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节
(?~1303)彝族首领,亦奚不薛(彝语,意为水西,指今贵州鸭池河以西)土官阿那之妻。又作折节、蛇截。至元二十年(1283),阿那降元,任亦奚不薛总管府总管。阿那死,蛇节摄其职。蛇节有权略,健壮而有智谋,会用兵,深得部民拥戴。大德四年(1300),元成宗铁穆耳采纳梁王等人建议,命荆湖占城行省左丞刘深为云南征缅行省石丞,率湖广等省兵征八百媳妇(今泰国北部等地)。刘深军沿途征发丁夫马匹,转运给养,所过之处,虐害百姓,役夫死者相枕藉;并向蛇节勒索金三千两,马三千匹。各族人民不堪蹂躏,蛇节和水东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于五年六月率彝、苗、仡佬族人民起义。八月,云南平章床兀儿领兵进讨,并派人招降蛇节。蛇节不出,领青衣破军助宋隆济包围贵州,邀击官军于深谷中,使其首尾不能救应。刘深弃众奔逃,丧兵十之八九。乌撒(今贵州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东川(今云南会泽)、茫部(今云南镇雄北)彝族人民相继响应,云南西部、南部各族也酝酿举事。成宗改派湖广行省平章刘国杰及陕西、四川和云南各省军会同镇压。六年二月,刘国杰与四川军会于播州(今贵州遵义)。蛇节拒绝招抚,并发兵十万来攻。元军接战至夏季,劳而无功,退驻思州(今贵州凤冈)、播州。九月,刘国杰统蒙古、汉军和思州、播州苗军出征。彝族军剽悍骁勇,多健马,骑兵锐不可当。刘国杰进驻水西地蹉泥,遭到马队的突袭,累战失利。十月,他用计破坏蛇节骑兵的攻势,败之于折剌危水,蛇节乘船退走。刘国杰与陕西、云南军会合,过泊飞关,追击蛇节。七年正月,蛇节再次聚兵反击,大战于墨特川,又败。刘国杰军至阿加砦,追及蛇节。二月,蛇节被擒,斩于军中。不久,宋隆济等各部的起义,也在元军的围剿和对内部进行分化瓦解的双重打击下,先后失败。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王。亦作觉乐凤。其父皮罗阁在唐扶持下统一六诏,受唐封为云南王。748年皮逻阁死,阁罗凤继位,袭封。在其父未死时,他已参预削平六诏的活动,即位后,继续发展势力,消灭在其东方的东爨、西爨,控制滇东地区。阁罗凤初臣服于唐,助唐抗击吐蕃,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无礼于阁罗风,又征求财物。750年阁罗凤遂发兵攻陷姚州,杀虔陀。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征讨,又为所败。阁罗凤遂依附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锺”(“锺”意为弟),号为“东帝”。时杨国忠为唐相,又征兵全国,大举讨伐,并为阁罗凤所败。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困于内乱,阁罗凤即趁机扩大领土,控制区域达到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又建立制度,修筑道路,设置城邑,以汉文教授贵族子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他在位期间(748~779),南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强大的奴隶主政权。南诏与中原王朝已有百年臣属关系,阁罗凤几度试图与唐廷和好,766年,阁罗凤在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立南诏德化碑,表明叛唐出于不得已,愿与唐世代友好。
启民可汗
(?~609)东突厥可汗。莫何(叶护)可汗处罗侯之子,名染干。处罗侯死时,其兄子雍虞闾立为都蓝可汗,以染干为突利可汗(小可汗),居于北方。其时突厥与隋和好。都蓝可汗妻其后母,即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周亡后,改号大义公主)。公主以周灭于隋,心常不平,隋文帝恐其煽动都蓝侵边,遣使至突厥发公主隐私,命都蓝杀之。恰好突利请婚于隋,文帝使裴矩对突利使者说:“当杀大义公主者,方许婚。”突利因谮公主于都蓝,都蓝遂杀公主。597年,突利遣使至隋迎亲,文帝妻以宗女安义公主,并令突利南徙,居度斤旧镇,隋欲离间都蓝、突利,故赏赐突利特厚。都蓝怒,认为自己是大可汗,竟不如染干,遂与隋绝交,而与西突厥达头可汗结盟共攻突利,599年大败突利于塞下,尽杀其兄弟子侄。突利夜以五骑随隋使长孙晟入塞,又被挟持驰驿入长安,隋立之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意为“意智健”),于朔州(今山西朔县)筑大利城以居之。安义公主死,复妻以义成公主,突利被都蓝侵逼,隋又迁之于黄河之南,夏、胜二州之间(今内蒙古河套南),并为之遣军数路出击都蓝。599年末,都蓝为其部下所杀,西突厥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601年(隋仁寿元年),隋以杨素总兵率启民北征,启民遂为东突厥大可汗。603年,铁勒十余部背达头归启民,达头逃吐谷浑不知所终,启民收其余众,并统领东方之奚、室韦等,臣服于隋。607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北巡至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启民率其部落酋长三千五百余人朝于行宫。609年,启民又朝于东都,是年卒。
西藏八王
明朝在西藏分封的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合称。
