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电视剧

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指1987—1989年。80年代获得新生的电视剧在最后几年里飞速发展,从创作到理论,从国内播出到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的电视剧艺术无可争议地成长起来,并开始走向成熟。

就创作而言,1987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150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078集,不少优秀剧作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西游记》《严凤英》《葛掌柜》《乌龙山剿匪记》《雪城》《秋白之死》《跑跑的天地》《九斤姑娘》等。此外,12集电视剧《便衣警察》,10集电视剧《啼笑姻缘》,9集电视剧《破烂王》,7集电视剧《大学》,5集电视剧《紫禁城里的大学生》,单本剧《工程师们》《娥子》《大马路小胡同》等,也都有独特的表现。

1988年全国生产电视剧约180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155集。广为人知的有《末代皇帝》《师魂》《宗教》《篱笆·女人和狗》《好爸爸,坏爸爸》《病毒·金牌·星期天》等。此外,还有《裤裆巷风流记》《绿荫》《评梅女士》《撞击世纪之门》《那五》《袁崇焕》《大西北人》《家·春·秋》《带后院的四合院》等广受欢迎。其中《末代皇帝》续写了80年代中期的电视剧《懿贵妃》开启的清宫剧的序幕,引起了人们对于清代帝王剧的关注。《篱笆·女人和狗》则开启了农村改革剧的先河,成为以后农村剧的代表作。

1989年全国生产电视剧200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1839集。《上海的早晨》《租界》《长城向南延伸》《铁人》《有这样一个民警》《膏药章》《十六岁的花季》等剧目受到观众好评。此外,1989年的电视剧中还有一些优秀作品。如连续剧有10集的《月是故乡明》、12集的《大酒店》、9集的《李大钊》、14集的《平凡的世界》、10集的《攻克太原》、6集的《艾黎和何克》、6集的《忻口战役》、3集的《结婚一年间》、8集的《乔迁》、4集的《蓝色国门》、4集的《百年忧患》、8集的《湖南和平起义》、8集的《汉正街》、8集的《凌汤圆》、5集的《龙嘴大茶壶》等。单本剧有《过了这个村》《一个叫姚金兰的人》《樱花梦》《无人知晓的世界记录》《柳亚子》《鲁冰花》等。这其中《上海的早晨》《十六岁的花季》都以其出色的艺术品位,成为电视剧史上的精品。

就理论建设以及组织交流而言,1987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受到空前重视的一年。2月,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在厦门举行。2月末,中国电视剧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3月,中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在太原举行。一个季度有三个关于电视剧的研讨会,为电视剧的理论年奠定了基础。5月,中国电视剧艺委会、《中外电视剧》编辑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召开改革电视剧研讨会。6月,中国电视剧艺委会、中国红学会和《中外电视剧》编辑部、中国电影报社联合举办“电视剧红楼梦研讨会”。8月,中国电视剧艺委会、《中外电视剧》编辑部举办了电视剧《努尔哈赤》研讨会。10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四川电视艺术家协会、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在四川乐山举办了“中国首届儿童电视剧研讨会”。11月,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苏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在南京举办电视小说研讨会。河北省、福建省也在省内召开了各自的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如此频繁地召开全国性的一个艺术品种的学术研讨会,说明电视剧艺术已经取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同时也标志着电视剧艺术理论将和电视剧创作一样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

除上述理论研讨会之外,中宣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进行宏观规划和统一协调并审查剧本和电视剧成品。组织工作的健全,进一步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1988年中国电视剧艺委会改名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对电视剧作出了篇幅划分:3集以上的电视剧为连续剧;只有1、2集的称为单本剧,每集50分钟;30分钟的称为电视短剧;15分钟的为小品。10月,上海举办了“88电视节”,设立了“白玉兰奖”。

1989年8月31日至9月6日“北京国际电视周”在北京举行,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家电视台提供了360个各类参展节目。9月20日至10月5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国电视单本剧短剧小品国庆展播”活动,收到参展作品130多部。10月15日至23日,《中外电视》杂志社和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发行总公司联合在长沙举办“全国电视剧创作研讨会”。对当前电视剧创作中的某些倾向性问题进行探讨,强调电视剧创作要掌握其价值导向,不可粗制滥造和不讲社会效益。

