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直播短剧《一口菜饼子》。《一口菜饼子》这部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短剧,该剧由陈庚编剧,胡旭、梅村担任导演,主要演员有孙佩云、余琳、李燕、王昌明和李晓兰。

剧情比较简单,剧中人妹妹吃过饭拿着一块枣丝糕高兴地逗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由此引发出一大段对旧社会悲苦生活的回忆:那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她们姐妹俩,一家四口逃荒在外,后来父亲病逝在路上。母亲也病倒在一个破窝棚里。幼小的妹妹哭闹着要吃的,连病带饿、已经奄奄一息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仅剩的一口菜饼子给了她。姐姐劝妹妹把菜饼子让母亲吃,推让中母亲气绝身亡。妹妹听完姐姐的一番哭诉,痛悔自己不该忘记过去的苦难岁月。该剧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演出者既是故事讲述者,又是剧中人,这种形式令观众感到十分亲切,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60年代时期的电视剧,带有那个时代的特有色彩。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是中国政治生活走向不正常的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劳民伤财,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的大饥荒。在上层建筑领域,则是极“左”思潮风行,僵化的历史竖向思维形成了当时社会主要的思想潮流,并由此形成了电视剧的几大主题。

第一,忆苦思甜。忆苦主要是回忆旧社会的苦,思甜主要是歌颂社会主义的优越。如果单从话语本身来说,这句话并没有更多的消极意义。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极“左”思潮笼罩下的语境中,它排除了对现实的干预的可能,使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落空,旧社会的苦成为现实苦难的掩盖物。前面提到的《一口菜饼子》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其中地主放出恶狗咬伤讨饭的姐姐这一情节,是这一主题的典型构件。它传达的意义是“阶级敌人的可恨”。因此忆苦思甜的主题也被称为阶级斗争的主题。

第二,歌颂革命英雄。英雄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最主要的艺术主题。在共和国创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给这一主题极大的表现空间。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一大批相关作品产生。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产生了《江姐》《三月雪》《活捉罗根元》《家庭问题》《红缨枪》《我的一家》《火人的故事》《绿林行》《送盐》等一批以歌颂革命先烈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剧。

第三,歌颂时代英雄。这一时期的时代英雄最著名的是雷锋、焦裕禄、刘文学。电视剧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创作出歌颂他们英雄事迹的剧作。

《焦裕禄》,1966年3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也是“文革”前最后一部电视剧。编剧高方正;导演王扶林、李晓兰;摄像王吉明、王俊岭、刘瑞琴;主要演员于孜建、谭蒂、刘佳等。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事迹编写的。全剧6个场景,播出1小时40分钟,是当时最大型的电视报道剧。从剧本定稿到正式播出只用了13天时间。剧中有些场景借用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棚。由于素材本身高度闪光,加上演员的真切表演,播出后反响强烈,人们深深地被主人公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所打动。

《刘文学》,1960年3月26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是根据与地主分子作斗争的少年英雄刘文学的事迹编写的。编剧张庆仁;导演许辂生、赵宏裔;摄像王明远、沈乃忠;主要演员徐文燕、陈聪、王明玉、悦怀怡等。

《雷锋》,是天津电视台根据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创作的。

以上3部电视剧在歌颂英雄的同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把他们和忆苦思甜、阶级斗争相联系。主要英雄都有一个在旧社会受苦受剥削受迫害的穷苦出身,都有直接迫害他们的凶恶地主,这成为他们热爱新社会、捍卫新社会的动力。因而剧作回避了英雄生活中的平凡的一面,塑造的是“高大全”式的神化英雄。

第四,歌颂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典型的剧目《战斗在顶天岭上》,1964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编剧高方正;导演王扶林、梅村;主要演员田良、赵丽平、张建民、孔繁信等。该剧赞颂顶天岭上的青年气象员工不畏艰苦、努力工作的精神。顶天岭的冬季气候恶劣,皑皑的白雪阻断了上山的路。断电、缺粮的困境,对顶天岭的青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们不畏艰难、英勇奋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及时把气象预报发送出去。另一部代表作《新的一代》是北京电视台1959年10月17日播出的。编剧高方正;导演王扶林、笪远怀;摄像文英光、王明远、庞一家;主要演员王健、陈铎、邹道语、车轼等。取材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大学生的生活,反映工农出身的大学生,在参加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中健康成长以及他们争为新中国作贡献的先进事迹。此外,还有《辛大夫和陈医生》《三条黄牛》,等等。