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多次派员至西藏地方,广行招谕,设置都司卫所,委官封职,并承元制,在西藏地方实行政教合一,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对各教派的僧侣代表人物,授以国师、大国师等封号。六年,封原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授以玉印。永乐时进一步完善了僧官制度,设有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等不同等级,先后封授过西天佛子二、灌顶大国师九、灌顶国师十八和禅师、都纲等僧官。永乐初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派遣太监侯显(后又续派太监杨英、袁琦、杜通、李宁等多人)和僧人智光等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领袖人物多方接触,广泛交往,开始了明朝中央直接从藏区遴选领袖人物的新时期。先后封授了三个法王和五个地方之王。
永乐四年(1406),封授乌斯藏帕木竹巴的吉剌思巴监藏(1374~1432)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帕木竹巴是西藏封教噶举派中的一支,因创派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博(1110~1170)而得名。元时曾获万户府之封授,为十三万户府之一。大司徒普提幢(1302~1364)时已基本上取萨迦派力量而代之。吉刺思巴监藏为大司徒普提幢之侄孙辈。洪武二十一年受封为灌顶国师。永乐元年(1403)遣使进京入贡。四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印并厚赏。这一举措改变了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专任萨迦一派的做法,开始以王爵封授各教派僧人,因俗而治。
永乐五年,封尚师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哈立麻(又作哈尔麻)即噶玛,是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开派人都松钦巴(1110~1193)曾在类乌齐地方之噶玛建寺,因而得名。其第五世曲贝藏卜应明廷之召,于永乐元年随使入南京,于灵谷寺为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追荐冥福,成祖赐以如来大宝法王名号,遂改名为得银协巴(即如来)。明廷把大宝法王誉封给噶玛派是最为隆重的礼遇,噶玛派亦视这一崇封为最高荣誉。同年,朝廷又下诏封馆觉(今西藏贡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封灵藏(今四川邓柯)灌顶国师着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
永乐十一年,明廷为安抚萨迦派,封尚师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宣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尚师是藏语对高级僧侣的尊称。昆泽思巴(1349~1425)为元代帝师之后,永乐八年曾应明廷之召入京,成祖优为款待,居三年,乃有大乘法王之封,这是继大宝法王之后的第二位超越地域的教法王爵,位亦尊显。同年,明廷还封萨迦派另一支系的南渴烈思巴为思达藏辅教王。思达藏地处萨迦之南,为萨迦人封邑。南渴烈思巴(1399~1444)属萨迦派的都曲喇让支系,为八思巴第五代侄孙,曾受到拉孜俺卜罗等地方首领之尊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明代中央在同一年中给予萨迦系统两道王爵的封授,从侧面反映出萨迦人在明代的西藏仍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同年,明廷还封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瓦阐教王。领真巴儿吉监藏为必力工派大师却吉杰博(1335~1409)之侄。必力工瓦(今读若“止贡巴”)地处拉萨之东,在今墨竹工卡县境,元代即受万户府之封,势力强大。洪武十八年在此设必力公万户府。永乐十一年封其僧为阐教王,赐金印诰敕,意在使之与帕竹、萨迦诸派抗衡。
格鲁派是在藏区新起的宗教、社会力量,其领袖人物宗喀巴声名远扬,早已引起明廷的注意,曾于永乐六年、十二年两次遣使征召,宗喀巴因事未能成行。但于永乐十二年遣其上首弟子释迦也失(1352~1435)为代表晋京。次年,明廷封其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宣德九年(1434)释迦也失再度入朝,宣宗册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静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大圆道佛。宣德十年辞归,卒于途。
西藏八王一览表
名号教派主寺及地望初受封者时间大宝法王噶举、噶玛西藏楚浦得银协巴1407大乘法王萨迦萨迦昆泽思巴1413大慈法王格鲁色拉释迦也失1434阐化王噶举、帕竹泽当吉剌思巴监藏1406阐教王噶举、止贡止贡领真巴儿都监藏1413辅教王萨迦思达藏南渴烈思巴1413护教王噶举、噶玛(?)馆觉(昌都贡觉)宗巴斡即儿1407赞善王萨迦(?)灵藏(甘孜邓柯)着思巴儿监藏1407至此,明朝已在西藏地方分封了三大法王、五大地方之王(见西藏八王一览表),其管理西藏地方所采取的“众封多建”而统驭于中央的政策已基本实现。有明一代三百余年,法王称为游僧,不常厥居;地方王各在封邑,互不统属。咸受命于朝廷。明廷又置驿站,通道往来,以厚赐贡使、任官封爵、茶马互市、利益边民的办法,使西藏地方基本保持安定的政局。
颉利可汗
