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
民族名。初见于唐代著录,与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人并举,指今日傣族先民,因其人以金镂片裹齿得名。拉施都丁《史集》作zardandan,波斯语“金牙齿”之意。《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其人用金作套如齿形,套于上下齿,男子都如此,妇人则不套。明代以后,傣族已不见有此俗。金齿又衍变为地名,一般指居民以金齿人为多的云南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临沧等地区之一部分。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设金齿安抚司。至元十年(1273)分金齿为东西两路,十五年改安抚司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省合剌章、金齿二宣抚司为一,治永昌(今云南保山),二十八年立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齿卫指挥使司于永昌,二十三年升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昌因此也有金齿的称号。
罗罗斯
元朝用以专指今四川西昌地区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罗罗人及其居住地的名称。又译罗罗思、鲁鲁厮,或作罗罗章。“罗罗”即今彝族,“斯”、“思”、“厮”是蒙古语复数语尾—s的译音,“章”则为地区之意。唐于此建越郡,后为南诏所并,置建昌府,当地人称建都,故此地原有越、建昌、建都等名称。兀良合台镇大理时,罗罗斯各部降,后又叛。元世祖忽必烈时平服后,设罗罗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总辖其地,治建昌,隶四川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拨属云南行省,改为罗罗斯宣慰使司兼管军万户府,定制辖建昌等三路一府,罗罗斯由此成为这个地区的专名。罗罗斯宣慰使司设宣慰使三员,同知、副使各二员,起初都由朝廷任命,以后也并用世袭土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罢宣慰使司,置建昌卫指挥使司,三路一府改为四府,分别隶属四川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罗罗斯之名便不再用。
乃蛮
11、12世纪蒙古高原西部操突厥语的部落。又译乃马、乃满、蛮、奈曼、奈蛮、耐满。相传乃蛮最早住在吉利吉思地区,其族源可能同唐代南下的黠戛斯人有关。许多学者认为,《辽史》所载粘八葛,《金史》所载粘八恩,都指的是乃蛮。辽道宗寿隆三年(1097),粘八葛首领秃骨撒与蒙古草原的阻卜、梅里急(元译蔑里乞)部长同来贡方物。辽亡,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众经乃蛮部西行,于是乃蛮附属于西辽。金世宗大定十五年(1175),粘八恩君长撒里雅寅特斯与康里部长孛古遣使来朝,请求上纳西辽所发牌印,归附金朝,接受金的牌印。伯希和认为,粘八葛或粘八恩是腭音很重的契丹人对乃蛮一词的读法。
《史集》记载,起初乃蛮境内有别帖乞和乃蛮两个近邻的突厥部落。别帖乞比克烈和乃蛮更强,后被乃蛮所并,成为乃蛮的属部,称为别帖乞乃蛮或别帖乞乃蛮万户。乃蛮也因此成为蒙古高原诸部中“国大民众”、势力最强的大部。他们游牧于大阿尔泰山及其周围广阔的地域内,东面与克烈部为邻,南隔沙漠与畏兀儿相望,西到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与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撤刺思河(今鄂毕河上游支流)地区,毗连吉利吉思之境。
最早见于记载的乃蛮国君是纳儿黑失·太阳及其弟亦难赤汗。亦难赤汗又称亦难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发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哈剌攻王罕,夺取克烈部众给也力可哈剌。亦难赤汗死,其二子不和,终于导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继承其父太阳汗位,长子称不欲鲁汗,避居于黑辛八石(又译乞则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库勒和布伦托海)周围的山地,自成一支,称为“古出古惕乃蛮”。
乃蛮当时已脱离了原始的部落阶段,具有简单的国家机构。其国君专称为太阳汗。太阳一词来源于汉语的大王,可能是乃蛮首领从辽朝得的“北面属国职名”。卜古、不欲鲁则是借用突厥、回鹘的汗号和官称,其他王室和部将的名字也都是突厥语词,可见乃蛮主要是继承了突厥、回鹘的文化传统。乃蛮国家机构中通用畏兀儿文字,“出纳钱谷,委任人才,一切事皆用”畏兀儿字金印“以为信验”。基督教聂思脱里教派在乃蛮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巫术仍是乃蛮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手段,传说乃蛮某个国君可以同时统治凡人和精灵,还说不欲鲁汗有“使神巫,祭风雪”的法术。
乃蛮虽因国君兄弟的分裂而大为削弱,但仍是两股强大的势力,曾分别与克烈和蒙古进行过多次相互掠夺的战争。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造成对乃蛮的直接威胁。1204年春,太阳汗进兵杭海山(今杭爱山),纠集被成吉思汗战败的各部残军,讨伐蒙古,成吉思汗起兵迎敌,大战于纳忽山崖,乃蛮军大败,太阳汗负重伤而死。成吉思汗追击至按台山(今阿尔泰山)前,征服了太阳汗的乃蛮部众。
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鲁汗处。1206年,蒙古军又向不欲鲁汗驻地兀鲁塔山进发,当时不欲鲁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围猎,仓瘁应战,兵败被俘。依附于不欲鲁汗的屈出律和蔑里乞部长脱脱逃往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流域。蒙古军从阿来岭(今蒙古赛留格木岭乌兰达巴山口)越过按台山,在不黑都儿麻河(今哈萨克斯坦额尔齐斯河支流布赫塔尔马河)击溃乃蛮和蔑里乞军,脱脱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辽。
屈出律被西辽皇帝直鲁古所接纳,娶直鲁古女为妻,并放弃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渐博得了直鲁古的信任。屈出律到叶密立、海押立和别失八里等地,收罗了许多逃亡的乃蛮残部,自成一支势力,同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等一起叛辽。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将直鲁古擒获,夺取了西辽帝位,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取得统治权后,对企图摆脱西辽压迫的属部加强镇压。他杀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领斡匝儿汗,派兵进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连年毁坏当地的庄稼,将士兵分驻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弃伊斯兰教改宗基督教和佛教。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征西辽,屈出律当时在可失哈耳,闻讯西逃至巴达哈伤的撒里渴儿地区,被蒙古军擒斩于山谷中。
乃蛮灭亡以后,人民被分配给蒙古诸王和那颜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参加了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与攻金的蒙古军作战,“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十分勇敢。屈出律的后人成为答鲁乃蛮氏,其中一支后人在元朝作官。
弘吉剌
蒙古语族的一部。最早出现于《辽史》,按契丹读法Onggirad译为王纪剌,《金史》按女真的读法Gonggirad译为广吉剌或光吉剌。与此相应,元代也有瓮吉剌、雍吉利、雍吉烈、吉里、吉剌和弘吉烈、晁吉剌两类译法。蒙文史书《黄金史》、《蒙古源流》和波斯文《史集》皆拼写成Qonggirad,证明后一类译音反映蒙古多数人的读法。
