伦次,一付行将就木的样子。

“主上年幼,国家全仰仗太傅几日不见,太傅竟病重如此。今我蒙皇上圣恩,调到荆州,特来向您告辞。”

“我……年老病重,死在旦夕。您去并……并州,靠近胡地,可……要严加防范哪!”

“我是去荆州,不是去并州!”

“什么,你刚从并州回来?”

“我、是、去、荆、州!”

“噢,您是从荆州来的?”

于是,李胜只好用笔写给司马懿看。司马懿装作大悟的样子,气喘吁吁地说:“您是去荆州啊,好好建功立业吧!我有两个儿子不肖,今后请您多指教见了曹爽大将军,也让他好好照顾他们。”话未尽便倒在床上老牛大憋气起来。

李胜得出的结论是司马懿已是朝不保夕,不足为虑了。曹爽接此报告,自然放松了警惕。

痹痹曹爽,策划政变

正始十年(249),明帝冥寿十年忌日,按照曹家制度,皇帝不可以去墓陵凭吊,以恐宫中空虚,发生不测。而曹芳、曹爽及其兄弟一行军政要员非要去亲祭不可。曹爽的智囊桓范劝道:“你们总理万机,统率禁军,不能一起出祭,应该留下几个人守城。否则城门一闭,你们谁还能够进得来?”曹爽说:“如今天下大权集于我一身,谁敢胆大妄为!”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运筹帷幄的司马懿岂肯错过这天赐良机。他率领亲信闯入皇宫,假借皇太后之命,集结军队发动政变。他先令司徒高柔代大将军职,占据曹爽军营又命太仆王观任中领军,占据曹羲军营,接管了曹家在城中所有的军事力量。然后关闭城门,占领武器库,占据洛水浮桥,切断曹家一党的归路。同时,上书齐王曹芳,弹劾曹爽一党违背先帝遗言,扰乱国纪,假天子之名作威作福,挑拨皇上与皇太后的关系,中伤皇族等几大罪名。

此外,司马懿又恐怕曹爽迁帝许昌,调外地军队和他决战,又派人去劝降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便可回到府第,一切爵位不变,决不食言。

这时,从城中冒死逃出的桓范,找到曹爽、曹羲弟兄,极力要他们迁帝许昌:“您这样的人,一旦失去权力,只有死路一条,任人宰割,投降无异于就死。从这里到许昌,不过一夜的路程,您可以召集军队,我帮您调集粮食,很快便可以挽回局势。”但昏庸的曹爽却选择了投降道路:“司马懿无非是和我争兵权。我交出兵权,照样是个富家翁!”

曹爽过分低估了司马懿,司马懿要的是曹魏天下,他要算总账,将一辈子的贡献一次结清,留给子孙一壁江山。

于是,司马懿软禁了曹家兄弟,拷问宦官张当,让其供认与曹爽里应外合,计划叛乱,以此为口实,将曹爽一党一网打尽,全部处以死刑,并满门抄斩,夷灭三族。

从此,曹魏朝政大权全部落入司马氏之手,曹芳沦为惟命是从的傀儡。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昭之心,更是“路人皆知”,到其孙司马炎,终于用禅让的形式逼曹芳让位,当上了皇帝,是为晋武帝,圆了改朝换代的帝王梦。

还有一件事情不可以不交待。司马懿临终遗命,严申不准谒陵,以防宫中趁虚改变又规定陵墓不封不树,即使后人想挖坟也找不到标志。致使至今晋代皇陵在何方,仍是个谜。可谓生前死后,算计无余。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叔祖甲三以督办安徽团练镇压捻军起家,累官至漕运总督。父保中系地方豪绅。叔父保庆曾在甲三军中带兵,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少年时随嗣父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保庆死后,复随甲三子、户部侍郎袁保恒至北京就读。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次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和中国有宗藩关系,吴长庆受命前往镇压。袁世凯负责前敌营务处,以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并得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吴长庆回国。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举,袁世凯任驻汉城清军“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12月,朝鲜开化党在日本驻汉城公使馆支持下发动政变,捕杀事大党多人。袁世凯闻讯率领清军干涉,使事大党重掌政柄。日本政府借此要挟,袁被调回国。次年,复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并以道员升用,加三品衔。1893年,升为浙江温处道,仍留在朝鲜。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化装逃出汉城,回到天津。战争爆发后,被派赴东北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周馥,负责筹拨粮饷,联络各军。

1895年12月,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声誉鹊起,扶遥直上。1897年,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

时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以示赞同维新。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密谋发动政变,推翻新政,光绪帝处境孤危,遂接受了维新派“抚袁(世凯)以备不测”的建议,于9月16日召见袁世凯,特赏候补侍郎。次日,维新派谭嗣同密访于法华寺,要求他统率新军进京,“除旧党,助行新政。”袁世凯当面应允,但随即回天津向慈禧太后的宠臣、直隶总督荣禄告密。21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宣布重新临朝“训政”。次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新军(时称“武卫右军”)前往济南。时山东境内义和团运动爆发,他认定义和团为“左道邪教”,派兵到各州县残酷镇压。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11月,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权势更加显赫。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内外形势,施行新政。袁世凯表示极力拥护,并借机扩大自己的权力。1902年,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勖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大臣,掌握实权。创办各种武备学堂,并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至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亲信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处心积虑扩张权势,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对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族亲贵集团的世袭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双方权力之争日趋激化。皇室亲贵煽动一些御史上疏屡弹劾袁世凯权高势重,任用私人,甚至预言将步曹操、刘裕后尘。1906年,袁被迫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次年,又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病死,年幼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其父载沣为摄政王。次年初,袁世凯被载沣罢去一切职务,令回籍“养疴”。但他的许多部属依然位居要津,实权在握,袁世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1911年10月(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汉阳、汉口相继被革命军攻占。载沣被迫重新启用袁世凯,于10月27日任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前线陆海军。11月1日又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后,即进京组阁,并迫使摄政王载沣退回藩邸,接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他又命令北洋军攻占汉阳,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停战议和的建议。12月,派唐绍仪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坚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凯宣誓效忠共和,作为选他当大总统的先决条件。于是,袁世凯借革命党人的声势,逼迫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退位。次日,向南京临时政府保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5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辞职,参议院一致选举袁世凯继任,并议决请他到南京就职。但他以北京发生“兵变”为借口,拒绝南下。参议院不得不允许他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虽然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但从就职伊始便极力图谋专制独裁统治。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试图组织政党内阁,以对袁的权力加以限制。因此,袁把国民党视为实行集权的最大障碍,策动北洋军警干涉政治,逼迫国民党人退出内阁;裁减南方各省的革命军队,派人刺杀国民党的领导人宋教仁;同时,拉拢以梁启超为首的清末立宪派,资助他们组成进步党,以此来与国民党人对抗。在外交方面,他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从五国银行团获得两千五百万英镑借款。经过一系列的准备,袁世凯于1913年7月公然派北洋军南下,镇压了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把北洋势力伸向长江流域各省。同年10月,袁世凯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并取得列强的正式承认。接着,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独裁统治的工具。1914年5月,宣布废除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撤销国务院,成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通过这次改组,迫使支持过他的进步党人退出政府,剥夺了段祺瑞等人的军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不仅可以终身连任总统,还可以指定继承人。

