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一、古代民族2

西南夷

秦汉时代对居住在蜀郡西北、西南,即今四川成都西北、西南,云南、贵州两省及广西西部广大地区诸少数族的总称。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昆明、徙、都、冉、白马等。其中,夜郎、滇、邛都等皆盘发于顶,耕田,有邑聚;、昆明等皆编发为辫,随畜迁移;而徙、都、冉等则兼营农牧。西南夷近蜀,双方商贾早就相互往来。西南夷输出马、僮、旄牛及金、银、铜、象牙等,输入绢、铁、盐、竹、枸酱等。

楚顷襄王时,楚将庄曾平定滇池地区,于该处称王。秦灭楚后,曾在西南夷广大地区修筑道路,设官置吏。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遣唐蒙使夜郎,招抚夜郎侯多同,在其地置犍为郡。接着又命司马相如招抚邛、,在其地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郡。后因欲专力在北方对付匈奴,一度放弃了耗费巨大的对西南夷的经营。元狩元年(前122),张骞自大夏归国,建议重开西南夷路,以通身毒。武帝派出的使者虽得滇王之助,但均被昆明夷阻留,未能成功。南越反,武帝欲自犍为郡发南夷兵,南夷不从,遂反,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元鼎六年(前111)汉平南夷,在其地置柯郡(今贵州大部及云南东部)。夜郎侯迎降,武帝封他为夜郎王。于是西南诸夷皆争求内属。武帝以邛都为越郡(今四川西昌地区,云南丽江、楚雄北部),以都为沈黎郡(今四川汉源一带),以冉为汶山郡(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区一带),以白马为武都郡(今甘肃武都一带)。元封二年(前109),汉又出兵伐滇,滇降,以其地为益州郡(今云南晋宁晋城);同时赐滇王王印,使治其部族。

西汉末,夜郎王兴与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伐,汉遣使调解,兴等不从。成帝河平二年(前27),柯太守陈立杀兴,夜郎国灭。

王莽时,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姑复等地的夷人亦起兵,莽遣将率兵十余万往击,连年不克。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西南夷地区再次划入汉的版图。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又设益州西部属国,管理不韦(今云南施甸)、唐(今云南保山)等地的哀牢族和云南(今云南祥云)、榆(今云南大理)、比苏(今云南云龙、兰坪)、邪龙(今云南巍山、漾濞)四县的昆明族。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内附,明帝在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德宏州)、博南(今云南永平)两县,合益州西部属国所领六县为永昌郡,哀牢的土著君长被封为哀牢王,在太守辖下统领其部落。

两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的郡县称“初郡”或“边郡”。郡县既任命太守、县令、长吏,又封部族土著君长为王、侯、邑长,实行“土”、“流”两重统治。太守、令、长等“流官”赋敛烦苛,又不能与王、侯、邑长等“土官”和睦相处,因而西南夷地区不断发生反抗事件,有时酿成较大规模的战争。如昭帝始元元年(前86)益州郡的廉头、姑缯,柯郡的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的反抗;王莽时期町、益州和越诸部族的反抗;光武建武十八至二十一年(42~45)中,姑复、榆、栋、连然、滇池、建伶、昆明诸种的反抗;章帝建初元年至二年(76~77)哀牢夷的反抗;安帝元初四至六年(117~119)洱海地区诸部落的反抗;灵帝熹平五年(176)益州诸部落的反抗等等。另一方面,西南夷在汉族的影响下,文化水平和生产力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郡县制在西南夷地区的推行,诸部族大小土长被封为王、侯、邑长,使之大小统属,加强了政治上递相隶属的关系,改变了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有利于中央王朝的管辖和治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夜郎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地多雨潦、少牲畜、无蚕桑,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蜀地的枸酱等土产,常经夜郎运到南越。

西汉初,竹王多同兴起于水(今贵州北盘江),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于元光四至五年(前131~前130)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末,夜郎王兴与町王禹、漏卧侯俞连年攻战。河平二年(前27),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夜郎立国共三四百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传世贵州古彝文经典《彝族世系》有“彝族天生子,多同来抚育”,“多同权威高,多同天宫主”,“祖宗变山竹,山竹即祖宗”等记载;传说多同亦称金竹公,可见彝族视多同为祖先。又据,今在威宁县出土的汉代陶器上有刻划符号四十多个,其中二十八个一般认为是古彝文,果然如此,则汉代贵州西部已住有彝族先民,并具较高文化,夜郎国或即为彝族所建,按夜郎及其附近诸部落自战国时代以来便与秦、楚、南越诸地有贸易关系,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足资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秦汉时西南夷中一个较大的部族,主要居住在今云南昆明滇池地区。近年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说明,在春秋末叶至西汉初年,滇人已进入兴盛的青铜器时期;至西汉中晚期,青铜器遗存虽仍很多,但铁器已日渐普遍存在。滇人习俗,考古实物说明其男子发型多梳发总结于顶,束以带;女子多垂髻于颈后。男女皆带耳饰、手镯,衣长至膝下,跣足,与汉族颇有不同处。但其奴婢则辫发或披发,似多自邻地其他部族掳掠而宋。滇池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亦饲养牲畜,兼营渔猎。滇人当时似仍在锄耕阶段,大量出土生产工具中未见犁铧。牛被视为财富,不用于农耕。手工业相当发达,尤以青铜治铸、金银器及玉石制作特别显著。

据《史记》,战国中期,楚将庄曾率兵至滇池,于该处称王。秦统一后,曾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设官置吏。张骞出使西域回国后,曾向汉武帝刘彻报告说,可通西南夷道至身毒以通月氏。武帝遂于元狩元年(前122)派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到西南夷地区寻求通往身毒的道路。到滇,滇王曾接待、协助,但被其西边的昆明夷所阻,没有成功。在南越、南夷陆续归入汉版图以后,武帝复派王然于去劝说滇王入朝,但与滇同姓的劳深、靡莫等不肯听命。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再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等部落,以兵临滇,滇王降,并请设置官吏。汉遂置该地为益州郡,同时“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1956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的滇王墓葬中发现的蛇纽金质的“滇王之印”,适足印证。此外,该地区西汉后期及东汉墓中出土了不少汉货币和汉式铜、铁、陶器,充分证明当时中原文化对滇池广大地区普遍的影响。

哀牢

汉代西南夷的一个重要部族。因哀牢任酋长时最盛而得名。该部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即今云南腾冲、龙陵等县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临沧地区一带。哀牢人早已聚邑而居,农耕,产丝、麻、毛和木棉布,也出铜、铁、铅、锡等矿物和黄金、光珠、琥珀、蚌珠等珍异品。哀牢居地是自蜀通往掸、身毒一路的重要门户。西汉曾在其地设唐(今云南保山)、不韦(今云南施甸)两县。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哀牢王贤栗出兵攻鹿部落。败绩,于是二十七年遣使诣汉越太守,请求内附,汉光武帝刘秀封贤栗为君长。明帝水平十年(公元67),又设益州西部属国,管理不韦、唐和云南(今云南祥云)、榆(今云南大理)、比苏(今云南云龙、兰坪)、邪龙(今云南巍山、漾濞)四县。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族人内附,明帝于其地置哀牢(今云南腾冲、龙陵、德宏州等地)、博南(今云南水平)两县,合益州西部属国所领六县为永昌郡;哀牢土著君长被封为哀牢王,在太守辖下统领诸部落。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哀牢王曾杀死守令,攻陷唐、博南等地,但次年即被镇压。自汉代起,哀牢人渐迁至澜沧江以东。蜀汉时,又有数千落被迁至云南、建宁两郡。

