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一节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1.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类型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以有效地维持学生适宜行为,保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技能技巧。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处置方式,且采取的处置方式既不给学生以太大的压力,又不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类型有如下几种:

放任型

这种管理类型的教师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较差,他们在课堂上表现为只顾讲课,不顾效果,放任自由。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漠不关心,也没有积极的课堂管理要求。学生表面上乐得自在,实际上求知需要得不到满足,往往产生对教师的不尊重。在放任型管理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低,教学效果很差。

独断型

这种管理类型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求严厉,但这种要求往往只根据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确定,忽视学生的具体实际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在独断型管理的课堂上,学生的意见得不到充分发表,且学生往往有一种紧张感、压抑感,容易导致课堂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学效果一般。

民主型

这种管理类型的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积极、认真、宽严适度,善于通过恰当的启发与指导,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堂管理的各种具体措施,都考虑到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对这样的老师既亲又敬。在课堂教学上,师生的互动,有效交流得以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型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的情感可达到不管而管的效应。他(她)们走进课堂时,目光中就闪烁着从内心流溢出的对学生的喜爱,教学时语言和表情是那么亲切,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常常从内心发出对学生的赞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也许在离下课不久,有个别学生不知不觉地搞起小动作,老师也许只是微微地“嗯”了一声。当这位学生注意到老师后,老师还是带着那种甜蜜的微笑,向那位学生眯眯眼睛,这时学生红着脸又专心上课了,直至下课。如果从教学的各种技术方面去分析,也许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然而,谁都会深深感到这节课还是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特征,就是师生之间自始至终洋溢着那种温暖、亲切、喜爱、融洽的感情。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人们都会想到:学生那么爱他们的老师,谁还会在课堂教学上有意去违犯纪律呢?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都具有深厚的感情,不仅促进了课堂管理,而且对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推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理智型

运用这一管理方式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非常明确具体,对每一教学过程都安排得科学,严谨,有条不紊,并能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在什么时候讲述,什么时候板书,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思考,什么时候练习等都安排得非常妥帖,一环紧扣一环。同时,善于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表情、态度、问答、练习),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并掌握教学进程。总之,这种管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高超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学生认真专注,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并敬佩自己的老师,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兴趣型

这是指教师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并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高超的艺术化教学表现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从容的教态、精美的板书和多变的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教学内容鲜明、生动、有趣地表述出来,并能从审美角度对教学进行处理,使之具有美感,学生能在课中得到美的和娱乐性的享受。当教师开始上课时,往往采用新颖、别致而富有吸引力的“导语”、“故事”、“例子”等来开展教学,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和有趣性上以及节奏感上,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2.课堂教学管理的功能

组织功能

这是课堂管理最基本的功能。课堂教学要有效进行,教师必须对教学设备、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这样,学生才能由分散的个体变成有效的学习集体,教材、教学设备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学活动才能系统、有序地进行。

促进功能

这一功能是指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课堂中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合理需要,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的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的释放,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协调功能

协调功能是由课堂管理对象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课堂是由人、物、信息、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就其中的主要因素下一人来说,几十、上百个学生在一起活动,没有行动上的协调一致,教学就无法进行。要发挥课堂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发挥课堂管理的协调功能。

维持功能

维持功能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较持久地维持课堂教学的基本秩序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方法

直接指令法

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实现对课堂教学主动控制的方法。像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请注意黑板”“请注意这句话”“不要随便讲话”等,就属于这种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一是要适时;二是不宜过多地使用“不要”之类的否定性指令;三是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

间接暗示法

教师通过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景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体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像“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之类的暗示语,会使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更加认真,使一些不怎么认真的学生自动端正态度。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洞察课堂情景,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迹”。

恰当评价法

教师依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恰当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内在进取热情的方法。

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的注意程度、遵守纪律的状况,也可以是学生作业的优劣情况。

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进行评价,无论是对全班学生还是对小组、个别学生,都要力求具体(评价的是具体行为、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慎用否定性评价,尤其是对后进生,以免挫伤其自尊心,形成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隔阂。

体语控制法

教师通过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的方法。像收住话题、注视学生、微笑、蹙眉、适当地走近分神的学生、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用饱满而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情绪等等,都是常用的体语控制方法。主要方法包括:

(1)短暂沉默法。在学生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或者说话、做小动作时运用。教师讲课时,发现有上述情况,突然收住话题,沉默片刻,这时刺激强度发生了变化,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目光转移到教师身上。此时教师再以目光予以注视,学生就会马上有所意识,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2)目光注视法。当教师捕捉出有不当行为学生的目光时,即刻以一种表示不满的、强烈的、连续的目光接触该生的目光,并辅之以皱眉、扬眉以示提醒,使之意识到教师已经觉察到他的不当行为。运用该法,既能不使学生有过大的窘迫感,又能保持教学的正常进行。