(?~634)东突厥可汗。突厥族人。名咄,为启民可汗第三子。原为莫贺咄设,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隋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支持梁师都、刘武周、宋金刚等割据势力,阻挠唐之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624年深入唐境,自原州(今宁夏固原)直到幽州,杀掠吏民,劫夺财物,人民大受其害。唐初定中原,无力征讨,高祖李渊一度拟迁都以避其锋,因李世民等坚决反对而止。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由于连年用兵,征发苛重,东突厥内部阶级矛盾逐渐尖锐,受其奴役的部族也不能忍受繁重的人力、物力调发,内外多叛亡。627年,其东部的奚、部落叛离,归附于唐。漠北的薛延陀、回纥(见回鹘)、拔野古、同罗、仆骨等铁勒十余部也相继叛去,颉利遣兵追击,反为薛延陀、回纥战败,适逢国内大雪、羊马冻死,部众饥困,又与其侄始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互相交战;加以委信西域诸胡商人,疏远突厥贵族,部下离心,兵力遂弱。629年(唐贞观三年),唐太宗以李靖、李为行军总管,分道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次年大败颉利于阴山,颉利为阿史那苏尼失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颉利至京,太宗赐以田宅,授以右卫大将军,634年死于长安。葬礼依突厥风俗。
阿史那贺鲁
(?~659)西突厥将军、可汗。室点密五世孙,曳步利设射匮特勤之子。原为西突厥咄陆可汗麾下的叶护,居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处月、处密、姑苏(哥舒)、歌逻禄(即葛逻禄)、弩失毕五姓之众。其后,咄陆部下谋废咄陆,咄陆可汗败逃吐火罗,唐册立乙毗射匮可汗,后者以兵追逐贺鲁,贺鲁率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部归属唐朝。正值唐朝发兵讨龟兹王,即以贺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以贺鲁所属为瑶池都督府,任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唐太宗李世民死,贺鲁渐有反唐之心,谋取西、庭二州。651年,贺鲁及其子运率众西取咄陆可汗故地,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今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统西突厥十姓(五咄陆、五弩失毕)之众,与唐为敌。唐派梁建方、契何力等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兵与回纥兵西进,652年,败贺鲁所属的处月部。次年罢瑶池都督府。655年,又派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兵讨贺鲁,次年败贺鲁所属歌逻禄部、处月部、处木昆部、鼠尼施部。唐军与贺鲁本部直接接触并将其彻底打败的时间是在657~658年。这一次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前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由南道西进,结果大败之,并在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俘获了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见突厥)。唐设置陵、池二都护府以统贺鲁之众,下属若干都督府、州,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贺鲁于659年卒于长安。
骨咄禄
(?~691)后突厥汗国(682~744)的建立者。即颉跌利施可汗。本系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疏族后裔,东突厥败亡后祖父为唐朝所任命之单于右厢云中(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都督舍利元英部下首领,世袭吐屯啜。680年,单于都护府管内突厥人阿史那伏念反叛。次年,伏念为唐所擒。682年,骨咄禄纠合七百人,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招集亡散入总材山,聚众五千,占领漠北的乌德山(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设牙帐,重建突厥政权,即东突厥后汗国。又以黑沙城为南牙,以其弟默啜驻守其地。次年进攻蔚州,击败唐军。此后连年攻袭唐之北边,势力逐渐强大,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突厥部人归之者约数万,并得谋臣阿史德元珍,任为阿波达干,掌管兵马。此后东征契丹,北征九姓铁勒,并入攻中原,扩地甚广。691年骨咄禄卒。
默啜可汗
(?~716)后突厥第二个可汗,骨咄禄之弟。骨咄禄为可汗时,命其居南牙(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691年,骨咄禄死,默啜继立,拥兵四十万。西讨党项、拔悉密、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部落,又远征中亚昭武九姓地区取得成功。东击奚、契丹等族,扩地万里,漠北各部族大多受其控制,势力略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盛时相当。仍依东突厥旧制,除可汗汗庭直辖地外,分其境为左厢、右厢,各以弟、侄为“察”(ad,又译“设”、“杀”)统之,称为东厢察、西厢察(或译为东杀、西杀)。
由于得到了移居唐朝北境的突厥降唐部众的归附,后突厥迅速发展,成为唐朝北方的严重威胁。697年,后突厥向周(武则天)索取安置在丰(今内蒙古五原南)、胜(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灵(今宁夏灵武南)、夏(今内蒙古白城子)、朔(今山西朔县)、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的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之地,又要求给与农器、谷种、缯帛、铁。武周给予谷种四万斛,杂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四万斤。此事反映后突厥部众已不单纯以游牧为生,而开始了农业生产。