乌孙

汉代至拓跋魏中叶居于天山北麓伊犁河上游、伊塞克湖畔及纳林河流域的游牧部族。它的族属有突厥族、亚利安族诸说,尚无定论。

建元三年(前139),张骞应汉武帝刘彻之募出使月氏,打算约它夹击匈奴,但未得要领而归。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击走匈奴于漠北,张骞向武帝言及留匈奴时说,闻乌孙本居祁连、敦煌间,与月氏为邻。月氏攻夺乌孙地,杀其王难兜靡,乌孙王族逃属匈奴;其后月氏为匈奴所破,西击塞人,塞人南迁,月氏居其地(今伊犁河流域)。乌孙首领(昆莫)既壮,请单于助报旧怨,西向攻破月氏,月氏西走,乌孙遂占有其地,然常怀念故地;因而建议武帝厚赂乌孙,招以东归,并遣公主为夫人,使之助汉,以断匈奴右臂。武帝采纳此议,令张骞再使西域,抵达乌孙都城赤谷城(今地不明),当时乌孙有户十二万,民六十三万。然而乌孙诸大臣不欲东迁,昆莫猎骄靡又年老不能自主,仅遣使数十人随张骞入汉答谢,意亦在窥探汉廷的虚实。

匈奴知乌孙遣使赴汉报聘,便兴师问罪,乌孙为得汉援助,再遣使献马,并愿得汉公主。武帝于元封年间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为公主嫁昆莫,馈赠甚丰,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同时迎娶匈奴女为左夫人。江都公主别居一宫,不经常与昆莫相会,且因语言不通,忧伤思乡,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旗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昆莫年老,令细君改嫁其继承人岑陬,公主不肯,向朝廷请示,汉帝为同乌孙共灭匈奴,令公主从其国俗。公主与岑陬成婚,生一女,旋病卒。汉又以楚王刘戊之解忧为公主妻岑陬。解忧留居乌孙达五十年之久,先嫁岑陬,未生子女。岑陬早卒,病危时因其胡(匈奴)妇所生之子泥靡年幼,把王位让给上汉父之子翁归靡,约定泥靡长大,仍立为乌孙王。翁归靡即位后,娶解忧公主,生三男二女,长男名元贵靡。翁归靡亦有胡妇,生子名乌就屠。汉昭帝时,匈奴与车师并力侵乌孙,解忧上书请汉救援,汉公卿议救未决,值昭帝去世。宣帝本始元年(前73),解忧与翁归靡皆上书称匈奴连续发兵攻击乌孙,掳掠人民,并要求交出汉公主,望汉出兵相救。翌年,汉遣将五人,率骑十六万分道出塞,命校尉常惠持节护乌孙兵,共击匈奴,匈奴死伤惨重,畜产损失不可胜数,因此深怨乌孙。本始三年冬,匈奴单于自将数万骑击乌孙,有所虏获,将还师,逢大雪,人民畜产损失十之八九。本始四年至地节元年(前69),乌孙与丁零、乌桓等又围攻匈奴,匈奴人民死者十分之三,牲畜损失将近一半。汉兵亦出塞攻掠,攻下车师,留卒屯田,保障天山北麓往乌孙的道路畅通,汉与乌孙的联系由此加强。

宣帝元康二年(前64),应翁归靡之请,以楚主解忧亲属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使居上林苑习乌孙语;临行,宣帝亲自送别。相夫至敦煌,未出塞,闻翁归靡死,乌孙贵人从岑陬之约立泥靡为昆弥(昆弥即昆莫,均为乌孙王号)。宣帝从萧望之议,征还相夫。解忧复嫁泥靡,生一子名鸱靡。翁归靡胡妇所生之子袭杀泥靡自立为昆弥,因害怕汉出兵,奉元贵靡为大昆弥,自己为小昆弥。汉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为分别人民地界,大昆弥户六万余,小昆弥户四万余,各自为政,汉皆赐予印绶。后元贵靡、鸱靡皆病死,解忧年近七旬,上书言年老愿还汉地。宣帝许其归来,于黄龙元年(前49)病死。自此至西汉末,乌孙昆弥始终有大小之分,前者亲汉,后者亲匈奴。《汉书·西域传》所谓“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且无宁岁”,是对这种情况的概括。

明帝水平十七年(74),东汉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车师后王部金满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班超欲攻龟兹,因乌孙兵强,欲得其助,乃上书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章帝允诺,建初八年拜班超为将兵长史,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锦帛。和帝水元三年(91),匈奴北单于为汉左校尉耿夔所破,曾遁走乌孙。而自安帝即位时(107)起,北匈奴复收属西域诸国,时为边寇。后经班勇大力经营,虽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皆来朝,而乌孙及葱岭以西终绝。

近几十年来,中国和苏联的考古工作者在乌孙故地考察和发掘了大量的乌孙墓葬,从墓葬分布特点、形制及出土物等方面作了分析研究,为探索乌孙的社会经济情况提供了不少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文献之不足。例如:谷物磨具和平底陶器的出土,说明乌孙人在经营畜牧业的同时,还兼营少量农业。出土物还表明乌孙人制陶业、铸铜业和木器制造业的水平和规模。墓葬规模的悬殊和出土物的多寡贵贱则体现了乌孙社会贫富的分化和阶级的形成。

乌桓

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社会经济乌桓人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室,皆东向日。善骑射,亦狩猎。食肉、饮乳,衣毛皮。兼营农耕,以布谷鸟为候鸟,作物有青、东墙。能酿白酒,但不知作麴,蘖米常仰给于中原。妇女能在皮革上刺绣和制作一类的织物。男子能作弓矢,制鞍勒,锻铜、铁刀兵。

乌桓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数百、千邑落,每邑落约有二三十户。部首领称大人,邑落首领为小帅。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大人有所召呼,部众不敢违,违者死罪。盗窃不止,亦死罪;叛逃者捕归,放逐于沙漠中。有罪,可以牛羊赎。大人、小帅最初由邑落人民推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得举,2世纪末以后,变为世袭。

乌桓俗贵少贱老。怒杀父兄,不以为有罪,然不害其母,因母有族类;而父兄以己为种,故无人过问。血族复仇之风颇盛。

乌桓人髡头,女子至嫁时才蓄头,分为髻,戴一种桦皮制的高帽子,称为句决。男子娶妻,皆先私通,略其女去,半年百日后,始遣媒送马、羊、牛为聘;婿随妻归,服役二年后,妻家才厚遣其女回夫家。部落内,除战争外,一切皆从妇女之计。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他伯叔。

乌桓人土葬,用棺。葬时亲旧环坐,两人诵咒文,杀一肥犬及死者生前所乘马,烧衣物、服饰,歌舞,哭泣相送。相传犬能护佑死者神灵返归赤山(一说在今兴安岭南脉,乌桓人认为人死后魂妇此山),不致中途遭横鬼遮拦。

乌桓人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已故著名大人。以牛羊为牺牲,饮食必先祭。

与汉关系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19),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泺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

王莽执政,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

东汉初,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似东各地。建武二十一年(45),汉将马援率军往讨,不胜。次年,匈奴内乱,且遭旱灾蝗祸,乌桓又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乌桓大人。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经明帝、章帝、和帝三世,汉与乌桓相安无事。

乌桓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自2世纪初起,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匈奴。2世纪中,汉与南匈奴对抗,各郡乌桓亦各自为政,或从汉攻匈奴,或与匈奴联兵攻汉。2世纪末,汉还频频利用乌桓骑兵镇压各地义军。灵帝中平二年(185),令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乌桓因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人心浮动,军无斗志,皆临阵不战,逃归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张举、中山相张纯等反,就利用幽州乌桓,寇掠青、徐、幽、冀四州,张纯自号弥天安定王,为诸郡乌桓元帅。中平六年,张纯死,乌桓军亦随之瓦解。

献帝初平元年(190),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建安五年(200),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旋即病死。十年,绍子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乌桓败绩,蹋顿及各王以下被斩,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夫余

