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视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

为了叙述和掌握的方便,这10年的电视剧仍然分为3个时期来回顾。从1990年至1993年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处于传统之中的发展阶段。在主题方面,以对传统道德的颂扬为主,以国有经济的改革为主要表现内容。而在管理思想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仍在继续。由于有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整顿和管理,电视剧生产中的过分随意现象得到了部分遏制。1990年,在全国电视剧创作题材规划和引进海外电视剧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创作原则,严格了许可证制度,提出了加强电视剧评论工作的要求。这以后,电视剧的理论研究虽然仍然与创作规模不成比例,却是每年都发出了声音。

作为加强理论研究的体现,1990年4月,由《当代电视》杂志社、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研究会、安徽电视台联合举办了“胡连翠戏曲电视剧导演研讨会”,成为首次为戏曲电视剧导演举办的个人作品研讨会。同年8月10日至14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电视艺术论坛》编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戏曲电视剧研讨会,就戏曲电视剧的特征、创作规律、多种形态及发展走向做了有益的探讨。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就显出了旺盛的创作态势。1990年全国生产电视剧2306集,受到广泛欢迎的剧目有《渴望》《围城》《辘轳·女人和井》《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杨乃武和小白菜》《少年毛泽东》《巾帼悲歌》《都市风流》《公关小姐》《深圳人》等。

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重要年分,作为一种传统,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七一”全国优秀电视剧展播活动,收到66家录制单位的314集电视剧。9月,“1991中国四川电视节”在成都举行,电视节设立了“金熊猫”奖。3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部作品参加了角逐。《南行记·边塞人家的历史》获最佳电视剧奖、《围城》中饰演方鸿渐的陈道明获最佳男主角奖。

1991年全国生产电视剧5304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有1752集。产生一定影响的有《中国神火》《外来妹》《编辑部的故事》《孔子》《南行记》《上海一家人》《誓言》《武生泰斗》《常香玉》《纪委书记》等。其中《外来妹》《编辑部的故事》《上海一家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至今仍然是标志性的作品。

1992年是革命历史题材和传统历史题材剧目取得丰收的一年。1月,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研讨会”,总结了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塑造重要历史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几点成就。1992年全国约生产电视剧5000部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600多集,引人注意的有《唐明皇》《半边楼》《天梦》《神算子》《中国商人》《古船·女人和网》《华西村的故事》《黑槐树》《一村之长》等。

1993年是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有关毛泽东的电视剧就有《少年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行漫记》《毛泽东在南京》等多部。全国生产电视剧约6000集,受好评的作品有《北京人在纽约》《情满珠江》《潮起潮落》《庐山》《过把瘾》《张学良将军》《戏说乾隆》《神禾塬》《小墩子》《凤凰琴》等。

下面我们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探视一下这一阶段电视剧创作的成就。

呼唤人性的《渴望》

十年动乱是对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体系的摧残,是对真善美的疯狂破坏,社会性的高度专制和“斗争哲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隐瞒、欺压和残酷斗争,使人和人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和尊重。

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的潮水又带来了以权谋私、以权谋富、金钱至上等观念,人们对传统美德中的善良、同情、贤惠、无私等品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渴望。出于对大众的心理需求的把握,北京电视台以50集的超长篇幅,演绎了北京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演绎了平凡的女工刘慧芳的故事。在那个普遍歧视知识分子、蔑视知识的年代,刘慧芳以极大的同情心接纳了因家庭出身被歧视、下放到工厂的大学生王沪生,与之结为夫妻。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日子里,刘慧芳以一颗仁爱的心收养了一个女弃婴,还不惜为此辞掉了工厂的工作。然而当刘慧芳千辛万苦地养大了一对儿女,面对的却是家庭地位恢复以后,大姑的歧视、丈夫的背弃。为了公公晚年的安慰,又把儿子送到爷爷的身边,自己和当年的弃婴小芳相依为命。然而多年之后,孩子的亲生父亲又找上门来,小芳竟然是一直排斥她的丈夫的姐姐的女儿。刘慧芳为了孩子的前途,也为了对他人亲情的体量,又送还了女儿。最后,因为心绪的不宁,被车撞成了下肢瘫痪、靠轮椅行走的人。