同年,默啜与唐约和亲不成,次年率众南侵,深入到赵(今河北赵县)、定(今河北定县)等州,掳掠男女八九万口,使内地居民受到很大损失。705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即位,默啜进攻灵、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等州,掠陇右群牧马万余匹。708年,张仁愿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以阻挠其南进之路。但默啜对唐境的侵扰仍然不停,与西面的吐蕃同为唐朝的两大忧患。虽然如此,突厥与唐朝的交往仍很频繁。703年和710午,默啜都曾派使人向唐朝要求和亲。
默啜晚年,待下苛暴,被其奴役的部落,渐渐叛散,大臣、戚属也有背离默啜而投降唐朝者。716年,默啜出兵攻击拔野古(在今蒙古土拉河流域),大胜轻敌,在归途中为拔野古的游骑所杀。
怀仁可汗
(?~747)回纥汗国的建立者。名骨力裴罗,又名逸标。后突厥汗国自登利可汗后,争夺汗位的变乱迭起。742年,原属于后突厥汗国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三部一起推翻了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尊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与葛逻禄酋长自称左、右叶护。744年,骨力裴罗联合葛逻禄部杀颉跌伊施可汗,自立,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南居突厥故地,建立了包括铁勒诸部的回纥汗国(见回鹘)。骨力裴罗迁牙帐于乌德山、昆河之间。745年初,又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尽有突厥故地,东邻室韦,西抵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唐朝始封之为奉义王,后又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747年卒。子磨延啜立。
松赞干布
(?~649/650)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一作弃宗弄赞,又名弃苏农。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穷结)人。祖松赞干布达布聂赞、父囊日松赞时已在穷哇达则地区形成奴隶制政权,灭赤邦松部,势力扩充至逻娑川(今西藏拉萨河流域)。
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降服苏毗、羊同等部,统一青藏高原,在聪敏的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吞米·桑布扎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他先娶泥婆罗王女尺尊公主;634年,始遣使至唐,唐命冯德遐回访,他要求依突厥、吐谷浑例娶唐朝的公主。唐太宗未许,松赞干布遂发兵击吐谷浑,据其南境;又进击党项、白兰诸羌,直逼唐之松州(今四川松潘)。唐以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领步骑五万击之。松赞干布请和,复求婚,唐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亲迎,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工匠,促进松赞干布陵了汉藏文化的交流。648年,松赞干布曾为唐朝出使西域的王玄策发兵攻打中天竺王阿罗那顺。
据敦煌所出藏文写卷吐蕃大事系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水徽元年,650),在赞普位二十余年。
禄东赞
(?~667)吐蕃大相。出身于塔布之世家噶尔家族。或作禄东赞、噶尔·东赞域宋,皆mGar stong rtsan yul zung大同小异的对音。松赞干布为赞普时,曾以穷波·邦色叔则为大相,穷波阴谋叛赞普,事泄自杀。禄东赞因继为大相,极受信任。640年受赞普命入唐求婚,次年唐授以右卫大将军衔,护文成公主至吐蕃。650年,松赞干布死,其孙继位为赞普,年幼,禄东赞独掌国政,在其当政期间,抚服边地,规定赋税、法律,区分“桂”(武士)、“庸”(奴隶)等级,清查户籍,对于吐蕃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禄东赞沉勇有谋,善机变,用兵有节制,吐蕃倚之,遂为强国。667年死,死前数年,长驻吐谷浑境。死后,其子(或是孙)钦陵、赞婆等继续执政,禄东赞及其子孙把持吐蕃军政大权近五十年。
弃松德赞
(755~796/797年在位)吐蕃第五代赞普。又译墀松德赞、乞黎苏笼猎赞。755年,弃松德赞即赞普位,同年末,中原爆发了安禄山叛乱。弃松德赞在三尚(尚野悉、尚悉东赞、尚赞摩)、一论辅佐下,乘乱进占陇右,直逼凤翔、州(今陕西彬县)。763年(唐广德元年),马重英突入长安,立雍王守礼子广武王李承宏为帝,留长安15日,退出。784~781或786、787年,吐蕃连下凉州、甘州、肃州、沙州,直到848年奄有河西之地八十五年之久。唐朝被迫于765年、767年两次与吐蕃在长安会盟,783年双方会盟于清水,划定边界。787年,吐蕃又企图利用朱之变后的形势于平凉(今属甘肃)劫盟,谋杀唐廷对抗吐蕃的主要将领浑等人。是时,吐蕃武力强盛,北接回鹘(789~790年曾与回鹘激烈争夺北庭),西抗大食,东南降服南诏,南征天竺,立碑于恒河北岸,成为吐蕃武功最盛时期。