(3)身体逼近法。该法是指教师通过逐渐向有不当行为的学生走近,促使学生有所意识并及时改正的方法。事实上,只要教师表露出向有不当行为的学生走近时,就会使该生迅速改正不当行为。

(4)变换音量法。指教师运用音量技巧和声调的变化、语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速度和停顿来控制、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个别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旁移的现象。

有意忽视法

该法适用于不当行为(甚至为破坏性行为)中暗藏着赢得他人注意愿望的学生。对于有该种不当行为的学生,若教师采取言语反应,可能正好迎合其正在寻求的目的,而采用此法,实际上是向其表明,教师对他的不当行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言语方式回敬他,使其自讨没趣后改变这种行为。

提问法

即采用临时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提醒学生自觉纠正不当行为,专心学习。

悬挂法

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了,但由于缺乏仔细思考,语言表达不得当,学生接受有困难,影响教学进程。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可把问题暂时悬置起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继续学习,防止他们因此分散注意力。

运用这种方法,课后要查找有关资料,尽快给学生以正确的答复。

刹车法

课堂教学中,看学生对某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时让他们一一回答下去,会影响教学进程。对此,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刹车,以防止课堂教学前松后紧或完不成任务。刹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助手法

教师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维护课堂秩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像让学习骨干、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检查小组作业等,就属于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复式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4.影晌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学生方面,有的来自教师方面,有的来自课堂学习环境及其他方面。

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上课风气。

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差的班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好的班级,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教师、班集体(包括班主任)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应配合班主任,采取有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并利用这种风气规范全班的课堂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影响学生注意力、自制力、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积极手段。

(2)学生的疲劳程度。

注意力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课堂教学中学生长时间致力于思考,以及紧张的气氛,容易引起疲劳,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不稳定的原因与脑神经细胞的疲劳有关。学生疲劳时注意力不易集中,思想开小差,容易做小动作。因此,课堂管理应考虑学生的疲劳程度,并通过降低教学难度,穿插有益的活动等方式予以调节。

(3)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自制力主要是通过使学生自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集中和坚持注意,对课堂教学的推进产生影响。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威信。

赞可夫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成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有威信的老师,可以用轻轻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使乱哄哄的课堂迅速安静下来;而威信不高的教师则很难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学识、能力水平和品行修养,以此树立威信,增强课堂教学管理的威信、影响力。

(2)教师的语言、声调、动作、表情。

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起直接作用。因此,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说话要清晰,准确,有力,鲜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声调的变化(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速度、节奏、停顿等)、动作和表情来组织教学。

(3)教师注意的分配情况。

课堂上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自己得到教师的注意。教师的注意意味着发现了他们的光彩,意味着对他们的了解、重视、鼓励、关怀和喜爱。注意有时比表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对一个学生长期忽视,不予注意,就等于抹煞他的优点,以至否定他的存在。对性格活泼而又敏感的学生来说,尤其难以忍受。有时有些学生就不甘寂寞,因此而生出一个奇特的事故,通过捣乱把自己变成注意的中心。

(4)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对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情况,既关系到课堂秩序,又影响教师的教学威信,对教师以后课堂教学管理的效力产生连带影响。所以,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若缺乏机智,就会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束手无策,甚至由于自己的简单化处理而事与愿违。

课堂的学习环境

安静优雅的教室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另外,教室的色彩,直观教具的运用情况,教师的装束、言谈、举止,座位排列情况等,也是教室环境的一部分,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选择“前排、中间”座位区域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1)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并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2)对教师有着较理想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能积极地进行课堂参与,因而成绩要高于“后排、两边”学生的成绩;

(3)喜欢上课、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师友好。

而坐在“后排、两边”的学生具有与上述学生相反的特点,即:

(1)往往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对学习缺乏信心;

(2)与教师的口头、视线接触机会少,课堂上表现不活跃;

(3)对学习兴趣不大。

对此,教师应采取如下的管理对策:

对“后排及两边”的学生,要多鼓励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以消除自卑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定期调换座位,以免部分学生总是在不利于参与课堂活动的座位上听课,形成惰性心理定势;课堂提问,巡视辅导,要以“后排和两边”座位上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

其他方面

(1)课堂的管理跨度。

课堂管理的跨度即班级的学生规模。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教师管理上的难度越大。

(2)课堂教学常规。

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既是组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学生不准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等等。这些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