女主人公集善良贤惠于一身,最大限度地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和无私,令广大观众如醉如痴。一时间《渴望》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好人一生平安》的插曲便成了人们最高的祝愿。为了女主人公那悲切的结局——不符合人们的“好人有好报”的欣赏心理,电视台和演职人员收到了无数电视观众的抗议,不得不在一台晚会中让《渴望》剧组原班人马演出了一个话剧小品,让女主人公从轮椅上站立起来。女主人公刘慧芳的扮演者张凯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剧中的其他主要演员也大大地提高了知名度。

当然,在一片《渴望》热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当代女性提出,刘慧芳的贤惠具有封建的烙印,放弃工作抚养弃婴,不符合时代精神。但是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对刘慧芳的善良贤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她是多少年来当代电影电视剧中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之一。

在制作上,《渴望》是一部室内剧,它以内景拍摄为主,这是我国电视剧学习外国室内剧创作的成功之作,开创了一个有别于电影拍摄的新的制作方式。

《渴望》带来了中国电视剧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轰动,人们更加认识到电视剧艺术巨大的表现能力和传播力量,吸引了一批作家、艺术家参与到电视剧创作中来。

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是系列剧,它区别于以往的连续剧形式。连续剧的情节是互相连通、一脉相承的,情节的发展有高潮、有起因、有结局,如果不是连续欣赏,便会出现情节断层,找不到前因后果而产生欣赏障碍。系列剧每一集或者两集便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各个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如同一个个珠粒,全靠剧中主要人物的串联才能够聚合在一起。正因为它的情节相对独立,所以观众无论从哪一集看起,都不会影响欣赏的完整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更适合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的欣赏节奏,显示了它区别于电视连续剧的优势。

《编辑部的故事》以所谓“人间指南杂志社”为依托,以一位主编、五位编辑的日常工作纠葛为中心,连带他们所接触的作者、读者、被采访对象等与杂志社发生这样那样关系的人群,组织起一集又一集的情节。剧中人李冬宝、戈玲代表的年轻人,牛大姐代表的老一代编辑,以及余德利代表的中年人各有性格,他们都在老主编的统一指挥下办刊。虽然处事各有原则,彼此之间既合作又有竞争、妒忌、代沟、感情等矛盾,但是,彼此间还能够相安无事。

矛盾的起因在于老主编要隐退,究竟由谁来接任主编,成为每个人暗中竞争的目标,于是他们各出高招,都为自己能成为主编而加班,动脑筋,但表面上又都不明确表示自己对权力的欲望。这部剧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播出,它揭示出知识分子由20世纪80年代重视学术向90年代重视个人价值转变的一种时代趋向。“人间指南”实际上成为“人间万象”,和现实的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揭露意义,再加上北京语言善于调侃的风格,使这部系列剧充满了喜剧的色彩。每个人看到剧中人,都能够联想起社会中的一些事件,内容获得了欣赏者的认同。而葛优、侯耀华等一批优秀演员的表演,使剧中人性格突出、形象生动,因此,构成了欣赏的热潮。故事情节虽然相对独立,但由于主要人物的连续性,同样达到了吸引观众每天准时收看,不时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这部剧的成功,使电视系列剧逐渐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剧种,后来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候车大厅》《东北一家人》等都是这一类剧的发展。