弃松德赞在内政方面也多有建树,颁布六种大法、六种告身等吐蕃三十六制,中央设大尚、论九人处理朝政,地方设置六十一东岱(千户)管理四境及属部。弃松德赞在位时期还是佛教确立在藏地地位的重要阶段。弃松德赞自天竺延聘高僧,建桑鸢寺(藏地第一座佛寺),译佛经,剃度藏地第一批僧人。汉地以摩诃衍为代表的宣扬以顿悟为主的禅宗也在此时传入吐蕃。弃松德赞传播佛教的业绩使他在藏地赢得崇高地位,被尊称为吐蕃王朝的第二位“法王”,与松赞干布并列。
李满住
(?~1467)明代建州女真首领。祖父阿哈出(明赐名李思诚),父释加奴(明赐名李显忠)。永乐元年(1403),明置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二十二年李满住得明廷许可,从辉发河凤州迁居婆猪江(今鸭绿江支流浑江)一带。宣德元年(1426)袭父职为建州卫都指挥佥事。正统三年(1438)移居灶突山东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五年,建州左卫凡察童仓(董山)等从朝鲜阿木河迁来与其一处居住。七年,明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形成建州三卫。满住势力最强,为建州诸卫之首。同年为都督佥事,十三年升都督同知。他合建州三卫之力,势力大增,成为明朝和朝鲜的大患,乘间寇掠无常。景泰,天顺(1450~1464)间,满住时而归顺明廷,送还所虏人口,赴京服罪,岁时进贡;时而阴纵抄掠,假称达子,寇钞辽东,俘虏边民,杀伤官军,蹂躏边境,荼毒生灵。成化三年(1467)明约朝鲜共同出兵,夹击建州卫。九月斩杀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等,余部逃散,建州女真遭受严重挫折。五年,其孙完者秃袭职为都指挥佥事,依前朝贡。
也先
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又译额森。出身于准噶尔部,姓绰罗斯氏,顺宁王马哈木孙,脱子。
祖孙世掌瓦刺之政。正统四年(1439)脱死,也先嗣位,称太师淮王,常与明朝有贡使往还。可汗脱脱不花仅以元裔之名为君,不相临制。也先在脱兼并蒙古各部的基础上向外扩张,西攻哈密,又大规模地出讨蒙兀儿斯坦,并与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斤蒙古(今玉门市西北)诸卫首领通婚;东破兀良哈,胁逼高丽。使东至女真,西至赤斤蒙古的广大地区,皆受其约束。正统十四年(1449)大举侵明,在土木之变中俘虏明英宗,并胁裹英宗包围北京城,后被于谦击却,议和,送还英宗,恢复贡市。此后,他杀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号添元,设左右丞相及行省,又采取一系列统治措施。但也先的统治为时很短。先是女真诸部起而为乱,后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敛与骚扰,也起而反叛;内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归于己,而弊则均受,引起部下不满。也先荒于酒色,恃强益骄,致其众日益离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杀,瓦刺势衰。
达延汗
(约1474~1517)明代蒙古可汗。又作歹颜哈、答言罕、达衍汗,皆为“大元大可汗”的异译。本名巴图蒙克(一译把秃猛可),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成化十六年(1480,一说为成化十五年)即汗位,明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击败瓦剌。至正德初年,又先后翦除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他将蒙古分为左右两翼,每翼各设三个万户,分封诸子为领主。从而结束了有明以来北方地区扰攘动乱的局面,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在此基础上与明朝频年通贡互市,贡使多达六千余人,至京师者以五百人为率。贡道由大同入居庸。贡物有马,驼、毛皮产品等。达延汗对蒙古的统一,带来了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对蒙古的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被誉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由于史料记载互相抵牾,国内外学者对达延汗的生卒年代和事迹的看法颇不一致。有人认为达延汗实为兄弟二人(兄把秃猛可、弟值颜猛可),也有人认为达延汗指伯颜猛可。关于其生卒和即位年代,各家所述亦多有出入。
俺答汗
(1507~1581)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又译阿勒坦汗、谙达、安滩等,亦名索多汗、葛根汗。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其部住牧在丰州滩(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明嘉靖初年崭露头角,配合其长兄吉囊数征北方兀良哈和青海的卫部特(见瓦剌)等部。吉囊死后,势力日强,控制蒙古右翼地区,将察哈尔宗主汗迫往辽东。嘉靖二十九年(1550)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旋因闭市而战事复开。隆庆四年(1570),以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明蒙开始和谈,俺答以亡入自己领地的赵全等九名汉人换回那吉。次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弟、子及各部头目皆授以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又议定通贡互市条款,规定每年一贡,以二月为期,贡由小王子故道,贡马不得过五百匹,贡使不得过一百五十名。还先后于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与市人数年有增加。从此开始了明蒙几十年和平友好的局面,促进了蒙古右翼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万历六年(1578),俺答赴青海西会见西藏喇嘛索南嘉错时,尊索南嘉错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是为达赖称号之始;并先后在归化城等地建立寺庙。在其扶持下,喇嘛教开始在蒙古广泛传播。