(3)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的顺利进行;隔膜乃至对立的师生情绪会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严重障碍。如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他就会把自觉遵守课堂管理的各种规范,同时看成是维护师生间友好情感的需要。

5.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指课堂中突发的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类事件不同于一般的问题行为,常常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危害较大。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积极主动,严肃认真。

偶发事件的发生大多带来消极后果,因此,教师对任何大大小小的偶发事件都不容忽视或草率处理,妄下结论,消极应付,推卸责任,甚至不闻不问。教师应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热爱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稍纵即逝的苗头和线索,以满腔热情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消极等待,任事件自然发展,只能贻误教育的良机,甚至会导致恶性事故的发生。

(2)沉着,冷静,善于控制。

面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判断要正确,善于控制情绪,行动要谨慎,果断,切忌急躁,冲动,感情用事。要理解、尊重、爱护学生,事情发生后不能大动肝火,丧失理智感或疯狂地谩骂,殴打学生,严重损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失去作为教师的道德,失去师生之间的友情。

(3)宽严适度,掌握分寸。

任何措施和手段都应该宽严适度,有适当的分寸。因为任何方法措施都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都有一个“度”,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了这个“度”,不但不会产生积极作用,还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在情感的流露、措施的宽严、批评语言的用词方面都要精心把握,尤其要把握好对学生惩罚的度,过“严”,“小题大做”,惩罚的结果让学生难以接受,还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惩罚过轻,对学生不能有所触动,叉起不到警示作用。因此,要对学生问题的性质、程度、是否重犯等作出区分,对故意惹事,影响极坏,又重复犯错者,应予以重罚;对无意行为,程度轻者,可轻罚。宽严失当,失去分寸,必然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4)满怀爱心,教书育人。

爱心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要求转化为学生行为的催化剂,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偶发事件的处理也要求教师以爱心为行动准则,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第一,针对问题,不作人身攻击,也就是只对事,不对人,处罚坏行为本身不得造成人格伤害。第二,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必须很快平息事件,使正常工作不受影响。第三,只解决问题,不追究过失。应通过爱心培养爱心,不以责难、不当惩罚来追究过失。第四,为学生保留面子。顾及学生的自尊心,易收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技巧

(1)趁热加工法。

“趁热加工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一位语文教师刚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上的坐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他正想发火,却转而镇静下来,灵机一动,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在黑板上写了《由坐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真实生动。那位挂坐垫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承认了错误……

“趁热加工法”,往往能使偶发事件及时得到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是,这一方法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迫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暂时悬挂法。

就是对教室里发生的偶发事件,采取淡化的态度,暂时“搁置”起来,或是稍作处理,留待以后再从容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多用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了争执对立,或是课堂教学中个别学生发生了较严重的违纪事件。因为发生偶发事件后,学生多半头脑发热,情绪不稳,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教育,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逆反情绪,使局面难以收拾;而教师则容易心理失衡,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冷静的分析,如果贸然进行“热处理”,难免发生失误或难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案例:一位教师上课时,刚走进教室就看见同座位的小王和小张同学打架,你推我拉,互不相让。这位教师没有慌张,也没有大声训斥学生,而是微笑着说:“怎么啦,你们俩都已经是大学生了,有了小矛盾还不会处理?双方冷静一下,相信你们能够自己解决的。好,我们开始上课。”随着老师的话语,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小王和小张也松开了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一场“龙虎争斗”平息了下来,既避免了事态的激化,又没有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纠纷。

(3)巧用幽默法。

在教学过程中,总有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让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教师为了继续教学过程,简单强制性地对其进行压制,那样只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激化矛盾。同时,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这时,巧用幽默来处理偶发事件,发挥幽默的独特魅力,不仅可以让教师从容地摆脱尴尬,而且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案例:一位物理教师在习题课上讲了这样一道题: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A重3N,B重5N,求B对地面的压力。因为A压在B上,对B产生一个压力,因此B对地面的压力F=3N+5N=8N,教师经过详细的图示讲解,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正要进行下一道题时,突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明白你这种做法,我认为B对地面的压力等于B的重力,就是5N。”课堂上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学生要推翻老师的观点。这位教师没有焦急,笑着说:“同学们,我们先讲个故事好不好。”同学们齐声说:“好。”教师讲:“从前,有个老农骑着一头驴到集市上去买粮食。到集市上买了一袋粮食后,老农心想:我骑着驴,小毛驴就够累了,再把粮放在驴背上,别把驴累坏了,干脆,我自己辛苦点,扛着粮食再骑着驴回家算了。”故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等同学们笑完了,教师问:“老农的这个办法使小毛驴受到的压力减少了吗?”同学们连声说:“没有。”“那么刚才那个问题同学们都明白了吗?”教师又问。学生恍然大悟,那个提问的同学心悦诚服地坐下了。如果刚才这位教师重复讲一遍,那个学生绝不会心悦诚服,这就会使教学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4)因势利导法。

