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章 中国象棋

第一节 姜子牙推演创造象棋

中国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称象戏,相传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象棋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极具趣味性。

在我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在棋战中,人们从攻与防、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复杂关系变化中悟出某种哲理。因此,很多历史名人通过象棋流传下不少逸闻趣事。

象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而且在世界各国也广泛流传,影响十分巨大。

传说商朝末年,有位姓姜,名尚,叫姜子牙的人。据说他的祖先是舜帝时的大臣,因曾经帮助过部落首领大禹,在上古治理洪水时有过功劳,被封在吕地,姜是他族人的姓氏。

姜子牙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然败落,所以他年轻的时候便去昆仑山求仙,拜元始天尊为师,后修仙不成,被天尊派下山,在社会上算卦为生。

姜子牙虽然资质不好,但他志气不小,无论修仙不成也好,还是算卦为生也好,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姜子牙虽然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他却怀才不遇。姜子牙年过60岁,满头白发,阅历丰富,智慧过人,他一直在寻找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

于是,姜子牙在商纣王朝谋了个下大夫之职。但是,他见纣王荒淫无道,便隐居渭水北岸钓鱼。

钓鱼的时候闲来无事,为了消遣,也为了追求梦想,他便按照兵书里所讲的知识,开始在地上“排兵布阵”。

他用一根小棍在地上划成道道,分成敌我双方,将石子放在上面,研习打仗,把大帅置在后边,并有卫士守护,不离左右,元帅指挥着兵车横冲直撞,长驱直入,所向披靡。

姜子牙让战马也不懈怠,一蹦一跳地冲到敌方阵地上,元帅命令兵卒只许前进,不许后退。在演习中,遇到障碍物没法办了,他想要是再发明一件能飞越障碍物的武器就好了。他踱来踱去,苦思冥想。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演习打仗,就在这时,一个农夫看到姜子牙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闲玩,他想和姜子牙开一个玩笑,就趁姜子牙不注意,拾起一块鹅卵石,隐在一个小土堆的后面,向姜子牙投去,正好击中姜子牙的后背。

姜子牙扭头没有看见人,正要发火,发现地上有一块石子。忽然,他醒悟过来,这石子隔着土堆就飞过来了,于是,他就在他的“阵”上加了一个能隔子打的石子,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炮”。

从此以后,姜子牙经常在地上进行排兵布阵的演习,并不断改进演习的方法,他在地上划成粗道道,按一定的方法摆上写有“将”、“帅”、“士”、“卒”、“马”、“炮”和“兵”的石块。两军对垒,像真的在打仗一样。

后来,当地人就把姜子牙排兵布阵的这个地方叫“棋路地”。多少年后,姜子牙故里的人们还这样称呼,以此纪念姜子牙。

不久,姜子牙到了西岐,把他演习排兵布阵的方法告诉了周武王。周武王根据姜子牙的“排兵布阵”操练兵马,打造战车和大炮等,积极做反对商王朝的准备。

姜子牙“排兵布阵”的打仗方法,在牧野大战中派上了用场,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之后,周武王把姜子牙这种两军对阵的演习活动,称作象棋。

后来,姜子牙又继续演习棋艺,不断进行改革完善。

早期的象棋最初的雏形是六博戏,后来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注释的《楚辞》云:

搏,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搏。据《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居民安居乐业,人们“斗鸡走狗,六搏塌鞠”。

那时的棋大概为6子,所以才叫六搏。这与当时的军事具有一定的关系。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5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6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球类游戏,也是每方6人。

这种状况,反映在当时的象棋上,也是以每方为6枚棋子,称“六博戏”。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就是象征着当时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的一种游戏。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3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6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

其中塞棋有两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从而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使象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从楚河汉界得到的启示

在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时期的公元前205年夏天,西楚霸王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沛公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两军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

刘邦势单兵弱,但其善用计谋。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有勇无谋,把范增驱逐出军。

此后不久,形势大转,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同项羽相持,另一路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

而在此时,项羽的补给十分困难,危机四伏,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历史上称为“楚河汉界”。

当初,项羽率领的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楚军的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都是黑色,整支军队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刘邦带领的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整支军队都是赤帜红旌,就连全军将士的服饰都是红色的,形成一道红色的屏障,与楚军构成了森严对垒的阵容。

