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卷中德建立外交关系

第18章王殊拜访施罗德和根舍

周恩来建议说:“我们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嘛。”

姬鹏飞大笔一挥,在中德建交联合公报上潇洒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姬鹏飞说:“我们两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能够找到共同的东西。”

1972年8月3日,王殊将乘机离京去波恩。

当天凌晨,新华社外事部的人员又赶到王殊家里说,外交部紧急通知要王殊在去机场之前先去外交部找乔冠华,有要事商量。

原来,新华社分社的翻译邢桂敏发来电报,说西德内政部办公厅主任金克尔打电话来,说与谢尔外长同一个自由民主党的副主席内政部长根舍希望尽快会见王殊。

邢桂敏告诉德方王殊尚在北京,待回来后再同根舍联系。

这份电报来得很晚,周恩来首先看到了电报,估计根舍要谈建交问题。

于是,周恩来打电话给乔冠华,要乔冠华在王殊上飞机之前告知这件事,周恩来作了两点指示:

一是到波恩后先去见施罗德,听听他的意见;二是再去见根舍或谢尔,除了听取他们的想法外,可提出我国同其他国家建交公报的两种方案,说明若西德政府同意其中的一种,中方愿邀请谢尔外长尽早“最好在8月份内”访问北京,签署两国建交公报。

当时,从北京到波恩的交通十分不方便,王殊到巴黎时比预计的迟了两天。

一到巴黎,王殊便和分社通了电话,这时,他才知道西德内政部办公厅主任金克尔已等不及王殊回去,就约见了邢桂敏。

金克尔说:

我受根舍部长的委托转告中国政府,联邦德国政府以十分巨大的兴趣注意到了施罗德在贵国的访问,更注意到了贵国对改善两国关系的兴趣。根舍副主席和谢尔主席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如贵国方面能正式邀请谢尔主席访问贵国,这将是相当有益的。谢尔主席又是外交部长,在访问贵国后将向政府报告,这对推动两国早日建交是很有益的。

邢桂敏还告王殊,施罗德已在德国所属的北海小岛上休假。

王殊听到这些事很高兴,立即订好机票,以便回到波恩的第二天一早就赶到那里去。

8月4日晚,王殊赶到波恩,第二天一早就乘飞机到汉堡再换小飞机到易北河口外北海上的一个小岛。

王殊在沿海的一个小平房里找到了施罗德。他已给王殊准备好了帆布椅。

王殊和施罗德就在沙滩上谈了起来,当时,左邻右舍的人不知道这两个人是在谈建交大事,还以为他们是在聊天说闲话。

在谈话中,施罗德对中国安排他们夫妇访华表示非常感谢。他说:

这次访问取得很大成功,国内外几十个记者采访了我,报道都是积极的。

施罗德还说,他回国后已向谢尔外长报告了访华之行,并建议王殊尽快同谢尔直接商谈。

王殊给施罗德看了带去的中国同其他国家建交公报的两种格式。

施罗德建议用简单的,说是为了谈判方便,联合公报越简单越好。

当天晚上,王殊又回到了波恩,第二天拜访了西德内政部长根舍。

当时,根舍十分高兴,他说,本来想同中国谈两国关系问题,但他已从谢尔那里知道了上一天王殊同施罗德商谈的情况,所以已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他将尽快安排王殊同谢尔见面。

8月10日,谢尔外长接见了王殊。

王殊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向谢尔表示中方有早日同联邦德国谈判建交的愿望,并且愿邀请他访华。

谢尔对王殊说:

你的谈话证实了施罗德从中国带回的信息,两国之间没有特殊的问题要谈,希望能尽快确定具体谈判的时间和地点。

谢尔接受了中方在谈判达成协议后到北京正式签署公报的邀请。

王殊向谢尔提交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建交联合公报的两种方案,并请他考虑。

几天后,中国外交部很快建议在波恩进行建交谈判,中方任命王殊为谈判代表,德方表示同意,并且任命政治司司长史塔登为谈判代表。

外交部立刻从驻民主德国和驻捷克斯洛伐克使馆调来梅兆荣等人协助王殊的工作。

8月18日,谈判在西德外交部开始,王殊原来设想同谢尔外长所说的一样两国之间没有特殊的问题要谈,谈判可能较快解决,但德方仍力图就西柏林问题同中方达成书面文件,承认其西柏林是西德一部分的立场。

在谈判中,中方一再说明西柏林情况特殊,与两国建交无关。

谈判拖了40天,到9月25日才取得一致意见。

9月29日,王殊同史塔登草签了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并且在同一天发表了共同的消息,宣布建交谈判已顺利结束,谢尔外长将应姬鹏飞外长的邀请在10月11日到15日访问北京。