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或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某教师正在上课,课将结束时,一位不速之客一一蝉,突然从一个学生的抽屉里飞了出来,鸣叫着在教室里盘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为之吸引,一时注意力难以收回。这位教师干脆不慌不忙地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连蝉都帮你们宣告‘知了’‘知了’。既然这样,下面谁能把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地总结一下?”同学们在心领神会的笑声中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直到下课。

(5)爱心感化法。

偶发事件经常发生在一些差生身上,他们自尊心强,同时自卑心理也较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即使有了差错!也希望得到原谅。作为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注意把严肃、善意的批评与信任、鼓励结合起来,把“尽量多地要求”与“尽可能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用训斥加批评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简单粗暴地处理,以免激起师生之间的矛盾,造成师生之间对立情绪的扩大。

一位教师上课时,有一个学生在他背后模他的动作,引起同学们的哄笑。老师装作不知。等课快结束时,老师讲:写字要模仿,画画要模仿,写文章要模仿,模仿是学习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得好的话,第二步的创造就有希望,也有基础。我想刚才这位同学模仿我的动作一定很像,否则引不起同学们的大笑,看来他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请他为我们表演一下他的模仿才能,让我也欣赏欣赏。

(6)自嘲解围法。

偶发事件有时来自教师的失态,面对这一情况,怎么办?运用自嘲解围的办法,既可以避免窘迫,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案例:一位数学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后来坐在前面的一位女生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这时,老师自己一打量,发现第四颗扣子扣在第五个眼里,然而这位教师却煞有介事地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来,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练习,运用算术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应该改过来。一边说边把扣子改过来扣好。这位教师颇具匠心之处在于用轻松幽默的自嘲方式为自己解围,既纠正了自己教态的失相,避免了窘迫,又批评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毛病,同时还激活了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学机智实在让人叹服。”

6.课堂素质教育工作规范

面向全体

(1)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全员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目的是层层选拔因而也是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的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落实。

(2)面向全体,就是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素质教育的全员性,是指不但要保证中学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要保证他们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发展,都能成功。

(3)各科的课堂教学,都应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四五”教学模式就能保证面向全体,即三种教学形式,四个训练方式,五动学生感官。

三种教学形式是:面对全班的讲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动笔练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各种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更不是老师问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练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要把讲、问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同学间多讨论、多交流。

四个训练方式是:轻声自读,自说;同桌互读,互说;小组轮读,轮说;全班选读,选说。运用这些训练方式,既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说自练,又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一定要控制“全班选读,选说”这种训练方式的运用,因为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地说,不是教学,是表演;训的是少数,是少数表演,多数陪读,不是面向全体。

五动学生感官是: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全面提高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二——整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培养上。

全面提高包含以下内容:

(1)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地规定了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素质”也应该是中学生全面提高的内容。

(3)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四有”也应该是全面提高的内容。

(4)李岚清同志指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6个学会”,更应是全面提高的内容。

(5)各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理所当然地是学生全面提高的内容。

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三——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就肯定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1)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

(2)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7.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具体说,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应围绕三项主要目标实施: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育目标;三是发展目标。

全面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对象的全面性应树立“有教无类”、“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学生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全面和综合地考虑课堂教学目标,确立其目标系统,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3)人才观念的全面性。遵循主体性原则,首先要体现教学民主性,其次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再次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从学生所处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原则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遵循主体性原则,一是要体现教学民主性,二是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再次体现教学的实践性。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亦即教育的发展功能,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遵循发展性原则,一是要树立以发展为内涵的三个“课堂教学观”,即课堂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和教学质量观。二是要把握发展的“三个度”,即向度、量度和效度。

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即从素质教育出发,结合实际,全面地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遵循渗透性原则,一是要提高对课堂教学渗透意义的认识,它是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二是要重视渗透的全面性、教育性、启发性和激励性。

8.课堂教学交流工作规范

情感交流的教学功能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2)动力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发动、维持和推动自身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

(3)信号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载体之一。

(4)调节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常言“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促进教与学稳定在一定的方向上,并朝着一定目标运行的功能。教师的“情感投资”一旦使学生“动之以情”,就会成为他们努力达到此目标的积极力量。

(6)强化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迁移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将此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有关对象上去的功能。“爱屋及乌”是情感迁移的一种表现。

(8)交融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师生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发生作用的明显例证。

情感交流的基本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①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②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④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②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①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②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③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①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②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③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④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

