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古代民族1

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先秦“蛮方”指狁,又称鬼方,二国都在西北:“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百蛮”指北方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以“蛮”自称的民族。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庄王时,楚周边民族乘楚大饥之际,“戎伐其西南,又伐其东南,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戎、蛮、百濮并称,此“蛮”显非泛称。庸在今湖北竹山,且为群蛮之首,可能是蛮人建立的国家。在楚国的反攻下,庸人破灭,群蛮降楚,此后相当长时期不再见蛮的活动记录。到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到秦昭王时,白起攻灭楚国之后,“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

秦汉蛮族以瓠、廪君、板三者最大。瓠蛮因以神犬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廪君蛮为南蛮的一支。有五个氏族,其中巴氏首领务相,被推为五个氏族的共主,号为廪君,后遂以廪君为族名。相传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族人遂有崇拜白虎和以人祭虎的习俗。他们早期活动在夷水(今鄂西南清江)流域,后逐步发展到巴中、黔中一带(略当今川东南、黔东北、鄂西、湘西地区),地当汉的南郡、巴郡,故又被称为“巴郡南郡蛮”。秦灭巴蜀,巴氏仍世为廪君族君长,并娶秦女为妻,岁出赋钱两千零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民户出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汉时仍依秦制。东汉时,由于官府“收税不均”,廪君蛮曾多次起义反抗,部分族人被强制迁往江夏郡(今鄂东地区)。

板蛮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一带,沿渝水居住,喜好歌舞,英勇善战。他们从事农业,长于狩猎。相传秦昭王时,白虎为害,板人应募射杀白虎有功,秦官府与板人盟誓说:“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钱赎死。”楚汉之际,板蛮从汉高祖还定三秦有功,免除部落首领罗、朴、督(昝)、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因此,又有“白虎夷”、“白虎复夷”或“人”之称。各部落首领分别被封为夷王、邑君、邑长。由于板蛮善战,东汉王朝常征调他们从军,屡立战功。当时西羌数寇汉中,都靠板军击败之,号为神兵。但官府对他们“更赋至重,仆役楚,过于奴虏”。板人“愁于赋役,困于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奋起反抗。灵帝中平五年(188)举行起义,与巴郡黄巾起义相呼应。后来大量板人还成为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在川东、川西以及鄂西南、湘西等地,经考古发现、出土了不少在形制、纹饰上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青铜器物,如虎钮于、空首钱、柳叶形短剑等,其上有手纹、心纹、虎纹,这些器物多出于独木舟式的葬具之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这些铜器和“船棺葬”是秦汉时期廪君蛮和板蛮的遗物,遗物表明了当时蛮人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

魏晋南北朝蛮族是由秦汉时期瓠、廪君、板三支发展而来,但在活动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

居住湘中、湘西的瓠族,魏晋时始向北、向东发展。南北朝时,依托险阻,部落众多,散在数州。自永嘉乱后,中原扰攘,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萧条,诸蛮无所顾虑,渐得北迁,以至陆浑(今河南方山)以南满于山谷。干宝《晋记》载,庐江郡(今安徽舒城)有瓠之后,糅杂鱼肉,置于槽中,叩之号叫,以祭瓠。《宋书·夷蛮传》载,瓠族大量分布在鄂西及豫西南,名号众多,如荆雍蛮、五溪蛮、当阳蛮等。

在广阔的瓠族分布区及其附近,居住着不少廪君族和板族后裔。东汉初被迁至汉水中游的一支廪君族,晋宋时发展为沔中蛮。另一支被迁到鄂东地区的,称豫州蛮或五水蛮,分布在鄂、皖、豫边境的蕲水、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一带,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向北发展居住在东荆州(今河南泌阳)的廪君族人,到5世纪中叶还保留着杀人祭祀的习俗。

东汉末年,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川北的板族人多信从之,大量迁到汉中。曹操平张鲁,李虎、杜、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为首的板族人被迁到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号为巴人或巴氐。这支巴人后与六郡流入辗转入蜀,发动起义,推翻了晋朝在益州的统治,李特子李雄于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建立成汉政权。另部分被曹操内迁关中的板族多达万余家,其后人口蕃衍,北至河东、平阳(今晋中、晋南)也有分布。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巴酋勾渠知曾在关中联合氐、羌、羯等各族共三十万人,反抗刘曜统治。早在汉初就已迁居商洛地区(陕东南)的板族人,在南北朝时期沿丹水、沔水向东南发展,到6世纪时,已分布在“北至商洛、南拒江淮,东西二千余里”的土地上,而且还部分地保持着他们的固有习俗。成汉后期,柯、兴古(今云贵东部)僚人大量北迁入蜀,部分沿嘉陵江北上,给留居川北地区的板族人以巨大的冲击。南北朝后期,北魏势力南入四川,建立巴州(今四川巴中),以巴酋严始欣为刺史以统僚人。

进入江、淮、汝、汉地区的各族蛮人,地处南北朝之间,他们利用南北对立的矛盾,时或降南,时或附北,因而能延续活动相当长的时期。南朝在蛮人集中的地区设置“左郡”、“左县”,以蛮人首领任令长、太守甚或刺史,进行羁縻。而在荆州置南蛮校尉、雍州置宁蛮校尉,统管蛮事。归附的蛮人,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而汉人赋役严苦,贫者多逃亡入蛮,有的还成了首领,如桓诞。但各地蛮人仍不免于官府的迫害,他们反抗官府的起义斗争史不绝书。南北王朝都残酷镇压这些反抗斗争,且常常把俘虏和降蛮大量迁徙到河内诸州、六镇或建康,有的还被抑为营户,或赏赐给官僚为奴婢。

南北朝是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东徙皖、赣的瓠族,除部分与汉族融合外,也融合了部分山越的后裔,从而逐步形成后世畲族和瑶族的先民。宋武帝时的南康、揭阳蛮(今赣南、粤东地区)就是畲族先民,萧梁时衡阳、零陵(今湘南)的“莫徭”蛮就是瑶族先民。晋宋时活动在巴东、建平(今四川奉节、巫山一带)的瓠族不断向川东发展,大概和原居此地的蜒人有所融合,所以被称为“蛮蜒”,他们与后世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密切关系。

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相传商初羌人已向商朝称臣纳贡。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是商西强国,常遭到商人的征讨。卜辞中有役使“羌”或“多羌”以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卜辞所说的“羌”是泛指商人俘获的西部各族人。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

羌人是古代戎人中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曾败王师。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杀幽王。《左传》载有“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姜”、“羌”二字古相通,学者多以此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自“瓜州”招引到晋南,把原来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开垦出来,虽然当时还是“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晋国在争霸战争中曾多次得到这支戎人的支助。他们后来都与华夏族融合了。

战国时在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有义渠之戎,其俗火葬,学者多以为即羌人。他们“筑城数十,自称王”,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争战,互有胜负。在战国后期朝服于秦,后为秦昭王所灭,设置陇西、北地等五郡。战国初期,居住在河湟地区的那部分羌人,还处在较落后阶段,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有戎人无弋、爰剑者为之豪,“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称雄于河湟之间。爰剑子孙世为酋豪。到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向西发展。忍叔父印畏秦之威,率种人西南迁。其后子孙分散,便是汉代居住在今甘肃、川西的牦牛、白马、参狼诸羌。忍及弟舞留居湟中,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逐渐兴起。到爰剑五世孙研时,羌武力最强,乃以研为种号;至十三世孙烧当又极豪健,子孙乃更号烧当。