亦作扶余。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之一。首见于《史记·货殖列传》。一般认为属于通古斯语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夫余已为华夏诸国所知。据公元1世纪保留的传说,远在北方的“北夷”有索离国,约当今嫩江上游松嫩平原。索离国王的后裔名东明,向南发展,渡过掩水(今松花江中游),占踞了今吉林农安、长春一带,所谓“东夷之域”,亦即古代原始居民貉的原住地,遂称夫余国。它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为邻;北有弱水,弱水即今嫩江或黑龙江。这地区“最为平敞,土宜五谷。出名马、赤玉、貂纳”,“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在国王之下,设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官,各“加”分领数百至数千邑落。邑落的豪民役使“下户”为奴仆,社会处于奴隶制阶段。刑法严苛。正月祭天,断刑狱。衣服尚白。兄死妻嫂。有军事则祭天,杀牛、观牛蹄以占吉凶。遇敌时,诸加各自为战,使下户输担粮草饮食。文献所记夫余的礼节、习俗、衣饰,和近年考古的遗存,都说明他们久已受华夏文化的影响。

汉武帝时,夫余向汉朝贡。王莽为向“外夷”显示威力,曾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派遣印绶的五威将军至夫余。公元1世纪初至3世纪中,夫余实力渐盛。自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起,不断遣使朝汉,与汉基本上保持友好。而同高句丽、鲜卑对抗。安帝建光元年(121)冬,高句丽围攻玄菟郡时,夫余王曾遣子尉仇台击破之,解救了玄菟。顺帝永和元年(136),夫余王曾来汉京洛阳。以后,高句丽日趋强大,向西发展,汉边军退至西盖马(今辽宁抚顺);但夫余仍亲汉,西与鲜卑、南与高句丽对抗。东汉末及曹魏初,公孙氏势力在辽东兴起,夫余属辽东。公孙氏为利用夫余抑制高句丽、鲜卑,曾以同族之女妻夫余王。公孙氏亡后,夫余又于魏明帝景初二年(238)朝魏。

西晋建立后,夫余王频繁遣使朝贡。太康六年(285),慕容袭破夫余,其王依虑自杀,余众走保沃沮。七年,晋武帝司马炎遣东夷校尉何龛击败慕容,依虑之子依罗得以复国。晋永和二年(346),慕容鲜卑又大败夫余。其国势因此大衰。北魏高宗时,夫余王曾遣使朝贡。北魏太和七年(483),灭于高句丽。十七年。夫余王室残留故地者,复被勿吉所逐,遂北渡那水(嫩江及东流松花江),徙居今嫩江支流富裕尔河一带,金代蒲与路治在富裕尔河沿岸并以此河得名,都因夫余遗裔居于此河流域,是夫余的对音。

山越

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百越的一支(见越)。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称“帅”,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东汉末年,孙氏初定江东,境内山越众多,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与各地的“宗部”(一种以宗族乡里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地方武装集团)联合起来,与之对抗,成为孙吴政权的心腹之患。汉建安三年(198),袁术遣人以印绶与丹阳(今安徽宣城)宗帅祖郎等,使之激动山越,大合兵众,图谋共攻孙策,反为孙策讨破。为了巩固政权和掠夺劳动力与兵源,孙权从建安五年掌权之时起,即分遣诸将镇抚山越。建安八年,孙权西征黄祖,正待破城之时,山越复起,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东撤后,派吕范平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程普讨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太史慈领海昏(今江西永修西北);以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充任山越活动最频繁地区的县令长,悉平各地山越。建安二十二年,陆逊建议孙权,克敌定乱非众不济,而山越依阻深地,心腹未平,难以图远。于是命陆逊征讨会稽、丹阳、新都三郡的山越,将俘获之人强者为兵,羸者补为民户,得精卒数万人。吴嘉禾三年(234),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恪移书相邻四郡,令各保疆界,然后分兵扼诸险要之地,将山越分割包围。只修缮藩篱,不与交锋。待其谷物将熟,纵兵芟刈,以饥饿迫使山越出山求活。诸葛恪将其中精壮四万人选为兵士,余者迁至平地充作编户。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徙至平地,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或为私家佃客。大量山越出山,对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大大加速了山越自身的汉化过程。虽然直到南朝末年,甚至隋初史籍中仍有关于山越的零星记载,但绝大部分山越此时早已同汉人完全融合。

中国古代巴族的一支,板蛮的又一称谓。汉代规定巴族的渠帅罗、朴等七姓不输租赋,其余每户岁出“钱”口四十文,巴人呼赋为,故当时称之为贵人。人主要分布在巴郡阆中(今属四川)和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一带,沿渝水(今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居住。从事农业,长于狩猎,俗喜歌舞,敬信巫觋,骠勇善战。部落首领有王、侯、邑君、邑长之分。相传秦昭襄王时,白虎为患,人应募以白竹弩射虎有功,昭王乃刻石为盟,许其顷田不租,杀人者得以钱赎死。刘邦为汉王,发人定三秦,以功复其渠帅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输租赋。人自秦汉以来屡享复除,故世号“白虎复夷”;又因作战以木板为盾,故又称“板蛮”;晋世又有“头虎子”之号。

东汉时,羌人数攻汉中,朝廷发人击败之,号为“神兵”。桓帝时,朝廷加重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更赋至重,又遭仆役楚,过于奴虏。有的嫁妻卖子,甚至自残躯体。他们被迫邑落相聚,多次掀起反抗斗争。中平五年(188),巴郡黄巾举义,人亦起兵攻占城邑,与之呼应。

汉末大乱,张鲁据汉中,诱说宕渠一带巴、首领杜、朴胡、袁约背叛益州牧刘璋归己,刘璋亦发汉昌(今四川巴中)人为兵以拒张鲁。张鲁在汉中推行五斗米道,人敬奉,故多迁往。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张鲁,鲁一度败走巴中,依杜、朴胡等,后张鲁降操,“巴七姓夷王朴胡、邑侯杜”等亦率“民”、“巴夷”附操。操以胡为巴中太守,为巴西太守以拒刘备。后曹操放弃汉中,又将在汉中的“巴夷”、“民”全部迁至关陇地区。西晋末年,关西因战乱天灾频岁大饥,略阳、天水等六郡人民包括一部分原自汉中迁来的民共数万家流入梁、益(今四川)就食。这些流民后来在人首领李特领导下于蜀中起义,建立大成政权。

人在秦汉以前居住比较集中,文化特点亦比较鲜明,如船棺葬和各种特殊形制与纹饰的青铜器,都颇有地方特色,人的巴渝舞更深为刘邦赞赏,成为汉朝庙堂歌舞之一种。汉以后,人与汉族以及其他蛮人如廪君蛮、盘瓠蛮融合的进程日益加快。汉末魏晋时期,不仅在原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民”杂居的局面,而且在原廪君蛮比较集中的巴东郡和原盘瓠蛮集中的地区涪陵郡,也都有不少人杂居其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专称以西域胡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杂胡,或称羯胡。东汉末至隋唐时,此名有时用为对北方诸族的泛称。作为魏晋十六国时“五胡”之一的羯胡,有谓源于西域月氏诸胡,即所谓昭武九姓,曾附属于匈奴,故又被称为“匈奴别部”。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于匈奴的部众,于晋初大批内迁,有十九部,其中力羯、羌渠两种可能与羯胡有关。有的旧史解释族名起源,说他们主要分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室,因号羯胡。此外,今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处,主要从事农业,多山居,为汉族地主所奴役。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晋永兴二年(305),上党武乡羯人石勒等起兵反晋,319年建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赵末年,冉闵起兵,滥杀胡羯二十余万,其中因高鼻、多须被误杀者近半,羯胡势衰,后渐融入汉族之中。到隋唐时,羯或羯胡之名基本上变成了对北方诸族的泛称。

柔然

5世纪初到6世纪中叶活跃于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系东胡苗裔,与鲜卑同源。有的史书记载说柔然是“匈奴之裔”、“匈奴别种”、“塞外杂胡”。他们辫发左衽,居穹庐毡帐,逐水草畜牧,无文字,刻木以记事。