(5)注意反馈。

①教师的情感表达会作用于教学对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情感反应反馈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实现情感的反复循环。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准确、敏锐地捕捉学生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

③教师要针对学生情绪发生的心理规律巧妙组织教学活动,使师生情感和谐共振。

(6)贯穿全程。

情感交流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作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不能间断,不能截流。

情感交流的常用方式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实现情感交流的墓本方式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主要为体态语言)2类:

(1)朗读含情。

教学离不开读。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教授课文,不能将朗读理解为只是认字。教师要遵循朗读心理过程的情感伴随规律,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情感内涵。然后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感情极力表达出来,读出神韵,读出情味,以声传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他们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领悟。

(2)形象载情。

情寓于理成于形,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形象的塑造可以是言语描述,或实物模拟,也可以是图画呈现,或音乐渲染,还可以是角色扮演,或实践创造等。

(3)借景抒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

(4)点拨激情。

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的。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之一是明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认识及相应的情感共鸣时,教师要积极点拨诱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把某种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5)因文表情。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文为依据,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

(6)体态寓情。

它是指教师将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

9.课堂教学导入工作方式

熟悉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利于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全面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课堂的导入方式。

直接导入

(1)直接导入又称开门见山式导入。就是在上课开始后,教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2)直接导入是通过启发诱导学生逐步进入新课的,因此它只适宜于学习积极性较高且具有一定意志力的较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宜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

复习旧知识式导入

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这种导入有4种具体方式:

(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又称为归纳导入式。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新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做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件导入新课,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

提问式导入

也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已经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悬念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直观演示式导入

(1)这是一种通过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等,引起学生对即将讲授内容的关注,然后从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教学的导入方式。

(2)因为这种导入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加强对将要学习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导入方式运用很广,各学科,各年级均可运用,尤其在中低年级和自然学科中,运用这种导入方式,效果更好。

(3)直观演示式导入重在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因此运用这种导入方式要注意:

①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的内容,必须与新课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②在观察中,教师要及时且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为学生学新课做好准备。

③设计好演示程序,所用时间不要过长。

实验演示式导入

(1)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先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提问或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某一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以得出的结论或观察到的现象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导入方式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操作实验、多种感觉器官并用,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导入方式经常应用在自然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故事式导入

(1)这是一种适当地选讲与新授新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轶事导入新课的方式。

(2)青少年儿童(包括青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趣闻轶事。各学科的发现史、发展中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适当地选一些与讲授新课有关的小故事或故事片断,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

(3)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创造了利用故事导入新课的优秀典范。

(4)采用这种导入方式应注意:

①故事内容要与新课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②故事本身生动有趣,对学生具有启发性。

③语言要精炼,故事要短小精悍,用时不长。

讲评式导入

(1)一般是通过对学生练习、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师有意设计的某种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借端生议,导入新课,或者是对学生对一问题的具有创见性特殊处理方法或特殊看法,进行讲评导入新课。

(2)运用这种导入方式要注意:

①讲评的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若是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讲评,“问题”应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虽不普遍但能反映某一倾向的问题;若是讲评学生有创意的作业,应考虑其示范性,对学生具有开阔思路、树立榜样的作用。

②讲评的内容应少而精,并与新课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③避免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

检查预习式导入

(1)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预习情况引入本节内容,巧妙导入新课。

(2)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再板书出该节的提纲,然后逐一讨论和充实有关的具体内容。

生动实例导入

这是一种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导入新课的方式。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学生一般能感觉而不能理解。一旦把它提出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给予科学的解释,不仅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实用感,而且也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铺垫式导入

受知识面的限制,学生对部分课文的背景不甚了解,若直接进入课文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此可通过简要介绍有关背景或补充有关资料来导入新课。

比较式导入

有些课的教学内容,表面上看很接近,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容易把它们混淆起来。对于这类课,采用比较方式的导入,既利于运用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新旧概念区别开来。

测验式导入

其动作要求是:教师走进教室宣布上课后,让学生拿出笔和纸,就上节课或上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测验。测验题应少而精,方式可以是听写、计算、简要回答问题等,时间不超过5分钟。教师收回试卷后即宣布本节课的课题。

剖析关键词式导入

这是通过对教学内容题目中的关键词的剖析导入新课的方式。每节课都有题目(章目、节目),有些题目简洁明快,有些题目中则往往包含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词(或概念)。使学生弄清这些词的含义既十分必要,又是导入新课的好方式。这种导入方式的突出优点是诱发学生尽快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具体要求