在楚汉两军对垒的过程中,两军将士闲来无事时,就玩象棋的游戏,大家逐渐发现,象棋的双方对垒跟楚汉两军的对垒简直差不多,于是大家就把象棋两方的分界线称为“楚河汉界”。

后来,红色的汉军先越鸿沟攻破楚军,最终歼灭黑色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的定论。于是,在棋局上,逐渐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规。

人们模拟楚汉战争的场景,制定了象棋棋子的布列规则、棋子行进路径规则及职能作用等。在河界最前沿阵地之上,双方的兵、卒列队,出击的时候向前徒步迎敌,步步为营,又碍于“后退者斩”的军法,因此在规则中便只能每次向前行走一步,且不得后退。

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的“炮”,原型便是楚汉战争中的投石车,因为有车轮承载,若无阻碍物,便可长驱直入。如果有棋子为其充当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最近的棋子。

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的城垣外,车马相严阵以待。“车”是古代战车,不仅灵活,而且威力巨大,若冲进敌阵有如冲入无人之境。

“马”为挂鞍的铁骑大队,通过一次次的腾挪跳跃,歼灭敌军。“相”则以田为径,在将帅营盘的城外,通过管理农事,筹募粮草等,为军队提供后勤的保障。

在“米”字的城池里,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的幕僚组成的“士”或“仕”守卫保护着“将”或“帅”,并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

一盘象棋中,上至将帅,下至兵卒的棋子设定规则,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的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韩信、项庄等人的影子。

第三节 韩信在狱中完善规则

汉高祖刘邦统一大汉王朝后,有一天晚上,刘邦离开都城长安外出平叛,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被吕后冤害诱捕入狱。冰冷的监狱暗无天日,韩信不禁想起昔日统帅百万大军南征北战的时光,他此刻自知寿命快要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了,吕后下了一道懿旨,说韩信身为犯臣,不能擅写兵书。在狱中的淮阴侯韩信得知后,悲愤难忍,他不禁仰天长叹道:“唉!这个女人太狠毒了!不但要我的命,连我死后的名声也要除掉啊!”有个狱卒听到韩信这句话后,便跪在韩信面前说:“小人久慕将军的大名,还请您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摇摇头说:“我若不知道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这种杀身之祸呢?”

狱卒再三恳求,韩信仍是不允。韩信在狱中感到十分孤独,他就想起曾经与楚军对垒时玩的象棋游戏,他就一个人在狱中的地上画了“楚河汉界”,自己跟自己玩起了象棋游戏,一是回味自己曾经辉煌的征战,二是打发消磨时间。

韩信自己跟自己玩象棋游戏时,发现游戏规则有很多漏洞,他结合打仗时真正的运筹帷幄与排兵布阵,便不断完善游戏规则。有一天,那个狱卒又给韩信送饭时,眼里噙满了泪花,不住地在眼眶里打转转,好像有什么要事对韩信说,但又勉强摇头忍住了。

韩信一看狱卒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问狱卒道:“吕后那个女人是不是马上要对我下毒手了?”

狱卒一听,顿时抑制不住哭出声来。韩信大笑道:“猎人打完兔子便烹杀猎犬,射尽飞鸟就折断良弓!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倒也没啥可怕的。”

说罢,韩信叫狱卒坐下,从一旁取来一根小木棍,在地上画了个四四方方的框框,又在框框中央处画了一条“界河”,“界河”中写了“楚河汉界”4个大字。

接着,韩信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36个小格,并说:“我今年刚好已经36岁,我这一生都在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还是因为功高盖主,却要死在一个女人手里。念在你平时对我百般照料,想来今生今世我也没机会报答你了,今天我就把生平所学的兵法奇术传给你吧!”

韩信就叫那个狱卒取来布帛和毛笔,并将布帛裁剪成36个小方块,布置在方框内界河的两边。“界河”一面的16个小方块分别写着“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16个小方块上则写着“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

韩信摆好方框后,一边移动小方块,一边告诉狱卒:“这个方框就好比千军万马相互厮杀的大战场,两面各代表一方的兵力。我的兵法之道,贵在主帅要多谋善变,奇正配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还要通盘筹划……”

韩信又具体地教狱卒如何跳马、出兵等规则。狱卒一边点头,一边称赞道:“真神奇!将军真是个奇人啊!”