表现出国潮的《北京人在纽约》

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形成了几次出国潮,其中有学生出国留学,也有其他行业的人出国淘金。在演艺界也有一大批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人出国寻求发展。《北京人在纽约》正是抓住了社会对出国问题的关注和人们对这些游子在海外生活经历的好奇心,及时地推出了这部充满纽约气氛的电视剧。剧中的一对夫妻,一位是音乐演奏者王启明,一位是医生郭燕,在国内本已经有相当的事业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受到出国风气的影响,抛下了年幼的女儿,带着奔向天堂的梦想离开了北京。然而纽约等待他们的是不见阳光的地下室,是商场上无情的竞争,是异文化的强烈冲击。在为生存、为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王启明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不得不从洗盘子打工开始,从事毛衣生产这样的手工生产行业。原本恩爱的夫妻,也分别重组了自己的家庭,原本听话、乖巧的女儿来到美国后,受到家庭破裂的刺激和美国文化的影响,与父母决裂,婚姻随意,让当父亲的王启明深受刺激。

该剧不回避在出国风潮中家庭破裂、子女失教以及国外生活的失败的尖锐问题,向国内出国淘金热发出了忠告:想要出国的人们,你们有思想准备吗?该片的主题歌就强调了这一创作意向,纽约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容不得梦想,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极强的心理承受力。片中姜文、王姬、严晓频、马晓晴等人的表演,充满了激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大量的外景都在纽约实拍,使人们感受到美国的都市风情,也使同样怀着出国梦和好奇心的观众获得了一丝满足,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并由此开创了制作当代海外题材的电视剧的思路。

表现当代都市情感的《过把瘾》

在现实题材的剧目中,深入到人的感情世界,细腻地表现当代都市人情感的电视剧,在《过把瘾》之前尚不多见,因而该剧一出现便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男主人公叫方岩,是一个机关职员,女主人公叫杜梅,是医院的护士。这是一对都市中事业和地位都很平常的普普通通的年轻夫妻。杜梅有着浪漫的性格,她希望婚后的生活仍然激情如火,讨厌平平淡淡的柴米油盐的日子,因此她要求丈夫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留在自己身边。而方岩虽然深爱着妻子,但他同时是一个需要自由空间的人,他觉得妻子对他的爱像一把绳索一样把自己捆绑得不能呼吸。杜梅多方寻找那种激情如火的夫妻,带着丈夫去取经,不经意间却发现那对夫妻闹了离婚,这使杜梅产生的困惑,究竟有没有一对夫妻真的有爱情。

在争吵中,夫妻两人分手了,但继续住在一个单元房里,杜梅住大间,方岩住小间。这时候另外两个年轻人分别走进了杜梅和方岩的世界,面对自己的丈夫和妻子有可能和别人结合的局面,两个人发现自己仍然不能割舍对对方的情感。就在他们决定复婚的时候,方岩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他违心地再一次拒绝了杜梅,而杜梅也理解了方岩的感情。

本剧通过杜梅寻找爱情真谛而导致离婚的故事告诉人们,婚后的爱情的真谛就是朴实、理解和平平常常。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要求和限制,会造成夫妻之间的情感萎缩,启发人们树立现代夫妻的正确感情。五个年轻人对婚姻的追求浓缩了平民阶层、工薪阶层、小知识分子阶层的夫妻感情状态和生存状态,表现出编导独特的人文关怀视角。该剧不以复杂的情节取胜,有限的情节冲突也是为了展示感情的波动而设置。小夫妻之间的感情并不复杂,贯穿始终的是彼此的深爱,但在爱的表达上却是吵吵闹闹、哭哭啼啼、甜甜蜜蜜、假假真真。王志文、江珊、史可、刘蓓、李诚儒等演员细腻的表演,把男女主人公的真情、矫情、假情,有层次、有根据地展现出来,具象地表达了年轻夫妻之间和恋人之间“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的情感状态。该剧对中青年以下的观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一时间满街争说“杜梅”,很多年轻妇女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该剧的意义在于它关注人们内心的情感,把电视剧的触觉从外在的社会现象拉向了家庭和情感世界,也开创了都市情感剧的先河,从此,引出了《牵手》《让爱做主》等一批都市情感剧。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