运用导入方式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1)短。即教师在导入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短、明白、易懂,以生动有力、简洁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新。即导入的语言要有新意,形式新颖,避免平铺直叙、千篇一律。因为后者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导入的效果;但也不能过分夸张,更不能为吸引学生而猎奇,或者收集一些庸俗的东西去迎合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理。

(3)精。即语言精炼、讲解精彩,能抓住关键;切忌拖泥带水、词不达意、吞吞吐吐。

(4)平。即教师在导入时的知识坡度不宜太大,由已知到未知的知识点(联系点)要讲准,最好都在同一水平上,这样易使学生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转移。

(5)熟。即运用的导入方式,语言、动作的衔接、配合要舒展自如、运用熟练。特别在运用演示操作类导入时,一定要在课前进行预演,以避免课堂上出现演示操作不当、衔接不自如的现象。

(5)准。即新旧知识衔接点要找准,语言要用准,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导入的宗旨是为了新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导入的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不能为导入而导入,更不能在导入时牵强附会,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愚弄学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7)快。即课堂教学要向时间要质量、要效益。因此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以3分钟为宜,尽量不要超过5分钟,以便有充足的时间释疑、解疑。

(8)活。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导入的运用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开始就得到交融。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

10.课堂教学讲授工作规范

恰当地确定、组织教学内容

(1)教师的讲授内容要根据备课时的设计,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地展开,使讲授内容本身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要求。

(2)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要求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系统性,而不能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教学中传授系统知识的必要性在于:只有系统的知识、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才容易为学生掌握,才能够促进知识向智力、能力的转化,才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发挥迁移作用。

(3)课堂教学的直接任务之一,是使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难点,通过领会、理解,掌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并使当前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衔接起来,使所学的知识相互贯通起来。这要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认识事物、领会理解知识的顺序,认真组织教学内容。

(4)具体要求:

①遵循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特殊“不断分化”的原则,加速知识的同化。

②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建立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

③遵循以点带面、以简驭繁的原则,力戒面面俱到、四面出击地讲授。

④根据备课时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围绕“3点”组织讲授内容,力戒讲授内容芜杂、混乱、重点不突出,使学生难以掌握要领。

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

(1)保证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首要条件: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与新学习内容,建立人为的实质性联系。否则,教师的讲授内容再富有逻辑意义,也不能为学生吸收。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讲授,是使学生领会理解新教材内容的重要措施。这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根据备课时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述、讲解,努力增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3)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讲授策略,是在备课时,根据新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恰如其分地设计“先行组织者”。

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意义的学习。这种有意义的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难的过程,需要学生不仅付出时间的代价,也需要付出体力与智慧的代价。因此,它的进展需要由动机、情感、态度等来维持、引导、加强、协调。

(2)学生的学习是由学习动机引起、支配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对学习起启动与维持作用。

(3)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习的目的,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倾向。这样,才能把讲授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需要,使讲授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表达效力

讲授是以口头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的。因此运用讲授法,必须讲求语言艺术,提高语言的表达效力。

(1)讲求讲授语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善意原则。它要求教师要有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的思想认识基础,讲授用语亲切、自然,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良好愿望,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尊重原则。这是讲授语言的态度原则。它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持尊重的态度,用语遣词要礼貌得体、语调要亲切和蔼,随时调整失误用语。力戒使用讽刺、挖苦、有辱学生人格的词句。

可接受原则。要求讲授用语必须切合学生的特点,必须通俗易懂,必须调整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必须合乎社会的语言规范。

协调一致原则。它要求讲授用语必须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必须使师生双方能够相互沟通,通过增强用语的启发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多向交流;必须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合。

(2)对讲授用语的基本要求。

条理清楚。条理清楚是讲授语言的整体组织要求,东拉西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讲授,要想学生获得清楚的印象是不可能的。

简练准确。这是讲授语言的单一结构要求。简明扼要的语句,使人听着舒服,好记。

富于启迪。这是讲授语言结构的最高要求。讲授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善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怎样才能使讲授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①中肯。中肯的语言是指话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学生的心坎上了。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你说中了,提出来了;学生最想知道的事情,你讲到了,回答了,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②含蓄。就是说话时不要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不要道破天机,此所谓举一反三。

③诱发。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绝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④鼓动。要借助教师语言的外力去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鼓动性的语言具有感情色彩,铿锵有力,且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能给学生指明目标。

浅显通俗。浅显通俗的语言,使人听起来清楚易懂,且有平易、朴素、亲切之感。要使讲授语言浅显通俗,应注意两点:一是深入理解讲授内容;二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要把复杂、深奥的内容,用一种浅显通俗的语言形式全面、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词汇量是达不到的。

