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面对的十年是特指“文革”这一灾难的十年,是电视事业蒙受巨大损失的十年。电视剧的拍摄已经基本上停止,电视成了转播的工具,最主要的作用是转播“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一个特定的名词,主要指6个京剧剧目:《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海港》《龙江颂》和2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的创作有自己独立的创作原则,按照“四人帮”之一姚文元的说法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四人帮”不仅把“三突出”捧为“创作社会主义文艺的极其重要的经验”,说它“反映了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而且还将“三突出”规定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反映在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也应该多种多样,“三突出”简单地将人物关系规定为“突出”与“陪衬”的关系,违背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
对于塑造英雄人物,“四人帮”规定:第一,主要英雄人物要“高大完美”“起点要高”,并且始终掌握第一把交椅;第二,在一部作品里,主要英雄人物只许有一个,其他人物要始终处于“陪衬”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不允许表现英雄人物的成长的过程,而自始至终地一味“高、大、全”,作为陪衬的群众则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芸芸众生。可想而知,这样的创作原则,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所谓的英雄,也只是腾云驾雾的“神”而已。他们将“三突出”奉为经典,对于不同文艺样式各自的特点全然不顾,要求一切文艺创作都要遵循“三突出”的原则,一些不适宜“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文艺样式,诸如相声、小品、杂文、讽刺诗等,不是被改造便是被淘汰,于是,本该百花盛开的文艺园地,惟有样板戏一枝独秀,形成了8亿人看8个剧的萧条局面。这几个剧目都是舞台剧,以电视转播的形式反复播出。
除此之外,电视也转播一些文艺宣传队的业余演出,但已经和电视剧无缘了。
十年动乱之中,北京电视台只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考场上的反修斗争》便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惟一的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当时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编写的。编剧王景愚、康静修;导演杨宗镜、金元成、康静修;摄像王明远;主要演员郑乾龙、杨宗镜、王培力、彭宇杰、张家声等。剧情反映的是中国留学生在前苏联某大学参加一次考试,就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进行评价的问题。由于认识不同,师生间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评价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问题上。
《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虽然使用了录像设备进行拍摄,但全剧的场景,时空的转换等还是同直播时期的电视剧一样集中。舞台剧的痕迹依然明显,虽然也拍摄了一些莫斯科大学的外景作为一种补充,穿插在剧情当中,但仍未摆脱直播电视剧的影响。
1974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宣布,彩色电视正式播出,这之后又有2部电视剧制作播出。它们都由上海电视台在1975年录制播出,剧名为《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都是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在农村的特定内容。
“文革”十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苍白的十年,虽然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如有了录播的方式,有了彩色电视,但在内容上却无所建树,使中国电视剧陷入了低谷。这是必须面对的十年,无论是对电视剧历程的反思还是对整个国家当代史的反思都缺不了这特殊的一课。以后的电视剧曾经艺术地对这一时期给予反映。但总体来讲,电视剧和其他艺术对这一时期的表现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而表现这十年仍然是当代史和电视剧艺术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