汉初,匈奴强大,羌人服属于匈奴,一部分请求内迁,汉景帝刘启允许研种留何率族人迁于陇西郡的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南)、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西和西北)、羌道(今甘肃岷县南)。汉武帝刘彻为了反击匈奴侵扰,开辟河西四郡,隔断了羌与匈奴的联系,并派军队进入湟中,在今甘肃永登筑令居塞;后又在湟水流域置县,始设护羌校尉,总辖羌中事务。昭帝时,又置金城郡,辖地西及湟源,南至夏河。神爵元年(前61),因官吏滥杀羌民,诸羌怨怒,遂反。汉宣帝刘询使赵充国往讨,充国以招抚为主,尽量少杀伐,羌人陆续归降。乃在临羌至浩画沿湟水屯田。其后,继续进行军屯和移民垦种,且兴水利、修道路、缮城郭。神爵二年,宣帝设金城属国以处降羌。这些措施促进了羌族地区的发展和羌、汉两族的融合。羌族畜牧业发达,农业也有些发展,“羌田”、“羌麦”屡见记载。羌人以畜产与汉人交换粮、布及手工业制品,与西域、西南夷亦有贸易往来。

元帝开始元年(1),王莽遣使多持金币招诱塞外羌人献地内属,乃置西海郡。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多次内徙归附羌人,例如建武十一年(35)徙先零羌于天水、陇西、扶风三郡。明帝水平元年(58),又徙烧当羌七千余口于三辅(今陕西中部)。散布在内地的羌人称为东羌,深受地方官吏和豪强的压榨奴役,生活悲惨;留居河湟地区的西羌则受护羌校尉、边郡都尉等欺凌滥杀,亦不得相安。羌人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抗,成为东汉王朝后期极大的祸患。羌人大规模的起义共有三次:第一次始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延续十多年;第二次始于顾帝永和元年(136),历时十年;第三次始于桓帝延熹二年(159),也历时十年,前后绵延达六十年。羌人的反抗与扰乱有时深入到河东、河内、蜀郡各地。其间,东汉政府对他们进行了残酷镇压;一些羌族豪强亦乘机残破州郡,杀掠人民;汉羌人民均深受其害。羌人起义最后虽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但东汉王朝也因此财力、物力大为削弱,构成东汉社会经济衰败的原因之一。

三国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降属魏、蜀。魏、蜀相互攻伐,都征召羌军参加作战,许多羌人迁入了陇、蜀、秦、雍之地。西晋时,杂居关中的羌人为数甚众,多成为地主官僚的佃客、奴婢,备受压迫欺凌,怨恨很深。惠帝元康六年(296),冯翊、北地两郡之马兰羌与匈奴人一起造反;不久,秦、雍羌人与氐人俱反,推氐帅齐万年为帝,有众七万,大败晋军于六陌(今陕西乾县东北),至元康九年才被平定。于是江统上《徙戎论》,请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羌人于河湟,以免腹心之患,但未被采纳。怀帝永嘉中(307~313),南安郡烧当羌人姚弋仲东迁扶风境,从者数万。后其子姚苌叛前秦自立,建后秦国(384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经营农业,逐渐融合于汉族。唐代,党项羌从青海迁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国,后亡于蒙古。元代,他们大部分也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汉时称冉),自汉以来多归属中原王朝管辖,其中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匈奴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其名始见于战国文献。起源不明,或以为即周代典籍中所见狁、薰粥之后。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蒙古、突厥、伊朗诸说,迄今尚无定论。匈奴人没有文字,以言语为约束。

政治组织与社会经济

匈奴人以畜牧为主,畜有羊、牛、马、骡、驴和骆驼等。马最受重视,为战斗、运输、贸易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畜产归私人所有,各部落牧地则为各该部落牧民所共有。匈奴人住毡帐(古曰穹庐),食肉、饮乳及马乳酒,衣皮革,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匈奴贵族亦居住汉式宫殿,这些宫殿可能成于汉工匠之手。匈奴人会铜胡人俑建造军用的壁垒、城堡等;有车、船,能筑路、架桥。匈奴治铜业发达,能铸刀、剑、斧、镞和马具等;冶铁和制陶也有一定的规模。

匈奴的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公元前3世纪末以后,匈奴征服邻近各族,统一蒙古高原,游牧的国家政权机构逐步形成。单于以下,高级官吏依次有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主管军政,均由单于子弟、本部落贵族担任,皆世袭。此外,有左、右骨都侯等,辅佐政务、断狱听讼,一般由异姓贵族担任。

匈奴由许多部落构成,各部落包含若干氏族,著名的如孪氏、呼衍氏、兰氏、须卜氏、丘林氏、韩氏、郎氏等。孪氏最贵,单于皆出此族。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其余有呼衍、兰、须卜、丘林四族亦贵,世与单于联姻。凡废立、和战、祭祀等大事,均由各部贵人会议决定。

匈奴有不成文法,盗窃者没其财产,大罪死,小罪轧;监禁最长不出十天,一国的囚犯不超过十人。

匈奴人朝拜日,夕拜月;月满进军,月缺退兵;战场上能斩得敌首的,赐酒一杯。凡有掠获,皆归己有,以俘虏为奴婢。打仗时能运回死者尸体的,可得死者全部家财。匈奴绝大部分是骑兵,男子少壮能挽弓者均在编内。

匈奴行族外婚;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匈奴人土葬,死者头部朝东。贵族皆深葬,棺椁多达三重。单于死,金银、衣裘随葬之外,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达数十百人。

匈奴于每年正月,小会单于庭,祭祠。五月,大会龙城(今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祭祖先、天地、鬼神。秋日马肥,大会林,检点人畜。南匈奴降汉后,仍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

秦及汉初时期

秦初,匈奴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使蒙恬率军三十万往击,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重置九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连接秦、赵、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镇原南),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三十六年,又迁三万户垦殖北河(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榆中(今河套东部),以防匈奴南下入侵。

秦二世元年(前209),匈奴头曼单于乘中原动荡之机,收复河南地;至其子冒顿单于(?~前174)杀父自立时,汉匈奴归义京议长印匈奴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万,遂西破月氏,东击东胡,北服丁零,南并楼烦、白羊;并乘楚汉相争之隙,屡犯燕(今河北北部)、代(今河北尉县一带)。

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汉高祖刘邦亲率军三十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遇伏被困,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

约前177或前176年,匈奴西进,再次击败月氏,迫使月氏向西北溃退至伊犁河流域;接着又征服乌孙、呼揭,以及楼兰等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小国。其西部日逐王在西域北道焉耆、危须与尉犁之间置“僮仆都尉”,控制商道,榨取财富。老上单于在位(约前174~前160年间)时,又大败月氏,杀其王,以其头为饮器。此后(约前139~前129年间),匈奴又令乌孙进攻月氏,月氏再西迁至水(今阿姆河)流域,乌孙遂据有伊犁河流域。

匈奴与汉虽结和亲,然恃其强盛,仍不断侵扰长城以南地区,匈奴骑兵曾一度烧毁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前锋直指长安甘泉(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汉武帝至王莽时期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余年休养生息,国力渐充,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便立志北伐。元光六年(前129),汉兵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雁门(今山西右玉西北)四道并出,击匈奴于长城下。元朔二年(前127),汉将卫青取河套以南,置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二郡,徙民十万以实之。元狩二年(前121),汉将霍去病出陇西,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四万余归汉,汉在两王故地先后设酒泉(今甘肃酒泉)、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四郡;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率步、骑兵数十万分两道并出,夹击匈奴于漠北。汉军大胜,封狼居胥山而还。同时,武帝遣张骞等出使西域,约结月氏、联姻乌孙,力图断匈奴右臂。嗣后,匈奴与汉反复争夺西域门户楼兰、车师等地,前后凡二十余年。宣帝本始元年(前73),匈奴击乌孙不利,衰兆已现。丁零、乌孙、乌桓等各乘虚攻击,其势益弱。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降汉,汉得车师,西域始畅通;汉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域诸国多属都护管辖,从此匈奴僮仆都尉不复存在。