在创作取得成功的同时,中国的电视剧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红楼梦》《西游记》《包公》《武松》《诸葛亮》《努尔哈赤》《济公》《甄三》《孙中山与宋庆龄》《梁山伯与祝英台》《郑和下西洋》等优秀电视剧,开始走出中国内地,在中国香港、东南亚、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屏幕上播出,受到欢迎和好评。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艾知生部长宣布,1987年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迈出了富有成就的一步。他强调说,我国出口的一批电视剧,可以与进口的优秀电视剧相媲美,无论编导水平,还是拍摄水平,都不逊色。总之,20世纪8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强化理论和走出国门的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改革剧《篱笆·女人和狗》

顾名思义,农村改革剧是指反映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也就是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前后的农村生活的剧目。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解散生产队,土地由农民承包和自主决定生产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生活和“文革”十年甚至建国以后的任何时期相比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大量的余粮。但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化,却并不如生产队解散一样简单和迅速。中国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农村之中,保留在农民的生活之中。《篱笆·女人和狗》就切实地表现了这一现实。

电视剧以中国东北的一家人为主要表现对象。这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死去老伴的父亲茂源拉扯大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并为三个大儿子娶了媳妇,他自己也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希望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继续现在的生活,一家和和睦睦,儿孙满堂。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却出现了种种让这个家长难以理解的事情。首先是二儿子开始不安心于土地,他用照相技术开始为自己的小家赚钱,并在他的妻子鼓动下挖空心思要分家单过。三儿子性情暴躁,而三媳妇枣花不能忘情于真心相恋的情人小庚,最终两人要分手。四儿子自己在自由恋爱,未来的儿媳妇又是一个讲究独立的农村医生,也不会按照茂源老汉的设计去生活。

支撑着这三个儿子改变传统生活的行为的背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庚由于水产养殖业成为村里的富户,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等待自己的恋人枣花。二儿子夫妻俩更是醉心于个体照相不菲的收入,最后连最理解父亲的大儿子也赶车兼顾起了运输生意。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会使封建传统型的家庭解体。最终茂源老汉也只能顺应这个潮流,并且自身也得到了解放。电视剧通过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农村改革的必要性。这其中茂源老汉的四个儿子金锁、银锁、铁锁、铜锁,二媳妇巧姑、三媳妇枣花的表演也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是农村剧中一个广有影响的剧目。

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

青春剧在我国的电视剧艺术样式中尚属于弱项,从剧作类型来说我国电视剧以历史剧、传奇剧、军旅剧为主,青春剧尤其是校园青春剧基本上属于创作的盲点。当儿童剧已经自成系列的时候,青春剧的优秀剧目尚很少见,这种局面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因为《十六岁的花季》的出现得到了改观。这部剧以上海中学生为主要人物,以班级和宿舍为主要环境,表现了一群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做人、思想中的波动、成功以及他们和社会家庭的种种联系,塑造了欧阳、白雪等一批中学生的形象,把一个原本在外人看来不会产生太多故事的平静而略显单调的校园生活表现得曲折生动。

作为校园青春剧,它区别于青春偶像剧的重要一点是情感的表现。青春偶像剧离不开爱情的表现,而校园青春剧重在表现纯真的友情,所以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有时甚至为了同学的友情可以挑战学校的规定,而每个人的心里话也总是对信得过的同学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远远比任何一个工作细致的班主任了解的要多。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们逐渐独立的开始阶段,只要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没有太多的顾虑地去做,更没有成年人前思后想的顾虑,这是人生中非常单纯的一个阶段。白雪撕掉了准备在家长会上公布的学习成绩排行榜,不仅解了同宿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之尴尬,也表现了她为人正直光明、敢做敢为的难得品格。同样,在树立人生理想的时期,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不同的处事方式。同样品学兼优的男生班长欧阳就与白雪的表现呈现出某种差异,他不如白雪敢作敢为,人生的正直被一种明哲保身的早熟所影响,因此他在同学小乐误进女生洗浴时间的浴池问题上不敢挺身做证。但是他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并看重白雪对他的看法,最后还是出来澄清了问题。