据《史集》记载,所有蒙古人分属于蒙古尼鲁温和迭儿列斤两大族系。弘吉剌是迭儿列斤的一支,金代散居于呼伦湖东南;其别部孛思忽儿则居于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以东,北至得尔布尔河一带。迭儿列斤和尼鲁温两部相互通婚,成吉思汗幼年就同弘吉刺孛思忽儿部首领特薛禅之女孛儿台定了亲。以帖木哥阿蛮为首的弘吉剌部,多次参与反蒙古部的联盟。特薛禅则支持成吉思汗,并最先率部归服。因此,成吉思汗建国,将全体弘吉剌人划为三千户,封特薛禅之子按陈、孙赤窟等为千户长。弘吉刺部参加了征金、平西夏等历次战争,并逐渐扩充为万户。1214年,成吉思汗分封新得自金朝漠南的土地,将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西北、东北地区赐给按陈弟兄,从此弘吉刺部迁到了漠南。
1237年,窝阔台汗有旨: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成吉思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武宗、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泰定帝、元文宗图帖睦尔、宁宗、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皇后都出自弘吉剌氏;弘吉剌贵族也相继娶历代皇帝和宗王之女。按陈死后,弘吉剌万户由子纳陈的后裔继承,因五户丝食邑在济宁路,属古鲁国地,故先后被封为济宁郡王、济宁王和鲁王,所娶公主都封鲁国公主。
赤窟的曾孙昌吉驸马,世祖时出镇西宁州,因此这支弘吉剌人迁到了青海。赤窟的食邑在濮州,原郡名濮阳,故昌吉等先后被封为宁濮郡王、濮阳王。濮州治鄄城,所娶公主都封鄄国公主。又因昌吉新分地西宁州在岐山以西,其弟脱脱木儿又进封为岐王。
至元七年(1270),纳陈子斡罗陈于答儿海子(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建城名应昌。元贞元年(1295),斡罗陈弟蛮子台于驻冬地建城名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城)。后以这两城为中心设路,各领一县。达鲁花赤、总管及以下官属,都由鲁王自选。应昌、全宁二路地处漠南,地势较好,与中原物资交流方便,经济文化比漠北各部有较大发展。王府牧场“畜马牛羊累巨万”。牧业以外,出现了专业的弘吉剌种田户。王府有人匠总管府,聚集了许多为贵族服役的各种手工匠人。由中原通往漠北的主道从答儿海子经过,元朝正式设帖里干(蒙语,意为车)驿道,军队和商旅的往来,粮食的贸易、仓储和北运,促进了这里商业和城镇的发展。
弘吉剌贵族同元朝皇室一样,大多信奉佛教。应昌、全宁修了不少寺院。此外,又仿照中原各地建孔庙,办儒学,修建东岳、三皇等神庙。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喜好收藏绘画,传世元画中有不少是她的收藏品。
元亡,顺帝出奔上都。洪武二年(1369)六月,明将常遇春等率军到全宁,败元军,进兵上都。顺帝逃往应昌,三年四月死在这里。五月,明军进据应昌。七年,李文忠又进军全宁,斩鲁王,获鲁王妃。十四年,明将沐英等进军公主山长寨,获全宁弘吉剌四部以归。从此,弘吉剌部趋于衰落。
汪古
金元时期阴山以北部族。或译雍古、王孤、瓮古、旺古、汪骨、汪古惕。拉施都丁《史集》解释说: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部,修筑了一道大墙,蒙古语叫unkuh,交给该部守卫,因此得名汪古。
唐会昌元年(841),回鹘为黠戛斯所破,其一部南走,定居于阴山地区。故其贵族与高昌回鹘一样,以卜国可罕为始祖。唐末,此部同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部关系密切,可能有部分沙陀人融合,因此又自诩为“晋王”、“沙陀雁门节度”(即李克用)的后裔。后臣属于辽。金灭辽,又臣属于金,在此期间,又吸收了一些从西域内迁的回鹘人、亡辽的契丹人,以及邻近的汉人和西夏人。继回鹘之后,鞑靼部在漠北称雄,漠北诸部一概被称为鞑靼,汪古在唐、五代史书中也被认为是鞑靼“别部”。但汪古的基本成分是由操突厥语的各部人结合而成,容貌和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故辽、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以区别于蒙古语族的鞑靼或黑鞑靼。元朝将汪古列入色目人中。
12世纪末,净州以北的边墙建成,汪古部主摄叔、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兄弟相继为金朝守边,称北平王。1203年,成吉思汗灭克烈部,乃蛮太阳汗遣使约汪古一起对抗蒙古,阿剌兀思将太阳汗的意图报告成吉思汗,并发兵会合蒙古军同攻乃蛮。成吉思汗以阿剌兀思自动归附,乃任命他为五千户汪古人的首领,许嫁以女儿阿剌海公主,并相约两家世代通婚,敦交友之好,互称“安答”、“忽答”。
阿剌兀思长子不颜昔班、侄镇国、次子孛要合相继袭位,称北平王,娶阿剌海公主。孛要合次子爱不花娶忽必烈女,至元间称为丞相,主汪古部事。爱不花长子阔里吉思继任,元成宗铁穆耳时,受封高唐王,娶成宗女,镇守西北边境,被笃哇军俘虏后遇害。其弟术忽难袭高唐王,又进封王、赵王。术忽难传位阔里吉思子术安,术安娶泰定帝姊。从此,汪古部主相继袭爵赵王。
汪古部原住边墙以外,其中心为黑水(今内蒙古达茂旗艾不盖河)附近的按打堡子。蒙古灭金,又据有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城卜子村)、砂井(今四子王旗红格尔公社)和集宁(今内蒙古察右前旗巴彦塔拉公社土城子)等地。按打堡子在元代建起城池和王府,初称新城,后改名静安,又改德宁(今内蒙古达茂旗鄂伦苏木)。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元代都升为路,各领一县,是赵王的直属领地,由他自选官吏治理。
汪古人和汪古领主的属民也散布在阴山以南和中原广大地区。元代还有几个著名的汪古家庭。净州马氏于金末迁开封,在金、元两朝世代任官,其中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按竺迩出身阴山边塞,因出征甘陕四川等地有功,任征行大元帅。其孙赵世延,官至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巩昌另有一支汪氏,世袭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
汪古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少数人会种秫,元代出现了专业的“种田白达达户”。元朝在汪古部领地设置驿站,开辟了木邻驿道,通往漠北;又设榷场、和籴所和官仓。集宁、德宁、净州和砂井等地,因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形成了一些城镇和村落。从各城镇的遗迹判断,当地已有烧制砖瓦、陶器和治铸铜铁等手工业部门。
汪古部处在不同文化的各民族之间,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汪古人多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取基督教名,墓石刻十字和叙利亚方铭文,专设管理诸路也里可温总管府治理。汪古部主也扶持佛寺,尊礼高僧,同时又崇尚儒家,集宁、净州、德宁城中都建有孔子庙,设有学校。阔里吉思曾建万卷堂收藏经史。
元亡,末代赵王汪古图降明,不少汪古人迁至内地。
畏兀儿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刺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刺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
哈刺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银铜铁,纺织布帛丝臬,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缎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散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
吉利吉思
元朝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的民族,即唐代的黠戛斯。《辽史》中译为辖戛斯。元代又有纥里乞斯、乞里乞四、乞儿吉思、乞而吉思;乞里乞思、乞咬契、怯里吉思等异译。《元朝秘史》以蒙文复数形式译作乞儿吉速惕。吉利吉思人语言属突厥语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居庐帐,逐水草游牧,冬天则跨木马(雪橇)滑雪打猎。少数人从事农业。土产名马,白、黑海东青,貂鼠等。境内有城镇和村落。
13世纪初,吉利吉思分成许多部,首领称为亦难。1207年,成吉思汗遣使招降吉利吉思各部,其首领斡罗思亦难等向成吉思汗献礼归降。1217年,吐麻部发动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吉利吉思人拒绝成吉思汗令他们派兵参加镇压的旨意,起而反抗。成吉思汗命长子术赤领兵征伐,征服了从谦河至亦马儿河(今鄂毕河)的吉利吉思等部,将吉利吉思分成九个千户。
成吉思汗死后,吉利吉思和谦谦州成为幼子拖雷及其妻唆鲁禾帖尼继承的领地,以后又传给拖雷幼子阿里不哥。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刘好礼为吉利吉思等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等官员,将此地区置于直接统治之下。刘好礼整顿了吉利吉思原有的屯田,减低所纳租额。朝廷还派遣南人一百名带农具到此帮助耕种。