不久,匈奴统治集团内讧,五单于争立。宣帝五凤元年(前57),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降汉,觐见汉宣帝刘询。西部郅支单于西迁至康居住地,役使近旁乌孙、呼揭、丁零诸小国;元帝建昭三年(前36)被汉将陈汤等击杀于楚河上。郅支既灭,呼韩邪于竟宁元年(前33)再次朝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呼韩邪,号“宁胡阏氏”。从此匈奴不断朝汉,并遣子入侍,和平相处凡四十余年。王莽执政,降低对单于的待遇,阻止乌桓等向匈奴纳税,于是匈奴重又入侵。一度北边空虚,不断为匈奴所蹂躏。

东汉、魏晋时期

光武帝之初,汉与匈奴关系仍未好转。后因塞北连遭饥旱,又受乌桓等攻击,匈奴疲惫已极,内讧又起,日逐王比于建武二十四年(48)自立,亦号呼韩邪单于,率漠南八部归降于汉。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部众驻牧于汉北边五原、云中、定襄(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朔方、雁门、上谷、代、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八郡之内;汉对于南匈奴岁赐丰厚,且于建武二十六年设“使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明帝以后,更设度辽营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置度辽将军,协助南匈奴单于抵抗北匈奴来侵和镇压族人的叛乱。此后,南匈奴或降或叛,然节节南徙。至2世纪40年代多数集中于并州中部汾河流域一带。东汉末,曹操怕匈奴势力蔓延,始限制其居住地区,分其部众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并采取分化政策,使上层贵族与部众脱离。此后南匈奴单于仅有虚名,王侯降同编户,部分匈奴牧民逐步沦为汉族地主的农奴。西晋末,匈奴屠各氏贵族刘渊趁八王之乱据有并州,建立“汉”政权,后其族子刘曜为帝时,改国号为“赵”,前后立国二十六年(304~329)。东晋末,铁弗匈奴匈奴人黄金铠甲赫连勃勃建立“夏”政权,立国二十五年而亡(407~431)。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

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将窦固、耿忠出酒泉塞,击败北匈奴呼衍王,追踪直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次年,窦固、耿忠又合兵击平车师前、后王,重置西域都护,切断北匈奴同西域的联系。北匈奴困窘,诸部南下归汉者逐年增多。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汉将窦宪、耿秉等得南匈奴之助,又大败北匈奴,逐北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永元二年、三年,汉军又连续大破匈奴,斩获甚众,单于遁逃,汉军出塞五千里始还。此后,由于鲜卑兴起,占有匈奴故地,北匈奴部分投汉,部分归降鲜卑。其余残众或降或叛,出没于天山南北,继续与汉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屡为边患。其踪迹直至2世纪中叶才不见于记载。或以为欧洲史上的匈人即西迁的北匈奴,但未有确证。

近年来,从匈奴贵族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如兵器、马具等,上面的动物纹饰高度写实,栩栩如生,与中亚、南俄等地游牧部族中流行者相类似,或以为这是匈奴人同自西向东扩展的斯基泰(Scythai)文化相接触的结果。另外,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匈奴人墓葬中有许多汉式丝绸服装、铜镜、马具、漆器等,均是明证。同时,汉经济文化也受惠于匈奴,当时养马业的发达,就与匈奴马匹的输入有关,骑兵的训练与有关战术的进步也受到匈奴的影响,足见匈奴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鲜卑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最初与乌桓同为东胡部落,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蒙古、突厥、通古斯诸说,迄无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辽东塞外鲜卑山,遂以山名为族号。汉武帝时,乌桓降汉,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亦向西南推进,居住在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鲜卑人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特产有野马、羊、角端牛等;端牛角可制劲弓,称角端弓;又产貂、纳、鼲子,毛皮柔软,为天下名裘。鲜卑的社会组织大致与乌桓同。若干邑落组成部,部与邑落各有大人与小帅为首领,均由选举产生。违大人言,处死罪。但可以牛羊赎。鲜卑人每年春季大会于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嫁女娶妇、髡头宴饮。

近年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其中,在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发现的墓群,还保持着家族丛葬的制度,尚可见到埋殉完整马匹的风俗。随葬品以骨器为主,亦有手制陶器、铜器。三个袋形足的陶鬲,说明了该地与黄河流域文化的悠久联系。铜制的小型饰具上,则可见到匈奴的影响。而在新巴尔虎右旗札赉诺尔发现的墓群,单人葬已较普遍地取代了丛葬,整体殉牲不再采用,仅以头和蹄为象征。陶器、铜器的种类也增多了。这些墓葬反映了鲜卑人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匈奴击溃东胡后,鲜卑和乌桓均役属于匈奴。西汉一代,鲜卑与汉未尝通使。东汉建武十七年(41)前,鲜卑与匈奴、乌桓连和,屡犯塞。二十一年,又与匈奴分兵侵北边,匈奴寇上谷、中山,鲜卑寇辽东。汉辽东太守祭肜允许鲜卑互市,进行分化。后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孤弱,鲜卑才开始与汉直接通使。二十五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肜使击匈奴左伊育訾部,从此鲜卑、匈奴交恶。祭肜又嗾使鲜卑攻乌桓,明帝永平元年(58),偏何克赤山乌桓,斩其大人歆志贲,于是鲜卑大人皆来附汉,受汉赏赐。明帝、章帝二世保塞无事。

章帝元和二年(85),鲜卑乘北匈奴衰弱之机,与丁零、南匈奴及西域各国围攻北匈奴。元和四年,鲜卑攻入北匈奴左地,斩优留单于。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间(89~91),北匈奴迁出蒙古草原,西徙乌孙之地,鲜卑遂占领匈奴故地。残留匈奴共十万余落皆改称鲜卑,鲜卑之势日盛。安帝时,塞外鲜卑为了与汉互市,向辽东、辽西、代、上谷四郡塞内移动,与原居该处的乌桓杂居,时有纠纷,并劫掠邻近各族。汉于是联南匈奴、乌桓攻击鲜卑,故汉与鲜卑长期不睦。邓太后曾绥抚其大人,通关市,犹不能相安,屡为边害。

2世纪中,檀石槐被推举为大人,设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仇水上,兵强马壮,东、西部大人皆归附之。桓帝时(147~167),檀石槐北拒丁零,南抄汉边,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有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其势力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蒙古草原,各部均入其辖下,实力强大。延熹九年(166),鲜卑招结南匈奴、乌桓、羌、氏入寇沿边诸郡,杀掠吏民;汉军反击,乌桓、匈奴等皆降,独鲜卑出塞远走。桓帝因鲜卑难以制服,寇抄滋甚,遣使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遭到拒绝。

灵帝即位后,自建宁元年至熹平五年(168~176)间,鲜卑六寇并州,四寇幽州,一寇凉州。六年,又三寇三边。光和元年(178)又寇酒泉。汉军反击,不胜,死伤惨重。不久,檀石槐死,其子和连代立,才力不如其父,失众望,西部鲜卑相率叛去,漠南自云中郡以东分裂为三部,一为步度根集团,占有云中、雁门、北地、代、太原等地;一为轲比能集团,踞有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各地;一为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的素利、弥加等小集团。东汉末,轲比能集团渐强;大批汉人逃亡归之,教其制作兵器铠盾、习学汉文,乃仿汉制统御部众。献帝延康元年(220),遣使献马,曹丕封之为附义王。