三娘子
(1550~1612)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妾。又称钟金哈屯也儿克兔哈屯(哈屯,蒙语为夫人之意),本为俺答汗外孙女,先已许嫁鄂尔多斯,后为俺答占为已有。她以聪颖英俊,擅长骑射,长于蒙古文字而深得俺答宠爱,诸事多取其裁夺。明隆庆二年(1568)偕同俺答汗出征瓦剌。四年(1570),因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而开始明蒙和谈,三娘子力主与明朝贡市,发展通商贸易。次年封贡事成,她又辅佐俺答主持贡市,密切与明边臣的联系,积极维护和执行封贡协议,发展了蒙古地区与中原的经济贸易往来。六年,与俺答汗赴青海谒见达赖三世,使喇嘛教格鲁派(黄教)传入蒙古族地区。俺答于万历九年(1581)卒,她执掌权柄,率子上书明廷表示继续忠顺,并与属下立誓,执行俺答时期与明朝的封贡之议。十一年,从明朝之劝,依当时蒙古族的习俗再醮第二代顺义王辛爱,嗣封为忠顺夫人,保持了蒙古内部的安定及同明朝的平安互市关系,促进了蒙古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十三年(1585)辛爱死,续嫁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令行塞外,为各部所推重。十七年扯力克入青海,与火落赤等部扰掠洮河地区,明蒙关系恶化。后由于她从中斡旋,一度中止的贡市得以恢复。四十年卒。她在明与蒙、藏友好关系中作出了特殊贡献,长期受到蒙汉人民的尊敬和纪念。
宗喀巴
(1357~1419)西藏佛教(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因系青海宗喀(今湟中)人,故藏族人民尊称为宗喀巴。宗喀巴三岁时从噶玛噶举派黑帽四世乳必多吉受近事戒。七岁在西宁甲琼寺出家,从寺主噶当派名僧人顿珠仁钦学佛学九年。十六岁进藏,遍学各教派显密教法,二十九岁受比丘戒,经常进行讲经活动,卓有声誉。当时,各教派僧人戒律松弛,不得人心,宗喀巴因而决意进行宗教改革。约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他开始改戴桃形长顶的黄色僧帽,以重视戒律作为号召。以后弟子们也随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帽派。建文二年(1400)春,在拉萨西郊噶瓦栋寺宣讲大乘戒律,要求一切僧人都须严守戒律,按照严格的制度,循序渐进地学经,对寺院的组织也作了改革藏传佛教壁画中宗喀巴像和调整。四年写出阐明个人宗教观点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永乐四年(1406)又写成《密宗道次第广论》,力求纠正各教派的流弊。他进行的宗教改革,得到被明朝封为阐化王的帕主·札巴坚赞及其属下贵族的大力支持。永乐七年初,宗喀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藏语为默浪钦摩,汉语又称为传大召或传召大会),并在拉萨东北的汪古日山修建了甘丹寺,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正式建立格鲁派。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派人进藏召请其进京,宗喀巴派弟子释迦也失代替自己到北京朝贡。宣德九年(1434),释迦也失被明宣宗封为大慈法王,在中原传教。宗喀巴的弟子先后于永乐十四年和十六年在拉萨城郊修建哲蚌、色拉两座寺院,连同宗喀巴自建的甘丹寺,合称三大寺,十七年,宗喀巴圆寂于甘丹寺。
达赖三世
(1543~1588)西藏佛教格鲁派僧人。原名索南嘉措。《明史》为锁南坚错。西藏堆龙(今堆龙德庆)人。出身于藏族贵族之家。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由哲蚌寺上层僧人迎至寺内,作为前任座主根敦嘉措的转世,这是格鲁派实行活佛转世制度的正式开端。二十八年受沙弥戒,三十一年任哲蚌寺座主,三十七年兼任色拉寺座主。四十三年受比丘戒。万历五年(1577)十一月,应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之请赴青海。次年五月,在青海湖东的仰华寺与俺答汗会见。劝止蒙古族的人殉及杀生等陋俗,宣传格鲁派教义,使蒙古族放弃萨满教,改信佛教,故俺答汗赠他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之号,被尊为西藏佛教界在显宗和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上师,是为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获得名号之始。他追认,根敦嘉措为达赖二世,宗喀巴的弟子根敦主为达赖一世;自己即为达赖三世。同年,随俺答汗赴内蒙古,路经宗喀(今青海湟中)时,在宗喀巴降生地修建塔尔寺;又应明甘肃巡抚侯东莱之约,至甘州(今甘肃张掖),向明朝进贡马匹等物,并致书张居正,表示效忠于朝廷,请求准许定期朝贡。至土默特后,修建蒙古族地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大乘法轮洲寺。八年返藏途经理塘(今属四川)时,主持修建理塘寺后回拉萨。此后,声望日隆。十五年至土默特部参加俺答汗葬礼,被明神宗朱翊钧封为“朵只儿唱”(藏语执金刚之意),并应邀进京。次年,在前往北京途中,圆寂于内蒙古的卡欧吐密。
顾实汗