传说柔然始祖名木骨闾(3世纪后半叶),是鲜卑拓跋部的奴隶。子孙采用与始祖之名声音相近的郁久闾为氏。木骨闾之子车鹿会开始拥有部众,4世纪中叶起自号柔然。魏太武帝拓跋焘改用音近而有贬义的蠕蠕。唐人修撰的《晋书》称为蠕。南朝称为芮芮。北齐、北周、隋史书中称茹茹,可能是后来柔然族自己采用的汉字名称。柔然等字的原义,东西方学者有种种推测,以为来源于蒙古语的“贤明”或“法则”,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等,尚无定论。18世纪中期以来,东西方学者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即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人(Avars)是否即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族,近年多数学者倾向于肯定这个说法,但仍有不同意见。

车鹿会的后裔社始立军法,千人为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置帅一人。作战先登有赏,懦弱退却者以石击首杀之。柔然自此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国家阶段,且日益强大起来,吞并高车和匈奴余种。402年,社仿照鲜卑族曾称首领为“可寒”之习,自称可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以后突厥、回鹘、蒙古等族都沿用下来。柔然最盛时期,势力北到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达大兴安岭,与地豆于族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奚、契丹为邻,西边远达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服属了天山南路南北两道诸国。

柔然与东方的北燕和西方的后秦和亲,赠送马匹,还经过吐谷浑和益州,与南朝的宋、齐、梁通好。其目的都是为了牵掣北魏,以便向南进攻。柔然夏季分散部众畜牧,秋季马畜肥壮,就背寒向暖,进入北魏境内,夺取所需粮食和物资。大檀原统别部镇守西界,能得众心,被推戴为可汗,多次进攻北魏。424年(北魏始光元年)大檀率六万骑深入到云中,攻陷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太武帝亲自抵御,被柔然骑兵包围了五十余重。柔然成为北魏北面的严重威胁。从424到449年(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在灭夏、北燕、北凉的过程中,同时与柔然斗争,七次率军分几道进攻柔然。文成帝和献文帝在位时间不长,也都曾亲自统兵出征柔然。长期战争中,双方互有胜负。429年(北魏神二年)五月,太武帝主动出击柔然,取得一次重大胜利。魏军舍弃辎重,轻骑前进,到达栗水(克鲁伦河),大檀大败西走,部落四散,牲畜布野。太武帝沿栗水西进,过汉将窦宪故垒,驻军兔园水(土拉河),分兵追击,北过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原服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也背叛柔然。柔然三十余万落投降,北魏俘获戎马百余万匹。背叛的高车部落,以后常常成为柔然内在的威胁。470年(北魏皇兴四年),北魏又一次大败柔然,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北魏在出击之外,还致力于防御。423年(北魏泰常八年),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到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修筑了长城。又先后在河套以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见六镇),派兵戍守,以拱卫京都平城。北魏与柔然并非始终处于敌对关系,在战争间歇时,也曾友好相处。文成帝的母亲景穆帝妃,就是柔然人郁久闾氏。柔然族中不少人在北魏朝廷任居文武高位并与鲜卑贵族结为姻亲。

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对柔然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476年(北魏承明元年)二、五、八、十一月四次遣使,477年(北魏太和元年)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460年吞并高昌,470年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472年和473年,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516~517年(北魏熙平元年至二年),柔然可汗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

6世纪初柔然内讧,可汗阿那逃亡于魏。521年(北魏正光二年),北魏派兵送阿那北归。柔然一度两可汗并立,阿那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北,婆罗门居西海郡(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后来婆罗门投向哒,被北魏俘虏,阿那势力逐渐强大。523年(正光四年),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起义,北魏借阿那的十万兵力镇压。北魏朝廷在六镇起义的打击和尔朱氏之乱的纷乱局面下,日趋衰弱,而阿那士马日益强盛。464年,可汗予成开始用汉字建年号永康,阿那又仿北魏制度,建立一些官号。柔然族原信萨满教,以后佛教也曾传入,北魏僧人法爱作过柔然的国师。

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与柔然结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6世纪中叶突厥日益强大,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555年(西魏恭帝二年)率千余家奔西魏。柔然汗国灭亡,余众辗转西迁。

高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自号狄历,春秋时称赤狄,西晋以后塞外各民族称之为敕勒,北朝人称为高车,迁入内地者被称为丁零。原始居地在今贝加尔湖一带,每当雄踞漠北草原的匈奴和鲜卑先后迁走或衰弱之机,高车就向南移徙,分布在三个主要的聚居地区:①从黄河河套经阴山直到代郡(今山西大同东北)之北的长城以北广大地区;②陇西、秦、凉一带;③内地最大聚居地区在今河北、山西、河南一带。383年肥水之战后,早已入居黄河流域的丁零族翟斌在新安起兵反抗前秦,388年翟辽在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建立了魏政权,史称翟魏。392年,为后燕所灭。

大漠南北游牧为生的敕勒各部,其车轮高大,有高车之名。他们尚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阶段,保存母系制残余。4世纪末5世纪初,北魏九次发动对他们的战争,虏获六七十万人,置于漠南各地。还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服属于柔然。5世纪末柔然在北魏打击下趋于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西迁。他在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一带)建立高车国(487~541),共七主,前后约五十五年。高车国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门户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势力东北至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北达阿尔泰山,西接乌孙西北的悦般,东与北魏相邻。最后灭于柔然。

北魏统治下的内地丁零不断反抗,安插在边镇为营户的敕勒部人是六镇起义的主力之一。柔玄镇起兵的领袖杜洛周(或称吐斤洛周)可能即是敕勒人。六镇起义后,敕勒人转战中原,与中原各地的丁零一起融合于汉族之中。敕勒族喜爱歌舞,宋代郭茂倩缉《乐府诗集》中保存的《敕勒歌》是敕勒族的一首著名的民歌。

室韦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作失韦,或失围。北魏时始见于记载。源于东胡,与契丹同类;在南为契丹,在北号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以狩猎为业,多捕貂,养牛马,食肉衣皮,也种植麦、粟、;夏时城居,冬逐水草。各部首领号“莫贺咄”,不相统属。不时遣使至北周、北齐朝贡。后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五部,各不相属,风俗习惯稍异,均为突厥所役属。南室韦渐分为二十五部,每部酋号称“余莫弗瞒咄”。其俗男子被发,女子盘发,乘牛车。北室韦分为九部,部酋称“乞引莫贺咄”,每部又有三“莫何弗”为副。曾派贡使向隋朝献方物。唐代室韦分布益广,多达二十余部。其中居今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兀室韦”,据说是蒙古部祖先。室韦与唐朝关系密切,不时遣使贡丰貂等,接受唐朝所授官职。唐贞元四年(788),室韦与奚袭扰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次年,遣使来谢罪。以后,又朝贡不绝。10世纪契丹建立政权过程中,部分室韦并入契丹。

古代中亚游牧部族。亦作哒、哒、滑等,即西方历史上所谓“白匈奴”。哒人起源于塞北,4世纪70年代初越阿尔泰山西迁粟特,5世纪20年代中渡阿姆河入侵萨珊朝波斯,被巴赫兰五世击退。30年代末又南下吐火罗斯坦,逐走寄多罗贵霜人,遂以此为基地屡犯波斯。453年打败伊嗣俟二世,484年杀死卑路斯,一度夺取了呼罗珊东部,迫使波斯称臣纳贡,以后双方长期对峙。6世纪初,北上同高车争夺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扶植傀儡,控制高车。同时,东进塔里木盆地,城郭诸国多被役属,南道抵于阗,北道达焉耆,经由南北道与北魏、西魏、北周、萧梁频繁交往。5世纪中,哒人乘打败伊嗣俟二世之机,曾南侵笈多印度,不久,被塞建陀笈多击退。70年代末,灭亡了乾陀罗的寄多罗贵霜残余势力,立特勤为王,统治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6世纪初再次大举入侵印度,一度推进至摩揭陀,终被马尔瓦的耶输陀曼战胜,撤至印度河以西。约558~567年间,萨珊波斯与北亚新兴的游牧部族突厥联姻结盟,夹击哒。哒国破,领土被分割,部众散处中、南、北亚各地。