形象生动。形象生动的语言给人一种直观感和动感,使人兴趣盎然,并能在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语言形象生动应注意以下3点:

①善于例证,即运用典型材料来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能使讲授语言生动、具体化。

②运用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引起学生联想。

③适当引用一些名言、名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群众口语、民间谚语、电影、故事、文学艺术语言等,这也可使讲授生动有趣。

清晰悦耳。讲话是有声的语言,是用声音表达或传送情意的。学生听得是否清楚、明白、生动、有趣,常常与声音的高低、快慢的控制,以及清晰度、语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流利畅达。从进程、速度看,要流利畅达。讲话如行云流水,使人有轻快之感。

抑扬顿挫。从音量、声调、速度三者的变化看,要抑扬顿挫。平铺直叙、呆板单调的讲话,使听者昏昏欲睡。所以,要根据教材的情意和听者的情况,适当地控制语音的大小、调子和速度。

多种方法并用

(1)科学的讲授法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大、成效显著的教学方法,但也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

(2)讲授法既具有很多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即使在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也不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由教师讲学生听;即使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整体性的布局要求,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扬各教学方法之长,避各教学方法之短,注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益。

(3)对于中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有意注意及认知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性,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其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其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4)运用讲授法,不仅要将讲述、讲解等讲授方式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要注意辅之以其他方法。

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1)在班级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中,讲授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各门学科、各种类型的课,其教学都要运用讲授法。

(2)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确定课的教学任务及完成任务的主要方法,其次在确定运用讲授法时,要处理好讲不讲的关系。

(3)确定“讲”与“不讲”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估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就能理解的内容,就可以少讲、不讲;对于教材难点、重点,教师也可以先不讲,启发学生讨论后再讲,针对学生的理解状况,做出讲与不讲、少讲、多讲、浅讲、深讲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讲授。

注意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

(1)讲授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教师讲学生听。在班级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一方面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讲授的方式、内容;另一方面要兼顾优秀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实际需要,争取使全体学生都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其次也应切实地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11.课堂教学板书工作执行标准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1)板书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偏离了教学目的的板书是无意义的板书。

(2)板书之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按照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对板书进行预先设计,以此使板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教材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针对性是要求板书从教材特点、课型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做到因文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

书写规范,有示范性

(1)书写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做到书写规范、整齐。要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不倒插笔,不写自造简化字。

(2)字的大小以后排学生能看清为宜。要一笔一笔地书写,一笔一笔地画图,让学生看清楚,对一字一句,甚至标点符号都要有所推敲。

(3)教师的板书除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重要任务。

语言正确,有科学性

这是从内容上对教师的板书语言提出的更高要求。板书在教学中虽是间隔地出现的,但最后总要形成一个整体。板书要让学生看得懂,引入深思,不能由于疏忽而造成意思混乱或错误。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1)板书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顺序与逻辑关系、教学进程做到层次分明,有条理性。

(2)板书和口头讲述是同步进行的,而板书具有直观、形象、概括、层次分明的优势。要发挥板书的优势,教师板书必须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主线清晰、枝蔓有序,用板书体现和加强讲解中语言的作用。

重点突出,表意鲜明

板书要发挥引导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全面系统理解教学内容的功能。因此,教师的板书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力争能够给学生以纵贯全课、了解全貌、抓住要领的效果。

合理布局,计划性强

(1)板书应与教师的讲解密切协调,将讲解内容迅速而利落、合理而清晰地分布在黑板上,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在讲解完毕时使学生通过板书对授课内容一目了然,获得整体印象。

(2)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周密计划和精心设计,确定好板书的内容格式,预定好板书的位置。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时准确而灵活地进行板书。

形式多样,有趣味性

充满情趣的板书,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理解、回忆的线索,而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12.课堂教学反馈工作制度

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有目的地控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保证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措施。要使教学反馈充分发挥作用,除了要正确运用反馈方法,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反馈必须及时

(1)这是要求反馈的速度要大于被控系统状态改变的速度,反馈要在下一次控制决策之前完成。

(2)教学中做到及时反馈。一方面,教师应及时通过问答、练习、作业、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与预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照比较,并将二者差异的信息尽快反馈回来,以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根据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标准,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主动配合教师尽快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3)无论是教师的宏观反馈,还是学生的微观反馈,关键都在于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

(4)对学生学习上的点滴成绩和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强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及时的鼓励,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获知识信息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逐步由不自觉过渡到自觉。

反馈必须准确

(1)这是要求反馈信息真实可靠。错误的信息会导致做出错误的判断。判断错误就不能对被控系统进行正确的调整,就会使控制失效。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反馈所获得的信息调节教学活动。但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诸因素的差异,发生的反馈信息,不全是教师所希望的结果,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教学信息发送与接受必须保持同步