(1582~1655)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所属的和硕特部首领。一译固始汗。本名图鲁拜琥,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祖父博贝密尔咱、父哈尼诺颜洪果尔世为厄鲁特汗。顾实汗十三岁时即骁勇善战,率兵击溃“果噶尔”(mgo gkar,意为白头,指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部一万(一说四万)士兵。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生母阿海哈屯去世,倾其家产,广散布施,为母超度,博得部众拥戴。同年,喀尔喀蒙古与厄鲁特部发生战乱,他曾巧妙地调解两部之争。因此,代表西藏佛教中格鲁派(黄教)与蒙古诸部联系的东科尔呼图克图三世甲哇嘉错和喀尔喀部领袖,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的称号。因称“国师汗”,音转为顾实汗。此后,即尊信黄教,曾捐资翻译佛教经典多部。崇祯三年(1630)遣使去乌法与俄国地方当局接触。七年与俄国冲突。八年与准噶尔部领袖巴图尔珲台吉经青海,于九年抵拉萨,受达赖五世、班禅四世赠予的“丹增却杰”(执敬法王)称号。九年秋率和硕特部兵马在准噶尔部援助下,南进青海,目的在于进而占据西藏地区。
崇祯十年正月顾实汗杀原据青海与黄教为敌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并其部众四万人,遂据青海。十二年灭康区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十五年进藏,灭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大力扶植黄教。清天聪九年(1635),遣使赴盛京(今辽宁沈阳)向清朝纳贡通好。灭却图汗后,又与达赖五世、班禅四世计议遣使与清通好。使者于崇德七年(1642)抵盛京,备受款待。顺治二年(1645)尊班禅四世为师并赠“班禅博克多”称号。十年受清封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
顾实汗对巩固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起过一定作用。
策妄阿拉布坦
(1665~1727)清代准噶尔部首领。号额尔德尼卓里克图珲台吉。僧格长子。早年曾附牧于噶尔丹。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为巩固其在准噶尔部的统治地位,杀其弟索诺木阿拉布坦,又暗中派人对策妄阿拉布坦进行迫害。策妄阿拉布坦被迫率领僧格旧部徙牧博罗塔拉,与噶尔丹分立,并积极配合清朝政府同噶尔丹割据势力进行斗争。三十六年,噶尔丹死,准噶尔故地尽为其所有。随着统治权力的扩大,策妄阿拉布坦与清朝政府的矛盾日渐加剧。五十四年,他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五十六年令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多人侵袭西藏;企图挟达赖喇嘛号令“众蒙古”,与清朝政府分庭抗礼。由于大策零敦多布等在西藏受到藏族人民的强烈反对及清军的沉重打击,准噶尔军被迫撤离西藏。
策妄阿拉布坦统治时期,准噶尔的社会经济较噶尔丹和巴图尔珲台吉时期有所发展。康熙五十四年、五十八年他又数次派兵抗击沙俄的侵略,为捍卫中国西北地区的安全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噶尔丹
(1644~1697)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早年赴西藏当喇嘛,与第巴桑结嘉措关系密切。康熙十年(1671)初,其兄僧格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害,噶尔丹自西藏返,击败政敌,取得准噶尔部统治权。十五年,噶尔丹擒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袭杀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并其部属,实力大增。随后又占领南疆,遂据有天山南北。十八年,达赖喇嘛赠以博硕克图汗称号。二十七年,噶尔丹为实现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的政治图谋,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又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进军内蒙古乌朱穆秦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曾三次亲征漠北。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三十五年昭莫多之战,清军歼敌数千,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三十六年三月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地方暴病而死(见平定准噶尔)。
阿睦尔撒纳
(1723~1757)清代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台吉,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外孙。名为辉特台吉伟征和硕齐之子,实是和硕特部拉藏汗长子丹衷的遗腹子。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乾隆十七年(1752)冬,助达瓦齐袭杀喇嘛达尔札夺取汗位,不久又与达瓦齐发生火并,被击败。十九年秋,为借助清军之力翦除政敌,与杜尔伯特部台吉纳默库、和硕特台吉班珠尔率所部两万余人,归附清廷,封为亲王(后晋封双亲王)。次年春,清军兵分两路进攻伊犁、征伐达瓦齐时,任定边左副将军。攻占伊犁舌,他广结党羽,欲挟清廷封其为厄鲁特四都总汗。清廷以“行饮至礼”为名,准备召回处置。阿睦尔撒纳在前往热河途中,借口暂归治装,逃回塔尔巴哈台,唆使同伙乘机抢掠清军台站,袭击伊犁。清将班第兵败自杀,天山南北变乱复起。二十一年三月,在清军追击下,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俄国遣使携信与其密谋,表示支持。同年冬,他潜回塔尔巴哈台,收集残部,自立为汗。同时,派达瓦使团向俄国求援,以永远臣服俄国为条件,要求俄国承认他为厄鲁特总汗,并在额尔齐斯河与斋桑泊之间修建要塞,以防清军进攻。二十二年七月,被清军击溃,间道哈萨克投奔沙俄。九月病死于托波尔斯克。