至元十年以后,吉利吉思等地成为元朝同叛王海都、脱铁木儿等争占之地。二十八年,元朝设置了从斡亦剌(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河及俄罗斯小叶尼塞河上游)经憾合纳(今俄罗斯大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乌思(今俄罗斯乌斯河流域)到吉利吉思的驿道。三十年,大将土土哈领兵收服吉利吉思等五部之众,屯兵镇守,恢复了元朝的统治。同时将大批吉利吉思人迁至辽东合思合和山东等地,一部分与乌思、憾合纳人一起迁往肇州地区,设朵因温都儿千户所。
水达达
元朝对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至朝鲜东北部沿海居住的以渔猎为生的部落、部族的泛称。又作水鞑靼。
水达达最初似专指朝鲜记载所称的“阔儿看兀狄哈”,此种人在今大彼得湾以北颜楚河流域,“水居,以捕鱼为生”。阔儿看又作骨乙看、骨看;阔儿看兀狄哈又名水兀狄哈或水吾狄介(清人记载称此种人为库尔喀,又称库雅喇,更曰东海瓦尔喀)。后来水达达则泛指乌苏里江以东以西,黑龙江下游的吾者野人、吉里迷、女真等等,因此又常与他们相混称。
意大利人普兰诺·卡尔平尼的《蒙古史》称蒙古人有四种,其一种为Sumon—gol,即水蒙古。《黑鞑事略》记载,被蒙古“残虐”的诸国之中西南方有“斛速·益律干”(原注“水鞑靼也”)。元人周致中所撰而内容显然经过篡改的《异域志》载:“无速蒙古在海岛中,有城池房屋。其人颇富,出貂鼠。其国近西蕃。”三者皆指水达达而言,但后两者误记了水达达的地理方位。蒙古进兵辽东,水达达各部先后被征服。据元人记载,最初征东行中书省之下有合兰府水达达田地;后辽阳行中书省之下又有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桃温、胡里改、斡朵怜、脱斡怜、孛苦江五军民万户府。万户府下有阿速古儿千户所等以及其他管理水达达民户的机构。关于合兰府和水达达路的地望,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合兰府远在今朝鲜咸镜北道咸兴城南五里之古城。也有人认为它并不单独存在。水达达路之名虽数见于《元史》等书,但它与辽阳行省下的开元路辖区重叠,又无明显的区划与治所。因此,有的学者根本否认此路的存在,认为所谓“水达达路”只是指水达达的居住地;有的学者只否定了合兰府,但认为有水达达路,并分别出水达达路与开元路的地界。
水达达以捕鱼、捕青鼠和貂鼠或采珠(宋人称北珠而清人称东珠)为生,有简单的农业,养狗驾拖床(爬犁),并善于造船,以此服役于元朝的军队与驿站(狗站)。他们以名鹰海东青为贡品。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辽阳路等为捕捉海东青侵害其民,发生了吾者野人和水达达的反抗斗争。
兀者
部落名。又作吾者、斡者、斡拙。辽代称乌惹、兀惹、乌若、乌舍、热;金、元两代又称乌底改、兀的改、兀的哥;或称野居女直、兀者野人(一作吾者野人)。兀者或兀者野人是一种泛称,它用以称呼广布于松花江下游直到黑龙江下游以及精奇里江南北、乌苏里江东西从事渔猎和采集的许多不同族属的部落。元人周致中的《异域志》区分野人为大小两种;大野人相当于清人所记的奇勤尔、毕勒尔、鄂伦春、赫哲等;小野人“以黥面为号”,与元《开元新志》所记“文面椎髻”的“女直野人”相当。
兀者以捕捉貂、鼠、水獭、海豹、鹰鹘等为生,养狗驾拖床(爬犁)。善于造船,一种是头置杈丫木根如鹿角状、两舷荡桨的五板船,名“黄窝儿”(或译“广窟鲁”);另二种是名“威孤”(或“威呼”)与“札哈”的独木舟。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乌底改叛金,世宗命人“毁其船筏,欲不使再窥边境”,即指这类船只而言。
大德元年(1297)以前,已有“管兀者吉烈迷万户府”的设置,除对当地人民进行统辖外,兼护理自黑龙江至库页岛的驿道——狗站。至正三年(1343),“辽阳吾者野人叛”。六年,又因元朝前往捕捉海东青烦扰百姓,吾者野人和水达达皆叛。元顺帝命太保伯撒里为辽阳行省左丞相,前往镇压。七年,再“讨吾者野人”。十五年八月,重立“吾者野人吉烈迷等处诸军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哈儿分,又作合儿宾、合里宾、合里宾忒、哈里宾,更称哈州,约当今俄罗斯境内阿纽依河入黑龙江处附近。明代习称兀者为野人女直,《女真译语》作“兀的厄捏儿麻”,捏儿麻意为“人”,释为野人。清代有各种以“窝集”命名的部落,即指兀者。
骨嵬
元朝对今库页岛和它的居民的称呼。元人所修的《开元新志》称苦兀,明初建立于奴儿干地方的《永宁寺碑》作苦夷。清代文献除库页一名外,还有库野、库叶等称呼。元以前的骨嵬名称,一说即唐人所记的“流鬼国”,另一说则认为是唐人所记的窟说(亦称屈说)。
元代骨嵬隔赛哥小海(今鞑靼海峡北端)与吉烈迷(今Gilemi人的先民)为邻,经常过海侵掠吉烈迷,为此自至元元年(1264)至至大元年(1308)元兵数次远征骨嵬,并正式将它列入版图。
色目人
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色目”一词源于前代,意为“各色名目”。元人使用“色目人”之名,就是指其种类繁多。当时色目人有多少种,说法不一。元末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列举了三十一种,清人钱大昕的《元史氏族表》则列为二十三种。据近人核查,陶、钱所列既有重出,也有错漏。因为当时西域、欧洲人的民族成分很繁杂,元人对他们的译名又不划一,所以不可能精确地记载元代色目人的种数。常见于元人记载的色目人,有唐兀、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阿速、哈刺鲁、吐蕃等等。色目人在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大量进入汉族居住地区,他们受到元朝的重视,被列为全国四等人中的第二等人(见四等人制),待遇仅次于蒙古人。色目的上层人物,有的是军队将领,有的是政府官员,有的是勾通官府的大商人。色目官员在元朝各级政府机构中占有一定地位,他们可以担任汉族官员不能担任的职务,如地方政府的达鲁花赤;一般则规定蒙古人任达鲁花赤,汉人任总管,色目人任同知,以便互相监督。在科举考试和人仕方面,色目人享有的优遇几乎与蒙古人相同。色目人犯重刑,与蒙古人一样由大宗正府处置。但是,元朝给予色目人的优遇只能使他们的上层人物受益,下层色目人则像普通的汉人那样,处于无权地位,有不少贫苦的色目人沦为奴婢。色目人进出汉族居住区,对促进汉族与西北各族之间以及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一些久居汉族地区的色目人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有的还为汉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瓦剌
明人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元时称斡亦剌,又作卫拉特或卫喇特。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区(今叶尼塞河的八条支流地区)。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元时开始南下,定居于阿尔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广阔草原的西北部,并改狩猎经济为畜牧经济,兼营部分农业。瓦剌有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蒙古语Drben,都尔本)。其名称各书记载不尽一致,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
明初对鞑靼用兵,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乘时而起。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后,即派使臣告谕瓦刺部。永乐六年(1408)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贡马请封。七年,其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受明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三王中马哈木势力最强。为争夺蒙古汗位,瓦剌与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八年,明成祖北征,鞑靼势衰,瓦剌乘机南下。十年,攻杀鞑靼的本雅失里,进而南下攻明。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翌年,马哈木等贡马谢罪。不久马哈木死,传子脱。宣德九年(1434),脱袭杀鞑靼部的阿鲁台,正统初又杀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他立元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为丞相。正统四年(1439)脱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见土木之变),也先直犯京师,但被于谦所却,只好与明讲和,送还英宗。此后,也先与脱脱不花间的矛盾加剧。也先恃强,杀脱脱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骄横,景泰六年(1455)被杀。
