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电视剧

1980年除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剧团之外,全国有31个单位生产了电视剧,到1981年3月共播出131部。获得观众好评的电视剧有: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凡人小事》和《乔厂长上任记》,河北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女友》,天津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宝贝》,湖南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瓜儿甜蜜蜜》,山东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家乡红叶》,北京电视台录制的单本剧《这仅仅是开始》,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联合录制的《鹊桥仙》。

1981年2月,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全剧9集,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电视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连续性,《敌营十八年》的出现是一个可喜的探索,虽然今天看来它的剧情漏洞不少,但是它接触了电视剧的本质特点,片头曲不断为人们所传唱。1981年共播出了新制作的电视剧128部集。广播电视杂志编辑室举办优秀电视剧评奖活动,设立了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1982年1月4日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宣告成立,这就是现在产生很大影响,并成为理论研究核心的电视艺术委员会的前身。这一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227部,同时决定拍摄古典文学名著电视剧《红楼梦》《西游记》。

1982年的优秀剧目人们至今记忆犹新。这一年的优秀剧作,有连续剧《蹉跎岁月》《武松》《鲁迅》《赤橙黄绿青蓝紫》《上海屋檐下》;单本剧《周总理的一天》《家风》《奖金》《弯弯的石径》《继母》《还愿》《明姑娘》;儿童剧《小不点儿》《新来的班主任》,等等。

1983年,全国共计生产了电视剧428部集,电视小品153集。其中,中央电视台播出了382集。优秀的剧目有连续剧《高山下的花环》《生命的故事》《华罗庚》;单本剧《女记者的画外音》《燃烧的心》《走进暴风雨);短剧《老梅外传》;儿童剧《小佳佳游园》,等等。1983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正式定名为“飞天奖”,它的性质是政府奖。此外《大众电视》举办了首届“金鹰奖”,这是群众投票奖,从此两个在电视剧领域里引领电视剧制作和评价电视剧艺术水平的大奖正式产生。

知青剧《蹉跎岁月》

《蹉跎岁月》于1982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蔡小晴导演,著名演员肖雄扮演女主角杜见春。本剧获得1983年“飞天奖”一等奖,蔡小晴和肖雄分获优秀导演奖和优秀女主角奖。在同年举办的大众电视金鹰奖上,本剧也获奖了。

《蹉跎岁月》是一部反映“文革”时期青年人悲剧命运的故事。在十年动乱的苦难岁月里,共同的命运使柯碧舟、杜见春和邵玉蓉这三个年轻人相聚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里。柯碧舟出生在一个“历史反革命”家庭,被沉重的家庭包袱压得透不过气来,连生存的权利都几乎被剥夺了。然而,他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在农村,他一心为集体,发愤读书,辛勤劳动,砍伐八月竹,修建水电站,还写出了漂亮的散文和小说。他用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和钦佩,甚至还获得了真挚的友谊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女知青杜见春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她是“文革”的拥护派。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使她立志要通过农村的艰苦磨炼而“大有作为”,欣然来到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自以为岁月没有蹉跎。不料,一夜之间,杜见春的父亲被打倒,她本人也由革命干部子女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崽子”。这给她以致命的打击,也让她从虚假的英雄主义中清醒过来。正是这一段经历如同当头棒喝,打击了她,也教育了她,使她终于认清了极“左”路线的错误实质,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在共同的受苦受难的生活中,她和柯碧舟相爱了。从此,她宁愿抛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和优裕的家庭环境,也要不顾一切地和柯碧舟结合。剧中的另一个人物是邵玉蓉,她出身于贫农家庭,是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姑娘。眼看柯碧舟备受凌辱,惨遭殴打,同情心使她爱上了柯碧舟。善良和纯洁是邵玉蓉性格的主调,她不仅对受歧视的柯碧舟有着深切的同情,对于原本高傲的杜见春,也留存着自己的一份善良。最后是她在凶险中挺身而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电视剧《蹉跎岁月》从剧名就告诉人们,那一代的年轻人是怎样在一个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此剧在播出时,“文革”浩劫刚刚过去不久,经过那个时代的一代人从心灵深处难以忘怀这段历史。剧中所表现的中国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一段往事,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它倾诉说着那空幻的激情,虚掷的青春,遭辱的惨痛,绝望的沉沦。那里有残酷的真实,动人的情感,也有青春的魅力和危险,理想的美丽与歧途。十年动乱的蹉跎岁月里,一代青年就这样或真诚狂热或被迫无奈地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终于在严酷的现实生活面前,撞碎了梦幻的理想和人生抱负,逐渐变得颓废消沉起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深沉地悲哀!