哒人从事畜牧,长期逐水草移徙,进入中亚后,才走向定居,兼营农业。有刑法,盗一责十;葬以木为椁,累石为藏;有殉死、面。截耳等习俗,而以一妻多夫最为特异。其原始信仰不得而知,西徙后独尊祆教。随着景教势力的东渐,部分成了景教徒。进入北次大陆者则逐步改宗婆罗门诸教派。哒人不信佛,但未必迫害佛教,历来认为哒兴起乃中亚佛教一劫之说不足凭信。哒人无文字,语言系属不明。其族源、族属异说纷纭,如中国古史有高车、车师、大月氏、康居诸说。亚美尼亚、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史家把它和匈奴、突厥乃至贵霜混为一谈。近人除敷衍旧说外,更创悦般、柔然、蒙古、伊朗、鲜卑等说,迄无定论。

契丹

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至唐末强大。五代时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契丹与奚并出自东胡,西汉时东胡为匈奴所破,退保鲜卑山,北魏时,始见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之南,黄龙萧绰萧太后画像(今辽宁朝阳)之北。常以名马文皮贡献北魏,并进行贸易。628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首领摩会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时,契丹已形成部落联盟,君长出自大贺氏。648年,契丹诸部皆请内属,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领窟哥为都督,封无极县男,赐姓李氏。又置羁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领为刺史。契丹有别部酋领孙敖曹,621年(唐武德四年)附唐。其曾孙万荣,武周垂拱(685~688)中为归诚州刺史,万岁通天(696~697)中,与其妹婿松漠都督李尽忠(窟哥之后)并为唐营州都督赵文所侵侮,遂举兵杀文,据营州反,进攻河北地区,屡败唐军。武则天征发大兵讨之,借奚及突厥之助,始得平定。是后,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开元三年),其首领李失活来附,唐廷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领可突干再次叛唐,唐为防御契丹,加强东北边防兵力,建立范阳、平卢两节度,重用胡人安禄山,结果酿成安史之乱。唐至德(756~758)年间,奉侍图契丹与唐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鹘控制。9世纪中叶回鹘破亡,契丹又归顺唐,唐赐以“奉国契丹之印”。

契丹本分八部,八部大人海三岁推一人为盟主,唐贞观(627~649)时,盟主常为大贺氏,730年遥辇氏取代大贺氏。9世纪60~70年代,部落渐盛,征服邻近部族如奚、室韦等。907年,耶律氏代遥辇氏为盟主,916年耶律阿保机称王,建国号契丹;947年改称辽。契丹国势远及中亚,故中世纪中后期西方许多国家多以契丹指北部中国,这一名称因13世纪蒙古的西征,进而指称全部中国。

党项

6~14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居今四川西北至青海河曲一带山谷间。以姓氏为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五千至万骑,小者千余骑,无法令、徭役,不相统属。大姓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西夏武士复原图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最强。党项拓跋氏,或谓即鲜卑拓跋氏。隋时党项各部有降隋者,如585年拓跋宁丛等率众内附;亦有役属于吐谷浑者。629~631年(唐贞观三至五年)其大酋细封步赖、拓跋赤辞等先后率部归唐,唐于其地析置羁縻州数十。后因吐蕃逼迫,唐徙拓跋等部于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等州以处之。留于原地者为吐蕃统治,吐蕃称之为“弭药”。安史之乱后,内迁党项又徙于灵(今宁夏吴忠东北)、庆、银(今陕西米脂西北)、夏(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等州。765年后,因盐(今陕西定边)、庆等州党项与吐蕃邻近,往往联合入侵内地,唐再徙之于银州之北、夏州之东。以后,居夏州者称平夏部,居庆州者称东山部,在夏州以南山地者称南山部。东山部、平夏部且有移至石州(今山西离石)者,依水草而居。842年之后,振武军、云州、太原等处出现党项,当与迁至石州者有关。唐末,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授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五代时,拓跋思恭势力增强。以夏州为中心的党项势力控制了当时的中西交通线,从中继贸易中获利甚丰。1038年(宋宝元元年),思恭后代元昊正式即西夏皇帝位(即西夏景宗李元昊)。元时蒙古人称党项及其所建西夏为唐兀或唐兀惕。

隋唐时活跃在中国东北部的民族。周秦到西汉时称为肃慎,东汉至魏晋又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在历史记载中,其名称及地域虽稍有变动,但族源及族的主体基本未变。

南北朝时,勿吉各部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广大地区,东临日本海。自北魏延兴五年(475)勿吉遣使到北魏朝贡后,与中原关系日益紧密,并逐渐兴盛起来。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灭亡邻近的夫余,领土扩展到伊通河流域松辽平原的中心,为东北一支强大势力。到隋代,勿吉被称为,部落数十,主要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部,各部相距二三百里。以农业经济为主,多粟、麦、,善养猪,富者多至数百口,亦从事狩猎。各部首领称“大莫弗瞒咄”,不相统属。其俗多穴居,妇女服布裙,男子衣猪狗皮。各部发展不平衡。粟末部在最南,较先进,居粟末水(今第二松花江)流域,常与高句丽征战。隋炀帝杨广即位初,首领突地稽率部千余户降,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黑水部在最北,农业经济发展较慢,分十六部,以勇健著称。唐开元十年(722),黑水部酋倪属利稽入朝,玄宗任为勃利州(今伯力)刺史。后在其境置黑水军,又于其最大部落内置黑水都督府,仍以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都督府,设州,首领为州刺史,唐派长史监领之。十六年,唐赐其都督姓李,兼黑水经略使,隶幽州都督。其后,由粟末贵族为主体、联合一部分高句丽贵族建立的渤海政权强盛,黑水及其余皆附属于渤海。

突厥

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的名称和它在6~8世纪建立的汗国的名称。

突厥和铁勒同族,语言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以狼为图腾,共有十个氏族(姓),其中以阿史那氏最显赫,突厥诸可汗俱出此氏族。原居践斯处折施山(今地不详),后迁高昌北之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掌握冶铁技术。5世纪中叶,漠北柔然族强大,占据高昌一带,突厥人被迫迁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受柔然统治者的蔑视,被称为“锻奴”。6世纪初,柔然衰落,突厥乘机发展势力,在阿史那土门领导下逐渐强盛。土门曾派人到塞上市增絮,表示“愿通中国”。545年(西魏大统十一年),文帝派出使者酒泉胡人安诺陀到突厥,从此双方开始正式交往。次年,土门帮助柔然讨平叛乱的铁勒诸部,势力大张,因求婚被拒绝而与柔然断交,转而求得西魏长乐公主。552年土门发兵击败柔然,柔然可汗阿那自杀。土门自立为伊利可汗,是为突厥汗国建立之始,汗庭(牙帐)建于于都斤山(又作乌德、郁督军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此山被操突厥语的部落视为圣山)。同时派其弟室点密西征,进行扩张。

突厥汗国是建立在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上的部落联盟国家,大可汗是一国之主,汗国的强盛在很大程度上靠大可汗的武力及其个人威望来维持。大可汗之下常以兄弟子侄为小可汗,分领部落。下有叶护,叶护之下有设、特勤、俟利发、吐屯等共二十八等,皆世袭。汗庭周围地区由大可汗直接统辖,其余地区分为东、西二部(即左、右二部),每部置一设,东设牙帐直幽州之北,西设牙帐直五原之北。

553年,土门死,子科罗立,号乙息记可汗(一作逸可汗)。不久科罗死,弟燕都俟斤立,号木杆可汗。木杆可汗时突厥消灭了柔然,又在西面联合萨珊朝波斯灭哒,东逐契丹,北并契骨(黠戛斯),控制区域东起辽海,西至西海(今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至漠北,这是它最强盛的时期。572年,木杆死,弟佗钵可汗立,中原的北齐、北周都畏惧突厥的势力,争与结好。581年佗钵死,汗室内讧,导致582年摄图取得汗位和583年东西突厥的对抗,突厥分裂为东、西汗国。