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分散,逐渐衰落,内部事态鲜为人所知。但对外则西侵谢米列契地,并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东争夺哈密,一度攻入肃州城,以求开拓东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则向青海、甘州等地陆续转移。也先之后约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兴起。
哈刺忽喇与马哈木、脱欢、也先祖孙一样,亦出身于绰罗斯部。约与其同时,还有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二人先后为瓦刺四部盟主。此时瓦刺的分布地在额尔齐斯河左岸低洼地带,其牧场地可直达伊赛克湖。清代,瓦剌分为杜尔伯特、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见厄鲁特蒙古)
兀良哈
明人对东部蒙古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太祖朱元璋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为兀良哈人,故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泰宁卫的蒙古语名“罔流”(或往流),即翁牛特部,首领系辽王脱脱(成吉思汗末弟铁木哥斡赤斤四世孙)之后。福余卫自称我着(或我著),女真语密林之义,也惠宁王之后,科尔沁等部渊源于此。朵颜卫曰五两案,即兀良哈异译,创始者脱儿豁察儿乃成吉思汗功臣折里走之后,为喀喇沁、东土默特二部的始祖。三卫所辖区域以嫩江为中心,东起乌裕尔河,西至洮尔、绰尔两河流域。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以三卫骑兵从战有功,把大宁卫之地予兀良哈,大宁等卫内撤以后,三卫逐渐南下,明朝中晚期,朵颜卫分布广阔,东自大碱场(今辽宁喀左),北至西拉木伦河,西迄延庆州四海治(今北京延庆东),南达宽城(属河北);福余、泰宁两卫的居地东达辽河中下游,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带,东北一部分到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兴州(今属河北滦平)与朵颜卫一些部落参错居住。明朝授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决定其更袭和升迁,并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永乐初,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尽管三卫时而寇掠明之边地,但总的说来,他们尚能服从明朝中央政权管辖。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朵颜卫首领花当(即和通)势力自辽东远达于宣府(今河北宣化市)边外。由于三卫屏捍,自立三卫至嘉靖年间的一百五六十年中,平滦诸州未遭蒙古侵扰之祸。明清战争中,三卫先后服属于清。
此外,明人也称唐努山等地乌梁海为兀良哈(又名之曰“黄毛”),名同实异。
女真
东北古代民族。中文文献中又有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朱里扯特、主儿扯惕、拙儿察歹等不同写法。一般认为其与肃慎、挹娄、勿吉、有渊源关系。守墓武官像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为女真,从此该名取代,辽代因避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其后多有沿用者。
辽代女真臣服于辽。契丹人依据统治方式的不同,分其为熟女真和生女真。熟女真以曷苏馆女真为主。居住在今辽宁及吉林南部。其人户编入辽之户籍,按户抽丁,称为系籍女真或系辽籍女真,首领接受辽官号与信印。生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及长白山等地,不属辽直接管辖,人户不入辽户籍,只纳贡赋,称为不系籍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契丹人还按其分布地区,把女真分为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长白山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衍女真等。各部互不统属。宋人则把辽统治下的女真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辽代女真语言基本一致,习俗相近,地域相邻,基本从事同一经济类型,兼营渔猎和农业,但比重不同,反映了各部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明显。该部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建立国家,国号为金,加彩文官俑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取代其在东北的统治。在此过程中,完颜部实现了女真的第一次军事统一,将女真人完全编入猛安谋克,计口授田,保聚土地,从事耕战,并创制了女真字,与汉字同为金朝通用文字。金代统治时期,女真社会有显著的发展,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金亡于蒙古。迁入中原各地的女真人同汉人杂居,逐渐融合于汉族。元代统治时期,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又分裂为许多部落。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设开元路、合兰府水达达路、奚关等总管府,再下分设万户府,管辖女真人。元代女真人较普遍地有了农业,但留居东北边疆者仍多逐水草为居,以捕鱼或射猎为业,比金时女真的社会经济水平有所落后。元末明初,女真各部开始了大迁徙,原居住于牡丹江下游的各部南下到图们江、绥芬河等地。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女真东濒日本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北至奴儿干、北海(今鄂霍茨克海)。
明代女真是族种的泛称。明人通常将女真划分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为元代斡朵里、胡里改等部女真;海西女真,为居住在海西(今松花江东)直到黑龙江的各部女真;野人女真,是居住在海西女真以北、以东及建州女真东北的各族体的泛称。正统年间以后,建州女真主要部分从图们江流域迁到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东北起图们江、西南至鸭绿江下游,均为其活动地区。海西女真由海西江南下到开原以北的广大区域,形成扈伦四部(即清文献中的叶赫、哈加彩文官坐俑达、乌拉、辉发部)。明代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与汉人、朝鲜人互市,获取农具、耕牛,掳掠汉人、朝鲜人为奴隶,役使其耕作,农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社会组织已由哈拉(即氏族)的血缘组织为主发展为嘎珊(即村寨)的地缘组织为主,并普遍出现设防的统治中心,称为和通或和屯(即城),军事氏族贵族已有役使奴隶耕作的拖克索(即庄园),女真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也迅速发展。野人女真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明为借女真之力牵制蒙古,对女真采取招抚政策,广设羁縻工所,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和千、百户长,以及同知、镇抚等,给敕印,分赏赐,使各统其部,分而治之,隶属于奴儿干都司。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为明廷内官,于永乐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间,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明政府并在开原立安乐州,辽阳立自在州,安置女真之归化人。明朝政府命女真各卫所凭敕书来京师进行敕贡贸易,厚往薄来;并在开原、抚顺等地开设马市,接待女真人以其马匹及其他土特产来交换农具、耕牛、粮食、布匹等物。嘉靖二十年(1541)以后,女真各部群长争雄,抢夺敕书,先后出现强酋王台、王杲、王兀堂等,体现了女真族群统一的历史趋势。