曹魏初,轲比能以遣返逃亡汉人及文吏俑驱牛马为互市结好于魏,渐次兼并了步度根集团和东部鲜卑,自云中、五原,东抵辽河,皆为所据。魏明帝时(228~239),轲比能先后两次大败魏军,又出兵响应诸葛亮攻魏,于是青龙三年(235),魏遣刺客将他暗杀,鲜卑部落联盟再度瓦解。其后,东部鲜卑有慕容部、段部、宇文部和拓跋部稍强。慕容部居昌黎郡地,其首领曾从司马懿攻公孙渊,魏封率义王;晋武帝时,首领慕容遣使归降。慕容鲜卑一支移居青海,统治了当地羌人等族,建立吐谷浑国。段部居辽西郡地,亦臣属于晋,晋封其首领为辽西郡公。宇文部分布于濡源(今滦河上源)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以西。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人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十七年(261~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

东晋初,慕容部兼并宇文部和段部,建立前燕;前燕亡后,进入中原的慕容部贵族又建立过后燕、西燕、南燕等国。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386),拓跋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其后,鲜卑乞伏氏建立西秦,秃发氏建立南凉。这个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汉人融合,到隋唐时,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在。

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的民族之一。氐与羌关系密切,《诗经》中已经氐羌连称。汉代,氐人居于陇西、天水、广汉、武都等郡,相当今甘肃东南、陕西西南、苻坚统一北方战争示意图四川西北地区。各部自有豪帅,不相统一。汉政府向西和西南开拓,氐人部分内属,部分移居深山。其后,部落豪帅多受两汉政府拜封,统属于郡县。

群氐支系众多,各有称号。其中以白马氐最为强大,居于仇池(今甘肃成县仇池山)。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六年(前111)拓氐人之地,设武都郡;元封前秦名臣王猛像三年(前108)讨氐人,徙部分氐人于酒泉。仇池山势险要,氐族豪帅常据之以自固。昭帝元凤元年(前80),武都氐人反,汉遣马适建、韩增、田广明等往击平之。东汉末,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千万,各拥部落,建安中为曹操所破。后曹操恐刘备取武都氐以进逼关中,乃迁其人五万余落于扶风、天水等郡。曹魏初,又有武都氐部归附内徙。西晋时,杂居于雍、秦二州诸郡的氐人,受到沉重的赋役剥削和官吏、地主的欺侮奴役。惠帝元康六年(296),二州氐人与羌人齐反,立氐帅齐万年为帝,至元康九年始被镇压。东晋十六国时期,略阳临渭氐帅苻健建立的前秦,当苻坚在位时,曾统一北方,成为最强盛的政权;前秦名将、略阳氐人吕光建立了后凉政权。仇池氐人首领杨氏,亦于西晋末称王,世代统治武都之地,直至被隋文帝统一。

氐人早在春秋战国以来就定居生活,“板屋土墙”,从事农耕。至汉代,农业和纺织都达到较高的水平。除谷类外,多麻,产马、牛、羊、漆、蜜。氐地织物和“纰”也输往汉族地区。

氐人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因服色不同,而被称作“青氐”、“白氐”;其自称则为“盍稚”。氐人受羌、汉两族的影响,语言、嫁娶与羌相类;姓氏、袍服则与汉相类,且通汉语。统属郡县后,长期与汉族错居,差别日益缩小。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为东部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或称匈奴别种),北魏时称库莫奚,居地在弱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吐护真水(今内蒙古老哈河)流域,东北与契丹为邻。以畜牧射猎为生,冬夏迁徙,居毡帐,环车为营。登国三年(388),被北魏攻掠,后入贡于北魏。隋时略称为奚,分五部(辱纥玉、莫贺弗、契、木昆、室得),各有首领一人,号俟斤。阿会氏最强,诸部皆归之。初臣属突厥,突厥人称之为Tatabi。大业中遣使入隋朝贡。贞观二十二年(648),奚臣属唐朝,唐以其地置饶乐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赐姓李。下置羁縻州九个,亦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万岁通天元年(696),与契丹背唐附后突厥。开元三年(715),复来附唐,唐封其首领李大为饶乐郡王,复为饶乐都督,隶营州都督府,以宗室甥女辛氏为固安公主,妻之。720年,大与契丹战,死。其弟鲁苏继位,袭爵饶乐郡王,唐复以甥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之。726年,改封奉诚郡王。735年,改饶乐都督府为奉诚都督府。奚所属各部并不统一,与唐的关系也背附不常。自唐至德(756~758)之后,河北地区为藩镇所据,双方关系甚为和好,每岁常遣数百人至幽州,亦从中选三五十人至长安朝贡,实际是进行贸易,保持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末,奚部势力渐渐衰落,奚之一部西迁妫州(今河北怀来),于是形成“东奚”和“西奚”。与此同时,契丹势力崛起,不断侵掠奚地,俘掠人户。唐天三年(906)十一月,奚部被契丹最后征服。

辽建国后,仍保存奚为遥里、伯德、奥里、梅只、楚里五部,号“五部奚”,部设节度使监领。天赞二年(923),又收合流散及隐了组成堕瑰部,合称“六部奚”。辽太祖仍保持奚王名号,在朝中置奚王府。辽太宗时,奚王府设宰相、常衮。辽把战争中掳掠的一部分人口,迁徙到奚地。于是奚六部地也杂有汉人和其他民族。奚王府官职设有奚六部汉军详稳,大约就是管理汉人军队的官员。辽圣宗时,一度废奚王府,又将奥里、堕瑰、梅只三部合而为一,另将二各分为部,以足六部之数。奚王牙帐故地在土河(即吐护真水)上游,圣宗于此建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

辽时奚人一般随契丹后族,以萧为姓。奚族与契丹言语相通。最初从事畜牧业,唐时已有农业耕作。辽代奚人的农、牧、猎、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据王曾《行程录》记载:奚人既“草庵板屋,亦务耕种”,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畜牧业,“畜牧牛马橐驼,尤多青羊、黄豕”,还“挈车帐逐水草射猎”,从事畋猎。奚人手工业有矿冶、锻铁、造车、制造兵器、编织荆篱等。

辽天祚帝时,女真攻辽。金天辅六年(1122),金兵攻北安州(今河北承德西),奚王萧霞末降。不久奚部节度使讹里刺也以本部降金。次年,奚王萧(回离保)在箭苛山号奚国皇帝,改元天复,分司建官。萧立国八月,败亡。金太祖完颜先后平定了奚族的反抗,以女真贵族挞懒为奚六部军帅统治奚人。奚部在金朝被编入猛安谋克。其后,逐渐与女真、汉族融合。

回鹘

中国古代北方与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亦为建立于漠北的游牧汗国名。北魏时为高车或铁勒诸部之一,作袁纥,隋代作韦纥及乌护,唐初名回纥,又作乌纥,788年更名为回鹘。衰纥、韦纥、乌纥、回纥当是Uiγur的对音,今译维吾尔,在这一点上学者无大分歧;至于乌护,有的学者认为系指乌古斯而言。关于乌古斯,这是民族史上的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特别是8世纪中叶突厥鲁尼字体碑铭中的“九姓乌古斯”、10世纪以后穆斯林地理文献中的“九姓古斯”与汉文文献中先后出现的“九姓铁勒”、“九姓回鹘”是怎样一种对应关系,学者目前仍在探讨中。

回纥汗国的兴衰

回纥传说中的祖先为卜可汗。高车初期六姓之一的袁纥,颇为强盛,与其他部落一起南迁漠南,众至数万或数十万,畜牧蕃息,渐知农耕。后其首领树者率众叛北魏而复北徙。继而树者复降北魏。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侧,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役属于突厥,但时服时叛。隋末唐初,时健俟斤被推为回纥部君长,但回纥的真正兴起是在时健俟斤子菩萨为第二代君长时期。627年前后,菩萨与薛延陀并力大破东突厥,声势大振。630年(唐贞观四年),唐擒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前汗国亡,漠北唯回纥与薛延陀最强。回纥曾服属于薛延陀。646年,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助唐破灭薛延陀,并其部落,奄有其地,自回纥以南设置邮递,通管漠北。647年(一说648年),唐于铁勒诸部之地设羁縻州府,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俟利发吐迷度虽然自号为可汗,但受唐册封为瀚海都督,属唐之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统治回纥部。

