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电视剧

20世纪80年代中期指1984年到1986年,这3年是中国电视剧全面发展的3年。电视剧离开了新生初期向电影、外国电视剧模仿以及以短篇电视剧为主的局面,进入了长篇电视剧全面收获的时期。

1984年是电视剧发展的转折点。不仅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活动,而且在对外交流和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对外交流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中日交流。1984年1月第一届中日交流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日本代表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阿信》《人到老年的时候》《出航》《假如没有爱》等17部作品。其中的《阿信》的创业精神契合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思潮,得到了中国观众的普遍喜爱。以后人们就把反映解放前上海女企业家创业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直呼为中国的《阿信》。

1984年是电视剧创作丰收的一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74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541集。引人注目的剧作有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单本剧《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由于这几部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突破,引起了文艺评论界和广大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儿童电视剧《插班生》《强盗的女儿》也得到好评。此外值得注意的作品有:13集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10集电视剧《花园街五号》,8集电视剧《故土》,7集电视剧《徐悲鸿》,5集电视剧《少帅传奇》《向警予》,3集电视剧《泥人张》和《杨家将》,2集电视剧《蓝屋》《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远洋船长和他的妻子》《乡里妹子》《兵车行》《小木屋》《花生阿狗》《山林的雾》《小巷通向大街》,单本剧《强行起飞》,等等。

1985年全国生产电视剧1300多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85集,一大批优秀的高质量的电视作品出现了。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28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诸葛亮》《巴桑和她的弟妹们》《穷街》《窗台上的脚印》等,也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86年全国生产电视剧151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946集,产生广泛影响的剧目有《红楼梦》《雪野》《长江第一漂》《丹姨》《雨花魂》《蛙女》《希波克拉底誓言》《努尔哈赤》《不该将兄吊起来》《满票》《凯旋在子夜》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全面确立的时期。确立的第一个表现是电视剧专业创作队伍开始形成。经过初期的艰苦创业和积累,电视剧生产、人员储备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大批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师、录音师、置景师、服装师、道具师、化妆师等从业人员,由过去的兼职走向了专业。一批电视剧导演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悉和认同,如蔡晓晴、王扶林、史践凡、李莉、欧阳山尊、潘霞、奚佩兰、滕敬德、席与明等,他们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中坚。

确立的第二个表现是电影、戏剧、文学开始向电视剧靠拢。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样式是文学,小说以其产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反映社会生活之全面、思考性之深刻而久居上位,文学家、作家也形成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在电视剧新生的前期,文学对电视剧是不屑一顾的。电影以其国际性和技术性在大众文化领域内稳占上风,它们形成了自己的名导和明星,这些电影专业人士以艺术家自傲,同样不屑与电视剧为伍。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剧终于以自己独有的魅力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自1985年开始,世界“影视合流”大潮涌动,全国20多家电影制片厂先后成立了电视部或电视剧部,一些剧团特别是话剧团也加盟电视剧的生产,一大批电影导演涉足电视剧创作领域,像黄蜀芹、陈家林、王好为、郑洞天、黄建中、吴贻弓、谢添、冯小宁、齐兴家、武珍年、李新等都参加过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他们的加盟,不仅使电视剧导演阵容加强和壮大,而且将电影的观念、电影美学更多地融入电视剧创作之中,为电视剧观念的日臻完善作出了贡献。从此以后,电视剧取代电影,成为具有最大受众群体的现代艺术,电视剧阅读成为了解文学名著的重要途径,开始使传统的文学阅读和电影阅读受到排挤和影响。

确立的第三个表现是组织的完善和理论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创作全面铺开的同时,理论的发展和组织的完善也在进行。1984年10月20日至26日全国古典题材电视剧讨论会在山西大同召开。会议由山西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视》编辑部联合主办。《末代皇帝》《红楼梦》《水浒》《天宝轶事》《包公》《懿贵妃》《诸葛亮》《杨家将》等剧作的编剧和导演,部分研究历史、古典文学、戏剧、电视剧的专家、学者、评论家以及编辑、记者应邀出席讨论会,与会者就各自创作实践经验和研究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1985年4月29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在北京成立,5月16日北京电视制片厂改名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电视剧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的地位,在组织上也有了保证。

