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就在郭平欣为把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下达给北大而奔走努力的时候,王选始终在琢磨第二道难关,就是汉字压缩信息的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案。
在考虑汉字信息的高速还原和输出问题时,王选再次有了“跨越式思维”:搞应用必须着眼于系统成熟时的国际技术情况,否则等产品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了,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于是,他毅然决定跳过第二代、第三代排版系统,直接跨入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系统,用激光扫描的方法来还原输出。
1975年的时候,王选曾经打算采用阴极射线管三代机的输出方案,但国产高分辨率的阴极射线管不过关,屏幕尺寸也很小,满足不了报纸版面要求;所需要的高灵敏度底片也没有人研制。
另外,他从文献上看到,为保证高质量输出,需要研制一整套复杂的校正电路,这些都是德国Hell公司首创的技术,后来传到了美国,而王选对这些毫无经验。输出设备一直是困扰他的严重技术困难。
1976年4月的一天,王选听说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研制成一种报纸传真机,已在《人民日报》投入实用。这种高精度的传真机每天把《人民日报》清样传真到外省市,再制版印刷,其印刷质量能够符合报纸的要求。
很快,王选在北京的一个展览会上见到了这一设备,立即被吸引住了。他觉得这种报纸传真机实在太好了,幅面宽、分辨率高、对齐精度好;更重要的是,它是成熟的、已经每天在使用的设备。
王选一下想到了国外正在研制的激光照排,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如果把报纸传真机的录影灯光源改成激光光源,不就变成激光照排机了?
但他在光学方面并不内行。于是,他就跑到物理系去请教。北大物理系老师张合义给他了满意的回答。
但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解决激光输出控制器的技术困难。
对于此时中国的激光照排技术来讲,样机生产比科研还难。中国此时的技术水平,尤其是硬件水平根本达不到。
最令王选头疼的是,国外的阴极射线管三代机可以在瞬时改变光点的直径和扫描步长,因此可以走走停停,逐字扫描。而杭州通信设备厂滚筒式的传真机却不行,一旦开始扫描就要连续不断地运转,必须不停地高速提供点阵信息给扫描头,这种扫描方式叫逐线扫描。激光不能改变光点直径、逐线扫描和不能走走停停这三个特点,使控制器提供字形点阵变得十分困难。
这些问题成为几个月来一直折磨王选的技术难题。他手里拿着一张《光明日报》,苦思冥想,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让他想出了解决办法。
根据大量统计数据,王选发现了一个特点:虽然汉字字模个数多达6万以上,但每天4版的《光明日报》所用的字模通常只有2000多个,一本96页的《参考资料》也只用到3000个左右,也就是说,每次照排所用的字模通常只有3000个左右。
因此,可以先把全部汉字字模的压缩信息存到外设的磁带机里,每次照排时,不用反复访问磁带机,那样速度会很慢,而是作挑选式读带写鼓,大约花1分钟时间把排版文稿中要用到的全部字模从磁带机中挑出来送到磁鼓上存贮,以后照排过程中不再访问磁带,只要反复访问磁鼓就可以了。为了加快汉字复原速度,又设计了取一行字模压缩信息送磁心存贮器,分段生成字形点阵并缓冲的方案,用一个专门的硬件来完成高速复原,达到每秒复原大约150字的速度,从而赶上了传真机滚筒扫描的输出速度。
找到解决激光扫描控制器技术难关的办法之后,王选作出决定:采用激光输出方案,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这在有些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因为只知道二代机、三代机,还从来没听说有人搞成过四代机。当时世界上第一台激光照机还在研制过程中。
于是,有人私下议论:“国外还没搞出来的东西,他能行吗?”“王选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对这么一个小小助教加长期病号的狂妄想法,很多人嗤之以鼻。
“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不少计算机的同行都瞧不上他!在他们的眼里,数据库的结构、操作系统才是正经的学术研究。
在北大,尤其是理科,一直以基础研究为重点,应用研究很少。王选所做的东西实质上是印刷,与向来“阳春白雪”的北大学术正途和北大传统格格不入。
王选向郭平欣讲了自己的设想:
搞应用研究,必须采用高起点,着眼于系统成熟时未来的国际技术发展情况,否则,成果研制出来,就已经落后于时代,只能跟在外国先进技术后面亦步亦趋。从长远看,激光照排符合世界照排技术发展潮流。
郭平欣却暗自惊叹,自己没有看走眼,这个王选果然与众不同。他对王选的选择表示了支持。
然而,王选仍有一块久未解决的心病。杭州传真机的滚筒转速是每分钟1600转,再提高转速不太可能,由于一张底片上的两页小报需分两次扫描,所以实际输出速度只有每秒15个五号字。按这个速度,比二代机快不了多少,这哪行?