回纥汗国的建立

682年,东突厥后汗国兴起。回纥君长承宗因受压迫而与契、浑、思结等铁勒四部迁往甘(今甘肃张掖)、凉(今甘肃武威)之间,在河西走廊居留到727年,回纥等四部在河西居住四十余年,受中原文化影响不小;原留漠北的回纥余众此时则为后突厥役属。8世纪40年代初,东突厥后汗国内乱,742年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起而攻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共推拔悉密部君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与葛逻禄的君长自为左、右叶护。744年,回纥君长骨力裴罗与葛逻禄并力破拔悉密,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南居东突厥汗国故地,徙牙于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与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之间,其地当即哈剌巴剌哈孙废址。唐封之为怀仁可汗。此后漠北回鹘汗国一直存在到840年。

744~754年为汗国草创时期。怀仁可汗及其子磨延啜(即第二代可汗葛勒可汗)致力于削平邻部反抗,巩固汗国。可汗之下有两“杀”(或作“设”)典兵;大臣自叶护以下共二十八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又有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游牧汗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而具有二重性质。汗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九部之外,回纥也把被它击破的拔悉密、葛逻禄纳入汗国,并常常以两部为先锋,号称十一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回纥部自身由九个氏族组成,即可汗出身的药罗葛和胡咄葛、崛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素、药勿葛、奚耶勿。这九个氏族有时被称为内九姓,以与构成汗国的铁勒九部或十一部落相区别。汉文文献中常见的“九姓回鹘”一称,究竟是指回纥内九姓,还是指回纥、仆骨、浑、拔野古等九部,这是学界长期探讨的问题,有些学者以之与9世纪漠北的九姓回纥可汗碑文对勘,倾向于认为当指铁勒九部,而非内九姓而言。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两年后,葛勒可汗遣子叶护率兵入援,助唐收复长安、洛阳。次年,肃宗以亲女宁国公主遣嫁可汗。762年,回纥第三代可汗牟羽可汗助唐讨平史朝义。自755年以来,回纥与唐交往密切,受唐代文化影响也比较明显,例如,汗国本来以游牧为主,现在则向半定居转化,上层统治集团开始建立城市、宫室,妇女有粉黛文绣之饰;在昭武九姓胡的影响下,回纥日益重视商业活动,与唐进行大规模的绢马互市。与此同时,摩尼教自汉地传入回纥,并作为回纥国教而得传播。

回纥汗国的瓦解

780~795年间,接连四代可汗均以暴力夺位,对外则忙于与吐蕃、葛逻禄斗争和镇压突厥余众的反抗,例如,789年,回鹘与吐蕃争夺北庭(别失八里)的斗争极为激烈。因此,这一时期,四位回鹘可汗虽先后与德宗女咸安公主成婚,但与唐朝往来明显减少。795年,原出跌跌氏的宰相夺得汗位,是为怀信可汗,药罗葛氏汗系至此断绝。此后到821年,回鹘向西经略,势力远达真珠河(今锡尔河上游纳伦河)及拔汗那(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一带。821年,崇德可汗即位,娶宪宗女太和公主,与唐交往再度活跃,互市兴旺。然而从832年起,回鹘连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内部动乱,势力大衰。840年前后(唐文宗开成末、武宗会昌初),回鹘可汗被黠戛斯所杀,汗国崩溃,诸部离散。其中近汗牙的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下边塞降唐。乌介辗转往来于天德(今河套东)、大同之间,为唐太原节度使刘沔、幽州节度使张仲武等所破,其弟遏捻收拾残部,先仰食于奚,后走依室韦;黠戛斯击室韦,收部分回鹘残部还碛北。

另有回鹘十五部,史称由其相职与庞特勤率领西奔葛逻禄,残众入吐蕃、安西。对于这一记载,学界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认为西迁回鹘分为三支,一支投葱岭以西的葛逻禄,一支投安西,又一支投当时占据河西走廊的吐蕃;另一种见解认为葛逻禄有三姓,分布范围辽阔,东起伊吾(今新疆哈密)以北的折罗漫山,西至碎叶、怛逻斯之境。回鹘西迁,投奔的只是东部天山的葛逻禄,到达北庭一带之后两分,一支南下安西,一支东投河西走廊的吐蕃。此说实质是认为西迁回鹘仅分两支,此外并不存在投奔葱岭以西的一支回鹘。

进入河西走廊的回鹘

会昌年间迁居河西的回鹘,初附于吐蕃。但吐蕃随即衰微。河西本是蕃汉杂居地区,回鹘乘吐蕃衰落之机,扩散其族帐,驻牧地于秦(今天水,入居秦川者内属,谓之熟户)、凉(今武威)、甘(今张掖)、肃(今酒泉)、瓜(今安西)、沙(今敦煌)等州与贺兰山乃至伊吾以西纳职等地,并不时与吐蕃余部末、吐谷浑、龙家等民族及沙州归义军张氏政权发生冲突。冲突互有胜负,回鹘随之进退无常,时遁时返。

甘州回鹘汗国

9世纪60~80年代,活动在甘州绿洲的回鹘逐渐结集力量,形成河西回鹘的势力中心。唐代以来住在河西的某些突厥系部落,如甘州南境的朱耶氏遗族鹿角山沙陀,大约即在这一时期与回鹘合流。9世纪90年代,当沙州归义军张氏政权由于内讧而无暇他顾之际,甘州回鹘建立了汗国。

关于甘州回鹘可汗的建立者,学界有两说,一些学者根据某些史文记载而认为是庞特勤率领的先进入焉耆、吐鲁番而后转向东来的部众所建立,从而认为庞特勤不仅是天山地区回鹘汗国的建立者,而且也是甘州回鹘汗国的第一位可汗。另一些学者认为甘州回鹘系直接从漠北高原穿越戈壁而来河西,庞特勤根本没有,也无可能东来甘州。这个问题也由于资料不全,记载抵牾,而难于详考。

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可汗有仁美(英义可汗,当是《辽史》中的乌母主可汗)、仁裕(顺化、奉化可汗)等。宋时,甘州回鹘可汗的名字多带“夜落纥”、“夜落隔”字样,这极可能是漠北回鹘汗国统治氏族药逻葛的同音异译。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以来,甘州回鹘汗国频频通使宋朝,并沿袭唐代漠北回鹘汗国传统,自称外甥,尊宋主为阿舅。宋朝酬赠可汗及可汗之母(母公主)颇为丰厚。双方的亲密往来,明显地具有政治意义,旨在相约共同对付势力日益强大的西夏。甘州回鹘控制着东西交通的孔道、转贩贸易的枢纽——河西走廊,这一地理位置有时使之在影响宋、辽、西夏的斗争大局上起一定的作用。1003年(宋真宗咸平六年)冬,夏州政权攻西番,取西凉府,但被住在西凉府大谷的者龙族(咱隆族)、乞当族、督六族等所谓六谷蕃部击败,夏州首领李继迁中流矢死。甘州回鹘参预战事,从而与西夏结仇。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夏州万子等领兵趋回鹘,回鹘设伏挫败之。1009年后,甘州乘夏州政权再取凉州不利之机,而在短期内占领了凉州。1028年(宋仁宗天圣六年),在辽圣宗耶律隆绪遣军三次远征甘州回鹘(1008、1010、1026年)之后,甘州为西夏所陷,李元昊即因此役有功,而得立为西夏皇太子。回鹘余众部分迁居瓜、沙州,部分南奔宗哥族首领厮罗。甘州回鹘汗国存在一百三十余年而亡。