这天,韩信守着方框,认真地教习狱卒地上的兵法。狱卒也学会了韩信的排兵布阵之术。没过多久,韩信就在未央宫前遇害了,那个狱卒便卸职逃走了,躲藏在一个深山里,搭了一间草棚,从此开荒种地,自耕自食。

狱卒一有空闲,就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独门奇术。因为布帛易烂,他就换成了扁圆形的小木头块儿。为了好区别,他又将木块染成红黑两色。他又根据“奇”的谐音,把“奇”改叫做“棋”,临终时还写了一本《棋谱》,将韩信的“奇术”传给了他的儿子。

后人认为,棋虽然可以布置阵法,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象棋”。当然,韩信造棋说法,只是象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之所以大众普遍认同,是有许多原因的。

象棋上有“楚河汉界”,这就很能说明象棋发明的年代与淮阴侯韩信的年代相吻合。象棋上有车有马,但车比马厉害得多,显然是战车尚未完全淘汰、而骑兵刚刚开始发展的时代,这也与淮阴侯韩信所处的年代也相符。

象棋中的将帅都是躲在九宫格中不出来的,这极像韩信的指挥风格。发明象棋的人必须拥有很高的智商,也一定很懂得行军布阵。这样的人,在楚汉时代,最有可能的就是淮阴侯韩信。

自从刘邦斩杀白蛇后,便自称是赤帝的儿子,也就特别喜欢红色,连军中的大旗都改为红色。而项羽则喜欢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挂皆为黑色,就连骑的乌骓战马也都是黑色的。

自韩信死后,象棋在秦汉时期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象棋的前身叫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

第四节 隋唐象棋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宝应年间,有一名叫岑顺的人,他在一天午夜猛然听到震天的战鼓声,不禁把他惊醒了,他心想如今是太平盛世,怎么会有战鼓声呢?莫非是梦里听到的呢?

第二天,岑顺去问邻居,果然邻居们都没有听到战鼓声,他便认为自己是在做梦,总是去想做梦听到战鼓声的预兆是吉还是凶呢!

过了几天,岑顺竟陷入了胡思乱想之中,其间他梦见了一黑一红两支军队,伴着战鼓声正在激烈地拼杀。岑顺在一旁观战,听到双方军队一边战斗,一边高喊口号: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

战斗非常激烈,在战鼓声中,双方将帅在城垣中调兵遣将,指挥兵卒激烈厮杀,威猛战车、骑兵大队、远程投石车屡屡发挥巨大威力。岑顺在一旁看得热血沸腾,兴致很高。这天梦里,红方军队取得了胜利。

在这之后,连续很多天,岑顺都梦见红黑两军交战的场面。由于每日沉湎于美梦难以自拔,使岑顺变得与世隔绝,身体越来越虚弱。

后来,岑顺在醉酒之时,他才被家人朋友淘出了实情。于是,大家挖开岑顺屋子的地面,结果发现下面是一个古墓,古墓中竟然有一张用金属制成的象棋盘,并且棋子已经摆好,等待人们过去下棋。

宝应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使用时间为762年至763年。这是一则由唐朝宰相牛僧儒所著《玄怪录》中有关记载象棋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倡导象棋,武则天更是进一步推广象棋。当时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弈棋,文人学士会不会弈棋及其水平的高低,都与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有一定关系。

唐朝名臣狄仁杰,曾以棋局解释政局,首开象棋为政治服务的先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棋艺很高,也颇为自负,他曾有“棋罢嫌无敌,诗成愧在前”的诗篇。同时,白居易也是一位象棋爱好者,其中“兵冲象戏车”是他吟咏象棋的名句。

白居易的妻子是牛僧孺党中重要人物杨颖士的妹妹,因为这层关系,白居易曾经为牛僧孺在《玄怪录》中写过一篇《巴邛人》,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写唐代象棋制度,与白居易的诗遥相辉映,为唐代的象棋史增添了光彩。

《巴邛人》的内容大意是说,有个巴邛人,家有橘园,他已经将所有橘子都采摘完毕了,只余下两个大橘子。巴邛人摘下剖开一看,每个橘子都有两个老人在下象棋。

橘中戏不但成为后人小说、戏曲的题材,也是许多诗人的题材,著名象棋谱《橘中秘》、《橘中乐》等书名就来源于此。

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诗云:

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

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

这首诗写于829年,是棋史界公认的反映唐代象棋风俗的重要资料。当时的大唐都城长安是世界闻名的繁华大都会,白居易的诗中提到的“博弈家”,其实就是一种贵族的私人俱乐部。

这些私人俱乐部中设置了当时流行的博弈娱乐项目,诗句中“兵冲象戏车”就是指象棋。唐代不仅仅出现了专门的象棋俱乐部,甚至连制作象棋的材料都相当奢华,这使象棋的玩家范围被限制在了唐代的达官贵人之间,也使象棋难以向民间传播。

大唐的宰相牛僧孺在他所著的《玄怪录》中,有这样描写棋具的文字记载:

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

从这段文献可以看出唐代文人侧重于华美的象棋用具,说明当时象棋之风是何等的奢华。

众所周知,象棋棋具指的是棋子和棋盘,两样缺一不可,乃下棋的必备用具。

根据牛僧孺所记载的,唐代文人们使用的象棋棋盘的材质分别是金、象牙和檀木。而棋子材料分别是金、玉、犀角和象牙。

这些珍贵材料都是贵重难求的,人们将这些材料制作成纯属娱乐的棋具,毫无疑问,这些用具的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便不言自明,那些人必定是非富即贵的达官贵人,绝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得起的。

唐代的经济非常发达,那时的国力也非常强盛。其中歌舞声色、游宴博弈的奢华和享乐被视为时尚和地位的象征。这种博弈之风从宫廷开始,上层士人都热衷参与,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不仅白居易喜欢象棋,唐代其他诗人也都痴迷于象棋。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其所著的《论书》说:

是故敢以六艺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众尚之移人也。

唐代人们以善弈为荣,以不善弈为耻。而人们会不会弈棋以及弈棋的水平高低,往往也和他在社会上的地位高低有着某种关系,这就是唐代的弈棋时尚。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引导下,象棋压倒了更加文人化的围棋,并且从棋类游戏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热门的博弈项目。

在唐代,下象棋是显示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还以白居易为例,他在青年时代对博弈一窍不通。但随着官位的升迁,他在中晚年变成博弈爱好者,可见社会上崇尚象棋的风气。

在隋唐时期,象棋运动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浸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都让其他样式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象棋运动深入隋唐社会生活,形成后来的规模、气势,自有雄浑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放眼象棋的棋盘,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从大面上看,以九纵五横的线条分为对等的双方,中间相隔“楚河汉界”互相对峙。另一处重点突出,两端底线的中心都有线段组成了一个“田”字形的图案。

这两处组合,都离不开九。前者,九纵五横明喻“九五”,后者,作为“九五”的呼应和补充,以9个交汇点暗含“九垓之田”,也就是俗称的“九宫”。“天子居九垓之田”,在象棋里,天子以将帅作代表。河界两边,就是九五之争的中心,所以就格外让人关注。

对于象棋体现的这种内涵,后来清代哲学家焦循曾经说过:“象棋之戏,每半纵者九、横者五。”

这便指明河界这边的线条是竖九横五,河界那边也是竖九横五。为什么不是竖八、竖七、竖十呢?偏偏却是竖九呢?这横竖多少的里面,到底有啥讲究呢?

依照古代朴素的传统文化意念,“竖”指的是高,“九”乃数之极,九竖表示最高,九天、九霄、重霄九等,都有高到极点的含意。横指的是宽、是方位,五横表示四方和中央,含有把所有的方位都包括进去的意思,宽至无边无际。

竖九横五组合成的九五,它至高至大至广,代表天下,也就是说它代表了皇位。古代小说和俗话里常说的“位登九五”、“九五之尊”,就是表示登上皇帝位,做了天子。可见这里面的学问不小呢!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象棋大变革

据民间传说,宋代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非常爱好象棋,在他当大宋皇帝之前,他曾在全国各地游览。有一天,他走到华山地界,听说山上有一位名叫陈抟的象棋高手,自信自己的象棋技术不低于人,就上山和陈抟对弈。

陈抟看赵匡胤有九五之尊的面相,预知他将要做皇帝,就想和他开个玩笑。陈抟故意把自己的棋形成一个看似必败的局面。笑着对赵匡胤说:“我可以反败为胜!不知阁下能否相信?”