郭平欣也说,先进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一秒钟才输出15个字,肯定有人说闲话。
王选是个倔强的人,一旦认准了目标,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实现。他不怕别人说闲话,有时一两句闲话可能变成一种特殊的刺激和动力。
接下来的几个月,怎样才能提高输出速度,成为王选做梦也在思索的问题。国产计算机条件如此简陋,激光输出的要求又是如此苛刻,王选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困难得不可思议的事。
秋已深了,柿子树又到了成熟的季节。11月的一天,一个念头在王选脑中一闪,如果把现在的一路光改成四路光在滚筒上平行扫描,速度不就可以提高4倍了?
经过仔细研究,他断定控制器同时提供四位信息是可行的,这要求字形轮廓信息填充时就按四路平行扫描的要求进行处理和缓冲,输出和移位均按四路平行扫描的要求设计。
这种方法虽然设计改动较大,但的确可行。不过,王选知道四路平行扫描主要困难不在控制器,而在于光学系统,对此他一窍不通。
于是,王选再次去找张合义。张合义此时也已经参加到“748”会战组,负责激光输出设备,尤其是光学系统的研制工作。
张合义听了王选急切的询问,也感到很振奋。他沉思了一会儿,最后张合义肯定地回答:“可以用四路光纤耦合的方法实现。”
王选兴奋得一把握住了张合义的手。
王选根据上述构思设计的激光照排控制器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
1976年12月,王选写出了“748工程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方案说明”,1977年12月正式定稿,油印了几百份,分发到北大和协作单位。
这个方案分为上、中、下三册,灰蓝色的封皮,正红色的标题十分醒目。
前言中洋溢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知识分子满腔的爱国情怀:
全电子式汉字精密照排系统,是综合应用电子计算机和激光等先进技术,彻底改革铅字排版印刷过程,提高排版印刷速度,实现排版印刷自动化的最新设备。研制这样的新设备,是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各条战线急需出版更多的书刊资料,对内对外的宣传任务更是日益加重。而目前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技术,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在实现汉字照排自动化方面,日本在美国、西德的帮助下,已经研制出一些设备。这就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汉字是我们祖国固有的文字,研制先进的照排设备,应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我们应当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地早日研制出我国自己先进的照排设备。
在方案的第十五章《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的一开始,王选就写到:
在任何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系统中,都必须十分注意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让软件和硬件互相配合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价格比,从本系统的全局到每个局部都贯穿了这一思想。
这是王选所强调的软、硬件相结合的最突出的表现。高倍率汉字信息压缩技术、高速高保真还原和输出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无不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采用最新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时意味着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走一条高效益的、事半功倍的捷径。
这一年的早些时候,在寻找生产照排控制机、汉字终端机和激光照排机等关键设备的厂家方面,北大已经在电子部郭平欣的亲自主抓下做了大量工作。
在汉字校改终端方面,王选有了较为成熟的总体方案,那就是直接研制带汉字显示的先进的校改终端,用130计算机通过软件来实现各种复杂的编辑功能。
为了降低成本,加快编辑和校对速度,王选还设想出用一台主机带多台显示器的方案,以便将来供多个编辑利用不同显示器同时进行不同的修改。
王选请陈堃銶对光标移动、增删改等功能的程序实现做了一个速度测算,表明一台130机可以带8台以上的显示器。