东突厥

又称北突厥,鄂尔浑突厥文碑自称蓝突厥。东突厥的历史又可分为前后两汗国时期。

东突厥前汗国(第一汗国)时期佗钵死,遗言由木杆之子大逻便继位,大逻便母贱,国人不服,佗钵之子罗母贵,国人立之,而大逻便又不服。罗不能制,就把大汗位让与乙息记之子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居于都斤山;罗退居为第二可汗,居独乐水(今蒙古土拉河);大逻便自立为阿波可汗,居于沙钵略之西北;沙钵略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居于沙钵略之东北。此外,伊利可汗时统兵西征的室点密也在龟兹北鹰娑川(今新疆开都河上游)建牙帐称可汗,名义上隶属于都斤山的大可汗。576年室点密死,子玷厥继位称达头可汗,拥有强兵;高昌以北还有贪汗可汗(世系失考)。在这种情况下,沙钵略作为大可汗的权力十分有限,实际上形成了沙钵略、第二、阿波、达头、贪汗五可汗并立局面。582年(隋开皇二年)沙钵略发阿波等部兵马南侵,第二年隋出兵反击,突厥败走。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开始和沙钵略互相攻击,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汗国。

沙钵略既被隋朝打败,又迫于东西分裂的不利形势,不得不向隋求和。587年,沙钵略死,弟处罗侯立,号莫何可汗,亦号叶护可汗,勇而有谋,以隋所给旗鼓,西擒阿波,后又西征,中流失卒。沙钵略之子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而处罗侯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小可汗)居其东北。两可汗皆请婚于隋,隋采用谋臣长孙晟的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予染干,并令染干南徙、赏赐特厚。都蓝怒而与隋绝交,数为边患,并联合达头共攻染干,染干归隋。隋先在朔州为染干筑大利城,立之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再迁染干游牧部众于黄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夏、胜两州之间。稍后,隋发大兵出塞击都蓝,都蓝为麾下所杀,达头遁走。601年(隋仁寿元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启民返归北方。不久西突厥大乱,启民又领有西突厥部众。607年(隋大业三年),启民朝见隋炀帝于榆林行宫。609年又朝于东都,这一年启民死,于咄吉世立,是为始毕可汗,仍妻义成公主。

始毕因事怨隋,615年,围炀帝于雁门,次年又寇马邑,北方割据势力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及农民军首领窦建德、高开道等并皆交结始毕,以为声援。这是东突厥最为强盛的时期。619年,始毕死,弟处罗可汗(619年立)、颉利可汗(620年立)一再侵扰唐朝辖境。626年(唐武德九年),颉利深入到长安附近,唐太宗亲临渭水与之结盟。629年(唐贞观三年),唐遣李靖、李、张公瑾等领兵与反叛突厥的薛延陀部夹击突厥,次年颉利大败被俘,东突厥亡。漠北诸部相继归服唐朝,唐分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统之。唐高宗初年又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统辖其地。

东突厥后汗国(后突厥、第二汗国)时期创建者阿史那骨咄禄,本颉利可汗之疏属,世袭吐屯啜。680年,骨咄禄跟从颉利兄子阿史那伏念叛唐,唐遣裴行俭出征,翌年擒伏念。骨咄禄便纠集残部进入总材山,渐至强盛,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以阿史德元珍为谋主。683年(唐水淳二年)起频年南侵,成为唐北方大患。691年,骨咄禄死,弟默啜可汗立,东打败奚、契丹,西降服铁勒、回纥诸部,黠戛斯、突骑施、吐谷浑以及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的拔悉密,拓境至于中亚河中地区的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东西万余里,控弦称四十万。连年侵袭唐境,并与吐蕃呼应,为后突厥最盛时期。697年(武周神功元年),默啜曾向武周求河曲六州降户数千帐,并求粟种、农器,武则天给予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这说明突厥此时已不专从事畜牧,农业生产也在发展。默啜在位二十五年,武功虽盛,而兵役严重,突厥部众及所役属的铁勒、回纥等部落不能忍受。716年,默啜征讨叛离的九姓铁勒拔野古部,归途中被拔野古散卒突袭杀害。默啜死,兄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纠合旧部,尽杀默啜之子小可汗匐俱兄弟及其亲信。立兄默棘连为毗伽可汗,毗伽既立,用其父时旧人暾欲谷(有的学者认为就是骨咄禄的谋臣阿史德元珍)为谋主,听他的劝告,减少了侵掠唐境的活动。734年,毗伽被大臣梅录啜毒死,子继立为伊然可汗,在位八年后死去。其弟继立,称登利可汗,年幼,不为国人所服。他的叔叔杀之,自立为乌苏米施可汗。国中大乱,744年末(一说745年初),回纥的骨力裴罗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自立称可汗,东突厥后汗国亡。

西突厥

西突厥的活动开始于室点密西征。西征中,西域原来的一些操突厥语的部落如处月、处密、突骑施等加入了突厥部落联盟,铁勒各部、葛逻禄、拔悉密等被迫役属于突厥。室点密先是联合波斯消灭了哒,以后又同拜占廷结盟,和波斯展开了争夺丝路贸易的战争。568~569年,拜占廷的使者到了室点密的汗庭(牙帐)鹰娑川。571年,突厥人进攻波斯,把边界从铁门关推进到了乌浒水(即缚刍水,今阿姆河)沿岸。588~589年突厥人可能占领了缚刍水西岸的部分地区。

583年,东、西突厥分裂,西突厥有阿波、达头、贪汗三个可汗,但实际上势力最大的是达头可汗。阿波与东突厥作战被俘后,鞅素特勤的儿子被立为泥利可汗。泥利死,其子达漫继位,称泥撅处罗可汗。当时东突厥都蓝、启民两可汗互争雄长,达头联合都蓝进攻启民。都蓝死,达头占据漠北,自称步迦可汗。603年,铁勒、思结等十几部背叛达头投降启民,达头部众溃散,他逃往吐谷浑后下落不明。605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被铁勒打败,随后又在达头的孙子射匮攻击下东走高昌,611年降隋。此后,射匮可汗统一了西突厥,广开疆土,东起金山,西到西海、玉门以西诸国都在他的统治之下,汗庭建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618年,射匮死,弟继位称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把大汗庭迁到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北面的千泉;授西域各国以颉利发的称号,每国派驻吐屯一人,收敛征赋。这是西突厥最强盛的时期。武德末年,统叶护曾向唐朝求婚,但被东突厥颉利可汗阻挠而未实现。贞观初年,统叶护被伯父所杀,西突厥内部变乱迭起,贵族争立。636年,沙钵罗利失可汗分西突厥为十部,各派一设统领,每设得一枝金镞箭用作号令,故称十设部落或十箭部落。并依所处地域分十部成两厢:左厢五部在碎叶川(今楚河)以东,称五咄陆部,部落酋长称啜,共五大啜;右厢五部在碎叶川以西,称五弩失毕部,部落酋长称俟斤,共五大俟斤。左右厢统称十姓部落,有的学者认为这或许同室点密率领西征的原十姓部落有关系。不管怎样,按地域划分居民应该看作是西突厥社会由血缘向地缘进一步转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建牙帐在双河(今新疆博乐、温泉一带)和千泉,总领十姓部落,控制西域各国,领兵几十万。阿史那贺鲁曾进攻过唐朝的庭州等地。657~658年(唐显庆二年至三年),唐朝派苏定方等统兵分几路征讨,俘获贺鲁,西突厥灭亡。唐朝设立陵、蒙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阿史那弥射为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属地分置羁縻州府,统归安西都护府(702年以后一部分改属北庭都护府)管辖。7世纪末,西突厥别部突骑施兴起,代阿史那氏统治了原十姓地区,但唐朝支持的西突厥可汗后裔一直到742年才不见活动。

突厥人主要从事游牧业,随水草迁徙,以毡帐为居室,食肉饮酪,冬裘夏褐,披发左衽,善骑射。以角弓、鸣镝(响箭)、甲、(长矛)、刀、剑为兵器,有冶铁、铸铜、造车等手工业,能纺织布(一种用蒿草纤维织成的粗布),善制鱼胶、养马。突厥马筋骨合度,能长途奔驰,狩猎、作战都很合用,经常用来与唐朝交换缯絮。