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征服了建州女真各部、扈伦四部和黑龙江呼尔哈、东海女真各部,基本上统一女真,建立国家,国号仍为金,史称后金。天启六年(1526,后金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卒。其子皇太极继位,于明崇祯八年(1635,后金天聪九年),宣布废除女真称号,规定只称满洲,标志着满族共同体的形成。次年改国名为清。从此满族代替女真为族名,女真其余各部亦各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渐行消失。
满洲
满族的族称。17世纪初,以明代东北地区建州、海西女真后裔为主,吸收了一些外部成员,形成了满族共同体。明代女真的先世是先秦以来就居住在东北的肃慎、邑娄、勿吉、和金代的女真。明代女真曾分成许多大小部落,满洲是建州部所属的一个小部落,努尔哈赤父祖即属于该部落。后来因为努尔哈赤起兵实现了女真各部的统一,满洲这一名称随之也逐渐显赫并用之称呼整个女真。但当时明朝官私著述中都没有用过满洲这一名称,他们经常用的的建州或女真(直)。朝鲜人也称他们为建努尔哈赤像州或女真。满族自己则或称女直,或称诸申。1616年努尔哈赤(即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汗位,建立金(后金)。由于肃慎、女真和诸申都是同音的演变和汉字的不同写法,而不同的称呼对清朝统治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予以统一。早在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就明确规定,满族人一律称满洲,不准称诸申。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朝下令编纂《钦定满洲源流考》,再一次肯定满洲为部族名。有清一代满洲一直作为民族的名称,同汉、蒙、回、藏等并用。迄今所称满族就是满洲族的简化。至于满洲二字的含义如何,现在尚无一致意见。清代官方的代表性看法是,满洲二字来源于西藏每年朝贡称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汉译为妙吉祥,满洲是由曼珠演变而来。但西藏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才向清朝朝贡,满洲这一名称此前已存在。另一说是,明代初期女真曾出现一位赫赫有名的李满住,满住遂成为部落名称,后由满住之音而转为满洲,这一说法较前者可信。实际上,满洲的来源最大可能是建州。建州是明朝统治的地区名,满洲也近地名,二者具有渊源关系。清朝统治者避讳其先人曾受明朝统治,便有意把满洲称为族名。
蒙古
特指明末至辛亥革命前居住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15世纪末,蒙古达延汗统一漠南,将东蒙古(《明史》称“鞑靼”)分为左右两翼各三万户。左翼有察哈尔、乌梁海、喀尔喀;右翼有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这六万户基本上就是清代内蒙古六盟的起源。16世纪中,土默特阿勒坦汗(汉籍称“俺答汗”)强盛,西逐西蒙古(《明史》称“瓦刺”,清称“厄鲁特”)于杭爱山以西,左翼喀尔喀万户取其地称“外喀尔喀”,即清代漠北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的起源。西蒙古,清初据有杭爱山以西,分四部: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后土尔扈特部移牧伏尔加河下游,以辉特部补之,仍称四厄鲁特(见厄鲁特蒙古)。后和硕特一部移牧西套、青海,是为漠西蒙古和青海蒙古各部的起源。
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建州卫兴起于东北,首先统一女真各部,次及近邻蒙古各部,到其子清太宗皇太极时,已统一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漠西厄鲁特见漠南为清所并,曾一度联合,但不久即瓦解。漠北三汗向清进“九白”(白驼一、白马八)年贡,漠西四部也先后与清廷建立了贡市关系、成为职贡之国。顺治、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漠北、漠西蒙古封建主不断内附,清廷都给安置了牧地。除贝加尔湖布里雅特蒙古外,都已归入清朝统一的版图。
清在关外时,最初将蒙古编入满洲八旗,后设蒙古衙门,有承政、参政等官专司蒙古事务。太宗崇德三年(1638),改为理藩院,设尚书、侍郎,专司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黜徙、征发等事。对蒙古各部仍保持其原有牧地和封建主的权力,政治组织和社会制度则行其原有的盟旗制度,但略加变更,使实权掌握在旗一级。雍正以后又加强了地方官员对蒙古盟、旗兵马事务的监督。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监督哲里木盟;热河都统监督卓索图、昭乌达两盟;察哈尔都统除辖察哈尔八旗外,监督锡林郭勒盟;绥远城将军除辖归化城、土默特两翼外,监督乌兰察布、伊克昭两盟。宁夏将军、陕甘总督分别节制阿拉善、额济纳。外蒙、新疆也都类此。对蒙古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监督相互配合的统治方式。
清廷对蒙古只征调兵马,赏贡献一向厚往薄来,且有年班、朝觐制度,礼遇优厚。札萨克皆按满洲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六等授爵,其下又保留蒙古原有的台吉(原意为太子、王子,封爵的一级,分一至四等)、塔布囊等封号。满蒙二族一向通婚,清朝为了控制蒙古。更是提倡。仅清朝十二代皇后中出于蒙古者就有六人之多,遂使元裔博尔济吉特氏和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血亲相联,结为一体,蒙古王公成为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喇嘛教黄帽派(黄教,见格鲁派)明末已传入蒙古,教主达赖喇嘛有干预蒙古地方行政之权。清廷为控制蒙古而提倡黄教,首先实行“众建”,分全国为四大教区:达赖主前藏,班禅主后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主外蒙古,惟章嘉呼图克图主内蒙古兼管内地教务。章嘉本是元代八思巴的法裔(由花教皈依黄教),是清朝所封惟一的国师。又于多伦(元上都之地)建汇宗寺,于避暑山庄建外八庙,分别仿效藏、蒙各大寺形式,都表明教权已收归中央。其后,一改对黄教的限制政策为大力提倡,允许蒙古各旗到处建庙,又采取为庙“赐名”等因势利导不露形迹的办法,以削弱蒙古,使其不能成为危及清廷的强大力量,只能为政府提供军队。
清廷对蒙古的控制政策起了很大作用。清代前期,除腾吉思、布尔尼等因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发动叛乱外,在漠南北几乎没有出现蒙古牧民的反抗斗争。由于蒙古地处北部边疆,鸦片战争的影响并未很快波及到该地区。直至1860年后,俄、英、法、美、德、日等列强才分别从北、南通过贸易向蒙古扩张侵略势力,造成经济衰敝,白银外流,王公贫困,因而出现放垦、加租和差派加重等问题。在内蒙古形成了牧民与外国资本主义、中国皇帝和本旗王公的三大矛盾。19世纪下半叶,伊克昭盟乌审旗的独贵龙运动等,严重打击了清政府和蒙古王公的统治。内蒙人民还不断掀起反对宗教侵略的斗争。在义和团运动中,摧毁天主教堂七十余座。1905~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西部伊克昭盟和东部郭尔罗斯前旗爆发了反封赋役、反垦、反夺地的斗争。至此蒙古人民的反抗斗争已发展到以武装斗争反抗清政府和蒙古王公的统治。此后不久,便爆发了辛亥革命。
清代蒙古的社会经济,其特点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多种经济的发展。清初蒙古社会秩序从战乱中渐趋安定,康熙又实行了严禁盗贼、教养蒙古、救济灾荒三项措施,到康熙中叶,漠南牧业已有恢复并向前发展。明代兀良哈三卫和土默特已有农业,并出现板升。清代为供应军需,又在察哈尔、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驻军城镇,垦地屯田,但因土质关系,多数没能保存下来,只有内蒙古归化城等数处农业较前发展并培养出土默特的“善种地兵”。随着康雍乾三朝对准噶尔的用兵和西、北两路军营(乌鲁木齐、巴里坤)以及台站的设置,汉族商人随军前往,上列内、外蒙古城镇都有了汉商的商店或杂货铺。旅蒙汉商逐渐发展为北京帮和山西帮两大系统。除对俄贸易的恰克图外,漠南重镇归化城的商业十分繁荣,该处至乌鲁木齐的商路开通后,出现了被称为“北套客”的蒙古族的行商。商业的繁荣刺激了手工业的发展。明末蒙古除砖瓦制造业外,木匠、石匠、金火匠(即铸工)都很缺少。清代,蒙古在统一国家中为便于和其他兄弟民族互相学习,加之清代后期建庙频仍,蒙古人也习于这些行业。清代前期各项措施,客观上安定了蒙古社会秩序,改善了牧民生活,刺激了多种经济的发展。但到清代末期,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侵入,以及清廷的腐败,牧场破坏,农村凋敝,商业、手工业萧条,出现了较内地更加荒凉的景象。