1914年底,袁世凯以为做皇帝的条件已成熟,示意心腹爪牙四出煽动,制造舆论,声言共和制度行不通,只有改为帝制,国家才能富强。为了取得日本政府对帝制的支持,他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于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中的大部分条款。不久,又唆使一些北洋官僚政客出面组织筹安会和请愿团,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至12月11日,御用的参政院以国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推戴他为“中华帝国大皇帝”,在假意推辞之后,于次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极。

但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各阶层的义愤。不仅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帝国主义列强亦不断对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响应。北洋派内部危机四伏。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支持他继续担任大总统。但起义各省不承认他有再做总统的资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军政实权。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四川纷纷通电宣告独立或与袁世凯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陷于众叛亲离的境地。5月下旬忧惧成疾,6月6日在举国声讨中死去。

第二节 乱臣贼子

伯喜否

伯喜否是晋国大臣伯宗之后。晋厉公五年(前576),晋国的郤氏专权,陷害并杀死了伯宗。其子伯州犁逃到楚国,后来担任了楚国的太宰。楚昭王元年(前515),楚国令尹子常杀郤宛,牵连伯氏。伯喜否为了求得一条生路,前去吴国投靠了旧友伍子胥,并在伍子胥的举荐下,一步步爬上了太宰的高位。

然而,伯喜否却是位贪钱财、好女色又以德报怨、卖主求荣的小人。他得势后却恩将仇报:不但害死了伍子胥,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葬送了称雄一时的吴国!

由于吴王阖闾在同越王勾践交战中受伤而死,从此,吴国对越国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吴王夫差即位后,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遂拜伍子胥为大将,伯喜否为副将,亲自率领全国水陆军队,从太湖出发,去攻打越国。勾践仓促迎敌,致使其大将灵姑浮在夫椒(今江苏吴县)会战中阵亡,水兵也几乎全军覆没。勾践无奈,只好带领500残兵逃到会稽山上躲了起来。眼看吴军将会稽山团团围困,勾践曾想过拼死再战,也曾想过拔剑自刎,但在重臣文种、范蠡及勾践夫人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了文种等人提出的同吴王讲和的建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种等人早就知道伯喜否是位贪财好色的小人,又极善迎合夫差的心理爱好,并由此而深受夫差的信任。

当文种带着8名美女、12双白璧和1000两黄金连夜求见伯喜否时,先向他奉上了一份长长的礼单,对他说:“我们的国君由于年幼无知,冒犯了贵国,现在非常后悔。为了赎罪,他情愿作为臣子侍奉吴国。为求得吴王同意,请您多加美言。这点薄礼,请您先收下今后凡是您所需要的,我们大王一定尽力奉上!”伯喜否却冷笑道:“你们越国眼看就要灭亡了,届时所有的财物都是我们吴国的。这些东西,我看就不必送了吧!”文种马上表示:“您的话当然很有道理,但不知您想过没有,越国现在仍有五千精兵,还可以决一死战即使战败,把我们的珍宝财富付之一炬,贵国又能得到什么呢?”接着,又强调指出:“即使我国的珍宝财物都被贵国夺去,恐怕大部分也会送进王宫,您自己又能得到多少呢?我们大王要我转告您,如果您帮我们办成议和的事,今后每年给贵国供奉之前,一定首先报答您!”

伯喜否细细品味着文种的话,再看看那些美若天仙的少女,掂量着晶莹光洁的宝玉和耀眼的黄金,点头答应了文种的条件,并于第二天一早就找夫差去求情。起初,夫差并不同意,但经他如此这般地反复劝说,总算接受了他的建议。然而,伍子胥得知后却闯来阻拦,力劝夫差收回成命。结果,也被伯喜否一派胡言顶了回去。伍子胥正想据理力争,夫差已拍板定案:勾践夫妇来吴国为奴,同时解围撤兵。

勾践夫妇和大夫范蠡来到吴国后,被罚住阖庐墓旁的石屋里,专管放马、驾车。他们吃的是糟糠野菜,穿的是破衣烂衫。如此一连三年,几乎天天如此,从未流露过半点怨恨。

其间,留在越国的大夫文种总是千方百计地搜罗一些美女和珠宝,悄悄派人送给伯喜否。伯喜否自然每次都“笑纳”,并相机在夫差面前为勾践美言一通。

有一次,夫差带着伯喜否登上高处,观察越国君臣的情况。他见勾践及其夫人、范蠡正坐在一堆马粪旁边休息,勾践夫妇坐上位,范蠡毕恭毕敬地坐下位,便对伯喜否说:“你看那勾践眼下只不过是个人质,而范蠡也只是个寻常的下人。在如此环境中,竟不失君臣礼节。我很同情他们!”伯喜否马上迎合道:“这是由于大王有圣人仁义的心肠,所以才哀怜孤苦穷困的人!”夫差听到“圣人”、“仁义”四个字非常高兴,又表示:“既然如此,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赦免了他们吧!”伯喜否连忙谢恩,同时又说:“我听说善有善报。大王用仁义加恩德施惠于越,越人一定会竭诚报答您!”

随后,伯喜否立即将夫差同他谈话内容转告给了勾践君臣。勾践君臣再三拜谢之后,又提出伍子胥会从中阻挡的问题。伯喜否马上表示:他将见机行事,不会使事情逆转。

果然,伍子胥得知夫差打算释放勾践君臣的消息后,赶忙求见夫差说:“从前,夏桀因禁商汤而不杀,商纣王因禁周文王而放归,导致了桀被汤放逐而死、纣因文王身死国亡。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一定要避免桀纣之患啊!”而在场的伯喜否却马上插了话,吹捧夫差释放勾践是“义举”,将会“功冠于五霸,名越于前古”!因为夫差当时正因病卧床,所以他挥挥手,没让他们继续说下去。

接着,伯喜否又将此情原原本本地及时告诉了勾践君臣。范蠡为使勾践进一步取得夫差的信任,便说服他前去探视夫差的病,并通过尝夫差的粪便促使夫差早日放他们回国。待一切商妥,勾践通过伯喜否的通融走进了夫差的卧室,顺手从便盒内抠了一点屎放进口中,并装模作样地观察大便颜色,然后向夫差贺喜道:“囚臣勾践拜贺大王,龙体将会很快康复!”夫差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他曾学过辨识粪味以看病的方法。这时,伯喜否又连忙介绍说,勾践为弄清大王大便的味道,刚刚亲自尝了尝。夫差深为感动,当即对勾践说:“你真是位仁人君子!”