学生虽然在校住宿,但他们同社会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白雪的家庭出现了第三者插足的问题,陈菲儿受到了舅母的排斥。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奋力地抗争,16岁是他们面对生活的开始。他们在与老师、父母、同学的相处之中对友谊的维护和重视,青春期特有的对异性的朦胧追求和迷茫,对道德的维护和遵守,使这一个群体具有区别于成年人和儿童的特殊魅力。《十六岁的花季》具备了这样的要素,播出之后受到了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喜爱。

《末代皇帝》

从清朝的小皇帝一步步变为傀儡皇帝,变为战犯,变为普通公民,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具有极大的传奇性。溥仪这个人物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引发了影视改编者的热情。1988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在当时轰动一时。陈道明凭此剧荣获第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9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

这是一部符合大多数中国观众心理期待和历史常识的历史传记剧,它以对历史的极大尊重,刻画了一个最接近生活原型的溥仪。故事从溥仪3岁时坐上那张象征至尊无上权力的黄金龙椅开始,讲述他与中国动荡的近现代史紧密相关的传奇生涯。紫禁城上空华丽苍凉的落日,伪满洲国皇宫院内漫天飘扬的飞雪,抚顺战犯管理所床前明亮的月光,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的世事。他为皇帝之名和这个名义同时带来的义务所累,做着一场无法实现的复辟清王朝统治的梦。但是,紫禁城如同一个罗网,皇帝的身份使他无法为自己做主,只有逃到天津的一段时间,带有一种短暂的快乐和自由。由于那一个复辟的梦,使他成了日本人操纵的傀儡皇帝,成为一个历史的罪人。在机场溥仪被俘,身披一袭黑色的斗篷,在苏联红军的押解之下开始了他战犯的生涯,一个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皇帝就此结束。

后半部的溥仪由人艺著名演员朱旭扮演,形象地表现了在国际战犯审判中溥仪对自己行为的开脱和在战犯监狱中改造的艰难,从一个皇帝到一个普通公民,他几乎要经历从儿童的生活自理到成年人生活自立的全过程,还要经历从至尊的皇帝到认罪、服罪,最后回归于普通人心理的历程。电视剧在如实地表现溥仪的人生经历的同时,对这一个悲剧人物赋予一种理解和同情,他的一生都在被命运推着走,却始终无可奈何。末代皇帝,是这个人这一生的宿命。直到最后他永远告别了皇帝的身份之后,他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但是,剧中也并没有为其汉奸行为进行开脱,通过蒋介石之口,提供了溥仪人生选择的机遇,正是那个皇帝梦和所谓皇帝责任,让这个有着改变命运机遇的人,最终走向了一条屈辱、犯罪的道路,也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亲人、爱情、尊严、自由。

有特色的一段是在抚顺战犯监狱之中,这是溥仪精神的新生地,在一场演出之中,溥仪走出了剧情,把自己的皇帝生活和眼前的改造生活进行了对比,真情毕现,引得剧中在场的观众包括监狱领导和犯人集体鼓掌。今天看来或许有某种政治化的图解意义,但是,在剧中却形象地表达了溥仪精神上的解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其他同期着重于表现溥仪皇帝生涯的电影,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感。

溥仪这个难得的传奇人物对于影视创作者来说是特殊题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1986年长春电影厂出品的电影《末代皇后》,由陈家林执导,潘虹和姜文主演。该片获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电视录像节评委特别奖。姜文细腻而有分寸地展示了溥仪的矛盾人格,演出了溥仪的孤傲、忍辱,演出了溥仪既是皇帝又是奴才的矛盾人格,尊和卑浑然一体,很受影界好评。

1987年意大利国际大导演贝尔托鲁齐执导了《末代皇帝》,虽然影片中有很多和历史不符之处,但此片问鼎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等9项大奖。2003年,又一部以溥仪婚姻为主线的电视剧《非常公民》播出。可以预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还会对这一个题材有更新的演绎。而电视剧《末代皇帝》应该是较早出现的有着一定历史认识意义的优秀作品。

总之,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的新生和发展时期,短短的10年里,中国的电视剧就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花季的少年,多部优秀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创作迅猛发展的状况下,中国电视剧的管理机制也相应健全,理论上加强了指导和研究,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成立,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视剧的有序发展,完成了组织上的准备。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