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获得国外专家的赞誉

1979年到1980年间,北大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先后接待了一些美、日专家和厂商。王选先进的设计思想,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浓厚兴趣。

1979年10月,王选接待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美籍华人李凡教授。李凡此行来中国,是帮助清华大学建立硬件实验室的,当时他正指导麻省的研究生研究高分辨率汉字字形的信息压缩问题,听说了王选的研究成果,专程来北大拜访。

李凡仔细听取了王选的介绍,又观看了系统输出的底片。他感到非常惊诧,怎么也想像不出,中国的王选是在如此简陋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下,发明出如此伟大的成果。

李凡当即向王选发出了请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邀请。由他出面申请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他说,那里良好的硬件开发环境,王选可以把北大的工作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下去。

优秀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是王选一直渴望的,但他仔细思考后,还是婉言谢绝了李凡教授的一片好意,因为他觉得,一定意义上说,这项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离不开国内的集体和协作单位。

针对李凡的建议,周培源校长还主持校务委员会专门进行了讨论,也让王选列席了会议,会上一致同意了王选的意见。

李凡的研究生后来在论文中激动地写道:

过去的各种方法都未解决汉字信息的压缩问题,或者是压缩率低,或者是压缩率高而质量不好。因而高质量的中文输出系统虽然有,但非常昂贵。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的研究小组在1979年8月宣布他们的系统用了一种信息压缩技术,500万字节的存储量可以存储65万个汉字时,使人激动和印象深刻,总压缩率达1:500,而输出质量无懈可击!中国这一系统可能是唯一的性能价格比合理的中文照排系统。

日本在研究汉字照排系统方面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却始终不能解决汉字信息的存贮问题,王选先进的设计让日本人叹为观止。

1979年11月,研究室与日本日立公司举行会谈,日立制作所的神奈川工厂厂长、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通用计算机M200H的主要设计人中泽喜三郎对王选说:

最感兴趣的是你们的汉字字形信息压缩技术,你们在这方面领先了,过去日本人觉得这一问题很难,你们圆满地解决了这一困难,对日本是一很大鼓舞。

精密照排系统不能在日本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硬件系统太贵,你们采用这种做法若能显著降低造价将有很大意义。

日立公司在书面建议中表达了愿意购买这一技术的意图,被王选婉言谢绝。

1980年1月,北大又与日本松下电气公司洽谈合作研制汉字终端一事,该公司最高顾问松下幸之助率领一个高级代表团来到北大,他参观照排系统后,给周培源校长写了一封信:

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方面,贵大学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我感到非常高兴。

虽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备受赞誉,王选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助教。于是,在寻求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段不太和谐的小插曲。

1979年11月,美国文字印刷基金会代表团访华,在会议现场,王选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临时“出击”,向副团长、哈佛大学教授霍夫海因斯介绍激光照排系统,这下急坏了负责接待的中方人员。

当时霍夫海因斯教授刚作完一个汉字打印机的报告,会议休息时,王选试着过去向他简单说了一下他们的工作,并拿出报版样张给他看。

霍夫海因斯教授立刻表现出很大兴趣,他邀请王选到休息室详谈。

来到休息室,王选用英文向霍夫海因斯介绍他所设计的系统的技术特色。

当时某部门负责接待的一位同志也在场,他不懂技术,也不懂英语,没有礼貌地几次打断他们的话,说:“人家是美国教授,都懂,不用你来说。”

霍夫海因斯则在那里听得津津有味,他让王选继续说下去。

由于交谈受到干扰,很快结束了,王选向负责接待的同志表示了歉意,因为事先没有安排。

霍夫海因斯知道王选是北大的,当天就打电话给北大,要找周培源校长,因为他们认识。校长办公室就转告周老,说有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找他,并留下了电话,但把名字说成霍夫曼。

当天晚上,王选去周老家汇报与美国文字印刷基金会接触的情况,他告诉周老,有一个他并不认识的霍夫曼打电话找他,说就是霍夫海因斯。

周培源当即找到校长办公室主任文重,要他和我们一起去会晤。

第二天,王选又来到报告会场,与霍夫海因斯约好晚上和代表团的主要专家见面。同时又找到那位会议接待人员,再一次为前一天的贸然举措道歉。

晚上,代表团下榻的宾馆,在霍夫海因斯和国际光电子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的印刷专家和电子技术专家面前,王选展开用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底片。

专家们拿着放大镜,上上下下仔细观看着,频频点头。王选听到他们不停地说:“激动人心!”“印象深刻!”

几天后,负责接待美国文字印刷基金会的某部出了一个接待简报,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北京大学王选事先未经接待部门同意,与美国文字印刷基金会的霍夫海因斯教授用英语作了急促的交谈。”

该简报发到了北大。有位王选的同事在组里大声朗读这段文字,引起哄堂大笑。

1987年底的一天,王选正在报社印刷厂忙着准备国家验收的具体工作,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

美国某中文电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说什么也不相信中国人研制的照排系统真的能出日报,而且是整页输出。他非要到《经济日报》印刷厂来亲眼看看华光系统。

最后,王选陪同这位颇有名气的中文电脑专家参观了《经济日报》的照排车间。这位专家看到了从输入文稿、拼版、排版、改版直到出清样的所有流程。最后又看了胶片,这才深信不疑。

这位专家激动地说:

了不起。台湾、日本也有用照排机排版的,但都做不到屏幕组版,更做不到整版输出。只能出毛条,再用毛条拼版。他们也不能排大标题。标题字得用人工剪贴好,再用手动照排机把剪贴好了的标题补上去。

当得知《经济日报》印刷厂除了出日报,还承担几十种报刊的编排任务,他十分兴奋地说:“我很希望能同你们合作,在美国代销华光系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