赵匡胤看到自己这么好的棋局,绝不相信自己会输,便笑道:“这怎么可能?”

陈抟一心要和他打赌,并笑着说:“如果这盘棋我取胜了,你将来得到天下后就要把华山输给我,怎么样?”

赵匡胤既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当皇帝,更不相信自己这盘赢定的棋局会输掉,就一口答应下来了。没想到走了几步之后,尽管赵匡胤拥有众多棋子,竟然挡不住陈抟一只单马的猛烈进攻。

赵匡胤输得目瞪口呆,对陈抟高超的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赵匡胤只得无奈认罚,当场写了输掉华山的文契。

后来,赵匡胤当上了大宋开国皇帝,陈抟就带着文契去见他。赵匡胤以礼相待,不负前约,并按照陈抟的意愿,传旨对华山道士和庶民一律免征赋税。

这个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以至于华山落雁峰下,还留有人们建造的“下棋亭”遗迹,这种以下象棋来赢取一座名山的故事,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喜欢象棋,龙子龙孙们自然也受其影响,所以两宋皇帝大都喜欢象棋。

宋徽宗就曾用其擅长的瘦金体御书棋子下棋,并有御制的《宣和宫词》云:

白檀象戏小盘平,牙子金书字更明。夜静绮窗辉绛霭,玉容相对暖移声。

另据宋代文人曹勋所著的《北狩闻见录》中记载,宋徽宗甚至在其被金兵掳北去时,也未忘记带上象棋。南宋时宋高宗赵构等帝王更是大力推广象棋,从而使得象棋在当时得到迅速地普及。象棋在宋代广泛流行。北宋象棋大革新运动,整整持续了160多年,最后才定型为后来的象棋。由于火炮的发明,在军事战略战术上也起到了新的变化,它反映到象棋中来,便促使了象棋的变革。

后来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棋盘来表示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看出:宋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有颇多相似之处。

宋代象棋的流行情况,从宋代诗文传奇等诸多记载中,就可见一斑。当时在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棋手,还有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北宋时期,先后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七国象戏》,宋代散文家尹洙所著的《象戏格》、《棋势》,还有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著的《广象戏图》等著作问世。

在民间,宋代还流行“大象戏”,它实际上是北宋时期象棋形制的一个变种。大象戏的大与小象戏的小仅仅是相对而言的。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发展,象棋在北宋末期终于定型了,如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规则。

从北宋末到南宋初,是我国90路象棋的定型时期。自此之后,我国象棋更向前发展了,象棋谱也应运而生,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多。在整个宋代,象棋都被人看作高雅的爱好,有名士蔡伸的词《临江仙》为证:

帘幕深深清昼永,玉人不耐春寒。镂牙棋子缕金圆。象盘雅戏,相对小窗前。

南宋则是我国象棋定型后进入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定型后的中国象棋,艺术性和娱乐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爱好。

象棋在南宋初期不仅遍及全国,而且已是家喻户晓。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现了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在整个宋王朝,涌现出了一大批象棋爱好者,如王安石、秦少游、李清照、刘克庄、叶潜仲、洪遵、文天祥等著名人士。

文学家洪迈撰写的《棋经论》,使他成为了早期的象棋理论家。曾经编纂《资治通鉴》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对象棋进行了大胆革新,发明了广象棋,在我国象棋史上具有一定影响。

著名学者陈元靓撰写的《事林广记》,更是我国早期的象棋谱。著名诗人叶潜仲据说棋艺水平很高,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称赞他“纵未及国手,其高也无对”。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抗元英雄文天祥,人们只知道他留下的《正气歌》,却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位棋艺水平相当精湛的象棋专家。

文天祥曾写过“行弈决胜负,愈负愈乐,忘日早暮”这样的文章,足以窥见他对象棋的兴趣之浓。他在诗中多次流露出对象棋的浓厚感情。

文天祥还曾经留下一句诗句,“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可见他确实是个象棋爱好者。

相传文天祥还善弈盲棋,应该说,在我国象棋史上,盲棋第一人非他莫属。不仅如此,文天祥还是排局能手,即便崖山之败,他做了元军俘虏后,仍未忘记象棋,曾精心制作过40多个象棋排局,可惜仅有“单骑见虏”一局留传下来。从此局的招法中不难看出,构思之奇妙不仅凝聚着文天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闪烁着他勇敢顽强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在宋代,文人学士们还从象棋中体悟到特别的境界和思想,甚至还从象棋中领悟到了辩证法的存在。