在清代蒙古族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非明代蒙古所能比拟。“国语”满文实脱胎于蒙古文字,满语中蒙古语的借词最多。清代官书中的域外名称俄罗斯、察罕汗、扣肯汗等皆经蒙古介绍而采用。著作则萨囊彻辰《蒙古源流》为史学代表作,尹湛纳西《一层楼》、《泣红亭》为文学代表作。至于用汉文写作的名家法式善、博明、壁昌等更不胜枚举。清代官修的大型语文学著作《五体清文监》、《西域同文志》等都有蒙古族的学者参加。清代的历算、测地、量天等科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蒙古科学家都是实际工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数学方面,明安图所著《割圆密律捷法》的贡献尤为突出。蒙古医生的接骨技术,在石膏绷带法传入以前,一直流行于民间。
喀尔喀蒙古
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代,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15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扎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号所部为喀尔喀,“析众万余为七旗”,授子七人分领,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即外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清朝入关以前,喀尔喀蒙古的三大封建主——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和清朝政府建立了联系。天聪九年(1635)致书与后金通好;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三部“遣使来朝”,以后,每年各贡“白驼一,白马八,谓之九白之贡”。顺治十二年(1655),清朝赐盟宗人府,并在喀尔喀设八札萨克,分左右翼,从而使喀尔喀蒙古与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加密切,土谢图汗衮布子察珲多尔济、车臣汗硕垒子巴布,札萨克图汗诺尔布及赛音诺颜部长丹津喇嘛“各赍表遣子弟来朝”。此后,喀尔喀三部之间发生纷争,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乘机插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向喀尔喀大举进攻。土谢图汗等猝不及防,拒战失利。沙俄趁喀尔喀战败,向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要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经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倡议,喀尔喀蒙古举旗投清。三十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见多伦会盟),宣布保留喀尔喀三部首领的汗号,废其封建王公的济农、诺颜旧号;按满洲贵族的封号,各赐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爵位。其行政体制也和内蒙古一样,实行札萨克制,加强和巩固了清廷对喀尔喀各部的管辖。雍正十年(1732),喀尔喀亲王额驸策棱击败准噶尔部有功,清廷从土谢图汗部分出二十一旗隶属于额驸策棱的赛音诺颜部,由是赛音诺颜部始为大札萨克,与三汗部并列。车臣部、土谢图部由清朝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办事大臣管辖,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部由清驻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统辖。
宣统三年(1911),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为首的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在沙俄策动下宣布“独立”,驱逐清政府驻库伦办事大臣,私自与沙俄签订非法的《俄蒙协约》(即《库伦条约》)。1915年(民国四年)中俄蒙《恰克图协约》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国宗主权;中国、俄国承认外蒙古自治。1919年蒙古放弃“自治”,哲布尊丹巴接受中央政府册封。直到1924年5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同年11月,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1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厄鲁特蒙古
清代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中国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元称斡亦剌,明称瓦刺,清称厄鲁特、额鲁特或卫拉特,皆系蒙古语oirad或oyirate之异译及音转。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习惯,称之为卡尔梅克。
明末清初,瓦刺各部经过长期发展变化、迁移和战争,并融合和吸收了周围突厥语系及东蒙古诸族成分,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其牧地,西北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准噶尔部又名绰罗斯部,因该部和杜尔伯特部的首领同姓绰罗斯而得之。初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蒙语“会盟”之意),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其盟主初为和硕特贵族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等。17世纪20年代后,准噶尔部哈喇忽喇及其子巴图尔珲台吉,在与和硕特部托辉特斗争中渐占优势,成为实际上的盟主。明崇祯十三年(1640)厄鲁特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新察津·必扯克(法典,即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1648年后使用托忒文。
明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约五万帐之众,徙牧额济勒河(今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并以维护黄教为名,派兵占据青藏高原。而当时准噶尔、杜尔伯特、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土尔扈特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代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
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伊犁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其境内共有二十四鄂拓克、九集赛、二十一昂吉,设置各级官吏进行管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激烈,内战频仍,杜尔伯特“三车凌”(部长车凌、台吉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等纷纷率众内附。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清廷出兵平定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割据势力,统一西北。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祖国。清廷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厄鲁特蒙古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
土尔扈特部
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后裔。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俄国西伯利亚,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载,到达北京,向乾隆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