数日后,夫差痊愈。他不顾伍子胥的坚决反对,硬是将勾践夫妇和范蠡等人放归越国。为避免伍子胥中途谋害,他还亲自带着伯喜否和卫队将他们送到吴越两国交界的三津渡口。

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誓报会稽之耻。为此,他采取了文种关于灭吴的“九术”之计。即:祭祀鬼神,保佑越国;贿赂吴国君臣,使其不疑越国;用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草料,使其国无储粮;大施美人计,使其君臣迷乱;选送工匠和木料,使之大兴土木而致国力空虚;派些善于奉迎的人,骗取吴王信任;设法使吴国忠臣触犯国君,迫使他们自杀;随着越国的富裕,多多准备兵器;待吴国疲敝,一举反攻并消灭它。

根据这“九术”,范蠡和文种又向伯喜否行贿了许多美女和金钱。同时,将苎罗山下(今浙江诸暨县南)打柴为生的西施、郑袖二姐妹送给了夫差。尤其是西施,堪称天下无双的绝代佳人。夫差曾公开对大臣们讲:“越王将如此美丽的两个女子献给我,足以证明他对我的无限忠诚!”从此,他无心理政,一味玩乐,致使吴国国势每况愈下。

在此期间,越国却规定7年不收赋税,以使民休养生息;号召青壮年参军,以增强战斗力;男至20岁、女至18岁不结婚者则受处罚等等,以迅速增加人口。由于实施了这“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国策,越国的国力日益强大。

伍子胥面对严重的现实,无数次规劝夫差悔过自新,但得到的无不是斥责和羞辱。万般无奈,他含着眼泪对儿子伍子封说:“我多次劝大王,但他都不听。看来,吴国很快就要亡国了。你同我一起死,不值得!”随后,趁出国到齐的机会,将儿子托付给了自己的朋友、齐国的大夫鲍牧。不料,伯喜否又借机发挥,在夫差面前诬告伍子胥里通外国。夫差大怒,遂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了一把名为“属镂”的宝剑,逼他就地自杀了。

伍子胥死后,伯喜否独掌大权。文种又带着一些美女和珠宝前去为他贺喜,并乘机鼓动他挑起吴国与一些大国交战。伯喜否果然对夫差说:为取得吴国的霸主地位,应征服齐、鲁,打败楚国。夫差言听计从,便先后同齐、楚交战,结果造成了极大损失。夫差十四年(前482),夫差又带领数千精兵到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去会盟晋、鲁等多国诸侯。夫差刚到黄池,勾践便亲率5万大军直捣吴国。经过3天激战,越军攻下了吴国都城,活捉了吴国太子友。夫差闻报,急忙带兵回国。但是,当他见太子友已被杀死,吴国的粮食物资已被越军运回国内,士卒经过长途跋涉而无力再战,只好求和安身。他对伯喜否说:“当年你力主求和,我们才有如此下场。今日你要像越国的文种那样,亲自前往越国去求和。”

伯喜否奉重礼到了越军营帐,面见勾践,请他赦免夫差当年困会稽之罪。勾践和范蠡经过商议,认为吴国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时难以消灭它,便答应了夫差求和的要求。

夫差二十二年(前474),越国经过养精蓄锐,兵力已十分强大;而吴国已是民穷财尽,日薄西山。于是,勾践再度率师攻吴,并一举攻下吴都,将夫差围困在姑苏山上。

伯喜否见大势已去,率先投降了越国。夫差只好派公子雒作为特使裸衣匍匐前行,向勾践传达夫差的请求道:“兵败的臣属夫差斗胆向大王吐露衷肠,往年曾经在会稽山降罪了大王。如今大王兴兵伐我的罪过,希望依照当年旧例,赦免我这个败兵之臣吧!”勾践想起当年,不知怎的生了恻隐之心,竟欲允许求和。范蠡不失时机地奉劝道:“当年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不取;如今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大王忍辱负重22年,就如此轻易放弃吗?上天赐给而不取,会自食恶果的!”勾践幡然大悟,马上打消了议和的念头,并表示誓灭吴国而后止。

夫差见议和不成,决定自杀而死。临死前,他仰望天空,长叹道:“假如人死后什么也不知道,那就好了。假如还真有灵魂存在,有知觉,我又有何脸面去见伍子胥啊!”随后,以手蒙面,拔刀自刎。

夫差死后,吴国余下的将士全都向越国投降。他们一个个提心吊胆,随时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只是伯喜否异乎寻常:他不但没有任何压力,还显得分外轻松得意。他认为:就凭自己当年对勾践君臣的庇护关照,不仅会平安无事,而且大小也能在越国捞个一官半职!正当他美滋滋地一心打着如意算盘时,勾践命人将他叫到面前,对他说:“你原是吴国太宰,我不敢收你做臣下,你还是追随你的君主去吧!”说罢,立即命人将他拉到殿外,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田虫分

田虫分(?~前131),西汉内史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由于他天资聪明,又很有口才,尤其是他的同母异父姐姐王女志后来成了汉景帝刘启的皇后并生下了太子刘彻,所以他飞黄腾达。建元二年(前140),刘彻登基,为汉武帝。同年,田虫分被封为武安侯五年后,又当了丞相。

小人得志

早在田虫分担任郎官时,窦婴已是大将军,并因平定七国之乱战功卓著,受封为魏其侯又因廉洁自律、爱兵如子,而誉满朝野。田虫分对窦婴异常恭顺,如对长辈一样。有时陪侍窦婴饮酒,还常常跪在地上,以示敬重。当窦婴担任丞相时,他升为太尉,尽管野心勃起,但表面上仍对窦婴毕恭毕敬。而当他登上相位之后,却很快不把窦婴放在了眼里,有时还甚至戏弄他。

有一天,窦婴的朋友、原燕相灌夫前去相府拜访田虫分。田虫分明知灌夫的姐姐刚刚去世,正在服中,却存心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望魏其侯,可不巧,你正在服丧,去不成,真遗憾!”灌夫却表示:“丞相肯屈尊光临魏其侯家,我怎敢因为有服在身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去通报魏其侯,让他准备酒食,等待您明日光临。”田虫分点头应允。

窦婴听说田虫分要来宴叙,即嘱厨夫多买牛羊,连夜宰烹;又命仆役洒扫庭院,备办席面,足足忙活了一整夜。天刚亮,又令门下人在宅前伺候等待。然而,等来等去,一直等到中午,仍不见田虫分的踪影。窦婴焦急地问灌夫:“难道是丞相忘了此事?”灌夫不满地说:“我不嫌在服丧期间而请他践约,他哪能不来呢!”说罢,便驾车前去迎接他。出乎意料的是,当灌夫赶到丞相府,田虫分还在高卧未起。灌夫入见田虫分,说:“您昨日应许去窦婴家,窦婴亲自安排下酒席,已恭候多时了。”田虫分却装出困惑愕然的样子说:“也许,这是我昨天喝酒喝多了,忘记了向您说的话!”