突厥汗国制定有反映私有制的刑法。征发兵马及收赋税时,刻木为契并附上金箭,用蜡加封盖印,作为凭信。

突厥有自己的文字。汉文史料中记载着突厥有碑铭;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人们在叶尼塞河摩崖上发现了形态类似古日耳曼人的鲁尼字体的文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蒙古高原有了更多的发现,取得许多碑铭的完整照片和拓本。1893年,丹麦学者汤姆森解读了铭文,确认是用阿拉米字母(一说直接来自粟特文字)书写的突厥语,基本字母有三十八个,从右向左读。在至今为止发现的突厥文碑铭中属于突厥人的主要有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这些碑又因发现地点而被统称作和硕柴达木碑)等,这些碑铭作为现存最早的突厥语文献,在语言学、历史学上都有重要价值。俄国学者拉德洛夫曾系统刊布过一批突厥文碑铭,同时尝试编写了《突厥方言辞典》;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小野川秀美把突厥文碑铭初步翻译成了日文;50年代,苏联学者马洛夫再次对一些突厥文碑铭进行刊布,内容包括原文、转写和翻译;在这一基础上,苏联突厥学家克里亚什托内结合各种文字的史料对突厥碑铭进行了集大成的研究。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都有汉文部分,中国学者在清朝末年就参加了这一部分碑文的考释工作。另外,由于近年发现了时代早于突厥文碑铭用草体粟特字铭刻的布古特碑,有的学者认为突厥汗国初期的公文用语可能是粟特语。近年在中国新疆和南西伯利亚、中亚等地还发现了许多属于突厥的石人墓、石圈墓,这对于研究古代突厥人的文化也有着重要意义。

吐谷浑

中古活跃在今中国青海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的民族。曾在4世纪建国至7世纪30年代,国名亦称吐谷浑,立国约三百余年。

史称吐谷浑本鲜卑族前燕王慕容庶兄,分得部众七百余户(一说一千七百户),西迁至阴山。西晋末,又越过陇山,到袍罕(今甘肃临夏)。其后扩展,统治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等族,建立国家,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亦为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西北其他族又称之为“阿柴(赀)虏”或“野虏”。后来吐蕃亦称之为“阿柴”,唐代后期又称为“退浑”、“吐浑”。

吐谷浑人主要从事畜牧,有良马,名青海骢,号称龙种。也从事农业,种植大麦、粟、豆、蔓菁。矿产有铜、铁、朱砂。居穹庐、毡帐,后期渐有城居。

吐谷浑初屈服于西秦,及西秦为夏赫连定所灭,遂据有西秦故地,与北魏及南朝并有密切交往。其时南北政权对峙,河西走廊为北方政权据有,故东晋南朝与西域及柔然、高车交往,皆取道吐谷浑境内,吐谷浑成为使者、商人、求法高僧往返之要道,在中西陆路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6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初,其主名夸吕,自号为可汗,都于青海湖西四十五里之伏俟城。通使于东魏、北齐,而与西魏、北周为敌,与隋亦常有军事冲突。591年,夸吕卒,子世伏立,求和亲,后隋以光化公主妻之。609年,隋大举进攻吐谷浑,其可汗伏允遁走,隋取其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隋朝末年中原战乱,伏允复其故地。唐初,伏允寇边不已,635年(唐贞观九年),唐太宗命李靖率兵击败之,伏允为其部下所杀,唐立其质子慕容顺为可汗。不久,慕容顺为国人所杀,唐又立顺子诺曷钵为可汗,后妻以宗室女弘化公主。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其残部奔于凉州。672年,唐又移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今宁夏中宁东南)以居之。留在故地的吐谷浑则为吐蕃所统治。其后吐蕃东侵,安乐州之吐谷浑又东迁至朔方(今内蒙古白城子)、河东等地。唐末有代北吐浑赫连铎;五代时有代北吐浑白承福,都是东迁之吐谷浑,其后为契丹所统治。留在青海之吐谷浑,据国内学者研究,今居于青海互助、民和、大通及甘肃天祝等地之土族,即为其后裔。

壮族

自称“布壮”,“壮”是“健壮”的意思,“布壮”就是“健壮的人”。“布壮”古称“猗撞”或“撞丁”,见于南宋人李曾伯的《可斋杂稿》卷十七《帅广条陈五事》,意思就是“强健的土丁”。此称原指宜州一带的“溪峒土丁”,后来它的意义扩大了,形成一个代表全族的名称。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壮族。

壮族的先民原是岭南西部百越的一支,名为骆越,他们定居在今岭南西部、滇东南和邻国越南北部。两汉以后,骆越这个名称消失了,六朝时,有乌浒、俚、僚等称。隋唐以来,又有西原、广源和侬、沙等称出现在岭南西部壮族先民骆越的居地。骆越和此后这些族称之间,保持着明确的继承关系。

定居在岭南西部的壮族先民骆越,秦汉时,已统一在中原王朝版图之内,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关系密切。秦朝修建灵渠,把长江流域同珠江流域沟通了,使中原和骆越的关系更加密切。从此来自中原的先进的经济文化,如铜器、铁器、牛耕等等,源源不断地传入岭南西部,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岭南西部的名贵产品,如麻布以及稍晚时期的棉布,输入中原。今天壮族中保留着不少古代汉语借辞,也说明汉族和壮族在文化上的交流。

壮族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社会发展阶段。壮族原始公社历时甚长,当时的一些社会习俗甚至保留到很晚的时期,如“祖业口分田”、“插头秧”等,就是原始公社时期土地公有制的遗俗。唐宋以来,壮族进入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阶段,在文献和传说中,可找到不少资证,它与中原古代的封建土地制度,颇有相同之处。至于汉唐之间壮族是否经过奴隶占有制阶段,学术界的看法尚不一致。由于资料和研究的不足,一时难于作出确切的论断,但从一些文献上看,当时使用、买卖和掠夺奴隶的事实,确不容否认。

壮族封建领主土地占有制及其劳役制,同政治上的土官制度,互相纠结,密切联系。土官制度保护着领主土地占有制,而领主土地占有制又是土官制度的统治基础。壮族人民在这种土地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双重压榨下,至晚从公元7世纪起,经历了一千余年。隶农附着于土地,饱受剥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落后。

由于中央王朝官吏贪残暴虐,人民灾难无穷;加之部落首领势力强大,公开分裂,建制称王,8世纪西原大部落、11世纪广源部落曾经发动了反抗唐宋王朝的战争。特别是西原发动的战争,是由羁縻土官的分裂活动,中原王朝的民族压迫及王朝官吏的残暴压榨所引起,所以战争的性质就包括了这两方面,其一是地方政权的分裂性质,另一是中央王朝的压榨和民族压迫性质。

侬智高是桂西广源土州的首领。广源州地处邕州之西,界于中国和交王朝之间,隶属于邕州管辖,从来是中国领土。交王朝企图并吞此地,胁迫侬智高归顺,遭到侬智高的坚决拒绝。侬智高曾请求归属宋朝,岁供方物,因为宋朝一味姑息,懦弱畏事,予以拒绝。“〔侬〕智高既不得请,又与交为仇”,遂于皇四年(1052),建制称“南天国”,发动了反抗宋朝的战争。首先攻下邕州,继而沿邕江东下,沿江宋军,望风溃退。侬军经苍梧,沿西江,直逼广州。广州久围不下,侬智高撤军西还。归途掳掠妇女人口。次年,在宾州昆仑关一战,被宋军名将狄青打败,全军覆没,侬智高逃奔大理国。在宋朝遣使迫索下,大理国“函首”送于宋朝知邕州萧注。