土尔扈特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17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顿河农民起义后,伏尔加河两岸土尔扈特人民纷起响应。17世纪末,土尔扈持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18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俄在伏尔加流域的统治。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清廷对土尔扈特部返归祖国的爱国正义行动十分重视。乾隆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渥巴锡等首领,对其部众也给以牛羊粮食、衣裘庐帐。并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两篇,立碑于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同时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其余大小首领也分别给予封爵。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由渥巴锡统领,分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分二旗。对土尔扈持部牧地也作了妥善安排。
葛逻禄
7~13世纪间的西突厥别部。亦称葛罗禄,地处北庭西北,金山(今阿尔泰山)之西,与车鼻部接。鄂尔浑突厥碑文作Qarluq。有三姓,一曰谋落,或谋刺;一曰炽俟,或婆匐;一曰踏实力,故文献中常称为三姓葛逻禄。首领号叶护,故又号三姓叶护。初属薛延陀汗国。7世纪50年代初,唐朝将领高侃伐车鼻部,葛逻禄归属于唐。657年(唐显庆二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之大漠州为金附州都督府。三姓处在东西突厥之间,常随东西突厥之兴衰而叛附不常。742年,与回纥、拔悉密一起,攻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立拔悉密酋长阿史那施为颉跌伊施可汗,葛逻禄、回纥之长自为左右叶护。744年,葛逻禄部与回纥部一起,攻杀拔悉密部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部首领骨力裴罗(逸标)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746年(唐天宝五载)被唐封为怀仁可汗,于是,在乌德山的葛逻禄部归于回纥。在阿尔泰山及北庭一带的葛逻禄,自立叶护,归属于唐。766年,葛逻禄强盛起来,逐渐取代突骑施,占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叶城、怛逻斯城。789年葛逻禄在北庭一带,与吐蕃联军,战胜了回鹘,但是没有多久,回鹘进军西域,在北庭、龟兹、拔汗那(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一带败葛逻禄与吐蕃的联军。当时,漠北、西域的形势大致是:漠北是回鹘汗国;回鹘的西北是黠戛斯;黠戛斯西南是葛逻禄;葛逻禄南是吐蕃;葛逻禄西南是入居中亚的大食。他们之间有战争也有经济和文化交往。840年,漠北的回鹘汗国灭亡,部众大部分西迁,其中有十五部奔葛逻禄。到了10世纪前半期,在葛逻禄地区形成了哈剌汗国(黑汗王朝)。后来,直到蒙古人入居中亚之后,葛逻禄称为合(音哈)剌鲁,在这一带仍很活跃。
楚河流域在葛逻禄进入之前就已经有了农业,故葛逻禄在从事游牧的同时,也兼营农业。中亚粟特商人及穆斯林传教者对葛逻禄的影响都很明显。
突骑施
西突厥别部。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为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五咄陆部,置五大啜。突骑施贺逻施啜即五大啜之一。7世纪50年代初期,受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统属。658年,唐平定阿史那贺鲁后,以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鹿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置山都督府,又置陵、池两都护府以统之,并隶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以原领五弩失毕部之阿史那斛瑟罗为竭忠事主可汗、池都护。斛瑟罗残暴,不为突厥所附。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本为斛瑟罗之莫贺达干(突厥官名),能抚士,有威信,胡人顺附,由此崛起。置二十都督,各督兵七千,以楚河流域之碎叶城为大牙,伊犁河流域之弓月城(今新疆霍城西北)为小牙。辖境东邻后突厥,西接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尽有斛瑟罗故地,而服属于唐。699年,乌质勒遣子入朝,706年,受封为怀德郡王。708年,封西河郡王,使者未至而乌质勒死,子鹿都督娑葛代统其众,胜兵至三十万,唐封之为金河郡王。其将阙啜忠节与之不和,唐相宗楚客受忠节赂,支持忠节。娑葛遂袭擒忠节,杀唐使冯嘉宾,败唐安西副都护牛师奖。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以娑葛理直,表请赦除其罪,娑葛乃降。后娑葛为后突厥默啜可汗擒杀。复有突骑施别种车鼻施啜苏禄收拾余众,自立为可汗,众至20万(一说30万),称雄于西域,给予当时向中亚发展的大食人以沉重打击,大食人因而称之为“顶者”(Abu Muzahim,意为牛或象等冲撞顶的庞大动物)。713年唐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军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赐号忠顺可汗。时苏禄处于唐与后突厥、吐蕃之间,对三方均保持密切关系。唐以阿史那怀道女为金河公主妻之,苏禄又娶于后突厥、吐蕃,三女并为可敦。后与唐安西都护杜暹有隙,结吐蕃兵掠安西四镇,围安西城,闻杜暹入为唐相,乃退去。复遣使入朝。738年,苏禄为其下大首领莫贺达干所杀,突骑施复乱,苏禄子吐火仙立,与莫贺达干相攻。娑葛之后称“黄姓”,苏禄之后称“黑姓”,更相仇杀。779年后,葛逻禄强盛,据有楚河流域,突骑施二姓衰微,遂为所役属。
沙陀
唐代突厥族别部。又作沙陀突厥。源于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
653或654年(唐永徽四年或五年),唐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过程中,于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授予金满洲都督。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安史之乱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附吐蕃,共陷北庭。后吐蕃迁沙陀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及9世纪上半期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执宜率残部到灵州(今宁夏吴忠东北)塞。唐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以后唐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皆得沙陀之助。唐懿宗时,执宜子赤心率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后又因助唐抵御回鹘而迁为延、振武节度使,然为吐谷浑所袭,退保神武川。876年其子李克用袭据云州(今山西大同)。唐朝用代北吐谷浑酋长赫连铎等及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屡击李国昌父子。880年,国昌父子败后逃入鞑靼部。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朝招李克用率沙陀、鞑靼军入援。883年,李克用率军击败起义军于梁田陂,黄巢退出长安,唐擢克用为河东节度使。唐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朱温得汴,克用得太原,形成朱李纷争的局面,经过长期攻战,朱温削弱李克用。907年朱温颠覆了唐朝,建立后梁。923年,克用子李存灭后梁,建后唐(见后唐庄宗李存)。以后建立后晋的石敬瑭(见后晋高祖石敬瑭)和后汉的刘知远(见后汉高祖刘知远)亦均为沙陀人。
铁勒
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诸操突厥语游牧部落的泛称。首先解读8世纪突厥文碑获得成功的丹麦学者汤姆森认为即Tlis的音译,此说现仍为许多学者采用。又作狄历、丁零、敕勒。其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又被称为高车。近年有些学者提出,这些名称除高车而外无非是Turk一名的汉语对音,故其与突厥实际上是一个族,分裂为两个部落群而已。其语言、风俗,与突厥相同;亦与突厥一样,崇拜狼图腾。史称其为“匈奴之苗裔”。