电视剧《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问世的一部文学名著,它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一起被称为古典四大名著。电视剧《红楼梦》以36集的篇幅第一次将《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全面地展现在荧屏上,于1986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主要演员红遍全国。至今20年过去了,仍在寒暑假多次重播。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电视剧无与伦比的表现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古典文学名著像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而得以广泛流传。然而,使它们在真正意义上普及开来的,应当归功于由它们改编的电视剧。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电视剧使这些古典文学名著获得了更广泛、更活跃、更强大的生命力。而《红楼梦》应是这些由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红楼梦》的改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红楼梦》有着一般小说所不具有的权威性和研究体系,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形成一个壁垒。对于这样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巨著,各种表演形式都试图改编上演。戏曲《红楼梦》以作品中宝黛爱情为主线,只塑造了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贾母等几位主要人物。它适合了戏曲情节简单的特点,为表演和演唱留下较大空间的要求。最成功的当然是越剧,人们由此记住了徐玉兰、王文娟等著名演员。电影也改编上映了《红楼梦》,但电影有限的片长无法适应原作庞杂的叙事线索和巨大的情节量,结果顾此失彼,并没有表现出比戏曲更理想的效果。

电视剧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叙事的延长性,非常适合表现容量大的长篇作品。《红楼梦》用电视连续剧表现可以说是最佳形式,加之导演王扶林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经济上的支持,电视剧《红楼梦》在剧本编定、培养演员、画面设计、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在今天看来也有它巨大的艺术价值。

通观电视剧《红楼梦》的成功有如下几点:其一是大胆起用青年演员。《红楼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青春小说,它的主要人物都具有青春靓丽的外形、高雅的情趣、良好的教养和青春期特有的纯真情感。以往在电影之中常常是中年的演员来扮演年轻的角色,虽然能够勉强被接受却难以得到更多的美感。《红楼梦》的导演舍弃了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中年演员,通过对青年演员的培训完成电视剧的角色创造,使一批原本无名的演员获得了成功。如扮演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扮演王熙凤的邓婕等都表现不俗。其二是叙事的全面性。《红楼梦》主要的情节都在电视剧里得到了展现,像脍炙人口的宝玉挨打、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元妃省亲、黛玉葬花、鸳鸯拒婚、抄检大观园等主要情节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原著中的次要情节和辅助情节也都有相应的表现,从而完整地体现这部巨著的全貌。当然,对这一电视剧也有很多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红楼梦》中黛玉提前病死、结尾的草率与巧合安排,以及有关秦可卿的乱伦情节方面。应当说这些批评的意见是中肯的。高鹗的后40回续作已经得到了时间的检验和读者的认可,电视剧离开原作的某些改编是有所失误的。但是,总体来看,电视剧《红楼梦》作为第一部走上电视屏幕的古代文学名著,仍不失为一部获得巨大成功的电视剧佳作。

电视剧《四世同堂》

电视剧《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在没有改编成电视剧之前,这部小说虽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很有名气,但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因为它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与一段时期文学理论所强调的高度典型化的英雄人物要求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电视剧却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老舍名作所独有的风采。在28集的篇幅里,以纯正的民族风格、现实主义的手法获得了雅俗共赏的最高口碑。一段时间里,《四世同堂》的主要人物,连同它的片头曲——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成为从机关到胡同上下一致议论的话题,让人们再次熟悉了李婉芬、李维康等人的精彩表演。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之际,《四世同堂》作为中国影视作品的代表参加了国际“二战”题材的影视会展,并以其历史真实性和以平民生存状态为主的内容获得了国际人士的好评。