沙州回鹘

沙州在1006年入贡于辽时,尚自称“沙州敦煌”。1014年(辽圣宗开泰三年),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贤)(恭)顺朝贡于辽,《辽史》作“沙州回鹘曹顺遣使来贡”,1019年(开泰八年),辽封曹顺为敦煌郡王,其后《辽史》记载称之为“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据《辽史》载,辽圣宗派军远征甘州回鹘期间,于1014、1019和1020年,与沙州有友好往来。是时,沙州回鹘既对辽称臣,也向宋纳贡,1034~1056年间(宋仁宗景至皇),凡七贡方物,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瓜州以千骑降于西夏,1036年(景三年十二月,按十二月当属1037年初)沙州降于西夏,甘、凉、瓜、沙、肃全为西夏所有。然而,1041或1042年(宋仁宗庆历元年、二年),沙州还有“镇国王子”、“沙州北亭可汗王”的称号。“镇国”者,当是回鹘语il tutms的意译,乃西部回鹘汗国的称号之一。直到1127年(金太宗天会五年),沙州仍有回鹘活剌散可汗。很可能在西夏统治下的沙州回鹘依然享有一定的独立性。

进入安西的回鹘

会昌初,庞特勤率领西走的回鹘大约在843年从天山北麓南下,居住在焉耆。庞特勤称叶护,有众二十万,西进龟兹,东北取西州(高昌、和州、火州)击退追袭的黠戛斯,壮大了势力,为建立高昌回鹘汗国奠定了基础,其声威所及,漠北回鹘残部亦思归附。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唐廷派王端章为使,册封庞特勤为可汗,但未成功。此后十余年,庞特勤一直通好唐廷。

高昌回鹘汗国

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西州有仆固俊称可汗,仆固俊从黠戛斯控制之下(一说从吐蕃手中)夺取了轮台(此轮台系指今乌鲁木齐附近的轮台)、北庭、清镇等地。五代时,高昌回鹘遣使贡方物。入宋,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965年(乾德三年)遣使聘问。9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高昌国主开始自称西州狮子王阿厮兰汗(按阿斯兰,又作阿萨兰,意即狮子),有些研究著作即以是年为高昌建立汗国之始。此外,据《元史》和黑汗王朝时期文献《福乐智慧》,高昌国主的称号亦作“亦都护”,这可能是沿用唐代居留于北庭一带的回鹘近族拔悉密的王号。是年,高昌狮子王遣使于宋,对宋称舅,自居外甥,宋太宗赵炅当年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出使高昌答聘。王延德等至高昌,曾被邀至狮子王避暑之地北庭访问。他们于984年返还,所留行纪对行程、高昌北庭情况作了生动描述,从各种情况判断,高昌回鹘在西迁回鹘诸部中势力最强,文化最盛,实为回鹘的政治、文化中心。据高昌故城出土木杵上的回鹘文资料,在10世纪,或直到11世纪初,高昌回鹘汗国分别以高昌和北庭为冬夏都城,领域东起沙州,西达热海(今伊塞克湖)南岸的弩支·巴尔思罕,版图相当辽阔。在文化方面,唐代以来的汉文化在高昌保存良好,“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谨”,表明高昌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高昌境内流行摩尼教、佛教、景教。统治阶级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同时创制文字,大量翻译宗教典籍。回鹘文以粟特字母作基础,为拼音文字,对后来蒙文、满文的创制影响甚巨。

12世纪20年代,高昌有毕勒哥可汗在位。当时,辽朝已处在覆灭前夕,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走,假道于毕勒哥,高昌此后臣服于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西辽置“监国”于高昌。13世纪初,蒙古势力西渐,1209年,高昌国主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摆脱西辽羁绊,称臣于蒙古。在蒙古建立国家过程中,高昌回鹘的政治家、将领、文臣起了重要作用。

龟兹回鹘

一说是“回鹘别种”,一说“或称西州回鹘,或称龟兹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其实一也”。自回鹘西迁以来,族种散处甘州、西州、龟兹乃至于阗界内的新复州(新福州),即连罗布泊近端也有黄头回鹘,本来同枝,因迁徙动荡而分畛域。龟兹国主也自称狮子王,与宰相九人共治国事。

1001年(宋真宗咸平四年),大回鹘龟兹安西州大都督单于军韩(可汗)王禄胜遣其枢密使曹万通奉表至宋,拟与宋朝共讨夏州李继迁,其后复遣使数次。1023~1037年(宋仁宗天圣元年至景四年),凡五遣使;1071~1072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五年),凡两遣使。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其大首领阿连撒罗携表章、玉佛到达洮西,熙河经略使就地于熙州、秦州作价博买。

各支回鹘与辽、宋、西夏等接触和往来颇为频繁,除使节之外,东来者还有商人,经济、文化联系相当密切。

进入葱岭西的回鹘

一些学者认为,庞特勤与相职率回鹘十五部西奔葛逻禄,进入了葱岭以西地区。从10世纪中到13世纪初,建立了强大的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首都在八拉沙衮,辖地西部包括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东边则包括喀什噶尔和于阗,喀什噶尔且成为它的第二首都和文化中心。

11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汗都于寻思干(撒马尔罕)。12世纪30年代以后,西辽帝国在中亚兴起,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先后沦为附庸。西辽取消了东部喀喇汗的汗号,改封为“伊利克”,仍居喀什噶尔。13世纪初,东部喀喇汗在内乱中被杀,汗统断绝,西部喀喇汗王朝亡于花剌子模。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朝,不久被定为国教,成为第一个突厥语民族的伊斯兰国家。喀喇汗王朝的经济、文化有相当发展。11世纪中叶,出现了文学家优素福·哈斯·哈基甫用突厥语写成的著名长诗《福乐智慧》;学者马合木用阿拉伯文著的《突厥语辞典》。

喀喇汗朝与宋朝有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与辽、西夏也有交往。

元代“回纥”一词,除指原来意义上的回纥人外,并泛指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突厥语诸部族,而对高昌地区的回纥则多用“畏兀儿”一词指称。

鞑靼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名称,自唐迄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

原名为Tatar,本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称Otuz Tatar(三十姓鞑靼),系概称突厥东面、契丹之北的蒙古语族诸部,当因其中Tatar部最强故有此名,大抵相当于汉籍中的室韦。735年的突厥文《芯伽可汗碑》还载有Toquz—Tatar(九姓鞑靼),谓其曾与Toquz—Oghuz(九姓乌古斯)联合反抗突厥。8世纪中叶,九姓鞑靼又与八姓乌古斯联合反抗回鹘,其活动地域已到色楞格河下游及其东南一带。此后,鞑靼人逐渐向蒙古高原中部、南部渗透;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和回鹘西迁,为他们提供了更大规模地进入大漠南、北的机会,“达怛”之名开始出现在842年的汉文文献中。唐末,漠南鞑靼数万之众被李克用父子招募为军进入中原,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权力角逐。同时,九姓鞑靼则据有原回鹘汗国腹心地区鄂尔浑河流域。随着鞑靼人取代突厥语族部落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体居民,鞑靼一名也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各部(包括非蒙古语族部落)的泛称。