这时,王选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介绍美国Digital公司正在DEC公司生产的小型机上开发一个多终端系统,采用的也是一台小型机带多台显示器的技术途径,这说明王选的设想已经与国外的技术发展趋势同步。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于微处理器芯片的计算机功能还很不成熟,王选提出的这种基于小型机的可编程多终端系统可以说是性能价格比最好的一种汉字终端方案。王选信心大增。
1976年7月,上海电工所来了几位同志,了解北大方案的进展情况。他们是从事上海照排大项目中汉字输入和校改子系统任务的,当时北大研究室的人数还没有他们参加项目的单位数多,于是王选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他们的汉字终端方案。
在场旁听的同事会后忧心忡忡地说:“王老师把什么想法都告诉了人家,我们自己还没有实现呢。”
这年夏天,汉字终端协作厂的落实终于有了眉目,无锡电表厂来北大了解情况后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还有相关的研制经验。
但是无锡电表厂是从事情报检索子项目研究的南方“748”项目成员,要为北方“748”项目服务,把新华社作为汉字终端的第一用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郭平欣、张淞芝等人出面,与江苏省电子局和有关单位多方协调,终于在10月底将无锡电表厂确定为汉字终端的生产厂家。
选择生产照排控制机的总承厂,过程更为曲折。鉴于照排控制机在整个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大家都非常慎重。
7月14日,在北京大学文史楼一间10平方米的旧教室里,一场讨论总承厂的会议正在召开。
教室前面放了块不大的黑板,上面写着几家经初步调查入围的厂家,有来自实力雄厚的上海、苏州和天津的100系列机的生产厂。另外还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潍坊电讯仪表厂。
窗外烈日炎炎,室内气氛热烈,大家先后发表看法,都倾向于前面的几家,唯独王选提出了不同意见。
他赞成选潍坊电讯仪表厂。
他选择潍坊的理由,正是因为他们的积极性最高。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只要积极性高,技术力量可以加强,不行北大还可以指导和具体协助。
王选觉得,北大“748”工程会战组两年多来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之所以没有垮掉,正是靠这种可贵的积极性。
在王选的坚持下,会议决定对潍坊电讯仪表厂进行一次实地考察。
1977年10月13日,由郭平欣带队,电子部、新华社和北大大批人马赶赴潍坊。他们对考察的结果感到十分满意,10月18日,潍坊电讯仪表厂被宣布为总承单位。
1978年初,潍坊派出一批30岁上下的技术人员来到北大,经过培训,他们和新华社派来的技术人员一起,正式投入了研制工作。
王选他们也推荐了一批技术人员调入潍坊,使潍坊的技术力量大大加强。
在激光照排机方面,由于王选的设计灵感来自杭州通信设备厂的报纸传真机,于是很自然地在1977年底与该厂达成合作协议,由北大的光学专家张合义、李新章负责,同杭州方面合作研制四路激光平行扫描的声光调制器光学系统,再利用报纸传真机的电子和机械部分,研制生产滚筒式照排机。
同时,与吉林省的长春光机所和四平电子所合作研制转镜式激光照排机一事也已确定下来。
至此,主要协作生产厂家全部确定,为日后进行系列化商品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年年底,为了检验照排机输出的文字质量和测试计算机与照排机之间的接口,研究室做了一个比较试验,先用一个“羊”字的汉字点阵存贮器,与杭州通信设备厂的传真机相连,输出了一整版印满“羊”字的底片。
接着,他们再把光源改成激光,并采用新的同步方法,又输出了一版“羊”字。
两版一比较,大家看到激光输出的质量明显更高,每个人都感到很兴奋。实验证明,激光照排机的输出质量是能够更好地能满足印刷出版要求的。
北大领导听说后,认为这是一个应该对外宣布的好消息。
1977年12月6日上午,在北大校长周培源主持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示会在北大举行。电子部、新华社、潍坊和各大报社40多人被请到了现场。
郭平欣在看了激光输出的一整版的“羊”字后,大声地宣布:
研制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会场上立即沸腾起来了。王选终于可以放心了,他感觉到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应该进入到原理性样机的研制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