随后,田虫分虽然也去了窦婴家,但一路上磨磨蹭蹭,又拖延了不少时间。尤其是在宴会上,始终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致使灌夫实在忍不住,终于说出了一些冒犯他的话。窦婴见情势不对,连忙拉开灌夫,亲自向田虫分致歉。

骄横贪暴

早在景帝卧病期间,田虫分便开始利用某些王侯的特殊心理,向他们索贿收贿。当他发现淮南王刘安野心勃勃,便私下对他说:皇上无太子,而您是高祖之孙,又最有才干。一旦皇上驾崩,继承皇位的一定是您并表示在皇上、皇太后那儿,自己将尽力为他美言。直说得淮南王心花怒放,当即送他许多钱物,后来又将他引为自己谋反的内线。

田虫分担任宰相后,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营私舞弊、侵吞公款,还公然卖官纳贿,大饱私囊。据史载,只要谁肯向他送重金,便可由平民直接擢升为郡守或卿大夫。一些贪官污吏为了往上爬,都不惜血本地给他进贡。其中,仅诸侯送给他的金玉狗马之类,就不可胜数。

对于一般属僚或卸任旧臣的财产,田几乎是明目张胆地去抢掠。有一次,他得知老臣窦婴在长安城南有一片良田,便派心腹籍福去游说,劝窦婴将田让给他。窦婴很恼火,当面对籍福说:我虽然年老体衰,已不为朝廷所用,但丞相也不该夺我的田地呀!在场的灌夫也为窦婴抱不平,说田虫分不应该仗势欺人。田虫分得知此情,顿时火冒三丈:“过去,我服侍窦婴,真可谓无微不至,而他为什么如此吝啬,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呢?再说,这跟灌夫有何相干,他为什么多嘴多舌!”从此,他对窦婴和灌夫怀恨在心。

害人害己

田虫分心胸狭窄,骄横残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开杀戒。灌夫一家和窦婴本人,最终也惨死在他的手中。

元光四年(前131),田虫分娶燕王刘嘉之女为夫人,王太后诏令列侯及宗室都去祝贺。因窦婴尚为侯,当去贺,遂邀灌夫前往。灌夫推辞道:“我屡因醉酒失礼而得罪丞相,丞相已与我结了仇,还是不去为好。”窦婴则认为:“丞相今日有喜事,正可乘机修好。不然,丞相倒会怀疑您负气记仇!”说罢,便拉他一起去了。

宴会上,每当田虫分敬酒时,满座宾客都避席俯伏,表示不敢当。而窦婴敬酒时,避席者只有他当年的旧交,其他人最多也不过是膝席示敬。灌夫看在眼里,气生心中。当他敬酒敬到田虫分面前,田虫分也是膝席相答,并声称自己不能喝满杯。灌夫强忍住怒火,嬉笑着说:“您是贵人,我不敢相强但这一杯,还是请您喝下去!”田虫分仍不肯喝。灌夫不便再争,而是继续敬酒。当他敬到临汝侯李广这儿时,只见李广若无其事地仍与程不识窃窃私议。灌夫更为恼火,遂大声骂道:“你平时总说程不识不值一钱,现在长辈给你敬酒,你却像小女孩一样同他说起悄悄话来!”田虫分见此,又激他说:“程不识、李广兼为东西宫卫尉,你当众侮辱程不识,难道就不为李将军考虑?”灌夫正在气头上,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今天什么也都不在乎,管他什么程、什么李!”来宾见此架势,纷纷托辞散去。窦婴也起身欲走,并示意灌夫赶快离开,但田虫分却命骑士将灌夫扣押起来。

第二天,田虫分上书皇帝,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下了大不敬之罪,还说他早在颍川主政时,就犯了种种罪行,要求皇帝抄其家,灭其族。窦婴闻讯大惊,急忙上书皇帝,竭力为灌夫辩解。怎奈田虫分奸计丛生,又说服王太后出面干预,结果不但没有保住灌夫全家性命,他自己也被绑至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然而,就在这年春天,田虫分患了一种怪病:吃不下,睡不着,常常大喊大叫,还对着门窗谢罪不止。许多名医都治不好他的病,不得不求巫师前来消灾。巫师经过一番观察、了解,说是灌夫和窦婴之魂一起缠着他,向他索命。他得知后更加胆战心惊,坐卧不安,终于在惶恐和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不久,淮南王谋反事败露。武帝诏令追究,获悉田虫分曾受了他的重金贿赂。武帝感慨万千,当众对人说:假若田虫分活到现在,他要受到灭族的惩处呢!

张让

张让(?~189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时期的大宦官。初在宫中供职,桓帝时任小黄门。灵帝刘宏登基后,升任中长侍,封列侯。不久,一跃而成为宦官集团的首领,控制了朝廷大权。

献媚取宠

汉灵帝刘宏,虽为皇室宗亲,但系远支旁系。在他很小的时候,家境已经衰败,加上其父死得早,所以日子并不好过。长期受挫和多方刺激,渐渐使他养成了贪婪而吝啬的习性。直至他12岁那年当了皇帝,一心想的还是如何腰缠万贯、富甲天下。

基于灵帝的这种变态心理,张让总是千方百计地投其所好,以求宠信。然而,由于外戚、宦官多年的黑暗统治,这时的东汉王朝已经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有时甚至连中小官吏的俸禄都开不出来。于是,张让便建议灵帝卖官鬻爵,以广开财源。对此,昏庸的灵帝竟欣然接受。

光和元年(178),张让怂恿灵帝开设了一个名叫西邸的园子,公开卖官。他们还明码标价,规定食禄2000石的官售价为2000万,400石的官卖400万。卖官得来的钱,专门存在“万金堂”仓库中,作为皇帝的私钱。与此同时,张让还和灵帝私下令左右卖公卿要职,并规定三公卖1000万,九卿卖500万。为了能多卖官,多收钱,他们经常无故调换官吏。甚至一个地方官,一个月内可以调换几个人每调一次,便可捞到一笔为数可观的收入。如此一来,官场完全变成了市场!

光和四年(181),张让为赢得皇上的欢心,又让人模仿街市的阁楼店铺,在后宫修了一条“商业街”。每天一早,一些宫娥采女便装扮成小商小贩,吆喝叫卖。灵帝则身着商人的服装,与几名亲信太监去观看那些摊贩们如何讨价还价,并由此而感到分外开心。

随着灵帝私钱的越来越多,玩得越来越尽兴,张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他甚至多次向人说:“张常侍是我爹”,心甘情愿地听从张让的摆布!

排除异己

针对张让一伙的倒行逆施,朝中大臣乃至后宫太监也曾纷纷弹劾他,但都被他一一诬陷致死。

汉灵帝在封张让为列侯的同时,也曾封太监头领之一的吕强为都乡侯。但是,吕强认为自己无功于国,拒绝接受,并揭露了张让等人的奸行。黄巾起义爆发后,吕强又劝灵帝起用那些被张让陷害的“党人”,召还张让一伙在外地任官的父兄子弟。张让对他恨之入骨,遂联合赵忠、夏恽等大太监,诬告吕强与“党人”一起攻击朝廷,想效法西汉权臣霍光废旧立新。还说吕强的兄弟在地方上贪污受贿,恶名昭著等等。灵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遂让张让带领太监们手持兵器,去召吕强进宫。吕强见此情势,愤怒地说:“我死了,大乱必起!大丈夫尽忠国家,岂能受狱吏之辱?”于是,当即自杀身亡。张让回宫后,又骗灵帝说:“吕强见陛下召问,还不知道所问之事,便吓得跑出门外,在草丛里自杀了。可见,他作贼心虚,有奸自明!”灵帝一听,又当即下令逮捕了吕强全家,并抄没了他的全部家产!