乌古

辽、金时期占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有乌古里、于厥、羽厥、妪厥律诸译。主要以游牧为业。东邻室韦,西面是它的姊妹民族敌烈,南接契丹。在海勒水(今海拉尔河)以北的称三河乌古部,在海勒水以南的径称乌古部。神册四年(919),被辽太祖耶律亿征服。会同二年(939),辽以其地水草丰美,迁北南院所属三石烈居处屯戍。其后,乌古叛服不定。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所俘乌古人户另置斡突乌古部。统和十二年(994),辽圣宗任皇太妃、萧挞凛领西北路乌古等部,经略西北。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可敦城为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又建防州(今蒙古哈达桑东南)、维州(今蒙古哈达桑),以控诸部,御鞑靼(阻卜)。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大安中,经阻卜磨古斯之叛乱后,辽在蒙古草原上的控制愈难于维持。寿昌二年(1096),徙乌古、敌烈两部于乌纳水邻近地方,以控扼北边冲要。金灭辽,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北走,聚众掘可敦城,乌古部附西辽德宗,一部分人西迁,余众附金,被东徙至庞葛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耕垦。其后逐渐与邻近的民族融合。

敌烈

辽、金时期游牧在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有迪烈、敌烈得诸译,与乌古为姊妹民族,分布在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下游,西接鞑靼(阻卜),东邻乌古,有八部。辽太祖耶律亿征服乌古部后,敌烈部于天显五年(930)降辽。此后敌烈与乌古对辽朝叛服不定。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敌烈降人俘户置迭鲁敌烈部和北敌烈部。统和十二年(994),圣宗命皇太妃与萧挞凛经略西北,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可敦城为镇州(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达桑东北古回鹘城)及防州(今蒙古哈达桑东南)、维州(今蒙古哈达桑),以镇胁敌烈诸部,并西捍鞑靼。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置乌古敌烈部都统军司。寿昌二年(1096),徙敌烈、乌古二部于乌纳水,以扼北部之冲要。辽亡,敌烈部附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其中一部分随西辽德宗西迁,余部降金,同乌古部东迁至庞葛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其后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克烈

辽、金时代蒙古高原的强大部族。居地在土拉河、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或译作克列夷、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凯烈等。《辽史》称为“阻卜”或“北阻卜”,亦作“达旦”。据《史集》记载:古昔此部之王生有八子,皆皮肤黝黑,因被称为“克烈”,后来诸子之裔各成部落,自立姓氏,惟继承王统的一支以克烈为名,其余诸部都服属于克烈之王。克烈分部见于记载者有:只儿斤、董合亦惕(或作斡栾·董合亦惕,斡栾意为多)、撒合亦惕、秃别干(或作土满土伯夷,土满意为万)、阿勒巴惕。

关于克烈族属,学者意见不一,或主突厥说,或主蒙古说。主突厥说者或认为是9世纪中叶随黠戛斯南下的谦河地区部落,或认为是回鹘汗国灭亡后留居本土的回鹘遗民;主蒙古说者认为是唐朝中期西迁的九姓达怛后裔。元朝人视克烈为蒙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将克烈列于“蒙古七十二种”中,与属突厥语族的乃蛮、汪古、畏兀儿等划入色目的部族区别开来。

10世纪中,克烈诸部被辽朝征服,辽任命其酋长为夷离堇、太师、大王等职,管辖本部,并置西北路招讨司以统之,于其地建镇州(故城在今蒙古布尔根省哈达桑东)等城,派兵戍守,经营屯田。11世纪初,基督教聂思脱里派传入克烈部(见也里可温)。辽道宗大康七年(1081)来贡的阻卜酋长余古赧,大安五年(1089)被任命为“阻卜诸部长”的磨古斯,都是基督教教名。磨古斯即《史集》所载王罕的祖父马儿忽思·禄汗。大安八年,磨古斯举兵反辽,至寿昌六年(1100)失败,被辽朝捕杀。其子忽儿札胡思·禄汗收集部众,战胜蔑里乞、塔塔儿诸部,势力复盛。忽儿札胡思立帐于回鹘故都窝鲁朵城,分封子弟于东西境,忽儿札胡思死,长子脱里(又译脱斡邻)继承汗位,杀戮诸弟。其叔菊儿罕发兵攻之,脱里败,求援于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也速该率军助攻菊儿罕,菊儿罕被迫逃往西夏,脱里复得克烈部众、土地,与也速该结为“安答”。后其弟也力可合刺叛投乃蛮,引乃蛮亦难赤汗来攻,脱里不敌,逃亡西辽,辗转经畏兀儿、西夏境回到漠北,得蒙古部帮助,又恢复了原先的势力。时铁木真(见成吉思汗)方兴,因脱里与其父也速该系旧交,复与结盟,尊之为父。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遣丞相完颜襄镇压塔塔儿部叛乱,脱里率部助金,击溃塔塔儿于斡里札河,金朝封以王号,遂与原有汗号合称王罕。其后,王罕和追随他的铁木真一同征服诸部,追击乃蛮至黑辛八石(又译乞则里八寺,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之地,灭蒙古泰赤乌部于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击溃札木合联盟于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败乃蛮不欲鲁汗于阔亦坛山。克烈部成为蒙古高原最强盛的势力,王罕被尊称为“也客罕”(大汗)。他的夏季驻地在达兰达巴(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之西)和古泄兀儿湖(在蒙古土拉河南),冬季驻地在汪吉河(蒙古翁金河),分军为左、右翼,并拥有一支强大的护卫军。1203年,王罕忌铁木真势力日盛,发兵攻打,会战于合兰真沙陀(在今蒙古东方省南境),铁木真败退至班朱尼河(约在今克鲁伦河下游附近)。王罕恃胜而骄,张设金帐,连日欢宴。铁木真兵力逐渐恢复,出奇兵偷袭王罕营帐,彻底打败克烈军,尽并其部众。王罕逃入乃蛮部境,为乃蛮边将所杀;其子亦刺合·桑昆到处流窜,最后逃到曲先(今新疆库车),为当地首领所杀,克烈亡。因王罕曾强盛一时,13世纪东来的欧洲旅行家多认为他就是传说的东方基督教国王长老约翰。

成吉思汗建国后,将克烈人分编入各千户。在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后妃、大臣、将领中,有不少著名的克烈人。王罕弟札阿绀孛之女唆鲁禾帖尼嫁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生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地位最尊。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着,后来的卫拉特蒙古和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蒙古族中,均有克烈姓氏。

青唐羌

吐蕃族(藏族)的一支。9世纪末叶吐蕃王朝瓦解,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宋初在秦凤路沿边、西凉府及河湟流域一带,都分布着吐蕃族,其中以宋人称呼为“青唐羌”的厮罗一系声势最著。厮罗(997~1065)是吐蕃赞普之后,意为“佛子”。他被大僧侣李立遵和大首领温逋奇所拥立,初居廓州(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继迁宗哥(今西宁市东大小峡谷地带),又徙邈川(今青海乐都),最后定居青唐(今青海西宁)。在辽、宋、西夏鼎峙互争的新形势中,河湟吐蕃出现了“立文法”的建政活动。厮罗以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聚众日多,把割据分裂的吐蕃部落基本统一起来。他和契丹使聘往来,通婚结好;并与宋朝友好结盟,共同防御西夏。在厮罗部将近百年的统治期中,青唐一带生产发达、商旅云集,呈现繁荣景象。这时,“丝路”中的河西走廊,因西夏崛起,商旅往还多所梗阻,青唐城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其西临谷城(今西宁市西郊通海区),有道路通青海湖,循湖而西,即径入西域,西域各国及回鹘商人均经此至青唐,与中原西来的商贾相贸易,厮罗部以此富强。厮罗死,第三子董毡继位。董毡死于1083年,由养子于阗人阿里骨接替。1096年阿里骨死,子瞎征继位。1099年(宋元符二年),吐蕃首领内讧,宋取邈川、青唐置湟、鄯二州,不久又弃失。1103年(宋崇宁二年),宋再取湟州,次年取鄯州、廓州,改鄯州名西宁州。金人兴起,征服其地,青唐羌势力趋于衰微。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