辽兴,鞑靼诸部经过辽太祖耶律亿至辽圣宗耶律隆绪各朝的经略,尽为辽廷属部,《辽史》通称之为阻卜或术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札剌部之别。辽廷分别命其首领为大王(或夷离堇),置西北路招讨司以统之;并建三城于鄂尔浑河上游与土拉河之间,置镇、防、维三州,驻军镇戍,开辟屯田。统和末年(1011),又派官充任诸分部节度使以加强统治。鞑靼(阻卜)诸部需岁贡马、驼、貂鼠皮、青鼠皮等,且需应征出兵。岁贡的沉重,节度使的贪残,使他们不堪忍受,激起多次反叛。开泰元年(1012),鞑靼部长杀节度使以叛,围攻镇州;太平六年(1026),西北路招讨使萧惠出征甘州失利还镇,鞑靼诸部乘机皆叛;大安八年(1092)“北阻卜”部长磨古斯乘各部起义反辽,规模尤大,延续八年始被平服。辽亡前夕,宗室耶律大石(西辽德宗)退据漠北,后率部西迁,其中就有一部分鞑靼(阻卜)人。

金朝重点用兵于宋,蒙古高原各部势力乘机有了很大发展,呼伦贝尔草原的塔塔儿部,以鄂尔浑河上游为中心的克烈部,崛起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中上游的蒙古部,据有阿尔泰山至杭爱山地区的乃蛮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都很强盛。他们虽先后臣服于金,但除汪古部外,多时服时叛,袭扰金朝北境,尤以塔塔儿、蒙古二部为甚,金朝不得不筑长城以防之。在宋人文献中,往往将蒙古高原各部概称为鞑靼,又就其离汉地的远近、文化的高低不同,区别为黑鞑靼(指蒙古诸部)、白鞑靼(指汪古部)、生鞑靼。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大蒙古国后,诸部游牧民均被编入各千户,遂统称为蒙古人,开始形成蒙古民族共同体。元代文献中一般都用“蒙古”这一族名,而以原来的各部落名称作为姓氏标志,但民间汉文却仍习惯地称他们为“达达”(鞑靼),一些汉译蒙文文献亦以“达达”译写原文中的蒙古。于是鞑靼一名又为汉人对蒙古族的俗称。

明朝人把退据蒙古高原的北元政权及其治下的蒙古族称为鞑靼。洪武元年(1368)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弃大都北逃,两年后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退到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国号。由于明朝的多次进攻和蒙古贵族内部的激烈斗争,其势力逐渐削弱,元顺帝后裔虽然仍被奉为正统,但汗权衰微,权臣势盛,爱猷识理达腊以后的四代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至坤帖木儿)都在内争中被杀。贵族鬼力赤篡夺了汗位,因非汗裔,部众不服,其部将阿鲁台杀之,另立坤帖木儿弟本雅失里为汗(即蒙文史书上的额勒锥特穆耳汗),阿鲁台自任太师,专擅朝政(1408)。其榜葛刺进麒麟图后,阿鲁台与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刺部贵族攻战不已,各自拥立北元汗裔为傀儡可汗;明朝则利用双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领马哈木等三人为王,继亦封鞑靼太师阿鲁台为王,使其相互抗衡。马哈木子脱欢统一瓦剌各部后,出兵攻杀阿鲁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另立脱脱不花为汗(即蒙文史书上的岱总汗),治鞑靼诸部。脱欢子也先进一步扩展势力,完全兼并了鞑靼,并杀汗自立。也先以异姓贵族篡夺汗位,部下离心,纷纷背叛,不久亦在内争中被杀,瓦刺势衰,鞑靼复起。但各部异姓贵族仍争权夺利,操纵可汗,相互混战。1480年(一说1470)把秃猛可(明人所称第二个“小王子”)即位,号达延汗(即“大元可汗”),史称他“贤智卓越”。达延汗击败瓦剌,削平割据势力的反抗与叛乱,统一了鞑靼各部,分六万户以治之,自掌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左翼三万户,而以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右翼三万户封与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号赛音阿拉克济农(济农,明人译为吉能,当是汉语“晋王”的译音),汗权大大加强,结束了权臣专政、诸部纷争局面。1517年达延汗死后,鞑靼又陷于分裂。巴尔斯博罗特次子、土默特万户俺答汗控制了右翼三万户,称司徒汗,与大汗(达延汗的继承者,明人通称为小王子)分庭抗礼,进而吞并左翼一些部落,迫使汗庭东迁义州(今辽宁义县)边外。俺答曾大举进攻明朝,1571年达成协议,受明朝封为顺义王,恢复并发展了与明的封贡关系,土默特的中心地丰州滩“板升”被命名为归化城。他还远征瓦剌及甘、青、藏交界地区,将西藏佛教(黄帽派)传入蒙古,赠送其主锁南坚错为达赖喇嘛三世,达赖喇嘛之号自此始。鞑靼大汗东迁后,在土蛮汗(即图们札萨克图汗,1558~1592年在位)时代曾一度强盛。明末,林丹汗力图重建统一,并联合明朝抗击后金。他虽然收服了右翼诸部,并得到漠北喀尔喀部的拥戴,但却慑于后金,仓促西逃,1634年死于撒里畏兀儿境内大草滩地方(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两年后,其子率十六部降清,鞑靼亡。鞑靼一名作为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也传到西方,蒙古军西征,西方人即称他们为鞑靼。到清代,西人又把满族也称为鞑靼。

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泛称之一。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泛称。一般多用以泛称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国东方各族,亦称东夷。先秦时,东夷民族众多,主要指以传说时代的太、少为代表的部落集团及其后裔,《禹贡》称为鸟夷。太,风姓,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少,赢姓,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北)登帝位,后徙曲阜。相传禹拟授“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益。或传禹死启立,“益干启位,启杀之”,然后建立起夏王朝。夏与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穷(在今山东德州)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相传商汤先世活动在今山东、河北的渤海湾一带,学者多以为商人本亦为东夷民族。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史载“桀为暴虐,诸夷内侵,殷汤革命,伐而定之。至于仲丁,蓝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余年。武乙衰敝,东夷渐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纣)都多次征方、盂方、夷方(皆东夷),驻跸之地,遍及济、汶以东。东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国力耗尽,后为周所灭。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与国东夷势力仍强。武王死。殷裔武庚在商奄(在今山东曲阜)、蒲姑(在今山东博兴)、徐戎(徐夷)、淮夷等东夷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周公东征,杀武庚,灭不少赢姓之国,平定叛乱,又以蒲姑地封齐,以商奄地封鲁,但徐戎、淮夷仍长期存在于淮水流域。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厉王时,“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复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犹盛,尚能“病杞”、“病”。这时,还有奉祀太的任(今山东济宁境)、宿、须句(山东东平境)、颛臾(今山东费县境),自称少之裔的郯(在今山东郯城),皋陶后的六(在今安徽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国,以及与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鸠、舒庸、舒龙、舒鲍、舒龚等)和九夷等东夷部落国家,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成为齐、楚两霸必争的与国。他们都与华夏诸国早有通使、会盟关系,而诸夏国又或“用夷礼”,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合。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无别。“九夷”之名犹见于战国,但秦并六国后,淮泗夷皆散为民户,到汉时已不见夷、夏之别。

先秦时期南方民族。由于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有“百濮”之称。濮分布在长江中游巴楚地区及其西南。相传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春秋初,楚渐强大,开始向濮地扩张。周平王时,“楚冒于是乎始启濮”;楚武王时,又“开濮地而有之”。至楚庄王初,濮人势力仍盛。楚四周民族趁楚大饥群起叛楚,百濮也在麇人率领下“聚于选。将伐楚”。选在今湖北枝江一带,可能是当时濮人聚居之地,麇人可能是百濮部落的首领。楚庄王在打败各族后,很快强大起来,“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楚地濮人大部被征服,逐渐同楚人融合,并与楚人、蛮人、戎人等共同创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