接着,侍中向栩又上书皇帝,揭露张让等人的罪恶行径。张让反咬一口,诬陷向栩私通黄巾军主帅张角,并打算作其内应。灵帝大怒,又将向栩逮捕入狱。随之而来的是,张让为了灭口,马上派人杀了他。

面对如火如荼的黄巾起义,郎中张钧也给灵帝上奏章,说张角之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乐附,是因为张让等“十常侍”放纵其亲属、宾客,各据州郡,贪残勒索,侵害百姓。百姓无处伸冤,只好铤而走险。还表示:“只要陛下砍下张让一伙的脑袋,挂在南门外示众,然后布告天下,我保证黄巾军一定会不攻自破!”张让获悉此情,一面向灵帝乞怜,一面从自家拿出一些钱捐作镇压黄巾起义的军费,从而打消了皇帝对他的猜忌。随后,在张让的授意下,御史诬告张钧学习太平道,与张角有牵连。张让借机将张钧打入天牢,活活将他折磨死。

从此,满朝文武及皇帝身边的人,几乎无人再敢说张让半个“不”字。而张让本人,也从此更加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

贪赃枉法

张让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大贪官之一。为了敛财聚宝,无所不用其极。

首先,他派自己的弟兄、姻亲、心腹到富庶之地为官,教唆他们贪污受贿,鱼肉百姓。自己则心安理得地与他们分肥共利,大饱私囊。

第二,他假公济私,巧取豪夺。当时,由于灵帝“多蓄私藏,收天下之珍”,各地都将其异宝奇珍源源不断地献给朝廷。张让乘机大收“道行费”,先于皇帝而得利。中平二年(185),洛阳南宫被大火焚毁,灵帝诏令向各州郡征调建筑材料,以供修复工程之用。当大批贵重木料、石料等运抵京师后,张让示意负责验收的小宦官故意挑剔,迫使押送材料的地方官不得不折价贱卖。小宦官便以原价1/10的价格收购,随后转手以高价卖给朝廷。通过这种手段,张让又大获暴利。

第三,纳贿。《后汉书·张让传》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位名叫孟佗的人,是扶风一带有名的富豪。有一次,他带着厚礼进京见张让,却因为“宾客求谒让者,车恒数百千辆”,老是轮不到自己。他不愿排队求见,决定“走后门”。于是,不惜代价地交给了张让府上一个管事的监奴。监奴感到自己无功而多次受厚贿,遂生恻隐之心,问孟佗有何要求。孟佗答道:我只是希望您和您的部下向我拜一拜。数日后,孟佗又来张府,故意排在求谒者队伍的最后面。那监奴一见,连忙带领着手下人穿过人群,迎拜于道,并与孟佗共车入门。众多的求谒者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无不猜测孟佗与张让关系异常。从此,好多人开始贿赂起孟佗来。而孟佗每收到珍贵之物,则及时转赠给张让。张让大喜,不久便安排孟佗为凉州刺史。

第四,索贿。张让并不以坐收贿礼为满足,一有机会,还变着法儿去索贿。如皇帝颁发任官诏书时,他便派遣心腹之人以“中使”的名义向任官者索取贿礼,即使朝廷重臣也躲不了他的敲诈。左中郎将皇甫嵩,因军功被封槐里侯并迁官左车骑将军时,张让向他索贿不成,遂造谣诬蔑,终于将皇甫嵩罢官削封。

罪有应得

张让的胡作非为,给东汉王朝造成了重大祸乱,招致朝野切齿痛恨。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其子刘辩继承了皇位,是为少帝。中军校尉袁绍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纵兵捕杀张让一伙。张让见大势已去,急忙挟持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连夜逃窜。当逃至河南孟津东北的小平津,尚书卢植与河南中部椽闵贡指挥的大队军卒,已将张让等人团团围困。

张让见军卒们步步逼近,不禁仰天长叹:“事已至此,夫复何言?”随后,转身对卢植说:“卢大人,小的们自知罪孽深重,还望大人念上天有好生之德,看在我历事先帝的份上,见示一条生路如何!”卢植尚未答话,闵贡已怒不可遏。他右手仗剑,左手戟指,高声骂道:“张让,尔擅权乱政,荼毒生灵,危害宗庙,致使圣上蒙尘,万民涂炭。至今仍想活命,岂非痴人做梦?”张让闻听此言,随即大放悲声,涕泗横流。突然,他转身跑上高堤,一头扎进了滔滔黄水之中。其他几个太监,也紧随其后,纷纷投河自尽。

据史载,张让虽死,宦官们仍未躲过那场大劫难。在袁绍的指挥下,被杀者仍达2000多人。其中,有些人长得像宦官,也被当做宦官而惨遭杀害!

王戎

王戎(234~305),字浚冲,琅邪郡临沂县人。其祖父王雄、父亲王浑,有一次,他和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耍,见旁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大都争着去摘,他却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怎么不去摘?”他笑着说:“树长在路边,树上却有这么多果实,一定是苦李。”那人摘下来一尝,果然苦涩难咽。

还有一次,他独自到宣武场去看表演。猛兽在槛内吼声震地,很多人都吓得四散奔逃,而他却一点也不怕。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些野兽都被关在铁栅栏里,出不来,怕什么!”

类似事例不胫而走,小小的王戎也便出了名。

弃贤趋势

王戎年轻的时候,正值司马集团打败曹氏集团不久。司马氏为了稳定局面,对文人采用了又拉又打的两面手法:依附曹氏集团的人大都被屠杀或排挤拥护和投靠司马集团的人则受到提拔和重用。当时,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都属于颇负盛名的文人,又都不愿投靠司马集团,也不敢与之公开斗争,便常常聚在竹林里,弹琴赋诗,饮酒清谈。他们还故意不拘形迹,一个个披头散发,衣冠不整,以表示蔑视权贵,反对司马氏极力提倡的封建礼教。因此,被时人誉为“竹林七贤”。

当时,司马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竹林七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首先,他们劝说阮籍去做官,结果遭到阮籍的拒绝。但他们并不甘心,仍千方百计地拉拢他。司马昭甚至提出与阮籍做亲家,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并专程前去阮家多次拜访。阮籍为了躲避他,故意喝得不省人事,装聋作哑,一直醉了60多天,致使司马昭没有机会与他商谈此事。接着,司马昭又派钟会前去拉拢嵇康。嵇康却对钟会不屑一顾,并有意奚落他,致使他自觉没趣,不得不灰溜溜地离开。而王戎却不然:他见“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惟恐自己将来会吃亏,更希望今后能发财,竟乖乖地被司马集团所收买。此后,他先是担任相国椽,继而担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到西晋惠帝司马衷在位时,又先后当上了河南郡太守、荆州刺史、豫州刺史、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成了当朝宰相。