第五,直接表现政策要求。这里所说的政策要求,特指为了动员和宣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以及打破婚姻等级观念这一时代特有的运动。为了表现动员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去生活的政治方针,创作了一批具有这一主题的电视剧。

《青春曲》,1960年10月3日播出。讲叙一个农村姑娘在城里中学毕业后拒绝留城工作,坚决要求回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的故事。编剧曹惠;导演王扶林、梅村;摄像文英光、王明远;主要演员李燕、梅承藻、马加奇等。

《桃园女儿嫁窝谷》,1961年3月25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由蔡骧根据冯忠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导演白羽、梅村;摄像王明远、王喜明;主要演员冯英杰、余琳、刘湛若、王昌明、车轼等。全剧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桃园村是山外的富裕村,窝谷却是山里边有名的穷村。桃园村的某个姑娘到县城去开会,认识了窝谷村年轻的生产队长。会议结束了,两个人也由相识飞跃到了相恋。但因为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流传“有女莫嫁窝谷汉,嫁到窝谷吃不上饭”的说法。姑娘的父亲,一个善种园艺的“老把式”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父女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窝谷小伙不认输,以新时代年轻人的勇气和决心,带领社员开荒育林,种植果树。小伙子立志改变穷山村面貌的意志和行为感动了“老把式”,同意把桃园女儿嫁到窝谷。结婚时,桃园女儿带来的嫁妆是300株桃树苗,固执的“老把式”也来到窝谷现场指导果树栽培。全剧由马连登用评书形式串讲,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与此大同小异的是1963年2月1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相亲记》,讲述了一个纱厂的女工与饭店服务员的恋爱故事。恋爱的阻力来自于女方母亲对饭店服务员的偏见。在母亲心中,服务员在旧社会是饭馆“跑堂的”,因为女儿的父亲就是堂倌,在旧社会备受歧视、受欺压而死,坚决不肯让女儿再嫁给“跑堂的”。当然剧的结尾是两个年轻人恋爱成功,母亲也改变了对服务行业的看法。

通观这个时代的主要剧目,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一是充满了阶级斗争的色彩,对于旧社会所谓以地主为代表的阶级敌人的仇恨贯穿情节。二是充满了工农第一的色彩,对于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强调的是改造,他们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向工农再学习的结果。三是以山村为取向的色彩,在所有的表现婚姻的剧中,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走向穷困的山区为圆满结局的。这实际上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和改造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前导。由此可见,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剧产生的初期,电视剧基本上是一种政策的宣传,是新闻的附属,题材单一,情节简单,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从技术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直播剧。《一口菜饼子》是在临时演播室里搭景直播的,所以也就非常遗憾,没有能够作为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今天看来,这一部电视剧相当幼稚、粗糙,甚至原始,但是它毕竟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在电视屏幕上演出,与当时的舞台剧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它突破了舞台剧的时空限制,在演播的过程中,插入了电影故事片《智取华山》中雷电交加的空镜头;其次,美工人员按剧情需要搭制了布景,并像实际生活中那样,真实地表现了诸如房屋漏雨等情景;最后,演员的调度和表演都按照镜头艺术的要求进行处理。通过摄像机和话筒,把声音和图像变成电讯号,由导演切换组接直接播放出去,通过荧屏与观众见面,具备了电视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说明电视剧对技术的依赖,没有录像技术,电视剧要进一步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在演播室排演,带有更多的舞台剧的痕迹。当年从事过电视剧创作的编导们用一段歌谣来形容当时的电视剧:“一条主线,两三个场景,四五个人物,七八场戏,六十分钟,二百个镜头。”直播的条件是艰苦的,演员在表演区表演,摄像师按预定的要求摆好角度,摄取图像,各部门协作,一气呵成。没有第二次重拍和返工的机会,也没有办法保存已经拍好的剧情。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