4世纪末,柔然汗国兴起,与高车为敌。时高车有六姓,著名的有斛律部、袁纥部。柔然第一代可汗社仑攻入其地时,几为斛律部首领倍侯利及其部众所败没。倍侯利投归北魏后,北方人仍将他看作英雄。北魏北征柔然,亦时与高车发生冲突。5世纪上半期,高车部落纷纷南迁漠南,达数万或数十万落。畜牧蕃息,渐知农耕,通过朝贡与贸易,北魏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牲畜与畜产品。北魏调发高车兵南征,高车不愿南行,共推袁纥部树者为主,叛归漠北。继而树者复降北魏。5世纪下半期,高车分为十二姓,副伏罗部最强盛。其首领阿伏至罗与柔然发生争执,率众十万余落西徙至前部(即高昌)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候娄匐勒”,意为大天子,是为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铁勒政权。它受到西方的哒与东方的柔然的夹攻,结好于北魏。至6世纪30年代,复为柔然所灭。
北朝末,铁勒部落繁多,分布更广,北到贝加尔湖,西到里海,遍及漠北草原,史称“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各有部帅,而不相统属。柔然汗国衰落,铁勒诸部起兵反抗,但遭到以阿史那土门为首的突厥的邀击;结果五万余落降附突厥。土门建立突厥汗国后,铁勒诸部受其役属,铁勒牧民成为突厥骑兵的重要成分,东西征讨,皆资其用。隋时,东、西突厥分立后,铁勒亦分属两部。其西边部落除游牧外,亦渐从事农业种植。6世纪末,隋击突厥于漠北,铁勒部众亦随之分散。7世纪初,西部铁勒起兵反抗西突厥,败泥利可汗。605年,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残酷镇压铁勒诸部的反抗,集其首领数百人尽杀之。铁勒诸部遂共推契部首领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据贪汗山(今新疆吐鲁番北部博格多山);又推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也可汗,居燕末山,为小可汗。这是铁勒建立的第一个部落联盟,而以契、薛延陀两部为盟主。契部的统治范围达到了今吐鲁番盆地。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被驱逐后,便入朝并留居于隋,达头之孙被立为射匮可汗,西突厥复振,契、薛延陀两部去掉可汗称号,铁勒诸部复受突厥统治。
隋唐时期散处碛北、西域的铁勒部落,见于记载的主要有薛延陀、契、回纥、同罗、浑、思结、斛薛、奚结、阿跌、白等。唐初铁勒诸部中,薛延陀最强,其酋领夷男曾建汗国,受唐册封为真珠毗伽可汗,统有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白霄等部,这实际上又是一个以薛延陀部为盟主的铁勒诸部落联盟。贞观初,他们屡次反抗东突厥颉利可汗。铁勒诸部的抗击颉利,大大有助于唐朝在630年(唐贞观四年)平定东突厥。646年,唐灭薛延陀汗国,唐太宗至灵州,接见铁勒诸部的使者。次年,唐以其部落,置为州府: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多滥葛部为燕然都督府,仆骨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为幽陵都督府,同罗部为龟林都督府,思结部为卢山都督府,浑部为皋兰州,斛薛部为真阙州,阿跌部为鸡田州,契部为榆溪州,奚结部为鸡鹿州,思结别部为蹄林州,白部为颜州。铁勒等部曾于630年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至唐的通道,命名为“参天可汗道”。
7世纪80年代,后突厥汗国兴起,铁勒诸部重新受突厥统治。8世纪40年代,回纥勃兴,据有后突厥汗国故地,这又是一次以回纥部为盟主的铁勒部落联盟。9世纪40年代,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所破,部众西迁。后来,契丹族逐渐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名就消失不见了。
薛延陀
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605年以后,当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时,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立契部俟斤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薛延陀部俟斤乙失钵为也可汗,大败泥撅处罗。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一个部落联盟,然为时不久,射匮可汗统一西突厥,薛延陀等部复被役属。628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大乱,薛延陀乙失钵之孙夷男率部落七万家东越金山(今阿尔泰山),与散居在漠北之薛延陀部合流。时东突厥颉利可汗税敛苛重,境内诸部多叛归薛延陀。唐朝为夹击颉利,乃使乔师望册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赠以鼓纛。夷男遂建庭于大漠之北。630年颉利被灭,即是夷男与唐合力之结果。东突厥既灭,其余众降唐,徙居漠南,漠北地区遂为薛延陀所有。夷男建牙于郁督军山,盛时辖境,“东至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南至突厥(漠南),北临瀚海(今贝加尔湖)”,统辖东突厥之故地。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诸部并属之。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唐册立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可汗以统领漠南突厥,为唐朝北边屏障,以防薛延陀。645年夷男卒,其子跋灼继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多弥乘唐太宗东征高丽之机引兵南侵,遭唐军反击,多弥大败。多弥猜忌无恩,族人不附,所属诸部遂起而叛之。646年,回纥酋长吐迷度与仆骨、同罗等部共击多弥,多弥战败被杀,宗族散亡。余部立夷男兄子咄摩支为可汗。唐遣崔敦礼、李击之,咄摩支降,薛延陀汗国遂亡。汗国自建牙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二十年(628~646)。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黠戛斯
唐代西北民族名。地处回纥西北三千里,约当今叶尼塞河上游。汉作鬲昆,又作隔昆,或坚昆;南北朝至隋作护骨,或结骨、契骨、纥骨;8世纪中叶鄂尔浑突厥文碑作Qirqiz,唐朝通用的汉译名是黠戛斯,或纥斯。
唐初,黠戛斯属薛延陀汗国。632年,唐朝发使聘问。648年,其首领失钵屈阿栈入唐,唐以其部为坚昆都督府,任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燕然都护府。后黠戛斯被回纥打败,为回纥属部。9世纪30年代末,回鹘汗国内乱,不久,黠戛斯发兵攻灭之。回鹘部众分数支南下和西徙。黠戛斯追击西迁回鹘部众,曾一度占领安西与北庭,但不久退出。此时黠戛斯可汗牙帐由睹满山(又作贪漫山,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之北迁到睹满山之南;南邻吐蕃,西南连葛逻禄。吐蕃之通葛逻禄,畏惧回鹘抄掠,往往需借黠戛斯护送。845年,唐曾册立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诚明可汗。
黠戛斯人赤发皙面;也有黑发之人,传说为汉代李陵之后。主要从事游牧,兼营渔猎,也有少量的农业。信仰萨满教,称为“甘”。使用类似北欧的鲁尼字母拼写的文字,这种文字一直流传到其东南邻族突厥与回鹘。已有贫富分化,出现了阶级的对立,但仍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原始社会的残余。
黠戛斯在契丹兴起并据有漠北时,称辖戛斯,辽朝在其地设有辖戛斯大王府。宋代称之为黠戛司,但对其情况却不甚了了。金代称之为纥里迄斯,蒙古人称之为吉利吉斯,清代随着准噶尔人的叫法称之为布鲁特。阿拉伯文、波斯文史料也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关于黠戛斯从叶尼塞河流域南迁到天山地区的过程,现仍无准确翔实的叙述。大致说来,西辽的西迁和13世纪蒙古的西征都影响到黠戛斯,促成部分黠戛斯人南迁。15世纪以后,黠戛斯人被准噶尔人驱逐出七河流域(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等七条河流流程区域),迁到中亚费尔干纳一带,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分黠戛斯返回七河流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