这个消息同中日建交的消息刊登在同一天的《人民日报》上。

王殊接到国内通知,在10月初回国参加接待谢尔外长的准备工作。德方也很重视谢尔访华,派出了先遣组到北京安排访问事宜。

在王殊动身之前,却发现在西德的台湾人准备在10月10日以“自由中国新闻处”的名义举行伪国庆活动,并且已向西德各界人士和外国驻波恩的外交官员发了很多请帖。

王殊向国内报告后,周恩来非常重视,说要进行严正交涉,由于西德一直没有同台湾“建交”,所以在中德建交谈判中没有提台湾问题,现在正好补上这一课。

在王殊回国之前,约见了史塔登,并阐明重方反对两个中国的立场,并且指出在谢尔外长访华前夕出现此事的严重性,要求德方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来自台湾的破坏活动。

德方终于采取措施迫使蒋帮分子取消了这个活动。

当时,谢尔外长率领庞大代表团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他们将在1972年10月10日下午乘空军飞机到达北京。

至此,中国和联邦德国正式建交只剩下最后一步,签署建交公报。

第19章姬鹏飞到机场迎接谢尔

1972年10月1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瓦尔特·谢尔和夫人米尔德雷德·谢尔,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姬鹏飞邀请,前来进行正式访问,当天晚上乘专机经上海到达北京。

外交部长姬鹏飞和许寒冰,外交部副部长余湛和佐伊,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陈洁,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陈慕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周培源,外交部部长助理章文晋、王海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谈判的全权代表王殊,前往机场欢迎。

为了表示中方对谢尔访华的重视,中国派出了强大的欢迎阵容。

前往机场欢迎谢尔外长和夫人一行的,还有中国有关方面负责人丁国钰、李梦华、邓岗、董林、申光、赖达元、王栋、韩叙、安致远、丁雪松、李川、王笑一、张颖、王珍等。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高建中,专程前往上海迎接并陪同贵宾到达北京。

谢尔外长和夫人一行途经上海时,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天水、王秀珍,常委冯国柱、张敬标、叶昌明等,前往机场迎送。

当晚,机场上悬挂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当谢尔外长和夫人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贵宾走下飞机时,姬鹏飞外长等同他们一一亲切握手,表示欢迎。

谢尔外长的正式随行人员有:联邦政府新闻局副局长吕迪格尔·冯·韦希马尔男爵和夫人苏珊·冯·韦希马尔,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京特·范·韦尔,外交部礼宾司长马克思·波德维尔斯伯爵和夫人伊丽沙白·波德维尔斯,外交部贸易政策司司长彼得·赫尔梅斯博士,外交部计划室主任古伊多·布龙纳博士,外交部东南亚科科长格尔德·贝伦东克,顾问沃尔夫冈·弗朗克教授博士,外交部东亚科科长汉斯彼得·黑尔贝克博士,外长办公室主任汉斯—约阿希姆·哈利尔博士,外交部新闻科科长赫尔曼·胡伯尔,外交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科员威廉·阿·特诺斯博士,和翻译乌特·加赖斯夫人。

中方为迎接谢尔一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时,周恩来亲临人民大会堂询问了解接待工作的具体情况。

在谈话中,周恩来建议说:

我们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演奏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西方古典音乐嘛。比如在晚会上演奏贝多芬的交响乐。

事实上,中方在类似的外交场合已经这么做了,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乐队就演奏了尼克松家乡肯塔基州很有名的一支民间乐曲《快乐的火鸡》,使尼克松大为感动。

但是,当礼宾司的人员前往中央乐团去问过指挥李德伦之后,李德伦说:

中央乐团自很久就不再练习贝多芬的乐曲了,在几天之内要演奏交响乐估计有问题。

不过,李德伦建议在欢迎谢尔的晚宴上,可以演奏贝多芬和其他德国音乐家的短曲。周恩来对此表示首肯。

第20章姬鹏飞与谢尔签署建交公报

1972年10月11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里灯火辉煌,众多的联邦德国客人都是第一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对这座宏大壮观的建筑称赞不已。

60多位中国和联邦德国的记者也都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将见证中德建交的历史时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有谢尔外长的正式随行人员:联邦政府新闻局副局长吕迪格尔·冯·韦希马尔男爵,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京特·范·韦尔,外交部礼宾司长马克思·波德维尔斯伯爵,外交部贸易政策司司长彼得·赫尔梅斯博士,外交部计划室主任古伊多·布龙纳博士等。

中国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有:外交部副部长余湛,外贸部副部长陈洁,外交部部长助理章文晋、王海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谈判的全权代表王殊,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王栋、韩叙、王珍、高建中、曹元欣、齐怀远、胡本耀、江承宗、张凤翔、肖凤普、孙凤山。