比如宋代人认为,“车”是象棋中的大子,棋谚中说“一车十子寒”。也就是“车”挡在了要道的位置,它就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但是“车”如果只是偏处一隅,不仅难以发挥它的威力,反而使它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目标。这也就说明,同样的一个棋子,只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它的作用可以差天共地,这便是位置的辩证法。

在一般情况下,宋代人认为,下棋大多数要选择“弃卒保车”,但有的时候一定要“弃车保卒”,因为人们最后可以用一只过河的小“卒”轻易取胜,小“卒”能生擒对方主帅。

象棋看似非常平淡无奇,可是这32个棋子却蕴含着无比深刻的哲理,他们将儒家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融入象棋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象棋的文化内涵。

象棋可以将人生的哲理浓缩到了“尺许棋枰”之中,它将社会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竞争形式抽象化,它以两军对垒的方式,把这种竞争形式在棋盘上凝练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大自然的规律是阴阳交替,优胜劣汰,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而象棋的规则也是如此。

在象棋中,人们开始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通过慢慢累积优势,最后靠小优势积攒成的大优势彻底压垮对手,赢得最后的胜利,也体现了大自然竞争的法则,同时也是象棋的竞争法则。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也是竞争。竞争需要智慧、公平、规则,这些在象棋中都可以体现到。

象棋将这些哲理都凝固在象棋的32枚棋子之中。象棋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哲学,这体现于它把这些哲理通过下棋的方式表现出来,过程轻松自在,结论简洁明了。人们乐在棋中,也从象棋中挖掘更多的道理,让自己慢慢感觉和体会。

当然提倡竞争并不是象棋的本意,宋代人认为祖先发明象棋的原意,是让人通过下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和”的目的。

宋代人还认为,下象棋的双方如果都不出错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和棋。当人们下了和棋,他们只会相视一笑,握手言欢。

这看似残酷的象棋斗争,它的最终目的竟然是皆大欢喜的和棋。所以说,战争是为了不战,这是战争的规律,也是象棋的规律。因此,象棋中这个“和棋”两字,也可以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深远含义。

宋代人也认为,人们崇尚的阴阳、动静和去留,这些是人世的一切,这些都是致力于到达“和”的境界。他们追求一种天人合一,体悟自然真谛的理趣。这也是宋代先贤所向往的生活态度。所以,从这点上来说,象棋的棋道其实就是人道。

第六节 元明清象棋的蓬勃发展

在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尽管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有弈博象戏之称,但是,象棋在市民、手工业者以及农民中却有很大的发展。

传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的第二天,他便下令在京城设下一个巨大的汉白玉棋盘,以百十斤的青石作为棋子,然后下令让众多象棋高手们来到京城,在巨大棋盘中相互对弈,致使不少象棋高手累倒在场中。

朱元璋因为出身贫寒,他认为人们应该辛勤劳动,玩象棋是不务正业,但他又不好明令禁止玩象棋,就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制止大家下棋。

朱元璋这一举动,令全国的象棋爱好者都噤若寒蝉,大多高手都不敢公开下棋了。朱元璋见到青石棋子的做法收到了成效,便进一步下令天下人从此禁止再下象棋。

在当时,有一个名叫王思义的象棋大师,酷爱象棋,他每天钻研棋艺,还写了一部名为《象戏图》的象棋棋谱。王思义听说朱元璋的象棋禁令后,极是心痛,便把写好的《象戏图》棋谱嘱托家人细心收藏起来,自己则孤身一人前往京城觐见朱元璋。

待王思义到了南京,见到朱元璋便问道:“万岁爷为什么要禁绝象棋呢?”

朱元璋回答:“如今天下太平,老百姓应该勤于耕桑,休养生息,这才是富国强民之道。可那些下象棋的竟然乐此不疲,荒废农耕,更有人以此赌博、败坏民风,不去除这些恶俗,天下怎么会安宁呢?”