本剧的成功展示了连续剧的艺术魅力,它和在文学领域的伤痕文学相呼应,以直观的形象给观众以震撼。电视剧从此和整个社会思潮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成为社会思考的一部分。

古代英雄剧《武松》

1982年播出的《武松》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明代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中的《景阳冈打虎》《阳谷县杀嫂》《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督府》《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章节改编的。编剧王汉平、赵长海,导演王浚洲、郑柳,摄像孙周、王汉平。本剧获得第三届“飞天奖”一等奖和“金鹰奖”,山东电视台制作播出。该剧继承了民间说书和曲艺对武松形象的创造,从景阳冈打虎开始,着重表现的是武松刚强不阿、豪爽耿直的气度和嫉恶如仇、武艺超群的英雄气概。

电视剧《武松》的突破表现为两点。一是对武打动作的设计。武侠剧和动作片在新中国内地地区的电影艺术中一直是被排斥的,提到武侠片和动作片就会想到港台的创作,《武松》在这方面实现了一种突破,设计恰当的武打动作,既立体地表现了武松武艺高强的特点,也为他不畏强暴,能够醉打蒋门神等恶霸豪强找到了适当的表现形式,为该剧增添了亮色。《武松》的播出,为古典名著走上电视剧场开通了道路,主演祝延平的表演深获观众好评。从此之后,一批表现古代英雄的古装剧和武侠剧不断被制作出来,《武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二是剧中对潘金莲形象开始了人性化的表现。在传统的说书和民间的口碑之中,潘金莲一直是淫荡和恶毒的女性,是一个毒杀亲夫的十恶不赦的形象。电视剧对这一个形象进行了适度的改造,把潘金莲放在一个渐变的过程中来表现。前期的潘金莲是一个有着姣好面容和倔强性格的好女子,因此她能够拒绝张大户的引诱(她拒绝张大户的行为简直能够和《红楼梦》中鸳鸯的抗暴行为相媲美),宁可嫁给贫穷矮小的武大郎,心甘情愿地和丈夫过着平常的日子。当年轻英武的武松来到她的生活中之后,她对武松的情感并非出于肉欲,而是出于性格之中的豪爽和自强,可以说这两个人如果不是由于伦理观念的顾忌,倒确实是性情相投、外型相配的一对。电视剧中把这一切演绎出来,潘金莲开始对小叔是真切关怀和对其英雄行为的真心景仰,是武松的到来带给这个受屈辱的家庭以尊严,也唤起了潘金莲对于新生活的向往。武松对她的拒绝并非出于对其人格的蔑视,而是出于长期礼教所形成的禁忌和对兄长利益的维护。后期的潘金莲受到了西门庆的诱惑,走上了杀夫犯罪的道路,死于武松的刀下,既令人痛恨,也令人无奈。这种人性化的处理继承了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的进步性,是对原作蔑视妇女人格的突破,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当代战争剧《高山下的花环》

1984年第4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的获奖作品是《高山下的花环》。该剧根据李存葆的原作小说改编。剧中着力塑造了以高于子弟指导员赵蒙生、来自老区的连长梁三喜和副连长靳开来为主的当代军人的群像。高干子弟赵蒙生原在军部当摄影干事,为了积累资历以便提拔才下连队当指导员,他的心根本不在连队的建设上。连长梁三喜出身于革命老区沂蒙山,妻子怀孕即将临产,因为指导员的不得力,不得不放弃探亲假在部队坚持工作。正在这时,连队奉命开赴反越前线。赵蒙生的高干母亲,为了防止儿子上前线,通过关系搞来了免去前线的调令,这让部队的首长,外号“雷神爷”的雷军长大发雷霆,在大会上公开点了赵蒙生的名,连队的干部战士也表示出了轻蔑和气愤。迫于压力和军人的自尊,赵蒙生没有离开连队。在前线赵蒙生和他的战友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副连长靳开来为找水而牺牲,小战士“小北京”牺牲在自己一方的一发“臭弹”上,连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默默牺牲在高地上。胜利后梁三喜的母亲、妻子、孩子从山东沂蒙山区来到连队,“小北京”的父亲、战役的指挥人雷军长和赵蒙生的母亲来到了烈士墓前,一场人生精神的洗礼在烈士墓前得以完成。离开连队前,梁大娘拿出了梁三喜生前让家里记着还账的遗书和620元钱,要还给儿子生前的战友们。梁家的贫困和自重,让观众感到震动。雷军长在欢送梁大娘一家的酒席上说:“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席话,不仅让人们记起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的贡献,也让人们反思解放以来沂蒙山人民生活的现状。在该剧的结尾,赵蒙生卖掉了照相机,他的心已经扎在了这个连队,他真正成了一个合格的军人,心灵在战火的洗礼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本剧是现代战争剧,它让人们重新找回了战争年代的奉献精神,也是对解放以后军民关系的一种检讨。尤其是剧中把赵蒙生安排成一个高干的子弟,是作者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甚至解放以后,高级干部子女脱离群众的特殊化和优越化的一种揭示,引人深思,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20世纪90年代反腐剧的先声。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还没有公开,该剧以批判和歌颂参半的对比方式,揭示了这种问题的存在,表现出原作者李存葆的过人胆识和敢于干预生活的使命精神。电视剧充分体现了原作的这种批判精神,对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越政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暴露出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给予了现实主义的表现,使该剧远远超出了战争剧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思考意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