9时许,中国外长姬鹏飞在大门口同联邦德国外长谢尔亲切握手,共同走向大厅中央铺着红绒布的长桌旁。

接着,姬鹏飞和谢尔在摄像机、照相机的闪闪灯光中签署了两国建交联合公报。

姬鹏飞大笔一挥,在中德建交联合公报上潇洒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公报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短期内互派大使。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一日于北京,正本两份,每份用中文和德文写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

姬鹏飞(签字)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代表

瓦尔特·谢尔(签字)

中德建交公报十分简短,原来,这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关。

马灿荣是中国第8任中国驻德国大使,他在1972年8月进入外交部时,正赶上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谈判。

后来马灿荣回忆起中德建交过程时说:

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和中国国民政府有过接触,但两国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和当时的民主德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早在1949年以后,中国和联邦德国也有所接触,并于1957年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这个协议是1965年3月18日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解决各国其他国家的国民之间的投资争端的公约》,该公约指出:

各缔约国,考虑到对经济发展进行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私人国际投资在这方面的作用;注意到各缔约国和其他缔约国的国民之间对此项投资经常发生争端的可行性;承认虽然此种争端通常将遵守各国的法律程序,但在某些情况下,采取国际解决方法可能是适当的;特别重视提供国际调停或仲裁的便利,各缔约国和其他缔约国国民如果有此要求,可以将此种争端交付国际调停或仲裁。

1972年7月份开始,中德开始建交谈判。马灿荣回忆说:

与和其他西方国家建交相比,中国和德国的建交谈判算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德国和台湾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麻烦在于如何处理西柏林的地位。

由于不涉及台湾问题,中德建交公报也不像中美、中日建交公报那样复杂。

德国和台湾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一是因为作为战败国,德国外交重点在于和欧美的关系,二是德国本身也分裂成两部分。

联邦德国一直希望统一,如果和台湾建立关系,无异于承认中国分裂,对自身追求统一也不利。

10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欢迎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的文章,高度评价中德建交。

文章指出:

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新开端。中国人民对此表示热烈的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形成了两个国家。我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早在一九四九年就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过去在经济、文化、体育、新闻等方面多年来一直保持和发展着民间的往来。今年七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哈德·施罗德博士应邀前来我国访问,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之后,我国政府代表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代表在波恩就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进行了会谈,并取得了圆满的结果。谢尔外长这次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又进一步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而且对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当天就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遵循毛主席这一教导,二十三年来同各国人民广泛地发展友好关系,并且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们的这一原则立场,得到了普遍的同情和支持。

我们深信,随着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定会获得更进一步的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定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中国和联邦德国建交,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有利于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第21章李先念设宴庆祝中德建交

1972年10月11日晚,李先念副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欢迎酒会,热烈庆祝中德建交。

宴会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始。

姬鹏飞外交部长首先讲话,他说:

尊敬的瓦尔特·谢尔先生阁下和夫人:

尊敬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贵宾们:

朋友们,同志们: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瓦尔特·谢尔先生和夫人来到我国进行友好访问,我们感到高兴。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谢尔先生和夫人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其他贵宾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德国是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德意志人民在文化、科学和艺术方面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在国际上受到高度的评价。

不幸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中期,德国法西斯主义对外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欧洲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因此遭受深重的苦难,德意志人民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战后,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中国人民遵循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把极少数法西斯主义分子和两个德国的广大人民严格区别开来。为了推动战后德国问题的顺利解决,为了欧洲和世界和平的利益,早在一九五五年,毛泽东主席就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了关于结束对德战争状态的命令。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二十七年了,对德和平条约尚未缔结,两个德意志国家仍然生活在不正常状态之下。我们历来主张,德国问题应当在尊重两个德国的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的条件下,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这样做,才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势,才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与安全。

接着,姬鹏飞谈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德双方的友谊关系,他说:

中国人民和德意志人民长久以来就有着友好的关系。一九四九年,我国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但是我们两国人民在经济、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往来。形势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为我们两国建立邦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年七月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联邦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格·施罗德先生访问我国,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年八月,两国政府代表在波恩开始外交谈判,并于九月底顺利结束。现在,联邦外交部长谢尔先生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今天我们又签署了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就在两国关系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两国正式建交,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而且也将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姬鹏飞再次申明了中方将坚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双边关系,他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谢尔先生和夫人以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贵宾们这次来我国访问,使我们双方有机会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意见,这对于增进我们两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联系是有益的。我预祝谢尔先生的访问圆满成功。

现在,我提议: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古斯塔夫·海涅曼先生阁下的健康,

为联邦总理维利·勃兰特先生阁下的健康,

为联邦外交部长谢尔先生阁下和夫人的健康,

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其他贵宾们的健康,

为在座的朋友们和同志们的健康,

干杯!