贪财好利

王戎得势后,既不清,又不贤,而是能贪就贪,能占就占。早在他担任荆州刺史时,他便用自己的权力,廉价收购大量木料、石料和奇花异草之类,并派属吏当监工,动用公差衙役,为自己大修园林宅邸。正修得起劲,不料被人告发。按照当时的法律,论罪应被免官。但是,皇帝却对他网开一面:让他出钱赎罪,随后又将他调任豫州刺史。

在王戎担任侍中时,不少人为了讨好他,也纷纷向他送礼。对此,他总是无不“笑纳”。只是南郡太守刘肇向他行贿筒中细布50湍,约合100丈,他鉴于刘肇名声太臭,树敌太多,犹豫再三,没敢当即收下。正巧,此事被司隶校尉发觉,并上奏朝廷。朝廷经过反复审查,终因王戎尚未接受而未对他判罪。

王戎任尚书左仆射兼领吏部时,创建了一种“甲午”制度,即选拔官吏时,先让官吏去做一段地方官,然后再拔任。那些地方官为了快些晋升,也竞相向王戎送礼。王戎收到谁的贿赂,便破格地将谁提拔到重要岗位。为此,司隶傅咸奏劾王戎道:“《尚书》中称‘三年进行考绩。经过三次考绩,然后提升或降职’。如今内外各官,任职还不满一年,王戎就奏闻让他回来。这样,既无法考察他任职中的优劣,又频繁地送故迎新,被调迁的官员往来于道路,各种投机取巧的弊端也就乘机发生。如此以来,既损害了农业生产,又损害了政风,败坏了风俗。”因此,他主张“免去王戎的官职,以端正风气”。王戎闻言十分害怕,连忙请他的亲戚贾允设法到皇上那儿去求情。由于贾允系惠帝贾皇后的父亲,结果此事不了了之。

此外,王戎还利用职权在全国各地广置田园、水碓,从四面八方盘剥的钱财多得没数。但他仍不满足,每天晚上还亲自和夫人一起在灯下拿着筹码算账,挖空心思地盘算着如何才能聚敛更多的钱。

吝啬刻薄

据史载,王戎极其吝啬,不亚于戏剧舞台上的那个葛朗台。

王戎的女儿出嫁后,曾向他借过几万钱,在女儿没有还清之前,每次回娘家,他都显现出满脸的不高兴直到女儿还清债,才看到了他的笑脸。

王戎的侄子结婚时,曾向他借了一件单衣。婚后没几天,王戎就硬催着让他还回来。

王戎有一个独生子,名叫王万,小时候过于肥胖。王戎不给他请医治病,而命他吃糠。结果越吃越胖,19岁那年便一命归西。

即便对自己,王戎也不舍得多花钱。由于他长期营养不良,致使容貌憔悴,未待年老便用起了拄杖。为此,众人都说他患有膏肓之疾。

在当时,经商是件被人瞧不起的事。有关法令还专门规定:商人必须戴头巾,头巾上写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卖商品的名称还要一只脚穿白鞋,一只脚穿黑鞋。爱钱如命的王戎却不顾这一切:他家种有一大片李树,品种很好,常常让家人拿到市上去卖钱。最为离奇的是:他怕别人得到他家的良种,上市前总是先将李核统统钻破!这一损招,受到了世人的普遍讥笑。

王戎生前,由于皇帝的偏爱和贾皇后的庇护,其贪赃枉法之事并未使他遭到应有的下场但贪财好利的名声却广为流传,并一直传到而今。

石崇

石崇,字季伦,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之子。

石崇20多岁开始担任修武令。此后,历任散骑常侍、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等。因伐东吴有功,深受武帝司马炎的宠信。

大肆敛财

据《晋书·石崇传》,石苞临死时将其财产分于诸子,惟独不给石崇。其妻为石崇求情,石苞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

此话果然言中了:石崇长大后,不但“自能得”,而且获得了无数的钱财!

不过,他敛钱的手段却十分卑恶,除了公开抢劫,便是垄断商业经营。

石崇在做荆州刺史期间,经常派兵掠取往来商人的货物,包括外国客商的财物。有时候,外国派使节来中原进贡,他得知后,竟派人装扮成盗贼模样,也将他们所带的贡品劫夺归己。

在西晋,经商本是时人瞧不起的职业。当时的法令还明文规定:商人都须戴头巾,头巾上写明自己的姓名和所卖物品的名称还要一只脚穿白鞋,一只脚穿黑鞋。石崇不管这一套,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将劫夺的不少财物分门别类,拿到市上去卖有时见某某商品走俏,又欺行霸市,进行垄断。

石崇还拥有水碓30多处。周围百姓要想把糙米舂成白米,必须使用他家的水碓而每用一次,他就要扣下许多白米,作为“舂税”。

正由于这一系列的巧取豪夺,石崇“财产丰积,室宇宏丽”。珍宝、金钱无数,还占有奴隶800多名。

争相斗富

晋武帝司马炎本是一个荒淫无耻、纵情享乐的昏君。他原有宫女数千人,灭吴之后,又挑选吴宫美女5千人,整天宴饮作乐,挥金如土。在他的影响下,时人崇尚奢侈,常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为荣。

时为骁骑将军的山都县公王恺,听说石崇十分富有,自恃晋武帝是其外甥,自己又有1800户的封地,便决心同他斗一斗,看谁究竟更阔气。于是,令家中用麦糖去洗锅,并以此向石崇吹嘘。石崇听罢,遂命家奴用白蜡当柴烧,从而压倒了王恺。王恺为了显威风,出门前先让人用紫丝布在道路两旁做成挡风墙,全长40里,用布近万匹。石崇得知后,也让人在他出门时预先做道挡风墙,不用丝布而用锦缎,长度不是40里而是50里!王恺不服气,又变换了新花样:用赤石脂抹墙,将家中房屋装饰得富丽堂皇。石崇一听说此事,又立即用香椒泥粉刷墙壁,使房屋日夜散发扑鼻的芳香。

王恺和石崇斗富的事传到晋武帝耳中,晋武帝不但不制止,竟随着凑热闹:他特赐王恺一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希望王恺能以此将石崇斗败。王恺也自鸣得意,故意请石崇到家中来观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石崇看了一眼珊瑚树,哼了一声,便随手拿起铁如意将它打了个稀巴烂。王恺见状,先是大惊,继而大怒,一把揪住石崇,要他赔偿这一无价之宝。石崇却漫不经心地表示:可以马上赔他。说着,即令随从回家搬取他所收藏的珊瑚树。其中,高达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株株鲜艳夺目。像王恺那样二尺多高的,则更多。他让人把这些珊瑚树一字排开,任凭王恺挑选。王恺早已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蓄美成群

石崇除有成群的妻妾,还蓄有众多的美女。她们各司其职,而职责又五花八门。

有一次,右光禄大夫刘实应邀去石崇家做客。当他去厕所时,发现那儿不仅用甲煎粉、沉香汁等香料喷洒过,还有10来位花枝招展的婢女侍立于旁。再往里走,又见一顶绛纹帐,床上摆着华美的被褥,并有两个婢女手持香囊。刘实猛地一怔,随即慌慌张张地退了出来,连忙向石崇道歉说:实在对不起,我一不留神,竟走进了您的内室!石崇却哈哈大笑,告诉他:那不是内室,是厕所!