先秦时期北方民族。貊字古多作“貉”。往往与“胡”连称“胡貊”,泛指貊和北方民族。《山海经》有貊国,近燕。《周礼》有“九貉”。可见其族类之多。西周时,貊为北国之一,周宣王命韩侯为方伯以柔抚之。《诗经·大雅·韩奕》言:“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即咏其事。此所谓“追”,学者们以为即(或作秽),与貊同类,因有涉貊之称。战国时期,貉人犹有留居赵北者。史载:赵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临胡貉”,赵武灵王西北有林胡地至休溷之貉,甚至秦国之北也还有“胡貉”。汉代的夫余、沃沮等族,当时人仍以貉人称之。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称西戎。常用为非华夏民族泛称。春秋时期戎人相当活跃,以允姓之戎、姜氏之戎、犬戎最为著名。学者认为允姓之戎即西周的狁(或作猃狁)、远古的荤鬻(或作獯鬻、薰育、荤允)。允姓之戎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迤北一带,经常侵扰周疆。“侵镐及方,至于泾阳”,给周人带来很大痛苦。当时诗云:“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周宣王命重兵出征,才把狁赶回去。及至春秋,戎、狄内侵,“允姓戎迁于渭(今陕西泾水入渭一带),东及辕(今河南偃师东南)”,后又更有逾汉水而南者。学者多认为姜氏之戎即殷周汉晋之羌;犬戎即殷周之畎夷,《山海经》又名犬封国。“后桀之乱,畎夷入居岐之间”,周穆王西征,迁犬戎于太原。夷王时,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戎人犬丘,宣王虽曾胜狁,然“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后又“败绩于姜氏之戎”。到周幽王时,戎已大盛,终致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下。平王立,东迁洛邑,以“避戎寇”。关中之地尽为戎有。这时秦已崛起西徼(学者有谓秦亦戎族者),世与戎战。周室东迁,秦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酆之地。列为诸侯,进而尽取犬戎所据周地。晋亦西向攻取骊戎。关中之戎遂东西迁徙,于是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洛阳,陆浑之戎迁于伊川,形成“逼我诸姬,入我郊甸”的局面,更有南入汝汉江淮者,而楚之东南、西南也都有戎。自陇以西则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皆先后为秦所灭。燕、赵北部间有代戎,燕东北部有山戎,后亦并于诸国。入居中原的戎人,经春秋战国长时期的民族交往,逐渐与华夏融合。

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北方民族。狄字或作“翟”。狄人部落众多,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即殷及西周之鬼方,甲骨卜辞与金文皆有记载,为西北大国,略当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周易》记载:“(殷)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末其势仍盛,周王季曾“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至周成王时,命盂率兵伐鬼方,“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可见其人徒之众。春秋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北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又东向灭掉邢国(都今河北邢台)、卫国(都今河南淇县)。这时,楚国也兴起于南方,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严酷局面。虽值齐桓公霸业盛时,邢、卫二国重建,但仍无力恢复其故土。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狄人发生分裂,力量削弱,晋遂攻灭潞子、甲氏、留吁、铎辰等国,赤狄大衰。白狄原与秦同居雍州,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更东至鲁西,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肥、鼓后为晋所灭,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白狄正在逐步融合于华夏族,并在战国中期与华夏文化趋于一致。春秋中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间的长狄,又名瞒,以其服属于赤狄而蒙狄称,因其族人体形高大故名长狄,其各部分别灭于晋、齐、宋、鲁、卫。

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又写作息慎、稷慎,分布在“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日本海)”的以吉林为中心的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传说尧、舜时代已与中原建立联系。据《左传》记载,肃慎与燕、亳同为周王朝的“北土”,是周的远方属国。西周初,曾向王朝贡献“矢石”。后称挹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吉林地区发现的自西周至战国分布广泛的“西团山文化”,学者多认为是肃慎人的文化遗存。其人类体质属于蒙古利亚种的通古斯种,出土物以磨制石器和砂质褐陶为主,青铜器不多;有的器物形制与中原同类器物相似,显然是受中原影响。出土物还反映,他们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产生贫富分化,出现私有财产;肃慎人有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以畜为主,但渔猎仍是生活资料来源的重要补充。这些,与《三国志·东夷传》所载古代挹娄的情况基本相合。

中国古代南部民族名。有狭广两义。狭义指先秦时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战国初一度强大争霸中原的越国及其部族,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已为楚国所灭,其部族首领仍称越君。或楚威王七年(前333)为楚所灭;或说,终战国之世,虽为楚所削,但一直延续到秦统一六国。广义是对战国、秦、汉时期长江下游即“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沿海地区(略当今苏、浙、闽、台、粤、桂六省及越南北部)及其土著居民的泛称。这一地区为《禹贡》扬州之域,故又称“扬越”;因其居民“非一种”,“各有种姓”,故又称“百越”或“越人”。据其语言、习俗和地域的差异,秦汉时的越人依当时的称谓亦可分为瓯闽、南越、西瓯、雒越四个地区的一些部族。

瓯闽(略当今浙、台、闽一带)源出先秦之越。越国在战国后期为楚所“灭”,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继灭楚之后,降服了越君,以其地置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北徙越民于乌程、余杭、黟、歙、芜湖、故障等地(今苏、皖、浙接壤地带),而谪徙中土之民以实之。次年,秦统一六国,随即派遣五路大军五十万人进行统一百越的战争。一军指向相传为勾践后裔的瓯闽地区的闽越王无诸和东海王摇,两王都被废黜勾践为“君长”,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四军指向南越、西瓯(今两广地区),开“新道”、凿“灵渠”以行军运粮,西瓯君译吁宋战死,在南越、西瓯设置南海郡(今广东广州)、桂林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大徙中原之民与百越杂处,共同开发珠江流域。但西瓯部分余众退据丛林继续抵抗,并曾挫败秦军,秦军统帅屠睢死于此役;同时,包括台、澎等沿海岛屿在内的“东海外越”也还未被征服。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见陈胜、吴广起义),不少早已徙居淮北的越人参加了起义军,被废黜的无诸和摇也率领越人随着郡君吴芮投入起义行列,在推翻秦王朝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秦南海郡龙川令赵佗当时代行南海尉事,乘机起兵割据,“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帝五年(前202),汉王朝建立,以助刘灭项功,无诸复立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治(治今福建福州);惠帝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摇也复立为东海王,都东瓯(治今浙江温州),时俗号为东瓯王。高帝十一年,汉封赵佗为南越王,都番禺(今广东广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织为南海王,居揭阳(今广东揭阳)。这时,西瓯君长也“南面称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称安阳王。这种百越地方政权相对独立的局面,随着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而发生变化。吕后末(前180年前后),西瓯王、安阳王为赵佗所灭,在雒越设置交趾、九真两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汉击平之,徙其民上淦(今江西新干)。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攻东瓯,东瓯请举国内徙,“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反汉,次年汉出兵灭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开珠崖、儋耳两郡。元封元年(前110),闽越反,汉出兵讨之,闽越诸将杀其王以降,“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于汉王朝郡县统治下,完成了秦王朝未能完成的统一大业。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推动下,百越地区的经济、文化有着明显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汉武帝以后的铁制工具显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点逐渐减弱。部分百越族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产与贸易活动以及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瓯闽族与汉旅混合的“山越”,在东汉末三国初(公元3世纪初)还很活跃,到南北朝后逐渐从历史上消失。在另方面,岭南百越却长期留存。东汉建武十六年(40),交趾雒越征侧、征贰曾发动反汉斗争,“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讨平。西瓯,东汉称乌浒,人口众多,灵帝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曾招抚十余万,开置七县。魏晋以后,岭南百越有蜒、俚、僚、等名称,“随山洞而居”,分布很广,他们是今天壮侗语各族的先民。

秦汉时永昌郡西南(今云南省西南与老挝、泰国、缅甸接境地带)的掸国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较原始,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为镞”,但也都为开发祖国边疆作出了贡献。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