这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创造性的智力活动过程,双方要协调一致,产生“教学共振”。

反馈面要广

(1)这是要求反馈时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反映情况,不能只注意优秀学生的反映情况,而不顾后进生的反应情况。

(2)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获取教师有针对性的反馈——矫正的机会。

反馈形式要多样

(1)要把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长距反馈、短距反馈和瞬时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及时反馈,完整性反馈与补充性反馈等,很好地结合起来。

(2)在课堂上,了解学生输出反馈信息的渠道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作业和练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输出反馈信息,教师要高度关注,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口答、看学生的板演、批阅学生的作业,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善于察言观色,运用多种手段,随时获取学生从表情、神态等方面发出的反馈信息。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1)反馈虽然是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为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但反馈的实质还在学生本身。

(2)通过教师对学生反应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明确的认识,使正确的认识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巩固学生的学习。

(3)教师要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答问、讨论、板演等当堂给予正确的答案和评价;让学生及早地知道作业及考试结果,以便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控。

善于观察,善于协调,善于交流

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善于观察,善于协调,善于交流。

(1)把反馈的理论用于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

(2)教师要不断地把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让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头脑引起学生的反应;学生要不断地把教师输入的这些信启、再以不同的方式输出,让这些信息重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

(3)反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观察,有“学生观”,有知人之明。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鉴赏家”,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4)反馈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保持谐调,有“灵敏度”,有“自知之明”。教学上的谐调,就是保持教与学、讲与练的和谐、平衡。

反馈要有效

反馈有有效与无效、有益与无益之分。教师要尽最大努力避免无效、无益的反馈,这要求教师做到:

(1)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在性格、认知上的特点,尊重学生,多对他们进行鼓励,避免在反馈中使用有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言辞和行为。只有建立在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基础上的反馈信息,才能充分、有效地被学生接收。

(2)对学生的反馈要有一定的层次,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反馈信息。

(3)要注意排除无关或消极信息的干扰,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反馈信息的真实性与假象,能了解教师的真实用意。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矫正和强化

(1)教师在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后,不仅要对反馈信息进行辨别分析,而且还必须对学生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反应进行矫正,对符合教学要求的良好反应进行强化。

(2)矫正的目的是使学生改变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强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某一行为的变化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或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13.课堂教学评估工作方法

课堂教学评估的功能与作用

(1)信息反馈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师生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

(2)鉴别功能。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便于对教师考察与鉴别,并实事求是地、公平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出准确的判断。

(3)导向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及其含义是根据教育原则、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等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科学的判定。

(4)激励功能。

科学的、公正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钻研大纲、教材,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适度紧张状态,达到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目的。

确定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大纲、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来确定,要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来确定。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践。科学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则和教学原则,同时评价指标的权值分配要科学并切合实际,评价的手段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结论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具有可比性。

(3)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质量效果是综合多种因素形成的,如果过分地强调某一因素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这是不公平的。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制定指标体系时,必须用一致的标准。坚持一致性原则是由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有利于构造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5)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建立指标体系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这些目标要求重点突出,标准适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6)指导性原则。

要求对评价对象的行为做出判定,从而使被评价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案中对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过程中对上述目标的体现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价值判断。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由书面文字加工后,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导”的形式的创造性的教育行为。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与处理,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布局,知识系统的构建与施教,学科思想、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及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①知识传授准确,基础知识落实。教师传授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准确无错误,分析、推导、解题严谨规范,内容体系完整无缺陷、遗漏,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

②教材处理恰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分量和深度的确定能切合学生实际,重点难点确定准确。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组织教学,难点分散且能突破。在教学中能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恰到好处地渗透政治思想教育。

③教学程序设计符合认知规律。认识从实践开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材的体系与结构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有梯度,容量适中,教学环节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教学时间分配适当。

④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教师传授知识要注意形成和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系统和结构。通过有效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注意、理解、概括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⑤注重学科的思维过程的培养,重视思想方法的训练。教师要根据本学科思维特点,注意展现学科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掌握思维方法。结合所授内容,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从而提高能力。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要从教师的教法所选择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来进行价值判断。

教学方式选择恰当。教师选用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和服从于教学原则;选用的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用的教学方式要能充分展现本学科的思维特点、思想方法等。

面向全体学生,以练为主,注重信息反馈与矫正。教师应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从学生练习、答问中及时了解学生“双基”掌握程度和思维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注意调控使之取得最佳效果,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4)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专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所应具备和显示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的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语言文字的表述、操作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和驾驭课堂能力来进行价值判断。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