策棱
(1672~1750)清代前期蒙古族重要将领。又作“策凌”。喀尔喀蒙古之赛因诺颜部人,姓博尔济吉特,成吉思汗嫡裔。策棱少长于塔密尔河流域。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台吉噶尔丹举兵侵入喀尔喀,策棱偕祖母格楚勒哈屯,弟恭格喇布坦投奔清朝。清廷以其为成吉思汗十八世孙图蒙肯嫡嗣,赐居京师,教养于内廷。四十四年,娶和硕纯公主,授贝子品级,令归牧塔密尔。五十四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袭哈密,策棱应召赴推河从军。五十九年随振武将军傅尔丹进击准噶尔,擒其宰桑贝坤等百余人。雍正元年(1723),诏封多罗郡王。九年八月,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三万侵袭喀尔喀,策棱与亲王丹津多尔济率兵往击,败准军于鄂登楚勒。十年六月,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三万由奇兰再次入侵喀尔喀,策棱与将军塔尔岱御之于本博图山。小策零敦多布掠其牧,策棱驰师往救,于额尔德尼昭(即光显寺)大败准军,准军被迫遣使求和,使漠北地区的局势从此得以安定。策棱因战功卓著,被清廷赐号“超勇”,佩定边左副将军印。从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五年(1750),策棱一直驻防漠北,对北方边境的安宁,起着重要作用。
渥巴锡
(1743~1774)清代厄鲁特蒙古诸部中土尔扈特部首领,阿玉奇汗曾孙。土尔扈特部自17世纪30年代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以后,不断遭受沙皇俄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乾隆二十六年(1761)渥巴锡继承汗位,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生存,三十五年冬,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发动武装起义,率所部十六万余众,历尽艰险,长途跋涉,于三十六年夏返归祖国。渥巴锡谒见伊犁将军时,向清政府献出其先世所受明永乐八年(1410)汉篆封爵玉印一颗。清政府对渥巴锡率部返归祖国的爱国行动极为重视。乾隆帝于热河行宫(即避暑山庄)多次接见渥巴锡,封他为卓哩克图汗,命其统领旧上尔扈特部。三十九年,渥巴锡病逝。
章嘉呼图克图
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的大活佛。原出于青海廓隆寺,第一世名扎巴悦色,生于青海省互助县红崖子张家村,由此而得名“张家活佛”。后改“张家”为“章嘉”。第二世名阿旺罗桑曲丹,入藏学经,师事达赖五世,曾任哲蚌寺果莽扎仓堪布,著有全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受封为札萨克(jasak,旗主)喇嘛,四十四年封为呼图克图(长生不老之人)、大国师,颁金印,并委以总管内蒙古佛教事务,深得朝廷信用。第三世名茄贝多吉,八岁入京,驻梅坛寺,移嵩祝寺,与诸王子同学。十八岁精通汉、满、蒙、藏文字,著有全集。清世宗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奉旨护送七世达赖返藏,后冬住北京,夏往多伦。其辖下有多伦汇宗、善因等寺,北京嵩祝、法渊等寺,西宁廓隆、广济等寺,五台镇海、普乐等寺。乾隆元年(1736)授以“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名号,遂成定制。五十七年,清政府规定其转世须经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决定。四世名益西丹贝监参,五世名益西丹贝尼玛,六世名罗桑丹贝嘉错,七世名益西多吉,均以内蒙古喇嘛寺院为主要宣化对象,驻牧有年。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活佛。17世纪初,西藏佛教觉南派僧人多罗那他受请前往喀尔喀部传教近二十年,常驻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深得喀尔喀部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支持,被尊为哲布尊丹巴,意为圣贤尊者。明崇祯七年(1634)多罗那他圆寂。次年,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生次子札那巴札尔,喀尔喀部遂认定是多罗那他转世,即哲布尊丹巴一世(1635~1723)。清顺治六年(1649)哲布尊丹巴一世进藏学经,达赖五世迫令他改宗黄教,授给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意为长生不老之人)的尊号。从此哲布尊丹巴活佛系统由觉南派改属黄教。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进攻喀尔喀部,哲布尊丹巴一世劝说喀尔喀部归顺清朝。乾隆以后,其转世须经由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签确定。1911年哲布尊丹巴八世在沙俄怂恿下宣布“独立”,成立“外蒙古自治政府”,称“大蒙古皇帝”。1919年11月撤销自治。1921年3月白俄军据库伦,拥哲布尊丹巴八世复辟。7月,蒙古人民革命党于库伦成立革命政府,以哲布尊丹巴八世为立宪君主。1924年3月哲布尊丹巴八世圆寂于库伦。11月蒙古取消君主政体,成立人民共和国。