石崇请客人到自己府上去饮酒,还总让美女在一旁吹笛。如果稍有失韵走调,便命人将她们拉出去杀掉。他还令美女劝客饮酒,如果客人不乐意喝或者喝得不多,也命人将她们拉出去砍头。有一次,石崇请驸马都尉王敦来饮酒。王郭为了看一看劝酒的美女惨死的景观,故意视杯而不饮。结果,三个美女当场惨死在屠刀之下!

抄家惨死

石崇在洛阳金谷涧(今洛阳西站旁)建有一座别墅,称之金谷园。在金谷园诸多歌伎中,有一位名叫绿珠的少女最娇艳,又能歌舞,更擅吹笛。所以,备受石崇宠爱。

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元年(300),司马懿最小的儿子、赵王司马伦专擅朝政,威福自用。他听说石崇的歌伎绿珠举世无双,便命部将孙秀去索取。石崇情知惹不起司马伦,但又无意交出绿珠,只好唤出园中的数十名婢妾,请孙秀从中选择。孙秀认为自己受了欺侮,一气之下,伪造皇帝诏书,率兵逮捕了石崇,并将他押至东市去处斩。

石崇临死之前,仰天长叹:“这些小人图的是我的家财啊!”负责行刑的官吏说:“你既然知道因财被害,为什么不早散之?”石崇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接着,他与他全家老少共15人,同时命丧黄泉!

当然,那位一心想占有绿珠的司马伦和为虎作伥的孙秀也都没有好下场。后来,司马伦为独霸天下财富和美女,在孙秀的怂恿下,执政不久便奉惠帝为太上皇,同时自立为帝。但是,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却联合起兵攻杀他。满朝文武见此情势,也都想杀他和孙秀以谢天下。孙秀知道众怒难犯,吓得一天到晚不敢出门。但仍被闯入其家的将士砍成了肉泥。接着,司马伦被惠帝赐饮金屑苦酒以自裁。死前,他用布巾盖着脸,无限悔恨地惨叫,七窍流血,直挺挺倒在了牢房里的脏地上!

刘义恭

刘义恭(413~465),是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的第五子,被封为江夏王。

永初三年(422),刘裕病逝,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但是,少帝是个“非才之人”,只知吃喝玩乐,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顾命大臣中书令傅亮、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等人见他不可救药,遂发动政变,杀了他,另立刘裕的第三子、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做了皇帝,是为文帝。

元嘉六年(429),16岁的刘义恭被文帝任命为都督、荆州刺史。三年后,迁为南兖州刺史、加都督,镇守广陵。元嘉十六年(439)进位司空。第二年,升为侍中和教督扬、南徐、南兖三州及司徒、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元嘉二十九年,又被改授为大将军、南徐州刺史,还镇东府。

据史载,刘义恭幼年时长相俊美,又聪明好学,极受其父刘裕疼爱。刘裕生性俭朴,对儿子们的要求也很严格,甚至规定他们饮食不得超过五盏盘等等。但对刘义恭却网开一面: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要多少,给多少,从不限制。天长日久,刘义恭渐渐养成了骄奢淫逸的恶习。

鉴此,宋文帝刘义隆在任命他为荆州刺史时,便于他赴任前专门下书告诫他“礼贤下士”,万不可“骄侈矜尚”,甚至还具体指出:你每月的日常花费不能超过三十万钱,若能节省一些更好。然而,刘义恭只是把它当成了耳旁风。

文帝在刘义恭领太子太傅期间,每年赐他的钱多达2000万,另有其他许多赐物。但他仍不满足,还要求再增拨1000万。结果,文帝答应了他,并将邻邦所献的500匹良马给了他。

刘义恭喜怒无常,嗜好也常常变化。在他的一生中,屡次搬迁住宅。与人交往,虽较热情但不长久。对周围的亲戚或亲信,一高兴就大肆赏赐,有时一天赏钱竟达100~200万;但一不高兴,又总要将赏赐出的钱再追回来。

刘义恭由于恣意挥霍,常常感到手头的钱不够用,为此而多次赊买老百姓的物品。当百姓传信让他还钱时,他就在信的末尾写一个“原”字置之不理。

为了个人享乐,刘义恭一向不择手段。他为了修建个人府第,命人四处物色好木料。有人告诉他:鲁郡孔子旧庙内有24株大柏树,是汉、晋时代栽植的。那些树笔直粗壮,许多人拉起手才能抱过来。其中有两株已倒折在地,但当地人仍对它们分外崇拜,从来不敢去冒犯。刘义恭听后,根本不管那一套,硬是派人将其中22株古柏依次伐取。他所建成的楼宇,华丽非常,堪与王城相比美。

宋文帝刘义隆晚年,看不惯太子刘邵刚愎独断,决定废他而另立太子。但是,新太子人选尚未确定,他竟被刘邵所杀。随后,刘邵做了皇帝。

刘义恭对刘邵弑父篡位极为不满,但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仍装作一副分外顺从的样子。他还当着刘邵的面,一再请求辞去卫兵凡是府中的兵仗,一并送还宫中,让他们为皇帝尽忠。为此,刘邵大悦,将他进位为太保。

当时,刘邵的三弟刘骏正统兵在外,刘邵怕他危及自己的地位,密写手书,令大将沈庆之将其杀害。不料,沈庆之背叛刘邵而投靠了刘骏,并帮刘骏起兵讨伐刘邵。一向多疑的刘邵这时又怀疑刘义恭对自己不忠,遂令他住到尚书下省,并将他的儿子们分遣到神兽门外侍中下省居住。

当刘骏的大军打到新亭时,刘邵命令刘义恭出战。刘义恭无奈,只好奉命。结果,其卫队被刘骏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他本人为了活命,只好独自骑马逃之夭夭。接着,他听到自己的10个儿子皆被刘邵所杀,一怒之下,投奔了刘骏,并为刘骏出谋划策,劝他争夺帝位。

孝建元年(454),刘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孝武帝。孝武帝鉴于刘义恭在自己夺得皇位方面所起的作用,特授他为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假黄钺,随后,又进位为太傅,领大司马,增班剑为30人,还将自己做藩王时所佩戴的玉环大绶赐给了他。而刘义恭为图荣华富贵,也对刘骏百般献媚,卑辞附会,曲意逢承,以求崇信。例如大明元年(457)有一个地方生出了一支三脊茅,他就大嚷祥瑞,极力为刘骏歌功颂德,还劝刘骏封禅。刘骏非常高兴,不久又擢升他为扬州刺史,并当众宣布:义恭入朝不用低头,不用传报,可直接佩戴宝剑上殿等等。

大明八年(464),刘骏病死,太子刘子业即位。刘骏临终之前,惟恐16岁的太子刘子业难以驾驭群臣,特地立下遗嘱,由时为太宰的江夏王刘义恭和尚书令柳元景辅佐朝政,委以大小政事军事上委托沈庆之,准其参决国家大事尚书省委托仆射颜师伯而外监所统则委托领军将军王玄谟。