这时,宾主纷纷举杯,为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接着,谢尔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向讲话席,他说:

副总理先生:

外长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两国人民的关系开始了新的一页。我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个时刻,我的愿望是,这个新的阶段将给我们带来幸福的合作,这对我们两国都是有利的。我知道,这也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全体公民的愿望。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今天所采取的步骤,符合于它的政策的既定目标。这个政策是和平的政策,它是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原则的基础上的。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防止冲突,缓和紧张局势,为世界上一切国家之间的建设性交流奠定基础。

我们不推行强权政治。我国人民从造成了痛苦和破坏并使我们民族分裂的不幸的过去中吸取了教训。我们知道,在国际关系中以武力相威胁和使用武力意味着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和德国蒙受了痛苦的牺牲,它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灾难再也不允许重演。我们决心同世界上所有国家一道来防止这一点。我们认为我们今天的决定是这方面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

对我们来说,建立外交关系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与此相联系,我们想要有目的地、耐心地利用提供给我们两国人民的各种各样的交流的可能性。我们愿意通过连续的政治会谈,通过活跃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联系以及通过中国人同德意志人之间的往来,达到持久的谅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但是这并不会减少我们两国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世界已经变小了。技术的时代已使相距遥远的各大洲人民的交往成为平常的事了,同时这意味着,我们大家共同对世界和平负有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在联合国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我们希望,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会在不久的将来加入这个世界组织。

我们今天所采取的步骤是现实理智的要求。它同时也使友好的个人关系成为可能,而没有这种关系,人民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持久巩固。

本着这一精神,我举杯,为毛泽东主席,为周恩来总理,为您,副总理先生,为您,外长先生,以及为中德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干杯!

谢尔的讲话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让德国客人和参加宴会的各国驻华使节与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宴会上乐队演奏了贝多芬和其他德国音乐家的乐曲。这使德国客人们感到十分惊奇。

中外记者对此作了大量报道,成了第二天各国报刊的头条消息。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周恩来亲自安排的。

谢尔在晚会上听到了来自德国音乐家的乐曲,感到非常高兴,宴会快结束时,他特意向李先念建议,一起到后台去向乐队表示感谢。

第22章姬鹏飞参加谢尔举行的告别宴

1972年10月13日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瓦尔特·谢尔和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林佳楣,外交部长姬鹏飞和许寒冰,外交部副部长余湛和佐伊,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陈洁,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陈慕华,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周培源,外交部部长助理章文晋、王海容等出席了宴会。

应邀出席宴会的还有我国有关方面负责人于桑、李学实、阎钧、赵正洪、刘绍文、朱穆之、邓岗、鲁瑛、董林、王冶秋、钟夫翔、迟群、谢静宜、于会泳、狄福才、刘庆棠、丁峤、赖达元、李川、李聘周、丁雪松、王栋、安致远、韩叙、彭华、王珍、高建中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谈判的全权代表王殊,应邀出席了宴会。

当晚,宴会厅里并排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

谢尔外长和姬鹏飞外长先后在宴会上讲话。

谢尔外长在讲话中说:

随着外交关系的建立,我们两国人民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世界和平得到了巩固。在我看来,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进行的愉快而充满信任的会谈的主要结果。

谢尔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已经最终地摒弃了强权政治。我们坚持不渝地奉行一项旨在防止冲突,缓和紧张局势,并在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寻求各国之间的平衡的政策。对我们说来,这不仅仅是辞令。这项和平政策曾经要求我国人民作出困难的、甚而是痛苦的决定。我国人民勇敢地作出了这些决定,为此我们感到自豪。这使我们现在可以冷静地、自信地、不骄傲地同贵国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向世界政治迈进一步。

谢尔的讲话受到与会者热烈的欢迎。

接着,姬鹏飞讲话,他说:

经过双方共同的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人民多年的愿望,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将促进两国间各方面的关系的发展,而且对和缓国际紧张局势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姬鹏飞接着说:

我们两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但是这不妨碍我们能够找到共同的东西。我们双方都表示不赞成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都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之上,这些原则不仅应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而且也应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阁下的访问,对发展两国关系做出了贡献,也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姬鹏飞请谢尔外长回国后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友好致意,并向所有为促进两国建交而努力的朋友们表示我们诚挚的感谢。

他们讲话以后,乐队分别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

10月15日晚,谢尔和夫人以及随行人员结束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访问后,乘专机回到波恩。

前往机场迎接的有:外交部国务秘书保罗·弗兰克博士和西吉斯蒙德·冯·布劳恩男爵以及外交部政治司司长贝尔恩德·冯·施塔登。

谢尔外长到达波恩时对记者发表谈话说:

我同中国领导人讨论了世界政治问题和双边性问题,并且表示希望这些会谈将在近期内结出果实。

从此之后,谢尔的愿望慢慢得以实现。

中国和联邦德国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和扩大。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