这部电视剧以北京的一条普通的小胡同——小羊圈胡同——为典型环境,以日本侵略者占领北京实行野蛮统治为时代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古都北京的人民在侵略者的刺刀下痛苦屈辱的生活。祁老太爷一家四代人原本过着和平、殷实的日子,大儿子开了一个布店,大孙子是英国洋行职员,已有了一对小儿女。可以说这是一个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传统家庭,也是老北京城平民家庭的代表。小胡同里的人家,除去冠晓和、大赤包一家外,也都是本本分分,以自己的劳动过日子的百姓。他们之中有知识分子钱先生一家,有唱戏的小文夫妇,有拉洋车的小崔,此外,也有靠理发、收破烂为生的市民。他们的日子和政治离得很远,过得也很平静。但是日本侵略者的到来,却不肯放过这些老老实实的人们,祁老爷子的长子被日军逼得跳了护城河,小文夫妇不堪受辱被打死在舞台上,拉车的小崔被作为反派分子打死,剃头的孙二因为吃配给的“杂合面”吃得拉肚子被误认为是得了传染病,被侵略者活埋。原本家道殷实的祁家因为一连串的变故而衰落,最后小孙女被饿死。具有民族意识的钱先生一家因大儿子的反抗家破人亡。连同投靠了侵略者的大赤包一家也落得家破人亡,被日本侵略者像狗一样杀掉活埋和兽化。电视剧通过朴实的情节,以小见大,真实地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给古都北京、给善良平和的普通北京人带来的巨大苦难。如果说这以前的电影受虚假浪漫手法的影响,无法以银幕形象表现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8年乃至14年的时间里所承受的灾难,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则无可争议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在电视剧中,从诗礼传家的小康之家到拉洋车的贫苦人家,从80岁的年迈老人到未成年的儿童,都在侵略者的屠刀下呻吟、死亡。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护城河里漂满了一盏盏纪念新鬼的河灯,幽幽的灯光更映衬出在侵略者统治下的无边黑暗,把中国老百姓欲哭无泪的悲惨和愤懑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世同堂》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从根本上说,得益于老舍先生精彩的原作,能够全面体现原作的精髓神韵,为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中国古今名著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也鼓舞着电视工作者改编其他文学名著的热情,继电视剧《四世同堂》成功之后,一批古今名著陆续走上了荧屏,极大地丰富了电视剧的表现力和思考力。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

《今夜有暴风雪》是知青题材电视剧,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孙周导演,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1982年,就出现过有影响的知青题材的电视剧,这就是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蹉跎岁月》,引起了人们对持续十年的青年学生的大流放运动的思考。由于原作者都有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体验,他们在“文革”结束不久就开始创作,在处理知青题材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还原历史和反思历史的愿望,并将重点放在知青生活和知青本身的精神历程、人生命运上。著名作家叶辛说,电视剧《蹉跎岁月》之所以在1982年热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成千上万的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真实反映那一段生活并能够有所反思的影视作品,自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今夜有暴风雪》的出现继续了这一反思“文革”的思路,以形象的画面把思考引向深入。

首先在《蹉跎岁月》之中,最主要的是反思阶级出身歧视问题、知青的生活和命运问题。这些在《今夜有暴风雪》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虽然都是极“左”路线的受害者,但知青内部却仍然存在着对阶级出身的歧视,现在许多观众的记忆里都深深镌刻着《今夜有暴风雪》剧中那个冻死在树边的裴小云,她是阶级出身歧视问题的直接牺牲品。但是,《蹉跎岁月》的出现,毕竟要比《今夜有暴风雪》早两年,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知青上山下乡整个政策的合理性问题,因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柯碧舟、杜见春和邵玉蓉还是极力争取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男主人公参加修电站、写诗和写散文,实际是图解了知青政策的“有为”。今天人们都认识到,知识所有者要有所作为,必须有一个让其知识得以发挥的平台。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在现代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才得以发挥作用,而在一个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环境中,通过现代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就要让位于操作实践的经验,有知者就会变为无知者,知青运动的根本错误是把有知者推向了无知的环境,从根本上向农业和手工业时代倒退。这一点《今夜有暴风雪》要比《蹉跎岁月》深刻,知青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坚持着歧视阶级出身的思路,以对敌斗争的严肃性和激情维系着知青生活,成为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除了这一点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作为。最重要的是,《今夜有暴风雪》如实地表现了知青大返城那一特定的历史画面,全体知青不顾一切地返城的行为本身,对于以前所有的虚伪诺言和激情给予了强烈的讽刺。

在画面的处理上,一望无边的厚厚的白雪地上,穿着绿军装的知青们的身影,围着一条红围巾的裴小云以及那条和裴小云在雪地上一起奔跑的小狗格外醒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身不好,几乎被剥夺了所有政治权力的裴小云,只有在知青们都回家过春节时,才有了短暂的放松。画面上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的亮光和裴小云青春的身影,都非常直观地告诉观众,自然环境虽然对人有压迫,但是让裴小云走向死亡的并不是自然环境,而是那个灾难性的年代所特有的政治环境。

《今夜有暴风雪》的成功,继续引领了知青题材的电视剧的创作。此后,出现了《雪城》《孽债》《年轮》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