然而,刘子业却是位狂妄无道的帝王。由于他在出生以来的十几年耳闻目睹的尽是君臣仇杀、骨肉相残,也渐渐养成了猜忌、狠毒的恶习。登极不久,他便杀掉了好几位先朝老臣。随后,又将颜师伯降职,并准备清除他。颜师伯与柳元景密谋,打算废掉刘子业,另立刘义恭为帝。刘义恭得知此情,自然由衷地高兴,并示意他们抓紧行动。不料,柳元景在找沈庆之商议时,沈庆之左思右想,总觉得自己和刘义恭个人关系一般,远不如颜师伯和刘义恭那么密切;再就是颜师伯曾一度专断朝政,并没把自己放在眼里。他思量再三,最终竟向刘子业告了密。

刘子业闻奏,惊怒异常,立即派人前去捉拿柳元景和颜师伯,而自己则亲率羽林军包围刘义恭府第。结果,柳元景及其8个儿子、6个弟弟和诸侄们均被斩首,颜师伯及其6个儿子也惨遭杀害而刘义恭,则被斩其首,断其肢,掏出其肠胃。刘子业还命人将他的眼球用小刀挑出来,浸泡在蜜汁中,留作下酒小菜,并名之为“鬼目粽”。接着,又杀害了他的4个儿子。

李义府

李义府,原籍嬴州饶阳(今河南饶阳县),后迁剑南水泰(今四川射洪县)。他曾在唐高宗李治时两度为相。由于他表面上总是那么温和、恭顺、面带笑容,而内心却阴险狡诈,褊私嫉妒,常常出乎意料地陷害人,所以人们说他“心狠貌恭”、“笑里藏刀”,并将他称之为“人猫”、“李猫”。

春风得意

李义府出生于一个小官僚之家。自幼刻苦好学,成人后颇有文采。

贞观八年(634),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他才华出众,将他带回京城。经举荐,他当上了门下典仪。随后,他又受到黄门侍郎刘泊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并由刘泊、马周联合举荐给了唐太宗李世民。太宗随即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他脱口吟道:

日里扬朝彩,

上林如许树,

琴中闻夜啼。

不借一枝栖。

太宗听罢哈哈大笑,对他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即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

不久,晋王被立为太子,李义府遂被授予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

其间,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在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强调指出:“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太子将此箴上奏父皇,太宗非常高兴,特下诏赐李义府帛40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太子李治继皇位,是为高宗,第二年更年号为“永徽”。

永徽元年(650),高宗擢升李义府为中书舍人。第二年,又命他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在许多人心目中,李义府堪称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邪恶本性

随着地位的变更,李义府接触的达官贵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刘泊、马周这样的直臣,也有许敬宗、崔义玄之类的奸臣。忠奸分明,善恶不容,而李义府却谁也不得罪。时任宰相的长孙无忌认为他“虚美引恶”,“曲意逢迎”,两面讨好,便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今四川通江)任司马。

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却预先得到了消息。他急忙求见许敬宗的外甥、中书舍人王德俭,请他帮自己出主意。王德俭告诉他:昭仪武则天正受皇宠,皇上还打算立她为后,只是怕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侍中韩瑗等人反对,所以至今尚未正式提出来;还指出:“君若建白,转祸于福也。”对此,李义府心领神会。所以,他明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对大唐忠心耿耿,德高望重,而武则天却心怀叵测,素有恶名,仍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乃民心所向,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阅罢,正中下怀,马上召见李义府,赐他珠宝一斗,还将拟好的贬他的诏令扣下不发,让他继续担任原职务。接着,武则天也秘密派人去向他致谢,并示意将来重用他。

永徽六年(655)十月,王皇后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当了皇后。不到一个月,李义府便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爵广平县男。他暗自欣喜之余,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竟将善揣人意和施展诡计总结为向上爬的经验,从此开始大耍阴谋。

血染仕途

李义府悟出他的升官捷径后,几乎天天想的都是如何迎合皇上和武后的心理。后来,又发现皇上受制于武后,他又完全丧失了人格,变成了武后的一条狗:让他咬谁就咬谁。

在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前几个月,高宗曾就废立皇后之事两次征求过宰相褚遂良的意见,褚遂良都坚决不同意。第一次,他说:王皇后“出身于名门望族,皇后并无过失,不可废黜”。第二次又说:“陛下如果一定要改立皇后,请在贵姓人中选择。武昭仪过去侍先帝,没有不知道的,天下耳目,安可蔽也。”还叩头流血,一再表示:如陛下非立昭仪不可,请将臣“乞放归田里”。躲在帘后的武则天气得浑身发抖,大叫道:“何不扑杀此獠!”李义府深知当了皇后的武则天一定要报复褚遂良,便与许敬宗等勾结在一起,诬告褚遂良图谋不轨,将他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并在那儿害死了他。

就立武则天为皇后之事,宰相长孙无忌也屡言不可。为此,高宗曾秘密遣使送他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还亲自登门造访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一再出面求情至于许敬宗等,不知劝说过长孙无忌多少次,但长孙无忌生性刚直,每一次皆“厉色拒之”。还向高宗明确表示:“先帝付托遂良,愿陛下问遂良可否!”李义府也十分明白:入主后宫的武则天当然也会报复长孙无忌。于是,又和许敬宗联合起来,诬告他同监察御史李巢交结谋反,罢免了他的官爵,将他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随后,又逼令他自杀,并籍没其家。

对侍中韩瑗等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人,李义府也采取了同样的手段,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将他们一一杀害。

正是通过这丧尽天良的卑劣行径,李义府的官职接连升迁,很快成了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加太子宾客,改封河间郡公接着兼王府长史、吏部尚书后来又爬上了右相的高位。连他死去多年的父亲,也被迫封为魏州刺史他的三个儿子和女婿,乃至尚在襁褓中的孙子,也一个个封列为官。

卖官重金

随着荣宠日增,李义府贪赃的胃口和胆量也越来越大。

在他主管吏部时,他曾派长子李津将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叫到面前,说:我准备为你弄个官职。5天后,长孙延果然当上了司津监。于是,他向长孙延索取谢金700贯。升任右丞相后,李义府竟“专以卖官为事”。一些贪婪之徒,富贵之家,只要肯给他送钱,就能身居高官要职。由于他“卖官鬻爵,其门如市”,前来行贿求官的人络绎不绝,他自感忙不过来,又让其母亲、妻子及女婿等全都参与到卖官售爵的行列之中。

李义府的胡作非为,自然也会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于是,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高宗。高宗生性懦弱,惧怕武则天;而李义府又正是武则天面前数一数二的大红人,所以一直无人敢动他毫发。但由于上疏者越来越多,高宗不得不召他进宫,告诉他:“朕闻卿的儿子、女婿言行不谨慎,作恶甚多。朕一直为卿遮掩,从未对卿说过。卿回去后劝告他们一下,不要让他们继续如此。”不料,李义府竟勃然变色,反问道:“是谁向陛下这么说的?”高宗虽然不高兴,也只是回答道:“只要朕讲的是事实,你何须问朕从何处所知呢!”李义府见此,竟不与高宗打招呼,扭头而走出宫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