王思义摇摇头说:“若是论起赌博,天下万物都可以是赌具,又怎么能怪象棋呢?象棋是我族祖宗心血凝结成的智慧之宝,我辈应将其发扬光大,怎么能戒掉呢?我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为了保住象棋这门技艺,明天我愿意在大棋盘上与万岁爷下一局棋。”

第二天,王思义在十丈见方的汉白玉棋盘边脱下鞋子,对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说:“我要先洗洗脚,我不想用我污秽的双足去践踏棋盘!”

等王思义洗完脚后,他回过头望了望朱元璋,毅然跳上棋盘,光着脚大踏步地走在汉白玉棋盘上,高吟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在场之人无不动容,连朱元璋也看得有些不忍了。

“兵七进一,炮二平三……”

在旁人有些悲壮的唱棋声中,王思义搬动起百十斤的巨大青石棋子,一步一步往前挪着,也不知道他挪了多少步,最后王思义累倒了,他口中的鲜血溅在了洁白的汉白玉棋盘上,如同雪地上盛开的一朵朵梅花一般耀眼。

王思义以身殉棋后,朱元璋深受感动,便废除了禁棋的号令,而且还鼓励他的儿孙们下棋。朱元璋的一个儿子朱权还编了一本棋书。他的另一个儿子明成祖朱棣,在他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中,还下令编了《象棋卷》。他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也是象棋高手,曾经留下与状元曾子弈后唱和的诗:

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等闲寻得军情事,一着功成见太平。

明朝学者杨慎在其著作《丹绍杂录》介绍象棋“芸夫牧坚,俄顷可解”,这足以说明象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性。象棋在明清时期有着长足发展,特别表现在文化理论上。夸张点说,明清时期的社会名流大都与象棋有一定瓜葛。一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画家兼文学家唐伯虎,也是一位象棋迷,他曾留下不少弈棋诗。唐寅等文人学者都特别爱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喜爱。

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如冯梦龙、凌蒙初、吴承恩等,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不少弈棋诗作。

有嘉靖“八才子”之称的太常寺少卿李开先因为抨击朝政,被罢官为民,他从此开始诗文散曲等通俗文学创作,唯一调节他生活的娱乐活动便是下象棋。而且,他的象棋水平很高。在他给朋友的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我爱敲棋君善饮,人称豪客与闲仙。

在清代康熙年间,曾经编写著名棋谱《梅花谱》的作者王再越,一生不求名利,为人刚直不阿,常常借棋喻世,总是有点睛之笔。他在一首词中这样写道:

叹英雄,勤勋立业类枰场;看世情,争先恐后似棋忙。

清代风流名士纪晓岚,曾为一幅《八仙对弈图》题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意思是说,神仙都免不了好胜之心,况凡人乎!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象棋的感染力的确极强。在当时,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象棋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

后来遗存的明代象棋残局谱《梦入神机》,作者佚名。残本中共有144局棋谱。《梦入神机》在明代是一部相当流行的象棋谱,明代藏谱家几乎都曾收藏过此谱。

《梦入神机》残本仅有一、二、三卷和卷七一册共285局。从中删去与《道清雅趣》相同的局数后,尚存144局,这是非常难得的宝贵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我国象棋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变化莫测、趣味无穷。对弈者必须把握好全局,运用严密的思维,处理好进攻与防守、舍弃与取得的关系,以高超的技艺去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

象棋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既要比试智慧,又要较量耐力,自始至终波澜起伏、险象环生,充满着复杂而微妙的矛盾斗争。

因此,象棋作为一项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对提高智慧、磨炼意志、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素来就有“棋运兴,国运兴”的说法,象棋深受我国人民的广泛欢迎,所以在我国能够经久不衰。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经这样称赞象棋这门艺术:

在人们发明的各种游戏中,只有象棋这一种游戏,它的胜负不决定于任何刁钻的偶然性,它只会给真正的智者戴上桂冠!

这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象棋确实是一门具有高度思维性、趣味性和战斗性的艺术,是供给智者的一种游戏。

象棋中的行兵布阵,难以预料,对弈时的角力对抗,也不可预测。所以,人们在执子下棋时,往往都会兴趣盎然。人们以棋会友,其乐无穷。因此,象棋充满了魅力,令人沉醉其间而爱不释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